高中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设计与解析
高中语文 高考备考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中语文 高考备考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8f3ffff46527d3240ce0eb.png)
2020高考备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一、定义“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前者往往被叫社科文,后者常被称为科技说明文。
二、从考纲出发,知道考什么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把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组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指理清行文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对语段或全篇作归纳和概括,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3.选材范围(1)社会科学类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所谓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4.抓住命题规律,找到突破口从所考查的文本上看,选材范围上有所拓宽。
近两年,高考论述类文本涉及史学、美学、考古学、文艺学等,所选文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言具有严谨的特点。
经过改造加工的文本,具备了论述类文本所应有的“论证阐述(或立论陈述)”的特征,篇幅虽小,“五脏俱全”,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做一篇完整论述文的缩影。
所选文本的论点很鲜明,一般是在文本的首段就旗帜鲜明地点明文章的论点;每段还有分论点,论述层次很清晰。
作为论据,既有事实性的材料,也有理论性的论据。
论证方法也很灵活,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演绎推理)、对比论证等。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讲析(附练习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讲析(附练习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e7f892f52d380eb62946d56.png)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讲析(附练习及答案解析)[考情分析]1.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命题形式,题目为3道,共9分。
往年题干总是采用选误的形式,2017年高考则打破了这种稳定的模式,这说明论述类文本的设题形式变得更加灵活。
2.选择的文本的题材非常广泛,几乎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理论、历史、美学、建筑等各个方面。
考点包括“理解(B)”“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共有7条具体的测试要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个考点在2017年高考中第一次单独出现,在以后复习中要重视这一考点。
1.洞悉命题九大陷阱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这样就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九种类型:陷阱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设错方式:命题人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词句的含义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
识别方法: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就不难得出答案。
[应用体验][对比选项] (2017·全国卷ⅢT1-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对应文本]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原文表述为“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综合甄选”,这些句子说明乡村记忆要有选择地保留,并非要求“必须完好保存下来”,选项曲解文意。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fed83e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7c.png)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人将人物的“优点”“缺点”机械叠加,以写出 “人情 味”,但这样还体现不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
B.人物性格具有模糊性,这要求创作者塑造人物不能从表象入手, 以避免人物形象的明确性和概念化。
6、【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可结合首尾段 及中间段落的重点句子概括得出。
7、【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要点的归纳和理解能力,注 意找到选项对应区间,然后分析归纳得出答案。
8、【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和理解,有的选项涉及课 内知识,考生可结合具体课文内容来解答。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充满着内 在的矛盾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B.多向的性格构成,杂多的性格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使 人物性格表象纷纭复杂,不断变化。
C.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要刻画鲜明的人 物,离不开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体察
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
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阅读前可提出设问:文章对论述的问题有
什么见解和主张?运用了那些材料?
阅读时要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
示出来——
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 语。
3、关联词、标志性词语。
4、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5、特殊句。
特殊句子 作用
首句 结尾句 中心句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5195ff5acfa1c7aa00cca5.png)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苏轼的意义李泽厚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它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
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
但要注意的事,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这后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
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9e864e05087632311212ac.png)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速。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答案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a7bcdf240c844769eaeeca.png)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答案:一、6.【答案】DA无中生有。
原文中说的是“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而并没有说化解了这种冲突。
B范围夸大。
原文是说“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而并未说这种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原文中并未提到“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
7. 【答案】DD对应原文“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可知是将“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全然荡去,而不是用它反衬生机。
8.【答案】A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C题干中两者并未构成因果关系,且原文中并未提及中国画是听觉艺术。
D原文中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而并未说“静之寒就是空之寒”,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
二、(18分)1.(2分)D2.(2分)发展的历史3.(2分)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对城市艺术品质的审美需求4.(4分)第4段的“空间”是指场所:作用是便于人与人近距离面对面交流,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第5段的“空间”是空地:作用是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得到精神山的放松和愉悦,而不感到压抑与紧张。
(每个要点个1分)5.(3分)B6.(5分)世博会会址选择在黄浦江两岸。
黄浦江上蓝天白云,清风徐来,绿波荡漾,让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能够享受大自然,体现了家园城市满足居民对大自然审美的深层需求这一要素。
(其他如世博会主题等,举例2分阐述3分)三、1.文献综述在国内学术界不太受重视,问题较多。
2.C3.认真阅读4.第⑥段强调学术刊物对文献综述的倡导与支持的重要性;是对核心观点的补充,使论述更全面。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5c3d6a998fcc22bcd10dfb.png)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
这位创造力不遑多让的“夏语冰”就是以会写诗闻名并且已出版诗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写诗、演唱、绘画、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成果。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每当人们谈起人工智能时,往往想到科幻小说中的强人工智能,它们具有人类一样的情感和体验,和人类一样生活,看起来似乎会取代人类。
然而,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们具备人类的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别较大。
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追求和突破。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首先,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与其他诗人诗歌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必须掌握当时其他诗人诗歌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摩的诗歌特质。
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并非如此。
无论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还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生平际遇。
人工智能只有具备了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了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有徐志摩风格的诗来。
没有人生,我们便无法理解诗和艺术。
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
据研究,尽管人工智能具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难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这被称为“莫拉维克悖论”。
它可以轻易学会下棋,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训练,甚至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学会。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解析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45b2b0483d049649b6658c9.png)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诸多人人生的过程、诸多人的生活,构成了社会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生毫无疑问是文学的最重要的元素,没有人生,哪有文学。
另一方面,文学与人生,可以缩小到文学对每一个人生命的影响,或者说文学对每个人的影响,而且每个人实际上都是一个潜在的文学读者。
有人说了,在农村里面有很多不识字的人,他们是不是读者呢?我想他们尽管没有能力拿着一本有文字的书来读,但是他们依然有别的办法来接触到文学,他们可以用耳朵听。
所以,每个人都是一个读者,只不过读书的方法有区别。
文学肯定会影响人,我们看很多人物的传记,其中写到某人看到某书以后改变自己人生的方向,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我想即便是没有这样一种戏剧化的、变革性的影响,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依然存在。
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判断一个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都需要借助我们头脑中许多理论观念。
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除了父母、老师的教育之外,更重要的就来源于阅读。
我作为一个写作者,确实感觉到手下的笔重若千斤,通过自己的写作,把自己对人生最宝贵的体验写进去,对个性化的体验也写进去。
而且在写的过程中,对人性当中善的方面、恶的方面,尽可能的给予全面的呈现。
只有这样,写出的作品里面的人物才会充满典型性的特点。
只有这样真实的人物,才能够让人们受到感染,才能够让人牢牢记住,才能够对人的生活有所启发。
(选自莫言在“中法诺奖得主对话”中的讲话,有删改)(1)请简析“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2)文学对人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依据文本,莫言认为一个写作者应该如何写作?【答案】(1)①人生是文学最重要的元素;②文学对每一个人(生命)都有影响。
(2)①影响(改变)人生方向;②影响判断力。
(3)①要慎重;②要融进自己对人生最宝贵和个性化的体验;③尽可能全面呈现人性的善恶。
【解析】【分析】(1)第一段说“人生毫无疑问是文学的最重要的元素,没有人生,哪有文学”,第二段说“另一方面,文学与人生,可以缩小到文学对每一个人生命的影响,或者说文学对每个人的影响”。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8032bc352d380eb63946d3f.png)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吸收了多种其他艺术门类的优长和手段,融为一体,创造了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
以武打为突出特征的武戏,堪称世界剧坛的一朵奇葩,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戏曲的中华美学特色和独具优势的艺术表现力。
武戏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
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
随着剧种的成熟、发展,经过几代艺术家特别是作为“武戏文唱”的引领者杨小楼的执着进取,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对技巧动作加以美化,增强舞蹈性,另一方面强调基本技术服从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使技巧动作成为一种优美的舞姿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并与唱、念、做结合运用,让武戏得到整体提升,留下许多具有精美观赏价值的经典之作。
武戏美在哪里?第一层次是“形式感知”。
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演员把握自己的动作,按一定的节奏在时间和空间中延伸,通过强与弱、快与慢、刚与柔、动与静的变化,呈现流动和瞬间的美,加上开打、翻跌、下高、打出手等高难度惊险动作的穿插运用,带来的悬念和惊叹,显然更直观,更富于视觉的冲击力。
这也是人们被京剧吸引往往从武戏开始,京剧走出国门必带武戏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层次是“同情与共感”。
武戏流传至今的优秀剧目,内容大多数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如保家卫国、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暴安良、抱打不平的侠义精神,塑造了许多忠臣良将和民间英雄人物,传达的是正能量。
即使是反面或性格复杂多面的角色,也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脸谱、神态、身段表演等鲜活地揭示其本来面目,于恶中见美,美中见恶,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
美是难以被忘记的。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姿,文戏、武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前些年武戏的势弱,出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外因除了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还有武戏演出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严于文戏,造成展示机会较少,多年来在大型演唱会中只能于开头、结尾烘托气氛,难以尽显完整风貌。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讲解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dc5cfab9f524ccbff1218461.png)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字斟句酌,细加揣摩(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
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
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
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
……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
”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
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
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
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
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
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
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
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
论述类文本阅读(带答案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带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fdb708580eb6294dc886c1a.png)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中国古代文人以诗书入画,于山水、花鸟等自然物象中寄兴托志、抒情达意,自王维,经苏轼、赵孟頫、董其昌诸先贤,成文人画一脉,传至当代,不断开创写意新境。
文人画讲究笔墨情趣和诗书画印综合修养的传统、画格简淡的境界追求,以及崇尚和谐仁爱的审美理想,在当下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赵孟頫的“作画贵有古意”,和韩愈的散文中“文以载道”的复古理论其实是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应该说,赵孟頫是南宋院体向元代文人画过渡的一个桥梁,这也是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性之所在。
赵孟頫为什么提出画要有“古意”?他说,画无古意,百病丛生。
画无古意,虽工无益,这一切的根源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尚朴的理念。
尚朴即主张俭朴,是不拘泥于外象的一种文化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眼睛所看到的象,都是会时刻变化的幻象,因此要追逐内在的真实,追逐宇宙真理,追逐人的真性情。
说到底,就是追逐“大道”。
“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失道则病,得道则圣。
政冶、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绘画莫不如此。
绘画必须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也就是尊道而行。
所以,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这里的“同源”就是同一道源,书画都是从大道而来,这就是文人画的文化内涵。
可以说,找到事物本源的大道,便占有了整个宇宙。
这就是中国的哲学。
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中,让我们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找到它最积极的力量。
要从文化的本源看待文化精神和审美。
审美的根源是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根源是什么?是众生的根本利益。
凡是符合众生根本利益的文化,就是正确的文化,就有正能量。
利益有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之分。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应该找到符合众生、符合全人类根本利益的文化,而从这样的文化生发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审美。
《淮南子》有记载,东方有君子之国,《山海经》亦云其人好让不争。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建立和谐世界、世界大同的一颗种子,一颗文化种子、尚朴的种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讲析(附练习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讲析(附练习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709e39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fd.png)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讲析(附练习及答案解析)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讲析(附练习及答案解析)[考情分析]1.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命题形式,题目为3道,共9分。
往年题干总是采用选误的形式,2017年高考则打破了这种稳定的模式,这说明论述类文本的设题形式变得更加灵活。
2.选择的文本的题材非常广泛,几乎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理论、历史、美学、建筑等各个方面。
考点包括“理解(B)”“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共有7条具体的测试要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个考点在2017年高考中第一次单独出现,在以后复习中要重视这一考点。
1.洞悉命题九大陷阱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这样就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九种类型:陷阱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设错方式:命题人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词句的含义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
识别方法: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就不难得出答案。
[应用体验][对比选项] (2017·全国卷ⅢT1-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对应文本]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完整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详细解析
![(完整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详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20af34326fff705cc170abf.png)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详细解析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54分)1.(2018·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13cd9a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a8.png)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全国Ⅰ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最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9a90db231126edb6e1a1024.png)
最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新闻采访,完成下面小题。
贾平凹采访录朝花周刊:常听到有阅读者说这个作家有“语言”或没“语言”,您的“语言”向来被称赞为“好”,这当中的趣味和取向是偏向传统的美感意识吗?古典诗与文人笔记那一路对您也有影响吗?贾平凹:我的“语言”说不上什么,它是写作最基本的东西,我仅仅是学习而已。
我在初学写作时,是喜欢古典与文人笔记那一路的,近些年来,又有意识地避开一些明清时期的东西,担心写得太轻太柔,就向汉以前的东西靠近。
我第一次读《古文观止》的时候,喜欢张岱和归有光的作品,里面有两三篇。
我读的时候,就感觉文章好得很。
后来就想收集他俩的全部作品来读。
我就把张岱、归有光的文集找来,很厚的,看了一遍后,发现也就是《古文观止》里的几篇散文特别好。
他们一生就写了这几篇散文,当时我很吃惊,我说,为什么这几篇能写得那么好?他们大量的还是诗啊、词啊,谈天说地的文章。
真正的抒情散文,就那么两三篇,全部收入《古文观止》里了。
老抒情,哪有那么多情要抒?大量的还是关于人生的、社会的内容,在这基础上,有感情要抒发了,写上一两篇,就写成了。
如果一辈子写散文,还是按原先的那种套路写,唯美的、抒情的,把路子越走越窄的那种,也就没什么可写的了。
我接触过许多画家,那些画家一上班就在那里画。
我也问过一些画家:“有没有没什么可画的时候呢?”他说,是没什么可画,但这是我的工作,每天还得拿起笔。
后来一位老画家讲:“常画常不新。
”我想,恐怕专写散文,也会常写常不新。
我不主张把散文老是当作小品文和散文诗去写,散文观要改变,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散文路子要改变,估计现在的散文家都不愿意写这种东西了。
朝花周刊:写和读乃至走,是否会有矛盾?“深入生活”以及各种会议事务种种,需要您花时间花力气,那么花在写作上的时间,就必然要减少。
很多您的读者为一个问题纠结不已:您究竟是什么时候,一字一字“手写”出高产又优质的新作?怎么看待“作家中的劳模”的称呼?您的下一本会写啥?贾平凹:现在干扰确实是多,没办法。
语文知识高中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设计与解析
![语文知识高中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设计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689d3350c22590103029d85.p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按王国维的观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唐诗、宋词、元曲各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
到了明代,找不出这个文学高峰了,但“清言”可以说是一个被人忽视的明代的文学现象。
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它是在唐诗、宋词、元曲的意境高峰之后的蹊径。
文学的表达形式必须嬗变,因为后人再也达不到唐诗、宋词那样的高峰了,他们必须寻求另一条路子。
明代的文人,对清言的写作曾风行一时,留下了大量的作品,《菜根谭》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部。
时至明代,诗之所以衰退了,因为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尽管还有很多人写诗,但再也写不出好像前人那样的好诗来了。
明代的文人把这种诗歌的审美意境用清言来表现,反而达到了另一审美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的奇迹。
《菜根谭》的意境审美很大程度上可以与唐诗媲美。
唐诗的题材风格多样,构成唐诗绚丽的景观,但真正能够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一部分诗。
如果我们注意到《菜根谭》的意境,在大自然的取材中,它完全可以涵盖唐诗意境,所不同的是,唐诗意境多为自然画面的呈现,而《菜根谭》的意境在于一种心灵的设计,是为尘世疲惫之人勘测的一个心灵憩园,像一个深山里的禅境,让人洗净尘焰。
这种意境比唐诗意境更接近人的心灵。
“机息心清,月到风来”是《菜根谭》最有味的句子,机就是“心机”,一个人把心机抛却,心灵自然澄澈。
《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中国有书,教育人的书多,关怀人的书少,《菜根谭》是一部关怀人的书。
它告诉你在一个物欲纷扰的世界如何以自己的心志去生活。
它给生命设计了一种美好境界。
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人在精神上没有禁锢,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开明的时代,唐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的精神。
唐诗的意境是天然的,代表那个时代文人们的心境,他们自身很容易被生活和大自然的美丽融入和陶醉。
而明代是一个专制统治最黑暗的时代,没有汉代的人才规则,没有唐代的开明,又没有宋代的品味。
高二语文 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及解析
![高二语文 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fade8205fbfc77da369b12f.png)
高二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及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物质保障,而且也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重要环境。
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
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
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这些家庭伦理道德对维护家庭关系、家庭模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礼记》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所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
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责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
当然,家庭之中难免有矛盾,这就需要协调。
协调得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家和万事兴”。
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
“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
由孝道形成的浓厚的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把“孝”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主要通过家庭来培育这种品质,而不是像西方那样通过教堂培育。
“立爱自亲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从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始,再推广到报师长教导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
亲情之爱犹如投进湖里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
传统的孝道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辈进取的精神和坚忍的意志。
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家庭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设计与解析
导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按王国维的观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唐诗、宋词、元曲各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
到了明代,找不出这个文学高峰了,但“清言”可以说是一个被人忽视的明代的文学现象。
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它是在唐诗、宋词、元曲的意境高峰之后的蹊径。
文学的表达形式必须嬗变,因为后人再也达不到唐诗、宋词那样的高峰了,他们必须寻求另一条路子。
明代的文人,对清言的写作曾风行一时,留下了大量的作品,《菜根谭》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部。
时至明代,诗之所以衰退了,因为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尽管还有很多人写诗,但再也写不出好像前人那样的好诗来了。
明代的文人把这种诗歌的审美意境用清言来表现,反而达到了另一审美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的奇迹。
《菜根谭》的意境审美很大程度上可以与唐诗媲美。
唐诗的题材风格多样,构成唐诗绚丽的景观,但真正能够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一部分诗。
如果我们注意到《菜根谭》的意境,在大自然的取材中,它完全可以涵盖唐诗意境,所不同的是,唐诗意境多为自然画面的呈现,而《菜根谭》的意境在于一种心灵的设计,是为尘世疲惫之人勘测的一个心灵憩园,像一个深山里的禅境,让人洗净尘焰。
这种意境比唐诗意境更接近人的心灵。
“机息心清,月到风来”是《菜根谭》最有味的句子,机就是“心机”,一个人把心机抛却,心灵自然澄澈。
《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中国有书,教育人的书多,关怀
人的书少,《菜根谭》是一部关怀人的书。
它告诉你在一个物欲纷扰的世界如何以自己的心志去生活。
它给生命设计了一种美好境界。
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人在精神上没有禁锢,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开明的时代,唐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的精神。
唐诗的意境是天然的,代表那个时代文人们的心境,他们自身很容易被生活和大自然的美丽融入和陶醉。
而明代是一个专制统治最黑暗的时代,没有汉代的人才规则,没有唐代的开明,又没有宋代的品味。
沉闷压抑,所以社会特别浮躁。
我们从《菜根谭》里可以发现,那个时代对名利的炽热使其他人性全部泯灭,功名利禄,把人全部物质化和铜臭化了。
处在这样一个时代,那种渴望解脱、寻求生命和生活真谛的愿望可想而知。
所以《菜根谭》的意境,不像唐诗意境那种天然,而是一种追求和设计,也可以说是对功名利禄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作者特别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他设计的就是这样的意境,山谷、白云、清风、月色,都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所以这种意境比唐诗中的那种自然境界更有魅力,更令人向往。
读《菜根谭》让人不能释卷,一草一木,一山一谷,一鸟一林,都能把人带入一种空谷般的意境,这种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菜根谭》,诞生在这一时代,都是必然的。
(摘自香港《文汇报》,标题为《的意境》,作者李业成)
1.下列关于“清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其审美意境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
B.清言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其出现是文学表达形式必须嬗变的选择。
C.清言的写作在明代盛行一时,作品众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菜根谭》。
D.明代文人用清言来表现诗歌的审美意境,所以创造了文学的奇迹。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解题时将各选择项与原文1/2段关于“清言”的内容进行比对,可见A项与“‘清言’可以说是一个被人忽视的明代的文学现象。
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表意一致,B项与“文学的表达形式必须嬗变,因为后人再也达不到唐诗、宋词那样的高峰了,他们必须寻求另一条路子”表意一致,C 项与“明代的文人,对清言的写作曾风行一时,留下了大量的作品,《菜根谭》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部”表意一致,而D项与“明代的文人把这种诗歌的审美意境用清言来表现,反而达到了另一审美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的奇迹”比较,显然强加了因果关系。
【参考答案】
D
2.下列关于《菜根谭》的意境和唐诗的意境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菜根谭》的意境审美由于明代文人的独具匠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与唐诗的意境媲美。
B.《菜根谭》的意境超凡脱俗,心灵和自然完全融入,唐诗是用自然去澄澈人心。
C.《菜根谭》的意境,虽然取材于大自然,但不像唐诗意境那种天然,有追求和设计之美。
D.《菜根谭》的意境是对现实社会的超越,比唐诗中的那种自然境界更富魅力。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中的信息进行筛选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时从原文中找出与选择项对应的文字,可见A、C、D项与原文相关句子意思相符,而由原文第三段中的“唐诗的意境是天然的,代表那个时代文人们的心境,他们自身很容易被生活和大自然的美丽融入和陶醉”,第二段末句“‘机息心清,月到风来’是《菜根谭》最有味的句子,机就是‘心机’,一个人把心机抛却,心灵自然澄澈”可见“心灵和自然完全融入”应是唐诗的特色,“用自然去澄澈人心”应是《菜根谭》的特色,B项不符合原文意思。
【参考答案】
B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诗歌衰退清言风行,是因为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
B.唐诗真正能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部分诗歌,这是因为唐诗题材追求风格多样。
C.《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是一部关怀人的书,但不是对中国书籍的补充和丰富。
D.《菜根谭》的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一个物欲纷扰的时代也许是偶然的。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和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的理解和分析在原文第一、二两段可找到依据,故正确。
B项对原文“唐诗的题材风格多样,构成唐诗绚丽的景观,但真正能够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一部分诗”理解有误,原文是转折关系,倒过来也不构成因果关系。
C项说《菜根谭》“不是对中国书籍的补充和丰富”,但从原文“《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中国有书,教育人的书多,关怀人的书少,《菜根谭》是一部关怀人的书”可见它应是对中国书籍的补充和丰富。
从原文看,作者认为《菜根谭》的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一个物欲纷扰的时代都是必然的,而不是D项说的“也许是偶然的”。
【参考答案】
A
4.作者认为《菜根谭》把人带入“超凡脱俗”的“空谷般”的意境,其依据是什么呢?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作者说《菜根谭》把人带入“超凡脱俗”的“空谷般”的意境,是在原文的第三段,可以由此搜寻此言的依据。
原文中有阐释文字:“所以《菜根谭》的意
境,不像唐诗意境那种天然,而是一种追求和设计,也可以说是对功名利禄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作者特别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他设计的就是这样的意境,山谷、白云、清风、月色,都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
”提取其要点,即可获得答案。
【参考答案】
《菜根谭》追求和设计的是对功名利禄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是“物我两忘”的境界,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
()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