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八集)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7集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七集为什么背完就忘班主任: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
我们今天继续。
传统私塾教育有很多的疑问,我们有缘分,全国各地,乃至于海外,有一些参与过这些传统文化学校的教学的这些老师跟我们一同来交流,我们共同来学习。
目的是什么呢?不要走错路,不要教错了,不要学错了。
尤其是不能教错了,这是我们做传统文化私塾老师的本分,绝对不能够自以为是,自己发明创造,没有师承,瞎教乱教,那就麻烦了。
今天,这位义工老师有一些自己的见闻,一块把它讲出来。
我们大家一同来按照古圣先贤的教导,按照经典,我们来看看,是对还是错。
班主任:老师,学生就是以前在一些传统文化学校做过生活老师,也做过教学,看到了很多的现象,就有一些疑问想请教,因为自己有很多的疑惑。
陈老师:不敢当。
班主任:就有的孩子,他在传统文化的学校,他学了几年了,而且都十几岁了,但是就是一部完整的经典都没有,就不会背。
陈老师:他在学校背没背过?班主任:背过。
陈老师:背过。
学了几年之后你再让他背背不出来了。
班主任:对。
陈老师:都忘了。
班主任:对。
一部完整的都背不下来。
再就是他背了几年的经典,他还会跟老师顶撞。
就是前段时间才发生的一件事情,他跟生活老师顶撞,生活老师让他早点睡觉、关灯,跟他讲一些生活的这些常识。
他不听,然后他跟老师顶撞,他说不听,然后还拿着【弟子规】来量老师,就说你哪一条没有做到,你怎么样,你凭什么管我。
陈老师:你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两个问题,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说。
头一个,传统文化的学校的孩子,背经典滚瓜烂熟,甭多了,再过也就是一两年吧,什么都忘了,你们见到过这样的学生吧。
班主任:见到过。
陈老师:很多。
原来四书五经都会背,后来什么都忘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个,这些孩子在背这个经典的时候就不如法,背的时候就有问题。
你看背,我们讲要指读,而且这一遍,你不是会背,要背多少次?十次、百次,你们有一堂课叫【读书千遍】。
大家一定要记得,是千遍不是百遍,所以要常常地温习,这是第一个。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2集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二集西化的私塾班主任、孩子家长: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
我们这个新栏目,传统私塾或者是传统文化学校现在很多,这个教学要交流,大家要开学术研讨会,我们弘扬传统文化这么多年,我是没听说过,大家就是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各立山头,谁也不听谁的,大家在一块交流交流这多好,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孩子教好。
现在学传统文化的孩子太多了,学成的太少了,很多都学错了,媒体都在报道,你看孩子自己都不愿意学,学不出欢喜心来,这是我们自己讲的话,原因何在?今天这个节目太重要了,这两位家长同时他们还是私塾的老师,自己的孩子现在教学上出了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把它分析分析,我们说到孩子记日记的问题。
班主任:老师,我们在看这个孩子的日记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每篇的日记下面都有他的老师,也就是他的父亲给他做的评语,首先这个评语的称呼,这个爸爸管孩子叫学长,就“某某学长”。
陈老师:这个是误会,这日记我也看了,这是误会,那么一定要谁教的你们,你们也要去跟他讲,这是错了,为什么?违背了伦常,我们学传统文化是弘扬伦常,落实伦常,现在我看到很多传统文化学校,包括弘扬汉学的,有问题,问题在什么呢?第一个不讲伦常,其实五伦是排头一位,师父常讲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它有顺序的,先要分清楚自己什么身份,你跟谁说话知道吗,先分清楚身份,五伦是排头一位的,那么叫学长这个是同学之间的称呼,我是小同学,他是我的同学,但是年龄比我大,所以用个长字,长是长辈、尊长,学长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做老师和做同学,那不是同学的关系,那是师生的关系。
父亲和子女那就更不用说了,长辈和晚辈的关系,所以说老师就是老师,不能跟老师叫学长,父亲就是父亲,也不能跟父母叫长辈,那不是,那就是父母,他是太特殊,那长辈,长辈在第二伦,就是叫长幼有序,他如果跟父母一样,那就是一伦,长幼有序。
哥哥,长辈;叔叔、伯伯这都是长辈。
父母非常的特殊,这个不可以乱。
那么跟同学、小孩子,跟他们叫学长,这是他们之间互相的称呼,老师不可以叫他们这个,家长也不可以,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三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三集传统文化老师:老师好!陈老师:大家好!传统文化老师:老师,我们接触过很多学习传统文化的孩子,其中有很多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孩子就是能说会道,嘴巴很巧,很会说,而且讲很多大道理,有的比大人讲得都明白、都清楚,但是真正当孩子干活的时候或者做事情的时候什么都不会做,有很多父母还觉得孩子这样很好,还经常夸赞他们,以他们为荣,就是这种有没有什么问题?陈老师:这种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呀从古到今凡是明白的家长都知道那个对于孩子的一生是可以这么讲,就是一切凶灾祸患的开始都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
头一个叫巧言令色,嘴巴会说话,会讨巧,他看着你,你看那个笨笨的他不会巧言,孩子天生比较聪明,可惜呀走错了路,以这个说话讨巧来成为自己觉得是一个特长,是个优点,所以他就专门发展这个,家长也鼓励呀,能言善道啊,大人都说不过他,那么这个孩子能力又特别强,可不可以呢?也不行,有能力没能力嘴巴这么巧都不是好事,令色是什么呢?令色就是他可以控制自己的表情,你看他很小,他知道这个用颜色来讨好你,来取悦别人,他可以用这种方法得到他想要的,他能驾驭自己的神色表情,巧言令色,这样的人夫子讲叫鲜矣仁,很少心里边还有仁厚的,人心要是没有仁厚了,他离凶灾祸患就很近了。
古往今来老师也好家长也好都明白,这个孩子能说会道要格外地警觉,为什么呢?你看夫子常讲,《论语》里边讲「纳于言而敏于行」,你看他说话好像笨笨的,这个他有拙朴的一面,好像是笨,这不是淳朴,实在讲给自己招灾惹祸的机会就少,你那个孩子好像巧嘴八哥,能说会道,他招灾惹祸的机会就远远大于别的孩子,不但他自己的内心不仁厚,反过来还给自己招灾,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知道到底什么是孩子的优点,你看得出来呀,我们对这些能说会道、口才很好、辩才很好的这些学生孩子要格外警觉,我们从事这个私塾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这些年来,我对这件事情特别地警惕,男生女生我们都见了很多了,凡是在我们看起来这是毛病啊,凡是有这种毛病的能不能让这个学生在学校学下去都要打个问号,前提条件是什么呢?先得改变,你这个不改不往下教,那怎么办呢?你看有的是挂止语牌,有的是说废话说闲话,自己掌嘴,那个会说巧话的那更要掌嘴,所以你看古来的大德、圣贤,在他们的家训里边都有这种非常详细的教导,他们往往都是一代、一代、一代来验证夫子所讲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凡是有这种特色的这种孩子,人生都不大好,那你说我孩子好像也挺能说也挺好啊,那是表面现象,那是暂时现象,真正的灾祸你看古人讲,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因为说话造成的,祸从口出啊,所以这个问题是很大的很严重的一个问题,而今天的家长对传统文化完全不了解,学传统文化到底为什么?是不是背背古文,琴棋书画表演表演,附庸风雅?不是呀,为什么要学传统文化?四个字:趋吉避凶,让你的人生、孩子的人生趋向于吉祥幸福,避免凶灾祸患,你想不想要?凡是人都需要,四个字——趋吉避凶,学传统文化是为这个啊,如果说传统文化学校老师对这个都不了解、对这个都不是内行,那你趁早不要教,你趁早不要办这个学校,你非把孩子耽误不可,你还以为这个孩子“你看他多好”,你还在那儿夸他,你把他害了,以后有时间我们会详细的慢慢地给大家讲这个,说实在话这都不是好兆头。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一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一集各位同学:大家好!大家请坐。
我们这堂课叫传统私塾教育,那么它下设很多小的课程,我们在上一次有一堂课叫作「父母的恭敬心最重要」,很多的观众反响很强烈,那么今天我们有一个新的课程,这个课程是专门来向大家介绍学生案例,也就是说海内海外,这么多年来很多的学生在学传统文化,有学成功的,有学失败的,失败的很多,成功的少。
那么我们这些年来也见识了很多的地方,见了很多的家长和学生,我们体会非常深,为什么呢?现在的这个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学五花八门,怎么教的都有,真的最后结果呀,很多的孩子被耽误了,我们看到之后,家长难过,孩子也很沮丧,边上的人看了之后呢,对传统文化误会增加了,这都不是人们所愿意看到的,所以从今天开始,关于传统文化私塾的教学、传统文化学校的这种教学方面呢,我们看到这些案例,那么借这些机会供养给大众,希望能够对家长、学校的老师在教学方面能够有一定的这个启发,能够有一定的益处,希望大家不要走这些弯路,因为什么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说它这上面有一道折痕,几个皱褶,你再给它去恢复正常啊,它那个印迹还在,如果一次就正确的话这些弯路都可以避免。
我常常给同学们做这么一个比方,你看我们这个手,这个地方是原点,从这个地方出发到这儿,两年的时间,到这儿发现错了,哎呀学错了,怎么办呢?他还要再回到这个原点,归零嘛,这是什么过程呢?就是改正自己错误的知见的这个过程,你得改自己的毛病习气,你学错了嘛,你的观念、你的知见都错了嘛,方法理论错啦,回到原点至少得两年,把这个错的改了得需要两年哪,回到原点之后知道这儿是正确的,再从这儿走过去又两年,多长时间呢?六年哪!如果你的孩子,这是原点,他知道这儿是正确的,遇到好老师善知识,这一教就是正确的,到达这个地方——两年,正确的只需要两年,错误的六年哪!我常常拿这个给大家做比方,孩子都很好啊,最后学出来为什么就千奇百怪呢?方向错了,就在这儿,所以这个方向非常重要,你等到他再回来重新改,晚啦,比别人晚了四年哪,所以我们今天会听到几个案例,我们可以对号入座,你的孩子所受的教育是不是这样子的,在家里边你教育孩子是不是这样的,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很有必要来听这堂课。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5集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五集私塾里的娱乐班主任、家长: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探讨怎么教育孩子。
传统文化教育说实在话非常关键,老师和家长的不明理,理念是混乱的,那就很麻烦。
我们在上一次这个妈妈提出来一个问题,参加这么多活动没什么效果,你说到那个残疾人的学校去看那么多孩子多可怜,回来之后孩子看过也就看过了,写了文章、写了这些日记也就这样了,对他没有触动。
为什么?我们的体会这些活动都很好,不要多了、不要杂了。
你比如说去看这些残疾的孩子、残障人士,这活动太难得了,能够启发他的慈悲心、启发他的善心,启发他珍惜自己身体、爱护身体、爱护这个家、感恩父母的这个心。
怎么办呢?你看这孩子是盲人,回来之后让你们这些孩子把眼睛蒙上,他看不到东西了,多长时间?一天、半天都可以,他就真得看不到了。
“你什么感受?”问他,他就有感觉了,他对盲人有感觉了,敢情看不到东西是这样地痛苦!不是撞桌子上了就是把这个东西给倒了,把那个洒了,把这砸了。
眼睛有多重要,要不要爱惜眼睛?他就不敢近视眼,他就知道这个身体健康多重要,他就知道那些盲人有多苦。
你这一会儿不行,一天你试试,他真的就有感觉,所以我们会教啊!参观完活动之后回来,活动没结束,继续呀,你就看他在那这样摸,他的慈悲心都起来了。
你就问他,眼睛谁给的?妈妈爸爸给的。
他给父母磕响头,难道不是吗?他对自己身体他有感觉了,要这么教。
你反过来再想想,你这一天就难受了,他们是一辈子都看不到,你想想多苦,你一天苦不苦?苦!写一篇文章【无目之苦】、【盲聋之苦】,可以。
没眼睛的苦,他真的能写出来特别深刻的体会,盲人就这么苦,你这是一天,他那是终生。
他对什么是苦、人间滋味他就有体会,他将来看到盲人,他一下那个慈悲心他就起来了,他知道是什么感觉。
你把他的耳朵堵上,听不到;嘴巴粘上拿那胶布,不说话,体会「盲聋喑哑」,这是佛家讲“八难”,八种灾难,人生痛苦你体会,残疾人士,他见到了他就有爱心,他就想帮他们,因为他上过这个课。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十三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十三集传统文化老师: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
传统文化老师:老师,我们在前几期曾经请教过您,就是小孩子他为学他的根基基础是什么,您当时给我们讲到,小孩子应该首先教他「明伦」,就是明白伦常,我们在跟很多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生活常识一点点都没有。
我们最近,就是昨天新来了一个小孩子,三岁的一个小孩子,小孩子到这边之后他会发烧,那很多同学就会以为他是感冒,结果过了能有第二天,我们去看这个孩子,就发现这个孩子的脸上开始起那种痘痘,这种痘痘呢,因为跟平常的痘痘,就满脸都是痘痘,后来我们又考虑到因为现在是春季,春季一般很多小孩子很容易起这个叫水痘,也叫疱疹,很容易起这样的东西,后来我就开始看这个孩子的身上,我们就发现孩子的胳膊上还有腿上就起这种水泡泡,这痘痘它里面是亮的,是水痘,这种水痘因为它是传染性的病毒,它会传染。
陈老师:传染。
传统文化老师:对,另外就是小孩子起这个水痘的话一定不可以吃退烧药,因为他这个热发不出来,毒憋到体内的话会危及生命。
还有呢,你比如说起这个水痘,小孩子是再热都不可以吹凉风的,如果吹凉风的话他这个病会越来越重。
比如说还有,小孩子起水痘绝对不可以给他擦脸,用凉水去洗脸这会很麻烦。
比如说还有起水痘,小孩子因为他会痒,绝对不可以去挠,否则的话那个坑留下的那个疤,它掉不了。
陈老师:那个脸上抠这个东西最后成麻脸,都是麻子嘛,那就麻烦了,一定要告诉给孩子。
传统文化老师:对。
等等的我们就发现很多这种生活的常识,孩子现在是普遍都不懂的。
陈老师:普遍不懂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录过一期节目【今天的年青人为什么不能】,什么原因呢?师父常讲四种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那家长就问了,我们怎么教啊?从生活教开始,【朱子治家格言】开宗明义「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他是个代表,实际上呢,生活当中的一切都得让孩子去做,【朱子治家格言】可不是说给姥姥看的,给外婆看的,不是啊,是给孩子看让他做的,「黎明即起」早早的你就得开始整理这个家,安顿这个家,所以这些教育必须要有大人教,我们把这话说在这儿,难在哪里呀?难在大人不在家,现在大人都出去赚钱去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二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二集各位同学:大家好!大家请坐.这个教学案例的这个节目很受大家的关注和欢迎,很多家长、老师,包括社会上的各界人士都很喜欢,都很关注,因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孩子,很多家长头疼,所以不管是不是学佛学传统文化听一听啊,他们都觉得很受益。
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把你的案例讲出来,疑问提出来,我们大家一同来交流、来学习,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一个机会。
传统文化老师:我们见过一个女孩子,今年已经十四岁了,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这个孩子从四岁开始学习传统文化,到现在已经学习十年了,这十年下来孩子唯一的成就背过十八部经典,但是到今天我们见面的时候一问这个孩子,这十八部经典基本上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陈老师:十八部经典?传统文化老师:对。
陈老师:全忘了?传统文化老师:基本上记不住多少了。
陈老师:你们有没有问他们为什么都忘了?传统文化老师:没说为什么。
陈老师:我们见过很多学生,背了很多的经典最后都忘了。
什么原因呢?我想原因很多,比如教学的方法,学习的方法,可能都有,包括孩子经常换学校啊,这些都有。
这里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告诉给孩子为什么要背它,这个没讲清楚啊。
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初发心很重要,好好背,背得字正腔圆,你看穿上衣服也是传统文化的衣服,将来回去给爸爸妈妈、给爷爷奶奶争口气,他这个背书是为了表演,是为了名闻利养,如果是这种发心,师父常常告诫我们「因地不正果招迂曲」,因哪,就种子啊,初发心他就不是那种纯正的,他里边掺杂着名闻利养,结果怎么样,结果就感召,迂曲是什么意思呢?你很难得到好结果,有很多挫折,很多不如意,甚至失败,果招迂曲,所以我们看到孩子这种情况,我们要反思学了十年,应该半年、一年就检查,你怎么学的?是不是?所以父母要警惕呀,高度地警觉,把我的孩子教成什么样子了,三个标准,头一个,德行,具体来说呢,能不能把《弟子规》做到,我打个比方,「父母呼应勿缓」,这个父母咳嗽一声,那个孩子马上毛巾也好、纸也好就拿过来,水就端过来了,「父母呼应勿缓」,他的心在父母身上,他孝道,孝的德行他有了,你教训他,不管是对是错,他都恭恭敬敬在那听着,他这一条做到了,一百一十三件事《弟子规》,看看你的孩子落实情况,非常具体呀,考核呀,老师用这个考核学生,家长也用这个来考核,考核什么?考核孩子,同时也考察考察学校,不合适赶紧要停啊,教了十年,我总用这个手势来打比方,这个地方是原点,你讲这个孩子到这个地方,多长时间呢?十年发现错了,哎呀可了不得啦,再把这一身错误的毛病习气和观念改掉,十年,二十年啦,回到零,原点,这孩子多大了?二十四岁了,二十四岁重新出发走到这儿又花十年,三十四啊,人家从四岁开始学呢,到这个地方十年,十四岁成就了,差多远去了!所以说要常常地检点,在德行、学问,学问是在第二位,德行、学问、能力上来检点,到底你教得怎么样,作为老师要天天检省啊,你不能一边学着一边丢,那叫什么学校嘛,不可以的,所以说我们今天看到很多人因地不正,初发心有问题,所以说父母初发心有问题,老师初发心有问题,孩子初发心有问题,结果都不会好,你为什么让孩子学传统文化?有时候我们说话不知不觉就是错话,将来给爸爸妈妈争争脸,错了!他学这个正宗正脉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成圣成贤,圣贤的特点头一个是什么?不自私,爱别人,你看两句话就说到根本,圣贤的标准就是孩子将来的方向,你是不是想将来让你的孩子做一个不自私的人,为别人舍己为人,发扬光大正法的人,你是不是为这个?这是最纯正的,那有的人说我确实发不了那么大心,你可以退而求其次,一退再退,退到底最后怎么样呢?我为了孩子脸上给我争光,或者是如何如何名闻利养掺杂在里边,这些东西是毒啊,贪嗔痴慢疑,师父常讲五毒啊,掺杂在里边就像这杯水一样,有五毒在里边你敢喝吗?你敢给孩子喝吗?传统文化老师:老师,刚才您说的是孩子背书他的存心,那比如说这孩子背书他的方法是怎么样的?因为我们以前有见过孩子背书,比如说一小段古文,孩子可能五分钟、十分钟,就这种死记硬背就把它背下来,背的也快,但是没几天他就忘了,到底应该怎样去背书对孩子是最好的?陈老师:我们做家长、做老师的,看到孩子所背的经典忘掉了要难过,现在有几个老师、家长会难过?为什么会难过?我对不住这孩子,这么好的一块料,我怎么就不能把他教好了?他忘,那我要从这么多的经典里边、文献里边都有啊,从古至今都有,我从里边找出来最好的方法教给他,让他永远不忘,你有没有发这个心哪?家长也好、老师也好,忘了,忘了我就白教你了,我对不住你呀,你把生命时间放在这里,最后结果是那样的,我还有脸当这个老师吗?你叫我老师,我还无地自容啊,为什么呢?我浪费了你的时间,而且把错误的方法还传出去了,所以我们曾经亲自向师父老人家请教,背书怎么背?师父说不要贪快,不要贪成果,贪成果那个心是个贪心嘛,你贪它干什么呢,这些经典,基础的经典,一定要让它扎得牢牢的,用什么方法呢?古人有个方法大家可以参考,读一百遍,一本书拿过来,小朋友那个手指着读,一个字一个字指着读,为什么要用这个手指头呢?手拿下去他就在这儿脑子不知道琢磨什么呢,他还真是有这个功夫他嘴上能给你说,不知道琢磨什么呢,你一看就知道,这个手指头指可是不行,他必须得是一个字一个字,它到哪就是哪,指着东他说西那能行吗?你就可以教训他了,他不敢,看着这个字就读这个音,所以说手、眼、心、口都到,叫指读,声音很嘹亮,不要太快,太快他就不过心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就很好,过心哪,弟子规圣人训(读得很快),时间长了他就从嘴上走不过心了,他也不可能指那么快,所以动这个手的目的就是让他语速要慢一点,语速慢下来就是让他心不要太浮躁,那么小还是安定下来好,那么读多少遍呢?读一百遍,这你们都有这个经验哪,你们是班主任,读一百遍,这一段话一百个字、二百个字,师父讲读一百遍、背一百遍,我把它这一百个字,好,我背了一遍,再背一遍,划个正字,再背一遍,再划个正字,一百遍下来,读一百背一百,双百,那么这段文字应该张嘴就来了,他有的时候顺口他就说出来了,你看你们都有这个经历,那学生们张嘴就来了,但是隔一段时间要考考他,考不对还要打手板、打屁股,他就记得为什么挨打?你就问他:“你为什么忘?”学生要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学问上,你怎么能天天胡思乱想想别的呢?该打!他一听说挨打赶紧快记,隔一段时间考一次,隔一段时间拿出来复习一次,读一百背一百他就能够扎根,你千万不能说我就放那儿了,那他很快他也会忘,因为越背越多经典,最重要的还有一点要在生活当中常用,教学要记得这个。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十二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十二集传统文化老师:老师好!陈老师:大家好!传统文化老师:老师今天我们这边又被家长接走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小姑娘,今年已经十四岁了,她是从山东那边过来,死活不在这边学习,她就觉得这个地方太苦了,而且这个地方都是培养老师每天读书,她不喜欢读书,也不想做老师,另外这边要求很严,她觉得不如在家里舒服,在家里可以自由自在地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第三呢,在这边不能经常见到妈妈,觉得家里那个氛围好,跟父母在一起,然后一个大家族有兄弟姐妹,其乐融融,觉得这个环境好,在学校里吧她觉得不好,而且她这种状态她就很难跟其他同学融入到一起,后来就是每天哭想家,觉得自己志不在此,后来我们就把她父母请过来了。
陈老师:她父母是什么意愿呢?传统文化老师:她父母很希望孩子在传统文化学校学习,将来以后有学问、有德行,这是她父母对她的期望,但这个孩子自己又讲了,说我没什么兴趣爱好,我也不喜欢读书,我就想将来以后相夫教子,天天在家里照顾照顾丈夫,然后看看孩子,这就是她的生活了。
那我们说,那你想学点什么呀?只要跟读书没关系就可以,哪怕学个手工啊,那个女工方面的,在家里做做就可以。
陈老师:她有什么爱好?传统文化老师:她说回家要去学画画,写毛笔字,这是她的想法。
陈老师:那么这种情况下她父母什么态度?传统文化老师:她父母就只能随着她了,这妈妈后来跟我们讲,她说我劝了她七天哪,在房间里单独劝她女儿做她思想工作,做不通,她心思还是不想在这儿,她说那我就没办法,随着她,要不然总哭哭啼啼的对身体也不好。
陈老师:最后呢?领回去了,领回家里去了?传统文化老师:走了,今天早上就带走了,家里派专车来接的。
陈老师:像碰到这种情况,我想不是个别的,很普遍,光我听到看到的就太多了,家长开口讲第一句话,我要征求征求孩子的意见,是吧,你们当班主任也常听嘛。
传统文化老师:是。
陈老师:或者就是父母很高兴,老师我告诉你,这个事情孩子也愿意,他也愿意来。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1集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一集只背经典不行班主任、私塾教师: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
今天这是一个新的栏目开始了,叫做【传统私塾教育答问】,这是他们编导给起的名字,我的意思就是大家在一起,我们共同来学习、探讨、交流,这就很好了,答问不敢当。
但是确实现在这个私塾教育,办班教学,包括一些各地,国内有很多都在建这个汉学院,很多,三根班,这个疑问太多了。
我们总是希望借助这么一个平台大家一起来交流,哪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商量,这样的话我们就有一个方向,不至于把学生们教错,那就出大问题了,所以误导大众,误人子弟,那个罪过都很重的。
我们都很清楚,汉学的学习,我们是以师父老人家为导师、为宗师,我们有这个方向,有这个理念和方法,但是现在问题是什么呢?真的是一千个人听,可能能出来二千个想法,他一个人就有两三个想法,每个人见解都不一样,见解不一样,这个家长、老师也不知道该听谁的,一个老师一个说法,所以说很有必要进行这种学术探讨和交流,师父老人家也倡议学传统文化的这些老师们、教师们,包括家长,应该多有这种学术交流,教学的研讨,这个非常有好处。
你教得不好,学生教得不对,出来很多问题,包括现在很多的媒体都在报道,说你们这些传统文化学校是有问题的,是混乱的,这不怪他们说,因为确实现在太乱了,传统文化学校真的是很乱,你看十个学校真的是十个样子,所以这个栏目很好,【传统私塾教育答问】,问题太多了。
我们就要问,那谁来回答?我们都按照师父老人家的理念和教导,我们按照这个来,那师父老人家是不是自己发明创造?不是,叫述而不作。
这么多年来,我们恭听师父的经教,我们发现老人家所教导的统统都是古法,在典籍上都能找到它的理论依据,那么在现实生活当中,师父老人家也有师承,老法师的老师李炳老,李炳老的老师是印祖,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有法脉,有师承,这可不是自己发明创造的,所以万世不乱。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大家都没师承,说是来听老法师经教的,实际上里边错会了意思,按照自己的这个理解发挥来做的,最后关键是把孩子都教坏了,这就麻烦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四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四集传统文化老师: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
传统文化老师:老师,我们发现很多这个嘴巧的孩子,他在读书的时候,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是比那些就是不会讨巧的人,学习成绩或是学习能力,要慢很多。
陈老师:对。
传统文化老师:甚至他没有办法来把心安定下来去学习。
陈老师:对,对。
古人告诉给我们「讷于言」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这个说话要缓慢要迟重?这个心是安定的。
所谓「巧舌如簧」,哎哟,那叫可能说了!他的心是乱的。
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说,学传统文化为了什么?理论、方法、目标,就是三个字,叫「戒定慧」。
所有的目的都是让他开智慧,成圣成贤。
不是来这儿学知识,死记硬背,不是。
他自性当中本有的智慧打开了,这个是教学成功啊。
智慧从哪里来?从定来。
没有定,哪来的慧?很多大学教授办傻事,很多高学历的人做了官被抓起来,有大灾难,被枪毙了。
学历不能够给他带来幸福,知识文化都没有能给他带来平安。
什么原因?没有智慧!所以师父常常讲,知识和智慧是两件事情,不是一回事。
我们这么说吧,无所谓传统文化,因为讲传统文化是为了和现在学校教育区分开,古代没有这些东西,就是受教育。
目的何在呢?就是一句话,让他最低的是趋吉避凶,中等的成君子,然后贤人、圣人,这是他一生的理想,「读书志在圣贤」。
所以「万般皆下品」,你说你们家再有钱、官再大,明星名气再大,万般皆下品!为什么只有读书高呢?读的是圣贤的教育,经书。
那还了得!他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个人智慧打开,他能趋吉避凶。
这还了得!真正大丈夫啊!他所做的事情,是千古流芳、万古流芳的事业,那岂能是现在这些人能比的?你说你企业家、高官、明星,这能比吗?所以,价值观古来就不一样。
不像现在这样,人欲横流,物欲横流,名利心那么重,不受人尊敬啊。
所以你就知道,一个名利心很重的人,走到哪儿,都不被人看重。
人家对你点头哈腰,是实在是硬头皮没办法,硬着头皮,有求于你,否则他心里也是看不起你。
你就知道这是古往今来的人性。
古代的私塾教育

古代的私塾教育古代的私塾教育私塾, 教育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唐代,明清时走向全盛,清末走向衰落。
清代地方儒学有名无实,青少年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场所,除义学外,一般都在地方或私人所办的学塾里,因此清代学塾发达,遍布城乡。
以经费来源区分,一为富贵之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称坐馆或家塾;二为地方(村)、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称村塾、族塾(宗塾);三为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称门馆、教馆、学馆、书屋或私塾。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
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
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
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
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
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
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
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
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六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六集传统文化老师: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
传统文化老师:我们这个节目播出之后这个反响很大,很多的家长给我们发来很多信息,其中有一条信息是这样的,这家长就讲自己的女儿三岁,这个性格完全像男孩子,而且这个姑娘这小女孩自己也不喜欢别人说她是女孩子,希望别人说她是男孩子,这个孩子她特别的淘气,而且脾气特别不好。
陈老师:我跟你说,凡是家长遇到有这种孩子的时候,要特别的小心,这个不是好现象,为什么呢?它不正常。
正常的是吉祥、幸福、平安的基础,只要出现不正常的,虽然现在社会很乱,但是它总有一个基础,那个基础就是正常,不要把反常的当成正常,甚至于忽略过去,将来后悔、发现问题来不及了。
你看这个小姑娘她讲“不要叫我女孩子,我愿意当男孩子”,说实在话,女子像男子、男孩子像女孩子,这都是一种果报,学佛的人都知道,这种果报不好。
中国老话「生儿如虎」,像老虎一样,男子汉大丈夫很小的时候他就有那个气派,他就有那个气氛;小姑娘呢,「生女如鼠」,你看就像那个老鼠一样胆子很小,那是正常的,如果反过来就麻烦了。
前世带过来的业障习气,那么这种果报不好,会影响她的一生。
那怎么办呢?最好的方法,给她诵经念佛回向,要给她转过来。
如果三岁就像男孩子,那到十三岁、二十三岁怎么办呢?她在大众眼里就是一个怪物,就是反常的人,她自己也会感到痛苦,人生种种不如意都是因为反常,所以这个在很小的时候就要用教育的方法来管教她,最重要的是要给她一个很好的环境,家里人不要把这个当成好笑好玩,周围的人都不许说,所以要提醒家长、周围的朋友不许跟她叫假小子,那是害她,那不可以。
你等到你是好玩了,你是觉得可爱了,等到她长大就不好玩就不可爱了,那就麻烦了,这个痛苦和灾祸就会降临到这个家里。
所以要跟家里人跟周围人严肃地讲出来,你们不可以这样逗孩子。
所以你看《周易》里面讲“乾为阳、为天、为男子”;地,就是坤卦,“坤为地、为阴、为女子”,这是自然的,不是谁发明创造的。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十一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十一集传统文化老师:老师好!陈老师:大家好!传统文化老师:老师,我们曾经向您请教过一个问题,但是您回答之后呢,有一些家长觉得还不够详细,想请您再详细给解答一下,这个问题是这样的:这个家长讲,听王财贵教授说过,说孩子读经典要先读难懂的再读简单的,这样难懂的会了,简单的就很容易了。
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读简单的,长大了再读难的,不容易读进去,这个家长想请老师给详细解答一下。
陈老师:这个教法的意思就是说先捡着那个难的教,难的会了之后简单的不就容易了嘛。
那么现在我们一直在跟大家介绍,传统文化这个老师们的教法五花八门,那家长该听谁的呢?学生该听谁的呢?这就成了最大的难题了,甚至一个学校里五个老师六种教法,有个老师他自己就有两种,你说怎么办?那么古人告诉给我们,一定要依法不依人,这就是佛陀的教育,儒家也是这个教法,没有说离开经典自己发明创造一种,那么你真的要承担因果责任,我们相信他一定不是故意要说这些,我们要理解当老师很不容易呀,你不知道哪部书没有看到,他就容易会出现一些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确实做老师很不容易,尤其在电视上在网络上公布出来,说对了功德无量,说错了可了不得呀,你是好心,但是它和经教义理不相符就麻烦了,所以你看那么多的注解,虽然多,但是它大致相同,换句话说,它不离根本,不离主要的宗旨,这个是绝对不能变的,变的是什么呢?时代不同了,对象不同了,你看每个孩子他的的特点不同了,那个可以变,但是宗旨不能变,换句话说,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由浅而深,这是通理,它一般不会改变,所以我们做老师的每说一句话,一定要言必有出,就是你依据什么呀,你的出处是什么呀,这才可以,否则的话,自己想当然的话,就容易出问题传统文化老师:述而不作。
陈老师:「述而不作」的意思是什么呢?并不是说我们傻,很笨,有的人就讲,现在人不懂得发明创造,就像人的身体一样,你发明一个器官装到里边去是不是、行不行、试一试,它已经是齐全的了,换句话说,它内在的规律是天定的,出生就有嘛,不是谁给他设计,所以不能改动,圣人所教给我们的就像人的五脏六腑啊,四肢百骸它的运作是一样,是圣人发现的,告诉我们按照人的这个身体的自然的规律去生活,人就健康长寿,你给他改变了破坏了,或者是弄一个什么新的想法,你放进去,这人就受害了,教孩子也是这个道理,从古到今,有一套非常完备的方法,历朝历代没改变。
【VIP专享】教孩子的学问 (第二十五集)【亲所好 力为具】

【教孩子的学问】亲所好力为具班主任: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
你看这是暑假,我在你们这个传统文化学校,每次吃饭的时候锻炼同学们,他们自己做饭做菜给老师,这在外边的学校是见不到的。
就在昨天有一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我们也特别希望观众好好来听听,好好来看看,你会不会受触动。
我现在是闻所未闻,头一次遇到这种事情。
中午熬的粥,拌的那些白菜这些东西。
我说昨天不是还有饼嘛,一找已经没有了,吃光了。
我就跟做饭的这个同学讲,女生,十三岁,刚十三,我说你啊,因为她很小,我的意思就是你去找一个大一点的同学,下午你告诉她多烙点饼,每天中午拿出来热一热都可以吃,省事。
我这个话的意思确实担心。
你说她肯定不会烙,她不行,小,找个大点的,然后是下午,晚上同学们上课也好,什么也好,别耽误学习,我是这个想法,委托给她。
我一看这个粥还没熟,我先看会书在隔壁。
大概过了有十几分钟、二十分钟不到,小同学过来,老师,可以吃饭了。
我再到这个房间一看,这个桌子上已经有一盘饼,金黄色的,放在那了。
我就坐在这里,这跟变得出来的似的,跟变得似的。
我说这饼哪来的?那小同学讲,就刚才她们烙的。
我说谁烙的?我尝尝,我这一尝,酥脆,焦黄酥脆。
我就想我说这才不到二十分钟怎么弄出来的?我这儿正吃这两口正琢磨着,这门一开,就刚才我交代那个十三岁那个女生就进来了。
进来怎么样,又端一盘,老师,往那一放,请您吃饼。
我说你过来,谁烙的?她说我和另外一个学长,那学长比她大两岁、三岁,她们一块在大厨房擀着烙的。
我说你也烙了?她也会烙,两个人一块烙能烙得多一点、快一点。
可能是有分工,估计是这个和面,那个是擀饼。
我说好,我说你去吃饭吧。
她离开之后,我在这就看着这盘饼,我很有感慨,感慨何来呢?第一个,这个女生我了解她,她平时考试成绩,就是你们背书这些,背古文这些,无论是背诵、正体字默写,还是讲解,这几门功课她很少能考到第一。
可以说就没考过第一,第二第三有可能,第一没有过。
但是她把【弟子规】做到了,哪句话?「亲所好力为具」。
私塾教育内容次第

私塾教育内容次第【蒙学】内容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主,六岁之前进行,有条件的可在家实施,三母(亲母、婶母、姑母)之教,亦可在蒙馆进行,主要任务是认字(认识字形,会读),用字卡认字,讲故事。
【幼学】内容为《幼学琼林》《声律启蒙》(或《笠翁对韵》)为主,七到九岁进行,适当串讲,人物历史风土天文地理等,背诵,关键能用典故。
九岁之后开始写小篆五百四十部首(小一点儿的孩子可以硬笔画小篆),晓义。
《龙文鞭影》《增广贤文》不是教材,是课外读物,讲世故人情,为市井人物所读,不登大雅。
【书学】内容为四书,看、念、唱、抄、讲(说文解字、训诂、注释,讲书)。
讲分拆讲、串讲、会讲。
【经学】内容为五经。
同上【史学】内容为《纲鉴易知录》《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先读通史,再读断代史,当课外读书读,解其大意即可。
推荐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
【古文】读《古文观止》,每周写一篇古文,初一、十五点评。
先生的师爷(先生祖父的伴读,亦教过先生的父亲,故称师爷)不讲文法,就是多读,读多了背过了再写(先生问我有无作古文,让我写了他看一下)不读现代文,他读书很讲究,说什么四大名著,都是给市井人物所读,真正读书人不会在这方面浪费时间。
【对对子】对对子,一般是师爷闲着没事儿给大家出一两对子,初一十五除了作文,还出对子,是把《声律启蒙》上原对拆开,对对子同时体会原对之妙。
但不是太当回事儿。
同样也不教起承转合,自己有时间多读。
【常识】注重文化常识,先生认为当下私塾普遍缺乏文史常识,连基本常识不知,读经不入。
建议以阅读、开展知识竞赛、演讲等丰富的活动促进对文史知识的学习,平时的拆讲中,老师自己要下功夫,弄明白,讲清楚。
【礼】三礼:释奠释菜日课礼庄重且符合实际,初一、十五他们家塾的功夫主要下在书学、经学上,祖父作官,对儒家学问的传承甚为正统。
先生经史子集诗礼樂均精通,是文化的亲历者,而不是研究者。
李先生东来讲学记•吃饭篇第一杯酒,献酒,主人献给客人,献三杯。
房良地区的塾学

房良地区的塾学刘佩伍塾学(俗称私塾),是我国封建社会遍及城乡的一种办学形式,是少年儿童接受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
我国自古就“家有塾,党有庠,州有序”。
借以“明人伦,端教化,美风俗”。
房良地区塾学之设,起于何时,已无据可考。
但自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之后,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不少边远地方,仍有塾学的存在。
据查,房良地区塾学的办学形式,大体有四:1私塾:由未进学的童生或落榜的秀才,在自家或借用寺庙,自行设馆授徒,由学生家长出具“束修”,送子弟前来就读。
例如:清末,沿村秀才白师曾,家贫操洁,以砚田为业,课徒乡里,七旬开外,尚课读不辍,一时入邑庠、入工举业者,多出其门。
2村塾:由自然村或邻村利用公产、庙产收益或按地亩征收一定学租,延聘塾师,多在寺庙设馆,教本村和联村子弟学习。
这种塾学进入民国以后,经过改良,多数改成村办小学。
3家塾:由家庭出资延聘塾师,在自家设馆,教自已的和亲戚的子弟学习。
这种塾学多为封建地主或官宦家庭所办,进入民国以后,已为数甚少。
例如琉璃河镇吕筱亭就曾创办过“吕氏家塾”。
4族塾:多田大姓望族,利用宗族公产收益延聘塾师,在本族祠堂设馆,教授本族子弟。
就房良地区来说,以私塾、村塾为主,家塾次之,族塾则更少。
每所塾学,学生多则四、五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
至于当时入学儿童有多少,已无法统计。
据查,清末民初,几百户的大村,入学儿童仅有三、四十人,入学率约占本村学龄儿童20%左右。
由此可见,得以入学,多为殷实富户子弟,广大贫苦农民子弟,为饥寒所迫,多被拒之门外,可望而不可及。
每所塾学,一般只有一名塾师,一部教室,学生年龄大小不一,学习年限长短不等,学习内容各不相同。
学生入学后先读《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继而读《四书》、《五经》,也有加学《弟子规》、《名贤集》、《宋词》、《唐诗》、《论说精华》、《古文观止》的,一般农家子弟,还要读些四、五、六言杂字,但多数读到两三年后,认识了一些常用字,能开便条,会打算盘,能记“豆腐帐”,也就退学务农或学徒经商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八集传统文化老师:老师好!陈老师:大家好!传统文化老师:老师,我们在前几期的节目中有提到,孩子背书的方法,可以用这个读一百遍背一百遍。
陈老师:四门功课,读一百遍背一百遍,自己要能正体字默写,还能够把它讲解出来大意。
传统文化老师:有家长来信呢就讲到,说有一个学校,他们这个学习的方法叫做“一三七”学习计划,这“一”呢,是一天读十分钟,“三”呢,是读三种经典,“七”呢,是读七天,也就是说每一天读三种经典,每一种经典读十分钟,然后读七天,用这种方法。
陈老师:这个时间不够,如果说三种经典,每天都读十分钟的话,才半个小时啊,二十四小时其它时间做什么呢?这个时间远远不够啊;第二,三种经典在同一天来背诵,这个也不好,师父常常教给我们,这个经典哪,他还没记住,下一部又来了,下一部没记住,再下一部又来了,他脑子是糊的。
传统文化老师:那这个家长就问,像我们这种,一种经典读一百遍背一百遍,孩子会不会枯燥啊?陈老师:孩子会不会枯燥,你通过实验就够看得出来,你之所以会问这个问题,我想是应该站在这个成年人这个角度,孩子会不会枯燥啊?其实啊孩子的心呢,他很接近纯净纯善,当然现在的孩子那就另讲了,就像你们说的三岁都管不了,他那心里边脑子里都是糊的啊,那是另当别论,总的来说呀,孩子应该是心比较安定的,那么读一百遍背一百遍目的何在呢?让他保持他现在这种清净心,是这个意思,他小时候心清净啊,受污染少啊,让他保持住,你说他会不会觉得枯燥啊?不会!什么人会觉得枯燥呢?心里边杂念欲望很多的人会觉得这个枯燥,他本身就比较清净,本身比较清净哪里来的枯燥啊,古人一直都是这么来的,所以我们现在是以污染的心、大人的心去揣度他,你那个教不好,你说这一天背三部经典,好像是不枯燥的,其实你把他的定力破坏了,背书为什么?这是最原始的问题呀,不是为了不枯燥啊,不枯燥是为什么?这讲不通嘛,所以这些都是西方人的、现代人的这些非常错误的观念,你去问很多老师,他一张嘴,这样不枯燥,你问他不枯燥为什么,他说不出来,不枯燥孩子能背下去,能背下去为什么?他净在那儿瞎教,那我们读一百遍背一百遍,为什么?师父常常告诉我们,修他的定,他持戒嘛,十分钟那不叫戒,那叫什么?二十四个小时的时间,除了睡觉以外,他大量的时间在破戒呀,是不是?读一百遍那得多长时间啊,那很长时间啦,再背一百遍,那又很长时间啦,说明他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在干吗?在持戒,上次我们讲的很清楚,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给他戒住了,是不是,他在持戒,持戒得定,得定开慧,这就是背书、默写、大声朗读,一百遍就这一部,原因何在?所以说有理论、有方法、有目的、有方向,让他开智慧,得定最重要,从小他就有相当的定功,心不乱,那将来就了不得呀,至于说会背那些经典,师父讲那是附带的,那不重要,「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什么意思呀?他背的再多,他里边知识说的再多,没智慧,不管用啊,夫子就讲,不足以为人师,什么原因呢?记问,什么叫记问呢?知识啊,这种所学的不能当老师,换句话说不能教给别人,他没智慧嘛,知识和智慧是两回事啊,我们求的是智慧不是知识啊,所以说我们定任何一个学习计划,你依据的理论是什么?有没有古大德经过试验,证明出来能成圣成贤,能成就,有吗?我们这个有啊,所以师承很重要,所以为什么你看我们有一个小栏目,叫继承的承,【承治学正脉】有这么一个小栏目,所以他讲的是这个,你得是正根正脉,正统啊,你自己发明创造瞎搞的那不行啊,要合理,要如法,然后呢,还要符合当代人的社会人情和现在人的根性,这就可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传统文化老师:老师那有些家长他就会提出来,他说那我这个孩子,从小到大,我就只给他选一部经典,就是十年也好、二十年也好,就读这部经典,就背这部经典,可不可以?陈老师:我们说从道理上来讲好像是可以,好像是可以,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他能开慧,真的可以,但是你不要忘了他是个孩子,人道的基础他要不要有啊?你的孩子极特殊极特殊,人道什么洒扫应对,沏茶倒水,做饭家务活,打扫卫生,通通不用学,你就一门深入让他背这个经典,二十年最后他成就了,有没有这可能?那你要看孩子是不是这块料啊,这种方法那要非常慎重,我们要想一想,在这几十年当中,这个孩子是长期处在被人伺候的状态,因为他不要让他学嘛,就让他背这一部经典嘛,就学这一样嘛,所以你就知道,师父常讲,五年学戒有多重要啊,那现在有很多年轻人要学传统文化,热情很高,张嘴说我要做师父老人家的接班人,我们随喜赞叹,真好,接班人越多越好啊,师父常讲,六祖能大师在他老人家会下成就的四十六个,过去没听说过,之后也没有,那还了得,所以师父多一个接班人那真的是了不得啊,越多越好啊,但是你再仔细观察观察他,待人接物说话不会,做事不会,什么都不会,还得找人伺候他,我就给他讲,我说你这个学不出来,为什么呢,师父常讲五年学戒,师父老人家讲经讲的好吧,好,你知道为什么这么好吗,那不知道,还不是这么讲的嘛,不是,师父亲口跟我们讲过多次啊,他老人家年轻的时候刚开始学佛,一个人伺候三四个人,做饭收拾屋子,是吧,那真是端屎端尿,老居士啊,在山上住茅棚,师父说年轻的时候他老人家,一桌子饭菜,给十个人做一桌子饭菜没问题,烧的一手好菜,你行吗?这是伺候人当义工啊,师父当年受那个苦,扫地,干苦力,我听老人家好像讲过,寺庙有那个钟鼓楼啊,师父好像睡在那里边,受那个苦,你行不行啊,所以这个东西没有的话,五年学戒基础没有的话,这不是师父发明的,古来都是这样啊,先到后厨伺候人家,掏厕所掏马桶,是吧,做饭伺候大众,五年,不是五个月不是五天哪,然后再学,修福嘛,吃苦扎根嘛,要不然他那身习气怎么能下去啊。
传统文化老师:老师,我们曾经接触过这样的一位义工,今年已经二十多岁了,从小的时候爸爸妈妈什么都不让干,学习,就一到干活的时候,这妈妈就说你放下,你去学习,这她妈妈亲自跟我们讲的,说我闺女今年二十多岁了,面条怎么进碗里面的不知道,二十多岁到来这边做义工,拿什么掉什么,她现在是特别的痛苦。
陈老师:你不要说现在二十多岁的,三十多岁已经做妈妈的又怎么样。
传统文化老师:吃不了苦。
陈老师:你们见到过吧?传统文化老师:我们见到过,我们这个接触过这样一个妈妈陈老师:来做义工的是吧?传统文化老师:对,八零后,三十多岁来做义工,女儿呢也在传统文化学校学习,进厨房干了几天就走了。
陈老师:你说是这妈妈是吗?三十多岁?传统文化老师:三十多岁,然后去了厨房几天不去了,这么多人还等着吃饭呢,她不去了,后来一问什么原因呢,说我想听老法师讲经,这是我最大的爱好,然后再一问呢,她说实话了,厨房太苦了,厨房太累了,我受不了委屈,我就随便撒个谎我就走了,就这样的,后来她说那我怎么安排,干点别的,后来就说那你服务大众修福报嘛,你帮这个道场洗衣服,洗了不到一个星期提出来,老师我实在受不了,我就是经常冒出来一些念头,出去大吃一顿,然后出去玩一玩,满足一下自己,说总有这样的念头,最后找我们说我不行,我还是走吧,这个地方确实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可能我这样的培养不出来了已经。
陈老师:多大年岁?传统文化老师:三十三、四岁吧,大概这样。
陈老师:我们常常听师父讲经,师父说我们这个民族再不拯救来不及了,什么原因呢?我们亲眼看到,三十多岁的妈妈为什么会这样啊?你算吧,八零后是不是?传统文化老师:八零后。
陈老师:八零后的话那就是惯大的,她们现在长大啦,当妈妈啦。
传统文化老师:而且这个妈妈不管她的女儿,说走就走,然后在她认为就是这叫没有情执,其实是不负责任,她不觉得自己所作所为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不会考虑这些。
陈老师:换句话说,这个妈妈的心智不成熟,但是你们可以去调查,这个妈妈一定也是被惯大的。
传统文化老师:是。
三十多岁了给她妈妈打电话,我要高领毛衣,我缺这个缺那个,你给我买来寄来,就是妈妈惯着,她不止给她妈妈打电话,给她的姑姑打电话,给她爸爸打电话,打一圈电话就要一件高领毛衣。
陈老师:她在厨房还在做义工的时候是不是?传统文化老师:对,真的是这样的,而且这个妈妈婚姻也不幸,离异家庭。
陈老师:我就想问一句,哪个丈夫敢要这样的媳妇?这姑奶奶嘛这不就是,哪儿是娶个媳妇啊,娶个祖宗这就是,你就知道,现在家家溺爱,为什么离婚率那么高啊,这丈夫是个大少爷,这媳妇是个姑奶奶,你说这俩能过一块去吗?那肯定打呀,你让我刷碗,姑奶奶怎么可能伺候你呢,那个说了本少爷怎么能伺候你,那你说他们能不离婚吗,那孩子就可怜了,所以说师父常常讲,家教没了,家教没了的结果呢,就是人坏了,人坏了就是一代一代的衰落下去,到最后这个民族就会灭亡,没人了嘛,书放在这个地方,这不是死的嘛,人能弘道啊,人能弘家呀,人能立国呀,没人了,你这个家这个国这个民族靠什么来立呀?你们看这就是一代一代的长大啦,那将来九零后的当妈妈爸爸了,怎么办,九零后比八零后更恶劣,那到两千后的时候那怎办呢,这种征兆我们看到是普遍性的,这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啊,所以师父常常讲,现在我们看到了,你说多可怕啊,一个人能堕落到这个地步,你为你的子女好,你做个好榜样行不行啊,你们就差求她了吧,为你闺女好还不行吗?那也不行,我受不了苦,我也得走,她在这儿学吧,本来我心里就没这闺女,是不是这想法啊?传统文化老师:是,这妈妈讲,我有的时候不记得我还有女儿呢,这么跟我们讲。
陈老师:对呀,所以她这个心里都是布娃娃心里,她还没长大呢,她就当妈了,生理上够了,做妈妈的资格还不够,没受过教育嘛,真正一代不如一代的根源,师父讲家庭教育,就是父不父、子不子,就这么回事。
传统文化老师:老师我们看到那个《小学集解》里面,它有一段话就讲的。
陈老师:张伯行老先生的。
传统文化老师:对,张伯行老先生的注解,但是原文是小学的原文。
陈老师:朱熹的,朱老夫子的。
传统文化老师:对,朱老夫子的,就讲到这个古人呢,最注重这个择母,就是母亲,要想生育一个孩子,他们要先选这个适合当妈妈的人,或者说可以做孩子老师的人,先选,她要具备几个德行,这几个德行具备足了,全了,这个妈妈才能让她这个。
陈老师:才能娶这样的。
传统文化老师:对。
陈老师:哎,娶这样的女子做妈妈。
传统文化老师:对,是的。
陈老师:我们现在常常听说啊,我们都受这个教育长大的,中华民族是个什么样的?专门欺压妇女过来的民族,这个我们都是受这个教育长大的,所以这个妇女要革命,她们要解放,妇女运动嘛,女权运动嘛,男女平等的,现在大部分人都是这个想法,我们的老祖宗专门欺压妇女,这是他们讲的,女子在过去没有地位,没有地位,有机会大家看看,不要太古老,三四十年代,娶媳妇怎么个娶法,那个隆重啊,为什么那么隆重啊?就像你说的,要找一个好女子过门啊,才有资格做妈妈,将来子孙后代都好啊,将来就靠她了嘛,你能找一个看上去不着调不正经的吗?谁能这么干呢!现在人就这么干,明明看到这个女孩子看上去就有问题,但她有钱、她有权势、家里有背景,甚至就长得好看他也要,他就不知道那是把灾祸给招引来了,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上万年,我们负责任讲一句话,靠什么?靠妈妈,一代一代的伟人,哪儿来的?妈妈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