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乡村民间布艺的审美意蕴考究修改版
河南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研究
河南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研究作者:刘珂来源:《商情》2013年第49期摘要: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河南省这片有着厚重传统文化底蕴的热土上,民间剪纸艺术独放异彩。
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悠久的传统文化积淀造就了丰厚的民间文化资源,民间美术这一最具有典型性的民间艺术形态在河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展至今,经过不断地继承、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面貌。
关键词:剪纸艺术豫北豫南剪纸艺术在民间被称为“花儿”。
贴在窗户上的叫“窗花”,用于婚嫁喜事的叫“喜花”,用于敬神或祭祀活动的称“供花”。
在河南省这片有着厚重传统文化底蕴的热土上,民间剪纸艺术独放异彩,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在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
民间剪纸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构成美丽的图案。
豫北具有代表性的剪纸应是安阳的北郭剪纸。
剪纸艺术于清朝晚期传至北郭乡,经过二百年左右的传承,流传至今。
近几年来,为了使剪纸艺术布诸于世,在北郭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剪纸艺术得以挖掘和发展。
不同年龄的剪纸艺人有其不同的剪纸风格:既有南方的阴柔之丽,精巧秀美,又具北方的阳刚之美,古朴豪放。
选材上,剪纸题材十分广泛,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劳动生活场景应有尽有,神话故事、戏曲人物也是常见的題材。
如今,刀锋间又出现了农家乐事、家庭伦理等元素,剪纸的内涵得以丰满和扩张。
老艺人大多以传统风俗、民间趣闻为题材,如辟山救母、喜鹊登梅、鸟语花香、八骏图等。
中青年艺人着眼于时尚,紧跟潮流,她们创作的文体专辑中有拔河、体操、甲骨文等。
于此相对,豫南具有代表性的剪纸艺术应推南阳。
南阳剪纸的纹饰充满了神秘色彩,这些纹饰的神秘色彩与远古时期的图腾意识有某种联系。
如在老年妇女去世穿用的丧衣上面的传统剪纸花样“一蟾一鹅”和“莲花盆”就可以看出,“一蟾一鹅”的形象是蛙与鸟的形象演化,是远古中原文化中生命概念的图像符号,该纹样被固定用于在人类繁衍生育中担任主要角色的妇女丧葬礼仪中是有特别意义的。
河南省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和作 坊 , 大都是 以家庭姓 氏所命名的。 现代社会 的民间美术制作
仍然没有摆脱 封建社会 的这 种“ 家族式作坊” 。 “ 这些土生土长 的 生活里 的艺术 品 , 祖 祖辈辈言传 身教 , 邻 里亲友相授 , 在 相传相 授 的过程 中 , 既继承又创新 。在以纵线为主 的传授带上 , 实现群 众 性集体创作。其 艺术 气质 和美术形式有 明显 的传承性 ” 。 3 . 民俗性 。 民俗是 民间美术得 以产生和发展 的重要载体。民
2 O 1 5 一 O 2
文 艺 生活 L I T ER AT URE L I F E
文 化 研 究
河南省 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宋小静
( 河南工业职 业技 术学院 , 河南 南阳 4 7 3 0 0 0 )
摘 要: 大 河之 南 , 地 处 中原 , 在 遥 远 而 又 长期 的 农 耕 时 代 , 这 片 土地 上 的人 民 留 下 了大 量 原 真 的 艺术 形 式 。 而如 今 , 真 正
对增强民族 自信 心和凝 聚力 ,弘扬 民族精神乃至 中华 民族 的振
兴,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对河南省 民问美术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资源的现状进行统计调查 、 发掘保护和利用开发 , 不仅 有利 于 中原 民间美术 类非物质 文化的传播 、 继承展 ,还可 以发掘 乡村艺人 以及 地域文化 ;不仅 有利 于我省 民问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 掘和 保护 ,还有利于促进 民俗艺术学科发展 和我省 民间美术类 非物
人都很直爽地表达了 自己不愿意 学习石猴 技艺的想法 。对于这
些逐 渐消失的文化 艺术 资源 ,我们要通过各种 有效 的保护方法 和措施 , 比如 : 政府 扶植 , 民间旅游推动 , 媒体 的介入和宣传等 。
河南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特征研究论文
河南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特征研究论文美术,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形式等在空间开展的、表态的、作用于于人们视觉的一种艺术。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河南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特征研究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河南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特征研究全文如下:鲁迅先生把民间美术称之为“生产者的艺术”,手工艺人通过自己的双手制作出形态各异,别具一格的产品。
而这些手工艺人大都是常年劳作于田间地头的普通劳动者,由此推知,其特有的地域环境必然为其创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河南作为中原文化的发祥地,积聚了千年来中华儿女沉淀的文明成果,使其具有了浓烈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便是我们研究河南民间美术地域性特征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1 河南民间美术与其民俗紧密联系河南民间美术是对民俗的继承和发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民间美术作品都能追溯于当地的岁节时令、神话传说或古老图腾等。
“大年三十除夕夜,家家户户贴春联……”,不仅如此,各家各户的大门上还要贴门神。
在河南人们惯用的门神像多为秦琼、尉迟敬德、五福临门、和合二仙等。
在农村,人们还会在门口或迎壁墙上贴上一个“福”字,底下或会配着一条“喜迎新春”、“开门见喜”或“欢度春节”之类的吉祥话。
农历六月初一被人们作为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在农村,这一天又被称为“过小年”,人们用贴着“福”字的簸箕盛满新收的小麦,与人分享丰收的喜悦并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而在端午节这一天,你会不时见到一些挂着精美的香囊,系上五色彩线的小男孩在人群中嬉戏玩耍,还有漂亮的小女孩们会穿上母亲亲手缝制的黄色绣花鞋,就连尚在襁褓中的婴孩也会换上母亲特质的五毒肚兜。
孩子们穿戴凝结着母爱的衣饰在节日中畅游,这不仅让妈妈们得到极大安慰和满足,也为传统的端午节增添了令人心醉的色彩。
河南民间美术同样与许多古老神话紧密相关。
据悉淮阳“泥泥狗”中的“人祖猴”就是根据远古神伏羲氏的神像变化得来,而在人们常见的“三足蟾”也是由川西北古羌族水神信仰演化而来。
洛阳民间美术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意义探析
洛阳民间美术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意义探析首先,洛阳民间美术在形式上以民俗文化和生活为题材,并以传统的绘画和雕塑技法表达。
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洛阳的民俗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洛阳民间美术以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为基础,通过绘画和雕塑的艺术形式,将民间故事、风俗习惯和民间信仰等表达出来,既展示了地方特色,又传承了传统文化。
其次,洛阳民间美术在内容上具有浓郁的民风民俗色彩。
洛阳地区民风淳朴,民俗丰富多样,这些都是洛阳民间美术的重要题材。
比如,在洛阳民间美术中,常常可以看到关于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描绘,如《白蛇传》《姜太公望远镜》等。
同时,洛阳的传统庆典活动和民间艺术表演也成为了洛阳民间美术的重要内容。
这些内容体现了洛阳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丰富了洛阳民间美术的内涵,也使得洛阳民间美术具有了浓厚的民俗色彩。
再次,洛阳民间美术注重形式语言的独特性和艺术感染力。
在洛阳民间美术中,人物形象和景物描绘都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比如,在洛阳绘画中,人物形象常常以夸张的姿态和面部表情为特点,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在绘画和雕塑中,也经常使用富有装饰性的纹饰和色彩,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独特的形式语言使得洛阳民间美术在艺术上具有了独特性,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最后,洛阳民间美术的审美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洛阳民间美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通过对洛阳民间美术的研究和传承,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洛阳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俗,增加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洛阳民间美术也有着重要的文化交流功能。
它不仅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关注,还为洛阳地区的文化传播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综上所述,洛阳民间美术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意义。
它通过绘画和雕塑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体现了洛阳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民间中国画的传承与保护——以河南省原阳县韩董庄乡为例
省原 阳县韩董庄 乡作为试点进行调查研究 ,力求探 索出针对传承 与保
护 的有效解决方案。
关键 词 :原阳县韩董庄 乡;民间 ;中国画;传承;保 民间 中 国画传 承与 保护 的现 状
位 于 河 南 省 原 阳 县 西 南部 的 韩 董 庄 乡 ,与 郑 州 隔 黄 河 而 相 而 自然 的美 感 以及 夸 张变 形 的表现 形 式 。诸 如 中 国画 、剪 纸 、刺
民间中国画画风 生动传神 ,造型得体 ,目前 乡中有 民间书画艺人数 百 院 定期 组织 师 生到 当地 进行 艺 术 交流 ,使 民间艺 术 家 的思想 能 够 住 ,但 随着经济利益的冲击 ,该 乡在 民间 中国画的传承发展 方面遇到 跟上 时代 ,对 艺术 的理 解 更加 深入 , 以创 作 出更 多优 秀 的作 品 。
一
些问题 。为 了 使 该 乡民间 中国画能够 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 文以河南
2 . 民间 中国画 商业 化运 作 我 们 的 民 间 艺 术 被 中 华 民 族 劳 动 者 阶层 所 喜 闻 乐 见 , 孕 育 于 民间 ,是 深 受广 大 劳动人 民所喜 爱 的 一朵 奇葩 。干 百年来 , 民 间 艺术 虽不 曾登上 大雅 之 堂 ,却在 民间 这块 沃土 上 蕴传 下 来 ,成 为 广大 劳动 人 民直 抒 胸怀 ,传 髓达 意 的 一种 手段 。他 不 但 具有 朴 拙 而活 脱 的风 格 ,而且 内涵浓 烈 的 乡土气 息 ,保 留并发 展 了淳 朴
但随着经济利益的冲击韩董庄乡民间中国画艺术传承与保护的建设中出现一些问题影响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因此了解该乡民间中国画艺术现状找准症结解决好民间艺术所面临的问题使民间艺术在韩董庄乡两大文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以促进民间艺术发展已成为摆在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浅析河南民间美术的现实价值.kdh
ART PANORAMA2009・10艺术理论。
阔的文化背景和基础。
民间美术品的创作,
泥泥狗
门神贴到大门上,是因为它们能驱邪纳福,
泥狗”作为神奇之物进行崇拜,只要去庙会,
都少不了带几个回家。
另外,媒体较多的宣
传,更扩大了“泥泥狗”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1984年、1986年淮阳“泥泥狗”曾连续在北
京、广州展出,深受各界人士的赞誉。
民间
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络绎不绝地来到淮阳购
买“泥泥狗”。
这样又拓展了“泥泥狗”的传
统功用,大大提高了“泥泥狗”的实用价值
和文物价值。
尽管“泥泥狗”保留下来的多
是作为玩具功能的实用色彩,但透过它所传
承的造型与纹饰,可探究其具有深层次的文
化蕴涵和珍贵的文物价值。
民间美术品根据其所处不同的时间、环
境,针对不同的观众,有其不同的价值和意
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许会忘记它的
实用价值,而更多肯定它的审美价值,就像
在河南广泛流传的香袋艺术即是明显的一例。
香袋上所用的五色丝和中药配制的香草,主
要目的是为了驱虫、祛病。
香袋也可作为定
情之物,挂在腰间,此时,其审美的价值便
占据了主导地位。
所以在这个阶段,民间美
术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功利和审美的有机
艺术理论
2009・10美术大观。
河南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特征初探
艺术论坛Arts circleARTS CIRCLE 2011/7河南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特征初探河南民间美术蕴涵着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的长达七八千年的文化积淀,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文化到近现代的市场经济文化,像考古发掘中区分文化层一样,在每一件作品中都可以区分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可以说它是一部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馆。
作为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民间美术有着丰富的内容、古拙的造型以及妍丽的色彩,他们与地域民俗文化相辅相成,以鲜明的中原地域特色成为河南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一、河南民间美术的概况河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文化底蕴深厚,我们的祖先先后在这里创造了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等令人赞叹的史前文化。
悠久的历史给河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河南的民间美术置身中原文化大环境中,艺术形式缤纷多样,有乡土气息浓厚、民间情趣强烈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构图饱满、线条粗扩、造型古朴夸张、色彩新鲜艳丽。
有简约、大气,反映出当地民间艺人憨厚率真性格的浚县“泥咕咕”有造型古拙、怪诞、粗旷,兼具中原文化和江淮文化的艺术特征的淮阳的“泥泥狗”,还有南阳的玉雕、安阳的民间剪纸、皮影等等。
他们在长期的演变发展中形成了独具中原区域特色的艺术风格。
二、河南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特征分析(一)造型上特征1.以理造型的概括实用性特征在造型观念上,从主观意向出发,继承了中国传统意向造型观念,以象立意,观象悟道,意象融合。
民间艺术家在作品形象的塑造上,因地制宜用概况性的手法表现物象的本来面貌,突出表现在:形象大胆取舍,舍弃细枝末节。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突出之处在于内容、艺术形式、制作技术跟物品实际用途有机的结合,在造型上均显著地表现出它的实用性特征。
木版年画中为处理大场面,造型手法上上、删繁就简,以简略的几笔概括多种物象,版画中一片草地被概括成粗细排列的几组草,生动、合理。
河南乡村民间布艺的审美意蕴考究修改版
河南乡村民间布艺的审美意蕴考究黎红波摘要:乡村民间布艺作为民间美术中最质朴、最生动、最丰富、流传最为广泛的一朵艺术奇葩,不仅是传承民俗活动和民俗文化的物化形式,更是传递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的艺术载体。
本文通过对河南乡村民间布艺审美特征和文化意蕴两个方面的阐释,进而探究河南乡村民间布艺在审美活动、审美认识以及审美创造中所承载的独特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民间布艺;审美特征;文化意蕴乡村民间布艺作为民间美术中最质朴、最生动、最丰富、流传最为广泛的一朵艺术奇葩,不仅是民间大众智慧的结晶,更是民间大众审美的结果。
在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识的体悟、感受、表达、传递之中,缔造了一个“人化”的物化形式,完善了一个“化人”的艺术载体。
作为自生自发、土生土长的艺术样式,河南民间布艺以其集体的、牢固的社会审美力量影响和支配着民间大众的审美趣味、审美感受和审美特征。
那么,如何在乡村民间布艺的审美活动、审美认识以及审美创造过程中解读河南乡村民间布艺所承载的审美特征,阐释河南民间布艺独特的文化意蕴,已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命题。
一、河南乡村民间布艺1、乡村民间布艺布艺,俗称布扎。
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石纺轮、陶纺轮、骨棱以及《周礼》中“刻绘为雉翟”中都有很好的证明。
是以布为原料,集民间剪纸、民间刺绣、民间绘画、民间泥塑、民间面花等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通过剪、缝、绣、贴、扎、拔、缠、纳、叠、镶等技法来制作的一种布饰手工艺品。
乡村民间布艺作为出现最早、流传最广的民间艺术样式,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2、河南乡村民间布艺河南乡村民间布艺术按照物化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一是生育用品,包括百家衣、虎头枕、虎头帽(俗称栲栳)、虎头鞋(俗称花托)、裹肚、牛兜裤、虎袖头、五毒鞋、鱼鞋、猪鞋、兔鞋、长命锁、围嘴、布玩具等;二是婚俗用品,包括合枕顶、帐内坠花(俗称喜篮儿)、帐沿坠花(俗称花篮)、盆莲、大红门帘腰儿、门帘坠花、小猴针葫芦、上轿鞋、如意挂瓶等;三是生活用品,包括挂件彩凤献瑞、摆件吉庆有余、配饰荷包、香囊(俗称香草袋或香包)、耳暖、针葫芦、墨线袋、针扎、如意缠线板等;四是寿诞用品,包括五福捧寿、摆件双福双寿、小挂件等;五是丧俗用品,包括寿枕、寿鞋、寿群等。
民间布艺赏析
民间布艺赏析春节前为了给我的虎娃做虎头鞋和虎头帽,我到处搜集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还真找到不少。
这些精美的虎鞋和虎帽也吸引着我走进民间布艺的世界,无论是衣饰、摆件、挂件...,其多变的造型、鲜艳的配色、夸张的装饰风格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从未领略过如此拙朴而清新的美丽。
布艺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已发现陶、石纺轮、骨棱等纺织工具。
当时人们已经能够采到野麻纤维,捻制麻纱而织成麻布。
后来针的发明使布艺艺术又向前迈进一步。
缝贴布艺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代,《周礼》中就有“刻绘为雉翟”的记述。
汉代刺绣已十分繁荣;唐代缝贴布艺形成了“贴绢”、“堆绫”等独特的手工艺。
布艺延续到明清得到更大发展,明代吉祥图案达到历史上最兴盛期;清代的民间布艺是最繁荣时期,我也有幸见到了不少清代民间布艺制品,真是工艺精湛、妙趣横生。
布艺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已发现陶、石纺轮、骨棱等纺织工具。
当时人们已经能够采到野麻纤维,捻制麻纱而织成麻布。
后来针的发明使布艺艺术又向前迈进一步。
缝贴布艺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代,《周礼》中就有“刻绘为雉翟”的记述。
汉代刺绣已十分繁荣;唐代缝贴布艺形成了“贴绢”、“堆绫”等独特的手工艺。
布艺延续到明清得到更大发展,明代吉祥图案达到历史上最兴盛期;清代的民间布艺是最繁荣时期,我也有幸见到了不少清代民间布艺制品,真是工艺精湛、妙趣横生。
民间布艺看似简单,却涉及刺绣、拔花、缝贴、缠挑等许多工艺。
可惜小时候我连最简单的平绣也没学过,后面这几门技艺更是闻所未闻,看来自己实践是没希望了。
其实仅是欣赏已让我收获良多,民间布艺作品大都线条简明,配色也并不复杂,但人物、动物的形态、神态却活灵活现,情趣盎然,这是怎样充满灵气的巧手巧思之作呀。
民间布艺不仅仅是花哨好玩的装饰品,每件作品都记载着深刻的文化传统和内涵,寄予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民间布艺多用一些隐晦的、象征性的图形,以花卉、虫鸟、植物、动物等表达人们祈盼吉祥,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
河南民间美术色彩的特征
连起来达到别有神韵的色彩境界。在河南民 的色彩变化, 看不到色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色彩的变化、搭配完全依 “意图” 、 “象征” 和 河南民间美术色彩习俗体系本身独有的神韵 来组合,确实呈现了种种“异彩” 。 三、色彩的单纯性 这是由河南民间艺术固有的特征来决定 的。 与灰暗、 协调大异其趣, 河南民间色彩给 人的总体印象是大胆泼辣, 不受拘束, 体现了 单纯、 鲜明这一基本特征。 长期以来朱仙镇的 木版年画中多用纯色, 以黑、 白、 红、 黄、 绿、 紫、蓝等对比鲜明的色彩组成画面,愈单纯, 愈令人感到悦目,有些色彩的运用几乎达到 自由的表现程度。民间艺人毫无顾虑地以艳 红翠绿、明黄暗紫的色彩搭配抒发自己心灵 中那种想要表现的色彩感觉,反映着他们直 言不讳的精神状态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朴素愿 望。 如河南的民间泥玩具, 无论从造型上还是 重而高古, 这无疑是源于中原古老的文明, 是 深远历史的传承所致。有一组淮阳的“泥泥 狗” ,形状怪异而神秘,人面猴身, 色彩强烈、 简约, 单纯而鲜明, 在众多抽象图案中有耐人 寻味的色彩布置:赋色是先涂黑色底,再绘 上红、黄、白、绿等颜色,色彩浓郁,但都以 黑色为底,具有古老的“五色”之感,原始意 蕴极强。 其中有一件泥猴, 面部染粉色, 眼眶 涂成绿色, 眼球与嘴为红色, 头发与胸部直刷 几条粗而短的白色线条, 腹部为黑, 膝部涂红 许多前卫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河南民间美术色彩的单纯鲜明与崇尚素 雅协调的文人艺术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与对 照,如果说幽深含蓄、宁静致远是文人精神 的寄托所在,那么,单纯性是河南民间色彩 为呈现真情实感而具有的普遍特征。
在设色中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有许多广为流传的专用口诀如红配黄喜煞娘等这是因为红色往往给人以热烈火光之色的联想黄色又与金色相近为亮色具有强烈的放射性火热与明亮组成一体给人以喜庆ຫໍສະໝຸດ 感觉及红火热闹的气氛艺术理论
河南民间美术区域性特色探究
内容摘要:河南民间美术置身中原文化沃土之中,历史久远,艺术形式纷繁多样。
以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咕咕”为主要代表的民间美术样式,在长期的演变发展中形成了独具中原区域特色的艺术风格,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基因”。
关键词:河南民间美术 木版年画 泥泥狗泥咕咕 特色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积淀深厚,民间美术资源丰富,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宋代以后,由于文化、经济中心的迁移,加上长期受黄河泛滥之害和战争之苦,这一地区逐步封闭,发展迟缓,而民间美术保存则基本完好。
原生态的民间美术样式表现出鲜明的中原区域文化特色,色彩浓郁,古朴厚重。
淳厚的河南民间美术置身于田野乡间,成为农耕环境下独具风格的文化载体,为广大下层民众提供着宗教、情感、审美需要等方面的精神支撑,并广泛影响着中原地区民俗、民风和审美习惯的演变与传承,也对河南民间朴素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
河南民间美术分布广泛、形式各异,丰富的民间美术样式主要包括: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咕咕”、豫西及安阳民间剪纸、皮影、面花、方城石猴、南阳烙花、扎花、陶瓷、玉雕等。
而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当属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和浚县“泥咕咕”。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据文献记载,朱仙镇木版年画始于北宋,盛于明清。
最初以“桃符”、“门神”为主,后丰富为辟邪赐福、吉庆民俗、戏曲故事等多种类别样式。
由于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朱仙镇木版年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构图饱满,形象生动夸张,线条粗犷流畅,色彩鲜艳强烈,人物阳刚质朴。
又由于年画面向的是广大群众,所以乡土气息浓厚,民间情趣强烈。
朱仙镇木版年画既有初始年画的艺术特点——“门神”的主要功能,又有惩恶扬善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还表现民俗生活的情趣。
无论是民间故事,还是戏剧人物,朱仙镇木版年画都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并以其鲜艳的色彩和多变的表现手法带给广大民众一种热烈、欢快、喜庆、吉祥的气氛。
陈楚故地民间美术的遗存与装饰风格研究
陈楚故地民间美术的遗存与装饰风格研究韩月峰(美术学)摘 要:位于河南省东南部的淮阳县曾经为陈楚故地的中心区域,较为完整地保存与流传着多种民间美术,且地域本原特征较为明显。
笔者就陈楚故地民间美术的代表--淮阳泥泥狗和沈丘顾家花馍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多方面研究,通过这“南白北黒”的经典遗存,结合具有地域图式特征、装饰风格和审美意蕴,对陈楚故地民间美术进行梳理和探究,把陈楚故地民间美术本原的诡秘、深沉、质朴、简洁、吉庆、超然物外的装饰风格运用于当代艺术设计,丰富到高校美术教育的课堂,带动更多的人去关注地域民间美术的遗存。
陈楚故地的民间美术在历史演变、工艺传承和发展中,虽然使用的工具有了改良,但其制作工艺、装饰风格始终保持着本原特征,造型、色彩、制作通过不断积聚而浓缩成一种地域特征明显、装饰风格突出的审美意趣。
它不但丰富了地方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而且以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本土装饰风格。
近年来其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需求量的增大,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社会的机械、理性、乏味,使得人与人交往的目的性增强,人情味淡薄;人们更渴望纯朴的、率真的、充满人情味的艺术和人际关系,因此充满着生命意义、神秘、率真、质朴而有情趣的泥泥狗、顾家花馍、布老虎等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凝聚着创作者真挚感情的民间美术精灵自然地成为了艺术家和大众所共同追求的审美目标。
陈楚故地的民间艺人们用最易得到的材料,直觉的表达着对生活的渴望、对神灵的崇拜。
无论是泥泥狗、顾家花馍、还是布老虎、糖画都,在艺术的长河中不仅没有被消亡,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仍保持着其传承延续的空间。
曾经是孩子手中玩物的精灵,如今远远地超出了它本身的价值,作为“文物”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们同时也表达着陈楚故地的人们对繁衍后代、祈福、纳祥的期盼,从而展现着质朴且浓郁的人情味和单纯性、随意性、意象性的地域装饰风格。
关键词:民间美术;泥泥狗;顾家花馍;装饰风格Study on The Remains and Decorative Styles of Folk Arts in Chen Chu Old HauntYuefeng Han (Fine Arts)Abstract:Huaiyang , located in southestern of Henan province was the central area of Chenchu Old Haunt ,where all kinds of folk art has been existing completely and preserved well and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m are still obvious.We make a profound analysis and study of Huaiyang Clay Dogs and Shenqiu Figure Buns of Gu Shi, the most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in Chen Chu old haunt.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typical remains of “South White and North Black”, combining the regional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with esthetic implication, we try to apply the secretive, deep, simple, festive, aloof style of decoration to modern art design, enrich the art education of our university and drive more peopl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emains of regional folk art.Although the tools used of folk art in Chenchu Old Haunt have improved, the fabrication technology and decorative style still keep its primitive character all the time as the history and techniques developed. Meanwhile, its sculpting, color and facture has condensed a kind of aesthetic taste which has obvious geographical feature and distinctive decorative style through continuous accumulation. Not only has it enriched the art languages of folk arts, but also created a strong local decorative style with its unique artistic forms. The main reason of its spreading and development is because the demand has been increasing these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speeding up of life rhythm make the intercourse among people more purposely and the milk of human kindness more lacking. So we look forward to simplicity, outspoken art and relationships that are full of humanity more intensively than before. Therefore, Clay Dogs, Shenqiu Figure Buns of Gu Shi and the cloth tiger which is life-meaningful, mysterious and divertive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the folk art frankness which embody the sincere feelings of human being naturally become a common pursuit goal of general public and artists. The artists in Chenchu Old Haunt convey their aspiration for life and the worship of god directly with tools gained easily. Whatever are clay dogs, Gu flower bun, or the cloth tiger, sugar paintings, all the folk art frankness, not only don’t disappeared, but still keep their continued space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Huaiyang Clay Dogs and Shenqiu FigureBuns of Gu Shi which were once the fairy of playthings in children’s hands , now far exceed the value of their own and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s the "Heritage". At the same time, they reveal people’s expectations for breeding , blessing and praying ;thus demonstrates simple , full-bodied milk of human kindness and simple, random, imagist local decorative style.Key words:folk arts; clay dogs; figure bun of Gu Shi; decorative styles;目 录第一章 绪论 (1)(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三)论文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2)第二章 陈楚故地现存民间美术的状态 (3)(一)陈楚故地的概述 (3)(二)陈楚故地的民俗 (7)1、民俗遗存最完好的太昊陵庙会 (8)2、具有地域特色的传说与民俗形式 (9)3、民俗活动承载的心愿 (14)4、关于庙会歌曲 (16)(三)陈楚故地的巫术祭祀对民间美术的影响 (18)第三章 陈楚故地民间美术的代表--泥泥狗 (21)(一)关于泥泥狗的传说 (21)1、狗图腾的神话传说 (21)2、伏羲诞生的传说 (22)3、女娲的神话传说 (23)4、关于抟土造人的流传 (23)(二)泥泥狗的庙会情结 (24)(三)泥泥狗的装饰风格 (27)1、泥泥狗的工艺流程 (27)2、造型特点 (29)3、赋色特征 (32)4、泥泥狗装饰的纹样形式 (33)(四)泥泥狗遗存发展折射出的地域审美意趣 (33)第四章 陈楚故地民间美术的奇葩--顾家花馍 (35)(一)顾家花馍的发源地—沈丘县老城镇 (35)(二)关于馍的习俗 (36)(三)顾家花馍的传说 (38)1、顾家花馍的起源 (38)2、“贡馍”的由来 (39)3、顾家花馍的近代传奇 (40)(四)顾家花馍的现状 (40)(五)民间艺人说做馍 (41)(六)顾家花馍的工艺流程 (43)1、材料 (43)2、工具 (44)3、和面 (44)4、做花馍 (44)5、上笼蒸熟 (45)6、上色、点染 (45)(七)顾家花馍装饰风格 (46)1、主观造型的装饰美 (47)2、色彩语言的视觉美 (48)3、赋色特征的配置美 (50)第五章 陈楚故地其他形式的民间美术 (52)(一)布老虎 (52)1、布老虎的造型特点 (52)2、布老虎的制作工艺 (53)3、关于布老虎的习俗 (53)4、关于布老虎的传说 (54)(二)糖画 (54)第六章 陈楚故地民间美术的文化意蕴 (56)(一)造型体系 (56)(二)纹样形式 (57)(三)色彩体系 (57)第七章 结语 (58)参考文献 (60)参考书目 (6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 (64)致 谢 (65)第一章 绪论(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随着“民族性”的回归,民俗活动、民间美术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国内外研究民俗的人很多,但从区域民俗文化的大背景下对民间美术经典案例的装饰风格探究梳理的的人却很少。
河南民间编织艺术在室内软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手工编织出现很多困境。
首先,由于表现形式较为单一,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功能需求。
其次,编织艺术是一种民间艺术,主要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不成体系,面临边缘化的困境。
为了使民间编织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笔者仅以河南民间编织艺术为研究对象,以民间编织艺术在室内软装设计中的应用为切入点进行探究。
一、河南民间编织艺术的特征(一)河南民间编织艺术的材质特征河南民间编织大多采用为草、柳条、竹子等植物作为编织的原材料,运用这些原材料编织的一些艺术品具有轻薄、纤细、易于编织的特点,这些材料能够将自然材料的淳朴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所采用的材料可以随着艺人的手艺及想法选取合适的规格大小。
(二)河南民间编织艺术的图案特征几何图案,在编织艺术中,将编织材料通过经纬相交织的编织手法,可以形成丰富多样的编织纹样。
不同的编织技巧可以得到不同的编织纹样,常见的编织纹样有螺旋纹、方格纹、十字纹、人字纹、六边纹等。
提花图案,诗歌文字、动物植物的题材是提花图案编织最常见的类型,将这些题材和编织相融合,以选择适当的编织材料,如诗歌文字类,可以选择竹子为原材料进行编织,诗歌文字在竹子上更容易雕刻出我们想要的效果;想要编织动物的形象,我们可以选择草、藤作为编织原材料,由于这种材料具有较强的柔韧性,编织的动物形象更容易表现。
隐花图案,顾名思义是隐藏花纹的图案,它表现的是一种抽象的图形,根据每个人所观察到的信息的不同,在每个人的眼中则会出现不一样的图案信息。
所以含蓄、内敛、神秘是隐花图案给人的最直观的感受。
五彩图案,是运用五彩丝,通过不同的编织技艺,变换五彩丝的颜色所编织的图案效果。
在编织山水花鸟、人物故事、飞禽走兽等题材时,五彩图案的编织则为首选。
五彩图案的编织在现代的编织品种中多用于礼品、展品等的编织。
二、河南民间编织艺术在室内软装设计中的设计原则(一)功能性原则河南民间编织艺术用于室内软装中的功能性原则主要表现在认知性、象征性和实用性三个方面。
河南民间手工艺术欣赏
南阳玉雕
南阳玉雕;
南玉",产于南阳市城区北 边的独山。为全国四大名 玉之一。独山玉质坚韧微 密,细腻柔润,光泽透明, 色泽斑驳陆离。有绿、白、 黄、紫、红、白6种色素 77个色彩类型,是玉雕的 一等原料。
• 南阳玉雕花色品种繁多,
有赤、橙、黄、绿、青、 蓝、紫等30多种色彩类型, 色泽鲜艳,硬度高,光泽 好,质地细腻,透明度高, 是雕琢玉器的上好原料, 可同翡翠媲美,德人曾称 其为“南阳翡翠”。
内黄农民画是枣乡内黄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20多 年来,它犹如枣林一样,岁岁开花,年年结果,逐 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线条古朴,色彩 鲜明,造型生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大胆的吸 收现代派艺术之长,以勾线为主,用不同的线勾勒 不同的形体,以红、绿、黄、蓝、黑单色为主,并 用当地特有的土制颜料,形成强烈的民俗化色彩, 具有“质朴、淳厚”的人物造型和“笨拙、粗黑” 的表现形式,在讴歌党的富民政策,展现农民新的 生活,描绘农村新风貌和新风情的创作中,显示出 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作业布置:
请大家课余时间搜集一些诸如登封境内的 民间艺术,范围可以广一些,可以涉及剪 纸、编织、绣花、狮子舞等等。
谢谢大家 再见!
登封市宣化镇初级中学 贾中岳
嵩山木雕
嵩山木雕
嵩山木雕因其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嵩 山地方特色而名闻遐迩。少林寺、中岳庙 历代修缮,都离不开木雕艺人。其梁枋、 雀替、藻顶、挂面、格扇门窗、神龛、几 案等都需要木雕工艺的装饰。 嵩山木雕一般采用嵩山本地的大叶杨或 椴木等材质,多取材嵩山民间传说、历史 典故、宗教故事,以及富有吉祥寓意的福 禄寿喜文化。
南 阳 烙 画
南阳烙画
烙画亦称烫画、火笔画, 被誉为“南阳三大 宝”之一。它是用温度在摄氏三百至八百的 铁扦代笔,利用碳化原理,在竹木、丝娟、 宣纸等材料上作画,巧妙自然一把绘画艺术 的各种表现技法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 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河南老粗布:在艰难探索中前进
河南老粗布:在艰难探索中前进打开淘宝网,在搜索栏中输入‚粗布‛,粗布床单、粗布凉席等一下就跳了出来,其中粗布床单的数量超过上万个,粗布家纺成为今夏流行的家居用品。
消费者不仅注重家纺产品的装饰作用,追求装饰的个性张扬,还对质量和用料有较高的要求,偏爱天然面料,强调天然环保的卓越性能。
纯棉粗布吸汗干爽,不含偶氮和甲醛,没有刺激性,亲和皮肤,很多人用过都会再次购买。
但是,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河南老粗布行业还不成熟。
虽然河南省政府印发文件,明确提出促进老粗布发展,但是,老粗布缺乏领军企业,品牌意识差,粗布业呈低层次发展。
老粗布市场这扇大门,究竟如何敞开,还需河南手工粗布从业者沉思。
【老粗布的困境】河南一带盛产棉花,织布缝衣一直以来就是民间固有的风俗习惯。
旧时,女人们忙忙碌碌的一生总离不开密集的纺机声。
上世纪50年代,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台织布机,主妇们坐在纺机前,准备着一家老小的被褥衣物。
上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纺织工业的飞速发展,的确良、太空棉、腈纶、涤纶、混纺……各种各样的面料可供大众选择。
新时代的女性从手工纺布中解脱出来,走上了新型劳动工作岗位。
近年来,健康家纺一词逐渐流行起来,随着消费者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让消费者把目光转向自然健康的绿色家纺上来。
纯棉粗布吸汗干爽,不含偶氮和甲醛,没有刺激性,亲和皮肤,很多人用过都会再次购买。
但是,手工纺织是个细心活,稍一疏忽,花样织乱,需要拆解重新织过。
一般一个工人一天可以织布三四米,一块双人床单需要五块布条缝制,床单价格不菲,售价大多在二百元以上,即便这样,也只是成本价。
目前河南销售老粗布的店铺,货品大多来自山东等地的机械织布,一块床单的价钱可能要便宜一半。
消费者不明所以,市场竞争给手工粗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机械织布和手工粗布不一样,手工织的更柔软,更有弹性。
记者能感受到,正是人的汗水和抚摸,给这些布带来一种灵气、一种灵魂的东西,而机械的粗布,显然更粗硬更冰冷,甚至有些板结。
探析河南沈丘顾家花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探析河南沈丘顾家花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摘要】河南沈丘的顾家花馍又叫贡馍,历史悠久、制作考究、造型独特、色彩浓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特色。
顾家花馍是中原地区面塑艺术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中原传统的民俗民风,反应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
随着顾家花馍的传承与发展,这项蕴含着浓郁的文化艺术魅力的民间手工艺品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等待我们深入挖掘。
【关键词】河南沈丘顾家花馍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一、顾家花馍的历史渊源明末清初年间,“沈县”(现沈丘县老城镇)城南南大门夏湾村有个做馍销售最好的人叫顾维臣,人称顾二别子。
顾二别子聪明好学,做馍的手艺精湛,顾家花馍个体玲珑,花样繁多,洁白如玉,久放不裂不霉,即使存放年余,一经蒸馏仍鲜嫩如初,人称“顾家馍”。
一时间,顾家馍声名鹊起,顾家人在卖馍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独具特色的蒸馍技艺,后经世代提纯、锤炼,终于脱颖而出,成为当地有名的风味特产。
当地的官宦或商贾都喜以顾家馍馈赠亲友,有钱人家祝寿办喜事都喜用顾家馍作为礼品赠送以示喜庆。
据夏湾村人相传,沈县的乡医刘先生有幸在给清康熙皇帝医病时,把随身携带的顾家馍奉上,让皇帝每餐进膳时馏两个顾家馍食之。
康熙龙体康复后以为顾家馍是什么药引子,询问方知那是沈县一姓顾的人家做的馍馍,味美可口,且经年储存不坏。
康熙龙颜大悦遂传下手谕,顾家馍被选为御用贡品,从此就有了“贡馍”的美誉。
时至今日,沈丘周边地区仍保留着这种习俗,谁家的孩子过周岁生日,孩子的姥姥都要买一些顾家花馍送给孩子,庇佑孩子能消灾祛病,聪明健康、茁壮成长。
二、顾家花馍的文化内涵顾家花馍是中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真实艺术,体现了中原本土的民俗观念和审美情趣,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顾家馍是民间面食,作为食物它的基本功能是充饥,因其选料考究、做工精细、口感美味、造型独特、形态美观,使人们在食用时产生愉快的心情,在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的同时也使生命得以维持,味觉、视觉、心理等感官直接得到享受,充分体现了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
河南民俗画的艺术共性特征研究.kdh
收稿日期:2008-11-12河南的文化是多方位的。
河南民俗绘画形式由于历史长、品种多、规模大而在中华艺术长廊中影响极大,近年来河南民俗画不断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展示并获奖。
查阅《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看到,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市)、舞阳农民画(舞阳县、汝南县)、卢氏木版年画(卢氏县)、滑县木版年画(滑县)、陕县民间剪纸(陕县、灵宝市、卢氏县、辉县市、鲁山县)等都名列其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朱仙镇(开封)年画、内黄(安阳)农民画、舞阳(漯河)农民画等。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河南民俗画基于装饰美的前提,在历史渊源、题材选取、表现手法、色彩倾向、构图方式、材质运用等方面,都表现出共性的创作原则和极其相似的审美趣味。
一、黄河文明是衍生河南民俗画的共同的根河南作为人口大省,更是文化大省,河南的文化基本上是基于黄河文明产生的,黄河这条母亲河不仅养育了华夏儿女的身体,更培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文明。
中图分类号:J21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987(2009)03-0125-03河南民俗画的艺术共性特征研究李一(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系,河南安阳455000)统治层有条件能劝止蒙古军屠杀的中原士人没有承担起应负的历史责任。
遗山至汴京沦陷前夕,始扬弃国家利益的立场,站在如何有利于保全人民和中原文化的角度看待处理蒙金更迭的历史事件。
这首诗确实是元氏在中原鼎革后的悲凉感叹。
由此可以断定,诗题两“内”字符合诗稿原貌,施、姚据王安石诗及有关典故径改正文(王诗“却须推让外黄儿”之“却”作“直”,施、姚未改),不妥。
十五、《姨母陇西君讳日作三首》(卷十二)组诗第一首“竹马青衫小小郎,阿姨怀袖阿娘香。
一龛白骨黄河隔,遥望并门哭断肠”之“并”,李全本、施本、姚本作“梁”,李诗本、毛本作“并”,后者是。
诗题中“陇西君”指遗山嗣母张氏。
嗣父元格曾任陇城县令,故称。
张氏于正大五年遗山任内乡县令时卒,旅殡于内乡县西北熊耳山,“一龛白骨黄河隔”指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乡村民间布艺的审美意蕴考究黎红波摘要:乡村民间布艺作为民间美术中最质朴、最生动、最丰富、流传最为广泛的一朵艺术奇葩,不仅是传承民俗活动和民俗文化的物化形式,更是传递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的艺术载体。
本文通过对河南乡村民间布艺审美特征和文化意蕴两个方面的阐释,进而探究河南乡村民间布艺在审美活动、审美认识以及审美创造中所承载的独特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民间布艺;审美特征;文化意蕴乡村民间布艺作为民间美术中最质朴、最生动、最丰富、流传最为广泛的一朵艺术奇葩,不仅是民间大众智慧的结晶,更是民间大众审美的结果。
在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识的体悟、感受、表达、传递之中,缔造了一个“人化”的物化形式,完善了一个“化人”的艺术载体。
作为自生自发、土生土长的艺术样式,河南民间布艺以其集体的、牢固的社会审美力量影响和支配着民间大众的审美趣味、审美感受和审美特征。
那么,如何在乡村民间布艺的审美活动、审美认识以及审美创造过程中解读河南乡村民间布艺所承载的审美特征,阐释河南民间布艺独特的文化意蕴,已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命题。
一、河南乡村民间布艺1、乡村民间布艺布艺,俗称布扎。
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石纺轮、陶纺轮、骨棱以及《周礼》中“刻绘为雉翟”中都有很好的证明。
是以布为原料,集民间剪纸、民间刺绣、民间绘画、民间泥塑、民间面花等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通过剪、缝、绣、贴、扎、拔、缠、纳、叠、镶等技法来制作的一种布饰手工艺品。
乡村民间布艺作为出现最早、流传最广的民间艺术样式,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2、河南乡村民间布艺河南乡村民间布艺术按照物化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一是生育用品,包括百家衣、虎头枕、虎头帽(俗称栲栳)、虎头鞋(俗称花托)、裹肚、牛兜裤、虎袖头、五毒鞋、鱼鞋、猪鞋、兔鞋、长命锁、围嘴、布玩具等;二是婚俗用品,包括合枕顶、帐内坠花(俗称喜篮儿)、帐沿坠花(俗称花篮)、盆莲、大红门帘腰儿、门帘坠花、小猴针葫芦、上轿鞋、如意挂瓶等;三是生活用品,包括挂件彩凤献瑞、摆件吉庆有余、配饰荷包、香囊(俗称香草袋或香包)、耳暖、针葫芦、墨线袋、针扎、如意缠线板等;四是寿诞用品,包括五福捧寿、摆件双福双寿、小挂件等;五是丧俗用品,包括寿枕、寿鞋、寿群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简介:黎红波男(1978--),硕士,新乡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与艺术设计.(河南新乡 453000)通信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新乡学院艺术学院办公室. 邮编:453000 联系电话:二、河南乡村民间布艺的审美特征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反映和认识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社会与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情感的关系状态。
作为审美主体的民间大众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美学特征。
河南民间布艺就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为原点,表达民间大众自己的情绪、格调、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
在生发、演绎、传承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1、材料质朴质朴,是艺术作品具有的一种风格。
“质”可解释为本质、质地、本色,“朴”字意指树皮,引申为未加工的木材,再引申为原始与天然状态,不加修饰之容。
质朴就是本色的淳朴与真率。
亦如别林斯基论民间诗所言:“纯洁无暇的素质”和“朴素无华的、并且常常是粗糙的形式”的和谐。
人类学会了织布,某种意义上说布艺就已经诞生了。
伴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布艺得以传承和演绎。
河南乡村民间布艺作为民间大众从生活出发,就地取材,即兴而作,相继而生的艺术样式。
不管是生育用品、婚俗用品、生活用品、寿诞用品还是丧俗用品,都是利用各种各样的布质材料,经过简单的加工制作、修饰点缀,突出布质材料本来的色彩、纹理、质感,从简约粗朴的审美形态中展示质朴淳厚的艺术魅力。
百家衣就是利用各家各户讨来的碎布,拼贴而成,经过简单的重组、拼缝,制作出实用又美观的物品。
常见的民间布艺如:布老虎、虎头枕,虎袖头,小猴针葫芦、如意挂瓶香囊(俗称香草袋或香包)、针葫芦、墨线袋、针扎、如意缠线板、五福捧寿、摆件双福双寿、寿枕等大部分也都是先用彩布缝制出各种造型的外壳,然后填充以棉花、谷糠、稻皮或药用的绿豆皮、菊花、灯草以及香料等,最后再补贴上需要的图案。
亦如鲁迅所言:“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无卖弄。
”这就是河南民间布艺的精神气质,朴实无华。
2、色彩热烈四万年前山顶洞人在死者身旁放置红色粉沫就是原始人类对色彩的最初理解。
人类运用色彩来表达意愿,表达情感,表达精神上的追求。
色彩,常常构成特有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审美感受。
河南民间大众在相对稳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色彩形式和色彩观念。
以红、绿、黄为主色,形成红、黄、蓝、绿、黑等色彩互相搭配的用色规律,从而营造出大红大绿的色彩基调,大块设色,对比强烈,突出热烈的色彩情绪,追求明快的视觉印象和鲜明的视觉效果。
河南民间流传的用色口诀“红靠黄,亮晃晃”,“粉靠绿,人品细”,“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黑靠紫,色发死”就是很好的证明。
虎头鞋(俗称花托)、五毒鞋、牛兜裤、布老虎、裹肚、如意锁、虎枕、虎袖头、小猴针葫芦等民间布艺大部分都是以红、黄为主,再配以小面积的绿、蓝、黑等色彩,使其色彩更加明快,更加喜庆。
同时又不失镇惊辟邪,祈福平安的主观意念。
“根据色彩本身的性格,使之倾向于理想化,达到一种超于形象自身的作用,从而创造一种意境”就是对其最好的阐述。
3、造型生意乡村民间布艺不管是外部变化多么丰富,样式如何多彩,其基本造型都是要表现赋予对象的主体意识。
布老虎、虎头鞋(俗称花托)、虎头枕、虎袖头、鱼鞋、猪鞋、青蛙香包、四脚娃娃、鸡儿叼花儿、鸡枕等河南民间布艺都是造型简练,神态生动。
徐书城在谈到民间布艺时就认为:“现实中的真老虎,它的固有的自然特征是十分明确的——威武、勇猛、凶险,但在这些艺术品中,老虎的固有的基本自然特征被抛弃得无影无踪。
艺术家把老虎刻画得比小猫还要稚气可爱,……”。
河南乡村民间大众又把布老虎制作成好几种样式,更显其独特造型和审美意境,以造型为基础,表达民间大众内心的意念和意象。
呆头虎、调皮虎、逗逗虎都是布老虎,基本造型大致相同,但是其感觉和表达意念却大不相同。
呆头虎的憨厚稚嫩,调皮虎的敏捷智慧,逗逗虎的活泼可爱,尽显其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念。
三、河南乡村民间布艺的文化意蕴所谓“意蕴”,是指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
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尔·贝尔把艺术作品的特性解释为“有意味的形式”,从而把艺术作品的“意义”(“意味”、“意蕴”)放在了重要的理论层面。
民间布艺作为民间大众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认识过程中缔造的一种艺术样式,民间布艺的意蕴是感性的、具体的、多义的。
同时又具有历史的生成性,这种生成性与民间大众这个创作主体的认识、感受、体验和民俗文化紧密相连。
1、图腾崇拜在原始社会的混沌年代里,人类还匍伏于大自然的威慑之下,对于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崩地裂、洪水滔天以及生老病死等等,只能以其幼稚朦胧的意识来体验。
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对自然的无知,成为图腾崇拜产生的基础。
民间图腾文化伴随着民间故事、民间神话、民间宗教得以流传。
河南民间布衣中涉及图腾崇拜的内容很多,如龙的图腾、虎的图腾、蛙(蟾蜍)的图腾、葫芦的图腾、莲花的图腾等等。
以民间布艺牛兜裤和裹肚上蛙(蟾蜍)的图腾崇拜为例,来诠释图腾崇拜的文化意蕴。
即是说,在端午节之前做母亲的赶制出绣有五种毒虫形象服饰,给孩子穿在身上,以避毒趋吉。
河南民间大众公认的五毒是蛙(蟾蜍)、蛇、蝎子、蜈蚣、蜥蜴,一般以蛙(蟾蜍)为中心,其余毒虫围在四周,绕成一圈。
有以毒攻毒,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寓意孩子平安、健康。
虎头鞋、虎头帽、青蛙香包、玉兔鞋等都有图腾崇拜之文化意蕴。
2、生殖崇拜原始社会中,人类对于生命繁衍生息的无知,给生殖和生命蒙上了一层神秘而神圣的色彩,虔诚的祭祀生殖之神。
河南民间布艺多以鱼、蛙、蝉,葡萄、莲花、葫芦等象征多子的神祗动物和神祗植物来隐喻男女相交,阴阳相合,人类繁衍,生生不息之文化意蕴。
民间布艺帐内坠花(俗称喜篮儿)就是河南乡村民间大众对于生殖崇拜很好的佐证。
花篮在民间通常比喻为女子,俗语“生一闺女多一个麻糖篮儿(因出门后的闺女回娘家看望母亲,过去都挎一篮麻糖)”,故而它又是母体的象征。
喜篮儿的下体是一“盘瓜”,瓜上有鸳鸯嬉戏在生命之水中,水中又有双鱼太极,象征生命繁衍不息。
喜篮儿的中体是“如意不到头”的图案,以象征子孙生命连绵永无止境。
喜篮儿的提手上是“龙凤交尾”,象征男女相交、阴阳相合、人类繁衍之意。
河南农村民间布艺蛙儿枕、双鱼枕中间象征女阴子宫符号的菱形小洞,以及帐沿坠花(俗称鱼拱莲)、帐沿坠花(俗称花篮)、葡萄针葫芦、小猴针葫芦、金鱼墨线袋、合枕顶、香囊(俗称香草袋、香包)、鞋垫等布艺中的神祗符号这无疑都是对原始“生殖力”的崇拜。
3、驱邪纳福从古到今,男女老少都有驱灾辟邪、纳福迎祥的美好理想和美好愿望,期盼幸福、平安、健康,民间亦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之说。
不管是人之初生、婚俗合卺、丧俗丧祭还是灵魂、鬼神、祭祀的民俗民风中,都承载着民间大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驱灾辟邪、纳福迎祥是永远的主题。
河南民间布艺香囊(俗称香草袋、香包)作为大闺女和小媳妇在端午节前巧手献艺的手工艺作品,就是期盼幸福、平安、健康,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老年人佩戴腰间,保佑健康,延年益寿;青年人系在衣襟,消灾免祸,鹏程万里;小孩子挂上脖颈,驱虫防瘟,快乐成长。
河南民间随处可见的虎头鞋(俗称花托)、虎头枕、虎头帽(俗称栲栳)、虎袖头也是即能驱鬼辟邪,又能祝福保佑,极具有吉祥之气。
其驱灾辟邪、纳福迎祥的文化意蕴溢于言表。
4、阴阳哲学传统哲学中,阴和阳作为最基本的观念,始终贯穿于河南乡村民间布艺的审美活动、审美认识以及审美创造之中。
包罗万象,囊括万千,天地、乾坤、日月、宇宙、世界、水火、雌雄、冷暖、生死、刚柔、动静、凶吉、黑白……,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蓄。
河南民间布艺挂件天地人和中外圆内方的古铜钱,就是古人和民间称之为天圆地方的象征。
上锈荷花,取其“荷”即“和”之谐音。
布艺帐内坠花(俗称喜篮儿)中的一对古钱、双鱼太极、龙凤交尾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念,象征着“阴阳相合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文化意蕴。
5、民俗民风乡村民间布艺作为一种民俗现象,与民俗文化和民间民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不仅来源于民俗民风、依附于民俗民风,更是伴随着民俗民风各种活动得以完成。
河南乡村民间很多地区流传的避五毒之俗就是很好的例子。
即是说做母亲的必须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之前,赶制出绣有蝎子、蟾蜍、蜥蜴、蜈蚣、蛇五种毒虫形象的童帽、五毒鞋、小儿裤、裹肚等布艺制品,给孩子穿在身上,以避毒趋吉,消灾免祸,保佑孩子平安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