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基本内涵
简述核心素养的内涵
简述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一种全面发展的个人素养水平,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包括社会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和自我控制能力等。
它是一种完善的人格特质,是一种经过不断磨练的全面发展的能力,用康德的话说,就是一种“良知”的意识和行为。
首先,核心素养包括社会素养和文化素养。
社会素养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准则,即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有责任感,有礼貌,有尊严,有敬畏,有爱心,有友善,有礼让,有谦虚,有宽容,有体谅等。
文化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文化学习、生活中所具有的文化修养,它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良好的读写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对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要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核心素养还包括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所具有的职业技能,它包括专业技能、职业操守、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
职业素养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足够的业务知识、技能和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深厚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
最后,核心素养还包括自我控制能力,即一个人能认清自身情绪,控制自身情绪,做出明智的选择的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一个人能够在不受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建立良好的心理模式,控制自身的行为,并通过自身的努力维持自身的最佳状态,从而获得良好的结果。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是一种全面发展的个人素养水平,它是一种全面的能力,包含社会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和自我控制能力等,它是一种完善的人格特质,是一种经过不断磨练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是一种完善的人格特质,是一种经过不断磨练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摘要:一、核心素养的定义二、核心素养的内涵1.信息素养2.创新素养3.人际交往素养4.自主发展素养三、核心素养的重要性1.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2.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四、如何培养核心素养1.家庭教育的引导2.学校教育的培养3.社会环境的熏陶正文: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在面对现代社会各种挑战时,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它包括信息素养、创新素养、人际交往素养和自主发展素养四个方面。
首先,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信息社会中,能够有效获取、分析、传播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素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创新素养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运用创新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素养不仅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提升个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再次,人际交往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沟通、协作、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过程中,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
人际交往素养对于个人在社会中的融入和成功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自主发展素养是指一个人在自我成长过程中,能够明确目标、规划路径、调整策略,不断实现自我提升的能力。
自主发展素养有助于个人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核心素养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对于个人来说,具备核心素养意味着拥有更好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有助于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
对于社会来说,公民具备核心素养有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都是重要的培养途径。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社会环境中,我们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传播正能量,为公民提供成长和发展的良好条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核心素养是指一种全面的能力素质,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沟通能力、自我管理、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以下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一、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的思考方式,它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富有创新精神等能力。
中国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各种学科知识,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本质和复杂性。
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学生发掘新想法,尝试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21世纪的中国,创新已经成为了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创新竞赛、创业实践等活动,发掘自身的创新潜力,并且在实践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指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倾听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在中小学阶段,学生需要通过语文、英语、演讲等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此外,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模拟联合国、辩论赛、团队活动等,锻炼自己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指大学生主动掌握自己的时间和行为,管理个人事务的能力。
这种能力在学习期间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合理规划时间、把握自己的行为等,都对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自律性和自控能力,增强自信心和事业心。
五、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指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责任感,以及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精神。
中国的发展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因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上的存在问题并且激发他们积极关注和参与社会事务。
《课程标准》(2022)核心素养内涵
《课程标准》(2022)核心素养内涵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1.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2.语言运用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3.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4.审美创造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
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
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语文核心素养内涵
语文核心素养内涵语文核心素养内涵一、文字素养1.文字知识,即语言学习中的语法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标点符号、汉语拼音、汉语词语构成、词语的变形及用法等)2.文字意识,即文字与文化的表达能力及其对文字的喜爱、尊重心理状态3.文字观赏能力,即语言文学艺术形式的识别和理解能力4.文字技能,即阅读、写作、口语、思维的能力。
二、语言素养1.语言素养意识:懂得如何正确恰当地使用语言,使用语言时,有基本的礼节意识及辨识非正式性语言的技能。
2.语言文化素养:掌握汉语及汉语文化,能够权衡汉英双语文化的基本知识及其他民族语言文化的知识3.语言技能素养:熟练掌握汉语相关结构及用法,能够运用汉语进行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运用所学语言资料进行翻译;有一定的语言分析能力;掌握各种语言表达形式及思维方式,使自己更好地表达想法并参与英汉双语文化的交流。
三、思维素养思维素养是指能够运用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包括:1.分析和概括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并概括出更高层次的结论。
2.思维发散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把一个观点拓展到更多方面,并能够把他看到的事情做出更深的思考和联想,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联想发明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一个程序或一组数据,用自己的思考模式和想象力把它们联系起来,从而发现新的发明。
4.创新思维能力: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和自己的能力结合起来,把看到的事物或听到的事情,发展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文化素养1.文学素养:要求学生懂得文学知识,掌握文学知识结构,能够利用阅读、写作、思考等方式,提高自我文学素养。
2.思想素养: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抽象概念,了解文艺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在遇到新的问题时,能够有正确的态度,并能够深入理解和体会精神内涵。
3.传统文化素养:要求学生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能够正确认识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能够将传统文化精髓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4.艺术素养:要求学生懂得艺术形式的学习,能够理解艺术的精华,懂得对艺术进行评价,并且能够将艺术的感悟应用到生活中。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特性与培育条件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特性与培育条件
(1)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是指学生对社会
文化活动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2)思想素养。
思想素养是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总和,是指学生健康
成长的必备条件,是学生建立正确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坚持自觉实践的
基石。
(3)身心素养。
身心素养是学生身心健康及精神活力的总和,是指
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对自己身心健康的正确认知、正确引导,从而建立自身良好的生活习惯。
(4)能力素养。
能力素养是学生培养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指学生在
获取、处理、运用知识信息的有效能力。
(5)创新素养。
创新素养是学生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是指学
生创新性思维方面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些核心素养都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培育这
些核心素养的具体条件,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人文环境、资源
环境等多方面来考虑。
具体来说,从家庭来考虑,首先是要注重和珍惜家
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父母的教育学科水平,帮助孩子拓展视野,
树立正确的价。
2022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解读
2022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解读随着2022年新课标的实施,四大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四大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和发展的基本素养,分别是学科核心素养、学习方法素养、思维品质素养和情感态度素养。
这些核心素养涵盖了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不同学科时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文素养、数学素养、英语素养、科学素养、历史素养、地理素养和艺术素养。
这些素养涵盖了学生在各个学科中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学生在学术领域中取得进步的基础。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够有效地运用语文知识进行交流和表达。
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和计算。
英语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
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较好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实验技能,能够理性地认识自然界,并具有创新科学的能力。
历史素养和地理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较好的历史地理知识和相关技能,能够理性地认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
艺术素养是指学生具备基本的音乐、美术和体育技能,能够欣赏和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取得学术成就的关键。
教师应该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扎实地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努力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水平,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方法素养学习方法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自主学习。
学习方法素养包括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过程的规划、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策略的运用和学习效果的评价。
简述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简述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 语言素养:学生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包括词汇、语法、句法等,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2. 阅读素养:学生要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本,包括课本、报纸、杂志、小说等,并能够从中获取信息、思考问题、进行批判性思维。
3. 写作素养:学生要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能够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包括作文、议论文、读后感等各种形式的写作。
4. 口头表达素养:学生要能够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包括口头报告、演讲、辩论等口头表达形式。
5. 批判性思维素养:学生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并能够提出合理的观点和论证。
6. 文化素养: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文化修养,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能够欣赏文学作品,理解其中的文化意义。
总的来说,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语言、理解文本、进行表达,并具备批判性思维和文化修养。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底蕴:指对人类文化、历史、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解,以及对社会、人类
命运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科学精神:指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以及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认识
和支持。
3.学会学习:指具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对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掌
握和运用。
4.健康生活:指具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以及对健康问题的认
知和关注。
5.责任担当:指具备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和
义务。
6.实践创新:指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对新事物和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
这些核心素养相互关联、相互支持,共同构成了现代人所需要的全面素质和能力。
在当今社会中,具备这些核心素养的人才更容易适应和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挑战,更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
核心素养总体框架
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
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语文学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文字素养: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表达和鉴赏的基本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文化意识等方面。
2. 阅读理解素养:指学生理解和分析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分析解读等方面。
3. 写作素养: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写作的能力,包括写作计划、写作构思、写作实践、写作评价等方面。
4. 语音、语调与语用素养:指学生感受、理解、分析语音、语调和语用规则的能力,包括语音、语调的理解应用、语用规则的掌握等方面。
5. 文化素养:指学生感知、理解和学习文化的能力,包括文化信息的获取、积累、理解和分析、文化意识等方面。
语文核心素养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有助于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学生六大核心素养18个要点的内涵
学生六大核心素养18个要点的内涵一、人文底蕴1、人文积淀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二、科学精神1、理性思维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三、学会学习1、乐学善学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2、勤于反思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3、信息意识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四、健康生活1、珍爱生命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健全人格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3、自我管理重点是: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核心素养9个要素
核心素养9个要素,23个基本点一、社会责任。
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1.诚信友善。
重点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等。
2.合作担当。
重点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等。
3.法治信仰。
重点是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崇尚自由平等,坚持公平正义等。
4.生态意识。
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二、国家认同。
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
5.国家意识。
重点是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
6.政治认同。
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等。
7.文化自信。
重点是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欣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三、国际理解。
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际动态、多元文化、人类共同命运等方面的认知和关切。
8.全球视野。
重点是具有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9.尊重差异。
重点是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等。
四、人文底蕴。
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10.人文积淀。
重点是积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特定领域或综合素质发展上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它强调个体在认知、情感、人际交往和实践等多个维度的全面发展,以应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和职业要求。
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科知识和学习能力: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在特定学科领域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并具备学习能力,能够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2. 创新和问题解决能力: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提出创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并能灵活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3. 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素养: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素养,能够理性思考和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和判断。
4. 沟通和合作能力: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能够有效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形成有效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5. 文化和跨文化素养: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素养,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6. 自我管理和职业发展能力: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自我管理和职业发展能力,能够制定目标、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并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涵盖了学科知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文化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个体全面发展并适应现代社会和职业的需求。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摘要:
一、核心素养的定义与重要性
二、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1.文化基础
2.自主发展
3.社会参与
正文:
核心素养是人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所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
在我国,核心素养的培养被视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
首先,文化基础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意味着一个人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能够理解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具备全球化时代所需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我国,强调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要求公民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国家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其次,自主发展是核心素养的关键。
这意味着一个人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具备持续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自主发展包括心理健康、生活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它是个人成长的基石,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
最后,社会参与是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
这意味着一个人要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国家大局,履行公民责任。
社会参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总之,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在我国,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公民,有助于实现国家教育目标,推动社会进步。
教育工作者和相关人员应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核心素养的定义与要求
核心素养的定义与要求
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对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至关重要的基本素养,包括认知和非认知方面的技能和态度。
这些素养不仅涉及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和技能,还涵盖了情感、价值观、态度等非认知领域。
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二是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同时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具体来说,核心素养的要求包括:
1. 适应终身发展: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 个人修养:强调个人修养,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3. 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学生应具备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的素养,关注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
4. 学科基础与跨学科素养: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同时关注跨学科素养,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人生挑战。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
6.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应具备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7. 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学生应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素养,以适应全球化的趋势和挑战。
总之,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需要教育者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素养。
最新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解读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解读【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5]
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
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
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编辑
文化基础
人文底蕴
人文积淀: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人文情怀: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审美情趣: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科学精神
理性思维: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自主发展
学会学习
乐学善学: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勤于反思: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信息意识: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健康生活
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健全人格: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自我管理: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社会参与
责任担当
社会责任: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国家认同: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
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实践创新
劳动意识: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问题解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技术运用: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