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简述核心素养的内涵
简述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一种全面发展的个人素养水平,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包括社会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和自我控制能力等。
它是一种完善的人格特质,是一种经过不断磨练的全面发展的能力,用康德的话说,就是一种“良知”的意识和行为。
首先,核心素养包括社会素养和文化素养。
社会素养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准则,即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有责任感,有礼貌,有尊严,有敬畏,有爱心,有友善,有礼让,有谦虚,有宽容,有体谅等。
文化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文化学习、生活中所具有的文化修养,它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良好的读写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对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要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核心素养还包括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所具有的职业技能,它包括专业技能、职业操守、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
职业素养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足够的业务知识、技能和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深厚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
最后,核心素养还包括自我控制能力,即一个人能认清自身情绪,控制自身情绪,做出明智的选择的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一个人能够在不受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建立良好的心理模式,控制自身的行为,并通过自身的努力维持自身的最佳状态,从而获得良好的结果。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是一种全面发展的个人素养水平,它是一种全面的能力,包含社会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和自我控制能力等,它是一种完善的人格特质,是一种经过不断磨练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是一种完善的人格特质,是一种经过不断磨练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摘要:一、核心素养的定义二、核心素养的内涵1.信息素养2.创新素养3.人际交往素养4.自主发展素养三、核心素养的重要性1.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2.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四、如何培养核心素养1.家庭教育的引导2.学校教育的培养3.社会环境的熏陶正文: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在面对现代社会各种挑战时,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它包括信息素养、创新素养、人际交往素养和自主发展素养四个方面。
首先,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信息社会中,能够有效获取、分析、传播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素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创新素养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运用创新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素养不仅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提升个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再次,人际交往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沟通、协作、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过程中,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
人际交往素养对于个人在社会中的融入和成功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自主发展素养是指一个人在自我成长过程中,能够明确目标、规划路径、调整策略,不断实现自我提升的能力。
自主发展素养有助于个人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核心素养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对于个人来说,具备核心素养意味着拥有更好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有助于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
对于社会来说,公民具备核心素养有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都是重要的培养途径。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社会环境中,我们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传播正能量,为公民提供成长和发展的良好条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核心素养是指一种全面的能力素质,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沟通能力、自我管理、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以下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一、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的思考方式,它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富有创新精神等能力。
中国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各种学科知识,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本质和复杂性。
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学生发掘新想法,尝试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21世纪的中国,创新已经成为了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创新竞赛、创业实践等活动,发掘自身的创新潜力,并且在实践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指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倾听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在中小学阶段,学生需要通过语文、英语、演讲等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此外,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模拟联合国、辩论赛、团队活动等,锻炼自己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指大学生主动掌握自己的时间和行为,管理个人事务的能力。
这种能力在学习期间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合理规划时间、把握自己的行为等,都对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自律性和自控能力,增强自信心和事业心。
五、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指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责任感,以及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精神。
中国的发展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因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上的存在问题并且激发他们积极关注和参与社会事务。
《课程标准》(2022)核心素养内涵
《课程标准》(2022)核心素养内涵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1.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2.语言运用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3.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4.审美创造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
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
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特性与培育条件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特性与培育条件
(1)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是指学生对社会
文化活动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2)思想素养。
思想素养是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总和,是指学生健康
成长的必备条件,是学生建立正确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坚持自觉实践的
基石。
(3)身心素养。
身心素养是学生身心健康及精神活力的总和,是指
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对自己身心健康的正确认知、正确引导,从而建立自身良好的生活习惯。
(4)能力素养。
能力素养是学生培养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指学生在
获取、处理、运用知识信息的有效能力。
(5)创新素养。
创新素养是学生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是指学
生创新性思维方面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些核心素养都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培育这
些核心素养的具体条件,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人文环境、资源
环境等多方面来考虑。
具体来说,从家庭来考虑,首先是要注重和珍惜家
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父母的教育学科水平,帮助孩子拓展视野,
树立正确的价。
2016.9.1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二、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 1 -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 2 -的人。
简述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简述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 语言素养:学生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包括词汇、语法、句法等,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2. 阅读素养:学生要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本,包括课本、报纸、杂志、小说等,并能够从中获取信息、思考问题、进行批判性思维。
3. 写作素养:学生要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能够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包括作文、议论文、读后感等各种形式的写作。
4. 口头表达素养:学生要能够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包括口头报告、演讲、辩论等口头表达形式。
5. 批判性思维素养:学生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并能够提出合理的观点和论证。
6. 文化素养: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文化修养,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能够欣赏文学作品,理解其中的文化意义。
总的来说,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语言、理解文本、进行表达,并具备批判性思维和文化修养。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底蕴:指对人类文化、历史、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解,以及对社会、人类
命运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科学精神:指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以及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认识
和支持。
3.学会学习:指具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对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掌
握和运用。
4.健康生活:指具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以及对健康问题的认
知和关注。
5.责任担当:指具备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和
义务。
6.实践创新:指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对新事物和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
这些核心素养相互关联、相互支持,共同构成了现代人所需要的全面素质和能力。
在当今社会中,具备这些核心素养的人才更容易适应和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挑战,更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
核心素养总体框架
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
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语文学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文字素养: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表达和鉴赏的基本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文化意识等方面。
2. 阅读理解素养:指学生理解和分析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分析解读等方面。
3. 写作素养: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写作的能力,包括写作计划、写作构思、写作实践、写作评价等方面。
4. 语音、语调与语用素养:指学生感受、理解、分析语音、语调和语用规则的能力,包括语音、语调的理解应用、语用规则的掌握等方面。
5. 文化素养:指学生感知、理解和学习文化的能力,包括文化信息的获取、积累、理解和分析、文化意识等方面。
语文核心素养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有助于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学生六大核心素养18个要点的内涵
学生六大核心素养18个要点的内涵一、人文底蕴1、人文积淀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二、科学精神1、理性思维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三、学会学习1、乐学善学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2、勤于反思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3、信息意识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四、健康生活1、珍爱生命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健全人格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3、自我管理重点是: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精品教育文档
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
引言
2014年教育部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2016年9月13日最终确立六大核心素养如下: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
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怎样在初中数学的教
育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这六大核心素养,这将成为21世纪以来初中数学教师要认真思考的内容。
如何在初中数学这门课程
中渗透“核心素养”才是重中之重。
笔者根据“核心素养”的内
涵及意义,提出如何在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核心素
养”的几点想法。
一、核心素养
1.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既不同于知识,也不同于能力,但他们三者之间又有剪不断的联系:知识和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素养,而素养又可以衍生出新的知识和能
力。
“教书育人”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核心素养”,它属于人文的一种底蕴,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育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个时期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为恰当,因此,学校教育一定要有这样一个关键期的意识,如果错过这个时期,
再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可能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了。
2.提倡核心素养的作用。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特定领域或综合素质发展上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它强调个体在认知、情感、人际交往和实践等多个维度的全面发展,以应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和职业要求。
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科知识和学习能力: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在特定学科领域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并具备学习能力,能够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2. 创新和问题解决能力: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提出创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并能灵活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3. 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素养: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素养,能够理性思考和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和判断。
4. 沟通和合作能力: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能够有效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形成有效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5. 文化和跨文化素养: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素养,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6. 自我管理和职业发展能力: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自我管理和职业发展能力,能够制定目标、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并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涵盖了学科知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文化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个体全面发展并适应现代社会和职业的需求。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摘要:
一、核心素养的定义与重要性
二、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1.文化基础
2.自主发展
3.社会参与
正文:
核心素养是人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所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
在我国,核心素养的培养被视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
首先,文化基础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意味着一个人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能够理解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具备全球化时代所需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我国,强调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要求公民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国家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其次,自主发展是核心素养的关键。
这意味着一个人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具备持续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自主发展包括心理健康、生活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它是个人成长的基石,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
最后,社会参与是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
这意味着一个人要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国家大局,履行公民责任。
社会参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总之,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在我国,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公民,有助于实现国家教育目标,推动社会进步。
教育工作者和相关人员应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核心素养的定义与要求
核心素养的定义与要求
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对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至关重要的基本素养,包括认知和非认知方面的技能和态度。
这些素养不仅涉及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和技能,还涵盖了情感、价值观、态度等非认知领域。
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二是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同时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具体来说,核心素养的要求包括:
1. 适应终身发展: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 个人修养:强调个人修养,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3. 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学生应具备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的素养,关注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
4. 学科基础与跨学科素养: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同时关注跨学科素养,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人生挑战。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
6.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应具备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7. 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学生应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素养,以适应全球化的趋势和挑战。
总之,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需要教育者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素养。
最新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解读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解读【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
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它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具备的语言文字能力、文化素养、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和基础,也是学生未来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
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关系,促进了语文学科的发展和提高,对于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1. 语言文字能力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文字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具备的听说读写能力。
它包括语音语调、语法词汇、表达能力等方面。
通过语文学习教育,学生应该培养相应的语言文字能力,提高语言文字能力的水平和质量。
2. 文化素养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可以了解国内外的文化知识、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是语文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责任。
3. 思维品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应该培养和提高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合作性思维等不同类型的思维品质。
这些思维品质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必需的,也是学生未来终身学习的重要条件。
4. 学习能力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应该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等方面的学习能力。
这些学习能力是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的重要素质。
二、语文课程的特质语文课程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主干学科,具有自身独特的特质。
语文课程的特质涵盖了诸多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
这些特质决定了语文课程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1. 语文课程的内容丰富多样语文课程的内容涉及到汉字、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等多个层面。
语文课程还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世界文学、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等多个方面。
这些内容涵盖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文学知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它包含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理念、核心知识、基本技能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是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
这包括对汉字、词语、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学生才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文化修养。
因此,学生需要培养对不同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还强调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是语文学科的一项基本技能,通过写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组织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因此,学生需要培养对不同文体和写作形式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还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语文学科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还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传承。
因此,学生需要培养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理解,培养对优秀文化的欣赏和鉴赏能力,培养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同时,语文学科也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表达中遵循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权益,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包括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具备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以及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
核心素养基本内涵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5]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
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
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编辑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人文积淀: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六大核心素养 (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在很多新教师的眼里,素养应该是素质和修养,核心就是中心,是素养中的精髓,所以核心素养应该是素养体系当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部分。
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能够灵活掌握学习方法,有自己的学习能力,善于发现认知规律。
可是,核心素养仅仅是这些吗?
自2015年以来,核心素养迅速成为学界热词。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其基本特征是: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
核心素养是每个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更加突出强调了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学生所练就的这些素养,往往会内化为一个人的性格、品质、价值判断与取向、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和能力等,最终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核心素养又包括具体以下内容:
基本内涵——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基本内涵——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自主发展——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基本内涵——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社会参与——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学生要形成这些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我们每位教师的引领,这就需要关注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
而学生核心素养和教师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可以概括为本质上统一,通俗一点
说也就是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也可以用“教学相长”来概括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素养,学生素养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素养,这二者之间应该是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关系。
再进一步提升,我们还可以理解为教师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
这是驱动我们教师提升自己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这也是改革传统的教育目标——从知识技能转变到“核心素养”教育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