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复习教案 (新版)浙教版
显正电
显负电
联系
得电子
得电子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失电子
失电子
组成物质的元素
一.元素的种类
1.物质由元素组成,目前人类已知的元素有 110 多种,包括人造元素
如:交通符号、电学符号、元素符号… 2、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
如:地球仪、眼球模型、水分子模型……
1.图 2.表 3.计算机图像 4.公式 5.化学方程式都是模型等等…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人们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反映和代替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
1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显微设备来观察。
(2)分子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如远处可闻到花香,樟脑球在衣柜中时间久了就不见了。
(3)分子间有空隙: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间隔很大,固体、液体分子间间隔较小,因此气体容易压缩(如
离子
如:钠离子(Na+)、铜离子(Cu2+)
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如:氯离子(Cl-)、硫酸根离子(SO42-) 离子所带电荷数取决于它得失电子的数目。
4、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种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别
粒子结构
质子数=核外电 质子数>核外电 质子数<核外电
子数
子数
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可向轮胎中打气),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不同液体混合总体积小于两者的原体积和等现象。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此处的性质是指化学性质。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一章 声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声的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传播过程中能量也向四面八方传播。
生活中,我们用双手做成喇叭状放在嘴边喊话,就是使声能集中向前传播。
4.声速: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另外,声速还跟温度有关,如在2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
5.反射与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柔软多孔的物质会被吸收,遇到较大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而形成回声,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0.1s 以上,低于0.1s 时,回声可以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测距、测海深,测量原理:s =v 声t,其中t 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v 声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6.当物体的表面光滑时,声音的反射比较明显,如隔音板等,而物体的表面粗糙多孔时,吸声的效果比较好,如森林中比较寂静等。
第2节 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是指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
2.人耳所能判断的声音强弱(大小)的程度称为响度。
(1)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强弱。
它的符号为dB 。
(2)响度的影响因素:响度与听者的距离有关,还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声音的高低用音调来描述。
(1)物体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
(2)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实验A:先用较小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保持钢尺位置不动,再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听到的声音响度变大;实验B:改变钢尺露出桌面边缘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听它先后振动发出的声音。
发现伸出长度越短,音调越高。
4.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响度都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出它们,是因为声音的音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都会影响音色。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第二章 第7节 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2)化学式中原子团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其个数,计算时可先求出一个原子团的相对质量,再乘其个数。如 的相对分子质量 。
(3)结晶水合物中的“·”表示结合的含义,在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时应将“·”前后两部分的相对质量相加而不是相乘。如 的相对分子质量 。
拓展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可以通过比较某种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与29的大小关系,判断该气体的密度与空气密度的大小关系。若 (气) ,则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若 (气) ,则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 (气)与29相差越大,气体密度与空气密度相差越大。
辨析比较
原子的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性质
实验测出的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
比较得出的相对质量
数值与单位
数值非常小,单位为“ ”
数值一般取整数,单位为“1”,通常不写质量相同的不同原子构成的纯净物,相对原子质量越小的物质所含的原子个数越多。如1克铁和1克铝,由于铝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所以1克铝中所含铝原子的个数比1克铁中所含铁原子的个数多
D
[解析] 甲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方法点拨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1.公式法:相对原子质量 。
2.比值法: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原子实际质量之比。
3.微粒法: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中子数。
题型2 元素质量分数和质量比映客观现象,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第一章 声 第二章 光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平面镜成像特点:①像是虚像;②像和物体等大;③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3.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种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方向;光从水或玻璃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方向;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当光垂直入射时,进入第二种介质的光线方向不发生改变。
4.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5.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3(等 ( (正进而读(正进源读(4.(1)电阻的单位:国际制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Ω。
常见的还有千欧(kΩ),兆欧(MΩ)1MΩ=1000kΩ1kΩ=1000Ω(2)电阻公式:SLRρ=ρ——电阻率,与导体材料有关L——导体长度S——导体横截面积5.67.第七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植物的感应性主要包括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其中向性运动又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和向热性等。
2、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1)植物体内的激素:植物体内具有 生长素 、 赤霉素 、 细胞分裂素 等激素,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着的 调节 作用。
(2)生长素是由 胚芽尖端 产生的激素,控制胚芽的生长。
(3)植物向光性:观察现象,胚芽弯向光源生长。
产生条件:① 单侧 光照射;②具有 生长素 且分布不均匀。
产生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面生长素分布 多 ,胚芽生长 快 ;向光面生长素分布 少 ,胚芽生长 慢 。
(4)植物体内生长素浓度适当时,对植物的作用有:促进植物的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当生长素浓度过大时,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引起植物的死亡,应用于防治杂草。
第二节:人体的激素调节1、激素的部位:在内分泌腺中产生。
2、作用: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生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八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第二单元主要讲述的是物质与化学变化方面的知识,本文将从物质、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物质
物质是具有一定质量、体积和形状的物体,包括固体、液体和
气体三种状态。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其中,物理性质指的是物质在物理方面的表现,如颜色、硬度、
密度等;化学性质指的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反应性质,如酸碱性、氧化性等。
二、元素
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
成的物质。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其中92种是天然元素,其
余的是人工合成出来的元素。
元素的性质由其原子结构决定,包
括电子构型和原子核结构。
三、化合物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以上的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物质,具有新的化学性质。
化合物的性质取决于其元素的比例和连接方式。
例如,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化学式为H2O。
四、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指两种或以上的物质通过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也可以是吸热反应。
在化学反应中,一些化学物质被消耗,一些化学物质被生成,有时也会有光、电磁辐射等现象。
综上所述,八年级科学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了物质和化学变化方面的知识,包括物质、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反应等方面的内容。
有了这些知识的基础,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过程,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本质,从而更好地探索世界。
(完整版)浙江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点
(完整版)浙江科学⼋年级下册第⼆章知识点第⼆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模型、符号的建⽴与作⽤1、模型(1)定义:通过⼀定的科学⽅法,建⽴⼀个适当的模型来反映和代替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解释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这就是模型⽅法。
(2)作⽤:可以帮助⼈们认识和理解⼀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
模型可以是⼀幅图、⼀张表或计算机图象,也可以是⼀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意。
2、符号:(1)代表事物的标记(2)符号的作⽤:(1)简单明了地表⽰事物(2)可避免由于事物形态不同引起的混乱(3)可避免由于表达的⽂字语⾔不同引起的混乱注:模型与符号的区分:模型可以反映或代替客观对象;符号只能简单明了的表⽰事物。
⼆、物质与微观粒⼦模型1、分⼦与原⼦的区别和联系1、卢瑟福的α粒⼦轰击⾦箔实验:1、⼤多数α粒⼦穿透⾦箔,且不改变前进⽅向,说明原⼦核很⼩,原⼦中有很⼤的空间2、有⼀⼩部分α粒⼦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说明原⼦核带正电3、有极少数的α粒⼦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被弹了回来,说明原⼦的质量集中在原⼦核上2、第⼀个提出原⼦概念的⼈是道尔顿;第⼀个发现电⼦的⼈是汤姆⽣。
3、原⼦的结构核外电⼦:带负电荷原⼦质⼦:带正电荷原⼦核质⼦数+中⼦数=相对原⼦质量中⼦:不带电荷注:(1)核电荷数=质⼦数=核外电⼦数(2)根据核电荷数(即质⼦数)区分原⼦和元素;(3)在⼀个原⼦核中⼀定含有质⼦不⼀定含有中⼦(如氢元素)(4)同位素:原⼦中核内质⼦数相同,中⼦数不相等的同类原⼦的总称。
四、组成物质的元素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数)的⼀类原⼦的总称。
注:元素和原⼦的区别2、元素的分类1、⾦属元素2、⾮⾦属元素(包括稀有元素)注:稀有元素:性质⾮常稳定,在通常情况下很难与其他元素或物质发⽣化学反应,在⾃然界的含量稀少的元素3、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
(空⽓、海⽔、盐酸)物质单质:由⼀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完整版)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电与磁一、磁现象:1、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磁铁:铁质的磁体)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
种类:如果磁体能自由转动,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① 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
磁铁吸引铁钉的原因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
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二、磁场: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
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线:在磁场中一些带箭头的曲线。
①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②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③熟练掌握条形磁铁磁感线的画法。
三、地磁场:①定义:在地球产生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磁极: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不重合。
四、电生磁:1.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是环绕导线的同心圆,距离直线电流越近,磁场越强。
八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本文档将介绍八年级科学下册的知识点。
主要内容如下:
单元一:光的传播与折射
- 光的特性: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 光的传播介质:真空、空气、玻璃等
- 光的折射定律:入射角、折射角、折射率的关系
单元二:声与音速
- 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振动体、介质、传播路径
- 声的传播速度:介质的性质、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 声音的性质:音调、音量、音色
单元三:力和机械能
- 力的概念和种类: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平衡力、失衡力
-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
- 机械能及其转换:势能和动能的转化
单元四:电和磁
- 电流与电路:电流的定义、电路图、串联与并联电路
- 电阻与电阻定律:电阻的作用、欧姆定律
- 磁场和磁力:磁性物质、磁力的方向和大小
单元五:生物与环境
- 生物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分类
- 生物的养分获取与传输:植物的养分吸收、输送系统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污染防治以上为八年级科学下册的主要知识点。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完整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本文档将整理八年级下册科学课本中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同学们复和掌握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 物质的组成: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 物质的分类:金属、非金属、半金属
- 物质的分离方法:筛分、过滤、蒸发、凝固、浮沉、沉淀、蒸馏
第二单元:运动的描述
-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距离 / 时间
-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与标量、矢量的关系
-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加速度 = (末速度 - 初始速度)/ 时间
第三单元:力的作用和运动
- 力的作用和性质: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
- 阻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 牛顿第一定律:力的平衡和运动状态
-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相互作用
第四单元:机械能与能量守恒
-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计算
- 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 能量守恒定律在机械运动中的应用
- 抛体运动和简谐振动的能量变化
第五单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声音的产生:共振和声学乐器
-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速度和方向
- 声音的特性:音调、音量和音色
- 声音的利用:通信、声学乐器和声波探测
第六单元:光的传播和成像
-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行走的速度
- 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和光的反射成像
- 光的折射:折射定律和光的折射成像
- 光成像的应用:凸透镜和凹透镜
以上是八年级下册科学课本中的主要知识点的整理,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更多详细内容和例题,请参考课本和教师的讲解。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第六节知识点+练习
八下2.6知识点+练习考点一化学式的读写方法物质类型化学式的写法化学式的读法单质金属用元素符号表示。
铁—Fe、氦气He、硫—S元素名称:Fe—铁稀有气体“某气”:He—氦气非金属固态(除碘单质)元素名称:S—硫气态液态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出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数字。
如氧气—O2、氮气—N2“某气”:O2—氧气化合物氧元素与某种元素组成一般把氧元素符号写在右边。
如CO2、CuO等一般是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如“CuO”读作“氧化铜”。
当一个分子中原子个数不止1个时,还要指出1个分子里元素的原子个数,如“P2O5”读作“五氧化二磷”氢元素与某种元素组成一般把氢元素符号写在左边。
如HCl等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一般把非金属元素符号写在右边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考点二化学式的意义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以CO2为例)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宏观表示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微观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以Cu为例)表示该物质——Cu宏观表示该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铜是由铜元素组成微观: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原子——铜原子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以NaCl为例)项目化学式的意义宏观表示氯化钠这种物质表示氯化钠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微观表示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表示氯化钠中的钠离子与氯离子的个数比为1:1考点三离子的符号1.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
当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1个单位的负电荷时,“1”省略不写。
例如:阳离子:Na+、Mg2+、Al3+等;阴离子:Cl—、2.镁离子中数字“2”的意义3.常见的离子阳离子:H+、Na+、K+、Ag+、Ca2+、Mg2+、Ba2+、Zn2+、Cu+、Cu2+、Fe2+、Fe3+、Al3+阴离子:F—、Cl—、Br—、I—O2—OH—、NO3-、SO42-、CO32-考点四化合价1.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通常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或原子团正上方标出,一般把“+”、“—”写在前,价数写在后。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电与磁一、磁现象:1、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磁铁:铁质的磁体)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
种类:如果磁体能自由转动,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①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
磁铁吸引铁钉的原因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
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二、磁场: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
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线:在磁场中一些带箭头的曲线。
①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②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③熟练掌握条形磁铁磁感线的画法。
三、地磁场:①定义:在地球产生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磁极: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不重合。
四、电生磁:1.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是环绕导线的同心圆,距离直线电流越近,磁场越强。
八年级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第二章知识点八年级科学第二章主要包括了一些天文学和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们的科学素养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章知识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天体运动的知识1. 行星运动的规律在本节内容中,学生需要了解行星在太阳系中的轨道和运动规律。
太阳系内有8颗行星,它们不断环绕着太阳进行公转和自转。
学生需要掌握行星公转周期的大小、行星间的最短距离等关键信息。
2. 月球的运动规律此部分的内容包括月球的轨道、月相和月食等知识点。
要把握好不同月相形成的原因和周期的长短,掌握月食的产生原因和分类,以及日食的形成条件和特点等知识要点。
(二)关于地球运动的知识1.自转与公转本节主要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帮助学生理解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地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的长短,这对于后续的内容理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昼夜交替和时间的计算此部分的内容包括如何确定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时间和跨时区的时间计算,学生需要理解太阳的高度角对昼夜交替的影响,并且熟练掌握时区和经纬度的计算方法。
3. 四季变化的原因在这部分内容中,学生需要了解什么是地球的倾斜和倾角,他们会对地球的四季交替产生影响,并且需要理解不同经纬度地区在春、夏、秋和冬的一些天气特征。
(三)关于地球、月球、太阳三者之间的关系1.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概念和测定本部分涉及到一些具体的知识点,学生需要搞清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概念和测定,还需要理解其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关系,以及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日食、月食的产生机制和分类前面已经提到,这部分主要是介绍日食和月食的产生机制和分类,学生需要了解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并且掌握不同种类的日食和月食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综上所述,八年级科学第二章知识点主要是围绕天文学和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来展开的,学生需要掌握相关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后续章节的内容。
八下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手写
八下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手写The second unit of Grade 8 science covers various topics related to energy transfer, including heat, light, and sound. 这一单元的内容涉及到能量传递的各种话题,包括热、光和声音。
Understanding how energy is transferred and transformed is crucial in our everyday lives and in scientific applications. 理解能量是如何传递和转化的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应用至关重要。
By learning about the principles of energy transfer, students can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phenomena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通过学习能量传递的原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和技术进步。
The concepts covered in this unit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future study in physics and other related scientific fields. 这一单元涵盖的概念为将来在物理学和其他相关科学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One key topic in this unit is the transfer of thermal energy, which includes conduction, convection, and radiation. 这一单元的一个关键主题是热能的传递,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
Understanding how heat is transferred from one object to another is essential in many real-world scenarios. 理解热量是如何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的在许多现实场景中都是至关重要的。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例题解析)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1、符号: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
2、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二、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3、建立模型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格、或一个公式。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4、分是由原子构成的。
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体非金属及稀有气体6、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原子排列不同。
7、粒子的大小与质量(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原子的体积很小,半径的数量级在10-10米。
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数量级在10-26千克。
(2)不同质量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原子结构的模型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发现原子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
--发现电子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子云模型质子(带正电) 夸克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夸克(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4)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四、1、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
八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三章化学反应方程式汇总
目前所学化学反应方程式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O2点燃2MgO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2O2点燃Fe3O4注意:取一根光亮的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一端系上一根火柴,另一端系在一根粗铁丝上,点燃火柴,待火柴临近烧完时,立即深入盛有氧气、瓶底预先装有少量水或铺上一层细砂的集气瓶里,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下来,炸裂瓶底.不要触壁。
3、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3O2点燃2Al2O3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 +O2点燃2H2O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5O2点燃2P2O5现象:1.剧烈燃烧2.发出白光3.放出热量4.生成大量的白烟6、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 O2点燃SO27、 28、2点燃2CO9、CO2 +H2O === H2CO3紫色石蕊试液变红10、生石灰溶于水:CaO+ H2O === Ca(OH)21112加热22213、2KClO3 ==== 2KCl+ 3O2 ↑14、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2H2↑+O2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空气各成分沸点不同15、碳酸化学物理学报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CO2↑16、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CaCO3 +2HCl === CaCl2 +H2O +CO2↑17、高温煅烧石灰石(二氧化碳工业制法):CaCO3高温CaO+ CO2↑18、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2O2点燃CO2 +2H2O19、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2点燃2CO2 +3H2O20、Ca(OH)2+ CO2 ==== CaCO3 ↓+ H2O21、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除去二氧化碳):2NaOH+ CO2 ==== Na2CO3 +H2O22、碳酸钠与浓盐酸反应(泡沫灭火器的原理): Na2CO3+ 2HCl === 2NaCl +H2O +CO2↑23、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2O2点燃CO2+2H2O24、《石灰吟》对应的三个化学方程式千锤万凿出深山---物理变化.烈火焚烧若等闲--- CaCO3 =(高温)= CaO + CO2↑粉身碎骨浑不怕--- CaO + H2O = Ca(OH)2要留清白在人间--- Ca(OH)2 + CO2 = CaCO3↓+ H2O。
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4、5节导学案课 题第二章第二章 § 2.4 2.4 生物是怎样呼吸的生物是怎样呼吸的生物是怎样呼吸的§§ 2.5 2.5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1.掌握生物呼吸的过程;掌握生物呼吸的过程;掌握生物呼吸的过程;2.2.掌握光合作用的原理。
掌握光合作用的原理。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1.1.掌握生物呼吸的过程;掌握生物呼吸的过程;掌握生物呼吸的过程;2.2.掌握光合作用的原理。
掌握光合作用的原理。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 讲练结合讲练结合学习内容与过程【知识点梳理】§2.4 生物是怎样呼吸的的1.1.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 分析图表可得:人呼吸时,会使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分析图表可得:人呼吸时,会使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说明:人体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说明:人体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2. 2. 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呼吸道呼吸道 呼吸系统肺(主要呼吸器官):分为左右两肺,其基本结构为肺泡。
肺泡数量很:分为左右两肺,其基本结构为肺泡。
肺泡数量很 ,壁,壁 由一层____________细胞构成,周围布满细胞构成,周围布满 和 。
鼻腔鼻腔 咽:空气与食物的共同通道咽:空气与食物的共同通道 喉:内有喉:内有 ,振动可发声,振动可发声 鼻毛:阻挡空气中的鼻毛:阻挡空气中的 和 黏膜:黏膜: 、 空气,其中空气,其中 细胞可感受气味刺激细胞可感受气味刺激 气管、支气管:保持气体畅通,内有黏膜能分泌粘液。
3. 3. 人的呼吸运动:人的呼吸运动:(包括(包括 和和 两个过程,两个过程,依靠依靠 肌和肌和肌和 肌的活动产生的。
肌的活动产生的。
) 吸气时,肺泡内气压吸气时,肺泡内气压 外界大气压;呼气时,肺泡内气压外界大气压;呼气时,肺泡内气压外界大气压;呼气时,肺泡内气压 外界大气压外界大气压外界大气压4. 4.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肺泡肺泡肺泡 血液血液血液 通过气体分子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通过气体分子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 运动实现的。
八年级科学(华师大版)下第二章第1节 《视觉形成的条件光的反射》
对地球来说,太阳是最强的天然光源。 人能够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们能 把其他光源的光反射出来。月亮也是如此。
2.1
光的反射
镜子
概念:光射在任何物体表面时,有一部 分被反射出去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 居法线的两侧; :都遵循光 的反射定律。
练 习
1、光线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 镜上,入射角与反射角各是多少?
2、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时,入射角是 ( )反射光线的方向是 ( )。
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镜面反射遵从光的反射定律; B、平行光束经平面镜反射后, 仍然是平行光束; C、漫反射不遵从反射定律; D、漫反射中入射的平行光束经反射后, 不再是平行光束。 5、入射光线和平面镜间的夹角为35°, 转动平面镜, 使入射角增 大5°, 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 A、70°; B、110°; C、80°; D、120°。
我们走在路上,看到前边有非常耀眼的东西, 可是往前走几步那个耀眼的东西不见了,再走进 一些却发现是一块小碎玻璃片。这是因为你看它 耀眼的时候,那是小玻璃片把太阳光镜面反射到 你的眼中去的缘故。若把漫反射都变成镜面反射, 整个世界会变得十分可笑。如把放映电影的银幕 换成平面镜,那么观众只能分别看到演员的头、 手、足或某一部分场景。 所以,漫反射是我们生活中所必须的,学习 时书中的字迹是漫反射,上课时黑板上的粉笔字 是漫反射……。我们是离不开奇妙的漫反射的。
1.投影仪和电影、幻灯的屏幕为什么都不能用表面 平滑的平面镜,要用表面比较粗糙的白色屏幕。 2.坐在教室远离窗户一侧前排边上的同学,常常由 于“反光”看不到黑板上的字迹,这是为什么?
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知识点
第2章知识要点:一、空气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3、空气的利用。
(1)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氮气的用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氮可作冷冻剂(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制作保护气用途制成各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二、氧气和氧化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1)硫在氧气中燃烧:(2)S + O2 ===SO2 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3)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 ==== Fe 3O4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4、氧气的制取(1)实验室制取①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H 2O2 ====2H2O +O22KMnO4====K2MnO4 + MnO2 +O22KClO3 =======2KCl +3O2②实验室装置图课本45和46页③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2)工业制法:分离空气发(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5、催化剂。
一变: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二不变:本身质量化学反应前后不变本身化学性质6、灭火和火灾自救(1)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可燃物燃烧条件跟氧气充分接触(2)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灭火方法跟氧气隔绝(3)火灾自救及措施(看课本)三、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1、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化合反应:A+B C (2)分解反应:A B+C2、质量守恒定律(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知识要点:一、空气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3、空气的利用。
(1)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氮气的用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氮可作冷冻剂(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制作保护气用途制成各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二、氧气和氧化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1)硫在氧气中燃烧:(2)S + O2 ===SO2 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3)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 ==== Fe 3O4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4、氧气的制取(1)实验室制取①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H 2O2 ====2H2O +O22KMnO4====K2MnO4 + MnO2 +O22KClO3 =======2KCl +3O2②实验室装置图课本45和46页③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2)工业制法:分离空气发(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5、催化剂。
一变: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二不变:本身质量化学反应前后不变本身化学性质6、灭火和火灾自救(1)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可燃物燃烧条件跟氧气充分接触(2)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灭火方法跟氧气隔绝(3)火灾自救及措施(看课本)三、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1、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化合反应:A+B C (2)分解反应:A B+C2、质量守恒定律(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原子种类没有变化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增减(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量:①原子种类②元素种类③原子数目④物质总质量3、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一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3)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骤。
(4)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①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②表示反应的条件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原子、分子个数④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4、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2)计算步骤。
设未知量写出化学方程式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列出方程求解写出简明答案四、生物的呼吸1、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1)呼吸系统的组成。
(主要由呼吸道和肺两大部分组成)鼻腔鼻毛:阻挡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黏膜:分泌黏液,有丰富的血管,有嗅细胞咽:通道呼吸道喉:气管、支气管部分支气管肺肺泡管(有很多肺泡)肺泡: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外有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2)、呼吸运动吸气: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机顶部下降)胸腔容积扩大肺扩张,导致肺内气压减小外界气体进入肺泡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机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肺泡(2)肺泡内气压变化吸气时,肺泡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呼气时,肺泡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2、动物的呼吸:动物和人一样,也要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植物的呼吸:植物和空气之间也有气体交换,也会呼吸,也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五、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制造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可表示为:二氧化碳+ 水有机物(淀粉)+氧气光合作用的实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光合作用的意义:①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食物②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能量③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氧气2、二氧化碳①实验室制取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②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因为密度比空气大。
注意:不能用排水法,因为二氧化碳可溶于水)③验满方法: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①无色无味的气体②密度比空气大③可溶于水④三态变化,其固体称干冰。
(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①不能供呼吸②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③与水反应:CO2 +H2O = H2CO3(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④与澄清石灰水反应:CO2+Ca(OH)2= CaCO3 +H2O(4)二氧化碳的用途:①灭火②作化工原料,制纯碱、汽水等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刚好相反的两个过程,区别如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①在植物的叶绿体内进行植物成活部分都能进行②在光照下才能进行有无光都能进行③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④制造有机物,贮藏能量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两者互相依存和对立。
三、自然界中碳和氧的循环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1)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2)自然界消耗氧气的途径:生物呼吸和物质燃烧。
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自然界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
(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3、保护臭氧层。
(1)臭氧层的作用:阻挡和削弱来自太阳光的过强的紫外线,对生物起保护作用。
(2)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
①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氯氟烃等物质对臭氧的作用。
②臭氧层的保护措施: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等化学物质。
4、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地球的保温作用。
(2)温室效应的好处: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气温的稳定,有利于动植物的生存。
(3)温室效应的坏处:过度的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
四、空气污染与保护1、空气污染(1)引起空气污染的因素:①工业废气和烟尘的排放②土地沙漠化③车辆尾气的排放④部分建筑材料释放有害气体空气污染的种类:①汽车尾气②可吸入颗粒物(烟尘)③ SO2 ④酸雨保护空气洁净的空气才能保证地球上生物健康正常生长。
保护空气的措施:①使用清洁能源②控制污染源③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防④植树造林。
附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顺序:第一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第二步:将高锰酸钾加入试管中。
第三步:用一团棉花放在靠近试管口的地方,然后把导管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
第四步: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
第五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第六步: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第七步:熄灭酒精灯。
例题:16克氧气和10克碳完全燃烧是否一定生成26克的二氧化碳?为什么?请列试计算。
第四章电和磁复习一、磁体:1、磁性: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2、磁极:每个磁体都有2个磁极,分别叫南极(S)和北极(N)3、磁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使原来不显磁性的物体(铁)带了磁性的过程。
(课本2个实验不同)二、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叫磁场。
1、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2、方向(规定):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小磁针N极的指向与磁场方向相同)三、磁感线:为了描述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也是该点的磁场方向)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内部相反)四、地磁场:地球是一个具大的磁体,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
1、特点:地磁场与条形磁铁磁场相似,地磁的N极在地理S极附近。
2、磁偏角:地理的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之间的夹角。
(宋代沈括第一个发现)五、电流的磁场:1、奥斯特实验证明了: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2、通电直导线磁场的特点:以通电直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磁场方向在与直导线垂直的平面上。
3、通电螺线管磁场:磁场的方向与与电流方向有关。
用安培定则判断。
4、电磁铁:组成:通电螺线圈、铁芯;优点:(1)磁性有无可以由电流有无控制;(2)磁场方向可以由电流方向控制;(3)磁性强弱可以由电流大小控制(线圈匝数)。
应用:电铃、电磁起重机、电磁选矿、电磁继电器、电话等电磁继电器:是一个由电磁铁控制的自动开关。
(1)工作过程:控制电路通电,电磁铁有磁性,吸引衔铁,达到控制作用。
(2)作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
六、磁场对电流的作用:1、作用力方向影响因素: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
2、能量变化: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直流电动机:(1)改变直流电动机转向:改变电流方向或改变磁场方向。
(2)直流电动机模型通电后不能转动的原因可能是:线圈处于平衡位置。
七、电磁感应现象:(法拉弟发现)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1)闭合电路;(2)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2、产生感应电压的条件: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电路可以断开)3、感应电流方向影响因素: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磁场方向。
4、能量变化: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八、直流电动机和交流发电机的比较:九、家庭电路:1、组成:由进户线、电能表、断路器、插座、灯座和开关等组成。
(前三个安装顺序不能颠倒)2、进户线:火线和零线:火线和零线之间的电压值为220伏1、用测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测电笔的结构:笔尖金属体、大电阻(约1000千欧)、氖管、弹簧、笔尾金属体使用方法:手触笔尾金属体;笔尖金属体接触被测导线判别方法:触火线氖管发光——火线;触零线氖管不发光——零线测量原理:火线、测电笔、人体、大地构成一个通路,小电流通过氖管使之发光3、电能表:测量用户消耗电能多少(即电功)的仪表。
表上“220V、5(20)A”的含义:220V正常工作电压;5A正常工作电流(额定电流);20A干路中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电能表的读数:最后一位为小数,前后两次示数的差即为某段时间消耗的电能4、熔断器(内装保险丝):封闭管式熔断器、插入式熔断器;保险丝的作用:当电流过大时保险丝自动熔断,切断电路保险丝的材料:熔点低、电阻率大的铅锑合金保险丝的选用:保险丝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电路中的正常工作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