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可行性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经济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可行性研究报告

经济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可行性研究报告

经济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可行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论某经济开发区是1992年设立的省级开发区,前身为某省三江口边境经济特区,是我市继郴州经济开发区(原郴州市城前岭经济技术开发区)后设立的第二个省级开发区,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核准更名为“某经济开发区”(湘发改函[2006]60号)。

开发区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素有“有色金属之乡”和某“南大门”美誉的某县,位于湘粤赣三省的郴州、韶关、赣州“红三角”经济圈的中心。

区内多丘陵和山地,地面标高介于625.6—631m,原地貌单属缓坡地、菜地或旱田。

三江口工业园位于某与广东省交接部的狭长地带,四周地势起伏很大,发展空间受到极大限制,继续向周边扩展范围已不现实。

三江口工业园仅剩20公顷土地可供使用,园区招商载体不足、发展空间狭窄,与当前沿海产业转移势头形成强烈对比。

然而,随着园区的快速发展,现有的区域规模显然已不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

受某经开区的委托,某国富凯咨询有限公司拟将就其扩区调规进行可行性研究。

本次可行性研究经历了可行性评估方案选择、制定具体调研评价计划、开展现场实地研究与评估、系统分析评价现场审核资料等多种环节,与某开发区主管领导及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沟通,并深入项目所在区域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出具本次可行性研究成果。

在评估方法上,则根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总体上采用了全面复核和实质性审核相结合的方法,实施了包括可行性评估、对比分析评价、查阅规划编制记录与政策文件等必要的评估程序。

针对不同的规划内容与数据,结合不同的评估对象,采用了检查、对比、查询及计算、分析性复核等评估手段,以达到本次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价的目的。

1.1项目简介某经济开发区是1992年设立的省级开发区,前身为某省三江口边境经济特区,是我市继郴州经济开发区(原郴州市城前岭经济技术开发区)后设立的第二个省级开发区,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核准更名为“某经济开发区”(湘发改函[2006]60号)。

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

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来源:发布时间:2010-07-20编制单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2006年3月目录序言第一部分“十五”发展回顾与“十一五”形势分析第一节“十五”发展回顾一、经济高速增长,“十五”计划圆满完成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在“首都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得到提升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四、生态环境日益改善,配套设施逐步齐全五、“十五”期间的主要措施和经验总结第二节“十一五”期间形势分析一、发展机遇与挑战二、面临形势与问题第二部分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二、发展思路第二节战略目标一、总体目标二、具体目标第三部分战略重点和政策取向第一节突出一个目标:全面打造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一、打造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二、做强做大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三、培育壮大汽车产业四、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五、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二节实现二种提升:全面提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开发区城市化水平一、全面提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1、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施“三业”建设2、促进新的发展格局,加强“三园”建设3、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突出“三带”建设4、面向综合产业新城,推进“三中心”建设二、全面提升开发区城市化水平1、构建便捷交通体系2、保障生产要素供给3、推进水资源利用与开发4、有序完善城市环境5、加速发展信息化第三节实施三大战略:引入各类创新要素,努力保持产业平稳快速发展一、创新发展战略1、发挥在首都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带头作用2、积极引导机制创新,安排落实产业创新工程3、建设人力资源高地,将创新发展引向深入二、产业融合战略1、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延伸产业链2、促进二、三产业的融合,培育大产业、大品牌3、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三、区域发展战略1、加强与中关村的互动发展2、推进与滨海新区的协同发展3、发挥京津冀产业战略节点的引领作用第四节贯彻四项统筹: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动周边城市化进程一、统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1、加强土地管理和集约利用2、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3、构建循环经济园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二、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满足企业和居民需要1、优先发展职业教育2、大力繁荣文化体育3、继续加强医疗卫生三、统筹和谐社会建设,维护区域稳定和安全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2、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工作效率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四、统筹区域建设,打造东南综合产业新城1、完善区域功能定位,打造北京东部发展新区2、配合推进新城建设,为新城建设提供动力3、明确区域发展格局,带动周边城市化发展第四部分保障规划实施一、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二、制定和落实配套政策三、健全规划管理机制四、规划调整与衔接序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是在党中央提出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打造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成为北京市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的关键规划,是开发区不断完善城市发展新区功能的蓝图规划,是开发区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水平的指导性规划,也是开发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省级开发区设立扩区调区升级和退出管理办法的通知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省级开发区设立扩区调区升级和退出管理办法的通知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省级开发区设立扩区调区升级和退出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2.04•【字号】吉政办发〔2021〕9号•【施行日期】2021.02.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域经济开发正文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省级开发区设立扩区调区升级和退出管理办法的通知吉政办发〔2021〕9号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长春新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吉林省省级开发区设立扩区调区升级和退出管理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2月4日吉林省省级开发区设立扩区调区升级和退出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精神,进一步优化全省开发区布局,规范开发区设立、扩区、调区、升级和退出管理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开发区是指经省政府批准,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文化旅游类经济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及纳入省级开发区管理的工业集中区等各类开发区。

第三条省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开发区的综合协调和指导工作,牵头组织实施开发区的设立、扩区、调区、升级及退出管理工作;省科学技术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全省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认定和指导工作;省级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对开发区相关工作进行管理指导;开发区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由所在地政府负责。

第四条开发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区域布局合理、园区功能完善、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努力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领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和创新发展的集聚区。

第二章开发区布局第五条开发区的设立、扩区、调区及升级工作应遵循科学规划、注重实效和严格评审的原则,确保开发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广东级经济开发区设立扩区和区位调整

广东级经济开发区设立扩区和区位调整

广东省省级经济开发区设立、扩区和区位调整审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9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决定》(粤发〔2010〕7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促进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6〕22号)的有关工作部署,加快全省开发区健康科学发展,规范省级经济开发区设立、扩区和区位调整工作,特制订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办法所称省级经济开发区包括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产业园区等(下称省级经济开发区),不包括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产业转移工业园。

第二条省级经济开发区的设立、扩区和区位调整遵循科学规划、注重实效和严格评审的原则,确保开发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第三条申请省级经济开发区设立、扩区和区位调整必须认真做好立项和选址工作。

其立项和选址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海洋主体功能区划、海洋生态红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业生态红线划定成果等要求。

第四条各地申请省级经济开发区设立、扩区和区位调整,须经过深入调查、充分论证,结合实际条件和需要进行申报。

第二章省级经济开发区设立第五条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各地级以上市在本市的开发区均已正常运作,确有发展需要方可申请设立新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每个县(市、区)原则上不超过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对于经济实力强的县(市、区),在确实需要的情况下,可申请2家开发区,但应实行差别化定位。

2.申请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需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镇)总体规划;具有明确的四至范围,且四至范围必须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并位于允许建设区域内,一般以道路、河流、山体为边界。

开发区区块数一般不超过3块。

南京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南京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南京可行性研究报告书一、研究背景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城市,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也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南京市正在迅速崛起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为了更好地推动南京市的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我们有必要进行一项南京市的可行性研究,以明确南京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为南京市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二、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南京市的社会经济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南京市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找出南京市发展的瓶颈和障碍,提出有效的发展策略和措施,促进南京市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内容1.分析南京市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评估南京市特色产业的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2.研究南京市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分析南京市现阶段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3.探讨南京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提出南京市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4.考察南京市对外开放的情况和外商投资的态势,评估南京市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潜力和机遇。

四、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将采用实地调研、文献资料搜集、专家访谈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全面、系统地收集和整理南京市相关的经济社会数据和信息。

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的方式,深入研究南京市的可行性问题,为南京市的发展提出科学、可行的建议和措施。

五、研究成果1.深入了解南京市的经济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南京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2.发现南京市的优势和劣势,找出南京市发展的瓶颈和障碍,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3.制定南京市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促进南京市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4.为南京市的转型升级和外部合作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推动南京市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六、结论与建议本次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1.南京市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禀赋,有望成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中心城市;2.南京市已经形成了一些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应加大支持力度,提升产业竞争力;3.南京市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快转型升级;4.南京市应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拓展对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经济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可行性研究报告

经济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可行性研究报告

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可行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2010年10月第一章总论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是1992年设立的省级开发区,前身为湖南省三江口边境经济特区,是我市继郴州经济开发区(原郴州市城前岭经济技术开发区)后设立的第二个省级开发区,2006年4月,国家(湘发改函[2006]60号)。

发改委核准更名为“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素有“有色金属之乡”和湖南“南大门”美誉的汝城县,位于湘粤赣三省的郴州、韶关、赣州“红三角”经济圈的中心。

区内多丘陵和山地,地面标高介于625.6—631m,原地貌单属缓坡地、菜地或旱田。

三江口工业园位于湖南与广东省交接部的狭长地带,四周地势起伏很大,发展空间受到极大限制,继续向周边扩展范围已不现实。

三江口工业园仅剩20公顷土地可供使用,园区招商载体不足、发展空间狭窄,与当前沿海产业转移势头形成强烈对比。

然而,随着园区的快速发展,现有的区域规模显然已不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

受湖南汝城经开区的委托,湖南国富凯咨询有限公司拟将就其扩区调规进行可行性研究。

本次可行性研究经历了可行性评估方案选择、制定具体调研评价计划、开展现场实地研究与评估、系统分析评价现场审核资料等多种环节,与汝城开发区主管领导及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沟通,并深入项目所在区域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出具本次可行性研究成果。

在评估方法上,则根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总体上采用了全面复核和实质性审核相结合的方法,实施了包括可行性评估、对比分析评价、查阅规划编制记录与政策文件等必要的评估程序。

针对不同的规划内容与数据,结合不同的评估对象,采用了检查、对比、查询及计算、分析性复核等评估手段,以达到本次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价的目的。

1.1项目简介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是1992年设立的省级开发区,前身为湖南省三江口边境经济特区,是我市继郴州经济开发区(原郴州市城前岭经济技术开发区)后设立的第二个省级开发区,2006年4月,国家(湘发改函[2006]60号)。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改委江西省省级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实施方案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改委江西省省级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实施方案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改委江西省省级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1.18•【字号】赣府厅字[2011]192号•【施行日期】2011.11.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改委江西省省级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府厅字[2011]192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省发改委《江西省省级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二0一一年十一月十八日江西省省级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实施方案(省发改委)“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开发区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促进项目集聚、产业集群的主要阵地。

为进一步推动全省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全力打造产业转移承接平台,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若干意见部门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10〕12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省级开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省级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简称“扩区调区”,下同)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规划科学、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特色突出”的总体要求,把开发区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阵地,引领科技创新的核心前沿,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引擎。

二、适用范围本实施方案适用于江西省行政区域内经省政府批准设立并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公告的81家省级开发区。

三、审核原则(一)符合规划的原则。

申请扩区调区的开发区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工业园区“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

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

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

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导言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依托国际航运中心与航空枢纽港,依托XX铁路与内河航运中转港规划建设一个面积100-120平方公里左右,以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集制造研发、现代物流、出口加工、自由贸易、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经济开发区。

(以下简称开发区)开发区将作为一个实现国际航运中心、亚太国际航空枢纽港与制造业强国等多项国家战略叠加效应的重大战略性举措,充分发挥XX开发的放大效应,为海港新城提供产业支撑,成为吸引国际产业转移的首选区,成为国家级现代装备业的发展基地,争取建立大陆第一个自由贸易区。

为了贯彻落实市府专题会议上的工作部署和市政府第四季度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在创建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研究,会同本市有关委办局及研究机构就必要性与可行性、国际产业转移、规划选址与布局、产业定位、环境评估报告、市政配套等专题进行研究。

一、开发区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可行性(一)必要性1、有利于抢抓国际产业转移战略机遇、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国际产业呈现向亚洲尤其是中国加速转移的趋势。

美国商会调查表明,33%的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下一个投资目标;在日本东京交易所上市的1143家企业中,有一半的企业表示将在3年内把生产基地外迁,其中70%把中国作为主要目的地。

中国正成为对全球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

中国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目标。

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脊梁、高新技术的载体、产业升级的手段、国家安全的保障,它的滞后发展成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瓶颈。

因此,《中国装备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都提出要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作为全国现代装备业基础最好的工业基地之一,更应该担负起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使命,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吸引国内外装备制造业集聚的开发区,正是为实现制造业强国战略目标提供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为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探索发展新思路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可行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论某经济开发区是1992年设立的省级开发区,前身为某省三江口边境经济特区,是我市继郴州经济开发区(原郴州市城前岭经济技术开发区)后设立的第二个省级开发区,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核准更名为“某经济开发区”(湘发改函[2006]60号)。

开发区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素有“有色金属之乡”和某“南大门”美誉的某县,位于湘粤赣三省的郴州、韶关、赣州“红三角”经济圈的中心。

区内多丘陵和山地,地面标高介于625.6—631m,原地貌单属缓坡地、菜地或旱田。

三江口工业园位于某与广东省交接部的狭长地带,四周地势起伏很大,发展空间受到极大限制,继续向周边扩展范围已不现实。

三江口工业园仅剩20公顷土地可供使用,园区招商载体不足、发展空间狭窄,与当前沿海产业转移势头形成强烈对比。

然而,随着园区的快速发展,现有的区域规模显然已不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

受某经开区的委托,某国富凯咨询有限公司拟将就其扩区调规进行可行性研究。

本次可行性研究经历了可行性评估方案选择、制定具体调研评价计划、开展现场实地研究与评估、系统分析评价现场审核资料等多种环节,与某开发区主管领导及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沟通,并深入项目所在区域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出具本次可行性研究成果。

在评估方法上,则根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总体上采用了全面复核和实质性审核相结合的方法,实施了包括可行性评估、对比分析评价、查阅规划编制记录与政策文件等必要的评估程序。

针对不同的规划内容与数据,结合不同的评估对象,采用了检查、对比、查询及计算、分析性复核等评估手段,以达到本次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价的目的。

1.1项目简介某经济开发区是1992年设立的省级开发区,前身为某省三江口边境经济特区,是我市继郴州经济开发区(原郴州市城前岭经济技术开发区)后设立的第二个省级开发区,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核准更名为“某经济开发区”(湘发改函[2006]60号)。

开发区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素有“有色金属之乡”和某“南大门”美誉的某县,位于湘粤赣三省的郴州、韶关、赣州“红三角”经济圈的中心。

区内多丘陵和山地,地面标高介于625.6—631m,原地貌单属缓坡地、菜地或旱田。

2010年上半年,园区实现GDP25424万元,工业总产值72641万元,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57113万元,工业增加值32187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855万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3198万元,实现利税1718万元,园区从业人员4091人,成为县域经济重要增长极。

开发区现辖三江口和三星两个工业园,规划扩展土桥工业园,规划面积15.4平方公里,其中三星工业园为主项目区。

入园企业59家(三江口工业园45家,三星工业园14家),形成以华盛钢铁、斌志木业为主的建材产业,福海矿业、雷氏矿业为主的矿产精深加工产业,三鑫电化、淮川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

主项目区三星工业园规划面积10.7平方公里,距厦蓉、湘深高速互通口仅200米,布局为一类(科技型产业)工业区、二类(建材、化工产业)工业区、三类(精深加工产业)工业区和生态区、生活商业区。

科学定位园区产业,三江口工业园为竹木加工产业,三星工业园为矿产精深加工、精细化工、食品药品加工等产业,土桥工业园为制衣、电子等出口加工贸易。

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先后启动实施了标准厂房、工业大道、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城镇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区内建成和在建标准厂房近30000㎡。

但是,伴随之园区的快速发展,工业用地已明显不足,制约了经济的长远发展。

经核准(《国土资源部公告》2006年第19号)的法定管辖面积为615公顷(三江口工业园区),从土地利用程度来看,某开发区土地供应率和土地建成率分值分别高达97.93%和100.00%,从用地结构状况来看,工业用地率为61.19%,投资强度及容积率都达到或超过中部地区省级工业园标准,评价指标实现度为100.00%。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根据原有规划,已无地可用;本次项目主要就某经开区扩区调规进行可行性研究。

(1)三江口工业园区(已核准的615公顷)。

对用地情况、企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论证。

(2)三星工业园。

将已经开发的XX公顷纳入到经开区的管辖范围及其后续发展分析。

(3)三星工业园(园中园)。

已经并入某经开区,但有等于国家及省发改委审批(面积:XXX平方公里)区域进行可行性分析。

1.2编制单位与过程编制单位:某省国富凯咨询有限公司本报告编制前,项目组与某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领导、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充分沟通,并在管委会的积极支持、配合下,对开发区进行实地调查。

同时,项目组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较全面地掌握了项目信息,在此基础上组织项目团队进行论证、分析评价,前后用时近三个月,于2010年10月完成本报告的编制工作。

1.3编制依据、原则及研究范围1.3.1编制依据1)各级政府有关政策法律文件《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国家计委2002年颁发);《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国家发改委、建设部2006年联合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10月28日建设部第7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及相关规范国家及省、市国土管理、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相关法规与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9号)《中共某省委某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湘发[2009]4号)国家现行有关行业规范、规程、标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二○○六年五月十九日);《中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2008年修订) ;《某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1月17日在某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2)某及某经济开发区文件《某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2009年9月);《某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技术报告》(2010年7月);《某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纲要》(2010年5月);《某经济开发区环境评估报告》(2007年8月)其他相关资料。

1.3.2建设原则本项目建设的原则是:总体规划原则;资源整合原则;环境保护原则;规范管理原则;持续发展原则。

通过坚持和遵循上述原则,确保项目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与国家政策法令、省委省政府关于全省经济发展的要求保持一致性,同时充分结合项目建设地区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为使某经济开发区进入全省开发区前10 强。

1.3.3研究范围本项目围绕某经济开发区“扩区调规”,进行以下范围内容研究:项目建设的目的和必要性;项目建设的影响因素及保障措施;项目建设可行性结论。

1.4主要技术指标某经济开发区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见表1—2。

表1—2主要经济指标1.5结论与建议1.5.1结论某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条件优势突出,发展前景广阔;某经济开发区的建设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要求和国家、省市的政策规定;某经济开发区定位清晰,发展思路清晰可行,产业布局科学合理,保障体系系统全面,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某经济开发区已经具备扩区调规申报资质与条件,并更有向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的巨大的成长潜力。

1.5.2建议加强指导,进一步提升园区现有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继续完善和提高技术改造水平,更好地推进企业向低耗、环保发展,打造绿色、资源节约、高效经开区区;积极争取优惠扶持,引导有潜力的企业快速发展,打造一批省内乃至全国级的龙头企业;建立综合、配套的创新机制和管理模式;依靠科技进步,吸引科技人才;不断提高经开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综合服务水平,扩大经开区的规模与实力。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1政策环境2.1.1国家政策环境(1)国家发展县域经济的政策“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

为此,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并且强调要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壮大县域经济。

同时,在推进中西部大开发也提出了政策要求:“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清洁能源、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及其他有优势的产业”。

而建设经开区积极响应了国家所提出的战略举措,符合国家的宏观政策所引导的方向。

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在国办函(2006)38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明确指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扩大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

加大对县城、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发挥其集聚和辐射作用。

”。

文件内容中还强调:“要支持发展势头好、产业特色明显、带动力较强的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加快发展,鼓励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使用、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努力提高园区土地利用效率。

”。

2.1.2某省政策环境(1)关于经开区区发展的政策某省在对产业园区发展的问题上,已经确立了其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各类产业园区发展到100个以上,力争建成工业总产值过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8—10个;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3600亿元左右,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2500亿元以上…产业园区须报省政府有关部门审批的事项,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需逐级上报的,可直接向省政府有关部门申报,同时抄报所在市州、县市区相关部门。

”【1】这就无疑给某经济开发区扩区调规及其园区后续发展提供了机会和空间。

同时,在完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强化人才保障措施等具体措施上,提供了有利于经开区区发展的条件。

(2)省领导强调快速发展县域经济2007年9月,某省委书记周强在常德考察当地工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情况指出:发展县域经济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注重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不断提升实力,促进群众致富。

在调研中,周强反复强调要依靠科技推动新型工业化,注重发挥优势提升县域经济实力。

他说,要发展一批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实行扶大关小,推动园区建设,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