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实现和优化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实现和优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工业机器人在现代生产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是机器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器人成功开展任务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实现和优化。
一、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实现工业机器人控制的实现过程是多步骤的,其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是机器人控制中的最主要部分。
机器人通过该系统实现各种运动。
常见的运动形式包括直线运动、圆弧运动、多边形运动等等。
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中,通常采用PID控制器或者模糊控制器。
PID控制器的作用是利用反馈信号来调整控制变量以达到期望的输出效果。
而模糊控制器则可以根据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非线性控制,具有适应性强、稳定性好的优点。
2. 机器人视觉控制系统机器人的视觉控制系统用于实现机器人的视觉感知能力。
该系统主要包括视觉传感器、图像处理器、人工智能算法等等。
常用的视觉传感器有CCD摄像头、激光传感器等等。
在机器人的视觉控制系统中,人工智能算法可以从图像中提取并分析关键信息,例如机器人所处的位置、目标物品的位置等等。
而视觉传感器则可以提供机器人与目标物品之间的距离、角度等信息。
3. 机器人力控制系统机器人力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的力度和速度等。
该系统主要包括力敏感器、力控制器等。
力敏感器可以用于测量机器人执行任务时所需的力度,而力控制器可以根据测量结果来控制机器人的力度和速度,确保机器人可以准确地完成任务。
4. 机器人控制软件机器人控制软件是控制机器人的人机界面,通过扫描物品并与传感器检测结果进行比对,来控制机器人执行某些操作。
常用的控制软件有LabVIEW、ROS等。
这些软件可在计算机上执行,根据计算机的输入和输出,控制机械臂或执行其他操作。
二、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优化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优化可以提高机器人的控制性能,降低运行成本。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组成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由多个组件和模块组成,以实现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和操作。
以下是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一些主要组成部分:1. 机器人控制器:机器人控制器是整个控制系统的大脑,它是一个专门的计算机,负责处理和执行控制程序,监控机器人的运动和状态。
它通常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实时性。
2. 传感器系统:传感器系统用于获取机器人周围环境的信息,以便机器人能够感知和适应工作环境。
传感器可以包括视觉传感器、力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等,用于检测物体的位置、形状、质量以及力和压力等物理性质。
3. 执行机构:执行机构是机器人实际执行动作的部分,它通常包括电动机、液压系统或气动系统。
执行机构将机器人控制器的指令转化为机器人的运动,如旋转、抓取、握持等。
4. 通信网络:通信网络用于连接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各个组件,以便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信息的共享。
它可以是有线网络,如以太网,也可以是无线网络,如Wi-Fi或蓝牙。
5. 编程与软件:编程和软件是机器人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用于编写和执行控制程序,以及监控和调整机器人的运动和行为。
编程可以使用各种编程语言或专门的机器人编程语言。
6. 用户界面:用户界面是机器人控制系统与操作人员交互的界面,它可以是触摸屏、键盘、鼠标等。
用户界面可以提供给操作人员控制机器人的方式,如设置任务、调整参数和监视机器人的运行状态。
7. 安全系统:安全系统是机器人控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用于保障机器人的安全运行和操作人员的安全。
安全系统可以包括防护装置、急停按钮、安全传感器等,以便及时检测和处理潜在的危险情况。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是相互关联的,通过协同工作来实现对机器人的精确控制和操作。
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可能会有不同的组成部分和配置,但以上提到的组成部分是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所必需的。
简述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特点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特点一、引言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能够自动化执行各种任务的机器设备,广泛应用于制造业中。
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是实现机器人自主运动和完成任务的关键部分,其特点对于机器人的性能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特点进行详细探讨。
二、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一般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
硬件包括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传感器、执行器等,而软件则是控制机器人运动和执行任务的程序。
下面将分别对这两个方面的特点进行介绍。
2.1 硬件特点1.机械结构稳定可靠: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需要具备足够的刚性和稳定性,以确保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和稳定性。
2.高功率执行器:工业机器人通常需要携带一定负载并进行精细运动,因此其执行器需要具备足够的功率和精确度。
3.多轴关节设计:工业机器人往往需要完成多个自由度的运动,因此其关节数量通常较多,从而实现更灵活、多样化的运动轨迹。
4.传感器丰富多样:为了实现机器人对环境的感知和交互,工业机器人通常配备多种传感器,如视觉传感器、力觉传感器等。
2.2 软件特点1.实时性要求高:工业机器人需要对外界环境变化快速做出反应,因此其控制系统需要具备高实时性,能够快速响应外界输入,并控制机器人的动作。
2.开放性与兼容性: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通常需要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因此其软件需要具备开放性和兼容性,能够与各种硬件和软件平台进行集成。
3.良好的可编程性:由于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广泛,其任务需要根据具体需求进行编程和定制。
因此,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需要提供丰富的编程接口和工具,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4.支持多任务处理:工业机器人通常需要同时执行多个任务,因此其控制系统需要支持多任务处理和并行控制,以提高效率和灵活性。
三、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3.1 传感器数据获取工业机器人通过配备的各类传感器对外界环境进行感知,如视觉传感器可以获取目标物体的位置与姿态信息,力觉传感器可以获取与物体的接触力信息等。
机器人控制系统

一、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要与外围设备协调动作,共同完成作业任务,就必须具备一个功能完善、灵敏可靠的控制系统。
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对其自身运动的控制,另一部分是工业机器人与周边设备的协调控制。
机器人的结构是一个空间开链机构,其各个关节的运动是独立的,为了实现末端点的运动轨迹,需要多关节的运动协调。
1.机器人控制系统特点(1)机器人的控制与机构运动学及动力学密切相关。
机器人的状态可以在各种坐标系下进行描述,应当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参考坐标系,并作适当的坐标变化。
经常要求正向运动学和反向运动学的解,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惯性力、外力(包含重力)、哥氏力及向心力的影响。
(2)描述机器人状态和运动的数学模型是一个非线性模型,随着状态的不同和外力的变化,其参数也在变化,各变量之间还存在耦合。
因此,仅仅利用位置闭环是不够的,还要利用速度甚至加速度闭环。
系统中经常使用重力补偿、前馈、解耦或自适应控制等方法。
(3)机器人的动作往往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路径完成,因此存在一个最优的问题。
总而言之,机器人控制系统是一个与运动学和动力学原理密切相关、有耦合、非线性的多变量控制系统。
2.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控制工业机器人在工作空间中的运动位置、姿态和轨迹、操作顺序及动作的时间等项目,其中有些项目的控制是非常复杂的。
2.1示教再现控制示教再现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示教及记忆方式和示教编程方式。
示教及记忆方式(1)示教方式示教分为集中式示教和分离式示教。
集中式示教是指同时对位置、速度、操作顺序等进行的示教方式。
分离示教方式是指在示教位置之后,再一边动作,一边分别示教位置、速度、操作顺序等的示教方式。
(2)记忆方式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示教编程方式示教编程可分为手把手示教编程和示教盒示教编程。
手把手示教编程主要用于实现连续轨迹控制,具体方法是人工利用示教手柄引导末端执行器经过所要求的位置,同时由传感器检测出工业机器人各关节处的坐标值,并由控制系统记录、存储下这些数据信息。
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

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工业机器人作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设备,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而实现机器人的高效运作,则离不开一个精心设计和优化的控制系统。
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是提高机器人工作效率、精度和可靠性的核心要素之一。
本文将从控制系统的设计、优化和相关技术方面进行讨论。
一、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1. 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主要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
硬件包括电机、传感器、执行器等设备。
而软件包括机器人的程序以及对程序的控制和监控等。
在设计控制系统时,需要根据机器人的具体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
2. 控制系统的架构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通常采用分布式控制架构。
在这种架构下,主控制器负责整体控制,并负责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
而子控制器则负责执行具体的任务,如运动控制、传感器数据采集等。
这种架构具有扩展性和灵活性,可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3. 运动控制在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中,运动控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通过运动控制,可以实现机器人的高速、高精度的运动。
传统的运动控制方法包括位置控制和轨迹控制。
而现代的运动控制方法,如模型预测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等,可以进一步提高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和鲁棒性。
4. 传感器与反馈控制传感器在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传感器,可以获取机器人当前的状态信息,包括位置、力量、速度等。
而反馈控制则是根据传感器反馈的信息,动态调整机器人的控制策略,使其达到期望的运动状态。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编码器、力传感器、视觉传感器等。
二、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优化1. 程序优化在设计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时,需要对控制程序进行优化。
程序优化可以通过减少冗余代码、合理选择算法和数据结构等方式来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和响应速度。
此外,为了保证程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需要进行错误处理和异常处理。
2. 运动路径规划运动路径规划是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优化的关键技术之一。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工业机器人在现代制造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则是实现机器人运动和操作的核心。
本文将介绍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硬件结构和软件编程。
一、硬件结构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主要包括控制器、驱动器、传感器和执行器等组成部分。
1. 控制器:控制器是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大脑,负责接收和处理来自输入设备的指令,并控制机器人执行相应的动作。
控制器通常由微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接口等组成,它可以实现对机器人的精确控制和高速运算。
2. 驱动器:驱动器负责将控制器发送的信号转换为电压或电流,控制电机的转速和方向。
常见的驱动器类型包括伺服驱动器和步进驱动器,它们能够提供稳定和精确的电机控制。
3. 传感器:传感器用于获取环境中的信息,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传输给控制器。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位置传感器、力传感器、视觉传感器等,它们能够帮助机器人感知和适应外部环境。
4. 执行器:执行器是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输出设备,用于实现机器人的动作。
常用的执行器包括电机、气缸和液压缸等,它们能够驱动机器人实现精确的运动。
二、软件编程工业机器人的软件编程是实现机器人运动和操作的关键。
软件编程主要包括机器人控制指令的编写和控制算法的设计。
1. 机器人控制指令编写:机器人控制指令是用来告诉机器人应该如何运动和操作的命令。
常见的机器人控制指令包括运动控制指令、逻辑控制指令和输入输出控制指令等。
通过编写这些指令,可以实现机器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操作。
2. 控制算法设计:控制算法是用来根据机器人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来计算控制指令的一系列数学模型和算法。
常见的控制算法包括PID 控制算法、运动插补算法和轨迹规划算法等。
通过设计合适的控制算法,可以实现机器人的高速精确定位和轨迹跟踪等功能。
三、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将输入设备(如人机界面、传感器等)采集到的信息经过控制器处理,并输出给执行器,从而实现机器人的运动和操作。
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

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是指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线上完成重复性、繁琐、危险或高精度等工作的机器人。
它们可以根据预定程序执行动作,进行各种操作,如装配、焊接、喷涂、搬运等。
其中,控制系统是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分,对于机器人的精度、稳定性、工作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组成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
硬件部分主要包括机器人主体、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而软件部分则负责控制机器人的运动、执行任务、通信和监控等。
1.机器人主体机器人主体是机器人操作的基础,包括轴系、驱动电机、关节等。
在机器人主体上安装了传感器、执行器等元件,它们之间组成了机器人的运动系统和操作系统。
2.传感器传感器在机器人运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们能够监测机器人的环境和状态,并将这些信息传递回来,以帮助机器人做出更精准、稳定的运动。
一般来说,机器人的传感器包括视觉传感器、力传感器、位置传感器、激光雷达等。
3.执行器执行器是机器人操作的关键元件,它们负责执行任务,完成机器人的各种动作。
通常,机器人的执行器包括电动机、气动元件、液压元件等。
4.控制器控制器是机器人控制、执行任务的中心,其控制能力决定了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和稳定性等方面的表现。
目前,工业机器人的控制器主要分为离线控制器和在线控制器两种。
二、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原理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实现的原理主要是通过运动控制和任务控制两个部分。
运动控制主要利用在机器人主体上安装的运动控制卡来控制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和速度,而任务控制则通过编程来实现机器人的各种操作任务。
1.运动控制机器人的运动通过各轴的精确控制来实现,控制精度越高,机器人的运动轨迹也就越精确。
因此,运动控制系统是机器人控制系统中最关键的部分之一。
运动控制系统一般由运动控制卡、运动控制软件和伺服驱动器等组成。
其中,运动控制卡接收主控制器发送的命令,通过软件来实现各轴的控制和数据交换。
伺服驱动器将信号转化为电动机的运动,以实现机器人的运动。
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

多关节位置控制是指考虑各关节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对每一个关节分别设计的控制器。 但是若多个关节同时运动,则各个运动关节之间的力或力矩会产生相互作用,因而又不 能运用单个关节的位置控制原理。要克服这种多关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添加补偿, 即在多关节控制器中,机器人的机械惯性影响常常被作为前馈项考虑。
(6) 打印机接口。打印机接口用于打印记录需要输出的各种信息。 (7) 传感器接口。传感器接口用于信息的自动检测,实现机器人的柔顺 控制等。一般为力觉、触觉和视觉传感器。
(8) 轴控制器。用于完成机器人各关节位置、速度和加速度控制。 (9) 辅助设备控制。用于控制机器人的各种辅助设备,如手爪变位器等。 (10) 通信接口。用于实现机器人和其他设备的信息交换,一般有串行接 口、并行接口等。
总之,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是一个与运动学和动力学密切相关的、 紧耦合的、非线性的多变量控制系统。
4.1.2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功能
(1)示教-再现功能。机器人控制系统可实现离线编程、在线示教及间接示教等 功能,在线示教又包括通过示教器进行示教和导引示教两种情况。在示教过程中, 可存储作业顺序、运动方式、运动路径和速度及与生产工艺有关的信息。在再现过 程中,能控制机器人按照示教的加工信息自动执行特定的作业。
4.1.4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组成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 (1) 控制计算机。它是控制系统的调度指挥机构,一般为微型机和可 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2) 示教编程器。示教机器人的工作轨迹、参数设定和所有人机交互 操作拥有自己独立的CPU及存储单元,与主计算机之间以串行通信方式实现 信息交互。 (3) 操作面板。操作面板由各种操作按键和状态指示灯构成,能够完 成基本功能操作。 (4) 磁盘存储。存储工作程序中的各种信息数据。 (5) 数字量和模拟量输入/输出。数字量和模拟量输入/输出是指各种状 态和控制命令的输入或输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多论文请加QQ 1634189238 492186520第一章绪论1.1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及分类1.1.1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通常可规划分为三代:第一代工业机器人:通常是指目前国际上商品化与使用化的“可编程的工业机器人”,又称“示教再现工业机器人”,即为了让工业机器人完成某项作业,首先由操作者将完成该作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如运动轨迹、作业条件、作业顺序和作业时间等),通过直接或间接手段,对工业机器人进行“示教”,工业机器人将这些知识记忆下来后,即可根据“再现”指令,在一定精度范围内,忠实的重复再现各种被示教的动作。
1962年美国万能自动化公司的第一台Unimate工业机器人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投入使用,标志着第一代工业机器人的诞生。
第二代工业机器人:通常是指具有某种智能(如触觉、力觉、视觉等)功能的“智能机器人”。
即有传感器得到触觉、力觉和视觉等信息计算机处理后,控制机器人的操作机完成相应的适当操作。
1982年美国通用汽车在装配线上为工业机器人装备了视觉系统,从而宣布了新一代智能工业机器人的问世。
第三代工业机器人:即所谓的“只治式工业机器人”。
它不仅具有感知功能,而且还有一定的决策及规划能力。
第一代工业机器人目前仍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
工业机器人经历了诞生---成长---成熟期后,已成为制造业中不可缺少的核心装备,世界上有约75万台工业机器人正与工人朋友并肩战斗在个条生产线上,特种机器人作为机器人家族的后起之秀,由于其用途广泛而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仿人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等各种用途发特种机器人纷纷面世,而且正以飞快的速度向实用化迈进。
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从80年代“七五”科技攻关开始起步,在国家的支持下,通过“七五”、“八五”科技攻关,目前已基本掌握了机器人的操作机的设计制造技术、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生产了部分机器人的关键元器件,开发出喷漆、焊弧、点焊、装配、搬运等机器人;其中有130多台配套喷漆机器人在二十与家企业的近30条自动喷漆生产线上获得规模应用,弧焊机器人已应用在汽车制造厂的焊装线上。
但总的来看,我国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其工程应用水平和国外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如:可靠性低于国外产品;机器人应工程起步较晚,应用领域窄,生产线系统技术与国外比有差距;在应用规模上,我国已安装的国产工业机器人约200台,约占全球已安装台数的万分之四。
以上原因主要是没有形成机器人产业,当前我国的机器人生产都是应用户的要求,“一客户,一次重新设计”,品种规格多、批量小、零部件通用化程度低、供货周期长、成本也不低,而且质量、可靠性不稳定。
因此迫切需要解决产业化前期的关键技术,对产品进行全面规划,搞好系列化、通用化、模化设计,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
1.1.2 工业机器人的分类工业机器人按不同的方法可分下述类型工业机器人按操作机坐标形式分以下几类:(坐标形式是指操作机的手臂在运动时所取的参考坐标系的形式。
)(1)直角坐标型工业机器人其运动部分由三个相互垂直的直线移动(即PPP)组成,其工作空间图形为长方形。
它在各个轴向的移动距离,可在各个坐标轴上直接读出,直观性强,易于位置和姿态的编程计算,定位精度高,控制无耦合,结构简单,但机体所占空间体积大,动作范围小,灵活性差,难与其他工业机器人协调工作。
(2)圆柱坐标型工业机器人其运动形式是通过一个转动和两个移动组成的运动系统来实现的,其工作空间图形为圆柱,与直角坐标型工业机器人相比,在相同的工作空间条件下,机体所占体积小,而运动范围大,其位置精度仅次于直角坐标型机器人,难与其他工业机器人协调工作。
(3)球坐标型工业机器人又称极坐标型工业机器人,其手臂的运动由两个转动和一个直线移动(即RRP,一个回转,一个俯仰和一个伸缩运动)所组成,其工作空间为一球体,它可以作上下俯仰动作并能抓取地面上或教低位置的协调工件,其位置精度高,位置误差与臂长成正比。
(4)多关节型工业机器人又称回转坐标型工业机器人,这种工业机器人的手臂与人一体上肢类似,其前三个关节是回转副(即RRR),该工业机器人一般由立柱和大小臂组成,立柱与大臂见形成肩关节,大臂和小臂间形成肘关节,可使大臂做回转运动和俯仰摆动,小臂做仰俯摆动。
其结构最紧凑,灵活性大,占地面积最小,能与其他工业机器人协调工作,但位置精度教低,有平衡问题,控制耦合,这种工业机器人应用越来越广泛。
(5)平面关节型工业机器人它采用一个移动关节和两个回转关节(即PRR),移动关节实现上下运动,而两个回转关节则控制前后、左右运动。
这种形式的工业机器人又称(SCARA(Seletive Compliance Assembly Robot Arm)装配机器人。
在水平方向则具有柔顺性,而在垂直方向则有教大的刚性。
它结构简单,动作灵活,多用于装配作业中,特别适合小规格零件的插接装配,如在电子工业的插接、装配中应用广泛。
工业机器人按驱动方式分以下几类:(1)气动式工业机器人这类工业机器人以压缩空气来驱动操作机,其优点是空气来源方便,动作迅速,结构简单造价低,无污染,缺点是空气具有可压缩性,导致工作速度的稳定性较差,又因气源压力一般只有6kPa左右,所以这类工业机器人抓举力较小,一般只有几十牛顿,最大百余牛顿。
(2)液压式工业机器人液压压力比气压压力高得多,一般为70kPa左右,故液压传动工业机器人具有较大的抓举能力,可达上千牛顿。
这类工业机器人结构紧凑,传动平稳,动作灵敏,但对密封要求较高,且不宜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工作。
(3)电动式工业机器人这是目前用得最多的一类工业机器人,不仅因为电动机品种众多,为工业机器人设计提供了多种选择,也因为它们可以运用多种灵活控制的方法。
早期多采用步进电机驱动,后来发展了直流伺服驱动单元,目前交流伺服驱动单元也在迅速发展。
这些驱动单元或是直接驱动操作机,或是通过诸如谐波减速器的装置来减速后驱动,结构十分紧凑、简单。
1.2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1.2.1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特点工业机器人的控制技术是在传统机械系统的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两者之间并无根本的不同但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也有许多特殊之处。
其特点如下:(1)工业机器人有若干个关节,典型工业机器人有五六个关节,每个关节由一个伺服系统控制,多个关节的运动要求各个伺服系统协同工作。
(2)工业机器人的工作任务是要求操作机的手部进行空间点位运动或连续轨迹运动,对工业机器人的运动控制,需要进行复杂的坐标变换运算,以及矩阵函数的逆运算。
(3)工业机器人的数学模型是一个多变量、非线性和变参数的复杂模型,各变量之间还存在着耦合,因此工业机器人的控制中经常使用前馈、补偿、解耦和自适应等复杂控制技术。
(4)较高级的工业机器人要求对环境条件、控制指令进行测定和分析,采用计算机建立庞大的信息库,用人工智能的方法进行控制、决策、管理和操作,按照给定的要求,自动选择最佳控制规律。
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发基本要求有:(1)实现对工业机器人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控制功能,对于连续轨迹运动的工业机器人还必须具有轨迹的规划与控制功能。
(2)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操作人员采用直接指令代码对工业机器人进行作用指示。
使用工业机器人具有作业知识的记忆、修正和工作程序的跳转功能。
(3)具有对外部环境(包括作业条件)的检测和感觉功能。
为使工业机器人具有对外部状态变化的适应能力,工业机器人应能对诸如视觉、力觉、触觉等有关信息进行测量、识别、判断、理解等功能。
在自动化生产线中,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其它设备交换信息,协调工作的能力。
1.2.2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分类: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如控制运动的方式不同,可为关节控制、笛卡尔空间运动控制和自适应控制;按轨迹控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点位控制和连续轨迹控制;按速度控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速度控制、加速度控制、力控制。
程序控制系统:给每个自由度施加一定规律的控制作用,机器人就可实现要求的空间轨迹。
自适应控制系统:当外界条件变化时,为保证所要求的品质或为了随着经验的积累而自行改善控制品质,其过程是基于操作机的状态和伺服误差的观察,再调整非线性模型的参数,一直到误差消失为止。
这种系统的结构和参数能随时间和条件自动改变。
人工智能系统:事先无法编制运动程序,而是要求在运动过程中根据所获得的周围状态信息,实时确定控制作用。
当外界条件变化时,为保证所要求的品质或为了随着经验的积累而自行改善控制品质,其过程是基于操作机的状态和伺服误差的观察,再调整非线性模型的参数,一直到误差消失为止。
这种系统的结构和参数能随时间和条件自动改变。
因而本系统是一种自适应控制系统。
第二章基于运动卡的控制系统的建立2.1总体系统的构建2.1.1 总体方案的确定机器人控制系统是一种典型的多轴实时运动控制系统。
传统的机器人控制系统基本上是设计者基于自己的独立结构和生产目的而开发,它采用了专用计算机、专用机器人语言、专用微处理器的封闭式体系结构。
这种结构的控制器存在制造和使用成本高,开发周期长,升级换代困难,无法添加系统的新功能等一系列缺点。
该系统基于TRIO运动控制卡的开放式结构机器人控制系统,采用IPC+DSP的结构来实现机器人的控制。
这种机器人控制系统采用开放式硬件、软件结构,可以根据需要方便地扩展功能,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扩展性,能适应于不同类型机器人或机器人自动生产线。
通过运动控制卡在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根据运动控制的相关理论和直流伺服电机的具有不易受干扰、易于用微机实现数字控制、无积累误差等特性以及其动作迅速、反映快、维护简单、可实现过载自动保护等特点作为相关背景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基于TRIO运动控制卡的自动化程度和定位精度均较高的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
这种机器人控制系统的重要特点在于它采用通用个人计算机加DSP—多控制回路的开放式体系结构以及它的网络控制特性。
2.1.2可行性论证目前,由于高起动转矩、大转矩、低惯量的交、直流伺服电动机在工业机器人中得到广泛应用一般负载1000N(相当100kgf)以下的工业机器人大多采用电伺服驱动系统。
所采用的关节驱动电动机主要是AC伺服电动机。
其中,交流伺服电动机、直流伺服电动机、直流驱动电动机(DD)均采用位置闭环控制,一般应用于高精度、高速度的机器人驱动系统中。
利用运动控制卡(运动控制和逻辑算法有机的结合,轻松实现多种运动形式的运动控制器)对机器人驱动系统进行控制能够有效地提高整个机器人系统的性能及开发效率。
由于机器人需要精确的控制和精准的定位,采用合适的直流电机调速器和光电轴角编码器即能满足要求。
PCI—208是Trio Motion公司的一款基于PC的PCI总线控制的数字运动控制卡,该控制卡采用了独立的120MHZ大DSP微处理器技术,提高了电机运动和计算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