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佛教精神与企业管理

佛教精神与企业管理

佛教精神与企业管理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佛教精神与企业管理佛教博大精深,佛教精神不是简单的佛教教义,而是佛教信仰者身上所具有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这种具有深厚东方文化传统的处世态度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有许多积极意义。

首先,佛教通过对人之佛性的精细分析,把能否成佛完全归于人的自身,归于人的自我努力和内心的自我净化,从而确立了人及其思维的中心地位。

现代企业管理同样强调以“人为中心”,一方面强调经营人心,强调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双赢。

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市场运营管理上,同样要善于经营客户与消费者之心。

企业的经营也要像佛教以对心的修炼为主,强调并重视人及人心。

佛曰:“诸行无常是一切有为法。

”世间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对于企业,要将这种“诸行无常”的发展变化观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在时刻变化着,市场需求在变化、竞争对手在变化、经济环境在变化、宏观政策在变化、世界格局在变化。

面对纷繁复杂的变量,就要求我们的企业管理能够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以变应变,以变制变,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和放松。

佛教讲“诸法无我”,“诸法”是指世间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内部,“无我”即是无自己的特征。

企业管理也应运用这种“无我”的境界。

从企业的营销管理看,现实的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应探究市场的发展规律和需求,从而设定我们的战略方法和战术手段,不能主观地臆断和盲目决策。

另一方面,在企业外与客户和消费者的沟通、在企业内上级和下级、平级间的沟通中,同样应以对方为中心。

放下“自我”,去掉“我执”,在沟通中体现众生平等,要以感恩的平等的心对待每一个消费者、每一个上级、下级或平级,体现“无我”的境界。

传承两千年,佛教能历千年不衰,与佛教用清规戒律管理佛门弟子有关。

作为现代企业,从佛教的组织和管理中应得到的启发是:必须明确高尚的企业目标,组建合理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操作规程、职务说明书、行为准则等规章制度来规范和指导员工的日常工作,要有“规矩”来管理企业员工。

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佛教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体系,具有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将佛教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以提升员工的内心修养,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本文将探讨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慈悲和善意佛教强调慈悲和善意,将这种情感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可以促进员工间的和谐与团结。

在企业中,领导者和员工之间常常存在着权力和利益的冲突,而慈悲和善意可以帮助双方化解矛盾,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

例如,领导者可以通过倾听员工的意见和需求,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尊重和关爱每个员工,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和创造力。

二、无我和均等观念佛教主张无我和均等观念,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对待,不分高低贵贱。

在企业管理中,无论是领导者还是员工,都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

领导者应该平等对待每个员工,不偏袒任何一个人;而员工之间也应该相互尊重,不推诿责任,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努力。

通过无我和均等观念的应用,企业可以建立公平、公正的管理机制,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三、正直和诚信佛教教导人们要坚持正直和诚信的原则。

在企业管理中,正直和诚信是塑造企业形象和文化的重要因素。

领导者应该做到公私分明、廉洁奉公,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员工也应该遵守诚信原则,忠于企业,履行承诺。

正直和诚信的应用可以建立一个诚信度高、效率高的组织文化,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缘起和依存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皆有缘起和依存的关系,没有孤立存在的个体。

在企业管理中,缘起和依存的思想可以提醒领导者和员工要关注整体利益、协同合作。

领导者应该意识到与员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依存关系,要重视员工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员工也应该明白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对整个企业会产生深远影响,要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中。

通过缘起和依存的应用,企业可以形成团结协作、互利共生的合作关系,创造更大的价值。

然而,尽管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具有种种优势,但其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从佛学角度看公司治理

从佛学角度看公司治理

从佛学角度看公司治理首先,我们讲一讲为什么要向佛教学习管理?可以说,提到管理,佛教很早就有一套独特的管理学。

佛教自释迦牟尼佛创教以来,僧团的发展,早已具备管理的制度,虽然历经时代的变迁,僧团统领大众的管理学也与时俱进,相当高明。

从《华严经》里,佛陀说三皈依:“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即可知道佛教僧团是最善于管理大众的组织。

很多人以为佛法是消极的,是出世的宗教,倘若引用到企业管理中来,必然导致企业走向衰败。

这是一种谬见,中国可以有儒商,也就可以有佛商,佛商的价值绝不亚于儒商。

当儒商成为中国企业家追逐的时髦概念之后,我认为佛商这一概念也到了应该被确认并得到发扬的时候了。

对佛学与管理的感悟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相信一万个人会有一万种不同的解读,其实很简单——利润不是祸水,金钱不是罪恶,关键看人如何运用。

用来自度、度人都是天大的好事。

用佛心来做生意,就能功德圆满。

佛门与商界,看似远,实相近;佛理与商道,看似异,实相通。

感悟佛法精神,生菩提心,饮智慧泉。

思考和解决在事业、命运和企业管理实践当中遇到的诸多困惑和矛盾,提高哲学思维能力,以求戒定慧的大境界。

我们说,“管理学”是现代最时髦的一门学科,学者有学者的论点,专家又有一套说法,佛教对管理的观点又是如何?管理别人之前,先要学习给人管、管理别人之前,要先管好自己,管理要重视尊重、平等、沟通,以鼓励替代命令,受管理者自然心悦臣服。

人最难管理,管人不够,要管自己!管理不能高高在上,要彼此尊重!现代的管理讲阶级,由董事长、总经理到主任,一层一层的往下,阶级太多,管理应该要平等,有平等的沟通,才会协调。

看看国内的出版界,我们会发现,有二类书卖得最火:一是营销类,二是国学类。

这不奇怪,从营销的角度讲,这恰好满足了人们的二大需求。

一是需要剑,需要生存和发展;二是需要禅,需要信念与修炼。

当你走上禅道,拥有足够的智慧时,就能很自然地懂得该怎样管理,一切都能运用自如,没有什么可以难得住你。

修习佛家“六度”是企业员工成功的捷径

修习佛家“六度”是企业员工成功的捷径

段俊平:修习佛家“六度”是企业员工成功的捷径在今天的企业管理活动中,佛家思想具有重要的运用价值,能够为企业使命及经营理念的确定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与借鉴,并且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导和规范员工的行为,使企业能够实现管理上的自动自发。

在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中,佛家的六度思想可以作为员工实现人生觉悟、人格成就的有效方法。

在佛家思想中,修行的人要实现人格的最高成就必须修习六种行为,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

企业从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员工修行的道场,如果能让员工在企业的工作中修习这六度,那么就可以全面的开发和提升员工的心理品质,充分挖掘和发挥员工的潜能,从而使企业真正成为员工物质和精神的家园,使员工也能够成为一个心灵健康和积极向上的优秀员工。

把佛家思想中的六度应用到企业管理中,还需把六度进行新的演绎,我们可以用管理学的理念将这六个部分的内涵重新进行定义,六度中的布施其实就是教育员工一定要奉献和帮助他人。

佛教中的布施本意是施舍,在工作中,布施的实质就是要让员工树立利他之心和践行利他之行。

要让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个人要生存离不开物质、金钱,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只为了金钱而工作,如果这样,工作便成为了一种奴役,人活着就应该对社会和他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要懂得回馈和感恩。

日本京瓷集团稻盛和夫先生认为,人类生活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在于提高修养和帮助他人。

要让员工知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

员工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工作的动机,把工作当作为他人、为企业奉献的机会,只有心甘情愿、尽心尽力地付出,才能在工作的磨练中升华、成就自己。

六度中的持戒就是要让员工严格的遵守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个组织中的一员,员工一定要服从这个组织的各项规定。

持戒还有另一层涵义,就是教育员工在接人待物的过程中善于保护自心,不做损人利己之事,多做利益他人的好事。

在企业经营环境中,如果一个员工能够时刻提醒自己在接人待物时发出善心、善念,做出善言、善行,那么在他周围,便创造了一个友善、和谐、美好的世界。

佛学文化与企业管理关系的研究

佛学文化与企业管理关系的研究

佛学文化与企业管理关系的研究[摘要]佛教思想自传入我国以来,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相互的融合,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宗教信仰。

这个和佛学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具有一定的相生性具有米别的关系,佛教的慈悲济世、圆融无碍、利他精神,以及佛教对于生命的关怀和人的重视,也成为起人性修行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

本文首先进行了相关理论介绍,认为佛教的对象和企业管理的对象具有相互一致性,都是以人为中心进行全面的管理。

企业管理中过度重视人的外在表现的作用,既人对企业发展所具有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然后,本文对佛学文化与企业管理关系进行了介绍,认为企业可以充分的利用“六波罗蜜”和企业的管理进行有机的统一,要求企业的管理者能够正确的善待员工,既通过相关制度对企业员工进行全面的约束,更需要给予员工充分的权利,让企业的员工能够主动的去遵守各种制度,让员工能主动的去融入到企业中来,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撑。

接着,本文结合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结合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认为企业需要正取的去平衡企业的自身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全面的去树立企业的社会形象。

慈无量心。

在佛教中的慈是一种快乐的表现,是一个给予别人的快乐,企业在进行外部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不能仅仅是一种自我商业形象的展示,更需要通过回馈社会来实现自身的快乐的实现。

关键词:佛学文化;企业管理;企业实践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我国的企业文化研究起源于上世纪的80年代,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影响力不足,主要还是停留在相关理论研究,特别是对于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不足。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对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何激发人在企业管理中的潜能,推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全面发挥,成为企业文化研究的重点领域。

佛教思想自传入我国以来,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相互的融合,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宗教信仰。

这个和佛学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具有一定的相生性具有米别的关系,佛教的慈悲济世、圆融无碍、利他精神,以及佛教对于生命的关怀和人的重视,也成为起人性修行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

佛教文化与企业管理浅谈

佛教文化与企业管理浅谈
以律 制 心 。 佛 教 最 重 要 、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基 本 的思 想 之 一 是 “ 缘 起性 空 ” , 所谓 其实 , 在 道 教 中 也 有 对 因果 的 很 好 诠 释 , 即 “ 道法 自 然”, 讲 的也 是规 律 , 也是 因果 。


粒 种 子 的成 长需 要 条 件 , 一 个 人 事业 的成 功 亦需 要
当中。 关键 词 : 佛教 文化 ; 企业 管理 ; 联系 。
合 于 诸法 ” , 就必 须首 先 进 入 “ 无我” , 管理 企 业 , 是管理组织 , 是 管 理 人 的 组 织 。管 理 行 为 , 一 佛 教 强调 要 达 到 “
切企业行为, 是 人 的行 为 。 企 业 的最 大 资 源是 人 才 资 源 。管 因为 “ 无我 ” 而 “ 法现”, 因为 “ 有 我 ”则 “ 蔽法 ” 。也 就 理 活动 , 是 人 类 特 有 的 心 智 活 动 。在 企 业 内 , 人 既是 执 行 管 是说 , 心 中破 了 “ 我相 ” , 方 能治 理 国事 、世 事 , 要 知 道 自己 理 的主 体 又 是被 管理 的 客 体 。 任 何 有 效 管 理 都 要 通 过 人 才 是 否 达 到 “ 无 我 ” 的境 地 , 就要 看 自 己的所 作所 为 是否 符 合
者得天下 , 可 见 古 人对 人 的 高 度 重 视 。 人 的 一 切 全 在 于 心 , 念, 才 能有 空杯 心 态 , 学 会倾 听 才 能 有 所得 到 。在 沟 通 中体

念起, 万水 千 山 皆有情 , 一念灭 , 沧 海 桑 田 已无 心 。 人 的最 现 众 生 平等 , 要 以感 恩 的 平 等 的心对 待 每 一个 消 费 者 、每 一

佛教与人为善对现代企业管理启示

佛教与人为善对现代企业管理启示

佛教对现代管理的启示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于世的三大宗教之一。

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大约于公元初传入中国。

随着与传统本土文化的深层次的交融,逐渐产生了不同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学说,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佛教思想中蕴涵积极的内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对人生的本质、人生的价值、人生真谛的理解,特别是它对人的完善与人生幸福,培养理想的人格的积极思考,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一、佛教与人为善的思想本质佛教对善的内涵规定是“顺益”。

也就是指符合佛教义理,符合宇宙真实,符合人的本性,有益于世,利乐众生,就是善。

佛教中与人为善就是要做到:1、尊重他人。

即在人际交往中不能产生自负高傲之心,要谦下、虚心,克服骄傲自大之心,吸纳他人的善德。

此外,尊重他人还要“常行于敬,自修身是功,自修心是德。

”〔1〕2、忍让他人。

让是对他人的宽容,这反映了一个人的博大的胸襟。

面对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与冲突,特别是面对他人加诸于己的一切烦恼,始终保持心怀坦荡。

这样就能缓解人际关系的矛盾与紧张。

但是忍让并非一味退让,不能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而应与恶行败德进行坚决斗争。

“其无争也,可辱而不可轻;其无怨也,可同而不可损。

”〔2〕3、不说人非。

人应该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查找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过错。

遇到事情应当多检点自己,而不是对他人求全责备。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能维持成功。

因为不说人非,自然能减少矛盾争执,使人际关系融洽。

4、奉献社会。

佛教认为一切应以众生利益为前提,把个人的力量献给大众的利益,而达到自他两利,应有尊卑长幼、有次序的社会人生。

要有诚信,使社会能精诚团结,向上发达,才能达到完美的人生。

一切众生都做到人生道德最高尚美妙完善的菩萨行为,方是最完善最美好的人生。

〔3〕二、佛教的人本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中国佛教与人为善的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表现在管理者要自我管理好,以自我为榜样带动员工,并尊重员工,努力建立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

(管理知识)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知识)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长久以来,佛教之于我,始终是个迷。

也许是有缘吧,不久前有幸参加了中国职业经理人的资格培训,包胜勇先生有关佛教与企业管理的讲座终于让我与佛有了机缘,使我与佛教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

通过这次学习我初步领略了佛教的历史、佛教的基本目的、佛教的理念及其精髓以及佛教的组织与管理等等陌生的领域,让我认识到佛教作为中华文化的巨大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确思想精深,内蕴丰富。

在学习过程当中,我感到佛教的很多理念和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是很有借鉴作用的,在此斗胆把我对佛教的粗浅认识加阐释。

一、佛教建立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佛教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人们“了生死,求智慧”,从它的出发点上就把其定位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上,它从解决人的现世之苦(生、老、病、死四大苦)出发,为人们设立了一个理想的彼岸世界(即达到涅槃的境界),实现无生无灭的目的。

佛教通过对人之佛性的精细分析,把能否成佛和如何成佛又完全归于人的自身,归于人的自我努力和内心的自我净化上,提出“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明确修行的目标就是明心。

在这里,佛教把人及人心提高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从而确立了人及其思维的中心地位。

在这点上,现代企业管理同样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强调经营人心,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上,强调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强调企业在选人、用人、留人、育人等环节上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根据每名员工的能力、性格特点,选拔、培养适合的人,并放在适合的岗位上,并针对每人、每岗的特征,选择适合的激励手段,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实现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从而实现双赢。

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市场运营管理上,同样要善于经营客户与消费者之心。

企业的经营也要象佛教以对心的修炼为住,强调并重视人及人心。

正如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石滋宜博士在给《蒙牛内幕》作序中所期望的,“归根结底,蒙牛的成功在于善于‘经营人心’:在企业内部,注重向下经营人心,以聚揽人才,激发其工作热情;在市场上,善于经营客户之心,消费者之心,善于抢占其心智资源,建立企业品牌的美誉度与忠诚度。

佛教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佛教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佛教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佛教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思想精深,内蕴丰富。

佛教的很多理念和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有着借鉴作用。

佛教思想中强调因缘、业报、与人为善,具有着积极的精神内核,反映了追求善良、和谐的价值观。

因缘,指的就是关系或条件,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变化,都有相对的互存关系或条件。

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皆是如此,因此要种善根,创善缘,才能得善果,取得好的福报。

有益于世,利乐众生,才能渡人渡己。

因此,佛教思想中,也宣扬要尊重他人、忍让他人、自我牺牲、奉献社会。

这些佛教思想对现代企业有着积极的启示。

主要表现为:管理者要自我管理好,提高自身修养,以自我为榜样带动员工,并尊重员工,努力建立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企业应注重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缔结合作、和谐的善缘,共同发展,造福社会。

一、自我修养管理者首先要自我管理,提高自身修养,强调自我克制达到空灵,去除私欲。

以领导者为榜样,以“身教”的力量和道德感召力动和团结全体群众,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

这也就是所谓的“企业家”精神。

通过这种自我激励的“企业家”精神影响、带动企业的其他员工,带领企业走向成功。

二、尊重员工佛教故事中,地藏王菩萨曾发过“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的宏大誓愿。

就现代企业来说,就是应该尊重所有员工,关心员工的一切问题,了解员工的困难并做出反应,让每个员工都感觉到自己受到公司的尊重。

要确保管理层是与员工站在一起的,员工和企业的利益一致,员工将企业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激励作用,形成精诚合作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重视合作根据佛教缘起的说法,任何个人、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各种条件而独立存在,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

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强调合作思想,提倡互利互惠,互助合作。

在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的今天,弘扬合作的思想,树立合作的观念,显得尤其重要。

儒、道、佛三家思想在企业文化中的作用

儒、道、佛三家思想在企业文化中的作用

入 世精 神 , 并在现 实世界中成 就最高的道德境界 , 实现人生的价值 , 给无数 英雄 豪杰 带来精神鼓舞和巨大满足。道家重视人 作为个体 的 存在价值 , 主张 因顺 自然 , 最终复归 自然 , 从而为不重功名利禄者或 默默无 闻者提供精神 支持。佛家则关心人 的生老病死 , 关心愿望与 现 实之 间永远 无法消除的反差所带来的痛苦 , 给有深切痛苦感的人
化的一小部分, 自然会在方 方面面 受到传统文化核, 精神的影响。就和 中国 家追求超越是 同, 具体境界不同是 异 , 三家相通 , 而不同。所以正 和 人 的生活 态度以及个性特征 受到 中国传统 文化根深 蒂固的价值 影响一样 。 是这种 对人生崇高境界 的追求导 致儒 、 佛三 家思想对许 多层 次 道、 中国企业 文化的发展 也是绕不开 中华传统文 化核 心精 神对企业精神和企业 的人都 有激励功 能。 价值 观的影 响。因此根据 企业 自身发展特 点吸纳 中华传统文化 的精髓 , 增进 ( ) 、 佛三家思想构建的企业文化是—种具有以 4儒 道、 人为本的文化。 企业 文化 的文化积淀 , 为企 业文化的建构找到核心 的精神 和价 值观 , 也就成 对人的生命 价值的关切 , 构成三家融会的基础 。儒 家以积极 的 为新时期企业 文化发展 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 企业文化 传统文化 儒、 佛思想 道、
二 、 企 业 文化 的 功 能 来 看 从
( ) 道、 1 儒、 佛三家思想构建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具有吸引力的文化。 中华文化形成儒 、 、 三家 , 道 佛 传统说法称 为三教 。也就是我们 常说 的儒教 、 教、 道 佛教 。儒 教在孔子时代就号称弟子三干 , 代以 汉 来甚至提 出“ 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历朝历代受到社 会的推 崇。弟子 , 众 多。道 教 则 是 中 国 唯 一一 个流 传 至 今 的本 土 宗 教 。佛 教 则 是 全 世

佛家六度思想与企业员工心理潜能开发

佛家六度思想与企业员工心理潜能开发

佛家六度思想与企业员工心理潜能开发摘要:佛家六度思想是佛家中的一种修行方式,内容包括完善自己的慈悲、喜舍、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方面。

本文通过对佛家六度思想的研究,探讨如何将其中的思想融入到企业员工的心理潜能开发中,以帮助员工增强个人素质、提升工作效率。

关键词:佛家六度思想、企业员工、心理潜能开发、个人素质、工作效率正文:一、佛家六度思想佛家六度思想是佛家中的修行方式之一,主要包括慈悲、喜舍、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个方面,是佛教中普遍被称为“六度”的修持。

慈悲是指心怀慈悲之心,对待所有众生不分善恶好坏,要尽力拯救一切众生。

喜舍即是慷慨大方,不计较私利个人得失,给予别人爱心和支持。

忍辱则是忍受所有受伤害的经历和困难,学习包容与宽恕。

精进意味着不放弃努力,争取稳定的进步。

禅定则是指通过定心思考和感知,实现海阔天空的宁静和平静。

智慧则是指理性和理智,根据正确知识和判断来寻找自由、真正和幸福等方面的真相。

佛教六度的目的是通过对以上修行方式的学习和实践,单独或综合地提高个人素质,进而达到最终目标——解脱。

虽然个人解脱的途径与企业员工的成就有所不同,但佛家六度思想中提出的修习方式对于企业员工的心理潜能开发也可以进行有益的应用。

二、企业员工心理潜能开发与佛家六度思想企业经营需要不断提升员工的素质和工作效率。

在此过程中,佛家六度思想能够为员工心理潜能开发作出一些有益的贡献。

1. 增强慈悲心企业员工在处理社会和人际关系时,心怀慈悲之心可以帮助员工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

在与同事或客户进行交流时,应该用正面、友好的态度对待对方。

2. 培养大度成为一个宽容大度的人是商业成功的关键之一。

企业员工应该在工作中体现出大度和善良,学会包容和宽容,在面对挫折、经济困难等问题时,保持平和的心态和从容的气质。

3. 忍辱耐劳工作方面,面对压力和挑战,员工应具备忍受痛苦和压力的良好心态和适应能力。

要毅力不懈忍耐努力工作,直到取得成功。

当企业管理遇上佛学

当企业管理遇上佛学

觉 者
心 天 尘 幻外 灭 澄 境

5.诸法无我。
这一观点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就是告诉我 们的管理者要懂得市场变化的趋势是客观 存在的,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我们 佛曰:“诸法无我”。意思 应根据市场发展的规律和需求,来设定我 是说天地宇宙包罗万象的一 们的战略战术,而不能主观臆断。比如某 产品能否在市场上打开销路,关键在于这 切东西,其演化与运行都遵 个产品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而我们 循着自有的诸多大法,而要 应以“顾客为中心”,而不能以“产品为 达到合于诸法,就必须首先 中心”。“闭门造车”的产品是不可能被 市场所接纳的。其次,还要懂得客户的消 进入“无我”,因为“无我” 费心理,我们在与客户进行沟通时,应以 而“法现”,因为“有我” 对方为中心。现实生活的调查表明,有 2/3的人在判断和处理问题时都是以自我 则“蔽法”。佛认为“无我” 为中心的,“有我”则难以达到“利他”。 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和大智 所以,我们只有以“无我”的心态来对待 客户,才会有“利他”的结果,才能使客 慧。 户在接受我们产品的同时,接受我们和我 们的公司。
3.知恩感恩。
佛曰:“上报四重恩,下济 三涂苦”讲的是每个人都要 知恩、感恩、报恩。 佛教关 于知恩感恩的内容主要包括 四个方面:知恩感恩父母、 知恩感恩所有的人、知恩感 恩国家、知恩感恩三宝。 佛 教认为,只有常存知恩、感 恩的心,才能消除烦恼,愉 快地工作和生活。
这一观点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就是 告诉我们的管理者应正确认识和处 理自己与员工的关系。一家公司没 有老板,当然就没有员工;反过来 如果没有员工,也就没有了老板。 所以,知恩感恩是双向的,不仅员 工要知恩感恩你,你也要知恩感恩 员工。财富从哪里来?财富是你和 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企业真心善 待每个员工,员工也会真心将企业 工作做好。

管理案例分享之佛教文化与企业管理

管理案例分享之佛教文化与企业管理

佛教文化与企业管理关键字: 佛学管理企业管理佛学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莫不融合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的结晶。

因此中国人的企业更加注重具有中国文化式的管理方法,如何在中国文化中去除糟粕,发掘精华,并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佛家、道家和儒家文化。

因此分析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也要从这三者进行分析。

本文先从佛家文化的一些特点来分析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

一、佛家组织结构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借鉴佛家或者说佛教与一般的宗教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就是没有真正的教宗或者说宗教统治者。

佛家讲求每一个人皆有佛性,通过努力都可以成佛,大家都是平等的。

而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属于一神教,而且所有的人都要听神的旨意,不可违抗。

普通的教众只有听命令的资格没有成为神的希望。

因此佛教更多的会给人以希望,以帮助,故而佛教组织结构中都是学生和老师的身份,并没有上下级的权力之分。

而且在佛教的级别里,越能悟透众生无我的人的层次越高,而这样的人就越不会自私自利,从而越高层的人越无私。

而现代企业虽然不可能按照佛教的组织结构来运作,但是可以借鉴很多东西。

比如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佛教的高层次的人都不反对低层次的超过他,甚至超过他时还会感到很高兴,这就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

而在企业管理中上级为了不让下级超过自己反而选择压制下级的发展,从而影响这个企业。

因此企业需要建立这样一种机制,当上级所培养的下级发展很好,甚至超过上级时,也会给上级以奖励,从而促使企业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还有,企业要给每一个员工职业发展和成长的希望,就像佛教中告诉每一个人都能成佛,因此人们修行便有了目标和希望。

企业也应建立一种机制,每一个员工只要努力的工作,有了业绩就会得到晋升或者得到奖励,员工就有了工作的动力。

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讲,是最有冲劲的年龄段,如果他们觉得怎样努力也无法在职位上不断晋升,他们就会选择跳槽。

佛学与现代企业管理3

佛学与现代企业管理3

佛学xx与现代企业管理缘起:随着目前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许多企业在实际运作中遇到各种管理问题。

佛教的世间xx的思想对企业管理是大有裨益的,只是很多人不太了解。

本文旨在通过对佛学思想的粗浅的对比介绍,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佛学思想作为人类文化的巨大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思想精深,内蕴丰富。

随着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其理论研究也日渐深入和xx化。

管理学家们对佛教的管理思想的发掘与应用也深感兴趣,这在世界各国都有所体现,尤其在一些xx国家对佛教管理学尤其是经济管理思想都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发展与实践。

此外,国际上一些学者更是把佛教管理学思想的具体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

并得到大利益。

现代管理学之父( Peter F. Drucker )认为:“管理是一种工作,它有自己的技巧、工具和方法;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组织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管理是一门,一种系统化的并到处适用的知识;同时管理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门xx的艺术。

“企业”是社会现代化的名词,更是强调企业内外部的有机管理。

为了更成功的经营企业,企业的精神首重在理念的实践,透过痛苦的艰苦的经营,以达到一定的成功并分享利润和喜悦。

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管理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历来被管理者最重视,也最伤神,尤其现代企业,对管理者的管理xx要求越来越严格,管理的难题也越来越大。

佛教很早就有一套独特的管理学,佛教自释迦牟尼佛创教以来,僧团的发展,早已具备管理的制度,虽然历经时代的变迁,僧团统领大众的管理学也与时俱进,从《华严经》里,佛陀说三皈依:“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即可知道佛教僧团是最善于管理大众的组织。

佛教僧团的管理方法“六和敬”之中,即见和同解、法制平等,戒和同遵、利和同均等为管理要点。

另外,更重要的是净化身心的管理,这在佛陀成道的过程,便已做了最好的管理示范。

佛教里常有一句话说:“xx为家务,利生为事业。

佛教精神与企业管理

佛教精神与企业管理

精心整理
佛教精神与企业管理
佛教博大精深,佛教精神不是简单的佛教教义,而是佛教信仰者身上所具有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这种具有深厚东方文化传统的处世态度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有许多积极意义。

人心。

佛教讲“诸法无我”,“诸法”是指世间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内部,“无我”即是无自己的特征。

佛教强调要达到“合于诸法”,就必须首先进入“无我”,因为“无我”而“法现”,因为“有我”则“蔽法”。

“无我”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和大智慧,企业管理也应运用这种“无我”的大智慧、大境界。

一方面从企业的营销
精心整理
管理看,现实的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应探究市场的发展规律和需求,从而设定我们的战略方法和战术手段,而不能主观地臆断和盲目决策。

另一方面,在企业外与客户和消费者的沟通、在企业内上级和下级、平级间的沟通中,同样应以对方为中心。

放下“自我”,去掉“我执”,在沟通中体现众生平等,要以感恩的平等的心对待每一个消费者、每一个上级、下级或平级,。

佛教思想在管理中的借鉴

佛教思想在管理中的借鉴

佛教思想在管理中的借鉴持戒布施无常无我圆融精进持戒对佛门的弟子,坚持“众恶莫做,众善奉行”的思想,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上有严格和详尽的规定。

作为现代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作业准则,来规范和指导员工的日常工作,要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工作有章可寻、有的放矢,并以此建立责任心和自我反省能力,促进有质量的工作成果,这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础。

布施布施要求人们有慈悲的胸怀,感恩的心态,奉献的精神。

做人如此,做企业依然。

企业的生存依靠市场,利润来源于消费者的回报,所以我们对客户和消费者应心存感激,失去了消费者,也就失去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我们个人也失去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

企业应占在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回报消费者,满足其需求,为其创造的价值,并最大可能的回报社会。

用我们的心去奉献,以布施的心态去面对客户。

欲强之,必先与之;欲取之,必先与之。

销售人员的培训中,很强调一个观念: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你。

可口可乐提供了解渴消暑的饮料同时,也提供了尽情尽畅的感觉和活力。

人寿保险提供了一种对人类生命的关爱与保障。

中国移动提供了生活的便利和沟通的无极限。

宝马车,一种身份的象征和自尊的需要无常佛曰:“诸行无常是一切有为法。

”皆生灭变异,不可常住。

“诸行”讲的是范围,意思是“一切”;“无常”才是这句话的中心,“无常”的意思,讲的是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生命)每一刹那都处在生灭变异之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常存不变的,相反,它们都是瞬息化、流变无止境的。

对于企业来讲,要将这种“诸行无常”的发展变化观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

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在时刻变化着,市场需求在变化、竞争对手在变化、经济环境在变化、宏观政策在变化、世界格局在变化。

面对这纷繁复杂的变量,就要求我们的企业管理能够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以变应变,以变制变,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和放松。

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说过:‘每天我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佛学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

佛学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

佛学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缘起:随着目前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许多企业在实际运作中遇到各种管理问题。

佛教的世间智慧的思想对企业管理是大有裨益的,只是很多人不太了解。

本文旨在通过对佛学思想的粗浅的对比介绍,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佛学思想作为人类文化的巨大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思想精深,内蕴丰富。

随着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其理论研究也日渐深入和多角度化。

管理学家们对佛教的管理思想的发掘与应用也深感兴趣,这在世界各国都有所体现,尤其在一些亚洲国家对佛教管理学尤其是经济管理思想都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发展与实践。

此外,国际上一些学者更是把佛教管理学思想的具体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

并得到大利益。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 Peter F. Drucker )认为:“管理是一种工作,它有自己的技巧、工具和方法;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组织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管理是一门科学,一种系统化的并到处适用的知识;同时管理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门智慧的艺术。

“企业”是社会现代化的名词,更是强调企业内外部的有机管理。

为了更成功的经营企业,企业的精神首重在理念的实践,透过痛苦的艰苦的经营,以达到一定的成功并分享利润和喜悦。

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管理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历来被管理者最重视,也最伤神,尤其现代企业,对管理者的管理智慧要求越来越严格,管理的难题也越来越大。

佛教很早就有一套独特的管理学,佛教自释迦牟尼佛创教以来,僧团的发展,早已具备管理的制度,虽然历经时代的变迁,僧团统领大众的管理学也与时俱进,从《华严经》里,佛陀说三皈依:“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即可知道佛教僧团是最善于管理大众的组织。

佛教僧团的管理方法“六和敬”之中,即见和同解、法制平等,戒和同遵、利和同均等为管理要点。

另外,更重要的是净化身心的管理,这在佛陀成道的过程,便已做了最好的管理示范。

佛教里常有一句话说:“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

浅谈佛教对于企业文化的启示

浅谈佛教对于企业文化的启示

浅谈佛教对于企业文化的启示世界上有年逾千载的道场,却少见千年的企业。

追求基业长青,几乎成为每个企业的目标。

中国的百年老店大多成立于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传承至今,能算得上大企业的寥寥无几。

而佛家寺院却能历经战火以及朝代、政权更迭,至今香烟缭绕。

因此,中国民营企业家中不乏有顿悟者开始向佛教中寻求企业管理的答案。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对照佛教的基本目的、理念及其精髓,我们会发现,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思想和理论内蕴丰富,博大精深。

按照黄念祖居士的话来说,佛教是哲学而超越了哲学,是宗教而超越了宗教,是科学而超越了科学。

对于佛教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定义,我们会发现佛教的很多理念和观点对于我国的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与其他宗教相比,佛教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承认人自身的伟大,从人本身去寻求真知。

佛教既没有中国传统道教的出世观,也没有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原罪说。

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才使佛教几千年来生生不息,被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庶民所接受。

但佛教文化与企业文化有什么关系呢,要说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定义好什么是佛教文化,什么是企业文化。

从上述所说不难看出,佛教是不同于其他宗教的一种讲求以人为本的宗教派别。

我们一般认为宗教是相信和崇拜超人和超能力的,而佛教认为佛陀其本身只是人类的一员,他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的努力与才智。

人,而且只有人才能成佛,并且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能。

修行的目标就是明心。

因此佛教文化可以定义为一种“强调以人为本的,用以规范人的思想、行为的一种强有力的规则体系”。

对于企业文化,我们通常理解为企业的一种共有的价值体系,可以用以规范企业人员多数情况下的行为,是一个强有力的不成文的体系。

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并为企业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守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是团体意识、行为规范、思维模式和共同愿景的总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长久以来,佛教之于我,始终是个迷。

也许是有缘吧,不久前有幸参加了中国职业经理人的资格培训,包胜勇先生有关佛教与企业管理的讲座终于让我与佛有了机缘,使我与佛教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

通过这次学习我初步领略了佛教的历史、佛教的基本目的、佛教的理念及其精髓以及佛教的组织与管理等等陌生的领域,让我认识到佛教作为中华文化的巨大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确思想精深,内蕴丰富。

在学习过程当中,我感到佛教的很多理念和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是很有借鉴作用的,在此斗胆把我对佛教的粗浅认识加阐释。

一、佛教建立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佛教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人们“了生死,求智慧”,从它的出发点上就把其定位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上,它从解决人的现世之苦(生、老、病、死四大苦)出发,为人们设立了一个理想的彼岸世界(即达到涅槃的境界),实现无生无灭的目的。

佛教通过对人之佛性的精细分析,把能否成佛和如何成佛又完全归于人的自身,归于人的自我努力和内心的自我净化上,提出“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明确修行的目标就是明心。

在这里,佛教把人及人心提高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从而确立了人及其思维的中心地位。

在这点上,现代企业管理同样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强调经营人心,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上,强调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强调企业在选人、用人、留人、育人等环节上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根据每名员工的能力、性格特点,选拔、培养适合的人,并放在适合的岗位上,并针对每人、每岗的特征,选择适合的激励手段,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实现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从而实现双赢。

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市场运营管理上,同样要善于经营客户与消费者之心。

企业的经营也要象佛教以对心的修炼为住,强调并重视人及人心。

正如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石滋宜博士在给《蒙牛内幕》作序中所期望的,“归根结底,蒙牛的成功在于善于‘经营人心’:在企业内部,注重向下经营人心,以聚揽人才,激发其工作热情;在市场上,善于经营客户之心,消费者之心,善于抢占其心智资源,建立企业品牌的美誉度与忠诚度。

如果中国企业都像蒙牛这样注重‘心’的经营,那么一定会很快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的企业”。

二、佛教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圆融的辩证法思想。

佛教向人们描述了万物的结构,如实地分析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让人们深切地认识到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并教给人们去清醒地认识它们的方法与途径。

般若经提出“空色不二”,维摩诘立“不二法门”,天台宗提倡“三谛圆融”,华严宗提倡“六相圆融”等,都强调此岸与彼岸、现象与本体、全体与部分,乃至一多、大小、长短,隐显、成坏等等对立与差別之间都是相通互融的。

禅宗主张的人即佛、佛即人、世间即出世间、烦恼即菩提、迷即悟、生死即涅槃等也是一种圆融无碍的思想。

这些辩证法思想不仅开导了我们的思维方法,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而且提高了人们的思维能力,为人们认识整个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当然佛教的圆融无碍观是建立在一心和概念思辩基础之上的,与唯物辩证法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有所不同。

佛教的圆融观认为万法容于一心,故万法相容无碍,一与多、总与別、成与坏相依赖而存在,故二者之间相互容含,一体无別。

虽然二者所建立的基础是不同的,但是佛教的圆融无碍观作为一种观点、一种方法、一种境界,不仅体现了辩证的思辨智慧,而且体現了对待诸矛盾大而容之、圆而通之的精神,在当今矛盾重重多极化的社会里,仍然需要这种辩正智慧和精神境界。

圆融是学佛之人的一种境界,功德圆满,成就人生;是一种处世态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贯通。

这里的圆融并非奸诈狡猾,而是提倡一种“方而不怪,圆而不滑”的处世原则。

在企业管理中,圆融同样是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

一方面在公司的战略和政策方针确定后,实现战略的关键在于执行,但在实际执行战略的过程中,由于我们会经常遇到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种种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用圆融无碍的辩证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去灵活执行战略和方针政策,不能僵化顽固。

否则很难将公司的战略得以彻底地贯彻和执行。

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管理上也要用圆融无碍的思想建立一支团结协作的团队,在团队中体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切配合,融合贯通的合作精神,使团队的执行力发挥出最佳效能。

三、佛教向我们揭示了“诸行无常”这一永恒发展变化的规律。

“诸行无常“说的是一切有为法,皆生灭变异,不可常住。

“诸行”讲的是范围,意思是“一切”,“无常”是这句话的中心,“无常”的意思讲的是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生命)每一刹那都处在生灭变异之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常存不变的,相反,它们都是瞬息化、流变无止境的。

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正如《杂阿含经》云:“当观知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无常。

……如是观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无常”。

在佛教看来,不论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不论内部还是外部、不论宏观还是微观、不论近处还是远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世界上没有常存不变之物,无物不变、无时不变、无处不变,变化普遍存在于一切时间和空间。

对于企业来讲,要将这种“诸行无常”的发展变化观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

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在时刻变化着,市场需求在变化、竞争对手在变化、经济环境在变化、宏观政策在变化、世界格局在变化、小环境在变化、大环境也在变化。

面对这纷繁复杂的变量,就要求我们的企业管理能够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以变应变,以变制变,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和放松,就要有海尔总裁张瑞敏的那种感觉“每天我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唯有战战兢兢地为生存和发展努力,不断努力适应外界和内部的变化才能塑造出百年的企业和世界级的企业。

四、佛教提出了“诸法无我”的大智慧和大境界。

佛教讲“诸法无我”,“诸法”是指世间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内部,“无我”即是无自性,无自己的特征。

它体现了佛教空的思想。

天地宇宙包罗万象的一切东西,其演化与运行遵循着自有的诸多大法,可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这些法有的至深至奥,有的至简至明,有的亘古不变,有的应运生灭。

但无论怎样变化,万物都不可能脱离大法。

佛教强调要达到“合于诸法”,就必须首先进入“无我”,因为“无我”而“法现”,因为“有我”则“蔽法”。

强调“无我利他。

普济众生”。

古人云“由无我,方能经世;由利生,方见无我”。

也就是说,心中破了“我相”,方能治理国事、世事,要知道自己是否达到“无我”的境地,就要看看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已经利益众生和他人了。

“无我”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和大智慧,企业管理也应运用这种“无我”的大智慧、大境界角度。

一方面从企业的营销管理看,现实的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应探究市场的发展规律和需求,从而设定我们的战略方法和战术手段,而不能主观地臆断和盲目决策。

比如一个产品能否在市场上打开销路,关键在于这一产品能否满足消费者即他人的消费需要,适应他人的消费心理,应以“顾客为中心”,而不是简单地“以产品为中心”,只关注这个产品能否满足自身的理想需求,“闭门造车”的产品是不可能被市场所接纳的。

另一方面,在企业外与客户和消费者的沟通、在企业内上级和下级、平级间的沟通中,同样应以对方为中心。

放下“自我”,去掉“我执”,在沟通中体现众生平等,要以感恩的平等的心对待每一个消费者、每一个上级、下级或平级,去掉我,体现“无我”的境界。

据调查2/3的人在处理和判断问题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我们只有心存“无我”的心态,才有“利他”的结果,才能使客户在接受我们产品的同时,接受我们和我们的公司,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积极进取、团结敬业、精诚合作的氛围。

五、佛教对人性细致和真实的剖析为管理者自我提升提供基石。

在佛教看来,人就是人,人性本净,但由于受无明之覆,贪、嗔、痴三毒之染,再加上外缘之攀援,才有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欲求。

佛教对人欲求的产生分析是详尽且合理的,并且佛教认为这些欲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可以对治与去除的。

它大胆地把人性进行了细致和真实的分析,将人具体化、实在化。

同时由于佛教不但分析了人的外在表征,而且探究了之所以如此的内在根源及其发展趋向,强调了人的如实人性与动态人性,使其将人性理论架构得更为全面、真实和契世。

基于此,企业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一方面在管理当中要勇于认识自身存在的“贪、嗔、痴”三毒,时刻警惕它们,并在一念未生前看住它、盯住它,先觉悟到它,避免被贪心、愤怒、愚痴控制住自己,始终保持谦和、廉洁、平易的管理风格,加强自身修养,这不仅对于自己而且对于整个团队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另一方面管理者也要用佛教对人性的分析原理,去激励和管理整个团队,鼓励团队成员戒除“贪、嗔、痴”三毒,从而提升整个企业团队的文化和素质。

六、佛教对僧团队伍的管理揭示了企业管理的关键作为传承二千年的佛教,佛教僧团队伍作为一个组织能历千年而不衰,经数代而不竭,这与佛教用清规戒律管理佛门弟子以及它组织完备的丛林(即寺庙)制度有关。

作为一个团体组织,它向它的成员传达了人人成佛的理想目标,指出只有按照“众恶莫做,众善奉行”的思想行事才能修成正果,并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上有严格和详尽的规定。

另外作为佛教传播的基地(寺庙)也建立起了严格的组织机构,在方丈之下有24个序职、24个列职、24个杂职,一般寺庙设有4大堂口、8大职事。

纪律严明,上下明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这种严密完备的组织方式及严格的规章制度保障了佛教历经千年流传到今而不衰落。

作为现代企业,从佛教的组织和管理中应得到的启发是:必须明确高尚的企业目标,必须组建合理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操作规程、职务说明书、行为准则等规章制度来规范和指导员工的日常工作,要有“规矩”来管理企业员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时规矩的建立不是摆花架子,还需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对任何违反规章制度的人员要严格惩戒,不能姑息。

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工作有章可寻、有的放矢,并以此建立责任心和自我反省能力,促进有质量的工作成果,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最后,佛教用让每一个人成佛的理念激励着每一个崇信佛教的人们,与佛教及寺庙组织共同成长。

作为现代企业,要善于从佛教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提升企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企业要顺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提出企业发展的愿景,用圆融无碍的辩正观,将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定为己任,丰富和完善企业文化,去掉“我执”,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实现员工个人发展的目标,实现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双赢、多赢的局面。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成为百年企业,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