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逃课现象心理透视及干预政策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现如今,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学生的出勤率和学习态度也成为了各大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
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一些学生出现了隐形逃课现象,给教育管理和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本文将对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分析1.1 隐形逃课现象的表现隐形逃课是指学生因各种原因而未按规定出勤,但并不明显,往往在教师或学校管理人员的视线范围之外。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学生利用各种理由不出席课堂,比如假装生病、私自离校、赖在宿舍等。
一些学生也会在课堂上以打瞌睡、听音乐等方式表现出对课程的不重视,实际上已经开始了逃课。
1.2 隐形逃课的原因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逃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习压力过大: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学生学习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一些学生为了减轻心理负担,选择逃课放松自己。
(2)对课程不感兴趣:一些学生对某些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认为课堂学习没有价值,因此选择逃课。
(3)社交活动过多:一些学生过于追求社交活动,为了与朋友聚会或者参加社团活动,而放弃了课堂学习。
(4)课堂管理不严格:一些学校或者教师对学生的出勤情况缺乏监督,学生有机会可以逃课。
1.3 隐形逃课的危害隐形逃课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术表现,还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成长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由于逃课导致学习内容跟不上,进而影响学生成绩,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容易疏斜。
逃课还会导致学生缺乏责任感和纪律观念,甚至会成为一种不好的社会习惯。
2.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减少逃课现象的有效途径。
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等,让学生感受到学术的魅力,增加对专业课程的兴趣。
2.2 加强课堂管理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出勤率。
在课堂上要严格要求学生不得迟到早退,严禁打瞌睡和听音乐等不文明行为。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综合分析及相应对策的建议
1 学生个人方面大学生思维独立,创造性强,他们既注重眼前,又放眼未来。
感情丰富的他们正处于一个自制力、意志力、目的性显著增强的发展阶段。
刚脱离高考的牢笼,新生们都是本着“解放”的心态进入大学的,没有了考试的压力、家庭的管教、老师的督促,缺乏对大学生活的正确认识,产生松懈心理和歇脚心理;或是自制力和意志力薄弱,沉迷游戏和娱乐,产生享乐心理;追求自由个性,拒绝课堂约束的逆反心理等,都是大学生逃课的诱因之一。
由此,学生自己应意识到,大学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地,并不存在所谓的“解放”。
在学校的粗放管理以及离开老师父母的督促下,大学生应该学会独立生活,懂得自觉自主地学习,不断丰富完善自己。
2 教师方面根据调查中几个关于调查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意见的问题,看出部分逃课率高的课程中,很大原因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不足。
部分教师授课水平不够高,知识面不够广,照本宣科的讲学或者无法将知识深入浅出地讲授、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的交流等,都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促成逃课。
因此,教师应切实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素养、专业水平和从教技能等多方面。
提高授课水平,增强与学生的交流,适当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减少逃课现象。
3 学校方面新生进入大学之前往往不了解大学的生活以及学习方式,入学后亦普遍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机,加上无法立即适应新的环境,容易造成对上课无所谓的态度,放任自己。
部分师兄师姐并未以身作则,错误地引导学弟学妹,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
加之学校部分课程安排不合理,如课程之间太疏或太密,造成学习进度跟不上或教师教学疲劳降低教学质量;课程内容过于简单或很难而且进度很赶,造成厌学心理等。
在教学管理方面,有些学校对于约束旷课这一违规违纪的行为的政策并未非常严格地执行。
其次,社团工作本是服务于大学生,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在各种原因的驱导之下,社团活动却往往占用大学生正常学习时间,这也是促成逃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心理原因分析与对策调查报告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心理原因分析与对策调查报告【摘要】大学生逃课现象一直存在,引发了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原因,发现缺乏动机和目标、没有正确认识逃课后果、反感教学内容或教学方式以及与同学交流产生消极情绪是主要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调查提出了建立正面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增加课堂互动和参与度等对策措施。
通过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深入分析和对策措施的研究,可以有效改善这一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出勤率和学习效果。
希望相关部门和学校能够认真对待这一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现象,心理原因,对策调查,缺乏动机,逃课后果,反感教学内容,学生交流,正面激励,课堂兴趣,沟通交流,课堂互动,结论分析,建议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逃课现象日益普遍,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希望和建设者,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深入研究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心理原因并提出对策调查是至关重要的。
逃课是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不按时到达教室或离开教室,影响了教学秩序和学习效果。
大学生逃课现象一直存在,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逃课现象已经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尤其是一些优秀学校,也面临着逃课现象严重的挑战。
了解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心理原因,对于制定有效的对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深入分析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心理原因,调查相关对策措施,并提出建议,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心理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帮助学校和教育机构更好地管理和减少逃课现象的发生。
通过分析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动机,从而針对性地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大学生逃课现象心理成因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逃课现象心理成因分析及对策前言大学生逃课现象长期存在,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和影响。
对于大学生逃课现象,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期找到其心理成因,并提出对策,尽可能的减少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发生。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表现大学生逃课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经常缺席课堂:无故缺席课堂,或经常请假消极应对课程安排。
2.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没有兴趣、热情去听课或学习课程内容。
3.故意逃避:对某些特定课程或授课教师抱有不满、厌恶、怨恨等情绪而故意逃避。
4.学习成绩下降:长期逃课会影响正常的学业进度,使学习成绩下降。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心理成因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心理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压力: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和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逃课成为了他们减轻压力的一种方式。
2.自我意识和自我定位:大学生逐渐从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的阶段,从一个高中生转变为一个独立、自我意识和自我定位更明确的大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大学生会感到自我焦虑,对自己的适应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导致逃课现象的发生。
3.课程内容不适应:一些大学生对于某些课程内容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逃课的现象。
4.懒惰:一些大学生缺乏自我学习的意识和动力,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从而导致逃课现象的发生。
针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对策大学生逃课现象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较大,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减少逃课现象的发生。
1.提高兴趣: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挑选相关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通过其他教学形式来增强学生的学科兴趣。
2.减轻压力:学校应加强心理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3.加强管理: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设立适当惩罚措施,对逃课行为进行限制,从而减少逃课现象的发生。
4.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结论大学生逃课现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逃课现象心理透视及对策
一、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现状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大学生逃课现象,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学生专业课平均逃课率在20%左右,基础课在25%左右,公共选修课则高50%,60%以上的大学生有过逃课经历。
不容回避的事实,大学生厌学、逃课现象正日益成为家庭、高校、社会的一种焦虑,也给高校的管理、教师授课以及学生正常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特点目前大学生逃课现象很普遍,我们发现大学生逃课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如从学历来说,专科学生的逃课率要高于本科生;从年级上来说,高年级逃课率要比低年级高;从性别上来说,男生比女生逃课率高;从课程来说,基础课高于专业课、选修课高于必修课、人文类课程高于理工类课程;另外学生逃课率还与教师学历、职称、年龄等有关。
目前高校防止学生逃课主要措施是点名制,但这方法也这导致了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出现,如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聊天、发短信、打磕睡、看闲书等现象。
三、大学生逃课产生的消极后果(一)逃课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从长远角度看,学生应培养自己良好素质和综合能力,而这些都必须在平时课堂上一点一滴积累。
学生逃课不仅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纪、校风,同时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大学生逃课更是对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这种浪费无论是大学生个人及家庭还是对国家来说都是一种“奢侈”。
(二)导致大学教育无奈“缩水”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不仅学生有压力,同时学校也有很大压力,就业率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评估、招生等各方面问题。
面对就业挑战,一些学校出现教学为就业“让路”。
许多学校在大四时尽量少安排或不排课,毕业论文则会提前布置,大学生因为找工作而影响上课和写论文,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了,实在令人担忧。
而对毕业生“逃课”往往采取默许或回避的态度,这种不惜采取牺牲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不负责任的,它直接导致本科教育严重缩水,教学质量大幅下滑。
大学生逃课心理现象及分析
大学生逃课心理现象及分析文章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实现了自己进入大学学习的梦想。
然而许多大学生却丢弃了高中刻苦学习的习惯,养成了逃课的习惯,高校学生逃课现象非常普遍,许多大学生都有逃课的经历,甚至出现了经常不上课的“逃课族”,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教学秩序与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因此,高校大学生逃课已成为高校教学与管理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心理现象原因分析途径对策一、现象分析在这个全球经济高速发达的时代,因为我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这句至理名言,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进入大学学习的梦想。
这本应该是令家长、老师高兴的现象,然而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再努力学习,渐渐养成了逃课的习惯,令家长伤心、老是担心。
“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史部完整的”。
这是在大学校园内普遍流行德一句话。
二、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特点目前大学生逃课现象很普遍,我们发现大学生逃课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如从学历来说,专科学生的逃课率要高于本科生;从年级上来说,高年级逃课率要比低年级高;从性别上来说,男生比女生逃课率高;从课程来说,基础课高于专业课、选修课高于必修课;另外学生逃课率还与教师学历、职称、年龄等有关。
目前高校防止学生逃课主要措施是点名制,但这方法也这导致了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出现。
由此观之,逃课现象在大学生当中越来越普遍了。
逃课成风不利于大学生的学习,严重影响了任课教师的工作情绪,也打破了学校的教学秩序。
大学生逃课现象应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自律能力不够、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学校应该认真反省,课程安排得是否科学、讲课内容是否陈旧。
专家认为逃课其实也是一种选课,喜欢的课可以随便去听,不喜欢的也可以不去。
在他们的经验里,大学那些课程无所谓,一定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在这方面机械化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硬制度搞得学生“毫无自由”。
众所期待的是,管理应该更人性化,应更大程度上尊重学生求知的选择。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1. 引言1.1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在当今社会,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竞争的加剧,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越来越严重。
隐形逃课是指学生虽然出现在课堂上,但却没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是打发时间、玩手机或者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给老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对于隐形逃课现象,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应该认真分析其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只有通过加强师生沟通与互动,建立健全的课堂管理制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才能减少隐形逃课现象的发生,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课堂参与度。
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与教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动力,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好的校园氛围。
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2. 正文2.1 隐形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隐形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些学生可能因为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或者不重要而选择逃课。
他们可能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学习或者补课来达到学习目的,从而选择不去上课。
个人原因也可能导致学生逃课,比如身体不适、家庭问题、情感问题等。
这些个人因素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使他们无法专心听课并参与课堂活动。
课堂管理不严格、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教师教学方式不吸引人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学生逃课。
如果学生觉得课堂上没有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或技能,他们就会觉得逃课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社交媒体和手机等现代科技的普及也让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从而导致他们无法集中精力上课。
隐形逃课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建立更好的课堂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生沟通与互动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学生逃课现象的发生。
对当代大学生生逃课现状、原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
四: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的策略及措施
⑴:重视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校园文化建设
⑷:提高教师授课水平,确保上课的灵活性 ⑸:健全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点名制 ⑹:优化课程设置,增强课程的灵活性
五:初步计划
⒈收集资料编写问卷 ⒉发放问卷,寻找处在不同地区的高校同学,让他们帮忙发放问卷
二、具体研究内容
1:大学生对逃课的看法
:有些课不得不逃
:不逃课不算大学生
:偶尔逃次课无所谓
④:逃课是不对的
2:逃课的现状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逃课情况与年级的关系
:逃课情况与职务的关系
:逃课情况与性别的关系
④逃课与学校⑤⑥⑦
3:对大学生逃课的原因的分析
1:老师讲课无聊 不喜欢 2:课程本身无聊 3:确实有事, 4:只是不想上课 5:上课没有收获 自习会更好 6:老师不经常考勤 学校管的不严
7:很容易过 老师会划重点
8:天气的原因,比如冬天比较冷,早上不想起床,夏天下午热,不想出去被
晒
9:心情的原因,比如失恋了,心情不好
三: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
2文献法:分类阅读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历史
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性结论或者问题,寻找新的 思路。
⒊问卷回收并进行筛选与整理
⒋进行数据统计并得出结论 ⒌通过查阅资料,参考文献对数据进行解释
2、对当代大学生逃课现状研究的意义
目前,很多大学生认为进入了大学以后就可以自由自在,上不上课完全可 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但是大学生的身份依然为学生,课堂学习依旧是其日常生活中 永恒不变的主题。然而,众多因素却使得当代大学生逃课现象变得日益泛滥,给高校 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极大的压力,通过对此问题的研究,可以让我们 进一步认识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为规范大学生课堂学习行为,改进大学生教育教学 管理工作提供实证参考。
当代学生逃学现象分析报告
当代学生逃学现象分析报告1. 引言逃学是指学生故意逃避上学或者早退的行为,是一种常见的学校现象。
在当代社会,学生逃学现象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报告将从社会背景、原因分析、影响及解决对策等方面对当代学生逃学现象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解决这一问题。
2. 社会背景逃学现象在当代社会日益普遍。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家庭、社交等多个方面的压力,使得他们对学校的厌学情绪逐渐增加;另一方面,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使得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各种诱惑和娱乐,诱发了逃学的欲望。
3. 原因分析学生逃学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1 学业压力现代教育体制追求成绩导向,学生们必须面对严重的学业压力。
这种压力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难以承受,他们害怕面临失败和评价,因此会借助逃学的方式来摆脱这种压力。
3.2 家庭问题一些学生家庭环境不稳定,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成员的冷漠或过度干涉等问题会导致学生心理不稳定,进而选择逃学逃离家庭的困扰。
3.3 社交压力学生在校园中的社交关系也会对逃学决策产生影响。
一些学生可能面临欺凌、排斥或孤立,无法适应班级集体生活,从而选择逃学以避免这些负面的社交体验。
3.4 娱乐诱惑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给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娱乐选择,例如电子游戏、社交媒体等。
这些娱乐方式可能很容易让学生沉迷其中,失去对于学业的兴趣和重视,进而选择逃学。
4. 影响学生逃学现象的出现对学生本人及社会都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
4.1 学业成绩下降逃学的学生无法得到正常的学习与教育,导致他们的学业成绩下降,对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加深学业压力。
4.2 社会问题加重学生逃学现象也会增加社会矛盾和问题。
逃学的学生可能更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沉溺于社会问题,例如犯罪、吸烟、早恋等,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多的麻烦。
4.3 人际关系问题逃学的学生与同学的交流减少,无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社交能力受到影响,从而可能导致孤立、内向等问题。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一些高校学生出现了逃课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
本文将从逃课现象的原因、影响和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引起广大学生和社会的重视,提倡遵纪守法,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隐形逃课现象是指学生在不经老师允许或未经请假的情况下擅自离开校园,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中的一大隐患。
导致学生逃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学习压力大、兴趣不对等、课程内容难以理解、老师教学方法不合适、对学校和课程的不满、学生自身的懒惰等因素。
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是导致学生逃课的重要原因,如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的影响,使得学生容易产生逃避学习的心理。
逃课现象给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逃课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的减少,严重影响了学业成绩。
逃课使得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老师的指导和学习内容,导致了知识的跟不上。
逃课也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长期逃课会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给以后的发展造成困难。
针对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学校和老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学习。
学校也要加强课程设置,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吸引力,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学校可以建立一套完善的学生考勤制度,对逃课现象进行严格管理和惩罚,加强学生的自律观念。
学校还可以加强家校合作,加大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工作,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来,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于个人来说,学生们也应该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自觉性和自律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们也应该多参与课内外的各种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不仅是一个个体学生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和教育的问题。
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大学生逃课现象心里透视及对策
大学生逃课现象心里透视及对策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和大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大,逃课现象逐渐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各种各样,但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看待学习的态度。
本文旨在通过心理透视,分析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原因,从而提出合理的对策。
一、大学生逃课现象心理透视大学生逃课现象可以说是一种习惯性行为,在这种行为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心理原因。
每一位大学生都需要面对学习的压力和困难,但有些学生却无法顶住这些压力,选择逃避,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业。
以下是大学生逃课现象的一些主要心理原因。
1.缺乏学习兴趣很多大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兴趣,对于老师讲的内容感觉枯燥无味,难以持续关注下去。
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选择逃避课堂。
2.缺乏自信心有些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信心,总是怀疑自己能否掌握好课程内容。
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选择逃避课堂,从而避免面对自己的不足。
3.困境心理在学习中,很多学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时他们容易陷入困境心理。
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他们就会选择逃避课堂,从而通过逃避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二、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对策针对大学生逃课现象,我们需要采取对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对策建议:1.加强师生沟通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况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果和逃课行为。
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和学生的沟通,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设置奖励机制学生有时需要外部激励,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
学校可以设立一些奖励机制,激励学生增强学习动力。
奖励不必是高额奖金,可以是一些小奖品,如学习笔记本、优秀学生证书等。
3.建立学习辅导机制学校可以建立学习辅导机制,以帮助那些在学习方面遇到问题的学生。
这种支持可以包括个人辅导、小组辅导、图书馆和学习中心等。
三、总结大学生逃课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逃课的背后也隐藏着学生心理问题。
学校和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建立正面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考试和学习中的挫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
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1. 引言1.1 学生逃课现象的普遍性高校学生逃课现象的普遍性是一个十分普遍且严重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逃课现象逐渐增多。
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的高校,都存在着学生逃课的现象。
有些学生选择逃课是因为他们觉得课程内容无聊或者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无关,有些学生则是因为懒惰或者缺乏学习动力导致逃课。
逃课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大学生群体,甚至在一些研究生、博士生中也有发生。
逃课现象对学校教学秩序和学生个人学习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逃课现象的普遍性已成为教育领域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学校和教育管理者需要共同努力,找出解决逃课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1.2 逃课行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逃课行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逃课会导致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因为他们没有参与课堂学习,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老师授课的内容。
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学习效果。
逃课会破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变得懈怠和漠不关心。
这样长期下去,会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造成学习能力的下降和学习动力的丧失。
逃课行为也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使其缺乏自律性、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逃课行为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动力,还会影响其整体素质和未来发展。
为了避免逃课带来的消极影响,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防止学生逃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逃课问题,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全面素质。
2. 正文2.1 高校学生逃课的原因高校学生逃课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一些学生可能觉得课程内容无趣或难以理解,缺乏动力去上课。
他们可能觉得自学或利用其他资源更为有效,因此选择逃课。
一些学生可能在课堂上体验到挫折或焦虑,遇到困难或者与同学关系不和,导致情绪低落,从而选择逃避面对问题。
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等诱惑也是学生逃课的原因之一,学生可能因为沉迷于网络世界而忽略学业。
大学生逃课原因分析与对策
大学生逃课原因分析与对策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因素、高校教育管理两方面入手,分析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学生逃课的对策:帮助学生悦纳自我;积极开展专业教育;提升教学在教师评价导向中的地位;促进各项制度科学化。
标签:大学生;逃课;归因分析;解决措施当前,大学生逃课已经成为高校学风中的突出问题,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据有关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过逃课的经历。
这种大学生逃课常态化的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逃课者自身和高校管理。
从第一个方面讲,逃课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第二个方面讲,高校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构成了逃课的客观因素。
一、逃课原因1、逃课的主观因素(1)厌学情绪。
厌学,是逃课主观因素中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
而这个因素又集中表现在低年级的大学生中。
低年级大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往往不能正确接纳自我,对自己的行为、能力、价值观的态度和评价常常处于摇摆之中,一旦学习成绩不好或者基础太差,就容易失去自信心陷入悲观、焦虑等不良情绪之中,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同时,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缺乏专业认同感,导致对课程学习产生抗拒,从而丧失学习动力,产生厌学情绪。
(2)目标建立失败。
丧失学习目标是逃课的又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
一些学生在高中时,在老师家长和高考的压力下,能被动的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大学相对宽松的管理使得一些学生失去了外在督促,加之没有了升学压力,这时,如果没有及时建立新的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机,就会让一些学生失去学习激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之外的行为上,如打游戏、上网、谈恋爱等,从而对上课形成无所谓的态度,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形成习惯性逃课。
据有关调查表明,大多数逃课的学生实际上是宅在宿舍打游戏、或者睡懒觉、或者各种社团活动、兼职等,并没有真正投入到自主学习过程中。
(3)消极同伴效应。
从逃课行为上看,同伴群体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同伴效应指邻近的平等个体之间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产生相互作用时,其中一个体的行为及决策受到同群者行为及决策的影响。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心理原因分析与对策调查报告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心理原因分析与对策调查报告【摘要】当前社会中,大学生逃课现象频繁,给学生个人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心理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在分析中发现,社交压力和学习焦虑是大学生逃课的主要心理原因。
为解决此问题,本文建议加强心理辅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有效减少逃课现象发生。
实践证明,加强心理辅导对大学生逃课问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
建议学校和教师们重视大学生逃课问题,加强心理辅导,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现象、心理原因、对策调查、社交压力、学习焦虑、心理辅导、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总结、展望、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逃课现象在当今社会已经逐渐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学习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逃课来放松自己,或是应付其他事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学习效果和未来发展,也给大学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挑战。
深入研究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心理原因,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逃课现象可能与大学生面临的社交压力有关。
在大学生活中,社交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学生可能因为朋友聚会、社团活动等社交事件而选择逃课,希望能够在社交方面取得更多的满足感和认同感。
学生在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和种种困难时,可能会觉得逃课可以给自己一些喘息和缓解。
社交压力可能是造成大学生逃课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逃课现象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行为,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研究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心理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机,为未来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和解决方案。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究大学生逃课现象背后的心理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大学生逃课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逃课的动机,为学校和家庭提供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
大学生逃课现象原因探析及对策
中国电力教育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课堂传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最基本、最平常,也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教师通过课堂讲课“传道、授业、解惑”,学生通过课堂听课“得道、获业、明智”。
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传播文化的神圣殿堂,也是师生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
然而, 无论重点大学还是一般院校,学生逃学旷课现象却普遍发生。
教学与管理中不断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
克服大学生逃课现象已成为各高校教学管理中不得不面对的“通病”和难以有效根治的“顽疾”。
为什么学生越来越不愿意上课? 不想上课的学生有哪些? 他们把本该上课的时间都用在做什么事情去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试图对此进行粗浅的探索和思考,以期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有所助益。
一、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分析“逃课”是学生主观意愿决定的行为,即在非特定条件下(因病或客观性紧急事务)学生作出的逃避课程的决定并付诸实施。
据不完全统计,大学里从未逃过课的学生几乎为零。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学生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而公共课逃课率已达50%以上。
[1]逃课是一种表面现象,大学生是有着自主意识的成人,面对如此大量的学生逃课现象,分析学生逃课的原因非常必要。
1.大学生自身的原因(1)组织纪律观念淡薄。
现在的大学生自主成长意识和能力的缺乏也是影响其学风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在的大学生成长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年代,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没吃过什么苦,并且从小到大的生活都是由父母安排,所以缺乏自主成长的心理需要和相应的能力。
其中不少大学生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在老师和父母的牵引、扶持下跨越了人生第一难关——高考后,他们以优胜者的姿态进入高等学府,没有了老师的督促、父母的管束,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多了,自己做决定的事情多了,紧绷的神经一下放松了,而懒散也随之接踵而至。
(2)学习态度不端正。
这类逃课的学生往往是进入大学后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为进了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带着“混文凭”的思想,学习没有动力,缺乏竞争意识,学业上只求“60分万岁”,生活上追求享乐。
如何看待大学生逃课问题及应对策略
如何看待⼤学⽣逃课问题及应对策略2019-10-16内容摘要:近⼏年,我国⾼校的⼤学⽣不认真上课反⽽经常逃课成为国内教育领域和学术领域的热点话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据调查,很多⾼校的⼤学⽣都有逃课的经历,逃课现象已经⾮常普遍。
因此,⼤学⽣逃课现象已经成为每个⾼校教学管理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本⽂重点探讨和分析⼤学⽣逃课现象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或减少这种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学⽣逃课现状解决措施⼀.⼤学⽣逃课现状及特点⾃从2000年以后,随着全国⾼校降低⼊学门槛扩⼤招⽣,国内⼤多数⾼中⽣都如愿以偿成为⼤学⽣。
据最新调查,我国⾼校的⼊学率已经超过75%,⾼等学校教育规模早已成为世界第⼀。
正在我国⾼校教育⾛向普及化,⼈们期待使这种教育发挥更⼤作⽤的时候,⼤学⽣却出现了“逃课”现象,并且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
和初中⾼中⼀样,课堂教学是⼤学教育的重要部分,不可忽视。
但是,与⼈们想象的恰恰相反,作为国家栋梁之才、中坚⼒量的许多⼤学⽣都有逃课旷课的经历,严重扰乱了⾼校教育⼯作,使⼤学⽣失去了提⾼⾃⼰专业知识以及综合素质的机会。
总结⾼校⼤学⽣逃课的特征的话,有以下⼏个⽅⾯。
⼤学⽣逃课的特点总结起来有以下⼏个⽅⾯。
1.专科学⽣的逃课率明显⾼于本科⽣逃课率中专科学⽣的逃课率明显⾼于本科⽣。
经过调查得知,⽆论本科⽣还是专科⽣,有个共同特点就是越是⼤年级逃课现象就越多。
例如,本科⽣⼤学⼀年级到⼤学四年级学⽣的逃课率分别是12.5%、24.4%、40%、50.7%等。
专科⽣的逃课率⼤⼀为21.3%,⼤⼆为35.2%,⼤三为53.8%。
所以,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知,国内⾼校本科⽣和专科⽣都有逃课现象,但相对⽽⾔专科⽣的逃课率⽐本科⽣还要⾼。
2.隐性逃课现象严重很多⼈都不了解或不知道隐形逃课的意思。
隐形逃课就是当⽼师上课讲解课本内容时,很多学⽣根本就没有把注意⼒放在听课上,⽽是玩⼿机,看其他书本或是互相唠嗑等现象。
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透视98
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透视摘要: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同时很多学子却又面临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毕业后就业困难等问题,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随之而来便出现了大学中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逃课。
笔者认为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分析找出能够减少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措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逃课现象,还原大学课堂的本来面目。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现象;透视.自2000年以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出台,高校规模得到迅速扩大,更多的学子圆了大学梦。
然而,就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很多学子却又面临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就业困难等问题。
在这样进退两难的情景下,很多在校的大学生渐渐对自己的学业失去了信心,在学习中缺乏兴趣和动力,伴随而来的便是大学生中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逃课。
虽然大学生逃课现今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是从它出现到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不得不让我们去思考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应采取的对策。
一、大学生逃课行为的现状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大学生逃课现象,为此笔者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对所在学校的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
问卷总共发放105份,被调查的对象是随机确定的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每个年级各35人),并全部收回。
经最后统计分析,当前高校学生专业课平均逃课率在18%左右,基础课在26%左右,公共、选修课则高达50%,65%的大学生有过逃课经历。
可见,逃课在大学生中已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不但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展开与大学生专业知识和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且也造成对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因此,加强对高校大学生逃课的管理已成为高校教学与管理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心理原因分析(一)外部的影响因素1.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所谓课程设置,主要是指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
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逃课现象心理透视及干预政策摘要:大学生逃课心理,主要有逃课率随着年级的升高呈递增趋势、男生的逃课情况较女生更为严重、隐性逃课现象严重、学生逃课率与教师学历、职称、年龄呈现不平衡性等几个方面的特点,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学校风气以及大学生自身是造成这种心理现象的主要原因,因而,家庭、社会、学校及大学生自身都应该采取措施,作出努力,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对策引言笔者选取自己所就读的学校,通过走访、文献收集等形式,对该校大学生的逃课现象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有百分之79.2的学生承认有过逃课经历。
其中,选修课逃课率为27.3%以上,专业课有6.4%左右的逃课率。
而所谓的大教室上的大课逃课率竟然高达在58.8%以上。
大学逃课现象已非个例,而是极为普遍,问题极其严重,这既浪费教育资源,又危机高等教育质量。
因此,如何预防或减少大学生逃课,已不再是一两个大学的问题。
1 对大学生逃课的理解前苏联心理学家季亚钦认为“逃课是指学生在未请假的情况下,没有按照既定的时间和地点去上课的一种旷课行为”[1]。
对于逃课现象从主动上笼统地分为理性逃课与非理性逃课。
理性逃课就是“逃课不逃学”——不去上课程表上的课[2],而去学习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课。
非理性逃课是指在上课时间不去上课却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
从形式上分,分为显性逃课与隐性逃课。
显性逃课是指学生没有经过批准,直接不到教室的一种行为。
而隐性逃课就是学生来到课堂上,但“身在曹营,心在汉”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比如玩手机,开小差,聊天等。
不管哪种形式的逃课,都是对高校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2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特点笔者的调查结果表明,逃课率居高不下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2.1逃课率随着年级的升高呈递增趋势收集资料显示:逃课率随着年级的升高呈递增趋势:刚上大学的学生对学校管理制度不清楚,还没有完全地从高中时期的学习氛围中走出来,逃课相对来说不那么严重。
慢慢的熟悉了校园的情况,耳濡目染学兄学姐的学习方式,逃课风气开始盛行,学习越来越不受重视,自我管理越来越差,导致了逃课率居高不下。
2.2男生的逃课情况较女生更为严重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说自控能力相对较强,纪律性较高,对待学习的态度相对认真。
男生自控力本来就比较差,加之男生总是成群结队的在一起,一个不来就容易出现一群不来的现象,而且打游戏、玩纸牌等娱乐活动在男生寝室的猖獗,也是导致男生逃课率高于女生的原因[3] 。
2.3 隐性逃课现象严重所谓隐性逃课是指教师在上课时,学生做其他作业或想其他事情,思维根本没有在课堂上[4](本文除特殊说明外,其他逃课均不包括隐性逃课)。
在老师或者学校管理相对严格的情况下隐形逃课非常严重,虽然来了,点名到了,然而却根本没有在学习知识,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2.4 学生逃课率与教师学历、职称、年龄呈现不平衡性我们以山西某大学的调查结果为例:在学历方面,本科与博士学历教师授课的逃课率较高,分别占到48.1%与29.1%,而硕士学历的教师所授课的逃课率只有24%。
在职称方面,讲师与副教授授课的逃课率较低,分别为32.6%与22.1%;助教与教授的授课逃课率却占到44%与31.4%。
在年龄方面,年龄在30~45岁的教师所授课的逃课率较低,为17.4%,55岁以上的教师所授课逃课率很高,达到了44.7%[4]。
3 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分析3.1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缺乏学习目标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高中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都是奔着实现大学梦的目标在努力着,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干劲十足,动机强烈。
至于考上大学后该干什么、将来该如何发展,大多学生则茫然无知。
因而进了大学以后,他们没有明确的方向,不知道该学什么,该怎么学。
因此,学生要么出于对就业的考虑,随波逐流,盲目考证考研,导致出现缺课、逃课现象;要么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毫无学习热情,从而缺课。
这是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导致的。
另外,与高中时期封闭的学习环境和巨大的学习压力相比,大学学习更宽松也更具开放性。
高中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照做就行,而大学学习更多的需要自己的自觉。
有些学生抱着“60分万岁”的心理,加之外在的诱惑增加,学校的处罚力度不够,管理不严,于是部分学生产生了侥幸和懈怠的心理,导致缺课。
3.2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或学习兴趣3.2.1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学课程太过于注重理论而轻实践,而大多单位的招聘又要求应聘人员具有从业经验。
因而,大学课程的设置忽视了或脱离了社会需求,这种忽视使部分学生对学校课程感到失望和厌烦,从而缺课。
此外,学校的选修课程门类太少且有诸多限制,选修课的缺课率一直居高不下,其原因主要在于部分学生没有选到自己喜欢的课程或者部分学生的学习太过于急功近利,没有认识到全面的知识修养对自己的重要,因此对学校要求的公共课、选修课多有抵触,认为这些课程与自己的专业没有多大联系,被动选修只是为了拿学分,因而激不起对这些课程的学习热情,导致显性缺课或隐形缺课。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加大了学生的逃课率。
3.2.2 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大多大学对学生的课堂管理主要依赖任课老师的课堂抽查,有些教师在管理上松散、不到位使逃课的学生有了漏洞可钻。
大多学校的校规校纪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也很完善,但并没有严格执行。
由于我国高校严进宽出的特点,所以大多高校在对学生违纪的问题上没有及时处理或处理力度不够,很少有因为逃课而被开除的现象,导致学生不把纪律当一回事,再三的无视组织纪律。
3.2.3 课程评价机制不科学大多高校的课程评价方式单一,一般只通过期末的一次考试来完成评价,并且考试内容死板,授课老师一般都会提前把考试范围给勾画出来,一个晚上的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已绰绰有余,很多平时逃课的同学考试成绩与认真听课的同学无差异甚至还会更好,使得学生认为上课听讲价值不大。
死记硬背的考试,让那些不学习只要短期的死背成绩就能和认真的同学相差不多,使得原本认真的学习的同学失去兴趣,增加了逃课的人数。
3.2.4教师教学方式不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知识面的宽窄以及师生关系等与一个班级的出勤率息息相关。
有的教师在意的不是学生学得怎么样,而是这堂课我上了,就完成任务了,这些老师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让学生感到失望。
此外,由于对大学老师的考评更倾向于科研成果而非教学效果,因而大多老师不屑于钻研教法,大多使用满堂灌式的讲授,照本宣科,致使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有力地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但大学教师上完课就走的现象,导致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减少,无法及时反映学生的情况与提出建议,师生关系淡漠,学生不禁要问:这样的课堂,我该如何来喜欢?3.3 学习倦怠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校课程、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并且伴有以下行为表现:对所学课业和学校活动热忱消失,呈现一种消极状态,对同学、朋友态度冷漠和疏远[5]。
其产生原因是因为较长时间来自学校课程等方面压力。
3.4自我约束力不强很多大学生本来在高中的时候是比较认真的,但是长时间的紧张使他们一上大学就完全放松了自己,懈怠下来。
来自大学生活的各种刺激的影响、上课动机不强、对未来的规划不清晰、从众心理作祟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了大学生对自己的约束力越来越差。
3.5 就业心理定位不准或认知有偏差等就当今社会而言,大学生的基数急速增大,原来那种天之骄子的荣耀已一去不复返。
面对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有的同学认为,与其将时间浪费在空洞无用的理论学习上,还不如多做兼职,既可以赚钱,又可以为以后入职社会积累经验;还有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
他们非常盲目地随大流、跟风似地学习,社会上什么最热门他就学什么,别人考什么证他也考什么,从而选择逃课去学习自己需要的内容。
因为就业心理定位不准甚至没有,也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意志消沉,于是经常逃课去上网、逛街、打游戏、谈恋爱等等,以此打发时间。
4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干预策略4.1学校应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确立目标从进入大学开始就给学生做职业规划,让他们开始思考自己以后要干什么,适合干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应该要做哪些努力。
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心理咨询中心对班上的同学进行职业规划的普及,针对小众可以通过个别辅导进行。
让大学生有着自己对未来明确的目标,继续着高中紧张的学习目标,不让其产生松懈。
4.2 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程性质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去授课,丰富教学模式。
在上理论性课时可以采取直接授课的形式,在上实践课时可以采用间接的授课形式[5]。
直接教学模式有利于让学生直接掌握重点知识,而探究学习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师生讨论,不仅让学生参与教学,同时活跃气氛,而且会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
其次鼓励教师学都听其他优秀老师的讲课,取长补短。
最后增加自己的学识,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更好为学生答疑解惑。
4.3 教师应尝试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在考试内容、考试方式、综合评分等方面进行改革,增强大学生考评的灵活性。
首先,在考试内容上注重题目的设计,尤其是文史类课程,既要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掌握的情况,也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的应用[4]。
其次,在考试方式上采取平时不定期的模考、上课回答算成绩、考勤占成绩比例等形式,彻底改变学生的考前猛背书也能拿好成绩的情况。
同时加强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体制,制定出来的政策就要去执行,不要让学生存在侥幸或者根本置之不理的心理。
4.4切实改善学习倦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要改善学习的倦怠最主要的就是调整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通过完善教育机制、提高教师水平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方式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6]。
其次是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带上快乐的情绪,去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4.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我约束力学校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管理理念,首先在于抗压能力,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不胆怯、不退缩。
其次在于良好的适应能力,学着去习惯大学的生活与学习环境的转变,积极调整自我心理,从而达到不出现学习倦怠、自我放弃等行为。
最后在自我调节时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制定计划,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结语逃课之所以成为一个受到众多学生乐此不疲去做的事,从表面上来看会觉得是学生自己不喜欢学习、对自己不负责造成的,而经过深入研究之后就会发现是许多方面共同造成的。
有学生自己的原因、有学校管理和老师教学方式的原因和社会环境的原因。
因此,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提高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
教师应提升个人教学魅力和多元化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