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逃课现象心理透视及干预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逃课现象心理透视及干预政策

摘要:大学生逃课心理,主要有逃课率随着年级的升高呈递增趋势、男生的逃课情况较女生更为严重、隐性逃课现象严重、学生逃课率与教师学历、职称、年龄呈现不平衡性等几个方面的特点,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学校风气以及大学生自身是造成这种心理现象的主要原因,因而,家庭、社会、学校及大学生自身都应该采取措施,作出努力,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对策

引言

笔者选取自己所就读的学校,通过走访、文献收集等形式,对该校大学生的逃课现象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百分之79.2的学生承认有过逃课经历。其中,选修课逃课率为27.3%以上,专业课有6.4%左右的逃课率。而所谓的大教室上的大课逃课率竟然高达在58.8%以上。大学逃课现象已非个例,而是极为普遍,问题极其严重,这既浪费教育资源,又危机高等教育质量。因此,如何预防或减少大学生逃课,已不再是一两个大学的问题。

1 对大学生逃课的理解

前苏联心理学家季亚钦认为“逃课是指学生在未请假的情况下,没有按照既定的时间和地点去上课的一种旷课行为”[1]。对于逃课现象从主动上笼

统地分为理性逃课与非理性逃课。理性逃课就是“逃课不逃学”——不去上课程表上的课[2],而去学习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课。非理性逃课是指在上课时间不去上课却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从形式上分,分为显性逃课与隐性逃课。显性逃课是指学生没有经过批准,直接不到教室的一种行为。而隐性逃课就是学生来到课堂上,但“身在曹营,心在汉”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比如玩手机,开小差,聊天等。不管哪种形式的逃课,都是对高校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2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特点

笔者的调查结果表明,逃课率居高不下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

2.1逃课率随着年级的升高呈递增趋势

收集资料显示:逃课率随着年级的升高呈递增趋势:刚上大学的学生对学校管理制度不清楚,还没有完全地从高中时期的学习氛围中走出来,逃课相对来说不那么严重。慢慢的熟悉了校园的情况,耳濡目染学兄学姐的学习方式,逃课风气开始盛行,学习越来越不受重视,自我管理越来越差,导致了逃课率居高不下。

2.2男生的逃课情况较女生更为严重

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说自控能力相对较强,纪律性较高,对待学习的态度相对认真。男生自控力本来就比较差,加之男生总是成群结队的在一起,一个不来就容易出现一群

不来的现象,而且打游戏、玩纸牌等娱乐活动在男生寝室的猖獗,也是导致男生逃课率高于女生的原因[3] 。

2.3 隐性逃课现象严重

所谓隐性逃课是指教师在上课时,学生做其他作业或想其他事情,思维根本没有在课堂上[4](本文除特殊说明外,其他逃课均不包括隐性逃课)。在老师或者学校管理相对严格的情况下隐形逃课非常严重,虽然来了,点名到了,然而却根本没有在学习知识,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2.4 学生逃课率与教师学历、职称、年龄呈现不平衡性

我们以山西某大学的调查结果为例:在学历方面,本科与博士学历教师授课的逃课率较高,分别占到48.1%与29.1%,而硕士学历的教师所授课的逃课率只有24%。在职称方面,讲师与副教授授课的逃课率较低,分别为32.6%与22.1%;助教与教授的授课逃课率却占到44%与31.4%。在年龄方面,年龄在30~45岁的教师所授课的逃课率较低,为17.4%,55岁以上的教师所授课逃课率很高,达到了44.7%[4]。

3 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分析

3.1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缺乏学习目标

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高中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都是奔着实现大学梦的目标在努力着,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干劲十足,动机强烈。至于考上大学后该干什么、将来该如何发展,大多学生则茫然无知。因而进了大学以后,他们没有明确的方向,不知道该学什么,该怎么学。因此,学生要么出于对就业的考虑,随波逐流,盲目考证考研,导致出现缺课、逃课现象;要么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毫无学习热情,从而缺课。这是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导致的。另外,与高中时期封闭的学习环境和巨大的学习压力相比,大学学习更宽松也更具开放性。高中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照做就行,而大学学习更多的需要自己的自觉。有些学生抱着“60分万岁”的心理,加之外在的诱惑增加,学校的处罚力度不够,管理不严,于是部分学生产生了侥幸和懈怠的心理,导致缺课。

3.2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或学习兴趣

3.2.1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学课程太过于注重理论而轻实践,而大多单位的招聘又要求应聘人员具有从业经验。因而,大学课程的设置忽视了或脱离了社会需求,这种忽视使部分学生对学校课程感到失望和厌烦,从而缺课。此外,学校的选修课程门类太少且有诸多限制,选修课的缺课率一直居高不下,其原因主要在于部分学生没有选到自己喜欢的课程或者部分学生的学习太过于急功近利,没有认识到全面的知识修养对自己的重要,因此对学校要求的公共课、选修课多有抵触,认为这些课程与自己的专业没有多大联系,被动选修只是为了拿学分,因而激不起对这些课程的学习热情,导致显性缺课或隐形缺课。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加大了学生的逃课率。

3.2.2 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大多大学对学生的课堂管理主要依赖任课老师的课堂抽查,有些教师在管理上松散、不到位使逃课的学生有了漏洞可钻。大多学校的校规校纪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也很完善,但并没有严格执行。由于我国高校严进宽出的特点,所以大多高校在对学生违纪的问题上没有及时处理或处理力度不够,很少有因为逃课而被开除的现象,导致学生不把纪律当一回事,再三的无视组织纪律。

3.2.3 课程评价机制不科学

大多高校的课程评价方式单一,一般只通过期末的一次考试来完成评价,并且考试内容死板,授课老师一般都会提前把考试范围给勾画出来,一个晚上的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已绰绰有余,很多平时逃课的同学考试成绩与认真听课的同学无差异甚至还会更好,使得学生认为上课听讲价值不大。死记硬背的考试,让那些不学习只要短期的死背成绩就能和认真的同学相差不多,使得原本认真的学习的同学失去兴趣,增加了逃课的人数。

3.2.4教师教学方式不对

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知识面的宽窄以及师生关系等与一个班级的出勤率息息相关。有的教师在意的不是学生学得怎么样,而是这堂课我上了,就完成任务了,这些老师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让学生感到失望。此外,由于对大学老师的考评更倾向于科研成果而非教学效果,因而大多老师不屑于钻研教法,大多使用满堂灌式的讲授,照本宣科,致使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有力地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但大学教师上完课就走的现象,导致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减少,无法及时反映学生的情况与提出建议,师生关系淡漠,学生不禁要问:这样的课堂,我该如何来喜欢?

3.3 学习倦怠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校课程、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并且伴有以下行为表现:对所学课业和学校活动热忱消失,呈现一种消极状态,对同学、朋友态度冷漠和疏远[5]。其产生原因是因为较长时间来自学校课程等方面压力。

3.4自我约束力不强

很多大学生本来在高中的时候是比较认真的,但是长时间的紧张使他们一上大学就完全放松了自己,懈怠下来。来自大学生活的各种刺激的影响、上课动机不强、对未来的规划不清晰、从众心理作祟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了大学生对自己的约束力越来越差。

3.5 就业心理定位不准或认知有偏差等

就当今社会而言,大学生的基数急速增大,原来那种天之骄子的荣耀已一去不复返。面对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有的同学认为,与其将时间浪费在空洞无用的理论学习上,还不如多做兼职,既可以赚钱,又可以为以后入职社会积累经验;还有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他们非常盲目地随大流、跟风似地学习,社会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