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古诗文《论语》十二章
新课标古诗文背诵《论语》十二章(人而不公平)注释及译文
新课标古诗文背诵《论语》十二章(人而
不公平)注释及译文
章节内容简介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被广泛用于教育中。
本文档注释及译文的重点是《论语》中的第十二章,名为“人而不公”,以下是内容的简要概括:
-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 这句话中的“血气”是指人的生理特性和情绪,血气未定指
青少年时期,血气方刚指青壮年时期,血气既衰指老年时期。
- 孔子告诫君子,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需要注意不同的事物并加以戒惧。
青少年时要戒色欲的诱惑,青壮年时要戒斗争和争斗的冲动,老年时要戒贪得无厌之心。
注释及译文
第十二章:
君子有三戒:
* 戒色欲的引诱,
* 戒斗争和争斗的冲动,
* 戒贪得无厌之心。
- “戒色欲的引诱”:青少年时期的人容易受到色情的引诱,要警惕自己不被这样的欲望所迷惑,以免影响正常的发展。
- “戒斗争和争斗的冲动”:青壮年时期的人往往意气风发,容易陷入斗争和争斗中,应该克制自己的冲动,保持理智和平和的态度。
- “戒贪得无厌之心”:老年时期的人容易陷入贪婪之中,贪婪使人失去廉耻和节制,应该警惕贪得无厌的心态,保持适度的满足和知足的心态。
以上是对《论语》第十二章的注释及译文,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新课标古诗文背诵《论语》十二章(人而不正义)注释及译文
新课标古诗文背诵《论语》十二章(人而不正义)注释及译文
第一节:孺悲欲见孔子
原文注释:孺悲-孺子(对孩子的称呼),欲见-想要见到。
译文:孺子悲欲见孔子。
第二节:逸民
原文注释:逸-游离,自由。
译文:游离自由的人。
第三节:子长归
原文注释:子长-称呼子贡的别称。
译文:子贡回家。
第四节:臧文仲
原文注释:臧文仲-名臧僖。
译文:臧之贵族姓名臧僖。
第五节:求放我死遗之事
原文注释:求放-请求释放,遗-委托。
译文:请求释放我的死后事务。
第六节:季路子
原文注释:季路-称呼季氏的人。
译文:季氏的子弟。
第七节:结割不入
原文注释:结割-割断,不入-不适应。
译文:割断不适应。
第八节:德行
原文注释:德行-品质。
译文:品质。
第九节:晏平仲
原文注释:晏平仲-名晏婴。
译文:晏婴之贵族姓名晏平仲。
第十节:他日
原文注释:他日-将来的某一天。
译文:将来的某一天。
第十一节:限制之(与善人)相向者
原文注释:限制-限制,相向者-希望拥有的人或事物。
译文:限制与善人相向的人。
第十二节:同恶之
原文注释:同恶之-与邪恶为伍。
译文:与邪恶为伍。
注:以上为《论语》中第十二章(人而不正义)的注释及译文。
新课标古诗文背诵《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慈)注释及译文
新课标古诗文背诵《论语》十二章(人而
不仁慈)注释及译文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第十
二章中探讨了人是否天生仁慈的问题。
以下是该章节的注释及译文。
注释
- 子曰:“人而不仁慈,如礼何?人而不仁慈,如乐何?”
- 解释:孔子说:“如果人没有仁慈之心,还能谈论何为礼?如
果人没有仁慈之心,还能享受何为乐呢?”
- 子曰:“人而不仁慈,不能远乡,不能自隐,不能修身,不能
正其家,不能治国,不能平天下。
”
- 解释:孔子说:“如果人没有仁慈之心,就无法离开自己的家乡,无法修养自己的品德,无法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无法治理国家,也无法使天下安宁。
”
- 子曰:“仁慈者,人也;不仁慈者,不是人也。
”
- 解释:孔子说:“有仁慈之心的才是真正的人;没有仁慈之心
的不算是人。
”
译文
-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仁慈之心,还能谈论何为礼呢?如
果一个人没有仁慈之心,还能享受何为乐呢?”
-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仁慈之心,就无法离开自己的家乡,无法隐藏自己的私心,无法修养自己的品德,无法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无法治理国家,也无法使天下安宁。
”
- 孔子说:“有仁慈之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没有仁慈之心的不
算是人。
”
以上是新课标古诗文背诵《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慈)的注释
及译文。
文言文01《论语》十二章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诵必备
文言文01 《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主旨归纳《〈论语〉十二章》主要谈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修养等。
文章言简意赅,富有哲理,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参考译注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⑥》)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③[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④[愠(yùn)]生气,恼怒。
⑤[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⑥[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
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人谋⑤而不忠⑥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⑦乎?传⑧不习乎?”(《学而》)①[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吾(wú)]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⑥[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⑦[信]诚信。
⑧[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⑥,不逾矩⑦。
新课标古诗文背诵《论语》十二章(人而不公义)注释及译文
新课标古诗文背诵《论语》十二章(人而
不公义)注释及译文
本文旨在提供新课标古诗文背诵《论语》第十二章(人而不公义)的注释及译文。
以下是注释和译文的内容:
注释
1. 子曰:“人而不公,如芒刺在背。
”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公正,就像背上插了芒刺一样。
这是孔子对于不公正行为的批评。
芒刺是一种尖锐而刺痛的植物,
比喻不公正的行为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和痛苦。
2. 子曰:“人而不仁,如干沸在鼎。
”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就像鼎中的热水
沸腾一样。
这是孔子对于缺乏仁爱之心的人的形象描绘。
干沸是指
水沸腾时形成的气泡,比喻内心的不安和热情的激荡。
3. 子曰:“人而不亲,如刺身过庭。
”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亲近他人,就像拿着刺过别人
身体的东西走过庭院一样。
这是孔子对于不亲近他人的人的批评。
刺身过庭比喻不亲近他人给人们带来的疏离感和伤害。
译文
1.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不公正,就像背上插了芒刺一样。
”
2.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就像鼎中的热水沸腾
一样。
”
3.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不亲近他人,就像拿着刺过别人身体
的东西走过庭院一样。
”
希望以上注释和译文对于理解《论语》第十二章(人而不公义)有所帮助。
新课标高中语文72篇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论语十二章》
新课标高中语文72篇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1.在《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在《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8.在《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______________”,而能够持之以恒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要学习与思相结合。
启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024年新高考语文备考之统编版古诗文“三合一”综合练习01《〈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练习)
(一)《论语(十二章)》1、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食,一()饮,在陋(),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8子曰:“饭()食饮水,曲()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12)子夏曰:“()学而()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2、翻译(1)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第一章: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孔子提倡的学习不仅是纯知识的书本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为人”的学习。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第二章: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提高修养。
(3)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四十岁时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时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我就可以顺从意愿,但也不会越过法度。
”---第三章:讲个人修养,要循序渐进,进修德业。
(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解析:《论语》十二章-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师版)
《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文化常识《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3.文本分析(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第三》)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本章阐释了仁与礼、乐的关系。
孔子认为,仁是最重要的,是根本性的东西。
礼、乐都是在仁的基础上形成的。
没有仁礼、乐都将失去意义。
本章强调礼、乐应以仁为基础。
(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第四》)译文: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早上能达成他一直坚持的理想,实施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仁政),那么他就算晚上死去那也是值得的。
”本章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闻道”很重要。
领悟了生活的真谈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否则纵然高寿百年,不得闻道,亦枉然为人。
本章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仁道的精神(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第四》)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本章从义利的角度区别君子与小人君子对于任何事情总是先辨明是非,小人对于任何事情总是先计算利害。
君子小人用心不同,所以他们所明白、知晓的也必然不同。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本章阐释了儒家的义利观:重义轻利(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专项练习(解析版)-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课文详解论语十二章〔先秦〕孔子及其弟子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如何谈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又从何谈音乐呢?”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新课标古诗文背诵《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注释及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译注、点评】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 )【注释】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译文】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点评】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二、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第四)【注释】“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死”。
【译文】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点评】这句话形容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心情。
这句话中“道”指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注释】喻:明白,知道。
【译文】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点评】这句话从价值指向的不同来区分君子与小人的。
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四、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译文】看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看到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点评】“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别人堕落下去。
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五、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注释】质:质朴。
01《论语(十二章)》-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解析版)
2021年高考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01 《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要礼仪做什么?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要奏乐做什么?”【赏析】仁,是一个人的内在追求;礼乐,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
没有仁德,外在形式就失去意义。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
【赏析】也有译作“早上明白了道,晚上死了也可以”,总觉得太狠,学识诚可贵,生命价也高。
“死”作为动用法,译作“为……而死”更好。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君子对道义通晓(看重),小人对利益通晓(看重)。
【赏析】喻,明白,通晓,这里可译为“懂得”。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重义,小人重利;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恰到好处,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赏析】对这句话的理解,大可指文化,小可指修身,还可指文学、艺术等等。
比如用来谈表演,“质胜文则野”如同演小品,“文胜质则史”如同看春晚,“文质彬彬”那是看歌剧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且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远。
以实行仁德为己任,不是很艰巨吗?直到死才停止追求,不是很遥远吗?”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做事)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如果停下来,那是我半途而废停下的;(做事)好比用土平地,即使才倒下一筐,如果能继续做下去,那是我坚持不懈做成的。
高考语文备战:每周必背古诗两篇《论语(十二章)》《荀子》
高考语文备战——每周必背古诗两篇《论语(十二章)》《荀子》《论语(十二章)》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要礼仪做什么?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要奏乐做什么?”[助记]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
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译文: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
[助记]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译文:君子对道义通晓(看重),小人对利益通晓(看重)。
[助记]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译文: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助记]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壅也》)[助记]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
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恰到好处,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且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远。
以实行仁德为己任,不是很艰巨吗?直到死才停止追求,不是很遥远吗?”[助记]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7.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译文:(做事)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如果停下来,那是我半途而废停下的;(做事)好比用土平地,即使才倒下一筐,如果能继续做下去,那是我坚持不懈做成的。
论语十二章之新课标高中语文理解性默写包括答案.docx
2018 新课标高中语文72 篇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论语 >十二章》01《论语》十二章(一)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二)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三)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四)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五)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七)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八)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九)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十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十二)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理解性默写】1.在《 <论语 >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 <论语 >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 <论语 >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高中课标必背古诗文
高中课标必背古诗文:001 论语十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002 劝学(节选)战国·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新课标高中古诗文《论语》十二章
【点评】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 虚浮,质朴和文饰恰到好处,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对这句话的理解,大可指文化,小可指修身,还可指文学、 艺术等等。 【默写】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 亦远乎?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以为:作为 已:停止
就:接近,前往 正:匡正,纠正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 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克:约束 复:返回,恢复
【译文】孔子说:“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就是仁。你一旦这 样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 仁人了。对仁的追求完全取决于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朝闻道,夕死可矣。
闻:懂得 夕:傍晚
【默写】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 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明白,通晓
【点评】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重义,小人重利; 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默写】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与别人的句 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anks And Your Slogan Here
Speaker name and title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言:话 行:践行 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一句话)可以终身 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做 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默写】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 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课标古诗文背诵《论语》十二章(人而不公)注释及译文
新课标古诗文背诵《论语》十二章(人而
不公)注释及译文
第一节
- (人而不公,其如彼何?)
- 注释:人若不公正,那又将如何呢?
- 译文:如果一个人不公正,那将会怎样呢?
第二节
-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 注释:孔子说:‘善于伪装的虚伪言辞,表面上看似乎仁德,实际上是非常稀缺的’。
- 译文:孔子说:‘善于巧妙言辞和虚伪表情,并不代表真正的仁德’。
第三节
- (故君子不用而知,不言而信,不动而敬。
)
- 注释:所以君子无需言表,便能知晓;无需言说便能信任;
无需有所作为便能引起敬意。
- 译文:因此,君子无需说出口,就能有所了解;无需言语,
就能信赖;无需行动,就能赢得敬意。
第四节
- (诗云:‘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
- 注释:古代诗歌中有这样说道:‘笃信好学,坚守至死的正道’。
- 译文:古代诗歌中写道:‘坚定、热爱研究,坚守正确的道路
直至死亡’。
...
...
(继续完善后续部分)
...
...
总结
本文档是关于新课标古诗文背诵《论语》十二章(人而不公)的注释及译文。
其中涵盖了每节的注释和简短的译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章节的含义。
希望本文档对学习《论语》的读者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 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篑:古代盛土的筐子 平:平整 覆:倾倒
【译文】(做事)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如果停下 来,那是我半途而废停下的;(做事)好比用土平地,即使才倒下 一筐,如果能继续做下去,那是我坚持不懈做成的。 【默写】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 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______________”, 而能够持之以恒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 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激发情志 观:观察社会 群:结交朋友 怨:抒发怨愤
【译文】孔于说:“各位小同学,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 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 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 的名称。” 【默写】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多学诗,因为学诗可以激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一致,看齐 自省:反省自己
【点评】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看 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 错误 【默写】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质:质朴 文:文饰 史:虚浮,浅薄 彬彬:文质兼备的样子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惑:(被)迷惑
【译文】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有忧愁;勇 敢的人,面不会有所畏惧。
【默写】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分别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接近,前往 正:匡正,纠正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 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克:约束 复:返回,恢复
【译文】孔子说:“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就是仁。你一旦这 样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 仁人了。对仁的追求完全取决于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安:安逸 敏:勤勉,努力 慎:谨慎,慎重
【译文】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生活不要求安逸,做事勤 勉而语言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这就可以说是 喜欢学习了。
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与别人的句 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anks And Your Slogan Here
Speaker name and title
《论语》十二章
必修一
张家港市塘桥高级中学 毛念领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而:如果
如……何:拿……怎么样
【点评】仁,是一个人的内在追求;礼乐,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 没有仁德,外在形式就失去意义。 【默写】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 么用,奏乐也不管用
朝闻道,夕死可矣。
【点评】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 虚浮,质朴和文饰恰到好处,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对这句话的理解,大可指文化,小可指修身,还可指文学、 艺术等等。 【默写】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以为:作为 已:停止
闻:懂得 夕:傍晚
【默写】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 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明白,通晓
【点评】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重义,小人重利; 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默写】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点评】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且意志坚毅, 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远。以实行仁德为己任,不是很 艰巨吗?直到死才停止追求,不是很遥远吗?” 【默写】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 原因是________ 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 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 在《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 还要求君子“_________________”,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言:话 行:践行 其:大概,或许 施:施加
【译文】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一句话)可以终身 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做 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默写】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 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