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高中新课标补充篇目)PPT课件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敏:敏捷,勤快
而:表并列
就:靠近
于:对于(在)
焉:语气助词
正:修正
通“矣”,了
已: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状后=于事敏而于言慎
文白对译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基斯坦和古希腊开始奠基,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
2
传统国学深入人心,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组学科月正在筹备一场以“辨诸子驳杂之文,悟百家说理意趣”为主题的展览,现需要各班级制作一块宣传展板。本单元课文中的先秦诸子作品是重要的素材来源。请你和你的小组成员深入研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兼爱》等篇目,提取先哲们的智慧思想,并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设计生成一个富有创意和教育意义的展板。
个性原因
历史背景
老子、庄子思想观念比较
对道的尊崇;顺应自然的自然观;追求内心的平静;超脱的处事态度
老子偏向于自然哲学与政治,庄子偏向于个人精神世界与人生态度;老子简洁隐晦,庄子富有想象力与文学性
个性原因
历史背景
对比一:
30
探究3:结合文本以及相关拓展资料,分析比较本单元各家立身处世的异同。
原因分析
孔子
孟子
曾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礼崩乐坏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君主行暴政
而:表并列
就:靠近
于:对于(在)
焉:语气助词
正:修正
通“矣”,了
已: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状后=于事敏而于言慎
文白对译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基斯坦和古希腊开始奠基,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
2
传统国学深入人心,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组学科月正在筹备一场以“辨诸子驳杂之文,悟百家说理意趣”为主题的展览,现需要各班级制作一块宣传展板。本单元课文中的先秦诸子作品是重要的素材来源。请你和你的小组成员深入研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兼爱》等篇目,提取先哲们的智慧思想,并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设计生成一个富有创意和教育意义的展板。
个性原因
历史背景
老子、庄子思想观念比较
对道的尊崇;顺应自然的自然观;追求内心的平静;超脱的处事态度
老子偏向于自然哲学与政治,庄子偏向于个人精神世界与人生态度;老子简洁隐晦,庄子富有想象力与文学性
个性原因
历史背景
对比一:
30
探究3:结合文本以及相关拓展资料,分析比较本单元各家立身处世的异同。
原因分析
孔子
孟子
曾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礼崩乐坏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君主行暴政
部编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29张pptx
创设情境
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论语中的情感。
创新性思维和想象力培养
鼓励质疑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不同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 力。
引导探究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论语中的思想内涵,拓展思维空间。
激发想象
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创 造性思维。
06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设计
01
学生表现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 完成情况、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 价。
02
学习方法和策略建 议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给出改进建议,如如何更有效地 记忆和理解知识点。
03
学习态度和习惯指 导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给 予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 习习惯和态度。
下一步学习计划和目标设定
探讨《论语》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在人性、自由、平等等方面的对话可
能性和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跨文化思考。
05
艺术手法与表达技巧研究
修辞手法运用举例
比喻
通过形象的比喻,将抽 象的道理具体化,易于 学生理解。
排比
运用排比句式,增强语 言气势,使表达更加有 力。
对偶
采用对偶修辞,使语言 更加凝练,富有节奏感 。
提高学生素养
通过学习《论语》,培养 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 趣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
适应教育改革
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 ,本课程注重学生的主体 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积 极参与、探究、思考。
《论语》简介及地位
《论语》概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 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 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孔子教育思想解读
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论语中的情感。
创新性思维和想象力培养
鼓励质疑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不同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 力。
引导探究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论语中的思想内涵,拓展思维空间。
激发想象
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创 造性思维。
06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设计
01
学生表现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 完成情况、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 价。
02
学习方法和策略建 议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给出改进建议,如如何更有效地 记忆和理解知识点。
03
学习态度和习惯指 导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给 予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 习习惯和态度。
下一步学习计划和目标设定
探讨《论语》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在人性、自由、平等等方面的对话可
能性和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跨文化思考。
05
艺术手法与表达技巧研究
修辞手法运用举例
比喻
通过形象的比喻,将抽 象的道理具体化,易于 学生理解。
排比
运用排比句式,增强语 言气势,使表达更加有 力。
对偶
采用对偶修辞,使语言 更加凝练,富有节奏感 。
提高学生素养
通过学习《论语》,培养 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 趣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
适应教育改革
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 ,本课程注重学生的主体 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积 极参与、探究、思考。
《论语》简介及地位
《论语》概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 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 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孔子教育思想解读
《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
合作探究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
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因此,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
新知讲解
文白对译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智者、仁者----
题目解说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语》十二章”。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合作探究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不按义与不义、该与不该,而按有利无利、利多利少。
君子与小人的差别:义利之辨。
第九章:君子的基本品质:仁、智、勇
第十章:实行仁的途径:克己复礼
第十一章:君子的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十二章: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
主题归纳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译文:孔子说:“早晨明白了‘道’,就立即按‘道’去做,即使晚上为它而死也可以(或死而无憾)。”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
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因此,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
新知讲解
文白对译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智者、仁者----
题目解说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语》十二章”。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合作探究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不按义与不义、该与不该,而按有利无利、利多利少。
君子与小人的差别:义利之辨。
第九章:君子的基本品质:仁、智、勇
第十章:实行仁的途径:克己复礼
第十一章:君子的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十二章: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
主题归纳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译文:孔子说:“早晨明白了‘道’,就立即按‘道’去做,即使晚上为它而死也可以(或死而无憾)。”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64页)
第六章
语气词, 品德多么高尚 表感叹
子曰:“
古代盛饭用的 圆形竹器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颜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能忍受
哉,回也!”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普通人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这类词要多比较,留心,记忆
3、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天 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的启示:道德修养并非 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 进。
第四章
温习
子曰:“温
形作名,学过 的知识
懂得,得到
故
可以 成为
而
知
新,
形作名,新的理解 和体会
可
以
凭借
为师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能够从中获得新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这类词要多领会,留心,记忆
4、一词多义:
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成为 替 了解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获得 这样的 他的
人不堪其忧 择其善者而从之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表转折 表顺接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66页)
第七章
第七章
•子曰:“知
代词,学问
之
者∕不如 ……的人
喜欢、爱好 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为乐趣 名词意动
孔子说:“对于学习, 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 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 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 习为乐的人。”
课文探究
•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 习为乐 •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 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 透彻,令人信服。
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 分为几个阶段?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 左右 •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课文探究 •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 不是勉强去做。
每天
wèi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 自己 我 不
zēng
泛指多次
尽心竭力
忠乎?
反省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真诚,诚实。
习乎?”
复习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 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 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 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 复习过呢?”
•本章强调治学 的人重视道德 修养
《论语》十二章
•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 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 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 •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 (《孟子》、《中庸》、《大 学》、《论语》)之一,成为儒 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 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 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 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 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彩, 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 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 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 体。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 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 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 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一言:一个字。行:实践。其:大概。
“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这段话与孔子 的“仁”又有何关系?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 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 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 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 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阳货)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 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 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 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 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 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 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 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 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相, 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 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 修《诗》、《书》,定《礼》、《乐》,序《周 易》,作《春秋》。语录体《论语》记录了孔子许 多重要的言论,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一言:一个字。行:实践。其:大概。
“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这段话与孔子 的“仁”又有何关系?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 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 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 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 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阳货)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 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 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 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 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 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 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 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 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相, 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 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 修《诗》、《书》,定《礼》、《乐》,序《周 易》,作《春秋》。语录体《论语》记录了孔子许 多重要的言论,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
课文研读
读书人
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把……当做
停止
并列连词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 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 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 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 (2)30—50岁,欲仕不能。 • (3)50—55岁,在鲁从政。 •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 (5)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论语》简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 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实践,从事
请事斯语矣。”
课文研读
从孔子的回答看,达到“仁”的境界的纲领是什么?
是克己复礼,即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克
己对内,复礼对外,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
自觉地遵守礼,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
追求。
对内
非礼勿视 克制
仁
克己 复礼
由己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对外
非礼勿动
自己 合乎礼
要求 自己
课文研读
一个字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宽恕 (《卫灵公》)
子贡问:“有什么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 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 自己不想要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论语十二章》PPT优秀课件
目的
通过本次课件的展示,使学生们对《论语》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其核心思想,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论语》简介及地位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全书共二十篇, 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代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应用
01 家庭教育
儒家思想提倡家庭伦理和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 子的品德和习惯,对现代家庭教育有重要启示。
02 社会治理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和稳定,提倡德治和礼治 ,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03 商业伦理
儒家思想注重诚信和道义,提倡商业活动中的道 德规范和诚信经营,对现代商业伦理建设有积极 作用。
系。
04
艺术特色与表现技巧
《论语》语言艺术特点
简洁明了
语言简练,言简意赅,富有概括性。
韵律和谐
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使语言具有音乐 美。
生动形象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 生动。
含蓄隽永
言近旨远,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
修辞手法运用及效果分析
01 比喻
通过比喻将抽象的道理具 体化,易于理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背景
Hale Waihona Puke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思想
流派纷呈。《论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和思想文化。
03
儒家学派的发展历程
儒家学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自孔子创立以来,经历
了多个发展阶段。了解儒家学派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论语》
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本次课件的展示,使学生们对《论语》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其核心思想,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论语》简介及地位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全书共二十篇, 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代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应用
01 家庭教育
儒家思想提倡家庭伦理和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 子的品德和习惯,对现代家庭教育有重要启示。
02 社会治理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和稳定,提倡德治和礼治 ,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03 商业伦理
儒家思想注重诚信和道义,提倡商业活动中的道 德规范和诚信经营,对现代商业伦理建设有积极 作用。
系。
04
艺术特色与表现技巧
《论语》语言艺术特点
简洁明了
语言简练,言简意赅,富有概括性。
韵律和谐
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使语言具有音乐 美。
生动形象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 生动。
含蓄隽永
言近旨远,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
修辞手法运用及效果分析
01 比喻
通过比喻将抽象的道理具 体化,易于理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背景
Hale Waihona Puke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思想
流派纷呈。《论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和思想文化。
03
儒家学派的发展历程
儒家学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自孔子创立以来,经历
了多个发展阶段。了解儒家学派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论语》
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影响。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喜欢,爱好。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 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 为快乐的人。”
第七章讲学习态度。讲了兴趣对于 学习的重要性。
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 饭,动词,“吃”。 “汤”指热水。
粗粮
弯着胳膊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6、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 面借鉴的句 子: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 子是(三重境 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
A.文章告诉我们两方面的道理:一是学习必须有端正的 态度和良好的方法;二是作为人必须具有良好的品德。 B.第二章中的三个问句不能调换顺序,因为其针对的对 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由疏到亲、 由人到已的顺序,彰显了曾子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 C.“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择”非常重要,它说明学 习的关键在于他人,只有“择其善”去“其不善”,自 己才能有所进步。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中,孔子认为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于那些没有通过道义而得 到的财富,孔子不屑一顾。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 温故而知新 来表达
2、论语》中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认
为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进步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4、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5、我快步上前,伸出双臂,拥抱来自青岛的朋 友,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说过 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最新高中新课程新增《论语》十二章精品ppt课件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司马牛请教如何去做一个君子, 孔子回答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不 大明白,接着又问:“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 称作君子了吗?”孔子的回答是:“内省不疚,夫 何忧何惧?”也就是说,如果自己问心无愧,那有 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当然,君子坦荡荡,不 仅是一个行为端正的问题,同时也来自于人的内在 品德。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仁爱、 智慧和勇敢。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 者不惧”,也就是说人如果有着一颗博爱之心,有 着高远的人生智慧,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那么他 就必然会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而心底宽 广、胸怀坦荡。
• 【点评】这句话成为后世儒生修身养德的座右铭, 毛岸英的爱人教刘思齐,名字就从此句而来。初 中所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此意。
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论语·雍也》)
• 【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 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恰到好处,然后才可 以成为君子。
• 1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 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 【译文】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返归 于周礼就是仁。一旦所有的人都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 全天下就尽归于仁了。对仁的追求完全取决于自己,难 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做法。”孔子 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 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 愚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卫灵公》)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课文解读
《第四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温故而知新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分析文义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注:讲述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正确的学习方法 获取新知识, 复习旧知识, 触类旁通,举 一反三。
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⑶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⑷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⑸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课文解读
《第三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
十有五
十五岁。有,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惑
迷惑,疑惑。
天命 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第一句 学习方法 第二句 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 个人修养
课文解读
《第二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吾 人称代词,我。 日 每天
三省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 ,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 替人谋划事情。 忠 竭尽自己的心力。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本章讲学习态度
《《论语》十二章》(张ppt)优秀课件
殆:通假“怠”,精神疲倦而 无所得。
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 的竹器。 陋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堪:承受,忍受 乐:乐于学。
译文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 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 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 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有:同“又”。 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 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这位老师就是孔子
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 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 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 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 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 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 语》。
》
赏析后六则
学习活动: 1.自主学习: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课文。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翻译。 3 .比赛激趣:请2-3个小组代表翻译,比一比谁说得好。
把握重点字词,理解课文 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
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 恒地去努力。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凡事都是多 棱镜,不 同的角度会
人
的
一
生
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 的竹器。 陋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堪:承受,忍受 乐:乐于学。
译文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 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 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 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有:同“又”。 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 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这位老师就是孔子
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 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 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 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 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 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 语》。
》
赏析后六则
学习活动: 1.自主学习: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课文。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翻译。 3 .比赛激趣:请2-3个小组代表翻译,比一比谁说得好。
把握重点字词,理解课文 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
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 恒地去努力。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凡事都是多 棱镜,不 同的角度会
人
的
一
生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对待乐呢?”
研读文本
试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
①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 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同时,乐是表达人思想情 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因此,礼与乐都是 仁的外在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 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析此类
反思,
文章。
理解并
弘扬其
文化精
髓。
作者简介
孔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 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去世后,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 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 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 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整体感知
正音: 自省 xĭng 如乐何 yuè 文质彬彬 bīn 譬pì如 未成一篑 kuì 八佾 yì
研读文本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
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敏:勤勉。 而①:表并列。而②:表顺承。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讲授新课
相关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 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 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 《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能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这章讲认岁得道随德修自养,己不义心之财意不能取,,提想倡“安怎贫乐样道”。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讲授新课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不知知而不愠愠,不亦君君子 上实行。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
忠(尽心力) 信(诚实) 习(温习)
人家不了解(我) 2、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讲授新课
字词积累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yùn ()
wǎng
dài 思而不学则殆( )
chuán 传( )不习乎
yuè 不亦说(
)乎
hào 知之者不如好( )之者
讲授新课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讲授新课
整体感知
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上天的意志,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仁以为己任”,以人道自任,要把道德和正义推 广到每个人,这是何等的重负。但是“仁”的实现 岂是易事,这是一个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 努力的问题。对个人来说,当然不可能于生前完成 这一重任,只有到死后才会停下来。
• 曾子之语是人生的座右铭,我们在为理想而奋斗 的过程中会时时从中获得勇气和力量。
《论语》十二章
• 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7 年版,杨伯峻译注)。《论语》儒家经 典奢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一部书,共20篇。宋代把它与《大学》 《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019/10/21
第一章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
(《八佾》)
• 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 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 之心,奏乐有什么用?”
• 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
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
当,这才是君子。”
2019/10/21
.
10
• 孔子谈到理想的君子人格,应是“文”“质”并 重。
• 文,文采; • 质,实质,内在的仁德; • 文质彬彬,是说外在和实质的完美统一。 •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
2019/10/21
.
16
第十章
•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
木之名。”
(《阳货》)
• 译文:
• 兴:抒发情志。
• 观:观察(社会与自然)。
• 群:结交朋友。
• 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
• 迩(ěr):近。
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 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 君子。
• •
2019/10/21
.
11
第六章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泰伯》)
• 译文:
•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弘,大。
• 任:负担。
2019/10/21
.
3
•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而:如果。 • 可:可以。
• 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 不知道那怎么可以。
2019/10/21
.
4
第二章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 都可以。”
2019/10/21
• 道:路途。
•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
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 不也沉重吗?到死才停止,不也遥远吗?”
•
•
2019/10/21
.
12
• 这章曾子自勉勉人,读之令人警醒、令人振奋。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为国家、为社会挑起重担, 走完历史无穷的路。“任重”所以力量要强,不强 就会在半道支持不住;行远路所以意志要坚决,不 坚决就会半途消沉下去,放弃追求。
• 译文: • 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 齐:向……看齐,与……平等。 • 内:内心。 • 省:检查,反省。
2019/10/21
.
9
第五章
•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雍也》)
• 译文:
•
质:质朴。
• 文:文饰,文采。
• 史:虚浮不实。
• 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
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啊!”
2019/10/21
.
14
第八章
•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 译文: • 知:通“智”,智慧。
•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 不忧虑,勇敢的人不惧怕。”
• “知仁勇”是孔子提出的君子的三种美德。
2019/10/21
.
15
第九章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 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 译文:
• 其:大概,也许。
• 恕: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呢?”孔子道:“大概是‘恕’罢!自己所不想 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给别人。”
.
5
• 早晨知道了“道”,哪怕晚上就死去,都不 会有遗憾了,可见得这个“道”对我们的重要 意义。这个“道”就是人生的真理。本章强调 掌握人生真理的重要性,可以看做孔子爱真理 甚于爱生命的誓言。
• 生命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但是,有了生命 的我们却应当懂得人生的真理,知道怎样活着 才是有价值的。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长度的,而 这个长度对每一个个体来说往往是不可预知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学习做 人的道理,尽早让自己在一种理性光芒的照耀 下,活得更有价值。
• “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对后 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但后人理解成,把追求 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这样就把“义”与 “利”完全对立起来,非此即彼,陷于片面,这 显然与孔子的思想是违背的。
•
2019/10/21
.
8
第四章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 译: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
还能讲礼仪吗?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
还能讲音乐吗?”
2019/10/21
.
2
•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 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 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 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 八佾:和下文的“里仁”“雍也”“子 罕”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这些篇 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中摘取出来的。
•
2019/10/21
.
6
第三章
•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 译文: • 喻:明白,通晓; • 义:道义。 • 利:利益。 •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源自的是利。2019/10/21
.
7
• 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本质上的区别,提出了义 利问题。孔子认为,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 小利。
• 2019/10/21
.
13
第七章
•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 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
译文:
• 为山:堆积土山。
• 篑(ku ì):土筐。
• 覆:倾倒。
• 进:前进。指继续堆土。
•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
便成山了,如果懒得做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
• 曾子之语是人生的座右铭,我们在为理想而奋斗 的过程中会时时从中获得勇气和力量。
《论语》十二章
• 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7 年版,杨伯峻译注)。《论语》儒家经 典奢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一部书,共20篇。宋代把它与《大学》 《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019/10/21
第一章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
(《八佾》)
• 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 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 之心,奏乐有什么用?”
• 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
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
当,这才是君子。”
2019/10/21
.
10
• 孔子谈到理想的君子人格,应是“文”“质”并 重。
• 文,文采; • 质,实质,内在的仁德; • 文质彬彬,是说外在和实质的完美统一。 •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
2019/10/21
.
16
第十章
•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
木之名。”
(《阳货》)
• 译文:
• 兴:抒发情志。
• 观:观察(社会与自然)。
• 群:结交朋友。
• 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
• 迩(ěr):近。
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 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 君子。
• •
2019/10/21
.
11
第六章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泰伯》)
• 译文:
•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弘,大。
• 任:负担。
2019/10/21
.
3
•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而:如果。 • 可:可以。
• 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 不知道那怎么可以。
2019/10/21
.
4
第二章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 都可以。”
2019/10/21
• 道:路途。
•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
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 不也沉重吗?到死才停止,不也遥远吗?”
•
•
2019/10/21
.
12
• 这章曾子自勉勉人,读之令人警醒、令人振奋。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为国家、为社会挑起重担, 走完历史无穷的路。“任重”所以力量要强,不强 就会在半道支持不住;行远路所以意志要坚决,不 坚决就会半途消沉下去,放弃追求。
• 译文: • 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 齐:向……看齐,与……平等。 • 内:内心。 • 省:检查,反省。
2019/10/21
.
9
第五章
•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雍也》)
• 译文:
•
质:质朴。
• 文:文饰,文采。
• 史:虚浮不实。
• 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
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啊!”
2019/10/21
.
14
第八章
•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 译文: • 知:通“智”,智慧。
•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 不忧虑,勇敢的人不惧怕。”
• “知仁勇”是孔子提出的君子的三种美德。
2019/10/21
.
15
第九章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 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 译文:
• 其:大概,也许。
• 恕: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呢?”孔子道:“大概是‘恕’罢!自己所不想 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给别人。”
.
5
• 早晨知道了“道”,哪怕晚上就死去,都不 会有遗憾了,可见得这个“道”对我们的重要 意义。这个“道”就是人生的真理。本章强调 掌握人生真理的重要性,可以看做孔子爱真理 甚于爱生命的誓言。
• 生命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但是,有了生命 的我们却应当懂得人生的真理,知道怎样活着 才是有价值的。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长度的,而 这个长度对每一个个体来说往往是不可预知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学习做 人的道理,尽早让自己在一种理性光芒的照耀 下,活得更有价值。
• “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对后 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但后人理解成,把追求 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这样就把“义”与 “利”完全对立起来,非此即彼,陷于片面,这 显然与孔子的思想是违背的。
•
2019/10/21
.
8
第四章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 译: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
还能讲礼仪吗?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
还能讲音乐吗?”
2019/10/21
.
2
•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 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 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 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 八佾:和下文的“里仁”“雍也”“子 罕”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这些篇 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中摘取出来的。
•
2019/10/21
.
6
第三章
•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 译文: • 喻:明白,通晓; • 义:道义。 • 利:利益。 •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源自的是利。2019/10/21
.
7
• 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本质上的区别,提出了义 利问题。孔子认为,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 小利。
• 2019/10/21
.
13
第七章
•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 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
译文:
• 为山:堆积土山。
• 篑(ku ì):土筐。
• 覆:倾倒。
• 进:前进。指继续堆土。
•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
便成山了,如果懒得做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