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解

合集下载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细解读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细解读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细解读一、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

通过加大对大病防治的投入,改善健康促进的政策措施,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二、加快实施国家药品政策。

强化药品全程监管,提高药品安全性和合理使用水平,降低药品价格。

三、完善医疗联合体建设,推进区域协作。

通过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加强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和共享,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四、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医疗人才培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五、推进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根据医疗机构的规模、功能、服务对象等,进行分类管理,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六、推行医疗服务价格。

通过建立透明、公正、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七、建立健全医疗服务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医疗服务评价体系,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综合评价。

八、加大医疗教育培训力度。

加强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的合作,提高医疗教育质量。

九、促进医药卫生体制和医疗服务创新。

推动医疗技术和医疗管理的创新,提高医疗服务效能。

十、加强医疗机构党的领导建设。

通过加强医疗机构党组织建设,提高医疗机构的组织力和战斗力。

十一、深化医疗保险制度。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保险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十二、推进公立医院。

推动公立医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

十三、建立和完善医疗纠纷预防和解决机制。

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预防和解决机制,保护患者权益。

十四、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力度。

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十五、提高医疗服务便民化水平。

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医疗服务网络,提高医疗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

十六、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加强药品供应体系建设,保障药品的供应安全和质量。

十七、加大医疗投入力度。

增加医疗卫生投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覆盖范围。

十八、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

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的融合,提高医疗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

这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的出台,是我国医疗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保障人民健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解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解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解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国家在医疗领域所采取的重要制度安排、政策措施,旨在实现全民健康和医疗服务的公平、高效。

下面我将详细解析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一、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指通过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民健康保障,提供公平、基本的医疗保险待遇。

二、基本药物制度。

基本药物制度是指通过明确医疗机构必需的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报销范围,保障患者能够获得价格合理、质量可靠的药物。

三、公立医院。

公立医院是指推动公立医院机制,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效率,降低医疗费用负担。

四、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指为满足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建立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和照料。

五、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是指通过建立健全医务人员继续教育体系,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升。

六、医疗服务价格。

医疗服务价格是指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使之趋于合理、适度,减轻患者的负担,促进公平、高效的医疗服务。

七、医疗服务质量改善。

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是指通过建立健全医疗服务质量评估体系,推动医疗服务的提质升级,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

八、医疗纠纷解决机制。

医疗纠纷解决机制是指建立健全医疗纠纷调解、仲裁、审判的机制,维护医疗秩序和患者权益。

九、药品供应保障。

药品供应保障是指通过完善药品生产、流通、采购和供应链管理,保障患者能够及时获得药品,提高药品的供应可及性和质量安全。

十、医疗信息化。

医疗信息化是指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通过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方式,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十一、医疗器械监管。

医疗器械监管是指加强医疗器械安全监管,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可靠和使用安全。

十二、医疗保障支出监控。

医疗保障支出监控是指加强对医疗保障资金的监督和管理,防止资金滥用和浪费,保障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十三、医疗资源配置。

医疗资源配置是指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解决医疗资源的不均衡问题,提高医疗服务供给能力。

医疗的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的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的十八项核心制度一、医疗保障体系1. 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保障人民基本医疗需求。

•包括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多种保险形式。

2. 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医疗救助制度,为经济困难群体提供医疗救助。

•政府通过财政补助、社会捐赠等方式提供救助资金。

3. 医疗费用控制机制•建立医疗费用控制机制,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水平。

•通过定价、医保支付、医疗服务价格谈判等手段控制医疗费用。

4. 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立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保证人民获得合理有效的药品。

•加强药品质量监管,优化药品采购和配送机制。

二、医疗服务体系1. 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提供连续、全程、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2. 医疗技术服务能力提升•加强医疗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推动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加强医疗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

3. 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建立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制度,加强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和评估。

•加强医疗纠纷调解机制,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4. 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推动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建立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信息化应用系统,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互联互通。

三、医疗人才培养体系1. 医学教育改革•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优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2. 医师队伍建设•加强医师队伍建设,提高医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加强医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医师的业务能力。

3. 护理人员培养与管理•加强护理人员培养与管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推动护理人员职称评定制度,激励护理人员的专业发展。

4. 医疗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医疗人才流动机制,促进医疗人才的合理流动。

•加强医疗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四、医疗科技创新体系1. 科研创新支持政策•制定科研创新支持政策,鼓励医疗科技创新。

医院-18项医疗核心制度

医院-18项医疗核心制度

18项医疗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二、三级查房制度;三、会诊制度;四、分级护理制度;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七、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八、术前讨论制度;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十、查对制度;十一、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十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十三、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十四、危急值报告制度;十五、病历管理制度;十六、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十七、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十八、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一)定义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二)基本要求1。

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

3。

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4。

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二、三级查房制度(一)定义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二)基本要求1。

医疗机构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2。

遵循下级医师服从上级医师,所有医师服从科主任的工作原则。

3.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各级医师的医疗决策和实施权限。

4.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明确查房周期。

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2次,非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1次,三级医师中最高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2次,中间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3次.术者必须亲自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查房。

5。

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医师查房行为规范,尊重患者、注意仪表、保护隐私、加强沟通、规范流程。

6.开展护理、药师查房的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三、会诊制度(一)定义会诊是指出于诊疗需要,由本科室以外或本机构以外的医务人员协助提出诊疗意见或提供诊疗服务的活动。

医疗改革之路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解析

医疗改革之路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解析

医疗改革之路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解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成为一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医疗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全面、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医疗服务体系,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满足其医疗需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提出了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本文将分析并解析这些核心制度。

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医疗改革的核心,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覆盖全民、保障基本医疗费用的保险制度。

这项制度从筹资方式、保险范围、保险支付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规定,为人民提供了全面的医疗保障。

二、医疗服务定价制度医疗服务定价制度是为了保障医疗服务价格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通过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指导目录和实行全额自付费、按比例报销等支付方式,平衡医疗机构的收入和医疗费用的合理性,防止过度医疗和医疗资源浪费。

三、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是通过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以及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评估医疗机构的绩效和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促进医疗服务的质量提升。

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为了规范医保基金的使用和管理,确保医保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效益的提高。

通过建立全额自付费、按比例报销等更加灵活的支付方式,促使医疗机构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并减少医保资金的浪费。

五、医药分开改革医药分开改革是为了解决医药领域存在的问题,包括药品价格虚高、医药代表的过度行为等。

通过分开医疗服务和药品销售,降低药品价格,优化药品供应链,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六、医疗卫生技术管理制度医疗卫生技术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医疗技术的使用和管理,保证医疗技术的安全和质量。

通过建立医疗技术评估和准入制度,加强医疗技术的监测和管理,提升医疗技术的应用水平和治疗效果。

七、医疗保健服务价格监管医疗保健服务价格监管是为了保护患者的权益,防止医疗机构乱收费和价格虚高。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医疗卫生领域实行的18项核心制度,是为了推进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而提出的。

具体制度如下:
分级诊疗制度:建立三级医院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医联体和分级诊疗机构共建共享制度:推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基层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建立居民医生团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提高基层医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医改红利分配制度:将医改红利按照各方贡献程度进行合理分配。

离休干部医疗保障制度:保障离休干部的医疗待遇。

医疗服务价格制度:建立医疗服务价格透明化制度,遏制医疗行业乱收费。

医疗保险基金筹资制度: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基金筹资制度,实行分级管理。

医药联动机制:优化医药市场环境,实现医药联动,控制医药费用。

零差评制度:建立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制度,推进医疗服务质量提升。

诊疗规范制度:推广和实施诊疗规范。

医疗机构评审制度:建立医疗机构评审和监管制度。

信息化建设制度: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信息共享。

内审制度:建立医疗机构内审制度,推进医疗机构管理水平提高。

医疗纠纷调解制度:建立医疗纠纷调解制度,实现医患关系和谐。

疾病预防和控制制度:强化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提升国民健康水平。

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提升医疗卫生工作者素质和能力。

医学伦理和医德医风规范制度:强化医学伦理和医德医风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形象。

预约挂号和候诊管理制度:建立预约挂号和候诊管理制度,优化就医流程,提高就医效率。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解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解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解医疗是每个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和幸福。

为了确保全民健康,中国政府实施了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本文将详细解释这些制度,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它们。

一、医改政策的出台背景中国的医疗改革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在就医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逐渐浮现。

因此,政府决定推行医疗改革,实施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二、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重要一环。

我国实行的医疗保险制度有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

这些制度确保了人们在患病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三、医疗服务价格制度为了规范医疗价格,保证公平和合理,我国实施了医疗服务价格制度。

根据患者的不同就医需求和医疗服务的复杂程度,医疗服务价格进行分类调整,使患者能够按照实际需求支付合理的医疗费用。

四、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医疗机构管理制度是为了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制定了标准化的管理规范和操作程序,规范了医疗机构的运行和管理。

通过引入评审和考核机制,促使医疗机构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五、医务人员管理制度医务人员管理制度对医疗服务质量和人员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严格的医务人员考核和评价制度能够及时发现患者投诉和医疗事故,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技术水平。

六、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是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基础。

医疗机构需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医疗过程质量控制和结果评估,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和有效。

七、医疗服务综合改革医疗服务综合改革旨在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改革医疗人员考核和报酬机制,激励医务人员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改善医患关系,提升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

八、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是确保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和基层医疗服务能够满足基本医疗需求的关键。

政府通过加大对基层医疗服务的投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和人员水平,以便人们能够就近获得医疗服务。

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释义

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释义

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释义医疗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保障公众的健康至关重要。

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是指在医疗领域中的十八项重要基础制度,下面将对这些制度进行逐一解析。

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制度公立医院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来源,综合改革制度的建立旨在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该制度包括职称评聘制度、医生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通过改革机制来激发医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医疗费用过高的问题,实现大病不致因医疗费用过高而致贫困。

通过社会统筹资金,为参保人提供基本的医疗费用报销,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三、医疗服务价格制度改革医疗服务价格制度改革是为了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使医疗服务价格更加合理和透明。

通过制定医疗服务价格目录和实行医疗服务价格政府指导价,控制医疗费用过高现象的发生。

四、药品供应保障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用药需求,提高药品供应的质量和效率。

通过建立健全的药品供应链,提高药品的质量管理和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的药品需求得到满足。

五、医疗纠纷调解制度医疗纠纷调解制度是为了解决医患纠纷问题,平衡医患关系。

通过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构和调解流程,提供公正、公平、公开的纠纷解决机制,化解医患矛盾,保障医疗秩序的正常运行。

六、医疗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医疗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在医疗过程中的权益,确保医疗事故的责任能够依法追究。

通过建立医疗事故申报和调查机构,并规范医疗事故的定性和定责程序,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七、医疗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医疗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通过建立医疗机构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强化医疗质量的监管和评估,推动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八、医疗信息化建设制度医疗信息化建设制度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实现信息共享和互通。

通过建立电子病历、医保信息等医疗信息化系统,提高医疗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解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解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解医疗保险是一个国家医疗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对社会公平和人民健康至关重要。

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通过不断,逐渐完善,其中涉及了十八项核心制度。

下面我将对这些核心制度进行详细解释。

1.全民参保制度:全民参保制度是医疗保险的基础,目的是让每个公民都能够享受医疗保障。

中国实行的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

2.医疗保险覆盖城乡居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两大保险制度。

它确保了城乡居民都能够享受到医疗保障,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

3.各级财政补助: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都采取了财政补助的办法,以确保医疗保障的可持续发展。

各级财政对医疗保险进行适度补助,以满足保险机构的运营需要。

4.综合医疗保险制度:综合医疗保险制度是中国医疗保险的一项重要制度。

它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进行整合,为参保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障。

5.统一管理: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统一管理,以保证医疗保障的效率和公平。

各级医疗保险机构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负责管理和运营医疗保险制度。

7.医保支付方式:医保支付方式是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支付方式,可以合理控制医疗费用,避免过度医疗和浪费。

8.医保价格:医保价格是医疗保险制度的关键环节。

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可以减轻患者的负担,提高医疗费用的合理性。

9.医保目录管理:医保目录管理是医疗保险制度的管理手段之一、通过医保目录的管理,可以规范医疗服务的范围和价格,保证医保资金的有效使用。

10.医保违规处罚:医保违规处罚是医疗保险制度的监管手段之一、对于违反医保规定的行为和违法行为,医保机构将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11.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是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医疗保险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12.强化医保监管:医疗保险监管是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保障措施。

通过加强监管力度,可以防止医保资金的滥用和浪费。

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解读

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解读

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解读医疗改革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医疗制度改革政策。

其中,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被视为医疗改革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对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制度对我国医疗事业的意义和影响。

一、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是指按照医疗机构功能分级,对医疗机构进行管理和评价。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规定,医疗机构分为三级:一级为基层医疗机构,二级为区域医疗机构,三级为综合医疗机构。

这种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医疗服务价格制度医疗服务价格制度是指对医疗服务的定价和监管体系。

根据医疗服务的不同等级和种类,确定相应的价格政策和支付方式。

这种制度的实施,有利于规范医疗价格,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三、药品供应保障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是指对药品的供应和管理进行规范的制度。

根据患者的需求和药品的质量安全要求,确保药品的安全供应和合理使用。

这种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优化药品供应链条,提高药品质量和安全性,减少药品浪费,降低患者的药费负担。

四、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制度是指在国家基本药物清单范围内,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药物保障。

在这种制度下,人民群众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基本药物,从而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药品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促进药品的合理使用。

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是指医生与居民签订协议,为签约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健康服务。

这种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加强基层医疗服务,提高医生与患者的沟通和信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

六、综合医疗服务支付制度综合医疗服务支付制度是指通过对医疗服务的支付进行模式创新,推动医疗服务的质量提升和效率改善。

这种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医疗服务的创新,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推动医疗机构的改革和发展。

最新18项医疗核心制度解读

最新18项医疗核心制度解读

最新18项医疗核心制度解读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卫生健康领域的基本制度,它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医疗服务质量。

二○○九年之后,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医疗核心制度,旨在和完善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

接下来,我们将就最新的18项医疗核心制度进行解读。

一、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是指引进民间资本到公立医院,以打破原有医疗服务垄断,提供多样化的医疗资源。

此举有助于改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二、医保支付方式医保支付方式主要包括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按人头付费等。

此举旨在推动医疗服务价格合理化,降低患者负担,提高医院服务效率和质量。

三、医联体建设医联体建设旨在通过多个医疗机构的联合,共享医疗资源,提供高效便捷的就医服务,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旨在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药费负担,提高药品供应效率。

五、医疗服务价格医疗服务价格旨在建立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效率。

六、医疗纠纷调解和仲裁机制医疗纠纷调解和仲裁机制旨在加强对医疗纠纷的调解和仲裁,使其更加公正、公平、透明。

七、医疗机构人员聘任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人员聘任管理办法旨在规范医疗机构人员聘任制度,提高医疗服务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八、医疗机构综合试点医疗机构综合试点旨在探索建立适应市场化经济的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九、全科医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科医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旨在加强全科医生和家庭医生对患者的管理,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健康管理水平。

十、医联体合作办医医联体合作办医旨在通过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共享资源,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满足患者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十一、医疗机构信用体系建设医疗机构信用体系建设旨在建立医疗机构的信用评价体系,提高医院信用水平,优化医院管理和服务水平。

十二、医疗机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医疗机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旨在建立健全医疗机构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医院质量和安全水平。

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解析

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解析

1、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者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2、首诊医师必须详细问询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

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者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者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3、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晰,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4、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

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者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者报告医务部组织会诊。

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者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者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因本医院条件所限,确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好后,由科主任提出申请报医务部允许,并请示业务副院长批准允许后方可转院。

5、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殊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委或者拒绝。

6、凡违反本制度而造成医疗查处、医疗纠纷或者医疗事故,给医院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者,由当事人承担责任。

7、医务部负责首诊负责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通报。

1、我院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者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2、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者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和相关人员参加。

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 2 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 1 次。

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 24 小时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

3、对急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暂时检查患者。

4、对新入院患者,住院医师应在入院 8 小时内查看患者,主治医师应在 48 小时内查看患者并提出处理意见,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应在 72 小时内查看患者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处理提出指导意见。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细解读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细解读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一)
一.手术安全核查: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巡回护士三方, 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切皮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共同 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等内容进行核查的工作。
二.实施手术安全核查的内容及流程: 麻醉实施前:由麻醉医师主持发起。二方(和巡回护士)或三方参与 核查,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中项目和内容依次口述,核对患者及手术信息。
主任医师:急、危重 病人即刻看,三级查 房。
三、会诊制度
记忆要点:上 级医师觉得病 情复杂有会诊 必要,请其他 科一起看。
会诊制度
院内会诊:经绐医生提出申请,经科主任同意后,报医务科审核备案,由医务科通知相关科室医 生,并组织会诊。 院外会诊:经绐医生提出申请,经科主任同意后,报医务科审核备案,由 医务科或请会诊科室主任,联系上级医院专家,医务科组织会诊。 院内病房普通会诊:住院医师填写会诊申请单--经专业组的主治或以上医 师审核后,发出会诊邀请--被邀医师在24小时内会诊。 院内病房急会诊:发出会诊单的同时电话联系-被邀医师3分钟内回电--确认后10分钟内赶到会诊。
八、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记忆要点:常规备血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800ml,中级或以上医师申请,上级医师核准 签发后,方可备血。
备血量在800-1600ml,中级或以上医师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 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备血量>1600ml,中级或以上医师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 签发后,报医务科批注,方可备血。
记忆要点:化验室打电话 来了:有危急值啊!
危急值报告制度
危急值的定义
当某种检查结果出现时,说明病人 正处于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 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查信息,迅 速给予病人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 可能挽救病人生命,否则有可能出 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其实,就是一些病情可能会严重危 及患者健康乃至生命时,在各种检 验、检查结果上的数据表现。

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解析

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解析

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解析【正文】核心医疗制度是指在医疗领域中,为保障全民健康,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而建立的一系列重要制度。

这些制度旨在确保人民的基本医疗需求,促进公平医疗资源的分配,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与效率。

以下是对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的详细解析:1. 全民医保制度全民医保制度是指国家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体系。

它的核心是建立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必要的医疗保健服务。

2. 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制度是指国家制定的一份基本药物目录,覆盖了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所需的必要药物。

这一制度的目标是保障公民的基本药物需求。

3. 高值医用耗材收费政策高值医用耗材收费政策是指对特定高价值医疗耗材的收费管理制度。

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4. 普通门诊诊疗费用综合改革普通门诊诊疗费用综合改革是指改革现行诊疗费用的收费方式,实现费用的合理化。

通过此项制度,可以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5. 社区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社区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是指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和能力,使居民可以更便捷地享受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6. 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旨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通过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综合能力,使其能够承担更多基本医疗任务。

7. 医生多点执业制度医生多点执业制度是指允许医生在不同的医疗机构执业的制度。

通过打破职业壁垒,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流动和分配。

8. 中医药服务保障政策中医药服务保障政策是指对中医药服务的保障政策体系。

这一制度的目标是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提供更好的中医药服务。

9. 医疗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是指为经济困难人群提供医疗救助的一项制度。

通过这一制度,可以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10. 离休干部医疗保障制度离休干部医疗保障制度是指为离休干部提供医疗保障的一项制度。

2024年最新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

2024年最新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

2024年最新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医疗安全是医疗行业的生命线,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也关系到医疗机构的声誉和发展。

为了进一步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2024 年推出了最新的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这些制度涵盖了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为医护人员的工作提供了明确的规范和指导。

一、首诊负责制度首诊负责制度是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首诊医师应当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转科和转院等工作负责。

这一制度确保了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能够得到连续、有效的医疗服务,避免了因责任不清而导致的医疗延误。

二、三级查房制度三级查房制度是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通过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主治医师查房和住院医师查房的三级查房,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的医疗问题,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三、会诊制度会诊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内或医疗机构之间,以保障患者治疗效果为目的,通过多学科或跨科室的协同诊疗活动,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制度。

会诊分为科内会诊、科间会诊、院级会诊等多种形式,能够充分发挥各专业医师的优势,为疑难杂症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四、分级护理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是指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进行分级别护理的制度。

护理级别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不同的护理级别对应着不同的护理要求和频次,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恰当的护理服务,促进康复。

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通过值班和交接班机制保障患者诊疗过程连续性的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全院性医疗值班体系,包括临床、医技、护理等部门,明确各值班岗位职责、人员资质和工作时间等。

交接班时,应当详细交接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和注意事项等,确保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是指为尽早明确诊断或完善诊疗方案,对诊断或治疗存在疑难问题的病例进行讨论的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细内容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细内容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细内容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的医疗体系逐渐完善,为了提高全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应运而生。

这些制度旨在解决医药费用过高、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明确医疗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的具体内容。

一、医疗保障制度1.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通过参加医疗保险,居民可以享受基本医疗保障,包括住院医疗、门诊医疗、康复护理等费用的报销。

2. 大病保险制度对于罹患重大疾病的患者,实行大病保险制度,政府对其医疗费用进行补助,降低患者的负担。

3. 基本药物制度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必需的基本药物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保障患者用药需求。

二、医疗服务制度1. 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健康管理网络,通过分级诊疗制度,优先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减少患者上大医院的需求。

2. 门诊费用首付制度通过门诊费用首付制度,降低医疗费用的预付比例,减轻患者负担。

3.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改革医疗服务价格机制,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

三、医疗质量与安全监管制度1. 医疗质量安全责任制建立医疗机构的质量安全责任制,加强医疗质量的管理与监督,确保患者的安全。

2. 医疗事故应急管理制度建立医疗事故应急管理机制,及时报告、处理医疗事故,保障患者权益。

四、医疗人员管理制度1. 医疗人员绩效薪酬制度建立医疗人员的绩效评价机制,通过薪酬激励,提高医疗人员的服务意识与专业素质。

2. 医疗人员职业培训与发展制度建立医疗人员的职业培训与发展制度,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医德。

五、药品供应与医疗设备管理制度1. 药品供应管理制度建立药品供应管理网络,提高规范药品供应的质量与效率。

2.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管理,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六、医疗信息化建设及隐私保护制度1. 医疗信息化建设制度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2. 医疗信息隐私保护制度加强对患者医疗信息隐私的保护,防止患者医疗信息被滥用。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内容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内容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内容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医疗领域中的18项核心制度,并逐一解析其具体内容。

1. 以居民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制度居民的需求和利益应置于医疗服务的核心位置。

医疗服务应关注居民的健康需求,确保居民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2.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首要单位,承担居民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工作。

3. 住院医疗服务制度住院医疗服务是指患者因疾病需要住院治疗时,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

住院医疗服务应确保患者的医疗安全和治疗效果。

4. 医疗费用支付制度医疗费用支付制度是指患者和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机构之间的费用支付关系。

医疗费用支付应公平合理,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5. 药品供应保障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是指保障居民获得必需的药品。

药品供应保障应确保药品的质量和供应充足,同时控制药品价格合理。

6. 药品使用管理制度药品使用管理制度是指对药品的配药、使用和监督管理。

合理用药和规范用药是药品使用管理的核心要求。

7. 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是指对患有特定重大疾病的患者提供医疗费用补偿和救助。

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应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必要的救治。

8. 基础医疗保险制度基础医疗保险制度是指对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其获得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

基础医疗保险应覆盖全体居民,保证其享有基本医疗保险权益。

9. 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是指居民与全科医生签订协议,建立长期的医生患者关系。

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有助于提高居民的医疗服务连续性和质量。

10. 医疗纠纷调解制度医疗纠纷调解制度是指对医患之间的纠纷进行调解解决。

医疗纠纷调解应公正、公平、高效,确保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11. 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是指由政府、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缴纳一定比例的费用,用于保障参保人在医疗费用方面的权益。

医疗保险制度应确保参保人在医疗方面的经济保障。

医疗核心十八项制度

医疗核心十八项制度

医疗核心十八项制度医疗核心十八项制度是指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6年发布的旨在完善医疗体制、提高医疗水平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下面是对医疗核心十八项制度的相关参考内容的简要介绍。

1. 签约服务签约服务制度是指医患双方通过签约建立持续稳定的医疗服务关系。

患者可以选择一家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签约,享受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全面、连续、协调的健康管理服务。

2. 医疗诊疗合理化医疗诊疗合理化制度旨在规范医疗行为,减少不必要的临床检查和治疗。

该制度鼓励合理用药、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开展第二诊疗意见制度等,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

3. 药品医疗器械供应保障药品医疗器械供应保障制度旨在优化药品医疗器械供应体系,确保患者合理用药、安全用药。

该制度包括建立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和供应保障平台、推广使用疗程用药、严格控制药品广告等。

4. 疾病防控体系疾病防控体系是指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预警、报告和应急响应机制,加强疫苗监管和疫情防控工作,提高疾病预防和控制水平。

5. 重大疾病救治保障重大疾病救治保障制度旨在提供全方位的救治保障,为患有重大疾病的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该制度包括建立治疗优先、保险报销、减免费用、康复服务等机制。

6. 中医药服务保障中医药服务保障制度旨在提供传统中医药的保健、预防、诊疗和康复服务,促进中西医结合。

该制度包括科学合理利用中药、发展中医药特色疗法、推广中医药服务等。

7. 医疗纠纷预防和解决机制医疗纠纷预防和解决机制是指建立健全医患沟通、调解、仲裁、诉讼和赔偿机制,促进医患双方和谐关系,防止和妥善解决医疗纠纷。

8.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旨在优化医保支付方式,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促进医疗资源配置的公平和效益。

该改革包括建立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按人头付费等多元化支付方式。

9.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旨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增加基层医疗资源,推动服务下沉,减少患者到大医院就诊的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 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解读
质控科
背景
《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主要内容
建立国家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 明确医疗质量管理的责任主体、组织
形式、工作机制和重点环节。 强化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 明确了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引入了医疗质量管理工具概念
2、主管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适时与患者家属(或随 从人员)进行沟通,口头(抢救时)或书面告知病危并 签字。
5.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4、在抢救危重症时,必须严格执行抢救规程和预案,确保抢救工 作及时、快速、准确、无误。未能及时记录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 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5、急救用品必须实行“五定”,即定数量、定地点、定人员管理、 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 对疑难病例、诊断不明确或处理有困难 时,须及时请本科上级医师协助会诊;
• 会诊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诊疗规范; • 严禁会诊医师不亲自查看病人电话会诊。
5.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1、对危重患者应积极进行救治,正常上班时间由主 管患者的三级医师医疗组负责,非正常上班时间或特殊 情况(如主管医师手术、门诊值班或请假等)由值班医 师负责,重大抢救事件应由科主任、医务科或院领导参 加组织。
• 重危病例:病情危重或病情突然发生变化 者。
• 如科室讨论后诊断仍不明确,需将患者 病情报告医务科,由医务科根据具体情 况组织全院进行讨论。
• 全院讨论时,患者所在科室将患者病情 摘要送至拟参加讨论的相关科室专家和 医务科,医务科负责通知并组织讨论。
• 认真进行讨论,尽早明确诊断,修订治 疗方案。讨论经过由经治医师记录整理, 经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 审查后,分别记入病程记录和疑难危重 讨论记录本。
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要点
●讨论对象—
疑难病例、 入院三天内未明确诊断、 治疗效果不佳、 病情严重等病例
●主持人—
科主任或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
●参加人员—
相关人员
• 疑难病例:入院三天诊断不明确;住院期 间实验室或其他辅助检查有重要发现,将 导致诊断、治疗的变更;治疗效果不佳; 院内感染者;疑难重大手术。
• 讨论情况记入专设的《死亡病例讨论本》 中,要求有完整的死亡讨论记录,由科主 任、上级医师签字确认后纳入病历。
9.查对制度
涉及科室:
临床科室 手术室 输血科 检验科 药房
病理科 放射科 功能科 供应室
10.病历管理制度
病历的概念:
1)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 2)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 3)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
11.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要点
●全院实行早班集体交班制度 ●交班时,值班医师应将重点患者向病区医护人员报告, 并向主管医师告知危重患者情况及尚待处理的问题。 ● 医护应有书面交班本,详细记录危、重、新及手术前 后病人情况和注意事项。 ●护士交班时需共同巡视病人,进行床头交接 ●病区均实行24小时值班制。
医院等级评审核心条款之一
• 当检查结果出现“危急值”时,检查者首先 要确认仪器和检查过程是否正常,在确认仪 器及检查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立即 复查,复查结果与第一次结果吻合无误后, 检查者立即电话通知患者所在临床科室或门 急诊值班医护人员,并在《检查危急值结果 登记本》上详细记录,记录检查日期、患者 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检查项 目、检查结果、复查结果、临床联系人、联 系电话、联系时间、报告人、备注等项目, 并将检查结果发出。检验科对原标本妥善处 理后冷藏保存一天以上,以便复查。
• 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 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 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 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 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 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 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 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 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 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 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 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解读
1.首诊负责制
●目的——
消除拒推患者的不良作风,杜绝“踢皮球”现象
●适用范围——
一般适用于门、急诊患者的诊疗过程
●核心词——“责任制” ●意义——
在具有随机性变化的医疗环境中,明确医疗责 任主体制度
• 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 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 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病历书写的概念:
1)医务人员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护 理等医疗活动获得有关资料
2)归纳、分析、整理形成医疗活动记录的行为
●病历书写的原则: 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
• 各• 病历书写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日期和 时间,采用24小时制记录。
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
未规范前医疗核心制度
12项 13项 15项 17项
最常见,包括:首诊负责制度、查房制度、 会诊制度、抢救制度、术前病例讨论制度、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 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制度、手术分级管理 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医师值班 交接班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审批制度、医患沟通制度
• 临床医师和护士在接到“危急值”报告 后,如果认为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情 不相符或标本的采集有问题,应重新留 取标本送检进行复查。如复查结果与上 次一致或误差在许可范围内,检查科室 应重新向临床科室报告“危急值”,并 在报告单上注明“已复查”。报告与接 收均遵循“谁报告(接收),谁记录” 的原则。
12.分级护理制度
护理级别
特级护理 一级护理 二级护理
三级护理
13.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认定办法 凡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医学领域具有发
展趋势的新项目,在本院尚未开展过的 诊疗技术项目和尚未使用的临床医疗、 护理新手段,称为新技术、新项目。
14.危急值报告制度
• “危急值”是指医技检查结果与正常预期 偏离较大,当这种检查结果出现时,患者 可能处于生命危险状态,临床医生需要及 时得到检查信息。
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查房形式
• 查房实行正(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 住院医师三级查房。危重者入院后当天要 有上级医师查房;夜间病重者入院后,次 日要有上级医师查房记录,查房前各级医 师对需要进行讨论诊断和治疗的病例,事 前应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作好充分准备, 以提高查房质量。
• (1)对所管的病人每日至少查房2次,早晚查房一 次,上午、下午下班前各巡视一次,危重病人和新 入院病人及手术病人重点查房并增加巡视次数,发 现新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7.术前讨论制度
讨论对象——
对重大、疑难、致残、重要器官摘除及新开展的手术(三级及 以上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一般应术前1-2天进行。
●主持人——由科主任主持 参加人员——
科内所有医师参加,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护士长和责任护士。
●讨论内容——(讨论情况记入病历)
诊断及其依据;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要点及注意事项;手术风险
特殊使用
1.需要医院内部授权的 感染科、呼吸科、ICU、 药学部具高级技术任职 资格的医师或药师会诊 同意后 2.不得在门诊使用 3.特殊情况需越级使用, 使用时间限定24h
住 院 医 师 等级医院主 治评医审师 核心条款高之级职一称
16.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实施手术安全核查的内容及流程
麻醉实施前
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身份 (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 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安全检查、 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 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术前备血 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
• (2)对危急、疑难的新入院病例和特殊病例及时向 上级医师汇报。
• (3)及时书写被带教医师的修改病历和各种医疗记 录、医疗文件等。
• (4)向实习医师讲授诊断要点、体检方法、治疗原 则、疗效判定、诊疗操作要点、手术步骤及分析检 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 (5)检查当日医嘱执行情况,病人饮食及生活情况, 并主动征求病员对医疗、护理和管理方面的意见。
• 科室根据科内人员晋升及个人技术水平提 高状况,定期申报调整其手术范围申请, 由院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评议后确认。
• 所称“手术范围”,系指卫生行政部门核 准的诊疗科目内开展的手术。
• 科室应严格监督落实《各级医师手术范围》 要求,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擅自开展超出 相应范围的手术治疗活动。
• 若遇特殊情况(例如:急诊、病情不允许、 危及生命等),医师可超范围开展与其职、 级不相称的手术,但应及时报请上级医师, 给予指导或协助诊治。
评估及其预防措施;是否履行了手术同意书签字;麻醉方式的选择、手术室
的配合要求;术后注意事项;检查术前各项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
注:对于疑难、复杂、重大手术,病情复杂需相关科室配合者,应提前
2-3天邀请麻醉科及有关科室人员会诊,并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8.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讨论时限——
死亡病例,一般情况下应在1周内组织讨论 特殊病例(存在医疗纠纷的病例)在24小时内讨论 尸检病例,待病理报告发出后1周内进行讨论
手术开始前
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 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并确认风险预警等 内容。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士执 行并向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报告。
患者离开手术 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
等级医院评审核心条款之一 室前
实际手术方式,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清点手 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
6、病情突变的危重病人,应及时通知科主任、医务科或总值班, 并及时向病人家属或单位说明病情及预后,以期取得家属或单位的 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