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具检验作业指导书
锚杆(索)变形检测作业指导书
锚杆(索)变形检测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隧道、洞室、边坡、基坑、结构物抗浮、抗倾和受拉基础工程岩土锚杆和喷射混凝土支护的锚杆锚固性能的现场检测。
2 执行标准GB 50086-2015 《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
3仪器设备穿心千斤顶、油泵、压力表。
4检测目的1.确定锚杆极限承载力作用下的变形量;2.为工程锚杆(索)下阶段施工提供数据依据。
5资料收集在检测前,应该收集以下资料:1.工程勘察及工程设计文件;2.工程用原材料的质量合格证和质量鉴定文件;3.锚杆喷射混凝土工程施工记录、锚杆施工工艺和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4.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5.锚杆基本试验、验收试验记录及相关报告;6.喷射混凝土强度(包括喷射混凝土与岩体粘结强度)及厚度的检测记录与报告;7.设计变更报告;8.监测设计、实施及监测记录与监测结果报告;6现场检测6.1抽样原则6.1.1 基本试验锚杆基本试验的地层条件、锚杆杆体和参数、施工工艺应与工程锚杆相同,且试验数量不应少于3根。
6.1.2蠕变试验塑性指数大于17的土层锚杆、强风化的泥岩或节理裂隙发育张开且充填有黏性土的岩层中的锚杆应进行蠕变试验。
蠕变试验的锚杆不得少于3根。
6.1.3验收试验工程锚杆必须进行验收试验。
其中占锚杆总量的5%且不少于3根的锚杆应进行多循环张拉验收试验,占锚杆总量95%的锚杆应进行单循环张拉验收试验。
6.2技术指标GB 50086-2015《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
6.3仪器操作6.3.1测试准备1、检测前,检查仪器是否正常,油泵、百分表是否完好。
2、钢板套入杆上并与底座垫平,千斤顶及附件套入锚杆尾部,随后将油管与油泵、千斤顶连接,尾部用钢板焊牢作为锚杆受力面。
启动油泵,向千斤顶供油,使千斤顶与钢板接触紧密。
3、架设磁力表座与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
将磁力表座固定于锚杆端部下无震动的地方,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固定于磁力表座架上,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测量端部紧贴锚杆端部并使之有一定初始读数。
锚杆抗拔试验作业指导书
锚杆(索)抗拔检测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日期:2017年10月30日锚杆(索)抗拔检测作业指导书一、检测依据《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751-2010《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 10001-201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设计及建设单位相关文件二、检测目的锚杆试验包括锚杆的基本试验、验收试验。
基本试验的目的是确定锚固体与岩土层间粘结强度极限标准值、锚固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
验收试验的目的是检验施工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三、工作程序四、检测仪器设备及要求加载装置:穿心千斤顶、油泵;计量仪表:压力表、测力计、百分表或位移计、秒表等。
仪器设备测试精度、量程应满足要求,且必须在计量周期的有效期限内,其额定压力必须大于试验压力。
五、一般规定1、锚杆锚固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90%后方可进行试验;2、检测现场环境必须满足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要求,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3、当发现检测数据异常时,应查找原因,必要时应进行复测或重新检测。
4、锚杆试验记录表按下表填写:六、检测仪器设备安装1、检测加载设备宜采用油压穿心千斤顶(穿孔千斤顶)。
千斤顶的中心应与锚杆轴线重合,其额定压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倍。
2、荷载量测可用放置在千斤顶上的测力计、力传感器直接测定;也可采用并联于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力,根据千斤顶及其示值仪表的校准方程换算荷载。
测力计、力传感器、油压传感器的测量误差应不大于1%;合理选择其量程,使最大检测荷载不大于其量程的80%,且不小于其量程的50%。
压力表精度应优于0.4级,最大检测荷载不大于其量程的80%,且不小于其量程的50%。
3、位移测量位移测量仪表宜采用大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大于3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测量误差不大于0.1%FS,分辨率高于或等于0.01mm;②固定和支承位移测量仪表的夹具及基准梁、基准桩应避免气温、振动及其它外界因素的影响。
作业指导书6——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承载力检验(按JGJ145-2013、GB50550-2010编制)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承载力检验1.适用范围本文用于以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以及素混凝土为基材的后锚固连接的验收检验,不适用于以砌体、轻骨料混凝土以及特种混凝土为基材的后锚固连接检验。
2.引用标准JGJ145-2013《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其锚固件检验要求与GB50367-2006 GB50550-2010《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程》相同)3.基本规定3.1混凝土结构后锚固工程质量应进行锚固件的抗拔承载力的现场抽样检验(必检项);3.2后锚固件应进行抗拔承载力现场非破坏性检验,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还应进行破坏性检验。
a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后锚固构件(所谓重要的锚固是指后接大梁、悬臂梁、桁架、网架以及大偏心受压柱及生命线工程的非结构构件之锚固连接。
故定为一级。
—摘自规程4.3.3条文说明);b悬挑结构和构件;c对后锚固设计参数有疑问;d对该工程锚固质量有怀疑。
GB50550-2010对破坏性检验范围的规定如下:3.3抽样规则(GB50550-2010与JGJ145-2013抽样规则相同,GB50550-2010表W.2.3内容与JGJ145-2013中表C.2.3也相同)3.3.1锚栓非破损抽样:a.锚固承载力现场非破坏性检验可采用随机抽样办法取样,应以同品种、同规格、同强度等级的锚固件安装于锚固部位基本相同部位的同类构件为一个检验批,并应从每一检验批所含的锚固件中进行抽样。
b.对重要结构构件及生命线工程非结构构件,数量应按规程表C.2.3(附后)抽取。
(生命线工程是指维系城镇与区域经济、社会功能的基础设施与工程系统。
主要包括:交通系统、供(排)水系统、燃气系统、输油系统、电力系统、通讯系统、水利工程等工程系统。
--摘自GB/T24336-2009)。
规程表C.2.3检验批锚栓总数≤100 500 1000 2500 ≥5000按检验批锚栓总数计算的最小抽样量20%且不少于5件10% 7% 4% 3%注:当锚栓总数介于两栏数量之间时,可按线性内插法确定抽样数量。
封锚作业指导书
封锚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封锚作业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施工工序,它涉及到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为了确保封锚作业的顺利进行,需要制定详细的作业指导书,明确工作流程和安全注意事项。
本文将从封锚作业的定义、作业流程、安全措施、质量要求和验收标准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封锚作业的定义1.1 封锚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金属锚具,用于固定其他构件或设备的一种工艺。
1.2 封锚作业是指在建筑施工中进行封锚工艺的过程,包括锚具的选材、安装和固定等工作。
1.3 封锚作业需要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二、封锚作业流程2.1 确定封锚位置和数量,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锚具规格和材质。
2.2 进行现场测量和标记,确保封锚位置准确无误。
2.3 进行锚具的安装和固定,按照施工图纸和规范要求进行操作。
三、封锚作业安全措施3.1 确保施工人员具备相关证书和经验,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3.2 使用合格的安全防护装备,如安全帽、安全带等,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3.3 在封锚作业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保持施工现场的整洁和秩序。
四、封锚作业质量要求4.1 确保封锚位置准确无误,与设计要求一致。
4.2 确保锚具的安装牢固可靠,能够承受设计荷载。
4.3 对封锚作业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标准和规范要求。
五、封锚作业验收标准5.1 封锚位置和数量符合设计要求,无误差。
5.2 锚具安装牢固可靠,无松动和变形现象。
5.3 封锚作业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经过验收合格。
结语:封锚作业是建筑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
通过制定详细的作业指导书,明确作业流程、安全措施、质量要求和验收标准,可以有效提高封锚作业的质量和安全性,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对封锚作业的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检验实施细则(参考Word)
⽤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检验实施细则(参考Word)预应⼒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检验实施细则1 总则1.0.1 为加强混凝⼟结构⼯程施⼯质量,统⼀本省预应⼒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检测⽅法,提⾼各检测单位检测精度,制定本检测规程,预应⼒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检测依据标准为中华⼈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预应⼒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2000。
1.0.2 本规程规定了预应⼒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的产品分类、代号标记、技术要求、试验⽅法、检验规则等内容。
1.0.3 本规程适⽤于有粘结、⽆粘结、体内或体外配筋的预应⼒混凝⼟结构中使⽤的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锚具在后张法结构或构件中,为保持预应⼒筋的拉⼒并将其传递到混凝⼟上所⽤的永久性锚固装置。
锚具可分为两类:1 张拉端锚具:安装在预应⼒筋端部且可⽤以张拉的锚具;2 固定端锚具:安装在预应⼒筋端部,通常埋⼊混凝⼟中且不⽤以张拉的锚具。
2.1.2 夹具在先张法构件施⼯时,为保持预应⼒筋的拉⼒并将其固定在⽣产台座(或设备)上的临时性锚固装置;在后张法结构或构件施⼯时,在张拉千⽄顶或设备上夹持预应⼒筋的临时性锚固装置(⼜称⼯具锚)。
2.1.3 连接器⽤于连接预应⼒筋的装置。
2.1.4 预应⼒钢材各种预应⼒混凝⼟⽤的钢丝、钢绞线或钢筋的统称。
2.1.5 预应⼒筋在预应⼒结构中⽤于建⽴预加应⼒的单根或成束的预应⼒钢丝、钢绞线或钢筋。
有粘结预应⼒筋是和混凝⼟直接粘对的或是在张拉后通过灌浆使之与混凝⼟粘结的预应⼒筋;⽆粘结预应⼒筋是⽤塑料、油脂等涂包的预应⼒筋,可以布置在混凝⼟结构体内或体外,且不能与混凝⼟粘结,这种预应⼒筋的拉⼒永远只能通过锚具和变向装置传递给混凝⼟。
2.1.6 预应⼒筋-锚具组装件单根或成束预应⼒筋和安装在端部的锚具组合装配⽽成的受⼒单元。
2.1.7 预应⼒筋-夹具组装件单根或成束预应⼒筋和安装在端部的夹具组合装配⽽成的受⼒单元。
锚杆(钢筋)现场检测作业指导书
HG/QC1-JG-02 四川恒固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锚杆(钢筋、螺栓)检测作业指导书一、编制依据《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04);《玻璃幕墙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GJ/T139-2001)二、作业步骤1、接受委托(委托方办理、委托方电话通知或按检测合同要求):由委托单位填写检测委托书,委托书上填写委托单位、工程名称、检测部位、检测原因等基本内容。
2、了解相关的基本情况,包括以下内容:①工程名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②使用部位、检测原因、设计要求;③规格型号、施工日期及相关参数(对于设计抗拔力:螺栓、锚杆看设计要求,而对于植筋来说当无设计要求时,则按钢筋的屈服强度为准)。
3、检测准备:(1)根据确定好的检测数量及试件的种类、规格、型号,准备好原始记录纸,领取锚杆拉力计及相应的锚(夹)具并进行检查(是否在检定期内、是否正常等),使之满足检测要求。
(2)由施工方协助、配合做好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如脚手架、场地清理、受检锚杆(钢筋、螺栓)的加长、人员配合、安全保护等。
到达现场后,首先通知有关单位代表到场(建设方、监理方、施工方、见证人)。
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安装好仪器(应先将钢制圆盘套在被测钢筋或螺栓上,再上千斤顶及夹具,至检测完成过程中圆盘和千斤顶不应压在被测钢筋或螺栓上,避免未检测前就使被测钢筋或螺栓受剪破坏)、连接好油管后并进行试压,然后按照仪器操作说明书进行加压操作,注意仪表的显示及夹具的情况,其工作应正常,夹具不能产生滑移,确保检测数据的真实、科学、准确。
当出现加压至活塞进程走而力值不增加或试件被拔动、拔断等破坏情况时,检测结束,记录下最大力值。
(3)结束工作①填写好原始记录(包括使用部位、检测数量、原材料情况、检测原始数据、仪器设备情况等,注意信息要齐全)。
②检测完毕后请有关人员在原始记录纸上签字见证。
同时检查仪器设备运行情况并作好记录。
三、仪器保养、数据处理、报告出具:1、检测回来后将仪器设备进行保养、维护后,交还仪器设备室。
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检验实施细则
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检验实施细则一、目的本细则旨在规范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的检验流程,确保其质量和性能符合工程要求,保障施工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所有建筑、桥梁、隧道等工程项目中使用的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的检验。
三、检验原则合法性:检验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全面性:检验应覆盖所有关键性能指标。
准确性:检验结果应准确无误,可追溯。
时效性:检验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四、检验流程检验准备确定检验标准和方法。
准备检验所需的工具和设备。
明确检验人员的责任和要求。
样品获取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品。
记录样品的批次、型号和规格。
外观检查检查样品的外观是否有裂纹、变形或损伤。
检查表面处理是否符合要求。
尺寸检验使用卡尺、千分尺等工具测量尺寸。
确保尺寸精度符合设计要求。
力学性能测试进行拉伸、压缩、弯曲等力学性能测试。
记录测试数据,评估性能是否达标。
耐久性测试对样品进行耐久性测试,如耐腐蚀、耐磨损等。
评估样品的长期性能。
连接性能检验检验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的连接性能。
确保连接牢固,无松动。
记录与报告记录检验过程和结果。
编制检验报告,提出改进建议。
不合格品处理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隔离和处理。
分析不合格原因,采取预防措施。
五、检验标准外观标准:无明显裂纹、变形、损伤。
尺寸标准:符合设计图纸和相关标准。
力学性能标准:达到或超过规定的力学性能指标。
耐久性标准:满足长期使用的要求。
连接性能标准:连接牢固,无松动。
六、检验工具和设备测量工具:卡尺、千分尺、角度尺等。
力学性能测试设备:万能材料试验机、拉力试验机等。
耐久性测试设备:盐雾试验箱、磨损试验机等。
连接性能测试设备:专用的连接性能测试装置。
七、检验人员要求专业知识:具备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相关的专业知识。
操作技能:熟练掌握检验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责任心:认真负责,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沟通能力:能够与其他项目团队成员有效沟通。
八、质量记录检验记录:详细记录检验过程和结果。
2019-锚固试验作业指导书-推荐word版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锚固试验作业指导书篇一:植筋后锚固力检测作业指导书后锚固抗拔承载力检测试验作业指导书1、目的确定锚固钢筋抗拔承载力。
2、范围适用于被连接件以普通混凝土为基材的后锚固连接设计、施工与验收,不适用以砌体或轻混凝土为基材的锚固。
3、执行标准JGJ145-201X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4、仪器设备4.1加载设备ZY-10型锚杆拉力计、 ZY-30型锚杆拉力计4.2工作原理利用穿心千斤顶反力作用于混凝土基材,与千斤顶压力传感器相连的数字显示器记录加载情况并捕捉峰值。
4.3技术指标4.3.1加荷设备应能按规定的速度加荷,测力系统整机误差不应超过全量程的2%。
4.3.2加荷设备应能保证所施加的拉伸荷载始终与锚栓的轴线一致。
4.3.3数字显示器应具有背景光功能、清零功能、峰值捕捉功能、读数保持功能、校准功能、电量不足提示功能。
4.3.4加荷设备支撑环内径应符合规范要求。
5、检测条件5.1检测时植筋龄期应大于化学植筋胶的固化时间,栽植钢筋的混凝土构件应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构件表面应平整,对饰面层、浮浆应进行清除,必要时进行磨平处理。
5.2当由于现场检测条件限制,无法使用基座时,选用的千斤顶的内径应符合规范要求,否则应考虑千斤顶反力作用于混凝土而约束其锥型破坏,并且混凝土挤压栽植钢筋,造成抗拔力提高的影响。
6、检测荷载的确定6.1检测荷载可以根据设计单位出具的有关栽植钢筋抗拔力要求文件进行确定,并且将相关要求文件附于检测报告中。
6.2当设计单位对栽植钢筋抗拔力无具体要求时,可以按照钢筋强度设计值确定检测拉拔力,即F=fyAs(fy为钢筋强度设计值,As为钢筋截面面积)。
在做非破坏性试验时,检测荷载不应超过钢筋屈服强度。
若采用化学植筋胶结合力特征值作为检测拉拔力,且其结合力特征值小于钢筋设计强度时,该值应得到设计单位的认可。
锚具检测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作业指导书( 锚具检测)编写: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受控状态:持有者姓名:分发号:持有者部门: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目录一、锚具、夹具硬度试验(ZY02-1001-2008)1、检测设备及开展项目2、主要技术要求3、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4、试验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5、检测数据处理6、测量不确定度报告7、原始记录8、检测报告二、锚具锚固系数试验(ZY02-1002-2008)同上三、锚具疲劳性能试验(ZY02-1003-2008)同上四、锚具周期荷载试验(ZY02-1004-2008)同上五、锚具辅助性试验(ZY02-1005-2008)同上一、锚具、夹具硬度试验(ZY02-1001-2008)1.检测设备及开展项目2 主要技术要求2.1环境要求试验一般在10~35℃室温进行。
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试验,室温应控制在23±5℃。
2.2硬度试验要求1.被测试件的表面应平整光洁,试件的支承面与试台保证良好密合。
2.试件应稳定地放在试台上,试验过程中试件不得移动,确保试验力垂直加于试件上。
3.在每个试样上的试验点数应不少于四点(第一点不记)。
4.被测试件最小厚度的确定取决于预期硬度值,试样或试验层厚度:洛氏硬度试验应不小于e的十倍,维氏硬度试验至少应为对角线长度的1.5倍。
试验后试件背面不得有显著变形痕迹。
5.在试验过程中,试验装置不应受到冲击和震动。
6.维氏硬度压痕对角线长度范围为0.020~1.400mm。
2.3其它要求1.应从每批中抽取5%的锚具零件且不应少于5套,按产品设计规定的表面位置和硬度范围做硬度检验。
2.有一个零件不合格时,则应另取双倍数量的零件重做检验;仍有一个不合格时,则应对本批产品逐个检验,合格者方可进入后续检验组批。
3.仪器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3.1 HBRVU—187.5型布洛维光学硬度计操作规程1.接通电源,调整开关至所需位置。
锚、锚链工程作业指导书
锚、锚链工程作业指导书1 目的本指导书指导锚及锚链工程的安全施工和确保工程质量。
2 范围适用于船舶锚及锚链的常规修理工程。
3职责3.1质量管理部负责编写施工工艺,质量管控和检验。
3.2工区工艺员负责具体工艺的制定。
3.3工程分承包方拆装操作工人按本工艺实施拆装操作。
4 工作程序4.1 作业流程4.1.1主管负责同船方核对工程内容并同通知工段长。
4.1.2工段长安排施工队提前做好施工准备和安全技术交底和施工计划书,有必要时安排管理人员现场跟踪检查,协助施工队控制工程的安全、质量和进度。
4.1.3作业前,询问并检查锚机的状况,检查锚链保险装置和周围的工作环境,检查锚链舱内是否有人作业,确保无交叉作业或其他的安全隐患,做好安全警戒标志。
4.1.4放锚链时,联系船方起动锚机,并告诉船方操纵锚机人员关于船方锚链工程的一些安全注意事项。
将工区印发的注意事项向船方出示。
4.1.5作业过程中,施工队必须有指定的指挥人员(戴红袖章标志),上下各一部对讲机,确保指令畅通。
排放过程中应注意锚链舱内的剩余锚链情况,避免拉坏锚跟装置。
4.1.6锚链放到坞底排放整齐,使每一个都可以检查,不准堆放一起,使用坞墙绞缆机时必须持证操作,遵守《翠华山锚机操作规程》,禁用三挡操作,认真检查钢丝绳、行走路径、滑车和吊耳状况钢丝等布置好后,放锚链前应分别向工区工长和中控申报,排放过程中接受中控室和工区的监督。
4.1.7拆装锚根时应对锚链舱剩余锚链进行可靠固定及保险。
4.1.8锚及锚链高压水冲洗,直径测量,测量时选择每节锚链磨损较严重的十个环测量,测量位置敲铲浮锈确保测量精度。
记录交船和安质部。
4.1.9对锚设备外观检查,锈蚀严重同船方协商敲铲除锈,并检查锚、锚链、转换组、卸扣和锚根有无裂纹、弯扭变形,并锤击检查横档及脱落情况,检查弃链装置可靠性和止链器与甲板连接的牢固性。
检查锚冠大横销磨损严重,经船方联系认可后换新,销的材料必须根据图纸选择合适的锻钢,并经船检认可,锚爪变形或有裂纹时进行电焊修理。
作业指导书
静载锚固试验作业指导书一、试验目的:根据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静载试验测定的锚具效率系数和达到实测极限抗拉力时组装件受力长度的总应变率。
来判定锚具的静载性能。
二、依据标准:《铁路工程预应力筋用夹片式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技术条件》TB/T3193-2008三、试验仪器:(1)静载锚固试验机:(精度±1%)(2)油泵(3)空心式千斤顶四:操作步骤1、首先确定试样的抗拉强度,每束试样的根数。
2、测量试验机两边锚圈的中间长度,以便确定每根试样的长度。
3、用配套的垫圈、锚圈,夹片将试样安装好,并使每根试样保持平行,夹片安装好后。
4、试验前用穿心式千斤顶对每根钢绞线进行预拉,预拉强度为抗拉强度标准值得5%-10%,(油泵的操作规程如下:右路回油阀打开,左路回油阀关闭,像千斤顶供油进行张拉,同时调节左路节流阀,控制油压的高低和张拉速度(要将张拉的力值保持,只要迅速的关闭左路的节流阀);将左路回油阀打开,右路关闭,同时调节右路节流阀,油泵卸载)。
5、打开测试程序,输入相关试验参数(包括试样面积、根数、极限抗拉力、预应力筋效率系数)。
6、输入极限抗拉力之后软件界面上会自动计算出极限抗拉力的20%、40%、60%、80%的荷载。
开始试验后,根据四个等级逐级加载。
速率控制宜在100MPa/Min。
当加荷到80%时,应稳荷60Min。
随后用低于100MPa/Min的速率直至试样完全破坏。
7、在电脑上点击终止试验。
8、用穿心式千斤顶卸除试样。
五:结果处理(1)锚具效率系数ηa=F apu/F pmF apu 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的实测极限拉力F pm 预应力筋的实际平均极限抗拉力。
锚固效率系数ηa≧95%锚固效率系数可直接从测试软件读取。
(2)总应变率εapu若采用加载千斤顶活塞伸长率△L计算,需减去承力台座的弹性压缩量、缝隙并紧量和试验锚具的内缩量。
总应变率εapu≧2.0%总应变率可直接从测试软件读取。
微机显示钢绞线试验作业指导书一、试验目的:测定钢绞线的规定非比例延伸、抗拉强度、最大力总伸长率、弹性模量。
锚圈硬度检测作业指导书
锚圈、连接体硬度检测作业指导书1 范围夹片式锚具用锚圈、连接体、低回缩锚具用锚圈及承压螺母的硬度检测。
2 引用标准(没有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GB/T230 金属洛氏硬度试验方法JG/T5011.9 建筑机械与设备热处理件通用技术条件GB/T14370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连接器TB/T3193 铁路工程预应力筋用夹片式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技术条件JT/T329.2 公路桥梁预应力钢绞线用锚具、连接器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GB2828 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3 工作内容3.1准备3.1.1 使用硬度计为HR-150A,所用硬度计及试块应检定合格。
3.1.2 确定试验所需标尺,调整主试验力为150kg。
3.1.3 用低硬度标准试块校验设备,压头正常,示值正确。
3.1.4 检测夹片式锚具用锚圈、连接体、低回缩锚具用锚圈及承压螺母选用大托盘。
3.1.5 零件上表面抛光,表面粗糙度值Ra0.8,并和孔轴线垂直。
3.1.6 零件下表面砂光,表面粗糙度值Ra6.3,并和上表面平行。
3.1.7 抽检比例淬火硬度:箱式炉热处理产品操作工按出炉顺序前、中、后每炉随机抽取6件,进行淬火硬度自检,铸链炉热处理的产品,操作工按同品种、同批次随机抽取5~10件,进行淬火硬度自检,检验人员对其进行核检。
回火硬度:用井式回火炉回火的工件抽检时按上、中、下区域分别按比例为20%每炉随机抽取;铸链炉热处理的产品,按同品种、同批次比例为5%随机抽取。
3.2 检测3.2.1 检测示意如图:孔呈圆周形分布锚圈的检测方法孔呈正三角形分布锚圈的检测方法3.2.5在锥孔小端端面圆心约50mm直径范围以内,均布检测3处;3.2.6检测时,若某一处数据偏高或偏低,应距离此处3~5mm继续检测2点,数据符合要求即此处合格;若数据仍偏高或偏低,应距离此处20mm左右处继续检测,若数据符合要求即此处合格,否则此零件不合格。
3.2.2 将零件放在检测平台上拖动,消除间隙;零件下平面紧贴托盘;3.2.3 加载初始压力,指针应在±5°以内;加试验力时平稳、均匀;3.2.4 缓慢释放试验力;3.2.5 检测夹片式锚具用锚圈、连接体、低回缩锚具用锚圈时,在锚圈锥孔端面圆心约50mm直径范围以内,均布120℃检测3处;孔呈正三角形分布的锚圈,在锥孔大端端面检测;孔呈圆周形分布的锚圈,在小孔端端面检测;检测低回缩锚具用承压螺母时,在螺母端面环形面内均布检测3处;检测时必须用抛光砂轮抛光,箱式炉热处理没有车端面的产品抛光垂直深度为0.5~1mm,抛光面积为1~2cm²,箱式炉热处理车了端面的产品及铸链炉热处理的产品抛光垂直深度为0.3~0.6mm,抛光面积为1~2cm²,粗糙度达到上述3.1.5 、3.1.6规定。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现场检测作业指导书
混凝⼟结构后锚固现场检测作业指导书混凝⼟结构后锚固植筋抗拔承载⼒试验作业指导书⼀、适⽤范围及应⽤条件1.1、适⽤于以钢筋混凝⼟、预应⼒混凝⼟为基材的后锚固连接的设计、施⼯及验收;不适⽤于以砌体、轻⾻料及特种混凝⼟为基材的后锚固连接。
1.2、后锚固件应进⾏抗拔承载⼒现场⾮破损检验,满⾜下列条件之⼀时,还应进⾏破坏性检验:⑴安全等级为⼀级的后锚固构件;⑵悬挑结构和构件;⑶对后锚固设计参数有疑问;⑷对该⼯程锚固质量有疑问。
1.3、受现场条件限制⽆法进⾏原位破坏性检验时,可在⼯程施⼯的同时,现场浇筑同条件的混凝⼟块体作为基材安装锚固件,并应按规定的时间进⾏破坏性检验,且应事先征得设计和监理单位的书⾯同意,并在现场见证试验。
⼆、执⾏标准《混凝⼟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2013 适⽤于后锚固⼯程《混凝⼟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13适⽤于结构加固⼯程《建筑结构加固⼯程施⼯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2010适⽤于结构加固⼯程重庆市地⽅标准《混凝⼟⽆机锚固材料植筋施⼯及验收规程》DBJ/T50-032-2004相关标准:《钢筋混凝⼟⽤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 1499.1-2008《钢筋混凝⼟⽤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 1499.2-2007《⽆粘结预应⼒钢绞线》JG/T 161-2004《混凝⼟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10三、试验原理与试验仪器设备要求3.1、试验原理:利⽤夹具使穿⼼千⽄顶反⼒作⽤于混凝⼟基材,使穿⼼千⽄顶上⾃带的数显式压⼒传感器显⽰加载⼒值并捕捉保存峰值;3.2、试验仪器设备:HC-20T型锚杆拉拔仪、HC-30T型锚杆拉拔仪、HC-50T型锚杆拉拔仪及各型号夹具等;常⽤拉拔仪规格参数⼀览表3.3、仪器设备技术指标:⽤于试验的仪器设备,应采⽤专门的拉拔仪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备的加荷能⼒应⽐预计的检验荷载值⾄少⼤20%,且不⼤于检验荷载的2.5倍,并应能连续、平稳、速度可控的运⾏;2)加载设备应能按照规定的速度加载,测⼒系统整机允许偏差为全量程的±2%;3)设备的液压加荷系统持荷时间不超过5min时,其降荷值不应⼤于5%;4)加载设备应能保证所施加的拉伸荷载始终与后锚固构件的轴线⼀致。
锚具检验作业指导书
锚具检验作业指导书1、检验频次每批不大于2000套同厂家、同品种、同规格、同批号锚具2、检测项目⑴、外观、硬度、锚固效率系数、极限拉力总应变、锚口摩阻、喇叭口摩阻⑵、外观检查每批抽检10%且不少于10套,从每批中抽10%的锚具检查外观质量和外形尺寸并按产品技术条件确定是否合格,当有一套表面有裂纹时,则本批应逐套检查,合格才能进入后续检验组批。
硬度试验每批抽检5%且不少于5套,按产品设计规定的表面位置和硬度范围做硬度检验,有一个零件不合格时,则应另取双倍数量的零件重做检验;仍有一件不合格时,则应对本批产品逐个检验,合格者方可进入后续检验组批委外检测,其余指标委外检测3、检测仪器洛氏硬度计4、检测评定依据《预应力混凝土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2007)5、外观检验如表面无裂纹,影响锚固能力的尺寸符合设计要求,应判断为合格,如尺寸有1套超过允许偏差,则应另取双倍数量重做检验,如仍有1套不符合要求,则应逐套检查,合格方可使用,如发现一套有裂纹,即应对全部产品进行逐件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6、硬度试验⑴、试样:①试样表面应光滑平坦,无氧化皮及外来污物,尤其不应有油脂,建议试样表面粗糙度Ra不大于0.8μm,产品或材料标准另有规定除外。
②试样的制备应使受热或冷加工等因素对表面的影响减至最小。
③试验后试样背面不应出现可见变形。
,对于用金钢石圆锥压头进行试验,试样或试验厚度应不小于残余压痕深度的15倍。
⑵、洛氏硬度标尺⑶、试验方法①试验一般在10℃~35℃室温进行,对于温度要求严格的试验,应控制在(23±5)℃之内。
②试样应平稳地放在刚性支承物上,并使压头轴线与试样表面垂直,以避免试样产生位移。
③使压头与试样表面接触,无冲击和振动地施加初试验力F0,初试验力保持时间间不应超过3S。
④无冲击和振动地将测量装置调整至基准位置,从初试验力F0施加至总试验力F的时间不小于1S且不大于8S。
6检调中心锚节作业指导书
中心锚结检调一、周期12个月。
二、适用范围用于防断、防窜型中心锚结的检调作业。
三、作业项目检查中心锚结绳有无断股,两侧张力、长度是否相等,是否有松弛情况。
四、技术标准1、中心锚结绳范围内承力索不得有接头和补强。
2、“V”型中心锚结在跨距中部与承力索用3个线夹固定在悬挂点两侧各用2个线夹固定;“人”字型中心锚结在悬挂点两侧各用2个线夹固定;线夹间距80—120mm。
3、中心锚结范围内不得安装吊弦和电联结器。
4、中心锚结绳不应松弛,两边长度和张力力求相等。
5、中心锚结绳两端与承力索各用2个线夹连接,绳头伸出线夹100—150mm。
6、中心锚结线夹应安装牢固,直线上应保持铅垂状态;曲线上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
7、中心锚结处的接触线高度比两侧吊弦点高出0—20mm。
8、防窜式中心锚结的防窜绳两端各用2个线夹连接,线夹间距30—50mm,绳头伸出线夹20—50mm。
五、作业组织人员:6—8人(不包括接地线、防护人员)。
工具:激光测量仪、校正扳手、工具包、钢卷尺、锦纶绳、单滑子、力矩扳手等。
材料:承力索中锚线夹、中心锚结线夹、中心锚结绳、悬吊滑轮、Ф3.5软态不锈钢丝、Ф1.6铁线、黄油等。
六、作业程序1检查中心锚结绳有无断股,两侧张力、长度是否相等,是否有松弛情况,不符合要求时,进行调整或更换:1.1更换防断型中心锚结绳(接触线):⑴打开中锚线夹,使两边的中心锚结绳充分松弛。
⑵两人在作业车平台上拆卸旧中心锚结绳及线夹。
⑶在预制的锚结绳中间位臵,将锚结绳用手做出中心锚结线夹的弧线。
⑷将接触线中心锚结绳的中心(即做出的弧线部分)用中心锚结线夹在接触线上确定的中心位臵安装好。
⑸作业车上人员分别拉紧中心锚结绳的两边端部,用承力索中锚线夹将中心锚结按技术要求在承力索上固定。
⑹测量中锚线夹接触线高度是否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则进行调整。
1.2更换防窜型中心锚结绳:⑴两人上车梯工作台,其中1人带大绳、滑子上车梯,拆卸旧承力索中心锚结绳。
锚具夹具和连接器试验指导书8
文件代号
0301.8-2014
第1版 第0次修订
第八章: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第一节:硬度试验
实施日期
2010年09月10日
参照规用范围:20-88HRA、20-70HRC的硬度试验。
2.试验仪器
AK-150洛氏硬度计
3.试验步骤:
3.1将试件放置于工作台上,旋转手轮使工作台缓缓升起,并定期压头,指示器大指针旋转3圈,小表盘指针到红点位置,大指针指到0±5HRC位置。此时初试验力已使加完成。
3.6松开升降手轮、降下试台后,可挪动试件选择新的测试点继续进行试验。
3.2转动指示针外表盘大指针指到“B”或“C”对零。
3.3拉动加荷手柄,施加住试验力。
3.4当指示器指针转动明显停顿下来时,保持2-6秒后,将卸荷手柄推回,卸除住试验力。
3.5从指示器刻度盘读取测得的硬度值。采用金刚石压头试验时(HRC或HRA)按刻度盘外圈黑字读取:采用钢球压头试验时(HRB),按内圈红字读取。
16-P型挤压锚具作业指导书
目录1适用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作业准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材料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施工机具要求及配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5施工工艺流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6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7质量控制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8安全及环保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P型挤压锚具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新建怀邵衡铁路6标桥梁连续梁横向P型挤压锚具挤压头施工。
2作业准备内业技术准备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及作业人员认真学习,同时要求技术员仔细阅读、审核施工图纸,及时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实行考核制度,合格后持证上岗。
外业技术准备(1)钢绞线的切断采用砂轮切断机, 切割时保证切口平整, 切断时不应出现斜面, 线头不得松散, 以防止挤压套挤压时头部倾斜;(2)检查油泵与挤压机油管连接是否正确、牢靠;(3)检查挤压套表面是否清洁,如果有泥土、灰砂,必须处理干净后再进行挤压, 如果有少量锈蚀现象, 则必须进行除锈后方可挤压,锈蚀严重的必须更换新的挤压套。
因为铁锈会使挤压套与挤压模之间摩阻增大,影响挤压效果。
3材料要求(1)挤压头制作时使用的钢绞线必须为设计图纸要求的φs15.2mm低松弛钢绞线,抗拉强度标准值fpk=1860MPa,并按相关要求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2)挤压头制作时使用的挤压套的长度和外径必须符合生产厂家产品标准,长度允许偏差58mm±0.5 mm,外径允许偏差35mm±0.5 mm。
封锚作业指导书
封锚作业指导书一、任务背景封锚作业是在建筑施工中常见的一项工作,用于固定建筑物的基础或结构物,以确保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封锚作业的步骤、要求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施工人员正确、安全地完成封锚作业。
二、作业步骤1. 准备工作a. 确认封锚位置:根据设计图纸和要求,确定封锚的具体位置。
b. 准备材料和工具:根据封锚的类型和要求,准备所需的锚具、胶水、钢筋等材料,以及搅拌器、锤子、钢钎等工具。
c. 安全措施:佩戴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安全鞋、手套等。
2. 封锚操作a. 清理基础:清除基础上的灰尘、杂物和污垢,确保基础表面干净。
b. 钻孔:根据设计要求,使用电钻或手动钻等工具,在基础上钻孔,确定孔的直径和深度。
c. 安装锚具:将锚具插入钻孔中,并确保其与基础紧密贴合。
d. 混凝土浇筑:根据封锚的要求,将预先调配好的混凝土倒入钻孔中,确保充实、密实。
e. 平整处理:使用刮板或抹光机等工具,将混凝土表面平整处理,确保封锚部位与周围基础表面平齐。
f. 养护:根据混凝土的养护要求,进行适当的养护措施,如喷水、覆盖塑料薄膜等。
三、作业要求1. 操作规范:施工人员必须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进行作业,确保操作正确、规范。
2. 材料质量:所使用的锚具、胶水、钢筋等材料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经过质量检测合格。
3. 孔的准确性:钻孔的位置、直径和深度必须准确无误,以确保锚具的安装牢固可靠。
4. 混凝土质量:预先调配好的混凝土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经过质量检测合格。
5. 平整度要求:封锚部位的表面必须平整、光滑,与周围基础表面平齐。
6. 养护措施:混凝土浇筑后,必须采取适当的养护措施,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
四、注意事项1. 安全第一:施工人员在进行封锚作业时,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佩戴个人防护装备,确保自身安全。
2. 质量控制: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进行操作,确保封锚作业的质量。
3. 施工环境:封锚作业应在适宜的施工环境下进行,避免在恶劣天气或不稳定的地面上进行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锚具检验作业指导书
1、检验频次
每批不大于2000套同厂家、同品种、同规格、同批号锚具
2、检测项目
⑴、外观、硬度、锚固效率系数、极限拉力总应变、锚口摩阻、喇叭口摩阻
⑵、外观检查每批抽检10%且不少于10套,从每批中抽10%的锚具检查外观质量和外形尺寸并按产品技术条件确定是否合格,当有一套表面有裂纹时,则本批应逐套检查,合格才能进入后续检验组批。
硬度试验每批抽检5%且不少于5套,按产品设计规定的表面位置和硬度范围做硬度检验,有一个零件不合格时,则应另取双倍数量的零件重做检验;仍有一件不合格时,则应对本批产品逐个检验,合格者方可进入后续检验组批委外检测,其余指标委外检测
3、检测仪器
洛氏硬度计
4、检测评定依据
《预应力混凝土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GB/T14370-2007)
5、外观检验
如表面无裂纹,影响锚固能力的尺寸符合设计要求,应判断为合格,如尺寸有1套超过允许偏差,则应另取双倍数量重做检验,如仍有1套不符合要求,则应逐套检查,合格方可使用,如发现一套有裂纹,即应对全部产品进行逐件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6、硬度试验
⑴、试样:
①试样表面应光滑平坦,无氧化皮及外来污物,尤其不应有油脂,建议试样表面粗糙度Ra不大于0.8μm,产品或材料标准另有规定除外。
②试样的制备应使受热或冷加工等因素对表面的影响减至最小。
③试验后试样背面不应出现可见变形。
,对于用金钢石圆锥压头进行试验,试样或试验厚度应不小于残余压痕深度的15倍。
⑵、洛氏硬度标尺
⑶、试验方法
①试验一般在10℃~35℃室温进行,对于温度要求严格的试验,应控制在(23±5)℃之内。
②试样应平稳地放在刚性支承物上,并使压头轴线与试样表面垂直,以避免试样产生位移。
③使压头与试样表面接触,无冲击和振动地施加初试验力F0,初试验力保持时间间不应超过3S。
④无冲击和振动地将测量装置调整至基准位置,从初试验力F0施加至总试验力F的时间不小于1S且不大于8S。
⑤总试验力F保持时间为4S±2S,然后卸除主试验力F1,保持初试验力F0,经短时间稳定后,进行读数。
⑥两相邻压痕中心之间的距离至少应为压痕直径的4倍,并不应小于2mm。
任一压痕中心距试样边缘的距离至少应为压痕直径的2.5倍,并且不应小于1mm。
⑦如无其他规定,每个试样的试验点数不少于4点,第1点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