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教学案复习资料
化学必修二复习资料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编制:高海霞一、原子结构质子Z 个原子核 注意:中子N 个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 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对应性练习1.19世纪中叶,门捷列夫的突出贡献是A.提出原子学说 B.发现元素周期律C.提出分子学说 D.发现氧气2.最新报道,科学家又发现了某元素的一种原子,它的原子核内有161个中子,质量数为272;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A.111 B.161 C.272 D.4333.23592U可作核反应堆的燃料,23592U原子核内的中子数是A.92 B.143 C.2355D.3274. 日本福岛核电站附近检测到放射性原子13755Cs,下列关于13755Cs的说法正确的是A.13755Cs的原子核内中子数是55 B.13755Cs和13355Cs互为同素异形体C.13755Cs放射性是化学性质 D.13755Cs的放射性对人体产生危害5.已知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氟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为,下列原子中,与氟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A B C DA B C D 6.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A.核外电子数B.核内质子数C.核内中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7.He是重要的核原料,月球上含有大量的He原子;一个He原子的质量数为3,含有1个中子;那么,He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A. C . D .答案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称为周期....;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称为族...;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 主族:ⅠA~ⅦA 共7个主族族 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 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Ⅰ同周期比较:Ⅱ同主族比较:Ⅲ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对应性练习1.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逐渐增大C.核电荷数逐渐增大D.元素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所在族的族序数等于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原子核外电子数C.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微粒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D.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越大,其原子半径越大3.据报道,碳纳米管是碳原子形成的大分子,其导电性是铜的1万倍;N5可以做烈性炸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4C的质子数为14B.N5和N2互为同素异形体C.金刚石和纳米管互为同分异构体D.C原子半径比N原子半径小4.元素周期表中某区域的一些元素多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它们是A.左下方区域的金属元素B.右上方区域的非金属元素C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的元素D .稀有气体元素5.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该图中,我们获取的相关信息中错误的是A .该元素的名称是铁B .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6C .该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为%D .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Fe 6.已知下列元素的半径为:A . ×10-10mB .×10-10mC .×10-10mD .×10-10m7.已知五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与Q 形成的化合物属于共价化合物 、M 的单质与稀盐酸反应速率:M>L 、Q 的氢化物常温常压下均为无色气体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具有两性8. 已知同周期X、Y、Z三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单质氧化性按X、Y、Z的顺序增强B.阴离子的还原性按X、Y、Z的顺序减弱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的顺序增强D.元素非金属按X、Y、Z的顺序减弱9. 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错误的是A.酸性有强到弱的顺序:HClO4>H2SO4>H3PO4B.氢氧化钙比氢氧化镁碱性强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Y,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D.最外层电子数X>Y,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10.6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右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1元素Br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______周期________族;2请判断H3AsO4、H3PO4的酸性强弱:H3AsO4________H3PO4用“>”“<”或“=”表示3请判断HCl、H2S的稳定性强弱:HCl_______H2S用“>”“<”或“=”表示11.6分有A、B、C、D四种短周期的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为4、3、6、7;A原子的次外层有2个电子,B、C、D原子的次外层都为8个电子;1写出元素名称: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2以上某元素的单质可用于制造漂白粉,请写出制取漂白粉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12.8分已知A、B、C、D、E是短周期的五种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元素原子形成的离子核外电子数为零;C、D、E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之间可以两两反应;A与C同主族;B与E同主族;E 的单质为淡黄色晶体,易溶于二硫化碳;1请写出A、E元素的名称:A ,E ;2画出C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3写出C、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A、B、C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所含的化学键类型为;5B、C、D、E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用元素符号表示;答案10.14,ⅦA 2< 3>11.1碳元素,铝元素, 硫元素 ,氯元素 2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12.1氢元素;硫元素 2 3NaOH+AlOH3=NaAlOH44共价键离子键 5Na>Al>S>O当堂检测1.下列各组物质性质的比较中,不正确的是A.热稳定性:SiH4<PH3<H2O B.酸性:H3PO4>H2SO4>HClO4C.碱性:NaOH > MgOH2> AlOH3 D.金属性:Na > Mg > Al2..已知X、Y、Z为三种原子序数相连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相对强弱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X>H2Y>ZH3B.非金属活泼性:Z<Y<XC.单质的氧化性:X>Y>ZD.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电子数相等3.从原子序数11依次增加到17,下列所叙递变关系错误的是A.电子层数逐渐增多B.原子核吸引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C.最高正价数值逐渐增大D.从硅到氯负价从-4到 -14.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 P、S、Cl、F四种微粒半径逐渐减小B. HF、HCl、H2S、PH3四种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小C. HClO4、H2SO4、H3PO4的酸性逐渐增强D. F、Cl、S、P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5.短周期元素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图所示,试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确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Z一定是活泼金属B.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一种强酸C.Z的最高价氧化物形成的水化物是一种强酸D.Y单质一般情况下是固体答案6.在原子序数为 1-18 号的元素中,用适当的化学式填写下列空白稀有气体除外:原子半径最大的是;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是 ;含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大的气态氢化物是 ;碱性最强的是 ,酸性最强的含氧酸是 ; 属于两性氢氧化物的是 ;答案:Na HF CH 4 NaOH HClO 4 AlOH 37.现有4种元素A 、B 、C 、D,已知Aˉ核外有18个电子;B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D 原子核外电子数多2个,B 原子比D 原子多2个电子层;D + 核外没有电子;C 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比B 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多5个; 1写出四种元素的名称和符号;2画出C 和D 原子及A 的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答案:1氯Cl 、铝Al 、氩Ar 、氢HAr H Cl - 8.三种主族元素A 、B 、C;A 在周期表中的周期序数是族序数的2倍,C 的族序数恰是它周期数的2倍,该元素能与氢结合形成许多种类的化合物;A 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与氩原子的相同;B 元素在周期表中族序数是它的周期序数的3倍加1;A 与B 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C 有两种气态氧化物的化学式 和 ;并指出A 、B 、C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A 在第 周期, 族;B 在第 周期, 族;C 在第 周期, 族;答案:CaF 2、CO 、CO 2,第4周期第ⅡA 族,第2周期第ⅦA 族,第2周期第ⅣA族;9.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针对表中8种元素,填写以下空白;7分族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0周期2 C F Ne3 Na Mg Al Si Cl1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 2Ne原子结构示意图为3Mg与Al中,原子半径较大的是 4SiH4与HF中,较不稳定的是5与水能发生剧烈反应的非金属单质是6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答案:1 Na 2 3 Mg 4 SiH4 5 F2 6 CO2+2OH-= CO32-+H2O。
高中英语必修二教案
高中英语必修二教案【篇一:人教新课标高一英语必修2_unit_1教案】unit 1cultural relicsi. 单元教学目标ii. 目标语言ii. 教材分析与教材重组1. 教材分析本单元以cultural relics为话题,旨在通过单元教学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学会描述它们的起源,发展和保护等方面的情况,复习并掌握定语从句,能就如何保护和处理世界文化遗产给出自己的观点。
1.1 warming up 热身部分提供了四幅图片,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交流对于cultural relic的了解,并就此进行讨论。
这部分的目的是呈现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文化遗产”。
1.2 pre-reading 是reading的热身部分,提供了ambers的图片并就此此设计了两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极易引起学生对amber的兴趣,并能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prediction。
1.3 reading是关于寻找丢失了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送给俄罗斯沙皇的那个琥珀房子的建立、转让、被毁、重建的整个历史。
设计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以及讨论保护和重建文化从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4 comprehending既有知识性的问题,同时又跳出了课文,对文章进行整体评价,由易到难,有较好的梯度,全面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exercise 1将人物及相关事件匹配,检验学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exercise 2 将所给的问题与段落匹配,是段落大意理解题;exercise 3安排了对于重建lost cultural relics的意义进行讨论,使得学生能对本单元的主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1.5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分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和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两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的exercise 1着重训练对英语单词解释的理解。
高中必修二复习资料全
必修二部分(高一)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其中,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长,而机械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力随着围的增大而减弱。
2、从时间上看,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从总的趋势来看是不断增长的,二战后则进入快速增长时期,70年代后增长速度减缓。
从空间上看,集中于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匈牙利等国家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而集中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因此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不同的。
3、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类型。
4、图中曲线①表示出生率,曲线②表示死亡率。
A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原始型,B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型,C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
在表格中填出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特点。
5、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在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首先出现下降变化的是死亡率。
6、全球增长模式从总体来看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从局部看,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等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现代型型,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总体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量的移民为主。
①19世纪以前主要迁往新发现的大陆,如由欧洲迁往美洲、大洋洲,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②二战后的人口迁移主要特点是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迁移方向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以及世界性的大型能源基地,主要迁出区是拉丁美洲,主要迁入区有欧洲、北美和西亚、北非地区。
3、我国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①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了开发边疆,主要以政策性迁移为主。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范例(最新6篇)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范例(最新6篇)知识与技能:篇一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范例篇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乙炔的重要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2.使学生了解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的性质;教学重点乙炔的结构和主要性质。
教学难点乙炔分子的三键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1.通过制作乙炔的球棍模型认识乙炔分子的碳碳叁键结构;2.实验验证乙炔的化学性质;3.类比、分析得出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性质。
教学过程前面我们将C2H6分子的球棍模型中去掉两个氢原子小球,在碳碳原子之间又连了一根小棍,得到了乙烯的含双键的共平面结构,现在如果通过反应使C2H4分子中再失去两个氢原子,得到的这种C2H2分子的球棍模型。
碳碳原子以叁键形式结合。
两个碳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在一条直线上。
这个分子就是乙炔分子。
在该分子里两个碳原子之间有3个共用电子对,即以叁键形式结合,据此,请大家写出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按要求书写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并由一名学生上前板演:一、乙炔分子的结构和组成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C2H2H-C≡C-H乙炔分子的比例模型二、乙炔的实验室制法CaC2+2H2OC2H2↑+Ca(OH)2乙炔可以通过电石和水反应得到。
实验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投影显示]实验室制乙炔的几点说明:①实验装置在使用前要先检验气密性,只有气密性合格才能使用;②盛电石的试剂瓶要及时密封,严防电石吸水而失效;③取电石要用镊子夹取,切忌用手拿电石;④作为反应容器的烧瓶在使用前要进行干燥处理;⑤向烧瓶里加入电石时,要使电石沿烧瓶内壁慢慢滑下,严防让电石打破烧瓶;⑥电石与水反应很剧烈,向烧瓶里加水时要使水逐滴慢慢地滴下,当乙炔气流达到所需要求时,要及时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停止加水;电石是固体,水是液体,且二者很易发生反应生成C2H2气体。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教案
例: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炭和水蒸气的反应、氢气还原氧化铜、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等。
(二)、化学能与电能⑴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①火力发电——化学能间接转化为电能化学能−−−→−燃烧热能−−→−蒸气机械能−−−→−发电机电能 ②原电池——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⑵①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②原电池形成的一般条件:Ⅰ 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Ⅱ 相连接的两个电极(金属或非金属导体及其它可以做电极材料的物质)。
Ⅲ 两电极同时与电解质溶液接触。
Ⅳ 形成闭合回路。
③原电池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分开在两极进行,还原剂所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给氧化剂。
④原电池原理的应用:Ⅰ 实验室制氢气。
为加快氢气的产生速率,可用粗Zn 或Zn 粒,先用CuSO 4溶液浸泡一会儿 或向反应液中加入少量的CuSO 4溶液。
Ⅱ 可判断金属的活泼性。
若由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做电极,则较活泼的金属做负极(一般情况下)。
Ⅲ 制化学电源(电池)。
如干电池、蓄电池、燃料电池、高能电池。
a .一次电池:放电之后不能充电(内部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不可逆的)。
如干电池等。
b .二次电池(充电电池):在放电时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可以逆向进行(一般通过充电器将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使电池恢复到放电前的状态。
这样可以实现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放电),再由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充电)的循环。
如铅蓄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等。
c .燃料电池:利用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将燃料和氧化剂(如氧气)反应所放出的能量直接转化为电能。
通常通过外设装备将燃料送入原电池的负极,而将氧化剂送入原电池的正极,这时电池起着类似于试管、Ⅰ尽可能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能量的转化率。
关键是燃料与空气或氧气要尽可能充分地接触,且空气要适当过量。
Ⅱ尽可能充分地利用燃料燃烧所释放的热能,提高热能的利用率。
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实质上是从多方面控制燃烧反应的条件(包括环境)。
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优秀7篇】
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优秀7篇】篇一:教学过程篇一[新课导入]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1、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分组探究]实验中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热量变化,那我们应换什么方法去了解热量变化呢?[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方案,同时纪录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实验步骤x 眼睛看到的现象用手触摸的感觉用温度计测量的数据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6mol/L的盐酸溶液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结论[演示实验]课本实验2-2[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1、为什么要将八水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2、为什么混合后要立即用玻璃棒搅拌?3、反应后有什么气体产生,应如何处理?[学生探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有NH3气生成用手触摸烧杯下部感觉烧杯变凉反应吸热用手拿起烧杯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烧杯底部反应吸收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使水结成冰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玻璃片脱离上面烧杯底部冰融化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观察反应物混合物成糊状有水生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演示实验]实验2-3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要点]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
在实验中要注意:(1)三组实验所处条件要相同,如使用的仪器、外界环境中温度和压强要相同;(2)三组实验酸和碱的用量要相同,以保证生成水的量相同;(3)控制相同的反应时间。
高中语文必修二复习教案
必修二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必修二课本的整体情况及部分重点课文的内容,开掘写作素材。
2、复习巩固必修二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的字音和字形,以及重点词语的运用。
3、复习巩固必修二课文中的有关文言文知识。
4、背诵默写必修二课本中的有关课文。
教学设想1、主要就与高考联系紧密的课本知识进行梳理。
2、课堂复习计划用6课时,练习及评讲4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复习必修二的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
1、了解必修二的课文结构。
2、了解重点课文的内容。
二、总体介绍。
必修二共设置四个专题:真爱生命和平的祈祷历史的回声慢慢走,欣赏啊三、专题回顾。
(一)第一专题:珍爱生命。
我国古代有珍惜生命的传统,对自然界万物有“不伤蝼蚁一命”的告诫,对人则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损伤自身即是对父母不孝的说法。
其目的是要让人珍惜生命。
针对当前自杀、自伤现象较为严重、青少年心理问题突出的现实,很有必要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本专题选择中外作家的四篇文章,通过这些文章的教学,引导学生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
由两个板块组成:1、“精神支柱”:要正视现实,悦纳自身,不因自身某些条件的不足(如生活、家庭、生理、个性等)而怨天尤人,而应正确对待,积极发奋,热爱人生,热爱生活,善待他人。
《我与地坛(节选)》、《最后的常春藤叶》2、“生命之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勇于抗争的精神,珍惜自身一切,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发现乐趣、获得人生价值。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本专题以和平与战争为中心话题,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战争的实质,了解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区别,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痛苦。
呼唤和祈祷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
由三个板块组成:1、“遭遇战争”: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物质、心灵创伤;也给战争发起国本国人民带来灾难,控诉了发起战争者的罪恶。
《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2、“黑暗中的心迹”:通过犹太少女在二战中受迫害的遭遇,控诉德国法西斯灭绝人寰的罪恶。
2022-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教学设计第4章基因的表达复习课
必修2 基因的表达班级: 姓名: 学号:专题高考考点及要点1.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Ⅱ) (1)转录和转翻的过程是怎样的?(2)遗传信息、密码子和反密码子有怎样的区分和联系?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Ⅱ) (1)写出“中心法则”的表达式。
(2)基因把握生物性状的途径有哪些?专题学问及要点梳理学问点一:DNA 与RNA 的分析与比较(1)RNA 与DNA 的区分物质组成结构特点 五碳糖 特有碱基 DNA 脱氧核糖T(胸腺嘧啶)一般是双链 RNA通常是(2)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
(3)种类及功能⎩⎪⎨⎪⎧信使RNA mRNA :蛋白质合成的模板转运RNA tRNA :识别并转运氨基酸核糖体RNA rRNA :核糖体的组成成分【例1】下列关于DNA 和RNA 特点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在细胞内存在的主要部位相同 B .构成的五碳糖不同 C .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 D .构成的碱基相同【例2】经过对某生物体内的核酸成分的化学分析得知,该生物体内的核酸中,嘌呤占58%,嘧啶占42%,由此可以推断( )A .此生物体内的核酸肯定是DNAB .该生物肯定不含DNA 而只含RNAC .若此生物只含DNA ,则肯定是单链的D .若此生物含DNA ,则肯定是双链的 【总结提升】(1)DNA 和RNA 的推断①含有碱基T 或脱氧核糖⇒DNA ; ②含有碱基U 或核糖⇒RNA 。
(2)单链DNA 和双链DNA 的推断 ①若:⎭⎪⎬⎪⎫A =T ,G =C 且A +G =T +C ⇒双链DNA ;②若:嘌呤≠嘧啶⇒单链DNA 。
(3)DNA 和RNA 合成的推断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 或U 可推断DNA 和RNA 的合成。
若大量消耗T ,可推断正发生DNA 的合成;若大量利用U ,可推断正进行RNA 的合成。
学问点二:比较DNA 复制、转录与翻译1.遗传信息的转录(1)概念:以 为模板,按碱基互 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的过程。
生物复习资料高考必修二
生物复习资料高考必修二高考生物复习资料:必修二生物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科目,也是高考中的必考科目之一。
必修二是高中生物学的一部分,内容涵盖了细胞、遗传、进化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为大家总结必修二的重点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1.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对于理解生物体的组成和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必修二中,我们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细胞的功能,如物质的运输、能量的转化等。
复习时,可以重点关注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器的特点以及细胞的分裂过程等内容。
2. 遗传与变异遗传是生物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必修二的重点内容。
我们学习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规律、染色体遗传规律等。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突变等内容。
在复习时,可以重点关注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验原理与结果、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
3. 进化与生物多样性进化是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必修二的重点内容。
我们学习了进化的证据、进化的机制等。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多样性等内容。
复习时,可以重点关注进化的证据,如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等,以及进化的机制,如自然选择、基因突变等。
4. 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必修二的重点内容。
我们学习了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内容。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等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内容。
复习时,可以重点关注基因工程的原理与应用、克隆技术的原理与伦理问题等。
5. 生态环境与保护生态环境与保护是必修二的重点内容。
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平衡与稳态等。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环境污染与保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内容。
复习时,可以重点关注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环境污染与保护等内容。
以上是必修二的主要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复习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重点关注重点知识点,同时进行思维导图、总结归纳等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果。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优秀4篇)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优秀4篇)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水平,只有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4)会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1)在知识教学中应同时进行科学研究过程教育,本节课以研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为中心所展开的课堂教学,应突出一条研究物理科学的一般思想方法的主线: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测实验研究→得出规律→重复实验→鉴别结论→追求统一。
(2)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3)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控制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从实验的设计、装置、操作到数据处理,所有环节都应进行多方面实验思想的教育,“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在乎抛物体实验中非常突出。
如装置中斜槽末端应保持水平的控制;木板要竖直放置的控制;操作上强调小球每次都从斜槽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释放的控制;在测量小球位置时对实验误差的控制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重复多次实验,进行共性分析、归纳分类,达到鉴别结论的教育目的,同时还能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2)在理解平抛物体运动规律是受恒力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时应注意到“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这方面的问题,我国东汉的王充(公元27~97年)历尽心血三十年写成《论衡》一书,全书三十卷八十五篇约三十万字,已有精辟论述,以此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精神的美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学习和借鉴本节课的研究方法。
2、教学难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实验目的1.用实验的方法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2.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否为抛物线。
3.根据平抛运动的轨迹求其初速度。
二、实验原理1.利用追踪法逐点描出小球运动的轨迹。
数学必修二复习资料
数学必修二复习资料# 数学必修二复习资料## 第一章:函数### 1.1 函数的概念函数是数学中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基本概念。
如果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x,都有集合B中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我们就称y是x的函数。
### 1.2 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示,包括解析式、图象、表格等。
解析式是最常见的表示方法,如y = f(x)。
### 1.3 函数的性质函数的性质包括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单调性描述了函数值随自变量变化的趋势;奇偶性描述了函数图像关于坐标轴的对称性;周期性描述了函数值的重复性。
##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 2.1 导数的概念导数是描述函数在某一点处变化快慢的量。
如果函数f(x)在点x=a处的导数存在,记作f'(a),它表示函数在该点的切线斜率。
### 2.2 导数的几何意义导数的几何意义是曲线在某一点处的切线斜率。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函数在局部区域的变化趋势。
### 2.3 导数的运算法则导数的运算法则包括和差法则、乘积法则、商法则和链式法则等。
这些法则使得我们可以方便地计算复合函数的导数。
## 第三章:积分### 3.1 不定积分不定积分是求原函数的过程,即求一个函数的反导数。
不定积分的表示方法为∫f(x)dx。
### 3.2 定积分定积分是计算函数在一定区间上的累积变化量。
定积分的表示方法为∫[a, b]f(x)dx。
### 3.3 积分的应用积分在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如计算面积、体积、质量等。
## 第四章:三角函数### 4.1 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是与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有关的函数,包括正弦、余弦、正切等。
### 4.2 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三角函数具有周期性、奇偶性等基本性质,这些性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非常有用。
### 4.3 三角恒等变换三角恒等变换包括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倍角公式等,它们是简化三角函数表达式的重要工具。
## 第五章:解析几何### 5.1 直线与圆的方程解析几何中,直线和圆是最基本的图形。
高中数学必修二《外接球》复习教学设计
二轮复习专题——外接球一、教学目标1、掌握球的基本公式,几何结构特征;2、能根据特殊柱体、锥体几何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球的半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特殊柱体、锥体的外接球的几何模型,并计算球的半径2、教学难点:判断特殊柱体、锥体的外接球的球心位置三、考纲分析球是简单几何体之一。
在10年的全国新课标I卷中共有7年考查球,均以选择题、填空题出现,在原来“了解球的三视图、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考查了球的几何结构特征、几种特殊几何体的外接球、内切球等几何模型。
其中外接球是主要的考查内容,近两年融入了切、割、挖后的球的三视图等考查内容。
四、学情分析经过一轮的复习,学生已经熟知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公式,认识了特殊几何体的外接球模型,并了解了计算外接球半径的方法,但仍不熟练,在遇到复杂的图形时,学生对于如何判断球心的位置,利用球的几何结构特征建构直角三角形计算球的半径或通过补形解决球半径问题上仍感觉力不从心,无法快速的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外接球的问题,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本轮的复习,再次帮助学生建构球的几何结构特征,梳理解决特殊几何体外接球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对球成竹在胸,建立解题信心。
五、教学方法课件演示,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底面是以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则三棱锥的外接球的球心到平面的距离是( ) A.33 B.1 C.3 D.3324.(2017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个四面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四面体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 A.43πB.4πC.23πD.2π5.(2013大纲)已知圆O 和圆K 是球O 的大圆和小圆,其公共弦长等于球O 的半径,32OK =,且圆O 与圆K 所在的平面所成的一个二面角为60,则球O 的表面积等于 .6.(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10月月考)已知四棱锥P ABCD -中,平面PAD ⊥平面ABCD ,其中ABCD 为正方形,PA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2PA PD ==,则四棱锥P ABCD -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A.10πB.4πC.16πD.8π 7.(2016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球半径为,球面上有三点、、,312=AB ,12==BC AC ,则四面体OABC 的体积是( )A.603B.503C.606D.506S ABC -AB 2AB =2SA SB SC ===ABC O 13=R A B C3)A.4π七、教学反思。
高中必修二数学教案(最新8篇)
高中必修二数学教案(最新8篇)高中数学必修2优秀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在上一节认识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本节来学习空间几何体的表示形式,以进一步提高对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的认识。
主要内容是: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比较准确地画出几何图形,是学好立体几何的一个前提。
因此,本节内容是立体几何的基础之一,教学中应当给以充分的重视。
画三视图是立体几何中的基本技能,同时,通过三视图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视图”是将物体按正投影法向投影面投射时所得到的投影图。
光线自物体的前面向后投影所得的投影图称为“正视图”,自左向右投影所得的投影图称为“侧视图”,自上向下投影所得的投影图称为“俯视图”。
用这三种视图即可刻画空间物体的几何结构,这种图称之为“三视图”。
教科书从复习初中学过的正方体、长方体……的三视图出发,要求学生自己画出球、长方体的三视图;接着,通过“思考”提出了“由三视图想象几何体”的学习任务。
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是高中阶段的新任务,这是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的需要,应当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
三视图的教学,主要应当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来完成。
因此,教科书主要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动手作图来展示教学内容。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会三视图的作法,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对于简单几何体的组合体,在作三视图之前应当提醒学生细心观察,认识了它的基本结构特征后,再动手作图。
教材中的“探究”可以作为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后,再把自己的作品带到课堂上来展示交流。
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三视图的教学,主要应当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来完成。
另外,教学中还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向学生多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辨析它们是平行投影下的图形还是中心投影下的图形。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二复习资料
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二复习资料【一】1、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很少的元素。
如:Fe(铁)、Mn(门)、B(碰)、Zn(醒)、Cu(铜)、Mo(母),巧记:铁门碰醒铜母(驴)。
2、大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
如:C(探)、0(洋)、H(亲)、N(丹)、S(留)、P(人people)、Ca(盖)、Mg(美)K(家)巧记:洋人探亲,丹留人盖美家。
3、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这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4、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着差异性。
语句:1、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大约有200万种,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
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①C、H、O、N、P、S6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的97%。
②.有的参与生物体的组成。
③有的微量元素能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B能够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当植物体内缺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影响受精过程。
) 【二】1、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
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
如:一个植物细胞就不是一团原生质。
2、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3、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
4、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5、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之分。
a、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
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b、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植物细胞中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有乳糖。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1 知识目的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响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消费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才能目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能,及理论联络实际的应用才能和分析^p 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
情感目的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消费理论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理论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本节教材表达了化学反响速率和平衡挪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消费理论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响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消费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消费条件。
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讨论合成氨的开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响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响,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响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
在此根底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进步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
在两个讨论的根底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消费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详细地分析^p 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
此外,还结合合成氨消费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消费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进步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根底上讨论合成氨的开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第一部分“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的教学: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响,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进步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响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响速率影响的结果。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化学教案
必修二第二章期末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化学能与热能2、复习原电池3、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教学方法】通过典型示例,学生先讲教师再讲,让学生在错中顿悟,从而巩固知识。
一、化学能与热能【例题1】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不一定能够发生B.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是放热反应C.旧键断裂要放热,新键产生要吸热D.吸热反应在常温下有可能发生【解析】很多物质有可燃性,但常温下能稳定存在,一旦点燃就燃烧起来,放出大量的热,故A是正确的。
B也正确。
C弄反了,旧键断裂是吸热,新键产生是放热,因而是错误的。
B a(O H)2·8H2O+2NH4Cl=NH3↑+BaCl2+10H2O是吸热反应,常温下在搅拌时能发生,故D是正确的。
所以本题选C。
〖跟踪训练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NaOH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升高,是放热反应B.氢气与氯气反应时要点燃,因为这是一个吸热反应C.炸药爆炸时发生的是放热反应D.含0.1mol的浓硫酸与含0.1mol的浓盐酸与足量烧碱溶液反应时放出热量相同【解析】A这一过程通常视为物质变化,因而不是放热反应,是错误的。
B是一放热反应,但需要提供一定的能量,当反应发生后就不需要继续加热了。
C炸药爆炸放出热量使产生的气体体积急剧膨胀,然后发生爆炸。
是正确的。
D浓硫酸溶于水要放热大量的热,不是中和热,是错误的。
【小结】1、什么是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反之是吸热反应。
2、决定一个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反之是反应。
故决定因素是反应物能量和生成物能量的相对万万没有想到关系。
3、请列举六个吸热反应。
炭和水蒸气反应、B a(O H)2·8H2和NH4Cl反应、氢气还原氧化铜、CO2和C反应、大部分分解反应(如碳酸钙分解)、N2和O2在闪电时反应二、化学能与电能【例题2】以FeCl3溶液为电解质,铜棒和铁棒为电极,构成闭合回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Fe3+得到电子被氧化B.Cl—向铜棒移动C.工作一段时间后,溶液中阳离子数目增多D.总反应可表示为:2Fe3++Cu = 2Fe2+ + Cu2+【解析】原电池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原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阴离子移向负极(铁),阳离子移向正极(铜),总反应为2Fe3++Cu = 2Fe2+ + Cu2+,反应后阳离子总数增多。
高中生物必修二复习资料
高中生物必修二复习资料:生物的进化1.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2.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3.隔离就是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作用就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中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环节。
4.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区别: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变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物种的形成必须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
5.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含有该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6.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高中生物必修二复习资料:遗传因子的发现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相对性状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4、表现型与基因型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复习提纲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一.遗传学中常用概念相对性状:。
举例:兔的长毛和;人的卷发和等。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性状和性状的现象。
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
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 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
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
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的个体。
如DD或dd。
其特点是纯合子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的个体。
如Dd。
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现象。
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 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等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
如:Dd×dd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P:高豌豆×矮豌豆P:AA×aa 显性 3/4↓↓隐性 1/4F1:高豌豆F1:Aa 纯合子1/2↓自交↓自交杂合子 1/2F2:高豌豆矮豌豆F2:AA Aa aa 显性中纯合子1/33 :1 1 :2 :1 显性中杂合子2/3F2中有4种组合方式,3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比例3:1(二)、二对相对性状的杂交:P:黄圆×绿皱P:AABB×aabb↓↓F1:黄圆F1:AaBb↓自交↓自交F2:黄圆黄皱绿圆绿皱F2:A-B- A-bb aaB- aabb9 :3 : 3 : 1 9 :3 :3 :1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YYRR 1/16YYRr 2/16双显(Y_R_) YyRR 2/16 9/16 黄圆YyRr 4/16纯隐(yyrr) yyrr 1/16 1/16 绿皱YYrr 1/16单显(Y_rr) YYRr 2/16 3/16 黄皱yyRR 1/16单显(yyR_) yyRr 2/16 3/16 绿圆注意:上述结论只是符合亲本为YYRR×yyrr,但亲本为YYrr×yyRR,F2中重组类型为 10/16 ,亲本类型为 6/16。
2023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
2023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1一、教材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
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
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
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资料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1、2、3周期)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主族7个:ⅠA-ⅦA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第Ⅷ族1个(3个纵行)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_______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2.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2R + 2 H 2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_______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3.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 到Cs ),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所以从Li 到Cs 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结论:1)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2)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4.碱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3)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小结: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了碱金属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递变性: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_______,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________,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________,即金属性逐渐_______。
(二)卤族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_________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2.卤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性:(从F2到I2)(1)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2)密度逐渐增大;(3)单质的熔、沸点升高3.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X2 + H 2 = 2 HX点燃 点燃卤素单质与H 2 的剧烈程度:依次减弱 ; 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2NaBr +Cl 2 =2NaCl + Br 2 氧化性:Cl 2________Br 2 ; 还原性:Cl -_____Br -2NaI +Cl 2 =2NaCl + I 2 氧化性:Cl 2_______I 2 ; 还原性:Cl -_____I -2NaI +Br 2 =2NaBr + I 2 氧化性:Br 2_______I 2 ; 还原性:Br -______I -结论:单质的氧化性:依次减弱,对于阴离子的还原性:依次增强5. 非金属性的强弱的判断依据:(1)从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或与H 2反应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判断。
(2)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________,原子得电子的能力________,失电子的能力________,即非金属性逐渐_______,金属性逐渐__________。
(3) 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原子结构决定元素性质,元素性质反映原子结构。
同主族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决定了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三.核素(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可忽略。
(3)原子序数 = 核电核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4)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5)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A Z X 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具体的X 原子。
(二)核素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或: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间互称为同位素。
(1)两 同:质子数相同、同一元素(2)两不同:中子数不同、质量数不同(3)属于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又叫电子分层排布。
2.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3.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原子核 质子 Z 个 中子 N 个=(A -Z )个核外电子 Z 个(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n 表示电子层)(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3)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从能量低的电子层逐步向能量高的电子层排布。
二.元素周期律:1.核外电子层排布: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会重复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从_______个递增到_________个的情况(K 层由1-2)而达到结构的变化规律。
2.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会重复出现原子最高价由+1 +7,中部出现负价,由-4 -1 的变化规律。
(1)O 、F 无正价,金属无负价(2)最高正化合价:+1→+7 最低负化合价:-4→-1→0(3)最高正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4)最高正化合价+∣最低负化合价∣=________(5)最高正化合价+最低负化合价= 0 、2、 4、 6最外层电子数= 4 5 6 7三.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1.2Na + 2H 2O =2NaOH + H 2 ↑(容易) Mg + 2 H 2O 2Mg(OH)2 + H 2 ↑(较难) 金属性:Na > Mg2.Mg + 2HCl =MgCl 2 + H 2 ↑ (容易) 2Al + 6 HCl = 2AlCl 3 +3H 2 ↑(较难) 金属性:Mg > Al 根据1、2得出: 金属性 Na > Mg > Al 3.碱性 NaOH > Mg(OH)2> Al(OH)3 金属性:金属性 Na > Mg > AlNa Mg Al金属性逐渐减弱4.结论: Si P S Cl单质与H2的反应越来越容易 生成的氢化物越来越稳定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故: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Na Mg Al Si P S Cl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5.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主要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规律,这一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四、同周期、同主族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是:△1. 周期表中金属性、非金属性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
在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
2. 金属性最强的在周期表的左下角是,Cs;非金属性最强的在周期表的右上角,是F。
3.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4.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对我们的指导作用①在周期表中寻找新的农药。
②在周期表中寻找半导体材料。
③在周期表中寻找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第三节化学键一.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离子键。
相互作用:静电作用(包含吸引和排斥)离子化合物:像NaCl这种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1)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
如NaCl、Na2O、K2S等(2)强碱:如NaOH、KOH、Ba(OH)2、Ca(OH)2等(3)大多数盐:如Na2CO3、BaSO4(4)铵盐:如NH4Cl小结:一般含金属元素的物质(化合物)+铵盐。
(一般规律)注意:酸不是离子化合物。
离子键只存在离子化合物中,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二.共价键12.共价化合物: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化合物不是离子化合物就是共价化合物3.共价键的存在:非金属单质:H2、X2、N2等(稀有气体除外)共价化合物:H2O、CO2、SiO2、H2S等复杂离子化合物:强碱、铵盐、含氧酸盐4.共价键的分类:非极性键:在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为非极性键。
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
极性键:在不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为极性键。
共用电子对偏向吸引能力强的一方。
三.电子式:定义: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1.原子的电子式:2.阴阳离子的电子式:(1)阳离子简单阳离子:离子符号即为电子式,如Na+、、Mg2+等复杂阳离子:如NH4+ 电子式:_______________(2)阴离子简单阴离子:复杂阴离子:3.物质的电子式:(1)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的电子式结合即为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AB型:NaCl__________________,MgO_________________。
A2B型:如Na2O _______________AB2型:如MgCl2 :_________________(2)某些非金属单质:如:Cl2______ O2_________等(3)共价化合物:如HCl_________、CO2_____________、NH3__________、CH4_________4.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注意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1)离子须标明电荷数;(2)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写,相同的离子要单个写;(3)阴离子要用方括号括起;(4)不能把“→”写成“=”;(5)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也可不标)。
按要求写出:(1)一核10电子的原子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核10电子的阳离子的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核10电子的阴离子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两核10电子的共价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三核10电子的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四核10电子的阳离子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四核10电子的共价化合物的结构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五核10电子的阳离子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五核10电子的共价化合物的结构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