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书上元夜游》中考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题)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1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6)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③遂至承天寺④如积水空明(2)概括写出本文“记”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3)翻译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章集中写景的句子是哪一句?内容可用那四个字简括之?(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6)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实际不是这样,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参考答案:(1)①高兴的样子②考虑,想到③于是,就④清明澄澈(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承天寺;“我”、张怀民;夜游承天寺(3)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竹影(5)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6)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
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

第十七课记承天寺夜游【课时速达标】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答案:(1)愉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 (2)交互错杂 (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2.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析】选D。
A项停顿应在“遂”后;B项“步”后无停顿;C项停顿应在“人”后。
4.作者笔下月景的特点是________,本文三段各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澄澈透明记叙描写抒情阅读全文,回答5~8题。
5.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乐者 (思念)B.遂至承天寺 (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 (睡觉)D.盖竹柏影也 (表推测)【解析】选A。
“念”的意思是“想”。
6.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妙境界。
答案: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念无与乐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第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3)相与步于庭中....19.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0.用原文填空。
(4分)(1)“欣然起行”的原因是:(2)张怀民与作者具有同样的愁思表现在:21.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的一种怎样的情怀,联系我们学过的其他古文,说说你对古代文人这种情怀的认识。
(4分)答案: 18.(1)考虑、想到(2)于是、就(3)共同、一起19.(1)月光照进屋里,我高兴地起身走出户外。
(2)只是缺少清闲的人如我们两个啊。
20.(1)月色入户;(2)怀民亦未寝。
21.提示:古代文人常常以物喜以己悲。
联系略。
试题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③怀民亦未寝()④水中藻荇交横()...2.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②相与步于中庭4.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5.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3分)能表现友情的句子:(1)(2)理由:答案: 1.①考虑②只是③睡觉④交错纵横 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结果:我与张怀民相与步天庭中3.①哪里的夜没有月亮啊!哪儿没有竹子和松柏树啊②同张怀民一同走到院里4.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无暇及此,表现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凡尘事物的拖累,淡泊宁静的情怀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记承天诗夜游》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一、吉林省2017中考题(甲)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10分)记承天诗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 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8.苏轼是(朝代)文学家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欣然起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出了月色怎样的特点?(2分)答:11.“千骑卷平冈”中“卷”字有何妙处?答:12.从《记承天诗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你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诗文内容回答(3分)答:答案:(甲)(10分)8.宋代(宋朝、北宋)(1分)9.(1)高兴的样子(愉快的样子、喜悦的样子)(2)只是(只、仅)(共2分。
每小题1分)10.围绕“空明澄澈”回答即可。
(2分)11.围绕“神速;声势浩大”回答出一点即可。
(2分)12.围绕“有闲情雅致;诗意地生活;心胸旷达;壮志难酬;英武豪迈;有报国之志等“回答出两点即可。
(共3分,每点1分,结合原文1分)二、2017年曲靖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
记承天诗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1)考虑、想到(2)只是1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一、注音。
遂(suì)寝(qǐn)藻荇(xìng)竹柏(bǎi)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2、念无与乐者:想,思考;……的人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到5、亦未寝:卧、睡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7、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
透明8、水中藻荇交横:水草;交叉错杂9、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10、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1.填空:(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概括叙述了月夜往承天寺找张怀民散步,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1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2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3段。
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内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欣然/闲。
4、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选择(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2017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山东省日照市2017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 文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共18分,每小题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伫.立(zh ù) 取缔.(d ì) 晌.午(xi ǎn g ) 转弯抹.角(m ò) B .应.酬(y ìn g ) 锃.亮(zh èn g ) 诘.问(ji é) 缄.默不语(ji ān ) C .慰藉.(ji è) 顷.刻(q ǐn g ) 涟漪.(y ī) 风雪载.途(z àì) D .倒坍.(t ān ) 荫庇.(p ì) 招徕.(l ái ) 浑身解.数(xi 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切磋 颜值 震悚 入不敷出B .涣散 惺忪 惘然 炯乎不同C .恻隐 喑哑 告磬 所向披靡D .殒落赡养苍茫克敌制胜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B .眼前的一切都被浓浓的大雾笼罩着,混沌一片,扑朔迷离....,什么都看不清。
C .对于作文中的错字和病句,很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问题不必太较真。
D .传统的古筝乐被分为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其曲目及演奏方法各有千秋....。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最使我彷徨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B .2017年“中国品牌日”的主题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开启自主品牌发展新时代”。
C .他看上去三、四十岁,苹果脸,短发,一副菜农打扮的样子。
D .对于校园暴力事件,我们既要反思发生暴力事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还要反思暴力事件发生之前管理者都做了什么?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一带一路”这一合作倡议不仅迅速得到国际社会关注,并且业已形成大量的合作机会。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一)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用现代汉语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分)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括为:□□□□。
(3分)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分)答案:3.2分 A4.3分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3分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 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6.2分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二)(一)阅读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7~11题。
(共7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解词。
(1分):念( )8、译句子。
(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9、品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
(2分)答:。
10、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
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
揣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答:。
答案:7、考虑、8、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到庭院中散步。
9、“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 (20170301)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一、呼和浩特市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24—27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不以.物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2分)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念无/与为乐者D.相与步/于中庭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4.[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
[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
(2分)二、广东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分)译文: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3分)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分)三、河北省邯郸市(课改区)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4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一——,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3.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②作者的心境:四、浙江省湖州市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及答案中考题(一)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用现代汉语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分)5.本文集中写景的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括为:□□□□。
(3分)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分)答案:3.2分 A4.3分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3分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 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6.2分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二)(一)阅读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7~11题。
(共7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解词。
(1分):念( )8、译句子。
(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9、品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
(2分)答:。
10、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
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
揣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答:。
答案: 7、考虑、 8、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到庭院中散步。
9、“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意思对即可) 10、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
中考《记承天寺夜游》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考《记承天寺夜游》考试试题及答案2017中考《记承天寺夜游》考试试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卷一,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下文一起来看看《记承天寺夜游》中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注释】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念,想到,考虑。
与为者乐,共同游乐的人。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被贬到黄州。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容水的澄澈。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经典试题】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填空:(3分)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2分)4."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篇一」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词语解衣欲睡欲:想要。
月色入户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起行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者: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
至:到。
怀民亦未寝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交横: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竹柏影也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表判断,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
闲:清闲。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二)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 念无与乐者。
(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打洞)《狼》盖:盖竹柏影也。
(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原来是)《狼》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张怀民。
(寻找) 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欲:解衣欲睡。
(将要) 欲穷其林。
(想《桃花源记》(三)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月色入户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盖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5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5篇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6)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③遂至承天寺④如积水空明(2)概括写出本文“记”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3)翻译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章集中写景的句子是哪一句?内容可用那四个字简括之?(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6)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实际不是这样,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参考答案:(1)①高兴的样子②考虑,想到③于是,就④清明澄澈(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承天寺;“我”、张怀民;夜游承天寺(3)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竹影(5)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6)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甲】记承天寺夜游【乙】书上元夜游阅读答案与翻译

【甲】记承天寺夜游【乙】书上元夜游阅读答案与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甲】记承天寺夜游【乙】书上元夜游阅读答案与翻译【甲】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中考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题孤山夜月图》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中考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题孤山夜月图》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17题。
(共10分)(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室明,水中莲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夜游》) (二)曾与印持①诸兄弟,醉后泛小艇,从西泠而归。
时月初上,新堤柳枝皆倒影湖中。
空明摩荡③,如镜中,复如画中。
(节选自李流芳《题孤山夜月图》) 【注释】①印持:僧人名。
②西泠:桥名。
古时原是西湖从北山到孤山的渡口。
③摩荡:荡漾。
1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庭下如积水空明/幽明变化者(《醉翁亭记》)B.相与步于中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C.欣然起行/性行淑均(《出师表》)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桃花源记》)15.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6.语段(一)中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以下背景材料说说作者“闲”“在何处?(3分)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冋悲见,后被贬为黄州因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17.同样是描绘月色之美,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段(一)(二)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共同之处。
(写出一种即可)(3分)答案: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14. D(2分)15.(2分)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6.①苏轼满腹才华却被贬黄州,有职无权,才能无以施展,可谓职闲;②他趁夜出行,庭中赏月,醉心空明月色,可谓情闲;③作者以闲人自称,既有被贬的惆怅苦闷,也有赏月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可谓心闲。
(一点1分,共3分。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附答案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6)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遂至承天寺④如积水空明
(2)概括写出本文“记”的要素。
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
(3)翻译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章集中写景的句子是哪一句?内容可用那四个字简括之?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6)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实际不是这样,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1)①高兴的样子②考虑,想到③于是,就④清明澄澈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承天寺;“我”、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3)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竹影。
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记承天寺夜游

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4题。
(12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___________(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至:________________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相与步于中庭”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躬耕于.南阳 B.受地于.先王C.欲报之于.陛下也 D.至于.夏水襄陵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 请谈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1.(2分)(1)考虑,想到 (2)到2.(3分)A 【解析】题干所给例句“相与步于中庭”中的“于”是介词,可译为“在”。
A 项中的“于”是介词,可译为“在”,与题干所给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
B项中的“于”是介词,可译为“从”。
C项中的“于”是介词,可译为“给”。
D项中的“于”与“至”连用,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故选A项。
3.(4分)(1)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2)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4.(3分)①赏月的闲适;②被贬官后的淡淡哀愁;③面对挫折的豁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15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④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⑤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⑦
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
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
③民:指汉族。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⑤再:同“在”。
⑥过:苏轼的小儿子。
⑦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
B.怀民亦未寝寝:睡觉
C.有老书生数人来过过:经过
D.归舍已三鼓矣鼓:动词,击鼓
【答案】C
【解析】题考查文言实词。
C项“过”是一个多义词,可解释为“经过”“访问”“错误”“超出”等,而这一句的意思是“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所以“过”应是“拜访”的意思。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
是 ( )
A.欣然起行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
B. 放杖而笑强饮三大白而别
C. 予欣然从之山间之朝暮也
D. 相与步于中庭皆以美于徐公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项中的“然”分别是“……的样子”和“然而”;B项中的“而”都“表修饰’’;C项中的“之”分别是“代词,他们”和“结构助词“的”;D项中“于”分别是“在”和“比”。
15.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B.乙文中“笑韩退之”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C.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祥和淳朴的民风。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D项中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不正确,从甲文最后一句、乙文“放杖而笑,孰为得失?”一句可知,作者的心情是达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