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秋词(其一)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秋词》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电子课件教学
品读诗歌
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推开云层直冲云霄,
把我的诗情也带到了碧蓝的天空之上。
晴空一鹤排云上, 明丽秋景: 便引诗情到碧霄。
鹤的形象:
洁白高雅
独孤清高
身姿优美 超凡出尘
身姿矫健 冲破云霄 挣脱桎梏
豪壮诗情
体会情感
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勇。作者又有怎样的人生经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 之称。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 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 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 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 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体会情感
初出茅庐:青年时代可谓一帆风顺,平 步青云。19岁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 中获得很高声誉。21岁进士及第,23岁 授台子校书,官至监察御史,前途一片 光明。
贰 优秀评分员评比。
借力助学,积累文学常识
1.阅读预习提示,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说一说寓 言的特点。
2.快速阅读寓言,结合注释,给作者做一个“自 我简介”。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 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 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 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 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解题,概括故事
丁氏的原意是打了一口井,省了一个人的劳力 ,这是事情的真相,但在传播的过程中就变成了丁 家挖井挖出一个人,甚至是活人来。
创造性地讲故事
通读课文,想象人物当时的心理、神态或语气,在括号 中补充内容,创造性地讲述故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 ( )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 )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 )道之,闻之于宋君。 (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 )对曰:“得一人 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 刘禹锡
《秋词(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秋词(其一)》的生字生词,理解诗歌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诗歌中的多音字、形近字和通假字。
3. 理解诗歌中的实词虚词,掌握诗歌的句式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节奏和韵律的感知。
2.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 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坚强意志。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
(二)教学难点1. 诗歌中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深层哲理的领悟和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秋天的自然风光图片或播放秋景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秋天的景色变化,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接着,教师可以提问:“你们认为秋天是怎样的季节?”以此激发学生对秋天话题的兴趣,为学习《秋词(其一)》做好铺垫。
2. 作者简介,背景铺垫简要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强调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讲述刘禹锡参与政治革新运动的经历,以及他被贬后的乐观态度,让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打下基础。
3. 诗歌主题,引发思提出问题:“在古代,人们通常怎样看待秋天?”引导学生回顾传统观念中秋天的悲凉形象。
然后引出刘禹锡的《秋词(其一)》,激发学生思考诗人为何会有“秋日胜春朝”的见解,为深入学习诗歌主题做准备。
4. 诗歌朗读,感受韵律教师首先示范朗读《秋词(其一)》,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随后,组织学生跟读,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朗读方式,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变化,为后续的诗歌解析和情感体验打下基础。
(二)课文学习1. 课文朗读与韵律感受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一遍《秋词(其一)》,注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秋词(其一)》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秋词(其一)》的基本内容、艺术手法和诗人情感。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秋天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欣赏秋天的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秋词(其一)》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魅力。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几点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觉得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非常有效。大部分同学能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秋天景象,这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词语理解:分析“洪波涌起”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壮阔景象,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词语在诗中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诗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的意境,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所展现的秋高气爽的景象。
-艺术手法:分析诗中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情感。
-诗歌情感:深入挖掘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情感,如何从传统秋天的凄凉感转变为赞美秋天的积极态度。
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古人对秋天的赞美,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活动,深入理解诗词内涵,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品味诗词中,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5.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读、翻译、仿写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初一语文秋词其一刘禹锡
初一语文秋词其一刘禹锡一、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作者简介刘禹锡(772 - 842),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三、字词注释1.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2. 春朝(zhāo):春天。
朝,日,天。
3. 排云上:冲破云层,一飞冲天。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4. 碧霄:青天。
四、诗句赏析1. 首句“自古逢秋悲寂寥”2. 第二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人却独树一帜,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悲秋观念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诗人不随波逐流,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展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3. 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 这一句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在晴朗的天空中,一只鹤振翅高飞,冲破云层。
“晴空”营造出一种开阔、明朗的氛围,“一鹤”则显得孤单却又坚毅,“排云上”生动地表现出鹤的力量和向上的冲劲。
鹤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长寿、吉祥、高雅,在这里它也是诗人精神的象征,诗人借鹤表达自己冲破困境、积极进取的志向。
4. 第四句“便引诗情到碧霄”- 此句紧承上句,那只高飞的鹤引发了诗人的诗情,使诗人的情感也随之飞到了青天之上。
诗人的诗情随着鹤的高飞而升华,表达了诗人豪迈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这两句诗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鹤的飞翔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五、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秋天的赞美,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心境,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挑战精神。
诗人以秋景为依托,抒发了自己豪迈的诗情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一扫传统悲秋作品中的消极情绪。
六、写作特色1. 对比手法- 诗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将传统的“逢秋悲寂寥”与诗人自己的“秋日胜春朝”进行对比。
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独特的见解和乐观的情绪,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与众不同的心境。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优秀教案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优秀教案动评分,测验模块设计的题型有:选择、填空、判断、论述等十种。
有了Moodle这个测试功能,教师可以在平台上适时安排在线考试或者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后,点击提交按钮,系统立刻向学生返回测试成绩、出错原因及相关知识点。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打开平板,输入网址,进入Moodle平台。
教师输入教师帐号密码,连接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学生输入学生帐号密码。
进入平台。
二、谈话导入,引入情境师:同学们你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颜色的?明确:黄色,代表衰败;红色,代表丰收。
师:不同的心境,便有不同的秋色。
中国文人自古便有悲秋的传统,在他们眼中秋往往被赋予了悲凉的色彩,如我们学过的《天净沙秋思》秋景寄托者诗人浓浓的乡愁,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位诗人却一反悲秋传统,以昂扬的姿态来歌颂秋、赞美秋。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秋词》。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三、确立目标,了解作者1、教师引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了解作者。
学生利用Moodle平台下载资料、查阅资料,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小组间相互补充,初步了解作者生平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设计意图】利用平台,明确目标、了解作者。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研读诗文,整体感知1.学生试读诗句。
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说说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注释a.寂寥:寂静;空旷。
b.春潮:初春。
这里可译作春天.c.排云上:冲云直上。
排:推开;冲出。
d.便:就;于是。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 秋词(其一) 课件(共31张ppt).ppt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 他虽被贬谪,但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 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 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 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前两句是议 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 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
情景又进入梦中。
品诗句
从一二句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诗 人当时的心情如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通过“僵”“卧”“孤”写出了诗人凄凉、孤 独的处境。从“不自哀”可以看出诗人积极乐观、 豁达的心情。“尚思”和“戍轮台”表现了诗人坚 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三句中的 “风吹雨”指的是什么?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 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 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 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 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 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主旨探究
这首诗通过对潼关壮丽景象的描写,表 达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 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写作背景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 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 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 人给对方的复信。
明诗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译文:你问我何时回家,
泛指川东一带 的山,川东一
巴山夜雨涨秋池。我雨无连法绵说,准秋归水期涨;满巴了山池夜塘。
诗中的“风吹雨 ”一语双关,既写眼前情景,又象征 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命运。
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
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作者简介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 宋爱国诗人。他的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 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 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 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 花烛,夜深谈,以此聊慰思念之情。现实
却话巴山夜雨时。 共剪西窗烛花;再向你 和想象在此交织,分离和团聚在此重叠,
倾诉今夜巴山夜雨中我 构思独特,耐人寻味,因而历来为人传诵。
的思念之情。
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理解默写:
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写诗人夫妻(或朋友)相互思念而无法团聚的 抑郁愁苦之情的两句是:_君__问__归__期__未__有__期___,_巴__山__夜__雨__涨__秋__池__。 2.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表达诗人的美好愿望和对妻子(或友人)的无 限思念及温柔安慰的两句是:_何__当__共__剪__西__窗__烛__,_却__话__巴__山__夜__雨__时_。
语文 ·七年级·上册
二、夜雨寄北
第三单元
李商隐
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怀州 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唐文宗年号)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 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 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 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他 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 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 体”。有《李义山诗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课件
拓展延伸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簇拥这这座
秋风吹散马蹄声。
雄关, 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黄河奔向广阔的原野尚且还嫌河
山入潼关不解平。
床太过束缚, 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道什么
是平坦。
品读诗歌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终古高云簇此城”,赋予了云以人的动作“簇拥”。 “河流大野犹嫌束”,赋予河流人的情感“嫌弃拘 束”,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北方风景的壮阔。 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 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品读诗歌
本诗中的 “风吹雨”指的是什么?
“风吹雨”运用双关的修辞手 法,既指现实生活中的风雨, 又象征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命 运和处境。
品读诗歌
这首诗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整首诗虚实结合,诗人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 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壮 志融为一体,抒发了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 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谭嗣同早年曾在故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 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 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知人论世
谭嗣同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 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 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 (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 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 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 子”。
的河流。
写作背景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 闲居故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 (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 然年老,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 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 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 望。
最新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词(其一)》精品教学课件
刘禹锡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
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 学家。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 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 柳”。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 卷,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的。永贞元年(805 年),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 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了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 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 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 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时三十四岁。正感到 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求 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整体感知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诗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秋词(其一)
刘禹锡
liáo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zhāo
晴空一鹤/排云/上, xiāo
便引/诗情/到/碧霄。
精读细研
秋词(其一)
悲叹冷清萧条。
刘禹锡
春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赏析:首句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 对秋天的感觉——寂寞、萧索、悲 凉,“自古”和“逢”,极言人们悲 秋这一传统的时代之久远,以及人 们不可改变的思维模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课堂小结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中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 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的心境和 豪迈的胸襟。
你还有什么疑惑?
请与同伴交流!
小 结 与 思 考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 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1)
秋词
前两句:(议论)新颖别致,赞美秋天。
后两句: (抒情)乐观豪迈,奋发向。 议论→抒情
这首写秋的诗爽朗明快,全诗一论一据,虚实结合,对 比,前两句一反悲秋常情,而写爱秋,后两句直接推出 “证据”,以明丽秋景引发豪迈诗情,隐含诗人因支持 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勇的豪壮情怀。
基调:爽朗明快、意境开阔、情调高昂
5.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 之悲凉,本诗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6.诗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1.请选出下列对刘禹锡《秋词》赏析有误的一项( B )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A.诗人开篇两句便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诗情。 B.“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体现了诗人的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 对后人的影响不大。 C.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 阔景象。 D.虽然这鹤是孤独的,但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它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1.答案:B 解析:B.有误,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 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 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
鹤的形象是什么? 同时借“鹤”这个意象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在秋日晴空中,这只振翅高飞的鹤,排云直上云霄,矫健 凌厉,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 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2020版语文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专题09《秋词(其一)》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专题09《秋词(其一)》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自古以来,文人们逢秋,大多抒发萧条悲凉之感,然而有一位特别的文人对秋天确是有不一样的感慨。
今天我们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其一)》。
二、目标1、了解有关刘禹锡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2、体会诗词的意境,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3、学习诗人的乐观主义情怀和坚定信念。
三、原文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四、注释《秋词(其一)》:选自《刘禹锡集》卷二十六,此题下共有诗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逢:遇到。
寂寥:冷清萧条。
春朝:春天。
排:推开。
碧霄:蓝天。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而我却是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
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云直上,我的诗情也随它飞上了蓝天。
六、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人们是逢秋悲寂寥,而我却是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
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诗人直言坦率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是为下文做铺垫。
(议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云直上,我的诗情也随它飞上了蓝天。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写景抒情)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继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运动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
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
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理解默写: 1.《潼关》中写出了古城的高耸、辽远的句子是:_终__古__高__云__簇__此__城__, _秋__风__吹__散__马__蹄__声__。 2.《潼关》中反映出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 少年意气的句子是:_河__流__大__野__犹__嫌__束__,_山__入__潼__关__不__解__平_。
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文本理解
文本背诵
诗歌大意
名句赏析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 赏析:这两句诗写得情真意切,字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 均是肺腑之言。诗人的相思之苦,无以复
巴 山 夜 雨涨 秋 池 。 秋池。 加,转而想象夫妻团聚之时,坐西窗,剪
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
便引诗情到碧霄。
不但不悲观失望,相反,他仍然乐观向
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
上,坚持理想,继续战斗。白鹤凌云这
上云霄。
一形象,其实也就是他自身的写照。
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理解默写:
1.刘禹锡在《秋词(其一)》中写出了秋天明艳美丽的景致且表达出 了高远爽朗的情境,毫无悲秋之意的句子是:_晴__空__一__鹤__排__云__上___, __便__引__诗__情__到__碧__霄__。 2. 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 的励志高歌(或直接赞颂秋景胜春光)的诗句是_自__古__逢__秋__悲__寂__寥___, __我__言__秋__日__胜__春__朝__。
《秋词(其一)》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秋词(其一)》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秋词(其一)唐·刘禹锡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
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
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注释: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晴:一作“横”。
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碧霄:青天。
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秋词(其一)》课件
第一句中的“自古”有 什么作用?合作探究
自古,包含一切, 也有例外,为什么还这 么说?是为了突出下文 的“我”。反映作者的 豪迈的气概。
为什么诗人直率坦言 “我言秋日胜春朝”?
因为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合作探究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合作探究
自古以来人们是逢秋悲 寂寥,而我却是认为秋天比 春天更美好。 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 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 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 豁达的心境。
诗意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排开云层,一 飞冲天, 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问题1:诗的前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请具 体分析一下。 问题2:第一句中的“自古”有什么作用? 问题3:为什么诗人直率坦言“我言秋日胜 春朝”? 问题4:对本诗的整体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
词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 悲/寂寥, 我言/秋日/ 胜/春朝。 晴空/一鹤/ 排云/上, 便引/诗情/ 到/碧霄。
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逢:遇到。寂 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②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③春朝:本指春天的早上,这里泛指春天。 ④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 思。 ⑤碧霄:青天。
(部编)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其一)》_2
《秋词》(其一)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2.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怀。
3.注意诗人用对比手法来突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学习重难点
1.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2.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怀。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伤春悲秋”是文人墨客常体现的主题,不过刘禹锡写的这首诗却一反常态,不但不悲秋,反而还爱秋,为何会有这样与众不同的情怀呢?(二)熟读成诵
(三)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存世有《刘宾客集》。
永贞元年(805),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运动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
《秋词(其一)》就是诗人被贬朗州时写的。
(四)结合注释理解全诗。
(五)分析全诗。
诗人先弃“逢秋悲寂寥”的常情,后立“秋日胜春朝”的新见,气势不凡。
原因是:诗人见到了“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明丽秋景,从而引发了豪迈的诗情。
(六)主题。
诗人用对比手法突出了自己的与众不同,世人伤春悲秋,诗人自己围堵爱秋。
由眼前所见“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明丽秋景,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
《秋词其一》刘禹锡
秋词二首·其一刘禹锡〔唐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注释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春天。
排云:指排开云层。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赏析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久远。
簇拥。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
潼关 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 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请描绘“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画面。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 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如何理解诗中“鹤”的形象?
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这只鹤也是顽强的。它冲破了秋天的肃杀 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 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作者借“鹤”这一形象表明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 要豁达乐观,奋发进取。
在荒凉孤村的夜晚,听北风萧萧,淫雨洒落,铁马冰河只能在梦中相见,空有
一腔抱负而不能施展,如此以来,家国之愁又多了一层,无法收复旧山河的惆怅又 增添了几分,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似乎更加岌岌可危。
整首诗,作者的满腹愁绪就这样通过大气的笔触一一展现,现实的理想就这样
借助厮杀的梦境去实现,较少卿卿我我,无病呻吟。就连自身的病痛,大自然的凄 风苦雨,也在老而不衰的爱国激情中,在铁马冰河的梦想中,变轻变淡,最终成为 一种似有若无的陪衬,使得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豪迈悲壮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 度,这种豪迈悲壮之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永远给人以鼓励和激励。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 颂秋进行对,
热情赞美秋天,一扫过去文人们写秋日的凄凉情调,
七上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共涉及十二首古诗,其中属于第六单元课外阅读的有四首,具体如下: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风卷江湖雨暗村,
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
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秋词(其一) 教学课件
重点解读
其他关于秋天的诗句
❖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谢 谢 大 家 听课时有问题,应先举手,经教师同意后,起立提问。
上课期间离开教室须经老师允许后方可离开。 上课必须按座位表就坐。 要爱护公共财物,不得在课桌、门窗、墙壁上涂写、刻划。 要注意保持教室环境卫生。 离开教室要整理好桌椅,并协助老师关好门窗、关闭电源。
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 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重点解读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云直上,我的诗情也随 它飞上了蓝天。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
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
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重点解读
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 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 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诗词主旨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基调,赞美了秋天 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的心态和不屈 的斗志。
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内容是: 按时上课,不得无故缺课、迟到、早退。 遵守课堂礼仪,与老师问候。 上课时衣着要整洁,不得穿无袖背心、吊带上衣、超短裙、 拖鞋等进入教室。 尊敬老师,服从任课老师管理。 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保持课堂良好纪律秩序。
重点解读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 悲/寂寥, 我言/秋日/ 胜/春朝。 晴空/一鹤/ 排云/上, 便引/诗情/ 到/碧霄。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课件
新知讲解
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 常德)时写的,他虽被贬谪,但却不悲观消 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 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 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 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 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 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拓展提高
阅读下面诗歌,做题:
秋风引 唐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诗中的秋风有何特点?
2、后人为什么说“孤客最先闻”中“最”字用得好?请联系诗歌所表 达的情感作简要分析。
课堂练习
1、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
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2、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 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 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一个“排”字,“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 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 体现。
作业布置
课外搜集描写秋天的古诗3-5首,选择1-2首背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其他关于秋天的诗句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词(其一)
走近作者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 名的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祖籍中山 (今河北定县)。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 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 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有 《刘梦得文集》。 《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今湖南 常德市)后写的。
秋
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禹锡
自古/逢秋/ 悲/寂寥,
我言/秋日/ 胜/春朝。
晴空/一鹤/ 排云/上,
便引/诗情/ 到/碧霄。
第一句中的“自古”有什么作用? 自古,包含一切,也有例外,为什么还这么
说?是为了突出下文的“我”。反映作者的
豪迈的气概。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人们是逢秋悲寂寥,而我却是 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 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
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
的心境。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云直上,我的诗情也随 它飞上了蓝天。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 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 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 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