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教学设计
七年级音乐青春舞曲教案(优秀9篇)

七年级音乐青春舞曲教案(优秀9篇)青春舞曲音乐教案篇一教材分析:《青春舞曲》这是一首维吾尔族民歌,歌曲中以“太阳”“花儿”“鸟儿”等大自然生态的变化为借喻和依托,抒发了维吾尔族青年赞美青春,珍惜青春年华的欢乐情绪。
歌曲具有维吾尔族舞蹈的音乐风格。
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结构简洁,富于动感,意在引导学生于欢乐、健康中步入青春期。
教学年级八年级授课一课时课型综合活动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能够对新疆维吾尔族音乐有初步的认识,了解维吾尔族音乐中常见的节奏特点。
过程与方法视图式、听唱式、导入式、表演式、即兴创造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唱歌曲《青春舞曲》体会歌曲情绪,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青春”的含义。
2、根据维吾尔族音乐的特点编配打击乐伴奏,创编舞蹈动作,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青春舞曲》,掌握歌曲情绪及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体会作品“青春”的含义。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钢琴、铃鼓、自制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一、介绍新疆风土人情师:导入: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拥有各具特色灿烂的民族文化。
下面我们就欣赏一段歌舞,想一想它属于我国哪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你能从录像画面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课件播放:教师播放录像《我们新疆好地方》。
生:竞相回答新疆的特产、建筑、乐器等。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课件代替了传统的讲授法,新颖独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参与意识。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到美丽的新疆走走吧!课件播放一组简介新疆风土人情的风光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觉仿佛真的到新疆,于新疆维吾尔族的人们进行零距离接触。
二、歌曲教学(一)导入新课(1)在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背景音乐下,教师跳一段维吾尔族舞蹈,并请同学们说出是哪一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学生回答(略)。
(2)这节课我们要共同学习一首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
板书课题:《青春舞曲》(二)熟悉旋律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领略维吾尔族音乐。
七年级音乐《啊,朋友再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意大利民歌《啊,朋友再见》,感受其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内涵。
2. 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的高音演唱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背后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歌曲《啊,朋友再见》的旋律、歌词以及演唱技巧。
2. 教学难点:歌曲中高音部分的演唱和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歌曲《啊,朋友再见》,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演唱技巧。
2. 学生准备:学习相关的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歌曲《啊,朋友再见》,引导学生欣赏并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新课教学:教师讲解歌曲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3. 歌曲学唱: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旋律,指导学生演唱技巧,特别是高音部分的演唱。
4. 练习演唱: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演唱技巧上的问题。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意义和演唱技巧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自行练习演唱歌曲《啊,朋友再见》,加强高音部分的练习。
2. 家长协助孩子,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演唱,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和自信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歌曲和讲解历史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歌曲的内涵。
2. 运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练习演唱,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师徒教学法,教师一对一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演唱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回家后的练习情况,评估他们的演唱进步。
3. 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兴趣和自信心等方面的表现。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歌曲比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演唱水平。
2. 邀请专业音乐教师或歌手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接受更高水平的指导。
《我的家在日喀则》教学设计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

《我的家在日喀则》音乐教学设计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学唱西藏民歌《我的家在日喀则》,能识读前八小节的乐谱2、巩固练习基础节奏和附点节奏3、学习中国五声调式,判断歌曲所使用的调式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巩固练习基础节奏型教学难点:判断歌曲所使用的调式教学用具:多媒体、音频、钢琴一、导入新课:(1)回顾节拍的概念在音乐中,相同时值的强拍与弱拍按周期有规律地循环出现。
(2)教师示范击拍的方法↘↗前半拍后半拍(3)播放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A段,引导学生边聆听,边击稳定拍。
(4)介绍歌曲,导入课题《我的家在日喀则》是一首藏族民歌,这首歌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歌词中的衬词“啊嗦啊嗦马里拉”贯穿全曲,使歌曲的欢乐气氛更为热烈,抒发了藏族人民热爱家乡和庆贺丰收的喜悦心情。
二、学习新课:1、节奏练习(1)击拍朗读以下节奏A.2/4 X X X X |X X ||B.2/4 X X X X |X X X X||C. 2/4 X X X X |X X X 0||(2)完整朗读歌曲的节奏让学生以接龙形式进行练习,每位学生朗读2小节,有节奏错误的学生,教师予以纠正。
2、学唱歌曲旋律。
(1)学唱A段(1—8小节)教师引导学生随钢琴击拍,并演唱旋律。
(2)学唱B段a.教师向学生讲述装饰音的概念:倚音是装饰音的一种,分前倚音和后倚音,倚音演唱或演奏的时值是短暂的,不带有强音,一般占用被装饰的音的时值b.教师示范演唱前倚音,学生模唱。
c.让学生找出B段中的重复乐句。
(14—15小节与16—17小节之间为变化重复,18—19、20—21与22—23小节为完全重复)d.结合乐句之间的特点,师生配合,演唱B段旋律。
(第1、6句师生唱,第2、4句老师唱,第3、5句学生唱)(3)演唱歌词。
a.再次完整聆听范唱,感受歌曲的速度与情绪特点。
b.边击拍,边按节奏朗读歌词。
c.演唱歌词,让学生注意一字多音的地方,用字的韵母补充多音的地方。
七年级音乐《彩色的中国》---教学设计

七年级音乐《彩色的中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彩色的中国》这首歌曲的曲谱、歌词、节奏及演唱技巧。
2.了解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表演能力。
三、教学方法:1.听歌欣赏法2.示范教学法3.合作学习法4.任务型学习法四、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中国音乐历程和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
2.播放《彩色的中国》音乐,开展音乐欣赏活动,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魅力。
Step 2:学唱《彩色的中国》1.播放歌曲,给学生听、观察。
2.教师示范演唱一段歌词。
3.指导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唱。
4.让学生分小组练唱,每组挑选一个代表在全班前进行演唱展示。
Step 3:学习歌曲曲谱及演唱技巧1.准备乐器,让学生了解键盘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如:指法、手型等。
2.教师用钢琴伴奏,给学生演示歌曲的主旋律。
3.为学生分配不同声部,让学生借助乐谱的帮助,按照各自的节奏进行演唱。
4.针对一些难度较大、需要特别注意的部分分组重点练习。
5.让学生在每个环节中提出问题,帮助他们快速掌握学习的方向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Step 4:学生合作探究1.让学生分组完成一张海报,以“彩色的中国”为主题,展现中国的多元文化和民族特色。
并在海报上贴上音乐家赵雷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音乐家赵雷是如何融合多元文化传统,创作出充满热情和力量的中国新民谣。
2.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学唱,互相帮助,加深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包括学生个人的歌唱水平、参与课堂练唱和互助、表达能力等。
2.小组合作表现:包括合作完成海报的质量、海报设计的创意度、合作态度等。
六、课后延伸:1.让学生在课下自行收听和学唱更多的中国新民谣和流行歌曲,了解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多元的风格和特点。
2.分析赵雷的歌唱风格,学习如何通过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七年级音乐《啊,朋友再见》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音乐《啊,朋友再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意大利歌曲《啊,朋友再见》的背景及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歌曲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学会用普通话或意大利语演唱歌曲,感受其中的情感。
4.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集体演唱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啊,朋友再见》的学唱及欣赏。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音准、节奏、换气等技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歌曲背景及音乐知识。
2. 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学唱。
3. 练习法,分组练习,互相纠正,提高演唱水平。
4. 欣赏法,播放不同版本的歌曲,拓宽学生视野。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歌曲《啊,朋友再见》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2. 乐器:钢琴、吉他等。
3. 歌谱:打印或板书。
4. 录音机、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歌曲《啊,朋友再见》的背景及意义,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教学:讲解歌曲的节奏、旋律,示范演唱,学生跟随学唱。
3.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互相纠正,教师指导,提高演唱水平。
4. 歌曲欣赏:播放不同版本的《啊,朋友再见》,让学生感受歌曲魅力。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练习演唱歌曲,准备下一节课的展示。
7.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及进度。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歌曲比赛,鼓励他们大胆表现自己。
2. 邀请家长参加音乐会,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3. 开展音乐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七、课程评价1. 学生演唱歌曲的准确性、流畅性及表达能力。
2. 学生对歌曲背景、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团队协作的精神风貌。
八、教学改动1.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歌曲难度,适当降低要求。
2. 针对学生掌握情况,重复讲解重点难点,确保学生掌握。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解答,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九、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意大利著名歌曲,让学生了解更多音乐文化。
七年级音乐教案(8篇)

七年级音乐教案(8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音乐教案(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七年级音乐教案篇一第一单元《中学时代》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欣赏《蓓蕾之歌》《飞来的花瓣》等〔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歌曲,体会歌曲真挚的感情和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的语言、媒体激情导入,在反复的对比欣赏以及讨论分析中理解歌曲内涵。
3、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歌曲表达的情绪、意境。
并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歌曲的情绪,掌握相关音乐知识。
2、难点:实践体验力度记号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蓓蕾长成为鲜花,从幼苗成长为大树,幼苗成长为大树,离不开园丁的辛勤劳动。
老师就像园丁,精心培育着我们,使我们健康成长。
让我们倾听一首唱给老师的歌!二、教学过程(一)欣赏《蓓蕾之歌》1、初听歌曲《蓓蕾之歌》师:这首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生:(讨论)师:这首歌曲是深情的、抒情的,是李岚清副总理在1999年秋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议期间举办的艺术歌曲音乐会而创作,赞美了老师无私奉献之情。
2、复听歌曲《蓓蕾之歌》师:是什么原因让歌曲拥有这种情绪呢?让我们再次聆听歌曲,从速度、节拍、节奏这些音乐要素方面来分析一下。
生:速度:中速;节拍:4/4拍(强弱次强弱);节奏:稳健,略有动感。
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略有动感的节奏特点呢?生:歌曲中的切分节奏:XXX和XX.(二)欣赏歌曲《跨世纪的新一代》1、课件播放《跨世纪的新一代》2、分析歌曲:音乐结构:(AB)演唱情绪:(充满活力的)演唱形式:(齐唱)3、复习学过的相关音乐知识。
(三)欣赏歌曲《飞来的花瓣》1、初听歌曲《飞来的花瓣》教师介绍歌曲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初中七年级音乐教案

初中七年级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音乐的美,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茉莉花》、《捉泥鳅》、《童年》等。
2. 音乐欣赏:《梁祝》、《二泉映月》等。
3. 音乐知识:了解民族五声调式、节奏、音符等基本音乐理论知识。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播放一首轻松愉快的歌曲,如《茉莉花》,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歌曲学唱:教唱《茉莉花》,讲解歌曲的节奏、旋律,让学生跟唱,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 音乐欣赏:播放《梁祝》片段,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讲解乐曲的结构、风格等,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4. 音乐知识:讲解民族五声调式、节奏、音符等基本音乐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构成。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合唱练习,让学生将所学音乐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音乐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听、多唱、多思考。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参与音乐实践的程度。
2. 学生歌曲学唱情况:检查学生对歌曲的掌握程度,如节奏、旋律等。
3. 学生音乐欣赏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4. 学生音乐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建议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2. 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
4.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得到提高。
5. 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音乐素养,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七年级音乐《大海啊故乡》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音乐《大海啊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歌曲《大海啊故乡》的优美旋律和深情的歌词。
2. 培养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3.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和演唱技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大海啊故乡》,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高音部分和旋律转折处的演唱。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歌曲《大海啊故乡》的乐谱和歌词。
2. 教学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学唱歌曲: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音高和节奏。
3.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演唱展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2. 学生能够理解歌曲的内涵,感受到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作,以《大海啊故乡》为主题,创作一首新的歌曲。
2. 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欣赏其他有关家乡和祖国的歌曲,如《我和我的祖国》、《故乡的云》等。
七、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并尝试进行音乐创作。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中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歌曲的掌握程度如何,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九、教学评价标准:1. 学生演唱歌曲的准确度、熟练度。
2. 学生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在合唱中的表现,团队协作精神。
十、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后续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如增加音乐欣赏环节,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音乐实践机会。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如何通过歌曲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和爱国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9篇【导语】音乐从历史发展上可分为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
东方以中国汉族音乐为首的中国古代理论基础是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西方是以七声音阶为主。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猛听得金鼓响》【教材分析】《猛听得金鼓响》选自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
这个唱段是穆桂英在听得金鼓响起时所唱,表现了她性格中超强的自信心,同时也表现了这位女将保家卫国的责任感。
这一唱段采用西皮流水板式,有板无眼。
【知识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传统京剧《猛听得金鼓响》的欣赏与演唱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京剧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调动其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2、教案过程和方法:在聆听、演唱中感受唱段《猛听得金鼓响》所表达的情感,并结合对京剧基础知识的了解,能唱准旋律、唱出京剧的意味。
3、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京剧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京剧艺术的重要地位。
了解传统风格特点。
能自信、有感情地演唱京剧唱段。
【教案重点】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学唱传统京剧《猛听得金鼓响》。
【教案难点】学生在学唱《猛听得金鼓响》过程中,对传统京剧韵味的把握。
【教案方法】为了突出学生在教案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综合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想、听、唱、动,充分参与到教案活动中。
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采用了“欣赏、讨论、表现”等方法。
【教案过程】一、播放视频感受京剧(约5分钟)师:同学们,又到了音乐课的时间了,今天这节音乐课呀,我们不学唱歌,不欣赏乐曲,我们要……我先不告诉你……师:以前上课学习的时候,都是听教案范唱,今天呢,老师要亲自为大家演唱,如果大家能说出我唱的是什么,那我就再唱一首,我们来比一比,看看是我会唱的多,还是你们知道的多。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和老师一较高下呀?(生:敢)好,那我们开始啦……(一)播放现代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伴奏,教师演唱生:现代京剧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师:答对了,那我再唱一个,你们来说一说是什么。
(二)播放京剧《包龙图打坐开封府》伴奏生:这是《包龙图打坐开封府》的唱段。
师:又答对了,同学们还真厉害啊,那我就再来一首,听好了。
(三)播放京剧《猛听得金鼓响》伴奏,教师继续演唱。
生:这个没听过……不知道……师:不知道了吧,我还以为得再唱几首呢。
刚才老师唱的这首是京剧《穆桂英挂帅》中的唱段《猛听得金鼓响》。
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这节课,我们不唱歌,不欣赏乐曲,我们一起来唱京剧!二、知识拓展了解京剧(约10分钟)(一)了解京剧起源、行当,基本功师:让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感受一下京剧文化,看完以后说说你的感受(课件播放欣赏视频,让学生感受戏曲文化)生:认真观看视频,小声讨论并自由回答观后感受。
师:说说你对京剧的了解,或者说一说你想了解京剧的哪些知识?生:小组讨论,自由回答。
想了解京剧的起源、京剧的行当、脸谱等。
教师小结:中国京剧形成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北京,故名“京剧”,有200年的历史,是中国戏曲剧种。
京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
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为一体,通过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
又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人物有忠奸,美丑、善恶之分。
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在京剧中,艺术家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就用丰富细腻的手法,夸张的颜色在人物的面部按照一定的谱式绘成了美妙多变的图案,这就是脸谱。
(二)京剧脸谱欣赏师: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不同的的含义。
让我们边欣赏脸谱图片,边来了解吧。
(课件播放各种颜色的脸谱图片供学生欣赏,教师简单介绍脸谱颜色的意义)师:从色彩上说,京剧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金、银等色。
红色:描绘人物的赤胆忠心,义勇无敌,如关羽。
黑色:体现人物富有忠耿正直、刚烈、勇猛、粗率、鲁莽的性格,如包拯、张飞。
白色:暗喻人物生性奸诈、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如曹操。
蓝色:喻意刚强勇猛、桀骜不驯;如窦尔敦。
绿色:勾画出人物的侠骨义肠、猛烈、暴躁;如青面虎张青、程咬金等。
黄色:意示残暴、骠悍、阴险;如宇文成、典韦等。
金、银二色:多用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征虚幻之感。
三、体验尝试学唱京剧(约25分钟)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京剧的基础知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唱选自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的唱段《猛听得金鼓响》(一)了解《穆桂英挂帅》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同学们,你们谁知道《穆桂英挂帅》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呀?生:自由回答……师:哦,同学们说对了一半,看来大家都看过苗圃和罗晋演的《穆桂英挂帅》了,我们学的这次“挂帅”和你们看的可不一样,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这次“挂帅”的故事(课件出示《穆桂英挂帅》故事简介)(二)播放视频,欣赏《穆桂英挂帅》唱段。
师:同学们,我们来欣赏名家演唱的《穆桂英挂帅》唱段,此唱段唱腔属于西皮中的流水板试,简单的说就是跟1/4拍很像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随音乐练习节拍。
(三)讲解京剧发声特点:音色圆润明亮、发音位置靠前。
练习发声。
师:唱戏和唱歌的发音是不一样的,同学们跟我一起来“吊嗓子”。
(四)课件出示曲谱,教师弹琴,逐句教唱《猛听得金鼓响》。
(五)学生小声跟琴演唱,思考这一唱段表现了一个怎么样的情境?生:自由回答……师小结:这一唱段豪气冲天,表现了穆桂英这位年过半百的女将保家卫国的责任感。
(六)随教案伴奏,手打节拍,完整演唱《猛听得金鼓响》师:唱最后一句时,要注意气息的控制,在适当的地方换气(七)学习简单京剧身段步法,再次感受京剧艺术。
师:了解了京剧,学唱了京剧,接下来,老师再教同学们几个简单的京剧身段步法,同学们能更近一步的了解京剧的魅力。
云手与山膀这是“手”法中的一个程式动作我们来练习一下。
老师示范,同学们学做。
(强调精气神和亮相)生:练习并在演唱中运用上“手”法……三、课堂小结:(约2分钟)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大家对于京剧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们不仅欣赏了名家的演唱,还学唱了一个传唱度非常高的唱段《猛听得金鼓响》。
今天这节课只是一个开始,由衷地希望同学们能够喜欢京剧,共同把中国古老而绚丽的文化传承下去。
期待同学们下节课出色的表现,下课。
《黄河船夫曲》【教案目标】1、大方自信的齐唱、对唱歌曲,唱出陕北民歌的韵味。
2、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体验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3、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从内心热爱我国的民歌艺术。
【教案重点】自信演唱《黄河船夫曲》,唱出陕北民歌韵味。
【教案难点】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案过程】一、走进西部1、音乐引路。
课件播放电视剧插曲:赶路、放羊、送别、阿宝《山丹开花红艳艳》片段。
学生在音乐声中等待上课。
2、导入新课:生活中处处是陕北民歌。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听到的民歌里唱的内容还有印象吗?他们的演唱有什么共同点?(赶路、方言、送别的场景。
音调较高。
)师:这些歌曲是地地道道的陕北民歌,在陕北有这样一句话“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
”陕北人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喜欢民歌。
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民歌,陕北民歌更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
师:其中的演唱者认识吗?阿宝在农村长大,从小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他对陕北民歌非常钟情,声音能窜高走低,将陕北民歌的魂植入人们的内心。
他的声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陕北民歌到底和陕北有什么联系?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陕北,走近陕北民歌。
二、赏析陕北民歌。
1、介绍地域环境。
师:在我国的陕西省,以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成:北部的陕北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就是来自北部的陕北高原。
我们来看看黄土地上陕北人的生活环境。
这里与我们的城市有什么不同?比较城市—陕北高原,黄河—湘江,配歌曲伴奏。
师:在陕北高原上流淌着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它与我们的湘江有区别吗?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会有着怎样的性格?在这么天宽地阔的高原上,人们说话或是唱歌的声调会有什么特点?师:赤裸光秃的黄土高原与咆哮怒吼的黄河赋予了陕北人的开朗豪放、淳朴敦厚的性格,在沟壑纵横、天宽地阔的黄土高原上,人们由这山坡可以望见那山坡,可是见个面却要走几个小时的羊肠小道,喊话或对歌成了他们最快捷的交流方式。
因此,大自然赋予了他们高亢的声调、嘹亮的歌喉。
2、一听全曲,关注歌词内容。
师:就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黄河上飘来的歌声!师:黄河上的歌声是谁唱的?他们在干什么?(船夫,边划船边唱歌)师:生活在黄河上的船夫们,在黄河上艰辛、无畏地划船、拉纤,风浪将他们的脸刻满了皱纹,雨雪将他们的须发染成苍白,但是他们依然不畏艰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黄河上摆桨撑船。
师:陕北民歌的内容是陕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干活也罢、赶路也罢、放羊也罢、划船也罢,只要心中有感,便放开嗓子唱起来。
《黄河船夫曲》唱的正是黄河上船夫们艰辛的生活,体现了他们吃苦耐劳的性格,简单的歌词也许没有太深的含义,但是唱歌为他们枯燥的划船生活消除劳累与疲乏。
3、二听旋律,关注音程跳动。
1)生边听旋律,画旋律线。
师: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画出旋律线,请你说说旋律有什么特点?(跳动较大)2)对比湖南民歌《茉莉花》,分析旋律音程跳动较大原因。
师:对比湖南民歌《茉莉花》,陕北民歌的音程跳动较大,这跟什么有关?(江南人感情细腻、说话柔和。
陕北人性格粗犷,声调高亢、嘹亮)4、三听老师范唱,轻声跟唱曲谱,关注旋律重复。
师:老师来唱第一段歌词,请大家随我轻轻跟唱曲谱,注意观察歌曲的旋律还有什么特点?(重复)出现了几次?(5次)1)生随琴唱重复旋律师:刚才在听的时候,同学们已经能基本轻声跟唱,说明这首曲调琅琅上口。
尤其是中间这一段,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段旋律。
2)生边做协调有致的划船动作边唱旋律,感受旋律的重复师:这一句是整首歌曲中最典型、重复次数最多的旋律?我们可以联系船夫们此时的动作,想一想他们一边唱歌一边在(划船)。
他们的动作有什么特点?(娴熟、协调有序)师:让我们模仿船夫娴熟的、重复的划船动作,随琴唱这一句重复出现的旋律。
3)生边做划船动作,边唱歌词,感受四四拍子的强弱规律,表现歌曲的韵味,将歌词每小节第一拍的字放大。
师:歌曲是四四拍,四四拍的强弱关系是怎样的?(强弱次强弱)师:划船动作中第一个划开水波的动作是最用力的,注意歌曲的强弱关系。
让我们边做划船动作边唱歌曲,注意唱出歌曲的韵味。
5、四听方言、衬词乐句的范唱,了解方言、衬词。
1)分析方言特点。
师: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哪几句让你一听就知道是陕北方言?师:由于地域及生活习惯的不同,我国的语言形成了丰富的地方特点,即所谓的方言。
像这首歌曲产生于陕北高原一带,因而这一带的方言使得陕北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2)分析衬词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