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题型测试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选择题题型测试(附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选择题题型测试(附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选择题题型测试(附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南海旅次【唐】曹松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遣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注】无雁处:大雁在秋天由北方飞向南方过冬,据说飞至湖南衡山则不再南飞了。

南海在衡山以南,故曰“无雁处”。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不落窠臼,一反登高望远的传统写法,别有新意,“裁”把无形的“归思”比成有形的可剪断之物。

B.颔联巧妙运用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诗人寄不出家书的沮丧心情。

C.颈联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

D.颈联的描写使读者想起唐诗中“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

E.本诗以登高为线索,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诗人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乡思。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王维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若为:犹言怎堪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1.下列各项是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愁看”一句表明诗人的离愁别绪,且古人用鸡毛五两系于高竿以测风向,“恶说南风五两轻”表明南风强劲,友人杨少府北上之船甚速,离别之情愈发浓烈。

B.“青草瘴时过夏口”一句,点明送别的时间,说明作者是春天送别杨少府的。

C.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景象,虚写别后之景。

D.诗中以屈原比杨少府,赞扬了杨少府一心爱国爱民,却无端受冤被贬,表达了诗人的不平。

E.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C;⑵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诗歌鉴赏模考试题练习(共十五大题30小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诗歌鉴赏模考试题练习(共十五大题30小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模考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济州过赵叟家宴(节选)王维深巷斜晖静,闭门高柳疏。

荷锄修药圃,散帙眼农书。

上客摇芳输,中厨情野蔬。

夫君第高饮,景晏出林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四两句描写主人的日常生活,富有田园情趣,赵叟的隐者形象跃然纸上。

B.第六句写赵叟以农家普通菜蔬招待客人,可见主人的真诚质朴,照应了题目。

C.最后两句既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又表达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

D.诗歌巧妙地选取了几个生活场景,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重要特点。

2.《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请结合黛玉的观点,赏析本诗开头两句。

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双竹①湛师房二首(其二)苏轼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釭②。

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

楚桥秋暮阻雨张耒③水满城西钓艇横,云豪风弱晚冥冥。

天寒小店人愁雨,灯暗孤舟客卧听。

【注】①双竹:即杭州广严寺;广严寺“有双竹相比而生,举林皆然”,故又名双竹寺。

②红:油灯。

③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佛寺里傍晚击鼓,早晨敲钟,苏诗首句即点明寺庙的生活,照应了题目。

B.苏诗次句写诗人对着将熄的灯光闭门独卧,自然引出下面拨火的细节。

C.张诗写秋日的傍晚,虽然乌云密布,却因秋风的减弱延阻了秋雨的到来。

D.苏轼称赞张来的诗作“气韵雄拔”,张诗前两句可以体现这一风格特点。

2.同是写“卧听”雨声,苏诗恬静,张诗悲凄。

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读李白集齐已竭云涛,刳巨鳌,搜括造化空牢牢。

冥心入海海神怖,骊龙不敢为珠主。

人间物象不供取,饱饮游神向悬圃[注]锵金铿玉千馀篇,脍吞炙嚼人口传。

须知一一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

[注]悬圃:传说在昆仑山顶,有金台、玉楼,为神仙所居,后泛指仙境。

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习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习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倾杯(宋)柳永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

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

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

离愁万绪,闲岸草,切切蛩吟如织。

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①。

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

楚峡云归②,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

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注]① 鳞翼:即鲤鱼、大雁。

古人以为雁能为人传道书信。

②楚峡云归: 用楚王遇巫山神女的故事,借指欢乐不再。

(1)上阙中“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一句中的“起”字非常富有表现力。

请分析一下它的表达效果。

(2)本词下阕是怎样抒写离愁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1)“何人”二句以设问提起,借笛声以抒旅怀。

羌笛之声使词人思远之情油然而出,一泄无余。

一个“起”字强调了声音突兀传来的响亮与气势。

(2)先直写别后水山远, 书信难达的相思之苦;接着就对面设想,写佳人深居闺房,虽知游子思念自己却难以体会行客远走天涯的苦楚,委婉曲折,倍增愁绪;再借用典故转写自己日前的境遇,抒发远离往昔欢愉生活的孤独落寞;最后以景结情,写远望京华,但见远峰一片暗绿色而已,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地传达了无尽的惆怅低徊之意。

【解析】【分析】(1)“起”,吹奏起。

是谁人迎着风站在月光下?忽然吹奏起一阵阵的羌笛声。

用设问手法,借笛声回答,抒发旅怀,使人体会到浓烈悲凉的思远之情和吹笛人遗世独立的孤傲。

虽写愁,却画面清旷而气象高远。

(2)词的下阕抒写离愁之苦,先用“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触景生情,抒写别后的思念和因关山阻隔而鱼雁难通的离别之悲。

“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三句,用想象手法,写伊人深居闺房,怎能体会出行客漂流天涯的思念苦处。

接着“楚峡”句用宋玉的典故,暗指自己旧日的欢爱已散,再联系到目前境遇,说明往昔“暮宴朝欢”都已烟消云散,此时孤村独坐,对月自伤之悲。

末尾“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两句,以景结情,京华杳不可见,只见远峰清苦愁恨,融情于景地写出思年之怅惘。

高中语文诗歌选择题

高中语文诗歌选择题

到满足。
主旨情感
A.“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错误,根据“以彼无 尽景,寓我有限年”可知,作者认为此地风光无限,可以寄 托自己的余生,并非“幽僻苍凉”。 故选A。

野 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D.尾联将笔锋转向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直率而又回味无穷。
语言风格
回顾考题,熟知陷阱
常见的设误角度: 1.意象意境概括不准 2.词句解说曲解原意(内容) 3.手法分析有失精准 4.主旨情感分析不当 5.语言风格分析不当
细循对策,提升几率
1、尽量有效读懂是关键(关注标题、作者、 注释、关键词句、选项等)。 2、审清题目明要求。 3、细读选项划要点(切分关键信息,注意常 设的陷阱,回到原文寻找对应点。) 4、正选排除巧妙用。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 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
比较困难。
词句(内容)概括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
主旨情感分析不当对策
如何准确分析情感主旨: ①明确抓手(意象词、情感词、修饰词),整体把 握。不要只关注答题点的选项,导致脱离文本的跳 读,断章取义,最终理解偏差。 ②寻找诗眼,把握感情总基调。 ③探究典故,分析典故背后的深层用意。
(2020·新高考2卷·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习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习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醉落魄①范成大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

烧香曳簟眠清樾③。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

②绛河:天河。

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

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

⑤软红: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1)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B. “烧香曳簟眠清樾”句写出了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

C. 词中的花影、月色与音乐相应相衬,眼前景、耳边乐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D. “昭华三弄临风咽”中“弄”有两层意思,一指玩耍,把玩;又一指一曲为一弄。

“咽”,谓箫声幽咽,如泣如诉。

(2)“好风碎竹声如雪”一句历来被人们所称道。

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答案】(1)D(2)【示例1】这一句写词人听笙时所处环境的优美清凉。

作者将夏夜凉风吹动竹叶的声响比作雪花飘落时发出的簌簌声响,真切而生动,表现出声音的轻微、清冷,衬托出词人此时内心的清静适意。

【示例2】这一句写笙声之妙。

写笙声犹如夏夜凉风吹竹,犹如雪花静静飘落时的簌簌声,描摹出笙声的轻微、清凉;同时以色写笙,以雪的洁白纯一来表现乐音音色纯净、意韵清冷。

同时,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清静悠闲与些许的落寞悲凉。

【解析】【分析】(1)D项,“一指玩耍,把玩”错,应该是“奏乐”。

故选D。

(2)“好风碎竹声如雪”,写笙声如好风碎竹、雪清玉脆。

“如雪”,将夏夜凉风吹动竹叶的声响比作雪花飘落时发出的簌簌声响。

此词写退隐生活中一个吹笙自娱的清夜,写出词人此时内心的清静适意。

故答案为:⑴D;⑵【示例1】这一句写词人听笙时所处环境的优美清凉。

作者将夏夜凉风吹动竹叶的声响比作雪花飘落时发出的簌簌声响,真切而生动,表现出声音的轻微、清冷,衬托出词人此时内心的清静适意。

新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曲江①二首(其一)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梁翡翠,苑边高家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释】①曲江:又名曲江池,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建。

唐玄宗并完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

成为唐代长安城著名的游览胜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飞花”“风”的意象写出了暮春的景色,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

B.颔联下句是说不要因感伤太多而讨厌喝酒,正面的意思是多喝酒来消愁吧。

C.颈联实写景色,虚写时世,承上启下,为下面直抒胸臆和寄寓慨作了铺垫。

D.诗人将全部的哀思寄子曲江这一实物,从侧面写出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请从写景和抒情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是如何做到尽得“含蓄”之妙的。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骢马(唐)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①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探春令赵长卿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

菜传纤手,青丝轻细,和气入,东风里。

幡儿胜儿①都姑媂②。

戴得更忔戏③。

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立春(节选)杜甫春日春盘④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⑤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⑥。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释】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

兴元,汉中。

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 “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测试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测试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测试试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暑旱苦热王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1)从本诗的尾联可以感受到诗人________的宏愿与胸襟。

(2)这首诗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和卢国华辛弃疾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

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

庭草自生心意足,榕阴不动秋光好。

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

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

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

濩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类无根潦。

但欲搜好语谢新词,羞琼报。

【注释】卢国华:《丽水县志》:“卢彦德,字国华。

”时任福建提刑使。

《福建通志职官志》:“卢彦德,丽水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绍熙间任。

”汉代置绣衣使者,均衣绣持节,捕逐盗贼。

宋代提刑使即为其官。

(1)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塑造卢国华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2)本词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竹石牧牛①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

戏咏。

野次③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

②伯时:指李公麟。

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

③野次:野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永。

B. 石、竹、牧童和牛,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个个意态如见。

C. 本诗前半写画,富有田园气息;后半写意,表达爱石爱竹之情。

D. 后四句由看画生发感想,采用递进方式表情达意,情意殷切。

(2)引言中的“戏咏”,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简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午枕①王安石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高中诗歌鉴赏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高中诗歌鉴赏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高中诗歌鉴赏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李白《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反复出现,其作用是()A. 渲染烘托B. 照应开头C. 揭示主题D. 承上启下答案:A解析:“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反复出现,起到了渲染烘托蜀道艰险的作用。

2. 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A. 雄浑壮阔B. 清幽宁静C. 凄凉萧瑟D. 繁华热闹答案:C解析:落叶飘零,长江奔腾,描绘出一幅凄凉萧瑟的秋景图。

3. 王维《山居秋暝》“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诗人()A. 对春天美景的留恋B. 渴望归隐的心境C. 对官场的厌恶D. 思乡之情答案:B解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归隐的愿望。

4. 白居易《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描写的是()A. 歌女羞涩的神态B. 歌女高超的技艺C. 诗人急切的心情D. 听众期待的模样答案:A解析:描绘了歌女羞涩、迟疑的神态。

5.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景象()A. 营造了欢快的氛围B. 烘托了凄凉的心境C. 展现了美丽的景色D. 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答案:B解析:通过这样的景象烘托出词人离别后的凄凉心境。

6.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写的人物是()A. 诸葛亮B. 周瑜C. 曹操D. 孙权答案:B解析:此句描写的是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潇洒形象。

7.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的修辞手法是()A. 夸张B. 比喻C. 排比D. 拟人答案:C解析:连用七组叠词,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8.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中的“寄奴”指的是()A. 刘裕B. 刘义隆C. 拓跋焘D. 廉颇答案:A解析:“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9.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蕴含的哲理是()A. 事物是永恒不变的B. 人生短暂,宇宙永恒C. 人类不断发展,自然一成不变D. 时光易逝,应及时行乐答案:B解析:体现了人生短暂而江月永恒的哲理。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卷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诗词中,属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是:A.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下列诗句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 下列诗词中,描写边塞风光的是:A.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B.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C.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D.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4. 下列诗词中,运用了对比修辞手法的是:A.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B.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C.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5. 下列诗句中,描写人物情感的是:A.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B.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C. 草色遥看近却无,野花留宝盖初敷。

D.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 下列诗词中,描写战争场面的有:A.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B.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C.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 下列诗句中,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8. 下列诗词中,描写边塞将士的英勇事迹的是:A.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9. 下列诗句中,描写自然景象的是:A.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高考诗歌鉴赏练习题

高考诗歌鉴赏练习题

高考诗歌鉴赏练习题一、诗歌鉴赏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项是杜甫的《春望》中的诗句?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以下哪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A.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李白的《静夜思》中,以下哪一句最能体现诗人的思乡之情?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诗歌鉴赏填空题4. 请填写《望岳》中的名句: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

5. 请填写《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简答题6. 请简述《静夜思》中李白如何通过自然景物表达思乡之情。

7. 请分析《登高》中杜甫如何通过登高远望来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四、诗歌鉴赏论述题8. 论述《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如何运用历史典故和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感慨。

9. 分析《滕王阁序》中王勃如何通过对滕王阁的描写来展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

五、诗歌鉴赏创作题10. 请以“秋夜”为题,创作一首四句诗,要求体现秋天夜晚的景色和情感。

11. 请以“离别”为题,创作一首五言绝句,表达离别时的不舍和期待重逢的情感。

六、诗歌鉴赏翻译题12. 将《静夜思》翻译成英文,并保持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13. 将《登鹳雀楼》翻译成英文,注意保留原诗的韵律和节奏。

七、诗歌鉴赏综合题14. 请结合《春望》和《秋思》,分析杜甫在不同季节中表达的情感变化。

15. 请结合《滕王阁序》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讨论王勃和苏轼在作品中展现的人生观和历史观的异同。

八、诗歌鉴赏开放题16. 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诗歌鉴赏对于个人修养和文化传承有何意义?请结合具体诗歌作品进行阐述。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1)综合选择题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1)综合选择题
的沉郁苍凉的风格。
【选项表述】D.本诗语言浅切、明畅、平易,夹叙夹议,呈现出和杜甫 《登高》相似的沉郁苍凉的风格。
【比对分析】D.“本诗语言浅切、明畅”“沉郁苍凉的风格”错误,本诗 引用了“鲁人疑海鸟”“庄叟恶牺牛”的典故,语言典雅,并不浅切;且此诗 直抒胸臆,传达出不慕名利、乐观旷达之意,并不“沉郁苍凉”。
堪嗟漂泊孤舟,河倾斗落,客梦催明发。南浦闲云连草树,回首旌旗明灭。 三十年来,十年一过,空有星星发。夜深愁听,胡笳吹彻寒月。 【注】垂緌(ruí),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问题】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由庐山引出江南风光,写景笔力刚健,表现了作者对大好河山 的无限热爱与眷恋之情。 B.词人用语巧妙,如将人生比作“孤舟”,以“河倾斗落”指天将破 晓,以胡笳声暗指国土被侵占。 C.全词以景结情,其中的“彻”不仅指胡笳“吹”的时间之长,也指 词人内心“寒意”之深。 D.全词以议论为主,情感表达沉郁顿挫,时间与空间相融,期待与感 慨交织,意蕴深长。
2.错解诗句意思 【2024·湖北武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南朝 刘筠 华林酒满劝长星①,青漆楼②高未称情。 麝壁灯回偏照昼,雀航③破涨欲浮城。
钟声但恐严妆晚,衣带那知敌国轻。 千古风流佳丽地,尽供哀思与兰成④。 [注]①劝长星:为王朝的命运而祝祷。典出《世说新语·雅量》,东晋太 元末,晋孝武帝于华林园中饮酒,“举杯属星云:‘长星,劝尔一杯酒。自古 何时有万岁天子!’”。②青漆楼:《南齐书·东昏侯纪》载,齐武帝所建兴 光楼,颇高大华丽,以青漆涂饰、世谓之“青楼”。③雀航:即朱雀浮桥,在 建康朱雀门外秦淮河上,以船舶连接而成。④兰成: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 诗人庾信的小字,其曾作《哀江南赋》。这里以兰成代指后代的骚人墨客。

高考诗歌鉴赏练习题

高考诗歌鉴赏练习题

高考诗歌鉴赏练习题一、阅读理解题(每题5分,共30分)1. 阅读以下诗歌,分析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阅读《登鹳雀楼》,回答诗人是如何通过登楼这一行为,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感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阅读《春望》,分析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 阅读《江雪》,分析诗人如何通过描绘雪景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和超脱。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 阅读《望岳》,分析诗人如何通过描写泰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6. 阅读《乌衣巷》,分析诗人如何通过描绘乌衣巷的景象来表达对往昔繁华的怀念。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诗歌鉴赏题(每题10分,共30分)7. 阅读《游园不值》,分析诗人在游园时的所见所感,并讨论其对自然美的感悟。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8. 阅读《题临安邸》,分析诗人对临安的描写,以及其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9. 阅读《赠汪伦》,分析李白如何通过赠诗的方式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诗歌创作题(每题20分,共40分)10. 请以“秋夜”为题,创作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你对秋天夜晚的感受。

11. 请以“离别”为题,创作一首七言律诗,描绘离别时的情感和景象。

参考答案:1. 诗人通过明月、霜等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2. 诗人通过登楼远望,表达了自己对广阔世界的向往和抱负。

3. 诗人通过描绘国破、城春等景象,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语文高考试卷诗歌鉴赏

语文高考试卷诗歌鉴赏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关于诗歌表达技巧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

B.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C.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D.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通过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现实的不满。

2. 下列关于诗歌意象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形象,既具有音乐性,又具有生活气息。

B.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梧桐更兼细雨”,以梧桐树和细雨作为意象,渲染了凄凉的氛围。

C.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通过“小雨”这一意象,表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D.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以“白日”和“山”作为意象,展现了壮丽的山河景象。

3. 下列关于诗歌语言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杜牧的《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通过“银烛”和“秋光”这两个意象,营造出凄清的氛围。

B. 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以“苔痕”和“草色”这两个意象,描绘了作者居住环境的简朴。

C. 李商隐的《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通过“春蚕”和“蜡炬”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D.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以“戍鼓”和“雁声”这两个意象,描绘了边塞的荒凉。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请简述《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请分析《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两句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三、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诗歌艺术博大精深,流派纷呈。

高三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测试题百度文库

高三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测试题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1)________ ,________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2)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3)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4)四围山色中,________。

__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享送别》)(5)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

(苏轼《定风波》)【答案】(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2)骐骥一跃;驽马十驾(3)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4)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5)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循循、骐骥、驽马、今宵、胸臆、吟啸、蓑。

故答案为: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⑵骐骥一跃;驽马十驾;⑶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⑷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⑸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

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平时长积累,边读边写。

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富水驿①杜牧益戆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释】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

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指斥奸佞、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

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

戆,愚直。

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九日刘克庄湛湛长空黑。

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北去,日西匿。

【注】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

②南朝狂客:孟嘉。

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

B. “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 “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

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 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

“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

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2)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

②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

③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题型测试_4a348da30102xqha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题型测试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南海旅次【唐】曹松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遣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注】无雁处:大雁在秋天由北方飞向南方过冬,据说飞至湖南衡山则不再南飞了。

南海在衡山以南,故曰无雁处。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不落窠臼,一反登高望远的传统写法,别有新意,裁把无形的归思比成有形的可剪断之物。

B.颔联巧妙运用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诗人寄不出家书的沮丧心情。

C.颈联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

D.颈联的描写使读者想起唐诗中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

E.本诗以登高为线索,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诗人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乡思。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王维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若为:犹言怎堪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1.下列各项是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愁看一句表明诗人的离愁别绪,且古人用鸡毛五两系于高竿以测风向,恶说南风五两轻表明南风强劲,友人杨少府北上之船甚速,离别之情愈发浓烈。

B.青草瘴时过夏口一句,点明送别的时间,说明是春天送别杨少府的。

C.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景象,虚写别后之景。

D.诗中以屈原比杨少府,赞扬了杨少府一心爱国爱民,却无端受冤被贬,表达了诗人的不平。

E.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金】元好问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干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

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

不用燃犀下照,未必饮飞强射,有力障狂澜。

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注】人鬼:指三峡中的南鬼门和北入门。

一峰:指黄河中的砥柱山。

骑鲸客:指李白。

陆游《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李东阳《李太白》:人间未有飞腾地,老去骑鲸却上天。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词起首句黄河九天上与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所造之境极为相似。

其后三句,写黄河之长、黄河之险。

B.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连用两个比喻,形象具体地描绘出黄河水浪之高,高过千仞;水浪之急,可比钱塘怒潮。

高险,壮观,形神兼备。

C.仰危巢,双鹄过,杏难攀三句,反用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鹘之危巢句意,其中危即危险之意,可谓一字传神,突出了砥柱山之高峻艰险。

D.上阕写景按空间方位顺序:由近及远,从低到高,富有层次。

描写方法:虚实结合,动静掩衬,相映成趣。

E.就全词而言,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诗人既写出了三门津雄险的气势,又融进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景物雄伟壮阔,感慨亦激愤难平。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幽居韦应物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注】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蹇劣:笨拙。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歌开头两句写了诗人对世事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说世人无论高低贵贱,总要为生活而奔走经营。

B.正是因为诗人在夜里亲见绵绵春雨,所以才会产生春草萌生的联想,这处细节描写既有春的气息,也有诗人的喜悦。

C.七八两句,诗人截取了早春清晨一个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情景交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幽居图画。

D.诗歌最后两句,诗人自嘲笨拙愚劣,只能安于幽居独处,同时对世间的荣华充满鄙薄厌倦。

E.这首诗将思想情感融汇于对自然景物与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诗风平和冲淡、清新质朴。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自贻杜牧杜陵萧次君,迁少去官频。

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

饰心无彩缋,到骨是风尘。

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

【注】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

萧次君:《汉书》记载,萧育,字次君,为人刚直严猛,做官常被免职,很少升迁。

彩缋:彩色的绘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这首诗的题目是自贻——自己写诗赠送给自己。

诗人需要写诗我宽慰、排解,诗题透露出凄苦的味道。

B.本诗开端即以刚直而屡遭贬斥的萧次君自比,借其迁少去官频的遭遇,抒发的却是自己的命运感喟。

C.寂寞怜吾道意为怜吾道寂寞,诗人坚守自己的信念吾道,却难被世道认同而感寂寞,令人怜惜。

D.颈联表达了诗人遗憾自己没有以彩缋般的锦绣前程作为内心追求,以至于为官四方,充斥身心的只有世俗的扰攘。

E.整首诗由古及今,由人及己,尾联借物自喻,形象生动,一个嫌字凝聚了落魄失意者复杂的情感。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鹭鸶杜牧雪衣雪发青玉觜,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鸶郑谷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

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两首诗都对鹭鸶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杜诗一雪,青玉为喻,突出了鹭鸶的惊艳形貌;郑诗以闲静来刻画鹭鸶的安静情态。

B.两首诗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营造意境。

杜诗以静衬动,以碧山衬托鹭鸶的动;郑诗以动衬静以鹭鸶的动衬托环境的静。

C.两首诗都以鹭鸶为描写对象,但形象大不相同。

杜诗中的鹭鸶嘴青毛白,矫健敏捷;郑诗中的鹭鸶娴静从容,自由自在。

D.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反,杜诗由近及远,从近处的鹭鸶向碧绿的远山;郑诗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池塘向近处的鹭鸶。

E.两首诗的意境不同,但热爱生活的情趣相近。

杜诗描绘的是鹭鸶捕鱼图,充满生趣;郑诗描绘的是鹭鸶休憩图,娴静自在。

2.将杜诗中的惊飞与郑诗中的飞下互换,可以吗?请简要分析。

(6分)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鹧鸪天刘著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

倒流河汉入杯盘。

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

【注】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

原是北宋人,后由宋仕金,久居北国。

翰林句:用欧阳修《赠王安石》诗句,翰林原指李白。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前两句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

雪照暗示为冬日;玉指寒一语双关,既表天气之寒,又寓心情凄寒。

B.三四句紧承羌管二字:羌笛幽怨,使人回想江南的梅花;人在天涯,可惜双鬓已斑,诗人自叹仕金太迟。

C.倒流句运用夸张手法,词人想象相聚后开怀畅饮,美酒如同天河倒流入杯中,把满腔愁怨忘得一干二净。

D.这首词的上片写离别滋味,追怀往日那难舍难分的场面,下片由当年写到此夕,思绪万千,抒发思念情怀。

2.请从景情关系角度赏析星点点,月团团二句。

(6分)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西塞山下作韦庄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

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

爨(cu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6分)九、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蓦山溪汪莘金风玉露,洗出乾坤体。

乘兴到前村,见一片、清溪无底。

竹篱茅舍,鸡犬两三家,寻渔父,问湘灵,拄杖斜阳里。

青春误我,白发今如此。

幸自识方壶,有个人、神通游戏。

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倾浊酒,对黄花,又似东篱子。

【注】汪莘:南宋人。

布衣,隐居黄山。

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时弊,没有得到答复。

徐谊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成。

渔父:屈原《渔父》中的形象。

湘灵:湘水之神。

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金风玉露指秋天的景象,常用来比喻人世间可贵且短暂的事物。

B.渔父作为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常出现在古诗中,成为隐逸情感的载体。

C.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将个人情感融入对鹤的描写之中,突出了鹤的沉稳和意气风发。

D.词的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上片用了屈原《渔父》中的典故,下片用了陶渊明诗歌中的典故。

2.有人认为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矛盾的心理,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7分)十、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15.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6分)十一、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吴文英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

菊花清瘦杜秋娘。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

一年佳节过西厢。

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