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与传统文化6
中国传统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传统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中国传统史学啊,那在传统文化里就像是一颗超级闪耀的恒星,光芒万丈,其他文化元素都得围着它转呢。
你想啊,传统史学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宝库,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
从三皇五帝开始,那些故事就像是一部部超级精彩的玄幻大片。
黄帝大战蚩尤,那场面,就跟超级英雄打架似的,电闪雷鸣,各种神奇的法术乱飞。
这些故事可不仅仅是用来娱乐的,它们就像是祖先们给我们留下的魔法秘籍,里面蕴含着无数的智慧。
传统史学还是一个超级严格的老师。
它会板着脸告诉你,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
那些朝代的兴衰,就像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
像秦朝,强大得像个肌肉猛男,横扫六国,可是最后却因为自己太霸道,把老百姓折腾得够呛,就像一个暴发户肆意挥霍自己的财富,结果一下子就垮台了。
这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告诉我们不能太贪心,要懂得照顾大家的感受。
而且传统史学就像一个有着超级记忆力的老神仙。
它把每一个人物的故事都记得清清楚楚。
比如诸葛亮,那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他在历史的舞台上就像一个超级魔法师,呼风唤雨,空城计那一出,就像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魔术表演,把司马懿骗得团团转。
这些故事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激励着我们要做聪明、勇敢又有谋略的人。
它也像一个超级爱唠叨的老奶奶。
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仔仔细细地说个遍。
从宫廷里的勾心斗角,到民间的家长里短。
就拿宫斗来说,那些后妃们争宠的手段,比现在的宫斗剧还精彩呢。
为了一点小利益,那心眼多得像蜂窝,斗智斗勇,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在传统文化的大家庭里,传统史学就像一个定海神针。
如果没有它,传统文化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在时间的海洋里瞎晃悠。
它给文学提供了无数的素材,那些诗词歌赋很多都是从历史故事里汲取灵感的。
它也是绘画、戏曲的源泉,你看那些历史题材的绘画和戏曲,就像是传统史学这个大树上结出的鲜美果实。
传统史学还像是一个神秘的时光隧道。
我们只要一钻进这个隧道,就能瞬间穿越到古代。
感受古人的喜怒哀乐,体验他们的生活方式。
历史学的民俗学和民俗文化
历史学的民俗学和民俗文化历史学是一门探究过去的学科,而民俗学则是历史学中具有自己独立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民俗学主要研究某一地区或者民族在传统社会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间信仰、节日纪念以及民间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在民俗学中,最常见的就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通常指在民间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经验、知识、信念、习俗、符号和印记等。
本文就将围绕历史学的民俗学和民俗文化来作一些阐述。
一、历史学的民俗学历史学与民俗学的关系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那时,德国的学者进行了一项叫做“民俗学运动”的运动,他们认为民族民俗的研究与历史学密切相关,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民俗学。
有学者将民俗学定义为“彻底研究人的文化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历史学中,民俗学是探究社会文化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民俗学自古至今一直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特别是民间习俗方面的内容,由于其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伦理等各个方面,因而被广泛地运用于历史学研究中。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传统社会中的民俗文化和习俗、传统文字、特定地理环境、族群、信仰等重点文化领域。
在进行民俗学研究时,需要对民间文化、民俗风俗、民间艺术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细致的考察和研究。
二、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形成的文化现象,是各种信仰、想象、好恶、礼仪、技艺、趣味及各种生活习惯等文化方式的总和,佐以符号、印记和民间艺术,并在过去与今天的生活中保留下来。
民俗文化有着浓厚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
民俗文化在历史学研究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折射了一个民族渊源深远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意识等。
同时,民俗文化也是历史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历史学家在研究过去社会的历史时,不能忽略民间的文化、信仰和习俗。
这些物件和行为与人们早期的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社会变迁和文化演变的过程。
《传统文化》六年级上册
《传统文化》六年级上册5.《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青岛德县路小学宋健教学目标:1.利用插图和译文,读懂、读熟《淮阴侯列传》(节选)一文。
2.体会《淮阴侯列传》(节选)的思想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
3.以点带面,拓宽认知领域。
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更进一步地了解司马迁、了解史记。
4.愿意自主阅读《史记》里的其他列传,通过对这一中华文化经典的解读,增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感悟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情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难点:体会《淮阴侯列传》(节选)的思想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以点带面,拓宽认知领域。
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更进一步地了解司马迁、了解史记。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有关《史记》及司马迁的基本资料,以及相关图片、视频。
学生准备:查阅《史记》及司马迁的相关资料,对《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一定了解;整理2或3篇《史记》中的其他列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胯下之辱课时目标:1. 利用插图和译文,读懂、读熟“胯下之辱”一文。
2.能根据历史内容谈出自己的想法。
3.了解司马迁,了解韩信的故事。
一、导入新课1.师: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中国文学史上另一部伟大巨著《史记》。
(老师进行板书课题)二、初读、精读,不同感悟1. 学生交流资料,介绍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继承了先秦史学的优良传统,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
2.师:那你对《史记》又有哪些了解呢?3.学生继续交流资料。
【设计意图:教育家陶行知言:“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老师用期待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坚信学生肯定具备很强的能力,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一些问题。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相信孩子既有可塑性,更有自塑性。
独自收集整理资料使学生受益匪浅: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努力,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使他们在学习传统文化时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另一方面,收集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能力的一次锻炼和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史学
第十章第一节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直到有了文字,历史记载方成为可能。
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用以记载历史的文字。
这些记载已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完整历史记载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因而可以被看作历史记载的萌芽。
负责记载的史官,则担当起草公文、记录时事、保管文书之责,也担任一些宗教活动的组织者,他们可以说是最早的史家。
《尚书》是较早且更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所记都是殷、周王朝的大事。
《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包含风、稚、颂三个部分。
其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反映周族和周王朝某些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史诗。
春秋末年,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编撰成《春秋》一书。
《春秋》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战国时代,私人历史撰述有了大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
秦汉时期则是中国史学成长时期。
这一时期史学的显著特点是规模宏富的纪传体通史和继代史的出现。
《史记》创造了中国史学上纪传体表现形式,概括了 3 000 年历史,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
《史记》的“成一家之言”标志着史学已卓然成为一家。
班固撰《汉书》,断代为史,由此开创了皇朝史撰述的先河。
荀悦的《汉记》又创编年体断代先例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是中国目录学的开端。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得到初步发展,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就史学门类言,除纪传、编年外,又有民族史、地方史、家史、谱谍、别传以及史论、史注等,显示出史学多途发展的盎然生机。
三、古代史学的发展与完善隋唐五代时期,统治阶级重视修史,设馆修史完善了史官制度,官修史书成绩斐然。
二十四部正史有八部成书于唐初,便是一个例证当然,设馆修史表明皇家对修史的垄断,私修之风受到抑制。
总结性著作的出现,是此期史学发展的又一个特点。
刘知几的《史通》、杜佑的《通典》为史学开辟了新路。
宋元时代,尤其是两宋,史学发达,堪称盛世。
中国古代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史学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学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包括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礼仪等各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历史观念、史书编纂等都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强调历史的道德意义和价值取向,这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重视道德教化和人伦关系有关。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古代史学家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时,常常需要参考和解读传统文化中的文字、文献、艺术作品等。
古代文化的理论体系和思想观念也为古代史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框架和方法论。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古代史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古代史学家不仅要研究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需要分析和解读古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变迁。
例如,研究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都是古代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古代史学借助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和研究对象来进行研究,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论士与中国传统文化_钱穆的中国知识分子观_古代篇_
º 钱穆: 《民族与文化》, 第 66 页。
位, 并风动政治。诚如钱先生所举述: 孟子在 当时, 最号称不得意, 但他后车数十乘, 从者 数百人, 传食诸侯。所见如梁惠王、齐宣王, 都 是当时最大最有权势的王者。孟子若肯稍稍 迁就, 不在理论上高悬标格, 何尝不是立谈便 可至卿相。在百万大军作国运存亡的大战争 中, 一布衣学者发表一番意见, 可以影响整个 国际向背, 如鲁仲连之义不帝秦。钱先生指 出, “孔子以后, 诸子百家群兴, 他们全是士, 士流品得势, 贵族阶级被推翻, 中国此下就变 成了一个四民社会。”¹
三、“士统即道统”
认定士为一流品的意义, 在确认了士的 独立的社会属性, 即它不属于或说不依附于 任何特定的经济阶级, 是独立的自行其是的 社会阶层, 不仅在观念上与价值方向上是如 此。而从参加政府来说明士一流品的“特殊” 性, 则是一政治现象学的角度。透过“参加政 府”这个“特殊”性, 当然也可以确认士的政治 属性。但是, “参加政府”并不是士的整全的政 治属性, 更不能穷尽士的品性, 而对其“特殊” 性给出一个充足的说明, 它只是其政治属性 与特殊性的一个面相。至于社会的中心云云, 严格来说, 所揭示的, 乃是品位, 实亦未及品 性。很可能基于这样的思考, 钱先生对中国古
战国的士为游士, 秦汉以后乃有士大夫、 士君子之称。其时士农工商虽都叫“流品”, 钱 先 生认为, 唯 “士”是四民社会中的“特殊流 品”¾, 是“社会中坚”、“第一流品”¿ 。他直接 从政治性上去说这一“特殊流品”的特殊性。 他说, 中国人对士之一流, 有一种不平常的涵 义, 这就是“士”可以参加 国家考试, 跑 进政 府, 预闻政治—— “士是参加政府的一个特殊 流 品 ”À , “只 有 这 一 流 品 是 有 权 参 加 政 府”Á 。
中国史学的传统和现代文化
中国史学的传统和现代文化中国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在传统文化中,史学是一个深受推崇的领域,自古以来,大量著作不断涌现。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史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也在逐步演变。
本文将从传统与现代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史学的发展和现状。
一、中国史学的传统在中国史学的传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历史文献之研究。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广泛,包括古籍、碑刻、竹简等。
历史文献的研究不仅要考虑文本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还要考虑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因此需要综合运用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此外,中国史学的传统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领域: 传统史学的叙述与注释。
在古代,史书是记录历史的主要形式,传统史学家主要是致力于对史书进行整理、比对和注释。
如《史记》等著作在中国史学传统中具有重要地位。
传统注释方法包括整编、修订和补注等,这些方法在中国史学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中国史学的现代文化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史学研究已经不满足传统的方法。
现代史学家更多地使用资料分析、统计学等现代方法对历史数据进行研究。
此外,近年来,人类社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各国史学交流合作也日益频繁,史学研究已成为国际学术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另外,大量新兴学科、领域的涌现,也为中国史学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如民族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兴起,使得史学研究更加深入探讨了文化因素对历史形成和演进的影响。
同时,市场的需求也促进了史学内容的多样化发展。
在当今社会,历史文化教育成为各级教育的重点之一,许多机构、公司开始致力于历史文化的推广和传承。
三、中国史学现状作为一个历史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国度,中国的史学领域同样经历了深化和广泛的发展。
在传统领域中,文献研究和史书之注释仍然是史学研究的重点。
在现代领域中,多元化和深入化的探讨成为趋势。
在技术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推进下,中国史学领域迎来了难得的好时代。
总的来说,中国史学在传统与现代文化间融合兼容并蓄。
历史与国学的关系
历史与国学的关系
历史和国学是两个相关的学科领域,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国学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包括古代的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科技等方面的知识。
国学不仅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研究,还包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挖掘和现代应用。
历史则是对过去事件和人物的记录和研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历史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的历史。
历史学不仅关注过去的事件和人物,还探究这些事件和人物对现代的影响和启示。
国学和历史的联系在于,国学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领域,而历史则是研究过去的学问。
国学的研究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而历史的研究范围则更广泛,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历史。
在研究方法和学术态度上,国学和历史也有相似之处。
它们都需要对文献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比较和分析来揭示事件和人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同时,它们都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以准确、全面地反映历史事实和文化价值。
总之,历史和国学是两个相关的学科领域,它们都涉及到对过去的研究和传承。
国学主要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而历史则更广泛地关注全球历史。
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国学和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传统史学研究方法
传统史学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传统史学研究方法中最基本的一种方法是对历史文献的研究。
这包括对已有的历史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校对和分析研究,以获取关于特定历史事件或时期的信息。
2. 口述史料研究:除了文献研究,研究者还可以通过采访当事人或其后代,收集口述历史资料。
这些口述史料可以提供亲历者的直接见解和感受,有助于丰富我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3. 古代遗址考古:这是一种通过发掘和研究古代遗址,了解过去人类活动和文化的方法。
考古学家通过挖掘古墓、古城址、古道等遗址来获取遗物、文物等实物证据,并通过分析这些物质遗迹,还原过去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情况。
4. 区域研究:传统史学研究方法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对特定区域的研究来了解历史发展。
区域研究可以深入探讨某一地区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社会结构等,为理解该地区的历史提供更详尽的信息。
5. 比较研究:传统史学中的比较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进行比较,找出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
比较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历史的规律和趋势,深化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6. 统计分析:在传统史学研究中,统计分析方法通常用于对历史事件进行数量化分析。
研究者可以通过统计数据和图表,发现数字背后的规律和趋势,提供客观的证据支持。
7. 文化研究:传统史学研究也包括对历史时期的文化进行研究。
这包括艺术、文学、音乐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对文化的分析,可以揭示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
8. 社会研究:传统史学方法中的社会研究,主要关注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社会关系等方面。
通过对社会的研究,可以了解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和发展。
9. 政治研究:政治研究方法用于分析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和政治事件。
通过对政治的研究,可以了解历史时期的政治变革和政治争议。
10. 经济研究:经济研究是传统史学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用于研究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经济发展和经济活动。
通过对经济的研究,可以了解历史时期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因素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两汉史学传统文化的不竭渊薮
两汉史学:传统文化的不竭渊薮王健2012-10-29 11:17:16 来源:《光明日报》(2012年06月28日16 版)汉代作为我国中古文明的第一个高峰,不仅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成就卓著,开创了文化盛世,而且构筑了中古史学巅峰。
打开两汉史籍,人们在追溯那个文明高涨时代的王朝递嬗、社会盛衰等宏大历史进程的同时,值得再三品味的,还有极富创造力的雅言俚语,林林总总的传奇人物,悲欢离合的生活轶事,不胜枚举的文化掌故。
这些历史遗存的精华,无不融汇到历史长河中,蔚为传统文化的不竭渊薮。
这里仅以语汇、掌故和文化母题为例,对此作一简略的历史考察。
一语汇作为语言符号的聚合体,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基本表意工具,有着极强的传承性和扩散性。
两汉是中古文化创造力奔涌勃发的时代,两汉史学所积淀的新语汇蔚为大观,它们植根于特定的时代土壤和文化语境,极富生命力和表现力,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史记》、《汉书》的语言建树,受到历代极高评价和广泛推重,清人张之洞赞誉两书云:“古来词章,无论骈散,凡雅词丽藻,大半皆出其中,文章之美,无待于言。
”《史记》、《汉书》中许多词语如“实事求是”、“移风易俗”、“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运筹帷幄”、“萧规曹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均率先创意,传播久远。
品读《后汉书》不难发现,范晔笔下的东汉文化,其语言特色与前代又有不同,尤为儒雅的文辞俯拾即是,如刘秀所讲的“置之度外”、“有志竟成”、“克己奉公”、“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披荆斩棘”、“疾风知劲草”、“旗鼓相当”、“差强人意”、“推心置腹”、“得陇望蜀”、“敝帚千金”、“乐此不疲”等,字字珠玑,妙不可言,时至今日他还享有“语言大师”的美誉。
来自前四史中的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汇,不仅生动鲜活,而且几乎每一个词本身都承载着一段曲折动人的历史。
这些成语的形成,固然归功于秦汉名人“脱口秀”功夫,但只有被史家给予二次加工,并被记载下来留存到史学经典之中,才真正激活语汇的魅力,使它们获得永恒的生命。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绪论谈中国传统文化一、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二、中国文化的结构和层次:1、观念文化: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称为观念文化。
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
2、历史文物:器物(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艺术品(书法、绘画)、古建筑、陵墓、服饰。
3、社会制度:制度文化。
4、古代书籍:艺术科技。
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
5、民俗文化:占卜(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人文”精神2.“自然”精神3.“奇偶”精神4.“会通”精神四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1表层:启示性,普及性。
如孔子和老子的名言2深层: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一章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一节赫赫始祖的业绩一、炎帝农业方面:发展了原始农业,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耕而作陶),创立“日市”。
医药方面:遍尝百草,一日百生百死。
二、黄帝发明文字:仓颉、沮诵是史臣发明衣冠:冠冕、衣裳第二节北粟南稻的农业1.中国生产性经济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比较同:第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生产性经济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第二,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由于把捕获的动物驯养成家畜进行繁殖便出现了畜牧业,把野生的植物培养成农作物进行种植便出现了农业。
农业是主体。
第三,原始农业本身发展有阶段性。
生荒耕作制,熟荒耕作制。
异: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
2.中国史前时期农畜业的发展状况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
主要农具种类:耕作农具:铲、耒和锄;收割农具:刀和镰;谷物加工用具:磨盘和磨棒。
家畜有猪、狗、鸡、牛、羊。
新石器早期已经驯养了猪、狗、鸡,猪的驯养最多。
居住相对稳定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前提,农业发展又促进大规模聚落的形成,所以聚落状况成了反映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三节古陶神玉的世界陶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前农业相伴发生发展起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传统⽂化课后习题答案章⼀ 1.为什么说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P14炎帝发展了原始农业,和最早的农耕⽤具。
培植出最早的⾕物粟,发明陶器,创⽴⽇市,发明医药等。
黄帝发明⼏乎遍及社会⽣活⼀切⽅⾯,例如⽂字、⾐冠和社会制度等。
这些发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有了⽂明教化的意义,在物质、精神、制度⽂明上作出重⼤贡献,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奠定了最早的基础。
上古各族的迁徙流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导致不同⽒族、部落之间的频繁接触,促进了⽂化发展。
在炎黄部落迁徙的沿途,留下了很多⽂化遗迹,与当地的⽒族部落发⽣了⽂化交流。
炎黄部落把当时先进的农业带给了东⽅,黄河下游的⼀些⽣活习俗也向西传播到中游地区。
古史有记载说周⼈即是黄帝的⼦孙,与炎帝也有⾎缘关系。
虽然在当时不同部落的军事冲突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但是都在中国这块⼟地上继续耕耘,创造古⽼的中华⽂明,炎黄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炎黄时代是中国5000年⽂明源头,中国传统⽂化讲究与⾃然和谐统⼀,这种天⼈合⼀的观念早在炎帝时代就有了萌芽。
炎帝发明弄个认识⾃然的综合成就,对天⽂⽓候等的粗浅认识。
中国⽂化的⼈⽂精神也发端于炎黄时代。
在较早的⽂献中,认得历史就是炎黄的历史,他们的成功得⼒于⼈的积极进取,这种相信⼈的⼒量依靠⼈的努⼒,问题、为社会为⼈民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化的优良传统。
1、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P21中国史前农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两个中⼼地区有⾃⾝的特点,形成了⾃成体系地的中国史前农耕⽂化,这些在⾕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具、聚落形态⽅⾯都有表现。
1)⾕物种类北粟南稻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化的主要品种。
粟有野⽣狗尾巴草培育⽽来,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
稻是野⽣稻培育出来,起源于长江流域。
2)家畜品种中国史前农业附属⽣产部门的家畜饲养业,到了新⽯器时代末有很⼤发展,有猪狗鸡⽜⽺。
3)农耕⼯具主要农具铲、⽾和锄,⼑和镰,磨盘磨棒。
4)聚落形态农业的发展促使⼤规模聚落的形成2、试简述中国古代⽂字的发明过程⽂字是记录语⾔的符号,具有形⾳义三个要素。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09-史学(2h)
§1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 二、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021/2/4
1
2
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
(一)远古至秦汉的史学:奠基 先秦是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
史学源头:口耳相传,辅之结绳刻木。 中国远古时代的大量历史传说,如《大 禹治水》、《后羿射日》、《女娲造人》 等等,尽管其真实性受到质疑,但其中 包含的史学元素却光彩夺目。
(2)类书、丛书的编修达到了高潮。明《永乐 大典》、清《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 都代表了类书、丛书的最高成就。
2021/2/4
1
17
(3)清代考据学在校勘古籍,考证史实 等方面,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果。重 要的著作有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 翼《廿二史札记》等。
(4)方志编修在清代发展到鼎盛,数量 之多、范围之广,为前代所不及。
(5)史评史论在明清时期有了新的发展, 以清代章学城的《文史通义》成就最大。
2021/2/4
1
18
(6)明清两代的官修史书,不论在数量 上还是在种类上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 时期。官修正史有《元史》和《明史》。 其它重要的官修史书有《大明会典》、 《明实录》、《清实录》、《清会典》。 “清通” 等。 (《清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 乾隆年间官刻《二十四史》。
2021/2/4
1
4
最早的历史典籍
继甲骨文、金文之后,《尚书》中记载 了殷、商王朝的大事,是中国最早的文 献总集,是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
《诗经》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如 《绵》、《公刘》等反映了周王朝某些 历史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视为汉 族史诗。《大雅》中的有关篇章提供了 周部族的发祥、发展、创业、立国的史 料。
《史记》与中国传统文化
《史记》与中国传统文化赵璐璐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品读与欣赏的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部史学巨著——《史记》。
《史记》可以说是大家耳熟能的一部中国古代名著,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中国的史学史和文学史两个方面给予了《史记》极高的评价。
那么,我们今天就要探讨一下《史记》与中国传统文化。
看一看《史记》这部书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究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什么样的特色。
一、司马迁的生平其实《史记》这部书大家都会非常熟悉,它的作者是中国西汉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史学家司马迁,我们要了解《史记》这部书,当然就要先了解司马迁这个作者他的一生,他的思想也对《史记》的成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现在先来谈一谈司马迁这个人的生平。
司马迁字子长,他出生在汉景帝的中元五年(公元前的145年),他是当时汉代左冯翊夏阳人,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附近。
那么,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史学世家,他的父亲名叫司马谈,司马谈是当时汉朝的太史令,太史令这个官职主要负责掌管当时图书的保管、史籍的修著和编撰、天文历法等等。
因此可以说,司马迁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文史方面的训练。
年十岁,司马迁就可以诵古文。
在经过几年的学习之后,父亲司马谈认为,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于是父亲司马谈就要求司马迁离开家乡,出去远游,来祖国的大好河山看一看,当时整个汉王朝的统治情况,并可以寻访许多的历史遗迹。
因此,司马迁在20岁这一年离开了家,开始了他的游学生涯,在司马迁整个游学的过程中,他遍访了祖国大江南北的许多古迹,并且有幸知道的许多地方上的史料,见到了许多秦汉之际历史的亲历者,通过与他们的交谈,也得到了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应该说,这都为以后司马迁写作《史记》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司马迁在结束游历之后,回到家中,但是不久司马谈因为病重去世了。
于是司马迁在经过三年的守孝之后,就继承了父亲司马谈的职位,在汉武帝的元封三年(公元前的108年),司马迁正式开始担任汉武帝的太史令。
历史与国学的关系
历史与国学的关系
历史和国学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历史是指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的记录和研究,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
历史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过去的研究,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国学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总和,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多学派的思想和文化遗产。
国学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及个人的修身养性和道德修养。
历史和国学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历史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和,而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记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是国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2. 历史是国学的基础:历史研究可以为国学研究提供基础和支撑。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为国学研究提供历史背景和文化基础。
3. 国学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国学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及个人的修身养性和道德修养。
这些思想和方法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帮助历史学家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总之,历史和国学是相互关联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历史研究可以为国学研究提供基础和支撑,国学研究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简析中国传统史学的功能
简析中国传统史学的功能中国传统史学的社会功能第一,它具有伦理教育的功能。
严肃的历史学著作是会在帮助人们明是非、辨善恶、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方面,有所助益。
第二,它具有经验借鉴的功能。
假如因时代前进了而蔑视历史经验,那只能使人们在现实中增添盲目性。
第三,它具有文化积累与传播的功能。
我国传统文化中史学的作用史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门学问,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史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通过史官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之高、史书在古典目录学中的分类位次之先及史存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之重得到体现。
一、史官在社会历史生活中的地位之高史官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很早。
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民神杂糅,巫史不分,史官既承担着'史''的职责,更重耍的是还承担者在当时极为重要的政治角色--"巫"的角色,成为沟通神与王的特殊人员。
他们主持祭祀,占卜吉凶,用神的意志来引导统治者,成为君王左右必不可少的参政人员。
相传夏代有史官终古,殷代有史官向挚,"唯殷先人, 有册有典",当时"册""典"就是由史官来完成的。
西周时代,史官的队伍日益扩大,分工趋于明显,他们有的记录史事,有的起草公文,有的掌管文书。
椐记载天子赐钟鼎给诸侯公卿,往往派史官做代表行给奖礼。
周公时代的史佚见于钟鼎文的就不下数十次。
而且周天子"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可见当时史官的地位很高。
春秋战国至秦汉的史职人员,承袭传统职业模式,既从事编册,又进行筮卜、星占、望气、圆梦等宗教迷信活动,他们沟通神人,掌握天人之间的各种事务, 可谓上交天子,下接诸侯,在统治集团的决策活动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自大唐以后,开始形成设馆修史的制度。
各朝都把国史的修撰视为国事并且实行严格管理,禁绝私人修史。
撰修国史的人员,职高位显,通常都是朝廷内外的精英人物。
他们精通历史,富有学识,是当时社会的名流,备受各朝天子的青睐。
7:中国传统史学
3、求实直书、书法不隐
据实直书,不隐恶,不溢美;君主不观当代国史
4、德识为先、才学并茂
刘知几:才、学、识 章学诚:才、学、识、德
4、隋唐:转折 数量、官修史书制度 正史、史学理论著作、典志体 5、宋元:繁荣发达 正史、 总论性通史:资治通鉴、通志、文献通考 纪事本末体、金石学
6、明清:深化与嬗变 私修盛行 类书、丛书: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 考据学 方志 史评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1、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基本内容 2、最系统完整地记载了中国传统文化 3、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 4、为文学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表、书 (后为“志”)
史学价值:首创纪传体通史体例
进步的大历史观和大民族观 真实记录中华民族历史 爱憎分明的写作态度
文学价值:浓郁的抒情色彩
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人物如生 独特的审美观念
二十四史
《史记》、《汉书》(汉) 《后汉书》、《三国志》、《宋书》、《南齐书》、 《魏书》(魏晋南北朝) 《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 书》、《隋书》、《南史》、《北史》(隋唐) 《旧唐书》(五代十国) 《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 《宋史》、《辽史》、《金史》(元) 《元史》(明) 《明史》(清) (与《清史稿》、《新元史》合称二十六史)
中国传统史学
一、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
1、先秦:萌芽 历史传说 甲骨文、金文 尚书、诗经 编年体与记言体史书:春秋 战国策
2、秦汉:正史奠基成型 纪传体:史记 通史与断代史: 史记 汉书 3、魏晋南北朝:史学独立 数量:较前增加40余倍 种类:新增人物传记、史译史注、地理方志等 摆脱附庸地位:“史学”、史部
三、传统史学的巨大成就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史学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财富。
而史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条件。
关键词:史学、发展、地位与意义正文: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人创造的文明史册中最为瑰丽璀璨的乐章,是对五千年华夏文明前进步履的生动记录,是对中华民族不断创新精神的凝聚和聪明才智的结晶。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语言文字,古代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伦理、史学等领域的辉煌成就。
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史学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之史学史学,从广义上讲是完全独立于人们的之外的、过往社会的客观及其发展;另一方面,它是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在我看来,史学是通过记述和研究历史演进,以展示未来的学科。
历史记述,受主客观条件局限,不可能完整、全面,还可能出现歪曲事实的情况。
这其中有诸多原因,比如:一,搜集史料的制度有局限,记述范围不可能面面俱到。
二,进行记述的人,居庙堂之高则不知江湖之事,而局江湖之远则不知庙堂之事。
三,随着历史发展,修史中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劲,政治思想决定修史的主导思想,主流思潮决定修史者的基本意思等。
由于这些原因,后人所见的历史记述,已经不可能是“纯粹”的人类社会演进客观过程,而是作为社会主体所代表的演进主流的基本历程。
因此,对历史记述进行研究,就要弄清真相,并进行诠释。
史学就是在弄清真相和进行诠释的不断交织中成为一门学科的。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程中,中国史学形成了自己诸多的特征:(一)功用趋于政治化。
史学功用问题,实际是治史宗旨问题,也即研究历史的目的与任务。
(二)思想日益伦理化。
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先是以氏族血缘为纽带,后是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宗法观念。
它不仅对古代哲学思想有着明显和直接的影响,而且深深地渗透到史学领域内。
中国传统史学之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史学认为历史与现实是相互联系的。它强调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注重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来认识和思考当代的问题,并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参考和借鉴。
以上是关于中国传统史学的文化内涵的相关参考内容。中国传统史学注重历史的沿革和传承,重视历史人物的价值观研究,注重研究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教训,关注社会制度和经济状况的演变,承认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以及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史学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
四、关注社会制度和经济状况的演变
中国传统史学对社会制度和经济状况的研究也占据重要地位。它关注社会制度的演变过程和特点,以及经济状况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以此来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当代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五、承认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中国传统史学认为历史是复杂而多元的。它强调历史的多样性和多元性,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历史有其独特性和特点。因此,中国传统史学注重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避免简单地进行刻板的评判和解读。
二、重视历史人物的价值观研究
中国传统史学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关注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处世智慧等,强调通过研究历史人物来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经验,对于指导当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国传统史学认为,历史事件对于人们的行为和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它强调研究历史事件的过程和结果,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此来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为当代社会提供思想启示和行为指导。
中国传统史学之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史学是中国古代学术中的重要门类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研究范围包括历史事件、人物、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内容,并以古籍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下是关于中国传统史学的文化内涵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强调历史沿革和传承
高中统编版历史备课教案讲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为《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统》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主要讲解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展现了中华文化源源不息的生命力与多元一体的内涵,也为第二课介绍其世界意义奠定了基础。
从本课内容的编排上看,教材主要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这三个有着递进关系的子目。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目是结合和学生已有的学习与知识积累,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一个回顾(编者在介绍发展历程中,把思想发展作为主线,对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作为辅线进行了高度概括),旨在为后面得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价值等提供历史依据,无需过多展开。
在此基础上,进行本课的重点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的分析和介绍,随后结合教材的“学习拓展”部分的习近平讲话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突破难点,并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学生情况分析高二学生通过必修课的学习,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知道古代文明的产生、发展与交流基本概况。
但是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尚有一定的难度,不易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尤其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特别是当代价值仍需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从萌发到繁荣不断丰富的发展过程,理解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
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总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提升和拓展,概括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2.通过价值观念、精神思想、典章制度、道德伦理、风俗礼仪、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等诸多层面的史料研读和分析,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3.通过史料以及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思想与生活的联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独特的特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价值,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涵养家国情怀,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同书《蔡仲之命》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
常,惟惠之怀。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
如果说殷人的精神信仰完全维系在虚玄的天界;那么,周人的
精神寄托却已牢固地伸延到人世间的土壤。在周人看来,殷人
举措必问的天、帝、神都是靠不住的。那么,他们所依靠的又
也就用不着花费心思到天、帝、神那里去左占右卜了,只要能
够追孝、崇拜自己的先祖,生死便有所寄托,希望就可以实
第 34 页
现,目的也能够达到。
由此看来,周武王伐商,不仅实现了商、周政权的交替,
而且还推动了商文化与周文化的冲突与交汇。正是在这一冲突
的过程中,萌生于定居农业时代的祖先崇拜,在西周时期获
是什么呢?《尚书文侯之命》云:“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
父义和,当克绍乃显祖??追孝于前文人。”《追簋》云:
“用享孝于前文人。”《兮伯钟》云“用追孝于皇考已伯。”再
如《仲父盨》亦谓:“用享用孝于皇祖文考。”《邢侯簋》云:
“克奔走上帝无终,令于有周追考。”显而易见,在周人的心目
中,可以依靠和依赖的,唯有自己的皇祖、文考。这样,人们
出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们所创造的这种编年体的“年代学构
架”,而且还在于他们在执行宗庙祭祀时所作的有关记录,为
后来编年体、帝王本纪、日历、时政记、起居注和实录等史学
著作的编修,提供了极其贴近的参照。
此外,由于西周时期的史官还考察文武百官的政绩,并在
他们死后“ 读诔”“、赐谥”,因此他们也是后世人物传记、人
及宿之日,与群执事读礼书而协事。祭之日,执书以次常位。
辨事者考焉,不信者诛之。大会同朝觐,以书协礼事??大
丧,执法以莅劝防,遣之日,读诔,凡丧事考焉。小丧,谥。
凡射事,饰中舍算,执其礼事。小史??大祭祀,读礼法,史
以书叙昭穆之俎簋??凡国事之用礼法者,掌其小事。卿大夫
之丧,赐谥读诔。??内史??掌叙事之法,受内访,以昭王
皆遵其说。余独以为不然,??典籍之兴,必有其渐。仓颉始
制文字;至于大挠,然后作甲子以纪日;至于羲、和,然后以
闰月定四时成岁以纪年。必无甫有文字即有史官之理。”崔氏
把文字和历法看作是史官文化产生的前提条件,可谓抓住了问
题的关键。从现有材料来看,职掌藏书、作书和读书之责的史
官,出现于周代。《周礼》卷一《天官冢宰》疏云:“史,
掌官书以赞治。”同书卷六《春官宗伯下》对当时史官的类别
及其职掌更是条分缕析:“大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国之
治;掌法,以逆官府之治;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凡辨法者考
焉,不信者刑之。??小史:掌邦国之治,奠世系,辨昭穆,
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
令,一曰爵,二曰禄,三曰废,四曰置,五曰杀,六曰生,七
曰予,八曰夺,以考政事,以逆会计。??外史:掌书外令,
①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
②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五十一,《职官考》五。
第 32 页
掌四方之治,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御史:
掌邦国都鄙及万世之治令,以赞冢宰,凡治者受法令焉。”在
周代的史官制度中,除上述诸史之外,尚有以左史、右史名之
由于西周时期的史官直接参与王室的宗庙祭祀,并在祭祀
的过程中“ 与执事卜日”“,执书以次常位”“,以书叙昭穆之
①研究周代官制的学者也认为,西周以太史为代表的史官“是一种兼管
神职与人事”的职官。详见张亚初等:《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
局年版。
第 36 页
俎簋”,故而,他们才是今天意义上的史学活动的最早实践者。
大相异趣的。据《礼记表记》记载:“周人尊礼尚施,事鬼
近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这与“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尽管《礼记》对商、周文化精神的分析,
可能包含了后世正统儒家“亲周”的思想成分;但是,两者基
本的文化精神的分野,还是有其他文献可以印证的。如《尚
书康诰》云:“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惟命
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总
①《礼记表记》。
第 33 页
体文化氛围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刚刚脱胎于神官巫祝,从而
使得商代史官在总体上依然以神官的面目而出现,并以沟通天
人为其职责。但是,到了西周,情况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众
所周知,周族与商族是两个不同的族群,两者的文化精神也是
史官文化的次生形态
史官之职虽然产生于殷代,但此时的史官由于刚刚脱胎于
巫祝之官,故而尚不具有后世“史,记事者”的功能。尽管在
第 31 页
有关古代文献中,往往把掌有藏书、作书和读书之职的史官,
上溯得非常久远,如所谓“史官之建,其来尚矣。昔轩辕受
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 ,又如所谓“史官肇自黄帝有之,
得了极大的发展,并由此而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宗庙祭祀制
度。于是,原有的上帝崇拜和天神信仰只好退居其次,并日益
受到冷落和寂寞。
在这一总体的文化氛围中,西周的史官开始撕破殷商以来
那种天官、神官的神秘面纱,把目光凝聚到人世间的生生死死
之上。据《周礼》卷六《春官宗伯下》记载:“大史??正
岁年以序事,颁之于官府及都鄙??大祭祀,与执事卜日。戒
臣行状以及有关丧葬文字的始作俑者。中国现存的人物传记,
是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作的七十列传;但是,其文化
。的源头显然是由周代的史官所开凿的。
在周代,不仅中央政府设有史官,而且各诸侯国也都备有
史职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文公十三年,初有史
以记事。民多化者。”秦文公十三年,即公元前年,当时秦
国还十分弱小,但已有史官的设置。在一些分封较早、文化较
为发达的诸侯国之中,类似的史官肯定早已存在。据《左传》
记载,当时齐、卫、晋、鲁、郑各国均有太史(大史),晋、
绩,咸亨初复旧。掌考察内外百官及功臣家传、碑、颂、诔、
谥等事。”可见,周代的史官不仅具有藏书、作书和读书的职
能,而且还包揽了后世由考功郎中、员外郎、太常寺卿等诸多
职官所料理的事务。
从周代史官在祭祀过程中“与群执事读礼书而协事”,在
丧葬过程中“执法以莅劝防”,在“大会同朝觐”过程中又
“以书协礼事”等情况来看,从他们与后世考功郎中、员外郎
者。如《礼记玉藻》所谓“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是也。其实,左史,也就是内史,而右史则是大史(太史)。
这一点,清人黄以周考证甚详。其《礼书通故》卷三十四云:
“《大戴礼盛德篇》:内史、太史(即大史引者),左右手
也。谓内史居左,太史居右。《觐礼》曰:太史是右。是其证
也。古官尊左,内史,中大夫,尊,故内史左,太史左。”
众所周知,周代因祖先崇拜而产生的宗庙祭祀制度,不仅有着
大宗、小宗等次序之别,而且还有着不同时令季节各有所祭的
严格规定。现存先秦时期的各种编年史,如《春秋》和《竹书
纪年》等,均严格依照各统治君主在位的次第以及时令季节的
顺序来编排史事,因此,他们一定是由史官在执行宗庙祭祀时
所作的记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西周的史官对中国史学所作
及太常寺职官的联系来看,周代史官应该属于仪礼官的范围。
因此,与商代史官的天官、神官特质相比较,周代的史官在文
化形态上无疑又前进了一步。尽管他们尚没有完全割断与天
官、神官的联系;但是,他们既然以担当仪礼为职责,以关注
人间生死为目的,那么,他们在总体的文化特征上,必然要向
。“人事”世界不断逼近
楚、秦等国则有左史或史;此外,鲁国又有外史,齐国还有南
史,等等。这些虽然都是春秋时的情况,但结合前引《秦本
记》中的记载,则西周时各诸侯国均设有史官,当是无庸置疑
的事实。尽管各封国内史官的名称不尽一致,但是其职掌却是
互通的。一般说来,他们的职责包括占卜、记录宫廷事件以及
保存政府档案等。
值得注意的是,与商代的史官相比,周代史官的职掌却发
自后世显者,夏太史终古,商太史高势”,等等;但是,这些
显然都是后人根据当时的史官职掌而对上古所作的推测,并不
一定实有其事。清人崔述对此论述颇详。其《考信录提要》卷
下《补上古考信录》云:“伪孔安国《尚书序》云:‘伏羲、
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
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 ’。后之儒者
第 35 页
郎??掌文武百官功过、善恶之考法及其行状。若死而传于史
官、谥于太常,则以其行状质其当不;其欲铭于碑者,则会百
官议其宜述者以闻,报其家。”《唐会要》卷七十九载:“旧
制,诸职事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身亡者左史录行状,申
考功,考功责历勘校,勘校下太常寺。”又《通典》卷二十三
《职官》曰:“武德初复为考功郎中,龙朔二年,改考功为司
听治??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
??御史??掌赞书。”如果把这段记载与下面的有关材料对
读,则不难看出周代史官的文化特征及其与后世史官的联系与
区别。《新唐书》卷四十六《百官志》云:“考功郎中、员外
①根据文化人类学家的研究,祖先崇拜是与扩大家庭占重要地位的社会
结构相联系的,这种社会以定居农业为基础。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