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与传统文化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官文化的次生形态
史官之职虽然产生于殷代,但此时的史官由于刚刚脱胎于
巫祝之官,故而尚不具有后世“史,记事者”的功能。尽管在
第 31 页
有关古代文献中,往往把掌有藏书、作书和读书之职的史官,
上溯得非常久远,如所谓“史官之建,其来尚矣。昔轩辕受
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 ,又如所谓“史官肇自黄帝有之,
自后世显者,夏太史终古,商太史高势”,等等;但是,这些
显然都是后人根据当时的史官职掌而对上古所作的推测,并不
一定实有其事。清人崔述对此论述颇详。其《考信录提要》卷
下《补上古考信录》云:“伪孔安国《尚书序》云:‘伏羲、
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
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 ’。后之儒者
皆遵其说。余独以为不然,??典籍之兴,必有其渐。仓颉始
制文字;至于大挠,然后作甲子以纪日;至于羲、和,然后以
闰月定四时成岁以纪年。必无甫有文字即有史官之理。”崔氏
把文字和历法看作是史官文化产生的前提条件,可谓抓住了问
题的关键。从现有材料来看,职掌藏书、作书和读书之责的史
官,出现于周代。《周礼》卷一《天官冢宰》疏云:“史,
掌官书以赞治。”同书卷六《春官宗伯下》对当时史官的类别
及其职掌更是条分缕析:“大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国之
治;掌法,以逆官府之治;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凡辨法者考
焉,不信者刑之。??小史:掌邦国之治,奠世系,辨昭穆,
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
令,一曰爵,二曰禄,三曰废,四曰置,五曰杀,六曰生,七
曰予,八曰夺,以考政事,以逆会计。??外史:掌书外令,
①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
②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五十一,《职官考》五。
第 32 页
掌四方之治,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御史:
掌邦国都鄙及万世之治令,以赞冢宰,凡治者受法令焉。”在
周代的史官制度中,除上述诸史之外,尚有以左史、右史名之
者。如《礼记玉藻》所谓“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是也。其实,左史,也就是内史,而右史则是大史(太史)。
这一点,清人黄以周考证甚详。其《礼书通故》卷三十四云:
“《大戴礼盛德篇》:内史、太史(即大史引者),左右手
也。谓内史居左,太史居右。《觐礼》曰:太史是右。是其证
也。古官尊左,内史,中大夫,尊,故内史左,太史左。”
在周代,不仅中央政府设有史官,而且各诸侯国也都备有
史职。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文

公十三年,初有史
以记事。民多化者。”秦文公十三年,即公元前年,当时秦
国还十分弱小,但已有史官的设置。在一些分封较早、文化较
为发达的诸侯国之中,类似的史官肯定早已存在。据《左传》
记载,当时齐、卫、晋、鲁、郑各国均有太史(大史),晋、
楚、秦等国则有左史或史;此外,鲁国又有外史,齐国还有南
史,等等。这些虽然都是春秋时的情况,但结合前引《秦本
记》中的记载,则西周时各诸侯国均设有史官,当是无庸置疑
的事实。尽管各封国内史官的名称不尽一致,但是其职掌却是
互通的。一般说来,他们的职责包括占卜、记录宫廷事件以及
保存政府档案等。
值得注意的是,与商代的史官相比,周代史官的职掌却发
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总
①《礼记表记》。
第 33 页
体文化氛围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刚刚脱胎于神官巫祝,从而
使得商代史官在总体上依然以神官的面目而出现,并以沟通天
人为其职责。但是,到了西周,情况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众
所周知,周族与商族是两个不同的族群,两者的文化精神也是
大相异趣的。据《礼记表记》记载:“周人尊礼尚施,事鬼
近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这与“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尽管《礼记》对商、周文化精神的分析,
可能包含了后世正统儒家“亲周”的思想成分;但是,两者基
本的文化精神的分野,还是有其他文献可以印证的。如《尚
书康诰》云:“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惟命
不于常。”同书《君奭》谓:“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
又,同书《蔡仲之命》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
常,惟惠之怀。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
如果说殷人的精神信仰完全维系在虚玄的天界;那么,周人的
精神寄托却已牢固地伸延到人世间的土壤。在周人看来,殷人
举措必问的天、帝、神都是靠不住的。那么,他们所依靠的又
是什么呢?《尚书文侯之命》云:“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
父义和,当克绍乃显祖??追孝于前文人。”《追簋》云:
“用享孝于前文人。”《兮伯钟》云“用追孝于皇考已伯。”再
如《仲父盨》亦谓:“用享用孝于皇祖文考。”《邢侯簋》云:
“克奔走上帝无终,令于有周追考。”显而易见,在周人的心目
中,可以依靠和依赖的,唯有自己的皇祖、文考。这样,人们
也就用不着花费心思到天、帝、神那里去左占右卜了,只要能
够追孝、崇拜自己的先祖,生死便有所寄托,希望就可以实
第 34 页
现,目的也能够

达到。
由此看来,周武王伐商,不仅实现了商、周政权的交替,
而且还推动了商文化与周文化的冲突与交汇。正是在这一冲突
的过程中,萌生于定居农业时代的祖先崇拜,在西周时期获
得了极大的发展,并由此而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宗庙祭祀制
度。于是,原有的上帝崇拜和天神信仰只好退居其次,并日益
受到冷落和寂寞。
在这一总体的文化氛围中,西周的史官开始撕破殷商以来
那种天官、神官的神秘面纱,把目光凝聚到人世间的生生死死
之上。据《周礼》卷六《春官宗伯下》记载:“大史??正
岁年以序事,颁之于官府及都鄙??大祭祀,与执事卜日。戒
及宿之日,与群执事读礼书而协事。祭之日,执书以次常位。
辨事者考焉,不信者诛之。大会同朝觐,以书协礼事??大
丧,执法以莅劝防,遣之日,读诔,凡丧事考焉。小丧,谥。
凡射事,饰中舍算,执其礼事。小史??大祭祀,读礼法,史
以书叙昭穆之俎簋??凡国事之用礼法者,掌其小事。卿大夫
之丧,赐谥读诔。??内史??掌叙事之法,受内访,以昭王
听治??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
??御史??掌赞书。”如果把这段记载与下面的有关材料对
读,则不难看出周代史官的文化特征及其与后世史官的联系与
区别。《新唐书》卷四十六《百官志》云:“考功郎中、员外
①根据文化人类学家的研究,祖先崇拜是与扩大家庭占重要地位的社会
结构相联系的,这种社会以定居农业为基础。详见 
第 35 页
郎??掌文武百官功过、善恶之考法及其行状。若死而传于史
官、谥于太常,则以其行状质其当不;其欲铭于碑者,则会百
官议其宜述者以闻,报其家。”《唐会要》卷七十九载:“旧
制,诸职事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身亡者左史录行状,申
考功,考功责历勘校,勘校下太常寺。”又《通典》卷二十三
《职官》曰:“武德初复为考功郎中,龙朔二年,改考功为司
绩,咸亨初复旧。掌考察内外百官及功臣家传、碑、颂、诔、
谥等事。”可见,周代的史官不仅具有藏书、作书和读书的职
能,而且还包揽了后世由考功郎中、员外郎、太常寺卿等诸多
职官所料理的事务。
从周代史官在祭祀过程中“与群执事读礼书而协事”,在
丧葬过程中“执法以莅劝防”,在“大会同朝觐”过程中又
“以书协礼事”等情况来看,从他们与后世考功郎中、员外郎
及太常寺职官的联系来看,周代史官应该属于仪礼官的范围。
因此,与商代史官的天官、神官特质相比较,周代的史官在文
化形态上无疑又前进了一步。尽管他们尚没有完全割断与天
官、神官的联系

;但是,他们既然以担当仪礼为职责,以关注
人间生死为目的,那么,他们在总体的文化特征上,必然要向
。“人事”世界不断逼近
由于西周时期的史官直接参与王室的宗庙祭祀,并在祭祀
的过程中“ 与执事卜日”“,执书以次常位”“,以书叙昭穆之
①研究周代官制的学者也认为,西周以太史为代表的史官“是一种兼管
神职与人事”的职官。详见张亚初等:《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
局年版。
第 36 页
俎簋”,故而,他们才是今天意义上的史学活动的最早实践者。
众所周知,周代因祖先崇拜而产生的宗庙祭祀制度,不仅有着
大宗、小宗等次序之别,而且还有着不同时令季节各有所祭的
严格规定。现存先秦时期的各种编年史,如《春秋》和《竹书
纪年》等,均严格依照各统治君主在位的次第以及时令季节的
顺序来编排史事,因此,他们一定是由史官在执行宗庙祭祀时
所作的记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西周的史官对中国史学所作
出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们所创造的这种编年体的“年代学构
架”,而且还在于他们在执行宗庙祭祀时所作的有关记录,为
后来编年体、帝王本纪、日历、时政记、起居注和实录等史学
著作的编修,提供了极其贴近的参照。
此外,由于西周时期的史官还考察文武百官的政绩,并在
他们死后“ 读诔”“、赐谥”,因此他们也是后世人物传记、人
臣行状以及有关丧葬文字的始作俑者。中国现存的人物传记,
是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作的七十列传;但是,其文化
。的源头显然是由周代的史官所开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