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释文及解释说明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释文及解释说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释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
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
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王羲之圣教序》原文:羲之圣教序曰:“夫大王之道,一言以蔽之曰明德。
明德,慎始也;知人,惠其所之也;和其所不能也;行是非之大者也。
所以莅人而不用兵也。
言其戒也。
故曰:‘明乎哉!圣人之道也。
’王羲之圣教序译文:《王羲之圣教序》中说:“君王治国的道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明德。
明德,意味着谨慎地开始;了解人民,善待他们所需要的;怜惜他们所不能做到的;处理是非大事。
这样就可以治理人民而不需要使用兵器。
这是在规劝人们要懂得谨慎。
所以说,‘哇,何等明智啊!这就是圣人的道理!’”序号标注后的文章内容如下:1.《王羲之圣教序》是古代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著的文章之一,其作品以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书法著称于世。
这篇文章以简练的文字深刻阐述了君主治理国家的道理,被后人视为经典之作。
2.在这篇文章中,王羲之提出了“明德”是君王治国的要义。
他认为,明德包括谨慎地开始、了解人民需求并善待他们、怜惜他们所不能做到的、处理是非大事。
这些要求有力地呼吁君王要具备谨慎、仁慈、公正和智慧等品德,以谨慎处理政事、爱护民生,从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3.王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所创造的行书风格,深受后世书法家的推崇和研究。
王羲之的书法以“气韵生动、刚柔相济”为特点,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文章除了内容精辟之外,书法艺术也成为后人学习的对象。
4.在《王羲之圣教序》中,王羲之以简练清晰的语言,深刻阐述了君主治国的道理。
他提出的“明德”理念,对当时的君主和后世的统治者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治国之道,对于悉心体会和领会其内在精神意义,对于君主和现代社会的治理也必定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
5.文学作品往往是一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往往具有跨世纪的辐射力。
《王羲之圣教序》作为我国文学遗产中的重要作品,不仅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而且至今仍然在为现代社会提供着丰富的哲理和警示。
结尾发现:文章所涉及的主题为《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而在对该主题的思考中,我们涉及了《王羲之圣教序》的背景介绍、内容阐述、艺术特点以及作品的历史意义等方面。
圣教序全文和译文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别本有作「雪」者)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和译文
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和译文【原文】夫教之者,立心也。
心立而道立,道立而物立。
教之者三,奇正干大。
奇者,心有舒辟之旨也;正者,法則無瑕也,宜廣大也;干者,志意立而有持盈之實也。
凡有物之教,教然才發乃成一氣也。
聖人世以教氏,功弘乎太素。
六氣既濁,耆廢黎民,有貽於守矣,方黥而菉竹至﹔功小民以無遺,重由出小。
修諸有司,雖須小用,猶況乃無躬不修?故知舍家弗敬,道勢弗勤,蔽於心惡之舉,忽於人愚之作;立心務本,聰明以從〔以〕俟,如聞道旁焉,假人之智以覺視之,純其起則導其吉。
教人以能事天寶,曄焉若日星,曠之若天地。
慈則列於男,溫則列於女,天故蓋合以使人作也﹔巧者世出,拙者世奚停?咸以曄見列,故詠而作之。
【译文】教育是建立人的心志。
当心志建立起来,道德乃能确立;道德确立,世间万物乃能有序。
教育有三个目标:奇妙、正确、广大。
奇妙,指的是心中有灵感;正确,指的是法规没有瑕疵,适宜广泛推广;广大,指的是志愿坚定并拥有富饶的实践经验。
凡是物之教育,皆需才发挥,方能成就一体。
圣人曾经通过教育使功绩广泛流传于太原。
由于六个气候已经混乱,人们年纪大了而被忽视,可使之重返青春,方可迎接黔黎民众到来。
重任由由出小,需要修整所有的官职,虽然小事要稍微注意,何况不修整个人呢?因此,知道必须对待家庭尊敬不敬:世态不愿努力,心底的恶念会遮蔽他的良善行为,忽视他的人愚昧的行动;建立心志追求根本,明智地按部就班,犹如在道路旁边种植,借他人之智慧而觉醒地看待之,这样一纯正起义就能导致成功。
教育人能够事奉天宝,散发出光芒犹如太阳星辰,奇妙得像宇宙一般广袤。
仁爱则适宜于男性,温柔适宜于女性,这样他们天然的禀赋就被应用到人们的行为上;世间的巧妙之事不会停止,笨拙之事何以能停下呢?所有人皆能显示奇妙之事,因此而写成歌赋。
怀仁集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唐代怀仁和尚从王羲之遗留的墨迹中集字而成,文章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写,为行书和楷书的合体书法作品。
以下是原文及译文:
原文: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而育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私也。
故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斯乃玄古之元符,妙道之极一。
夫图书文字,开物成务,冠众艺之首,通五经之贯,虽则至妙非易精,然今之所重,尤在于能垂训耳。
译文:
听说天地之间有形象,所以显露覆盖着万物;四季交替没有形状,所以隐藏起寒暑来养育万物。
因此观察天地的变化可以知道世间万物的规律,即使是平凡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解阴阳的变化很难达到尽头,所以即使是聪明而有才智的人也无法完全掌握其中的规律。
但是天地包容了阴阳变化而容易识别,是因为它有形象;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难以穷尽,是因为它们没有自己的欲望。
所以老子说:“有一个东西浑然一体、独立存在,在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这就是极为古老的神圣征兆,是深奥奇妙原理的最高境界。
图书文字能够阐明万物的本质和功用,居于众多技艺之首,贯通五经的精神实质,虽然是最为微妙的但也是最不容易精确掌握的。
然而现在人们所重视的,尤其在于它能传授教训。
圣教序原文和译文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别本有作「雪」者)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圣教序全文及译文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别本有作「雪」者)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王羲之的《圣教序》是一篇著名的书法作品,以下是《圣教序》的原文和参考译文:
《圣教序》原文:
夫养生者由天地之气,长物者因阴阳之和,序书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君子谨其魂,胜而不骄;小人忧其身,害而不改。
自古圣贤为国家兴利除弊,千载谓之圣教。
始皇帝临苍生,登临之日,即追事前圣郑卫与众先师,修礼乐之职,世俗崩颓,起号皇帝。
明德於庙堂,奉先师於远人;博闻强志,至乎茂典;久而久之,詹言谈论殡表无事,故遐迩慕瞻以咏歌之。
故正殿左右引书南面之,所谓国朝会也。
《圣教序》译文:
人们要保持健康离不开天地之气,物体成长则依赖阴阳之和。
有序地书写道:“道虽高一尺,魔却高一丈;君子谨守心灵,胜利而不傲慢;小人忧虑自身,害人还不改过。
”自古以来,圣贤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消除弊端,称之为圣教。
始皇帝继位之后,即追念古时的圣明贤哲郑康成、卫青等先贤,修复典章制度,旨在使国家从混乱中恢复。
他尊重前贤的学识和思想,孜孜不倦地学习,直至广大的经典。
时间长久了,人们赞扬言论谈论废除了怀念他的事迹。
因此,正殿左右的书籍都放置在南面,这就是所谓的国朝会议。
请注意,以上译文为参考译文,并非官方或权威版本。
由于《圣教序》较古老且含有文化内涵,不同的翻译者可能有略微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如需获取权威的翻译版本,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请专业翻译人士进行翻译。
王羲之圣教序译文
王羲之圣教序译文《王羲之圣教序》那可是相当厉害的书法作品啊!咱来瞧瞧这部分的译文哈。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哎呀呀,就是听说啊,天地有形象,明显地覆盖与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四季没有形状,却默默地让寒冷和暑热来变化万物哟。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所以呢,就算是平常愚笨的人去观察天地,也能认识到一些头绪;但要想明白那深奥的阴阳变化,就是贤能聪慧的人也很少能探究清楚其中的奥秘呀。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然而天地包含着阴阳却容易被认识,是因为它们有形象呀;阴阳处在天地之间却难以被完全探究,就是因为它们没具体形状嘛。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就知道有形象显现出来就能验证,就算是笨蛋也不会迷惑;要是那形状隐藏起来看不到,就算是有智慧的人也还是会糊涂哇。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更何况那佛道崇尚虚无,乘着幽深掌控寂静,广泛地救济万物,主管着十方世界,举起那威严的神灵没有比它更高的了,抑制那神奇的力量没有比它更低的啦。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大起来呢能充满整个宇宙,细微起来呢能收摄到毫厘之间哟。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没有毁灭没有生成,经历千万年也不会衰老;好像隐藏又好像显现,运用众多福泽一直到现在呀。
这出处就是那著名的《王羲之圣教序》啦!哈哈,咱这译文是不是挺通俗易懂的呀,就跟咱平常唠嗑一样,这样大家都能轻松理解这厉害的书法作品里写的是啥意思咯。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资料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圣教序原文注释翻译原文:盖 (1)闻(2)二仪(3)有像(4),显覆(5)载(6)以含生.(8);四时(9)无形,潜寒暑以化物(10)。
是以(11)窥(12)天鉴(13)地,庸愚皆识其端(14);明阴洞(15)阳,贤哲罕穷其数(16)。
注释:(1)盖:语气词,多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
(2)闻:知道。
(3)二仪:天地。
(4)像:形状,形象。
(5)覆:覆盖。
(6)载:承载。
(8)含生: 佛教用语,泛指一切有生命的。
(9)四时:四季。
(10)化物:化育万物。
(11)是以:所以。
(12)窥:观察。
(13)鉴:体察。
(14)端:征兆,迹象。
(15)洞:通晓,明彻。
(16)数:规律,道理。
译文:都知道天地是有表象的,所以显露在外、天覆盖着地,地承载着众生;四季没有表象,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所以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他的一些征兆;要通晓阴阳的变化,即便是贤能的智者也极少有研究透的。
原文:然而天地苞(17)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徵(18),虽愚不惑;形潜莫睹(19),在智犹迷。
注释:(17)苞:包容。
(18)徵:即征,证明,验证.(19)覩:即睹,看见.译文: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使人能够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有表象;天地间的阴阳变化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他是无形的。
所以天地的表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不至于迷惑;而阴阳的变化隐藏起来没人能看得见,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会迷惑不解。
原文:况乎佛道崇(20)虚(21),乘幽控寂(22),弘济万品(24),典(25)御(26)十方(27)。
举(28)威灵而无上(29),抑(30)神力而无下(31),大之(32)则弥于宇宙(33),细之则摄(34)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35)而不古;若隐若(36)显,运百福而长今。
注释:(20)崇:推崇,推重。
(21)虚:空,虚空。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复习过程
圣教序原文注释翻译原文:盖(1)闻(2)二仪(3)有像(4),显覆(5)载(6)以含生.(8);四时(9)无形,潜寒暑以化物(10)。
是以(11)窥(12)天鉴(13)地,庸愚皆识其端(14);明阴洞(15)阳,贤哲罕穷其数(16)。
注释:(1)盖:语气词,多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
(2)闻:知道。
(3)二仪:天地。
(4)像:形状,形象。
(5)覆:覆盖。
(6)载:承载。
(8)含生: 佛教用语,泛指一切有生命的。
(9)四时:四季。
(10)化物:化育万物。
(11)是以:所以。
(12)窥:观察。
(13)鉴:体察。
(14)端:征兆,迹象。
(15)洞:通晓,明彻。
(16)数:规律,道理。
译文:都知道天地是有表象的,所以显露在外、天覆盖着地,地承载着众生;四季没有表象,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所以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他的一些征兆;要通晓阴阳的变化,即便是贤能的智者也极少有研究透的。
原文:然而天地苞(17)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徵(18),虽愚不惑;形潜莫睹(19),在智犹迷。
注释:(17)苞:包容。
(18)徵:即征,证明,验证.(19)覩:即睹,看见.译文: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使人能够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有表象;天地间的阴阳变化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他是无形的。
所以天地的表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不至于迷惑;而阴阳的变化隐藏起来没人能看得见,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会迷惑不解。
原文:况乎佛道崇(20)虚(21),乘幽控寂(22),弘济万品(24),典(25)御(26)十方(27)。
举(28)威灵而无上(29),抑(30)神力而无下(31),大之(32)则弥于宇宙(33),细之则摄(34)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35)而不古;若隐若(36)显,运百福而长今。
注释:(20)崇:推崇,推重。
(21)虚:空,虚空。
(22)寂: 寂寥,寂静空旷。
圣教序译文白话文
圣教序译文白话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原文: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莫能闻也;揭其宏纲,无由睹也。
译文:听说天地有形状,显著地覆盖和承载着万物;四季没有形状,默默地让寒暑来孕育万物。
所以呀,就算是很平庸愚笨的人也能看出个大概;但要明白阴阳的奥秘,贤能聪慧的人也很少能探究清楚。
不过天地包含阴阳却容易被认识,是因为有形状嘛;阴阳存在于天地间却难以搞明白,是因为它们没形状呀。
所以知道有形状显示出来就容易验证,就算是笨蛋也不会迷惑;没形状隐藏起来就难以看到,就算是聪明人也还是会迷糊。
更何况佛道推崇虚无,在幽深寂静中把握,广泛救助万物,统治十方世界,那威风神灵没有比它更高的了,那神奇力量也没有比它更低的了。
大起来能充满整个宇宙,小起来能收摄到毫厘之间。
没有生灭,经历千劫也不会陈旧;若隐若现,运作百福还长久存在于现在。
那奇妙的道凝结着玄妙,遵循它不知道它的边际;佛法的源流深沉寂静,舀取它也测不出它的源头。
所以就知道那些蠢笨的凡夫俗子,那些小小的庸俗鄙陋之人,投入到佛道的意旨趣味中,是没办法听闻的;揭示那宏大的纲要,也是没机会看到的呀。
这可是出自《大唐三藏圣教序》哦。
王羲之集字圣教序原文及释文
王羲之集字圣教序原文及释文原文(1):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徽,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犹迷。
释文(1):大家都知道天地是有形状的,包含而传承着生命;交替四季是无形的,隐藏着寒暑来往而使万物生长。
所以对于天地的认识,即使平凡而愚笨的人也都知晓;但对于阴阳的认识,就是贤能而智慧的人也少知其规律。
天地包容阴阳容易被人认识,是因天地有形;阴阳存于天地难辨是因其无形。
由此可知:亲眼目睹事物的形状,即使愚笨的人也不疑惑;看不到事物的形状,聪慧的人有时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原文(2):旷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不疑惑者哉.释文(2):况且佛法推崇的内容都是虚幻的,但却深邃隐秘,让人们进入不生不灭之门,广泛救助众多生灵,犹如法典统治治理者天下。
更无法比拟的是具有产生和遏制事物的神奇力量。
大到宇宙,小到极其细微的事物。
无生无死,历经千年万载而不感到古旧;时有时无,承载着无数福祉而直到今日。
佛法深藏着庄重和神奇,遵从佛法才知道其深不可测,法力无边;佛法孕育着深邃和宁静,推崇佛道才知其源头难测,源源流长。
因此那些平庸无知、无才无能、浅俗不堪的人,面对佛法,能不感到疑惑吗。
原文(3):然则大教初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弛而成化;当常现常,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耶正于焉纷纠。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注释:(20)崇:尊崇。
(21)虚:空灵,无形。
(22)乘幽控寂:乘着幽深的虚空和寂静的境界。
(24)弘济万品:广泛救度一切众生。
(25)典:引导,指引。
(26)御:掌管,驾驭。
(27)十方:指东南西北中上下八个方向外加过去和未来。
(28)举:彰显。
(29)无上:极其崇高。
(30)抑:压制。
(31)无下:极其卓越。
(32)大之:广泛而深远。
(33)宇宙:整个世界。
(34)摄:包容。
(35)历千劫:经历千万年。
(36)若隐若显:时隐时现。
译文:更何况佛道尊崇虚空,乘着幽深的虚空和寂静的境界,广泛救度一切众生,引导驾御十方。
彰显着无上的威灵,压制着神力的卓越,广泛而深远,包容着整个宇宙,细致而精准,包容着毫厘之间的变化。
他既无灭也无生,经历千万年而不古;又时隐时现,运行于百福之中并长存至今。
很久很久以前,当天地初开之时,美好的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佛法还没有传播,但人们自然地合乎天法。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尘世的虚幻掩盖了人们的本性,佛法那光辉的容颜被世尘所遮蔽,人世间感受不到佛光的照耀。
精妙的言辞广泛传播,拯救有生命的一切于生途、死途、别离途之中。
先辈们所说的有道理的话长久传承,引导众生走向十个阶位,最终达到解脱之境。
译文:XXX是XXX法门的领袖,他年幼时就有着清晰的三空之心和四忍之行。
他的神情高洁,如XXX,如仙露明珠。
他的智慧不受束缚,能超越六尘,超脱尘世。
他的思想超越时代,没有对手。
他深入内心,悲叹正法的衰落,同时也关注玄门的错误。
他希望通过分析前人的经验,揭示真相,纠正错误,为后人开辟道路。
有一个名叫XXX的,他是法门的领袖人物。
从小就很聪敏,真诚地敬佛。
早就悟透了佛法中『三空』的教义。
长大后,他的神情和心性很符合佛法的要求,总是按照佛门『四忍』的境界来修行。
就算是松林涧的清风、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他神态的清丽华美;就算是仙界的晨露、晶莹的珍珠,也不能和他的光辉润泽相比。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
圣教序原文注释翻译原文:盖(1)闻(2)二仪(3)有像(4),显覆(5)载(6)以含生.(8);四时(9)无形,潜寒暑以化物(10)。
是以(11)窥(12)天鉴(13)地,庸愚皆识其端(14);明阴洞(15)阳,贤哲罕穷其数(16)。
注释:(1)盖:语气词,多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
(2)闻:知道。
(3)二仪:天地。
(4)像:形状,形象。
(5)覆:覆盖。
(6)载:承载。
(8)含生: 佛教用语,泛指一切有生命的。
(9)四时:四季。
(10)化物:化育万物。
(11)是以:所以。
(12)窥:观察。
(13)鉴:体察。
(14)端:征兆,迹象。
(15)洞:通晓,明彻。
(16)数:规律,道理。
译文:都知道天地是有表象的,所以显露在外、天覆盖着地,地承载着众生;四季没有表象,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所以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他的一些征兆;要通晓阴阳的变化,即便是贤能的智者也极少有研究透的。
原文:然而天地苞(17)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徵(18),虽愚不惑;形潜莫睹(19),在智犹迷。
注释:(17)苞:包容。
(18)徵:即征,证明,验证.(19)覩:即睹,看见.译文: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使人能够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有表象;天地间的阴阳变化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他是无形的。
所以天地的表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不至于迷惑;而阴阳的变化隐藏起来没人能看得见,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会迷惑不解。
原文:况乎佛道崇(20)虚(21),乘幽控寂(22),弘济万品(24),典(25)御(26)十方(27)。
举(28)威灵而无上(29),抑(30)神力而无下(31),大之(32)则弥于宇宙(33),细之则摄(34)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35)而不古;若隐若(36)显,运百福而长今。
注释:(20)崇:推崇,推重。
(21)虚:空,虚空。
(22)寂: 寂寥,寂静空旷。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创作者:别如克*圣教序原文注释翻译原文:盖(1)闻(2)二仪(3)有像(4),显覆(5)载(6)以含生.(8);四时(9)无形,潜寒暑以化物(10)。
是以(11)窥(12)天鉴(13)地,庸愚皆识其端(14);明阴洞(15)阳,贤哲罕穷其数(16)。
注释:(1)盖:语气词,多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
(2)闻:知道。
(3)二仪:天地。
(4)像:形状,形象。
(5)覆:覆盖。
(6)载:承载。
(8)含生: 佛教用语,泛指一切有生命的。
(9)四时:四季。
(10)化物:化育万物。
(11)是以:所以。
(12)窥:观察。
(13)鉴:体察。
(14)端:征兆,迹象。
(15)洞:通晓,明彻。
(16)数:规律,道理。
译文:都知道天地是有表象的,所以显露在外、天覆盖着地,地承载着众生;四季没有表象,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所以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他的一些征兆;要通晓阴阳的变化,即便是贤能的智者也极少有研究透的。
原文:然而天地苞(17)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徵(18),虽愚不惑;形潜莫睹(19),在智犹迷。
注释:(17)苞:包容。
(18)徵:即征,证明,验证.(19)覩:即睹,看见.译文: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使人能够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有表象;天地间的阴阳变化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他是无形的。
所以天地的表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不至于迷惑;而阴阳的变化隐藏起来没人能看得见,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会迷惑不解。
原文:况乎佛道崇(20)虚(21),乘幽控寂(22),弘济万品(24),典(25)御(26)十方(27)。
举(28)威灵而无上(29),抑(30)神力而无下(31),大之(32)则弥于宇宙(33),细之则摄(34)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35)而不古;若隐若(36)显,运百福而长今。
王羲之圣教序译文
王羲之圣教序译文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而《圣教序》则是他的另一部传世名作。
《圣教序》是王羲之晚年所作,为其晚年楷书的代表作。
原文共10行,每行64字,全文640字。
以下是原文及译文:圣教序原文:晋王羲之字逸少,尚德字茂弘,幼而好书,卫夫人弟子也。
先博览群书,尤善章草,降而为行书,变章草之规范,而成新体。
后又广涉诸体,备兼众妙,遂为一代书法宗师。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人又称王右军。
暮年归隐,书名愈盛。
此序为其暮年所作,堪称绝品。
圣教序译文:晋朝的王羲之,字逸少,崇尚道德,字茂弘。
他从小爱好书法,是卫夫人的弟子。
王羲之先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擅长章草,后来转变成为行书,改变了章草的规范,创造了新的字体。
他还广泛涉猎各种书体,具备众多妙处,成为一代书法宗师。
他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此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晚年归隐山林,书法声誉更加显赫。
这篇序文是他晚年所作,堪称绝世佳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行书创新:王羲之将章草转变为行书,改变了章草的规范,创立了新的字体。
2.笔法丰富:他的笔法丰富多样,融合了众家之长,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
3.结构优美:他的字形结构端庄优美,布局合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4.意境深远:他的书法作品富有诗意,表现出深邃的意境。
《圣教序》的艺术价值极高,被誉为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
它不仅展现了王羲之深厚的书法功底,还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
这篇文章不仅是书法史上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总之,王羲之的《圣教序》是他晚年书法艺术的结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精选-圣教序全文及译文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别本有作「雪」者)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圣教序》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释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
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
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圣教序原文注释翻译原文:盖(1)闻(2)二仪(3)有像(4),显覆(5)载(6)以含生.(8);四时(9)无形,潜寒暑以化物(10)。
是以(11)窥(12)天鉴(13)地,庸愚皆识其端(14);明阴洞(15)阳,贤哲罕穷其数(16)。
注释:(1)盖:语气词,多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
(2)闻:知道。
(3)二仪:天地。
(4)像:形状,形象。
(5)覆:覆盖。
(6)载:承载。
(8)含生: 佛教用语,泛指一切有生命的。
(9)四时:四季。
(10)化物:化育万物。
(11)是以:所以。
(12)窥:观察。
(13)鉴:体察。
(14)端:征兆,迹象。
(15)洞:通晓,明彻。
(16)数:规律,道理。
译文:都知道天地是有表象的,所以显露在外、天覆盖着地,地承载着众生;四季没有表象,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所以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他的一些征兆;要通晓阴阳的变化,即便是贤能的智者也极少有研究透的。
原文:然而天地苞(17)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徵(18),虽愚不惑;形潜莫睹(19),在智犹迷。
注释:(17)苞:包容。
(18)徵:即征,证明,验证.(19)覩:即睹,看见.译文: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使人能够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有表象;天地间的阴阳变化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他是无形的。
所以天地的表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不至于迷惑;而阴阳的变化隐藏起来没人能看得见,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会迷惑不解。
原文:况乎佛道崇(20)虚(21),乘幽控寂(22),弘济万品(24),典(25)御(26)十方(27)。
举(28)威灵而无上(29),抑(30)神力而无下(31),大之(32)则弥于宇宙(33),细之则摄(34)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35)而不古;若隐若(36)显,运百福而长今。
注释:(20)崇:推崇,推重。
(21)虚:空,虚空。
(22)寂: 寂寥,寂静空旷。
(24)万品:众多的生灵。
(25)典: 典籍,典制,法则。
(26)御:统辖,治理.。
(27)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 下.。
(28)举:发动。
(29)上:通假字,通尚,凌驾在...之上。
(30)抑:克制.。
(31)下:在...之下,比...逊色。
(32)之: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33)宇宙:《淮南子》四方上下谓之宇,往来古今谓之宙,泛指空间与时间。
(34)摄:(shè)收拢,敛聚。
(35)劫:梵文劫波之略,意为极为久远的时节。
(36)若:或,有时.。
译文:况且佛道推崇无形的虚空,他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广泛度济芸芸众生,佛典真理治理着十方宇宙。
佛法的神威没有上限,其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从大处说他遍布宇宙,从小处说能收拢一丝一毫。
他不生不灭,历经各种劫难永不衰落;若隐若现,造福于众生延续至今。
原文:妙道凝(37)玄(38),遵之莫知其际;法流(39)湛(40)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42)其旨趣(43),能无疑惑者哉(44)!注释:(37)凝: 凝结, 凝聚。
(38)玄:深奥,神妙。
(39)法流:佛法的流传。
(40)湛:(zhàn)深邃.。
(41)挹: (yì)通揖,推崇。
(42)投:投入,面对。
(43)旨趣:旨意,宗旨.。
(44)哉: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吗。
译文:佛道中寓含着神妙法理和高深的玄机,遵循他不必知道其边际;佛法的流传湛深而寂远,推崇他也不必探究他的根源。
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法高深的意旨,能没有疑惑吗!原文:然则大教之兴(45),基(46)乎西土(47),腾(48)汉庭而皎(49)梦,照东域而流慈(50)。
注释:(45)兴:产生,兴起。
(46)基:始,开始。
(47)西土:指天竺,即古印度。
(48)腾:传播,流传。
(49)皎:明亮。
(50)流慈:传布仁爱。
译文:然而佛教是在西土兴盛起来的,流传到东汉使人们从迷惘的物欲梦中醒悟过来,照耀着大唐而流露着慈爱。
原文:昔者,分形分迹(51)之时,言(52)未驰(53)而成化(54);当常现常(55)之世,民仰(56)德而知遵,及乎(57)晦(58)影(59)归真。
迁仪越世,金容掩(64)色,不镜(65)三千之光;注释:(51)分形分迹:天地初开。
(52)言:语言。
(53)驰:传播。
(54)化:教化。
(55)当常现常:如今,现在。
(56)仰:敬慕。
(57)及乎:等到...的时候。
(58)晦:昏暗,不明。
(59)影:模糊不实的形象。
(60)真:本性。
(61)仪:法度,准则。
(62)越:度过,跨过。
(63)金容:光辉的容颜。
(64)掩:遮蔽。
(65)镜:接收到。
(66)三千:即三千大千世界,佛教名词,据《长阿含经》卷十八等,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杀为外廓,同一日月所照的四天下为一小世界,一千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小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大千世界有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故称三千大千世界。
译文:很早很早以前,天地初开之时,佛法还没有传播而人们自然的合乎天法,正常的世时,人们敬慕德行而遵循礼仪,世道更替,尘世的虚幻掩盖了人的本性。
衡量事物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佛法那光辉的容颜被世尘所遮蔽,人世间感受不到佛光的照耀;原文:丽象(66)开(67)图(68),空端(69)四八之相(70)。
于是微言(71)广被(72),拯含类(73)于(74)三涂(75);遗训(76)遐(77)宣(78),导(79)群生于十地(80)。
注释:(66)丽象:美好的形象。
(67)开:展示。
(68)图:描绘。
(69)端:端正,端然。
(70)四八之相:即三十二相,佛教用语,谓佛陀不同凡俗,具有神异容貌,有三十二个显著特征。
(71)微言:精妙的言辞。
(72)被:及,遍及。
(73)含类:泛指一切有生命的。
(74)于:自,从。
(75)三途:佛教用语,即生途,死途,别离途。
(76)遗训:先辈所说的有道理的话。
(77)遐:长久,深远。
(78)宣:传播,传布。
(79)导:引导。
(80)十地:亦称十住,佛教用语,指佛教修行过程的十个阶位。
译文:(主佛派传道者下到人间)我们看到了空中端坐的佛像,甚至连他那三十二般变化都能清晰可见,佛法那神圣的形象得以展现。
于是精妙的佛法广为流传,万物在生死的苦难中得以拯救;就像先人的遗训那样广为流传,在广袤的大地上久远的宣导众生度过苦难。
原文:然而真教难仰(81),莫能一其旨归,曲学(82)易遵,邪(83)正于焉(84)纷纠(85)。
所以空有之论,或(86)习(87)俗而是非,大(88)小(89)之乘.(90),乍(91)沿时而隆替(92)。
注释:(81)仰:向上,引申为追溯。
(82)曲学:邪僻的学问。
(83)耶:通邪,不正的。
(84)焉: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85)纷纠:交错杂乱。
(86)或:有时。
(87)习:通袭,相因。
(88)大:即大乘佛教,多佛信仰自以为修的高的法门。
(89)小:即小乘佛教,本来是大乘佛教对原始佛教的贬称,学术界沿用之,而无褒贬义,因为他们说的小乘佛教是正统的释教。
(90)乘:梵文的意译,佛教用语,意为运载,运度,谓能乘载众生到达解脱的彼岸,实指佛教所说的修行方法,途径或教说。
(91)乍:暂时。
(92)隆替:兴废,盛衰。
译文:但是,传正教是很难的,很多人不能以其意旨而归真;而邪法却容易使人依从,致使人世间邪正交错杂乱。
所以对佛法的论述也落入低俗而纷争迭起,佛教中普遍的大乘佛教和正统的小乘佛教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或兴或衰中交替着。
原文:有玄奘法师者,法门(93)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94)神情,先苞(95)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96)方.(97)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99),神测未形,超六尘(100)而迥出(101),只千古而无对。
凝(102)心内境.(103),悲(104)正法之(105)陵迟(106);栖虑玄门(107),慨深文之讹谬(108)。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109)后学(110)。
注释:(93)法门:指通过习修佛法获得佛果的门户。
(94)契:投合。
(95)苞:包容。
(96)讵能: (jù)岂能。
(97)方:比,比拟。
(98)朗润:明朗润泽。
(99)累:负担,引申为阻碍,牵挂。
(100)六尘:即六境,佛教名词,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感觉认识的六种境界,此六境被认为像尘埃一样能使人执著。
(101)迥出:卓然独立,不同于旁人。
(102)凝:专注,集中。
(103)内境:内心,自心。
(104)悲:怜悯。
(105)之:助词, 的。
(106)陵迟:衰落,衰败。
(107)玄门:本文指佛教。
(108)讹谬:(émiù)差错。
(109)兹:代词,此,这。
(110)后学:后辈的学者。
译文:有个叫玄奘的法师,是法门的领袖人物,他从小就很聪敏,真诚敬佛,早就悟透了佛法中『三空』的教义,长大后他的神情、心性很合乎佛法的要求,总是按着佛门『四忍』的境界来修行。
即使是松林涧的清风、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他神态的的清丽华美;即使是仙界的晨露、晶莹的珍珠,也不能和他的光辉润泽相比?凭借他通达的智慧直通佛理而无烦累,能神奇的测知变化无常的阴阳;他超出“六空”而特别的突出,多少年来没有人能和他相比。
他精进修炼自己的内心,常为正统佛学的日益衰落而悲伤;静心钻研佛教的经文,常因佛法精深的法理被谬传而感慨;他要有条有理的分辨剖析佛理,弘扬佛教先前正统的典籍,取掉虚假的,保留真实的,让后来的修炼者不再迷惑。
原文:是以翘心(111)净土(112),往游西域(113),乘(114)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途闲失(115)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116)烟霞而进影,百重(117)寒暑,蹑(118)(niè)霜雨(别本有作「雪」者)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119)深(120)愿(121)达(122),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注释:(111)翘心:悬想。
(112)净土:佛所居住的世界,与世俗众生居住的世间,即所谓的秽土,秽国相对。
(113)西域:西域之称始于汉朝,狭义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广义则指凡经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
(114)乘:战胜。
(115)失:迷失。
(116)拨:分开。
(117)百重:许多。
(118)蹑:踩, 踏.。
(119)求:追求,引申为心愿。
(120)深:深切。
(121)愿:心愿。
(122)达:豁达,引申为宏大。
译文:所以他向往净土,到西域去求学,冒着危难而远涉万里,拄着拐杖独自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