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候语看中外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问候语差异论文
中西方问候语差异论文引言问候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问候语往往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本论文旨在探讨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中西方问候语的比较中式问候语特点中式问候常强调亲密关系与尊重,一般包含以下特点:1.亲切而热情。
中式问候常带有一定的热情和亲和力,体现出亲近和友好的态度。
2.礼貌与尊敬。
中国文化强调尊重和尊敬他人,因此中式问候语往往带有敬词和尊称。
3.反映社会地位。
中国文化中,社会地位对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问候语的表达方式往往取决于双方的社会地位和关系。
西式问候语特点西式问候语多注重实用性与简洁性,常具备以下特点:1.直接而简洁。
西方文化强调效率和直接表达,因此问候语往往简短直接,强调行动胜过言辞。
2.个人独立性。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独立和自主性,因此问候语往往没有太多的礼貌、虚夸和敬称。
3.关注当下。
西方文化强调当下和眼前的事物,所以问候语往往聚焦于当下的情况和对方的近况。
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文化因素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可以归因于以下文化因素:社会结构与文化习俗中国社会历史悠久,有着高度重视礼仪与尊敬他人的传统习俗。
尊重长辈、尊敬上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问候语中。
而西方社会相对年轻,更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所以问候语往往更直接和简洁。
个人主义与群体主义西方文化重视个人权利和个人的独立性,因此问候语不会强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和礼节。
而中国文化强调社会关系和团体利益,问候语中会强调人际关系的亲密度和尊重。
时间观念西方文化强调效率和时间观念,问候语往往简短直接,注重当下的情况和对方的近况。
而中国文化注重长期关系和亲密度,问候语会更注重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结论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中式问候语注重亲切、尊重和体现社会地位,而西式问候语更注重个人独立、实用性和简洁性。
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参考文献•Hofstede, G. (1980).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Sage Publications.•Ting-Toomey, S. (2005). The 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ley-Blackwell.。
中西交往礼仪不同体现在哪里
中西交往礼仪不同体现在哪里中西文化异彩纷呈婀娜多姿各自散发出独特的芬芳闪耀着截然不同的民族色彩,那么中西交往中交往的礼仪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中西交往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中西交往礼仪1、中西方打招呼方式的不同众所周知,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最爱说的一句就是“吃了吗?”或者“去哪儿啊?”而西方人见面的招呼礼仪一般都是围绕天气展开的,比如“今天的天气不错啊”等诸如此类的话。
或者说比较短时间的接触,中国人一般都是“忙着呐?”并没有说要得到你确切的答案,其实也是在表达自己忙着呢,跟对方打个招呼就要走了等等。
而西方人一般都是以“Hello”“早上好!”“晚上好!”等问候的词语一笔带过。
2、中西方问候方式的不同中国人的问候方式在西方人眼里,会有探寻别人隐私的成分,当然我们中国人并不这样认为。
比如中国人表示亲切的问候方式会比较直接“你最近都忙什么呢?怎么那么就不见你?”其实对于西方人来说我忙什么不需要向你汇报,你这样的问题属于探寻别人隐私。
对于西方人而言,简单的一句“最近好吗?”或者“好久不见”就可以概括了。
3、中西方的称谓方式不同我们中国人的称谓一般都会以辈分来区别,比如说我们会直接称呼“叔叔阿姨”或者“大伯大妈”,就连在路上碰到一个陌生人问路的时候,也会拿出这样的称谓“大哥大姐”等等。
但是在西方国家,我们往往听到最多的就是“夫人”、“先生”、“小姐”等等,家人之间不论辈分可直呼其名。
所以小编认为中国的称谓礼仪一般都带有一些亲情色彩。
4、中西方告别方式不同中国人的告别语一般都很直接的表达出自己要走了,请主人留步不用送了,怕给别人添麻烦而尽量简单带过。
但是在西方的告别礼仪中,往往是要得到对方同意的。
通常要提前几分钟将告别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达,并征得同意,然后才可离开。
而且中国人的送别礼仪一般都是要把客人送到楼下,而西方人的礼仪一般都是把客人送到门口即可。
所以中西方礼仪的不同也影响着我们众多的人在面对不同的人群时应该注意表现自己的礼仪,看看我们究竟用什么方式最合适。
中西问候语跨文化语用探析
中西问候语跨文化语用探析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开端,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中西问候语的异同、原因分析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中西问候语差异的建议。
问候语是一种常见的交际语言,用于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也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础。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差异,中西方问候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了解和掌握这些差异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中西方问候语在语法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中文问候语通常遵循时间、地点和人物顺序,如“早上好!”,“晚安!”,而英文问候语则更加灵活,有时会省略主语和谓语,如“How are you?”。
中西方问候语在词汇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文常用“吃饭了吗?”、“最近怎么样?”等词语来表达关心和问候,而英文则常用“How are you?”、“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
中西方问候语中还有一些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中文的“观音保佑”、“菩萨保佑”等。
中西方问候语的不同还受到了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问候语中往往包含了对对方的关心和询问,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性,问候语中更多表达的是一种寒暄和客套。
历史原因:中西方历史发展过程不同,导致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历史上长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人际关系和亲情伦理,而西方则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强调个人独立和自主。
政治原因:中西方政治制度和社会体系也存在差异。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注重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而西方则强调民主、自由和平等。
这些因素反映在问候语中,形成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文化原因:中西方文化背景和传承不同,导致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中国文化深受佛教、道教等影响,而西方文化则以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为主。
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际语言。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在不同文化中,礼貌用语是人们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文和西方语言中的礼貌用语有许多不同之处,反映了这两种文化对礼貌和人际关系的不同理解和重视程度。
下面对中西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分析。
第一,称呼方式。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先生”、“小姐”、“阿姨”、“师傅”等称呼方式,这种称呼方式较为尊重和礼貌。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使用名字来称呼对方,例如“John”、“Mary”等。
这反映了中西方在对待他人称呼方面的不同习惯和文化观念。
第二,问候语。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你好”、“您好”等问候语来打招呼并表示尊重。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常用“Hello”、“Hi”等简短的问候语,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直接和随意,不太关注对方的身份和地位。
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对问候的不同态度和方式。
道歉和感谢。
在中文中,道歉和感谢是人们日常交流中常用的礼貌用语。
人们常用“对不起”、“谢谢”等表达自己的道歉和感谢之情。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如“I'm sorry”、“Thank you”等。
但西方社会对于道歉和感谢的重视程度可能不如中文社会。
这可能与中西方文化对于人际关系和台风的不同态度有关。
第四,告别语。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再见”、“回头见”等告别语来表示离开和期待再次见面。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常用“Goodbye”、“See you”等简短的告别语。
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中西方人们对待离别和见面的态度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中西礼貌用语在称呼方式、问候语、道歉和感谢以及告别语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在礼貌习惯、人际关系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了解和尊重他人的礼貌用语是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友好关系。
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
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第一篇范文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问候语是最基本的沟通方式,它不仅仅表达了人们之间的关心与礼貌,同时也体现了各自文化特点和价值观。
从中英两种语言的问候语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一、中英问候语的差异1. 直接与间接在中文中,问候语往往比较间接。
比如,我们通常会用“你好”或者“吃了吗?”来开始一段对话。
这些问候语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我们的关心,而是通过一种比较含蓄的方式来暗示。
而在英语中,问候语则相对直接。
比如,“Hello”或者“Good morning”等,这些问候语直接表达了对对方的关心和礼貌。
2. 正式与随意中文的问候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等级观念,比如在不同的场合,我们会使用不同的问候语。
而在英语中,问候语则更加随意,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可以使用相同的问候语。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1. 历史背景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儒家文化强调的是礼仪和等级观念,这种文化特点也体现在了问候语上。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他们的问候语更多地体现了对个人的关心和尊重。
2. 社会结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强调的是家族和集体,这种社会结构使得人们在交流中更加注重关系和地位。
而西方社会结构则更加注重个人,他们的问候语更多地体现了对个人的关注。
3. 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和谐与保守,这种价值观使得人们在交流中更加注重礼貌和尊重。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直接和自由,这种价值观使得他们的问候语更加直接和随意。
从中英问候语的差异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源于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不同。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交流。
第二篇范文3W1H和BROKE模型视角下的中英问候语差异及原因3W1H模型,即What(什么)、Why(为什么)、Who(谁)、How(如何)的缩写。
而BROKE模型,是背景(Background)、原因(Reason)、对象(Object)、结果(Outcome)、知识点(Knowledge)的缩写。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问候语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关键环节。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问候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本文将从中西方问候语的背景介绍、文化差异、重要性和案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背景介绍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宗教和习俗传统。
这些差异使得中西方问候语在表达方式和蕴含意义上有所不同。
在中国,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强调的是礼仪和等级观念。
而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占据主导,强调的是个性自由和平等观念。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也直接影响了问候语的使用。
文化差异表达方式:中西方问候语的表达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国人习惯于用一些笼统的问候语,如“你好”、“最近怎么样?”等,以示关心。
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使用具体的问候语,如“How are you doing?”、“How was your day?”等,以示。
使用场合:中西方问候语在使用场合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在正式场合和日常交往中都会使用问候语,而在西方,正式场合通常使用正式的敬语,日常交往中则使用较为随意的问候语。
蕴含意义:中西方问候语的蕴含意义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的问候语“你好”除了表示基本的问候外,还包含着关心、尊重和礼貌的意义。
而西方人的问候语“How are you?”则更多地表示寒暄和打招呼,不包含过多的情感色彩。
重要性阐述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互了解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问候语是展现文化特征最直接的方式。
只有深入了解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避免误解和冲突。
问候语也是交流技巧的体现,正确的问候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友好关系。
职场规范也是跨文化交流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问候语的使用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和社交能力。
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以说明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和重要性。
小王是一名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初到英国,他发现英国同学见面时总是用“How are you?”进行问候,而他习惯用“你好”来打招呼。
浅析问候语在中美文化里的差异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浅析汉英问候语种的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s in Greeting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论文题目浅析汉英问候语种的文化差异系部外语外贸学部专业英语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摘要问候语是人与人之间为了维持关系而说出的一种具有寒暄功能的语言,它一般不承载信息,就是为了打招呼,也就是说,它只具有感情功能而不具有信息功能。
问候语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是交谈得以实现的基础。
不管哪种语言团体,问候语都是人与人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不同的语言团体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问候语的表达习惯及使用方法也不同。
如果不了解这其中的差异,就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英语和汉语问候语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了解英汉问候语在内容,意义,结构和称谓方面的差别,从而使我们更加了解问候语,在以后的使用中更加灵活自如。
关键词:问候语文化差异CONTENTS1 Intruduction (1)1.1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1)1.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4)2 Greetings overview of China and English (5)2.1 Greeting in China and English reflects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e (5)2.1.1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 (5)2.1.2 The greeting mode in Chinese culture (8)2.1.3 The greeting mode in English culture (8)2.2 The use of greetings in the Chinese in culture (10)2.3 The use of greetings in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culture (11)2.4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eeting on the China and English culture (12)2.4.1Content (12)2.4.2Form (13)2.4.3 Structure (14)2.4.4 Communication (14)3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greeting cause in China and English cultural (15)3.1 Art of the greet (15)3.1.1 Easy to caus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greetings (15)3.1.2 The habit of greeting in English (16)3.1.3 Topic of conversation in English (17)3.2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greetings19 3.2.1The difference of values and moral standards (19)3.2.2 The difference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objective world (19)4 Conclusion (20)References (23)Acknowledgements (24)AbstractGreeting is a kind of phatic language which is used to sus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It is emotive rather than informative since it is just for greeting each other. Greeting is the first step for communication and is what the communication is based on. No matter which language community is, greeting is an indispensible part of language. However, the means of presentation and usage of various languages differ sharply due to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ustoms. If we do not know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m, we will inevitably cause 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each other. Hence, this paper centers on the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s. Through contrast, we will be familiar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s through content, meaning, structure and appellation, which is of great help for us to use them freely and flexibly.Key words: Greeting; culture; difference1 绪论1.1 研究背景作为交际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问候语普遍存在。
英汉问候语及习俗差异探析
英汉问候语及习俗差异探析人们花费精力、财力去学习这门或那种语言,其目的是为了与不同国家的人交往。
各种语言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发生、发展而来的,任何民族在使用本族语言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过程中,都把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思维模式注入到语言当中。
在跨文化交际中,说话人和接受者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当中,就易于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可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有赖于建立明确的文化差异意识,而建立文化差异的意识必须首先弄清文化差异何在。
一、问候的习俗差异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问候语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问候语同样也是礼貌用语和常规用语的一种。
在交际中,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通过使用问候语而被突出并加以确定。
在任意语言中,不论地点、场合熟人相见都要互致问候。
问候大致都可分为语言问候和非语言问候两类:前者是通语言行为进行的,如“您好”、“近来忙吗?”,有多种形式;后者指人们见面或相遇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口头打招呼,而是通过点头微笑或挥手致意等面部表情或体态动作进行的问候。
下面详细介绍:(一)语言问候1.祝愿式问候:这类问候表达的是说话人一种良好祝愿,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其表现形式。
例如我们所熟悉的“您好”“新年好”和“Merry Christmas”等。
但由于各国文化习俗不同,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英文中的“Good morning”(早上好)适用于早上起床后至午饭间这段时间,在正式、非正式场合均可使用,但它与中文的“您早”并不对应。
“您早”在中国多用于起床后至早饭前这一短暂时间,“早睡早起”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和行为准则之一。
因此“您早”在汉语中还蕴含有赞扬之意,若上午10点见人还说“您早”,则多有暗讽之意了。
2.关切式问候:关切式问候一般体现说话人对对方身体或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关心。
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问候语“吃了吗”、“去哪儿”、“忙不忙”等均是。
此种问候语极为普通随便,问答的双方都不把它当成正式的问题。
从问候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From English-Chinese Greetings Se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CultureClass:two Number:200814025226 Name:Zhong XinghuaAs a conventional greeting terms, it is widely used in the human daily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started contact between people is greeted each other. Some with profound "China brand" greeting in western eye is puzzled; Some with a "western characteristic" greeting for Chinese people also don't understand. This mutual view about "don't understand" serious impact on the smooth communication, even caused serious cultural conflict, so I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out the deep reason, and take some measures to avoid the cultural conflict.1. the conflict on languageThe greeting is the most common people's life of oral communication, it is the beginning to cut the topic, so the usage of greeting is directly related to communicatesmoothly. Erving Goffman thought the greeting is communicative signal of the beginning to recognize.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different historical origin.In greeting, the language of them also have a big difference. For example, the Chinese meeting and greeting people often used to say "you eat?" (Have you had the meal?) , "where to go?" (Where are you going?) and so on, as people life changes in the concept of, new greetings appears, such as "a raise?" (Have you got your salary raised?) , "You went out to play in holidays?" (Have you been traveling during the holidays?)and so on.As for the Chinese speaking, these are very common greeting and it's literally words, they care to each other, and the fine words about their asking can reflect the concern to others, but westerners may anger, they thought it was inquiring about other people's privacy, not polite behavior, is not appropriate topic, was disgusted. Westerners meet an acquaintance in the most commonly say “hello” that is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or "Good night" (Good evening), and so on. Western greetings content is simple, is not mixed withspecific information, just on the meaning of expressing politeness. But ,for Chinese people, this is not enough enthusiasm greeting. The language content to difference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is not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which is the language of the conflict. Greeting from language style aspect, there are also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n China, for example, people mention their partners are more implicative tactful, some women to greet him when says "you damn fool", this make westerners puzzled, don't understand what's so called their husband. In the west, between a husband and wife say "hello" common "dear", this kind of word call our lover to show the feeling of happiness, but this style of greetings in China does not exist more.We all know, the language is the tool to exchange of information.As one of the language, it will lead to different language of the conflict, the language differences in essence reflect the cultural conflict. The language is a part of the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Words can't exist separating from culture, because language can see a variety of ethnicculture. E. t. Hall said: "culture is humanized life environment. Every aspect of human life is from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and with the cultural changes ,or rather, the existence of cultural decided, including self expression way and swept away way." Knowing the culture to the research of the language is very important. So, through the surface analysis greetings, the conflict on language is actually different from analyzing of the cultures of the conflict.2. cultural conflict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diverse culture exist the phenomenon of popularization.we are bringing in different cultures of western society people more and more opportunities. In this case, in ord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universal harmon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al conflict brought, from which we can avoid further this conflict happened, so as to promot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greetings and conversation better.(1) greetings clubby code viewGreetings communication standard is a man in the communication what to do and not to do what is basic principle and attitud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people often say "hello" communication in their own place or social standards of behavior to determine each other behavior of rationality. The standards of behavior is different, it often can cause unhappy, even the conflict on communication. For example, when the Chinese say "hello" child, like on the other side, head gently patting or clench ears to show friendly. The greeting in western eye is highly respect the practice of children, parents will be very angry and resentful. Say so,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ople to identify and correct usage of behavioral standards to ensure that communication is smooth. (2) "benevolence" concept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enevolence" the idea to communication language influence, especially in the choice of greeting. "Just the lover" require people to live together in harmony, helping others, caring and loving for others to sympathy. In this principle, peopleare actively building harmonious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trying to establish mutual affection. This kind of care about each other in human relations is based on greeting the selection of language effect. It makes people communicate with care, as far as possible to remind the greeting and greet each other, such as "the day was cold and wearing more" (It 's so cold that you need wear more clothes.), "Don't tired" (Don' t be tired.), and so on. This kind of greeting to be gradually expandto greet the aspects of the basic necessities, involving the other party of the health, life, family and various aspects of personal situation. In the Chinese view, this is a decent greeting type, it will closes the distance, build a kind of sweet atmosphere, but this kind of greeting can cause westerners antipathy, resulting in the communication misunderstandings and cut off.3. Cross cultural conflict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1) respecting person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In order to avoid the conflict on language, i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e need to learn from each other's cultures and pragmatic habit and the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objectively.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se differences, we should read western culture background and related books through watching the film and TV programs. Westerners in exchange greetings had better convert western daily to greet, also want to spread the national culture essence, make the other side can als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we mustrespect ,understand and compare, eventually to exchange and communicate.(2) joining the foreign languageOur aim is eliminating communicating conflicts, learning to this group communication culture, to foste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The final purpose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s to impro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The classroom is the main place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So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i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 at the same time should use class to communicate culture content, it should include cultural phenomenon , descripte deep cultural explored. Only in this way,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western cultureand cultivate their different cultural tolerance ability. (3) in-depth study Chinese and western daily languageIn order to conform to the global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different language and cultureof the peopl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some daily language, such as the greeting, farewell language and thank words need to study so as to promote the dail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hieve a global integral harmony.In short, the greeting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speech communication.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greeting and lead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al conflict need time, people have responsibility to analyze these conflicts and find good countermeasures to resolve these conflicts, so do the rea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1一、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
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
第二,谈近况。
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二、称谓的差异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
[中華励志网]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
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
也很少听他们称呼别人为“黄局长”“王经理”等。
因为这一类称呼还没有变为像“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一样成为传统习用的称呼。
浅析中英问候语文化差异
浅析中英问候语文化差异问候语是人们日常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起点。
中英问候语文化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本文将从问候语的构成、使用场合和表达方式三个方面,对中英问候语文化差异进行浅析。
问候语的构成中文问候语通常包括称谓和问候语素两部分。
称谓根据不同场合和关系有多种形式,如“老师”、“校长”、“亲爱的”等。
而问候语素则通常由“吃了没”、“好”、“在忙吗”等词构成。
在中文问候语中,称谓和问候语素的组合使用非常重要,需要根据不同的人和场合进行相应的调整。
英文问候语则通常由简单的寒暄和问候短语组成,如“Hello”、“Hi”、“How are you?”。
在英文中,人们往往通过简单的寒暄用语来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友好,并不强调称谓的使用。
使用场合中文问候语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在工作场合,人们通常会使用正式的问候语,如“早上好”、“晚安”。
在家庭和私人场合,人们则更倾向于使用非正式的问候语,如“吃了没”、“去哪里”。
在中国文化中,问候语还需要根据不同的节日、季节和时间段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道贺“新年好”。
英文问候语的使用场合相对简单。
在日常交往中,人们普遍使用简单的寒暄和问候用语。
而在正式场合,如商务会议或晚宴等,人们则使用更加正式的问候语,如“Good morning”、“Nice to meet you”。
虽然英文中也存在一些特殊场合下的问候语,但总体来说不如中文繁琐。
表达方式中文问候语的表达方式比较多样化。
在表达对他人的关心时,人们通常会采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询问对方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在中国文化中,面带微笑、语气平和、声音适中也是表达友好和尊重的重要因素。
英文问候语的表达方式则相对简单明了。
在表达对他人的关心时,人们通常会直接询问对方的近况或工作等方面的情况。
在英文中,语气和声音的变化往往不如中文那样受到重视。
从日常会话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日常会话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日常会话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人际间交流。
正确地运用语言可以增进人们之间感情、发展友谊、相互尊重和促进人际关系。
语言行为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拿日常生活来讲,如果我们认真地分析一下日常英语和汉语,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异,并且可以对中西方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中西方呼唤语之间的差异呼唤语主要是用来向他人打招呼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它们是日常对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普通名词(主要是姓名)、有关职业、称号等专业术语。
英语发展并使用于与中国地理、历史及其它文化特征相异的英语国家中。
中国由于数千年的封建制度,每个家庭亲属的观念特别强烈,汉语中的称谓分得特别详细。
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父、伯母、叔父、、姑妈、姑父、舅父、舅母、姨父、姨母等等。
而西方人在家庭亲属之远远没有中国人的规范讲究,在英语里,家庭成员的称呼比汉语简化得多。
例如:不管是爷爷还是姥爷,都称为“grandpa”,奶奶和姥姥都称为“grandma”。
而与父母同辈的男性一律称作“uncle”,与父母同辈的女性一律称作“aunt”,姐姐都称作“sister”,哥哥统一称之为“brother”,第二代中无论男女都互称“cousin”,侄子、外甥称作“nephew”,侄女、外甥女称作“niece”。
另外,对于亲属之外的长辈,中国人也一般是用尊称的。
在称呼方面,英语名字前可以带一个称呼。
常用的有Mr(成年男性)、Mrs(已婚女性)、Miss (未婚女性)、Ms(未知婚姻状况的女性)。
而且,这多出现在一些正式场合。
在一般的非正式场合下,西方人多直呼其名,以显示称呼人与被称呼人之间的熟悉程度。
他们认为,尽管使用称呼显得尊敬人,但同时也会使称呼人与被称呼人之间显得疏远。
在中国,用来称呼对方的词有很多,如:部长、局长、处长、校长、主任、老师、教授、工程师、经理等,同志、师傅用来称呼陌生人或与名字一起使用称呼熟识的人。
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语言差异1)打招呼中国人打招呼是基于对外的一种礼貌,而且越是先问候别人,越显得热情、有教养。
例如:“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方式却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
西方人打招呼时流露的是一种更随意的感觉:通常招呼道:“Hello!”按时间来分就是“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2)称谓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
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家庭关系,亲属间称谓语大都能把身份、辈分、亲疏关系表明得一览无余。
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强调独立的个性,家庭观念不如我们强烈,因此亲属称谓不如汉语复杂。
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伯伯、叔叔、舅舅”等;“aunt”可以涵盖“婶婶、伯母、姨”等。
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但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
(3)感谢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
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以表接受。
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
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闲话)。
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4)告别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对客人常说:“请慢走!”“路上注意安全!”“再见,一路走好啊!”“你们进去吧!”“你们请回吧”“请留步”等等。
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See you later!”“See you next time!”“Goodnight!”。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的新闻例子(一)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的新闻例子(一)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的例子1. 礼貌用语的差异•中国:在中国,人们经常使用“您好”、“请问”等礼貌用语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注。
•西方国家:与中国不同,西方国家的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直接的问候语,如“Hi”、“Hello”,而较少使用形式化的礼貌用语。
这种差异源于不同文化中对尊重和隐私的态度不同,中国文化强调对他人的关心和礼貌的表达,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直接和简洁的交流。
2. 谈论个人隐私的差异•日本:在日本文化中,人们往往避免过多地涉及他人的个人隐私,谈论自己的私事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西方国家: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文化更开放,人们更愿意分享自己的个人经历和隐私,这在社交和商业场合中很常见。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个人隐私的态度。
日本文化中的保守和尊重他人隐私的观念,与西方文化中更公开和自由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3. 谈话中的沉默与间隔•中东:在中东地区,人们往往更喜欢在交谈中保持一定的沉默和间隔,这被视为尊重对方和思考的表现。
•南欧:与之相反,南欧国家的人们倾向于更多地使用手势和身体语言,并保持连续不断的对话。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待交流的态度。
中东文化中的沉默和间隔体现了对话中的尊重和思考的重要性,而南欧文化中的连续对话和身体语言则更注重表达和情感的传达。
4. 言辞的直接与委婉•东亚:在东亚文化中,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用间接和委婉的措辞,以避免冲突和伤害对方的感情。
•美国:与之相反,美国文化中的言辞更加直接和直率,人们更愿意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待冲突和直接表达的态度。
东亚文化中的委婉和避免冲突的倾向反映了重视和谐和关系的重要性,而美国文化中的直接表达则更注重言辞的明确和效率。
以上是一些关于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的例子。
这些差异体现了各个文化对待交流和语言使用的不同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沟通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
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问候语是社交交往中的重要方面,而在不同文化中,人们使用的问候语可能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并解释其中的文化背景。
中式问候语中国的问候语通常回避直接表达对方的身份、职业或身体状况。
不过,中式问候语会重视礼仪和对方的感受。
有些问候语非常传统,常常用于社交场合,例如:•你好吗?(Nǐ hǎo ma?)•请问您贵姓?(Qǐng wèn nín guì xìng?)•你最近好吗?(Nǐ zuìjìn hǎo ma?)•请问您怎么称呼?(Qǐng wèn nín zěnme chēnghū?)在中国,人们经常在见面时彼此问候,尤其是长时间未见面的朋友、亲戚或者是生意伙伴。
因此,人们常常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来交流问候。
西式问候语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常表达直接、简短的问候,因此有时候会显得比较生硬、不够温暖。
西方的问候语通常依据受访者的身份、职业和身体状况来选择提问方式。
例如:•你好(Hello)•你在忙吗?(Are you busy?)•怎么样?(How are you?)•你健康吗?(Are you healthy?)当然,西方文化中对问候的态度并不是不重视,他们也视礼仪为重要的一部分,会在公共场合使用礼貌的问候语。
但是在日常交往中,人们的问候语更多的是带有功效性的。
差异的文化背景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反映了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
中国文化强调礼仪和敬重对方,尊重对方的隐私,因此会远离私人问题,如“你生病了吗?”等较为私人的问题。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不仅问候对方,更重要的是尊重和理解对方。
通过这些问候,他们会私下交流,了解对方的情况和需要,以建立更深入的人际关系。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效率和时间,选择直接问候,并重点关注面谈的内容。
因此,西方的问候语即使带有明显的功效性,也能够有效地传达信息。
虽然中西方问候语在方式和含义上有所不同,但是在交流中传达的信息却是相通的。
中英问候习俗对比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中英问候习俗对比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引言: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是至关重要的。
问候作为交际的开始,是人们相互沟通的第一步,不同国家和文化间的问候习俗存在着差异。
本文将对中英问候习俗进行对比,探讨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主体:一、对比中英问候习俗1.中华文化中的问候习俗中华文化强调以礼待人,问候习俗讲究尊敬和热情。
常见的问候语有“你好”、“您好”、“早上好”等。
在与长辈、上司或陌生人交流时,一般要以敬语称呼对方,如“阿姨好”、“老师好”等。
此外,年长的人对年轻人的问候可能包括一些问题,如“吃了吗?”、“上哪儿去了?”等,这是表达关心和亲近的方式。
2.英国文化中的问候习俗英国文化注重礼貌和谦逊,问候习俗相对保守。
常见的问候语有“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
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使用Mr./Mrs./Miss等尊称称呼对方,一般不直接使用对方的名字。
而在朋友和同事间,一般使用名字加称呼,如“John先生”、“Mary小姐”。
英国人的问候不会过多涉及个人隐私问题,而是聊一些天气和公共话题。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1.促进相互理解了解对方的问候习俗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促进相互理解。
当外国游客在中国时,如果能掌握一些中文问候语,向中国人打招呼,会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同样,当中国人在英国或其他国家时,了解当地的问候习俗,就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
2.增进社交亲近感问候习俗是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润滑剂”,在与外国人交流时,运用对方的问候方式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亲近感和友好关系。
例如,如果与英国人交流时能用一句“How do you do?”问好,对方会感到你对英国文化有一定了解,你们的交流也会更加顺畅。
3.避免冲突与误解未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可能导致冲突与误解。
例如,在中国使用“你吃了吗?”这样的问候是表达关心,但在英国很可能会被误解为对方饮食习惯不好而造成冒犯。
简述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简述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礼仪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礼仪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更加明显。
本文将从交际礼仪、餐桌礼仪和节日礼仪三个方面详细比较东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一、交际礼仪在交际礼仪方面,东西方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问候、礼貌用语、身体语言等方面。
在西方,人们见面时通常会用“Hello”、“Hi”等问候语,而在东方,人们则通常会使用“你好”、“您好”等礼貌用语。
此外,在西方,人们在交流时较为直接,有时会使用一些比较直接的语言表达,而在东方,人们则更注重委婉和含蓄的表达方式。
在身体语言方面,西方人的交流方式比较开放,他们习惯于和别人用手握手、拥抱等方式表达亲近感,而在东方,人们则更倾向于使用微笑、鞠躬等方式表达尊重和礼貌。
二、餐桌礼仪在餐桌礼仪方面,东西方的差异也很大。
在西方,人们在用餐时通常会先摆开餐具,然后按照顺序上菜,用餐时也会使用刀叉等工具。
而在东方,人们则通常会使用筷子,用餐时也更注重家庭氛围和亲密感。
在东方,人们通常会先让长辈和客人先动筷子,表达尊重和礼貌。
而在西方,人们则通常会先让女士和年长者先开始用餐,体现出对女士和老人的尊重。
三、节日礼仪节日礼仪是不同文化之间最为显著的差异之一。
在西方,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比如在圣诞节,人们会互赠礼物,举行晚宴等。
而在东方,春节、中秋节等节日则更注重家庭团圆和亲情。
在东方,人们在春节期间通常会贴对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而在西方,人们则通常会在圣诞节期间装饰圣诞树、唱圣诞歌曲等。
总的来说,东西方的礼仪文化差异很大,但这并不代表哪一种文化更好或更优越,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学习和借鉴不同文化之间的优点,以建立更加和谐和包容的社会。
中、英文“招呼语”异同映射中西礼仪文化
中、英文“招呼语”异同映射中西礼仪文化(荣县第一中学校荣县 643100)日常问候他人,人们相互间打招呼。
在不同时间地点会使用不同的招呼语。
在这里,抽取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经常使用的招呼语来进行说明。
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1.日常招呼语的差异;2.招呼语中称谓的差异。
1.日常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去哪里?”“干什么去啊?”等等。
西方人却避免使用这样的用语,他们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以及兴趣爱好为题。
除此之外,西方人问候会用“Hello”;中国人则会用“你好”。
若按时间来分,西方人在早上会说“Good morning!”,下午会说“Good aftenoon!”,晚上则会说“Good Evening!”。
而中国人则相应的说,“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
2招呼语中称谓的差异在西方,常用“先生”“女士”“小姐”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西方在称谓上看似有点“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
中国人往往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某局长”“某经理”“某书记”等。
但是,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惯用的称呼--“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一般不会使用未成为传统称呼的“陈局长”“张经理”等。
对于长官和上级,用的较多的是“madam”“sir”这类称谓语。
中文与英文招呼语异同的渊源,主要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
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
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进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语言的使用体现思维的选择和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问候语看中外文化的差异篇一:从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从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稿件来源:河北工人报作者:随着西方文化越来越多的引进,中国观众和读者也看到了更多的译制作品,然而大多数作品一眼就看得出是翻译而来,不管是多有名气的翻译家,语言多地道。
如外国电影中的人物总是用夸张的语调讲“嗨,汤姆,你好吗?”“我很好,老兄!”或者“汤姆!我的上帝,见到你可真高兴!”这种一听就不自然的“翻译体”,究其原因,不是语言翻译水平的问题,而是背后的文化差异。
一位美国网友留言道:“中国人根本不在乎你好不好,他们只关心你吃没吃。
”这样说虽然有些极端,但也反映出中西文化在问候语的差异。
如英文中最常用的“Howareyou”,直译成中文就是“你好吗”;“nicetomeetyou”,就是“见到你真好”,中国人见面几乎不会用到这样的说法。
汉语中最常用的问好方式,通常是以提问形式的。
首先就是会令外国人感到奇怪的“吃了吗?”,当问出这句话,提问者其实并不是真地迫切想知道对方有没有吃饭这一事实(指称意义),只是一种表示亲切问候的方式(语用意义);被提问者也深知这一习俗,所以即使还未用餐,也会说“吃了”。
见面问“吃”,原因源远流长。
一般认为“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
在中国这个人口密集的农业大国中,人们关心吃的问题看起来是很自然的事了。
中国古代粮食缺乏,一是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低;二是水旱虫灾、战乱暴征等因素造成。
问候以“吃”为题,有观点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时人们试图摆脱长久饥饿状况的愿望。
也有观点认为:中国“民以食为天”,“吃”在中国人民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无可取代。
中国人喜欢以丰盛的食物招待客人,平时见面也亲切问一声“吃了吗?”,使彼此感觉就像一家人一样亲近。
另一种问好方式是根据情景提问,一般是询问对方正在或即将要去做的事,有时是“明知故问”。
如“小王,干嘛去啊”;看到如看到邻居早上出门,会说“上班去啊”;看到有人比自己早到了,会说“来了啊”;看到对方拿着购物袋,会说“去超市了啊”。
我想这是中国特色的能够对应“Hi”“Hello”或者“Goodmorning”“Goodevening”的表达。
如果英语中见面就问“Haveyouhadyourmeal”或者“whereareyougoing”就显得十分奇怪,西方人也许会觉得提问者没有礼貌,爱打听私事。
而在中国人看来,有些奇怪的是,外国人打招呼常以天气做话题,如“Lovelyday,isn'tit?”(天气不错,是吧)。
这是因为一些以英国为代表的英语国家的天气情况非常多变,久而久之,谈论天气就成了一个人们习惯的开始谈话的方式,这和中文里“吃了吗”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平凡的问好中体现着国家的差异,同时也成就了世界多元文化的无限趣味。
篇二:中西方问候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姓名:陈玉丹班级:09外教七班学号:0906017004中西方问候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摘要问候语具有非常重要的交际功能,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差异,问候语也不尽相同,本文以通过分析问候语的社会功能和使用,探讨汉英两种语言问候语的文化差异,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价值观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并举例说明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有必要对语言交往进行跨文化研究,这类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关键字:问候语、文化差异、文化背景chineseandwesterngreetingsembodiestheculturedifferenceabstractThegree tingisaveryimportantcommunicativefunctions,asthedifferentculturebetwee nchineseandwestern,greetingsareendlessandsame.Thispaperanalysisthesoc ialfunctionsandtheuseingofgreeting,anddiscussestwokindsoflanguageofgr eeting,andpointsoutthatthe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thedifferentculturalb ackground,differentmodesofthinking,differentvaluesfortheeffectofusingla nguage,andillustratetheforeignlanguagelearnersandusersarenecessarytolan guagecommunicationforcross-culturalstudies,thiskindofresearchhelpstopr omotethedifferentlanguageandculturebackgroundofmutualexchangesbetweenpeople.Keywords:greeting、culturedifference、culturebackground引言问候是日常交际中最基本的一种礼仪。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基本上都是从相互问候开始的,问候语作为传递礼貌的媒介,虽然不能传递具体信息,但在社会交际中却有着重要作用,它可以确认交际双方已经建立的社会关系,构建维系一种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与陌生人建立社会交往,它还可以打开话题进而进行进一步的交流。
问候没有特殊的意义,只是一种礼貌行为。
但同样是问候,中西问候语所反映出来的中西文化却存在巨大的差异.一、中西问候语的差异1.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去哪儿?”“忙什么哪?”“上班去?”“下班了?”“上街去?”“回来了?”等等,问话具体,种类繁多,形式灵活,不拘一格,主要是根据见面时的具体情况而定。
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
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
第二,谈近况。
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汉语中的文后语,大都脱离了他们产生初期那种对人表示关心、讲究具体实用的特点。
人们见面时说出这些应景式的问候语,其实并不要求对方明确回答,即使对方答非所问也不会计较,只要发出的信息被对方知道了,就算实现了打招呼问候表示友好和礼貌的目的。
但)忙着”,却还要问,这不是多余的吗?很显然,他们是把虚化的问候语跟字面完全一样、实义的询问语等同起来了。
其实汉语中的“吃了吗”、“到哪儿去”这类招呼语,和英语中的招呼语“Howareyou?”其语用功能并没什么两样。
这说明汉英问候语在其功能及使用方面是相同的,但其文化内涵及其所可能涵盖的侧重点存在差异。
一种语言中认为有礼貌的说法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并不认为有礼貌,不同的问候语方式,受制于不同的文化规范。
就内容而言,汉语问候语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常常以对方的切身生活作为话题,如多大年龄,干什么工作,收入多少,是否结婚,有几个孩子,身体如何等等。
而英语国家的人却决口不谈这些话题,这与人们不愿涉及对方隐私的文化心理有关。
汉文化中用表达关切之情的许多礼貌说法在西方人看来会感到“爱干涉他人的私事”或“爱给人下命令”,因此听话人会因自己的面子受到威胁而极为反感。
这类询问他人行动去向及个人情况的问候语在西方人看来都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行动自由,听话人会感到极为反感,一点儿也感觉不出是礼貌行为。
这种差异正是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的。
2.称谓语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亲属称谓的内涵上不完全等值。
英语中的亲属称谓不及汉语具体和复杂,表现的较为笼统和模糊。
二者的差别上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首先,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讲备份,长幼有序。
汉语中的称谓常用数字表示排行,如大哥、二弟、三妹、四叔等。
而英语中没有这种习惯。
Brother即可指兄,又可指弟;Sister即可指姐,也可指妹。
其次,汉语称谓分血缘,内外有别。
汉文化非常注重父系亲属的身份和地位,有“爷爷”“奶奶”“伯伯”“姑姑”等称呼,相应的母系亲属则称谓“姥爷”“姥姥”“舅舅”“舅姨”等,而英语中grandfather即指“爷爷”也指“姥爷”;而uncle则除了“伯伯”“叔叔”外,更有“舅父”“姨夫”“姑父”等许多含义。
最后,汉语亲属称谓重性别,男女分明,而英语中cousin一词即可指表兄弟,也可指表姐妹。
究其根源,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属为背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非常重视伦理关系及其道德规范。
受传统的“长幼有序,男女分别,亲疏分明”的宗法血统关系及其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
其亲属称谓体系庞大,内涵复杂。
汉语的亲属称谓体现具备了两个特点:一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二是对等级差异的过分强调。
西方社会虽然也经历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但家庭成员居住较分散,流动性相对较大,人们强调个人的独立性,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
在家庭内部,血缘关系比较淡薄,亲属关系松散,家庭结构简单。
绝大多数家庭是有两代人组成,子女成年后即使没有组成新的家庭,也往往要离开父母另择住处。
因此没有必要需别亲属称谓中的直系、旁系、父系、母系,甚至没必要分清男女。
亲属称谓中表现男、女、父系、母系的亲属关系都是等距离的。
此外在汉语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想象,即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成员。
无论是街坊邻居、朋友熟人还是素不相识的路人,人们均按性别、年龄称呼对方为叔叔、奶奶、大叔、大娘等。
泛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示亲密和尊敬,即将非亲属成员纳入亲属关系网表达亲近之意。
因而在选择称谓时根据被称呼对象的特点尽可能的亲属称谓中关系最为亲近的称谓语。
这也符合汉民族注重血亲的伦理观念和“天下一家”“情同手足”等宗族社会的影响。
而这一想象在英语民族中是极为罕见的。
英语民族血统观念淡薄,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是和强调个人独立性的民族特性相悖的。
3.告别语的差异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
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
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
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