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
王昌龄诗格
王昌龄诗格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其诗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抒发了守边将士捍卫国家尊严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同情以及戍边将士思乡的愁绪。
以下是王昌龄的几首诗作:《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些诗作展现了王昌龄独特的诗格,他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昌龄诗十二首
王昌龄诗十二首
一、《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初次上建康》
乘兴东游放歌至,舟行泛泛尽景色。
建康城阙满目如画,初次上马惆怅无奈。
三、《送元二使安西》
当春乃发生随流水,一年春好作九日行。
安西乡间尽草木,何处是我家?此去何时还?
四、《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六、《子夜四时歌》
四时歌子夜,声声送客愁。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七、《登新庐行宫》
登新庐,白首卧看晴芝兰。
金陵日暮江心寒,山色西北漫无涯。
八、《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落花风雨湿衣裳。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九、《游园不值》
游园不值,犹得离恨半。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十、《竹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蒹葭野草深闭门,独上西楼望江雨。
十一、《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十二、《梦李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添酒回灯重开宴,雕栏玉砌应瑞烟。
王昌龄简介资料
王昌龄简介资料王昌龄简介资料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下面聘才本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
欢迎大家阅读!!生平简介王昌龄( 698 约757 ),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 727 )进士,为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 734 )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故世称王江宁。
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是一代七绝圣手。
其诗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其诗《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都很有名。
也有以感时、宫怨、送别为题材的佳作。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诗鉴赏《从军行》一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王昌龄的简介
王昌龄的简介王昌龄的简介王昌龄,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以其在西北边塞作的边塞诗最著,被誉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与高适、王之涣、岑参并称“边塞四诗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简介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
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
三年后北归。
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有《王昌龄集》。
典故故事一大约二十岁,王昌龄离开家乡,开始一段学道的经历。
开元年间,正是盛唐气象的鼎盛时期,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竭尽全力、忠贞不已地加以歌颂。
对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龄一生最坚实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后长期身处谗枉和沦弃之境,也难以改变。
火热的年代,像王昌龄这样有抱负的时代青年,只是把学道当成了一种好奇而已。
不久他便到长安谋求发展,没见什么成效,于是他西出长安,投笔从戎,从此踏上西出长安,踏上出塞之路。
故事二著名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作于王昌龄赴任江宁丞之日,这时他正遭谤议,送别至友远行,当时凄切心情可想而知。
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里的南国烟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峰,既是景语也是情语。
王昌龄以忠节贞信作为人生困境中的一种道德自信和超越力量,同时也表明,他对时代的公正并未失去信心。
故事三经过坚持不懈的追求,广泛精心的研读,王昌龄终于在开元十五年,应进士试时一举登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这个芝麻小官。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简介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 汉族, 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人, 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 困于农耕, 年近不惑, 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 又中博学宏辞, 授汜水尉, 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 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 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 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 格调高昂, 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 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 存诗一百七十余首, 作品有《王昌龄集》。
他家境比较贫寒, 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 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 后贬龙标尉, 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 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 超绝群伦, 于是改任汜水县尉, 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 游襄阳, 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 快痊愈了, 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 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 竟因此而死, 在这时期, 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 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 对王昌龄来说, 自是一大乐事, 可惜与孟浩然一见, 竟成永诀, 与李白相见, 又都在贬途。
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 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 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 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 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途经洛阳时, 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 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 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
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 还曾遭过贬, 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
《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 谤议沸腾, 两窜遐荒”。
《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 《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 屡见贬斥”, 被贬为龙标尉。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 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 离任而去, 迂回至亳州, 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简介资料
王昌龄简介资料王昌龄简介资料【作者介绍】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
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
三年后北归。
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有《王昌龄集》。
【人物生平】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
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
叔文败,坐贬朗州刺史,在贬官期间,在扬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白居易,再道贬朗州司马。
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
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
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
居十年,召还。
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
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
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
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
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
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
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
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
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
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湖南常德历史学者、收藏家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王昌龄的古诗20首
王昌龄的古诗20首1、《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出塞二首·其一》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闺怨》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4、《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5、《出塞二首其二》唐·王昌龄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6、《从军行七首·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7、《出塞二首》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8、《从军行七首》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9、《送魏二》唐·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0、《采莲曲二首》唐·王昌龄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1、《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关于王昌龄的诗10首
关于王昌龄的诗10首王昌龄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
有“开天圣手”“诗天子”的美誉,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王昌龄的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朝代:唐朝|:王昌龄鞍马上东门,裴回入孤舟。
贤豪相追送,即棹千里流。
赤岸落日在,空波微烟收。
薄宦忘机括,醉来即淹留。
月明见古寺,林外登高楼。
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
江月照吴县,西归梦中游。
别皇甫五朝代:唐朝|:王昌龄溆浦潭阳隔楚山,离尊不用起愁颜。
明祠灵响期昭应,天泽俱从此路还。
答武陵田太守朝代:唐朝|:王昌龄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九日登高朝代:唐朝|:王昌龄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送李擢游江东朝代:唐朝|:王昌龄清洛日夜涨,微风引孤舟。
离肠便千里,远梦生江楼。
楚国橙橘暗,吴门烟雨愁。
东南具今古,归望山云秋。
杂曲歌辞·变行路难朝代:唐朝|:王昌龄向晚横吹悲,风动马嘶合。
前驱引旗节,千重阵云匝。
单于下阴山,砂砾空飒飒。
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
又赠李侍御朝代:唐朝|:王昌龄渺然客子魂,倏铄川上晖。
还云惨知暮,九月仍未归。
送李十五朝代:唐朝|:王昌龄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听弹风入松阕赠杨补阙朝代:唐朝|:王昌龄商风入我弦,夜竹深有露。
弦悲与林寂,清景不可度。
寥落幽居心,飕飗青松树。
松风吹草白,溪水寒日暮。
声意去复还,九变待一顾。
空山多雨雪,独立君始悟。
宴南亭朝代:唐朝|:王昌龄寒江映村林,亭上纳鲜洁。
楚客共闲饮,静坐金管阕。
酣竟日入山,暝来云归穴。
城楼空杳霭,猿鸟备清切。
物状如丝纶,上心为予决。
访君东溪事,早晚樵路绝。
关于王昌龄的诗10首。
王昌龄十大绝句诗
王昌龄十大绝句诗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采莲曲二首・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龙标野宴》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塞下曲》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重别李评事》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王昌龄爱国诗句
王昌龄爱国诗句
【答案】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拓展】
1、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2、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译文: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高高地悬挂着一轮秋月。
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星夜传诏将军,赐予尚方宝剑令其领兵杀敌;将军辞京奔赴前线,很快就大获全胜。
王昌龄一二三年级古诗
王昌龄一二三年级古诗一年级:
《春望》
(唐·王昌龄)
天一抹丹霞,冉冉气蒙蒙。
草木葱茏处,春色满园中。
金谷园中合,玉树临邛逝。
桃李春风发,柳絮日暮飞。
《登鹳雀楼》
(唐·王昌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看尽天边月,西江千层流。
万里长江横,百步九折躅。
钟鼓馔玉不足,西出伏虎崖。
二年级:
《茅山晚眺》
(唐·王昌龄)
茅山夕阳天,楚天秋色连。
草木暮入空,江潭失清泠。
断壁空蒙雾,古碛隐翠盖。
芜荡天开拆,心照景变宽。
《鹿柴》
(唐·王昌龄)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把酒问青天,月稀疏星沉。
风吹仙袂飘,细露点染衣。
三年级:
《冬夜读书示子聿》
(唐·王昌龄)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肠对影成三叠,沽名学霸气,笑傲江湖。
《游子吟》
(唐·王昌龄)
梦日遨游中,花影空断丝。
残照落花时,黯随离愁思。
忆昔犹在世,今昔又何爲。
桃李芳草尽,相思泪满衣。
王昌龄
人物生平
1
嵩山学道
2
边塞留名
3
进士及第
4
左迁交友
5
妒才被杀
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 唐玄宗开元八年庚申(720年),二十三岁,是年前后,曾居嵩山学道。 唐开元十一年癸亥(723年),二十六岁,约在是年前后,客河东并州、潞州。
第三类是送别诗。王昌龄的一生交游很广,和许多文人、官吏、隐士和僧道都有来往,特别是在他两次遭贬、 长年谪居的情况下,他多么需要亲友的慰藉和友情的温暖。他也把自己忠贞深沉的友情,献给了那些正直的知心 朋友。
诗歌意境
在艺术风格上,王昌龄的七绝以委婉含蓄为主要特色,表现曲折,意境深远。其中不少是用比兴、寄托手法, 抒写了诗人对现实的揭露和幽怨,因而与屈原的《离骚》在精神上有一致之处。王昌龄诗亦善用典故。其《诗格》 提出“诗有六式”,第五就是“用事”:“谓如己意而与事合。”王诗用典不多,但往往用得巧妙而贴切,不露 迹象。王昌龄很重视诗的境界,他的《诗格》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他反对 意与景的分离:“若一向言意,诗中不妙及无味。景语若多,与意相兼不紧,虽理通亦无味。”他很重视情与景 的结合,认为:“凡诗,物色兼意下为好。若有物色,无意兴,虽巧亦无处用之。”
开元十二年甲子(724年),二十七岁约在是年前后,赴河陇,出玉门。其著名之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
开元十四年丙寅(726年),二十九岁。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是年有《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 少府》之作。“山阴崔少府”即崔国辅。
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王昌龄(2张)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 郎)。
王昌龄(690757)
前言王昌龄(690—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其宫廷、闺怨、送别等诗亦是个中老手。
人称“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与李白齐名。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补秘书省校书郎。
开元二十二年(734),选博学宏词科,改任汜水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739)被贬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北归,冬,谪江宁丞。
天宝七年(748)复谪龙标尉。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乱起,离开龙标返乡,途经濠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世称“王江宁”、“王龙标”。
与张九龄、李白、王维、王缙、孟浩然、王之涣、綦毋潜、裴迪、李颀、高适、岑参、辛渐诸人相友善。
唐薛用弱《集异记·王之涣》: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
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
一日,天寒微雪。
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
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讌。
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
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曵,都冶颇极。
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
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辞多者,可以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
”寻又一妓讴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
”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半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一乐府。
”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众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中紫衣貌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诸子争衡矣。
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
”因欢笑俟之。
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之涣即与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
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诣曰:“不知诸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
王昌龄诗人简介
王昌龄诗人简介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诗人王昌龄是一位非常具有才华的人物,他所作的诗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作远播海外。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诗人王昌龄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而《新唐书文苑传》称其为江宁人,或为误会。
殷璠《河岳英灵集》又称"太原王昌龄"。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王昌龄的诗词全集
王昌龄的诗词全集王昌龄,是我国古代着名的诗人。
他的很多诗都入选了中小学课本。
下面小编带你了解一下王昌龄的生平及诗词全集。
1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 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着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着,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1王昌龄的诗词全集《古意》桃花四面发,桃叶一枝开。
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清筝向明月,半夜春风来。
《变行路难》向晚横吹悲,风动马嘶合。
前驱引旗节,千里阵云匝。
单于下阴山,砂砾空飒飒。
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
《塞上曲》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越女》(《乐府诗集》作《采莲曲》)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
湖上水渺漫,清江不可涉。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
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为张僓赠阎使臣》哀哀献玉人,楚国同悲辛。
泣尽继以血,何由辨其真。
赖承琢磨惠,复使光辉新。
犹畏谗口疾,弃之如埃尘。
《赠史昭》东林月未升,廓落星与汉。
是夕鸿始来,斋中起长叹。
怀哉望南浦,眇然夜将半。
但有秋水声,愁使心神乱。
握中何为赠,瑶草已衰散。
海鳞未化时,各在天一岸。
《塞下曲四首》蝉鸣空桑林,。
王昌龄爱国诗词
王昌龄爱国诗词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释义: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释义: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3、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唐·王昌龄《塞上曲·其一》释义: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出塞》释义: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5、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三》释义: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6、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下有枯树根,上有鼯鼠窠。
——唐·王昌龄《长歌行》释义:向北登上汉家的陵墓,又向南眺望长安的大道。
陵墓下面有枯树根,有鼯鼠的巢穴。
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释义: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8、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释义: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9、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释义: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10、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释义: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才还在交战,现在就传来俘获敌军首领的消息。
王昌龄最著名的十首诗边塞诗
王昌龄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1.《出塞二首・其一》1.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解释: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但是离家万里出征的战士们仍未归来。
倘若有像龙城飞将卫青那样的将领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战马越过阴山。
此诗以“明月”“关” 为意象,将秦汉的历史与当下联系起来,既描绘了边塞的悠久历史和战争的漫长,又表达了对良将的渴望以及对国家安宁的期盼,展现出一种雄浑豁达又略带苍凉的意境。
2.《从军行七首・其四》1.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解释: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的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望。
将士们在沙漠中身经百战,连铠甲都磨穿了,但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前两句通过对西北边塞广阔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寂、苍凉且艰苦的氛围;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将士们的坚定决心和英勇无畏的精神,“黄沙百战穿金甲” 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 更是成为了千古名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理想和国家奋勇向前。
3.《从军行七首・其二》1.原文: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2.解释:随着琵琶的弹奏起舞,不断变换着新的曲调,但始终摆脱不了那离别之情。
这杂乱的愁绪怎么也听不完,只见那高悬的秋月照着长城。
首句写军中娱乐场景,新的乐曲却无法排解战士们的“旧别情”,反而更添愁绪。
最后以景作结,秋月高悬、长城屹立的景象,既烘托出了边地的寂寥,又蕴含着战士们深深的思乡之情,将情与景完美融合,韵味无穷。
4.《从军行七首・其一》1.原文: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解释:在烽火台的西边有一座百尺高的戍楼,黄昏时分,我独自坐在戍楼上,感受着秋天的海风。
这时又传来了羌笛吹奏的《关山月》,这笛声让我无奈地想起了万里之外的妻子的忧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1.历史人物王昌龄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开元十五年进士,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喝酒过多而病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
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
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
《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
《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王昌龄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
”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天子王江宁”。
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
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
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
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
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 文人的评价: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
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
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
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
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
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强奇异壮丽的景色。
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
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
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诗选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xing)(其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xing)(其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xing)(其三)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xing)(其四)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从军行(xing)(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xing)(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从军行(xing)(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塞下曲(其一)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塞下曲(其二)饮马渡秋水,水塞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长信秋词五首(其三)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答武陵太守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送郭司仓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秋兴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
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
或问余所营,刈黍就寒谷。
送任五之桂林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诗集卷一(三十六题,四十一首):变行路难塞下曲四首塞上曲从军行二首少年行二首长歌行悲哉行古意放歌行越女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听弹风入松赠杨补阙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为张僓赠阎使臣赠史昭秋山寄陈谠言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宿灞上寄侍御玙弟次汝中寄河南陈赞府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代扶风主人答酬鸿胪裴主簿雨后北楼见赠送任五之桂林山中别庞十留别伊阙张少府郭大都尉送韦十二兵曹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留别武陵袁丞别刘谞岳阳别李十六越宾留别岑参兄弟送刘慎虚归取宏词解巴陵别刘处士宿裴氏山庄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卷二(三十四题,三十四首):咏史杂兴秋兴斋心独游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诸官游招隐寺宴南亭何九于客舍集洛阳尉刘晏与府掾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观江淮名胜图灞上闲居风凉原上作裴六书堂江上闻笛太湖秋夕赵十四兄见访过华阴九江口作大梁途中作途中作山行入泾州小敷谷龙潭祠作段宥厅孤桐琴初日失题赠宇文中丞箜篌引乌栖曲城傍曲行路难奉赠张荆州卷三(二十题,二十首): 驾出长安驾幸河东胡笳曲潞府客亭寄崔凤童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送李棹游江东沙苑南渡头客广陵静法师东斋素上人影塔遇薛明府谒聪上人谒焦炼师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至寒食即事九日登高万岁楼夏日花萼楼酺宴应制送欧阳会稽之任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东溪玩月卷四(七十题,八十八首):朝来曲从军行答武陵田太守题灞池二首击磐老人送胡大题僧房双桐送郭司仓送李十五送张四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送谭八之桂林送刘十五之郡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二首殿前曲二首春宫曲西宫春怨西宫秋怨长信秋词五首青楼曲二首青楼怨浣纱女闺情甘泉歌萧驸马宅花烛观猎寄穆侍御出幽州寄陶副使至南陵答皇甫岳西江寄越弟李四仓曹宅夜饮宴春源龙标野宴听流人水调子梁苑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题送魏二别李浦之京送狄宗亨送薛大赴安陆芙蓉楼送辛渐二首重别李评事别陶副使归南海送单十三毕五归送李五送十五舅留别郭八送窦七巴陵送李十二送裴图南留别司马太守卢溪别人送程六送朱越别辛渐送柴侍御送万大归长沙送吴十九往沅陵别皇甫五送崔参军往龙溪送郑判官送姚司法归吴送高三之桂林旅望题朱炼师山房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河上老人歌春怨补遗(二十九题,二十九首,断句十三则): 旅次周至过韩士别业上侍御七兄上同州使君伯留别赠李侍御送别失题又又城旁题净眼师房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林寺以诗寄之寄是正字与张折冲游耆阇寺梅道士水亭与黄侍御北津泛舟失题洞庭湖作奉和卢明府九日岘山宴马二使君崔员外张郎中寒食卧疾喜李少府见寻咏青秋日过香积寺与苏卢二员外期游丈八寺而苏不至因有此作奉酬睢阳路太守见贻之作送乔林秋思还山贻湛法师山行寻隐居不遇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原湖北省天门师范教务主任男,1932年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市,大学文化,中文高级讲师,原任湖北省天门师范教务主任。
现为中外书画名人研究院名誉教授,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特聘书画家、北京东方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少年书法家协会徐州分会理事、世界书协徐州分会副会长、天门市书协教育分会副会长、天门市书法艺术研究会顾问。
他生平爱好书法和旧体诗词,退休后更是致力于书法和旧体诗词的研究与创作。
其书法作品于1993年入选《全国书画晋京汇展》,获三等奖;在同年的北京笔会中,作品获二等奖;在1994年的首届中日现代书画篆刻艺术作品大赛中获三等奖;在1998年的“刘邦杯”、“滕王阁杯”和“禹王杯”等全国书法艺术大赛中,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在1992,1994年里,有5幅作品被选为精品分别送日本、加拿大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1997年,被列入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跨世纪著名书画家精典》,1998年分别入编《跨世纪中华文艺人才大典》和《中国专家大辞典》,1999年元月,入编《跨世纪书画名家墨迹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