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与中医药学科学

合集下载

中药学专业培养方案

中药学专业培养方案

中药学专业培养方案中药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职业素养的人才。

以下是中药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中药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剂、中药质量控制、中药安全性评价、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中药新药、大健康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能力,能胜任中药生产、管理、研究、流通、教育、国际交流及文化传播等行业岗位的中药学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毕业生就业行业及岗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药学及其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中药学专业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剂、中药质量控制、中药安全性评价、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中药新药、大健康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能力,能胜任中药生产、管理、研究、流通、教育、国际交流及文化传播等行业岗位。

专业知识要求本专业学生应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但不限于临床中药学、方剂学、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波谱解析、物理化学、药理学等。

专业能力要求本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具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开展中药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2)具有从事中药生产、加工、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生产工作的能力;(3)具有对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与技能的应用能力;(4)具有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5)具有中药新药、大健康产品开发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分要求本专业学制基本为四年,最长学制为七年。

学生需修满规定的学分,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等。

(2)专业基础课:包括临床中药学、方剂学、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

最好就业的生化与药品类十大专业

最好就业的生化与药品类十大专业

最好就业的生化与药品类十大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应用、检验分析、技术监督、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生物遗传学、生物化学基础、细胞生物学基础,、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物制品分析测试、现代生化技术、仪器仪表施用及养护、发酵工程设备、化学和生物学实验、生产实习、野外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就业方向:毕业后可在企事业部门从事生物技术应用、产品研究开发和生产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微生物技术领域从事生产、技术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大学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化工原理、发酵工艺、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工业分析、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组织培养、生物工业下游技术、发酵工厂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微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微生物制品研发岗位、微生物制品质量检验岗位、微生物制品销售岗位、微生物制品推广岗位。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饮片、中成药和中药制剂生产工艺、技术改造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中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工艺学、化工原理、中药制剂机械与设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就业方向:从事中药制剂生产相关岗位、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中药生产技术管理、验证等工作。

培养目标:培养从事药品开发、生产、贮藏、销售、使用过程中质量检测和药品质量管理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药事概论、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品质量管理技术、现代药剂应用技术、现代药物分析检验技术、药品生物检定技术、药物分析质量管理规范、药学微生物基础技术、现代仪器分析技术、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综合设计、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301100350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英文名称:Biochemistry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64 学分:4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16实践学时:0 指导自学学时:0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药物制剂、适用层次:本科药学、中药学、中药学(国际交流)先修课程:化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基础)承担院部:基础医学院;学科组:生物化学与生物工程学科组二、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阐明生物体化学组成及其在体内的化学变化的一门基础课,是生命科学的前沿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较系统和扎实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思维,为学习后续的药学、中药学基础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将来开展中医药学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支撑。

(二)教学基本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加强基础、突出重点,由浅入深地介绍本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联系生物化学国内外科学研究新理论和新成果在药学、中药学的应用;注意各章节知识衔接协调、避免与其它课程知识重复或者脱节。

在教学方法上,积极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设施,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教学内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并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室条件,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着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二年级第一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静态生物化学、动态生物化学和遗传信息传递转接三篇章的内容;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现代科学的生命思维和一定的创新思维。

重点章节是教材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

难点章节是教材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中药学药物制剂和制药工程专业全文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中药学药物制剂和制药工程专业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编号:英文名称: Biochemistry课程性质: 必修课总学时: 54学时讲课学时:54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学分: 3适用对象: 中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专业先修课程:医学生物学、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生物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化学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是药学相关专业的一门医药学基础课。

其目的主要是应用化学、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阐明人体的化学组成,在生命活动中所进行的化学变化及其调控规律等生命现象的本质。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继医药学基础课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将来中医药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本课程内容主要通过理论课讲授,让学生掌握并熟悉生物化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的一些新进展,让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的生物分子的结构与理化性质,主要营养物在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遗传信息的传递,具备一定的相关生物学方面知识。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生物化学》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理论讲授方式进行。

在讲授中主要采用讲座式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课堂教学形式,辅以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

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为主,要求了解的内容自学为主。

在讲授中体现专业特点,体现专业特点,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明确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性,逐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进行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不仅仅是单纯接受掌握知识,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学的方法与能力,我们开展了“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改革尝试。

通过个别的病案提出相关的医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自己独立去寻找答案并进行小组集体讨论,在教师的参与下共同分析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药学大一课程表

药学大一课程表

药学大一课程表1-2:高等数属学二I、无机化学、药学导论、分析化学、基础生物学、基础化学实验1-3:高等数学二II、有机化学、人体解剖与生理学2-2:现代分析技术与应用、药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物理化学2-3:数理统计方法:、病理生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药物化学I、生药学3-2:药理学I、药剂学I、天然药物化学、药事管理学、中医药学概论3-3:药物分析、临床药理学、药物治疗学、药物毒理学、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药物合成策略与实例、药物制剂设计策略与实例、药理学案例分析、生物技术制药、药物发现中的关键技术、药用高分子材料与新型给药系统、药理学进展4-2:药物化学II、药理学II、药剂学II4-3:毕业论文主要课程如下: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英语、形态学概论、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学概论、医学生物学、药理学、无机化学、定量分析、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中医学基础、中药学。

方剂学、药物的波谱分析、中药化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分析和药事管理学等。

该专业的培养采用本科生导师制以保障毕业生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较好的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毕业后可以在各级医院及医疗机构、制药及药品经营企业、药品检验部门、药品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及医药院校等从事研究开发、中药检验、质量控制、生产管理、药品营销等方面的工作。

中药学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熟悉临床用药的基本知识;2.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掌握中药质量鉴定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3.掌握中药药理学与毒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4.具有中药炮制加工、制剂制备和制剂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5.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与营销的基本知识;6.了解中药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

中药学专业可以参加的考试有中药学职称考试和执业药师考试。

现代生物科学对中医药学发展的启示和帮助

现代生物科学对中医药学发展的启示和帮助

现代生物科学对中医药学发展的启示和帮助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背景介绍1.1 中医药学的历史和传统。

对中药学专业的了解

对中药学专业的了解

对中药学专业的了解一、中药学专业的由来中药学专业是中国特有的传统专业,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医药学。

在古代,中医药学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逐渐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中药学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一门涵盖中草药、中药制剂、中药药理、中药鉴定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二、中药学专业的作用中药学专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中药学专业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通过对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2.培养中医药人才:中药学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中医药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研发和推广中药产品:中药学专业通过研发和推广中药产品,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中药治疗方案,为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4.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药学专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中草药种植、中药制剂生产等,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三、中药学专业的意义中药学专业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药学专业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中药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2.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中药学专业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中药进行现代化研究,可以发掘更多有效的中药新药,提高中医药的治疗水平。

3.服务人类健康:中药学专业致力于研发和推广安全、有效的中药产品,为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同时,中药学专业还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四、中药学专业主要课程和学习内容中药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等。

这些课程的学习内容涵盖了中药的理论、应用、制剂、鉴定以及炮制等方面的知识。

1.中药学: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功效、应用等,包括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动物和矿物等。

生物化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生物化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第二节核酸的提取和定量
一核酸提取 二核酸定量
第三节印迹杂交技术
一印迹杂交基本原理 二常用印迹杂交技术 三生物芯片 四印迹杂交技术与基因诊断
第四节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一 PCR基本原理 二常用PCR技术
第六节重组DNA技术
一目的DNA制备 二载体选择 三体外重组 四基因转移 五细胞筛选和DNA鉴定 六目的基因表达 七应用
小结
讨论
第一节代谢整体性
一物质代谢相互联系 二能量代谢相互协调
第二节细胞水平代谢调节
一代谢途径区室化 二代谢途径关键酶 三关键酶变构调节 四关键酶化学修饰调节
第三节信号转导与代谢调节
一激素 二激素受体 三蛋白激酶A途径 四蛋白激酶C途径 五糖皮质激素作用机制 六甲状腺激素作用机制
第二节非蛋白氮
第三节核酸的理化性质
一紫外吸收特征 二变性、复性与杂交
01
第一节酶的 分子结构
02
第二节酶促 反应的特点 和机制
03
第三节酶动 力学
04
第四节酶的 调节
06
第六节酶与 医学的关系
05
第五节酶的 命名和分类
小结
讨论
第一节酶的分子结构
一酶的活性中心 二酶的辅助因子 三单纯酶和结合酶 四具有不同结构特征的几类酶 五同工酶
第三节氨基酸的特殊 代谢
第四节激素对蛋白质 代谢的调节
小结
讨论
第一节概述
一食物蛋白营养作用 二食物蛋白消化 三氨基酸吸收 四腐败 五组织蛋白分解 六氨基酸代谢一览
第二节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一氨基酸脱氨基 二氨代谢 三 α-酮酸代谢
第三节氨基酸的特殊代谢
一氨基酸脱羧基 二一碳代谢 三含硫氨基酸代谢 四芳香族氨基酸代谢 五甘氨酸代谢 六精氨酸代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中西医)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中西医)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232051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中西医学分:4学分总学时:72学时其中:讲授56学时,实验16学时先修课程:解剖学、组织胚胎、有机化学、医学生物学后续课程: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临床专业课程授课学期:第2学期选用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生物化学实验指导 2016年( 自编教材)必读书目:[1] 周爱儒,生物化学(第八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2] 陈诗书,医学生物化学(第八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 药立波,医学分子生物学(第八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其功能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其代谢过程及其调节规律等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后继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疾病发生机理,为中西医结合诊断疾病、制定预防和治疗措施等奠定基础。

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以生物化学为立足点的医学基础知识,才能学好医学相关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才能更深入理解生理学、病理学等学科的内容。

总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三、理论教学课时安排、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1、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1)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概念。

(2)熟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与医药学的关系。

(3)了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史。

2、教学内容(1学时)(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2)当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阐述当代生物化学的概念,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浅谈化学与中医药

浅谈化学与中医药

浅谈化学与中医药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以及化学理论和方法在中医药及中药材的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医药中药化学天然药物现代化中医理论独特,临床用望、闻、问、切来诊断,方剂中有君、臣、佐、使之分;药型分丸、散、膏、丹,品种很丰富。

在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中,化学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为中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手段,使中药的发展趋向科学化、规范化;同时,中药也为化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二者相互融汇、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新学科——中药化学,即应用现代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学科,主要研究单味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检识、结构测定、结构改造及中药化学成分与中药制剂的关系,这在中药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个中医学的学生,我觉得我们的责任很大,我们的传统中医正处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发展还并不繁荣,那么,就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所学,将其发扬光大。

这并不只是要在国内将它发展起来,跟重要的是,要将其推向国际市场,让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能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

在获益于中医的同时,增强其在海外的声誉。

要做到这一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我相信,经过中医人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并与现代化学的理论与方法结合起来,一定可以让梦想照进现实。

1.生物化学与现代中医学生物化学主要是以化学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活动、化学变化规律的学科。

①生物化学与医学课程中的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以及临床医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不掌握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规律,就无法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治疗和预防作用的机制。

②从发扬中医学角度说,掌握现代科学和生物化学理论和方法,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健康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营养、遗传、衰老等诸多问题,而且从蛋白质、核酸的分子结构的变化来探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这对中医学的发扬,无疑会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③ 中草药本身也是生物体,其中许多属于生化药物。

教材:中西医结合专业《生物化学》教材使用体会

教材:中西医结合专业《生物化学》教材使用体会
识、 基本技能对 中西 医结合专业 的学生至关 重要 。中西 参与报名 。建议可效仿 自主招生试行 中学校 长推荐负 责制 。 在报考资格审查过程中 , 所在 中学相关负责人除 应告之考生享受 的权利外 , 还要明确强调其 “ 十年任教 义务 ” 在 “ 方 自愿 ” , 双 的原 则下签署 《 费师范 生就读 免 协议 》 同等报考条件下 , 。 优先考虑家庭贫困学生。 国 全 范围内 ,六所部属 师范大学招生名额应 大幅 向中西部 落后 地区进 行倾斜 。“ 出” 的是在保 证免费师范生 严 指 培养质量 的基础上 坚决严惩 “ 毕业 违约 ” 现象 , 同时强 化所签署 的《 免费师范生就读协议》 的法律效应 。 2为保证 免费师范生 的培养质量 , . 建议施行年度考 核制 , 及时进行淘汰和替补。为保证免费师范生的培养 质量 , 建议 加强免费师范生期 中考核制度 , 实行年度考
[ 明庆华. 1 J 实行师 范生免 费教育的意 义及 面临的 问题 U. 】 湖北 大学学报 ( 哲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会科 学版 )2 0 ,3 )4 — 9 ,08 (4 ,7 4 . [黎婉 勤. 2 】 关于师范生免 费教 育的若干思考. 师教 育研 究U. 教 ]
20 ,93 :4 2 . 0 7 1 ( )2 - 8

流畅, 紧扣 专业特点 , 把握专业动向。
关键词 : 中西医结合专业 ; 生物化 学; 教材
中图分类号 : 6 0 G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6 4 92 (0 20 — 0 6 0 17 — 3 4 2 1 )3 0 9— 3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 学和 医学发 展的领头学科和主要推动力 ,也是认识 生命现象 和疾 病本 质及 指导 中西 医结 合研 究 与发 展 的重 要科 学理 论 。生物化学是 中西 医结合专业 西医基础课 的主干课 程之一 , 因此 , 学习和 掌握生 物化学基 础理论 、 基本知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1.生物化学:是一门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规律和生命本质的科学。

2.生物化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阶段:叙述生物化学、动态生物化学和机能生物化学。

3.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是生物化学发展进入分子生物时代的重要标志。

4.生物化学知识应用于中医药学研究也将大大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

如中药成分对机体代谢及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5.糖类:是一类多羟基酮及其缩聚物和衍生物。

6.单糖:只含有一个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单位7.成苷反应:在单糖的环式结构中,由醛基氧或羰基氧形成的羟基称为半缩醛羟基,该羟基可以和其他分子的羟基脱水缩合,生成糖苷。

8.寡糖:是由2-10个糖基以糖苷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包括麦芽糖、蔗糖和乳糖。

9.必需脂肪酸:人和动物正常生命活动需要但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从食物中摄取,故称之。

包括亚油酸,α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三种。

10.软脂酸有16个C,硬脂酸有18个C、11.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结构单位。

自然界中的氨基酸有300多种。

其中用来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20种,这20种氨基酸称为标准氨基酸。

12.蛋白质主要由C、H、O、N组成,其中N是蛋白质的特征性元素。

生物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样品含氮量陈×6.2513.氨基酸的结构: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羧基、氨基、R基和一个氢原子。

特点:α-氨基酸(Pro除外)、R侧链不同、不对称碳原子。

分类:○1非极性疏水R基氨基酸○2极性不带电荷R基氨基酸○3带正电荷R基氨基酸(碱性)○4带负电荷R基氨基酸(酸性)14.氨基酸的性质:(1)紫外吸收特征,色氨酸和酪氨酸在280nm波长是吸收峰。

(2)两性电解和等电点。

氨基酸都含有氨基和羧基,氨基可以结合H而带正电荷,羧基可以给出H而带负电荷,所以氨基酸是两性电解质,氨基酸这种解离特性称为两性电解。

在某一PH值条件下,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同,溶液中氨基酸的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氨基酸的等电点(3)茚三酮反应15.蛋白质的分类:根据组成分为单纯蛋白质和缀和蛋白质;根据构像分为纤维肽蛋白质和球状蛋白质。

中药生物化学:一个发现和发明新药物的新途径

中药生物化学:一个发现和发明新药物的新途径

中药生物化学 : 一个发现和发明新 药物的新途径
发现和使用 中药 ,应该是中华 民族能在展望未来中 对人类作 出重要 贡献 的一个领域。中医药学在其发展 的 历史 中不仅发现了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借 以二次深入研究 和开发 的中药 ,而且 为今天的药物科学提供 了一种关于 中药 , 也启发于 当今化学和生物药物使用的独特方法 : 按 照中药的“ 七情 ” 属性配伍而成的方剂 。 对于现代 的中药研究来说 ,基于传统 中药学 的理论 和经验 , 借助于现代药物科学 的研究方法 、 技术和思维模 式 ,药物科学家们已经推动 中药的研究分化发育 出许多 不同的分支学科 , 在这其中 , 中药化学无疑是一个最具吸 引力的研究领域 。中药化学的研究使 我们能够找到大量 的和具有特定生物活性 的天然产物 ,并基 于这些产物 的 而是 与初生代 谢(r r eaoi 相互联系的。 pi ym t lm) ma b s 初生代 谢为所有重要次生代谢途径提供化 学结构单位( udn b i ig l bok ,而许 多次生代谢产物 也用于初生代 谢产物 的合 l ) c 成 。本图便简要地提供 了中药体 内这样一幅生动的代谢
[4 滕晶. 1] 康脑灵 Ⅱ号治疗血管性痴呆实验与临床 研究 [] J. 山东中医 药大学学报 ,00,4 1 :8 20 2 ( )4 .
[] 1李小刚 , 汤洪川 , 黄克维. 血管性 痴呆大鼠脑区和血浆 中 [ 内啡 3 - 肽含量的变化[] 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96 3 4 : 19 ,( )
参考 文 献
华神经科杂志 , 9 ,4 6 :1 . 1 4 2 ( )3 1 9 [O 梅建 勋 , 1] 张云岭 , 张伯礼 , 多发梗塞性痴呆大鼠模型的改进 与 等. 应用[ ]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0 0 2 ( )13 15 2 0 ,0 2 :1— 1. [ 1林坚 , 1] 王子栋. 血管性 痴呆动物模 型[ ] I 中国应用生理 学杂志 , 1.

中药学类(中药学、中药制药、中药资源与开发)

中药学类(中药学、中药制药、中药资源与开发)

中药学类(中药学、中药制药、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学(教育部一流学科、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优势学科、江苏省品牌专业)学历:本科学制:四年(前两年学习中药学类基础课程,分流后两年学习本专业主干课程)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及相应的科学方法,能够传承传统中药学理论与技术,从事中药生产、检验及药学服务等方面工作,并在中药教育、研究、管理、流通、国际交流及文化传播等行业具备发展潜能,具有中医药思维、国际化视野、良好思想道德、职业素质、创新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高素质、创新性和应用型中药学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解剖组胚学、生理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药事管理学。

就业去向:在医疗机构、制药企业、药品经营企业、药品监督管理机构、药品检验机构、科研单位及医药院校等从事中药科学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生产管理、质量检验、药品营销、药学服务等工作。

中药制药(教育部一流学科及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专业)学历:本科学制:四年(前两年学习中药学类基础课程,分流后两年学习本专业主干课程)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化学、中药学基本理论,具备中药生产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中药制剂生产、工艺设计与产品研发、质量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学、中药化学、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中药炮制工程学、中药制药化学、中药制药分离技术、制药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

就业去向:在制药企业及药品经营企业、药品监督检验管理机构、科研单位、医院制剂部门及医药院校等从事中药新产品研究开发、生产管理、质量检验与控制、药品营销等方面的工作。

中药资源与开发(教育部一流学科及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学历:本科学制:四年(前两年学习中药学类基础课程,分流后两年学习本专业主干课程)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中药资源与开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医学、中药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备中药资源调查研究、生产、保护与更新、综合评价、研发、创制、管理等能力和素养,能在中药资源管理、药物研发、药品监管、中药生产和经营等单位和部门,从事中药资源研究、药材生产、质量监控检测、中药资源性新产品的创制和研发、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药学、预防、临床、中药等专业)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药学、预防、临床、中药等专业)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供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制药工程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药学专业、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检验专业、护理学专业及所有方向使用)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生物化学(biochemistry)又称为生命的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

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

生物化学的研究主要采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但也融入了生物物理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免疫学等的理论和技术,使之与众多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交叉。

本课程主要向学生传授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体重要物质代谢的基本途径、主要生理意义、调节以及代谢异常与疾病的关系;基因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基因表达调控的概念;各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它们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等知识。

为学生学习其他基础课、专业课乃至毕业后的继续教育、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中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疾病诊断、预防、治疗奠定理论与实验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

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

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超大纲内容约占5%。

本大纲的参考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普通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生物化学(第六版)》(周爱儒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大体分为四个部分:从第一章到第三章为第一部分,主要讨论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第四章到第九章为第二部分,主要内容为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及代谢调节;第十章到第十四章为第三部分,主要内容为分子生物学中遗传信息的流向及调控;第十五章到第十八章为第四部分,主要内容为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机能生物化学等内容。

中医药学习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中医药学习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中医药学习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通过对人体整体的观察和调理,以中草药、针灸等方式治疗疾病。

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中医药学也与其他学科进行了交叉融合,既丰富了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也为其应用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学习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并分析其对中医药学发展的意义。

一、中医药学与生物学的交叉融合生物学为解析生命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生存规律提供了科学方法和理论基础。

中医药学通过对人体的观察和实践,总结出了丰富的生命规律和治疗方法。

而在现代鉴定中药材有效成分和药效时,中医药学借用了生物学的理论和实验室技术。

通过研究生物学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手段,中医药学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中草药的药效,推动中医药学的科学化进程。

二、中医药学与心理学的交叉融合中医药学注重人体的整体性,将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心理学则研究人类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探讨人的内心世界及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中医药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人体的整体健康状态,还可以丰富中医药学的治疗手段。

例如,心理治疗结合中医药学的方法,可以更好地缓解心理压力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提高治疗效果。

三、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交叉融合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都致力于治疗和保护人类健康,但在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医药学强调整体观察和辨证施治,而现代医学更注重疾病的病因学和病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然而,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并非是彼此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和融合的。

中医药学的经典理论和临床经验可以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而现代医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也可以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支持和验证。

四、中医药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融合信息科学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技术的应用,为中医药学的研究和推广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信息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对中医药经典文献进行数字化、数据库化处理,提高对中医药学知识的获取和应用效率。

2025中医学选科要求

2025中医学选科要求

2025中医学选科要求
2025年中医学的选科要求可能会根据不同国家、地区和学校
的教育制度和要求而有所不同。

通常来说,学生在选择中医学选科时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 基础科学选修课:包括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科目,这些科目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认识,为后续学习中医理论打下基础。

2. 中医基础理论:学生需要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和理论,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并学习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基本原则。

3. 中医诊断学:学生需要学习中医的四诊法(望、闻、问、切)以及各种中医诊断方法和技巧。

4. 中医治疗学:学生需要学习中医的各种治疗方法和技术,如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

5. 中医药学:学生需要学习中药的基本知识、性能、功效和应用,以及中药的配方和制剂。

6. 中医临床实践:学生需要进行中医临床实践,通过参与临床实习或培训,掌握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实际操作技能。

以上是一些可能的选科要求,具体要求和课程设置可能会因不同的教育体系和学校而有所不同。

中药药理学科学内涵

中药药理学科学内涵

中药药理学科学内涵中药药理学科学内涵是指研究中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以及其对病理过程的影响机制的学科,属于中医药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中药药理作用、药效物质基础、中药与生物体互作机制、中药合理使用等方面。

一、中药药理作用中药药理作用是指中药物在生物体内所发挥的药理效应。

中药药理作用的形成是由于多种药物成分的协同作用,通过影响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调节内环境,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是中药发挥其治疗作用的重要基础。

二、药效物质基础药效物质基础是指中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化学物质基础。

目前已发现了很多中药物的有效成分,如二苯并香豆素、黄连素等。

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对于提高中药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三、中药与生物体互作机制中药与生物体互作机制是指中药物在生物体内所发挥药效的机制。

中药物与生物体互作机制的研究包括中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生物药动学和中药物与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生物药理学研究。

四、中药合理使用中药合理使用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下,科学地选用、配伍、使用中药,达到最佳疗效的目的,同时减少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中药合理使用是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环节之一。

综上所述,中药药理学科学内涵包括了中药的药理作用、药效物质基础、中药与生物体互作机制以及中药的合理使用。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既有理论层面的探讨,也有实践层面的应用,对于推进中医药学的发展和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绪论
第一篇 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章 糖类化学
第二章 脂质化学
第三章 蛋白质化学
第四章 核酸化学
第五章 维生素
第六章 酶
第二篇 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第七章 生物氧化
第八章 糖代谢
第九章 脂质代谢
第十章 蛋白质分解代谢
第十一章 核苷酸代谢
第十二章 物质代谢的调节
第三篇 遗传信息
第十三章 DNA的生物合成
第十四章 RNA的生物合成
第十五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十六章 基因表达调控
第四篇 药学生化
第十七章 药物在机体内的生物转化 第十八章 生物药物
第十九章 药物研究与生物化学技术
绪论
生物化学的概念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分子水平上来研 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和生命活动化学原理的科 学,它阐明了生命活动的本质,故又称为生命的化学。
8
8
典型案例
1926年Sumner提取了脲酶,并首次证明酶的
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1932年英国生化学家Krebs等人提出了鸟氨酸循环
的多酶反应途径。
9
9
1937年Krebs公布了三羧酸循环。 1940年德国Embden和Meyerhof公布了糖酵解途 径(即Embden-Meyerhof途径)。 随后脂肪酸氧化途径和核苷酸代谢途径也相继被阐明。
10
10
3. 功能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阶段
功能生物化学研究生物分子、细胞器、细胞、 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即从生物整体
的角度来研究生命现象。
11
11
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
模型。
1959年Crick提出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
1966年确立了全部的遗传密码。
孙 聪(长春中医药大学)
李丽帆(广西中医药大学)
李爱英 (河北中医学院)
何迎春(湖南中医药大学)
汪 红(成都中医药大学)
宋高臣 (牡丹江医学院)
陈 彻(甘肃中医药大学)
陈美娟(南京中医药大学)
顾志敏(天津中医药大学)
杨 云(云南中医学院)
熊浩仲(江西中医药大学)
谭宇惠(广州中医药大学)
魏敏惠(陕西中医药大学)
德国著名化学家 Fischer 生理化学家 Hoppe-Seyler 医学工作7 者 Miescher
7
2. 动态生物化学阶段
在了解了生命的物质组成之后,生物化学研究自 然就要进一步阐明维持生命活动的化学反应,即研 究生命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酶、维生素 和激素等在代谢过程中的作用。由于代谢是一个动 态过程,这一阶段称为动态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已渗透到中医学的各个 领域。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许 多疾病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大大促 进了中医学的发展。 26
26
(二)生物化学与药学的关系
1. 生物化学是药学的基础学科。 2. 生物化学与制药工业生产实践密切相关。 3. 生物化学的实验方法在制药工业中广泛应用。 4. 药品生产中无菌操作多利用了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 5. 生物工程制药是以生物化27 学、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 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21
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发生在机体内的化学反应称为代谢。 是机体与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22
22
物质代谢调节
细胞水平 激素水平 整体水平Fra bibliotek2323
基因表达及其调控
基因表达是指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等一系列复杂
过程指导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产物。基因表达调控可
以在多环节上进行,是一个错综复杂而协调有序的过
18
生物体的物质组成
水 (55 % ~67%)
蛋白质 (15 % ~ 18%) 脂质 (10 % ~ 15%) 糖类 ( 1 % ~ 2%) 无机盐 ( 3 % ~ 149%) 核酸
19
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是功能的基础 功能是结构的体现
20
20
21
生物大分子主要指蛋白质和核酸,其重要特征是它们属于信息 载体和信息产物,故也称为生物信息分子。
1972年在斯坦福大学首次产生了第一个重组
DNA分子。
12
12
1976年Y.W.Kan做出了地中海贫血出生前诊断。 1977年人类第一个基因被克隆,生产出人生长激 素抑制素。 1986年K.Mullis等建立了PCR技术。 1990年基因治疗正式进入了临床实验阶段。 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 后基因组计划将进一步深13入研究各种基因的功能与 调节。
4
4
一、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
叙述生物化学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动态生物化学 —20世纪的头50年
功能生物化学
5
—20世纪50年代开始
5
1. 叙述生物化学阶段
叙述生物化学又称为静态生物化学,主 要研究生命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奠定了生物 化学的基础。
6
6
代表人物
18世纪中叶 药剂师Scheele 19世纪中叶以后
程,这一过程与细胞生长、分化以及机体生长、发育
密切相关。
24
24
基因表达调控
基因表达调控可在多阶段、多水平上进行,是一 个十分复杂而协调有序的过程。
基因表达及其调控,特别是真核生物基因表达时
调控的规律是目前分子生物学最重要、最活跃的领
域之一。
25
25
三、生物化学与中医药学的关系
(一)生物化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16
16
吴宪提出了蛋白质变性学说,与Folin合作创立了血 糖测定法。
王应睐等人1965年合成牛胰岛素。 王德宝等人1979年合成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
17
17
二、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 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及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2. 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3. 基因表达及其调控
18
编委会
主 编 郑里翔(江西中医药大学)
副主编(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和生(贵阳中医学院)
张晓薇(山西中医药大学)
徐安莉(湖北中医药大学)
郭 平(山东中医药大学)
崔炳权(广东中医药大学)
编 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水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王艳杰(辽宁中医药大学)
毛水龙 (浙江中医药大学)
朱 洁(安徽中医药大学)
13
1953年, Watson 和Crick提 出了DNA 双螺旋模 型,奠定 了现代分 子生物学
基础。
DNA双螺旋模型
14
14
15
1973年,Cohn和Boyer分别完成了DNA体外重组; 基因工程诞生。
15
二、我国对生物化学发展的贡献
在酿造上的运用。 疾病的论述、预防和治疗上的运用。 在生化领域上的突出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