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导学案(教师版)
《寂静的春天》教案设计(获奖)
.教案设计《寂静的春天》教案设计一、教材概述《寂静的春天》是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
这是一个说明文单元,是在上册学习了说明文单元的基础上的第二个说明文单元,本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三篇文章。
说明文的阅读是现代文阅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现实生活中也会出现大量的说明文。
教学的重点基本可以概括为筛选并提取文章信息,归纳说明文容,理清说明文的写作思路,分析结构和写作手法。
下册的这个单元是在上册说明文单元学习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是在复习基础上的巩固和提高。
通过前两课的复习、巩固,学生基本掌握了说明文的学习重点,所以《寂静的春天》的教学可以更侧重于人文目标的达成。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仍旧是一年级的园林专业学生。
对于即将步入二年级,将要开展专业实习的学生来说,语文教学更要适应工具性的要求。
能力培养比知识传授更重要,职业感情比知识传授更重要。
第一,学生通过以前所学能把握学习说明文的要求,积累了阅读说明文的一般方法。
他们的专业特点也易于对本文的教学容产生兴趣,通过跨学科,不同的课堂表现形式更充分激发学生的在兴趣。
第二,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分析作为典的说明文,教学容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把本科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诵读全文,掌握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意思。
2.分析探讨影响环境,使春天“沉寂”的因素。
3.培养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学习作者以非凡的个人勇气发出的保护环境的呐喊的精神。
4.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与人与自然、环境有关的材料,根据要求,制作展示材料。
四、重难点分析根据单元总体目标和教材特点,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整体感知文章,探讨文章观点,体会关键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根据说明文学习要求,对重点的把握,可以引导学生以讨论问题的形式深入理解,结合作者和写作背景来进行。
2.开展网路课学习自主学习,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寂静的春天》学案
精心整理
《寂静的春天》学案
蕾切尔.卡森
【学习要求】
1.诵读全文,掌握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把握科学小品的语言特色。
发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书”;“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
美国人把卡森的《寂静的春天》与《汤姆叔叔的小屋》相提并论,认为这两本珍贵的书都改变了他们的社会。
(本文是这部书的节选)
(二)学法指导
1.通过图书馆、网络或其他渠道,阅读《寂静的春天》全书内容。
2.结合第二单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校园热点问题——校园环境污染的调查与取证,在课堂中展示活动成果,开展大讨论。
(三)知识积累与课前预知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啮齿()牲畜()畜牧()步履()
拨弄()滞留()栖居()
析。
①“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
”
②正如艾伯特.史怀哲所说:“人们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
③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
4、除了课文里提到的化学药品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会使地球上出
现“寂静的春天”?人类需要做些什么?。
《寂静的春天》学案
《寂静的春天》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的环保精神,把握文章主旨;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梳理,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与危害;3、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探究理解重点语句和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畅读全文,通过查工具书和阅读注释,读准字音。
啮齿()拨弄()滞留()栖居()步履()牲畜()骨骼()2.联系语境,查字典或词典理解词义。
不可逆转:一丝不苟:屈指可数:3、搜集一些自己身边见到的环境污染的事例,并谈一谈自己对环保的看法。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一)整体感知1.全文的中心主旨是书上的哪一句?(或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人类对环境的污染,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后果怎样?3.联系课文内容,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寂静”的?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
(二)合作探究1.课文对地球生命的历史阐述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找出两三处,结合上下文来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2.主题探讨:你认为文章要告诉我们的主旨是什么?3.除了课文里提到的化学药品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人类需要做些什么呢?【数据资料】美国《洛杉矶时报》曾以“大地母亲生活中的一日”为题报道了整个世界一天中发生的事情:①世界各国70%的城市居民,即15亿人,呼吸着不卫生的空气,至少有800人由于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
②5600万吨二氧化碳排入大气层,大部分是通过使用矿物燃料和焚烧、热带雨林排放的。
③至少15000人死于不安全的水造成的疾病,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④12000多桶石油泄漏到世界的海洋,这足以注满25个游泳池;约1725万千克垃圾被从船上丢入海中。
⑤180平方英里(约460平方千米)的森林消失;多达140种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灭绝,主要原因是森林和珊瑚遭到破坏。
⑥世界上413座商用核反应堆的发电量约占世界能源消费量的5%,它们产生的核废料达20多吨。
《寂寞的春天》教学案教师版
班级:姓名:6.寂静的春天【旧知检测】1、名句默写⑴移船相近邀相见,。
,犹抱琵琶半遮面。
⑵间关莺语花底滑,。
,凝绝不同声暂歇。
⑶曲罢曾教善才服,。
,一曲红绡不知数。
⑷岂无山歌与村笛,,,如听仙乐耳暂明。
【考点呈现】一、课标要求知识目标: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能力目标:自主阅读,分析结构、概括文意。
情感目标: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二、重点和难点重点5★4: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难点:揣摩重点语句。
考点分析:近五年全国卷出现5次。
角度:在现代文阅读中以客观题的形式考察。
【尝试练习】1、标题“寂静的春天”是什么意思,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
答案:“寂静的春天”是指人类滥用化学药物在杀死昆虫的同时,必将危及地球其他生物乃至人类的生存,最终导致春天里出现毫无生机、死气沉沉的可怕景象。
作者警告:滥用化学药物破坏自然生态,人类将会遭到自然的强烈报复,导致自身的灾难。
二、典型示例选项:(2013·天津卷第7题B项)“微博粉丝”和传统“粉丝”都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在追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
原句:换句话说,“粉丝”对偶像“评论”,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都”说法绝对。
原句说“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自我实现”。
选项中说的“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是有条件(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的,并不是所有的“粉丝”“都”能获得。
【巩固练】2.仔细体会这个句子,说说它所表达的含义。
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
答案:形象地表现出化学药品的危害极大,隐蔽性极强,容易被人忽视,意在唤起人们的注意,表达作者迫切的心情。
《寂静的春天》学案
《寂静的春天》学案一、背景介绍《寂静的春天》是美国女作家蕾切尔·卡森的一部代表作,也是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
该书于1962年,卡森以寓言的方式描述了人类可能面临的生态危机,并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建议。
这本书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和讨论,对环保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寂静的春天简介《寂静的春天》讲述了一个虚构的美国小镇因过度使用化学农药而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书中详细描述了农药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危害,以及人们如何采取行动来改变现状。
三、主题分析《寂静的春天》的主题主要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作者通过描写小镇上的生态问题,提出了人类需要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观点。
同时,书中也强调了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
书中还探讨了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环保中的责任和角色。
四、人物形象分析在《寂静的春天》中,主要人物是一位女性科学家瑞秋。
她勇敢地揭示了农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并努力寻求解决方案。
她的形象体现了女性的力量和智慧,也反映了科学家在环保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书中还有一些次要人物,如政府官员、企业和农民等,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对环境问题持有不同的态度。
五、艺术特色分析《寂静的春天》是一部文学作品,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寓言式叙事风格:作者采用寓言的方式,将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融入到虚构的小镇故事中,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
2、细腻的环境描写:书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非常细腻,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环境遭到破坏后的沉痛和无奈。
3、强烈的情感表达: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内心的变化和情感的冲突,表现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希望。
4、科学的严谨性与文学的艺术性相结合:书中的科学理论严谨准确,同时运用文学的手法进行描写,使科学知识更具趣味性和可读性。
六、阅读建议1、深入理解书中的主题和观点:阅读时需要认真思考书中的主题和观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进行思考和分析。
寂静的春天教案(与《寂静的春天》配合)
寂静的春天教案(与《寂静的春天》PPT配合)章节一:引言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背景及书中主要内容。
2. 教学内容:介绍瑞秋·卡森及其著作《寂静的春天》。
3. 教学方法:PPT展示、讲解、学生阅读。
章节二:春天的破坏者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春天生态系统的变化,以及杀虫剂对春天的破坏。
2. 教学内容:分析春天生态系统的平衡,探讨杀虫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教学方法:PPT展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章节三:死亡之河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杀虫剂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
2. 教学内容:分析杀虫剂对河流生态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 教学方法:PPT展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章节四:鸟儿不再歌唱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杀虫剂对鸟类的危害,以及鸟类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教学内容:分析杀虫剂对鸟类的毒性,探讨鸟类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3. 教学方法:PPT展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章节五:人类的警示1.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2. 教学内容:总结《寂静的春天》中的警示,探讨人类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3. 教学方法:PPT展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学生发言。
章节六:生态系统的警告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关系的破坏。
2. 教学内容:讨论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人类活动如何打破这些平衡。
3. 教学方法:PPT展示、互动游戏、小组讨论。
章节七:化学品的泛滥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现代农业中化学品的广泛使用及其潜在危害。
2. 教学内容:探讨农药、化肥等化学品的使用情况,以及它们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可能影响。
3. 教学方法:PPT展示、视频资料观看、小组讨论。
章节八:健康之谜1.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 教学内容:分析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讨论杀虫剂等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
《寂静的春天》学案
《寂静的春天》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认识化学农药对环境和生物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3、学习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生动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书中所描述的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掌握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和科学数据进行论证的方法。
2、难点(1)思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2)分析书中的科学观点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美国海洋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她的作品《寂静的春天》引发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环境保护运动。
2、写作背景20 世纪 50 年代,大量化学农药在美国被广泛使用,对环境和生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但当时人们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
卡逊经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写下了《寂静的春天》,以引起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四、学习过程1、初读感知(1)快速浏览全书,概括主要内容。
本书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描写了因过度使用化学农药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许多生物物种灭绝,春天变得寂静无声的景象。
(2)梳理书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观点:化学农药的滥用对环境和生物构成了巨大威胁。
论据:列举了大量实例,如鸟类数量减少、昆虫死亡、河流污染等,同时引用了科学研究的数据和报告。
2、精读探究(1)分析书中所描述的化学农药的危害。
化学农药不仅直接杀死了害虫,还会残留在土壤、水源和生物体中,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和传递,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连锁反应。
例如,鸟类食用了含有农药的昆虫或种子,导致繁殖能力下降甚至死亡;鱼类在受污染的水中生存,体内积聚了有害物质,影响了其生长和健康。
(2)探讨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些危害的。
作者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首先,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如某地鸟类因农药中毒而数量锐减,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
其次,引用权威的科学研究报告和数据,增强了论证的可信度。
寂静的春天_导学案
《寂静的春天》导学案1 .文本全解。
(1)作者简介。
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 1907年出生。
从小爱好文学,四岁时就在儿童刊物上发表作品。
她性格内向,喜爱读书写诗,热爱大自然,是热心的鸟类爱好者。
中学毕业后进人宾夕法尼亚州女子学院主修英国文学,业余继续写诗。
二年级时的一门生物学课唤醒了她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决定转而主修动物学。
1929年卡森以优异成绩获得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动物学硕士学位,其后在马里兰大学教了几年动物学。
1936年卡森被聘为美国渔业局的海洋生物学家,同时在《巴尔的摩太阳报》兼职撰写有关海洋生物的专题文章。
1941年卡森的第一本书《在海风的吹拂下》(Under the Sea-Wind)出版了,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1951年,她完成了《我们周围的海洋》(The Sea Around us)一书书稿,但联系出版时一连15次被拒绝。
1952年该书出版,立即引起轰动,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发行,并于同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图书奖和伯洛兹自然科学图书奖。
雷切尔•卡森一举成名,于是从政府机构辞职开始了她的专业写作生涯。
1955年她又出版了《海的边缘》(The Edge o / the Sea)。
这些作品构成了关于海洋的传记并使她成为著名的科普作家。
早在1945年,卡森就对大量使用化学杀虫剂引起警觉,特别关注滴滴涕对鸟类的影响。
她写了一篇文章向著名的《读者文摘》投稿,说明滴滴涕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但未被接受。
20世纪50年代,美国联邦农业部计划大量生产和使用各种化学杀虫剂,其中不少对环境的危害尤甚于滴滴涕。
1957年在麻州的德克斯堡地区由于使用杀虫剂灭蚊造成大批野生动物死亡;在纽约的长岛东部地区为了扑灭一种飞蛾,竟不顾后果大面积喷洒滴滴涕和柴油之混合物;南方各州为了消灭火蚁,大举喷洒杀虫剂,伤害了许多野生动物。
最严重的一次是1959年对小红莓喷洒化学杀虫剂,导致了全国性的愤怒抗议,迫使农业部在感恩节旺季时下令禁止小红莓上市销售。
寂静的春天教案(与《寂静的春天》配合)
寂静的春天教案(与《寂静的春天》PPT配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1.2 课程目标1.3 教学方法1.4 教学资源第二章:春天的寂静2.1 春天的生态特点2.2 春天的寂静现象2.3 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春天的寂静2.4 讨论春天的寂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三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3.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因素3.4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第四章:环境污染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4.1 环境污染的类型4.2 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4.3 环境污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4.4 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策略第五章:春天的希望5.1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5.2 个人行动,共同参与5.3 环保组织的角色和作用5.4 春天的希望:未来生态环境保护的趋势和展望第六章:生态系统的平衡6.1 生态系统的定义6.2 生态平衡的重要性6.3 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6.4 恢复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方法第七章: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7.1 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7.2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7.3 适应性策略和减缓措施7.4 国际合作与政策制定第八章:保护自然的法律与政策8.1 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的作用8.2 国际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概述8.3 国内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介绍8.4 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途径第九章:可持续发展的理念9.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9.2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9.3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挑战9.4 个人和社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第十章:未来展望与行动指南10.1 生态环境面临的全球性挑战10.2 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10.3 青年与未来:培养环保意识10.4 从我做起: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动指南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春天的寂静现象补充和说明: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记录和分享,来增强他们对春天寂静现象的体验。
引导学生从生态学、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春天寂静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生态影响,如对鸟类、昆虫等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寂静的春天教案(与《寂静的春天》配合)
寂静的春天教案(与《寂静的春天》PPT配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背景及书籍的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介绍《寂静的春天》的作者瑞秋·卡森及其成书背景。
阐述本书的主题:农药对环境的破坏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PPT展示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关键信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本书主题的看法。
1.4 教学活动观看《寂静的春天》PPT,了解作者及书籍背景。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阐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第二章:农药的兴起与环境的危机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农药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农药使用的合理性及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2.2 教学内容介绍农药的发展历程,重点关注DDT等农药的广泛使用。
阐述农药对环境的危害,如生物富集、生态失衡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PPT展示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农药发展历程及其环境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农药使用的合理性及可能带来的问题。
2.4 教学活动观看《寂静的春天》PPT,了解农药的发展历程及其环境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农药使用的合理性及可能带来的问题。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第三章:生物多样性的丧失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农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阐述农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如物种灭绝、生态系统失衡等。
强调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3.3 教学方法采用PPT展示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及其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看法。
3.4 教学活动观看《寂静的春天》PPT,了解农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看法。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第四章:人类的觉醒与环保运动的兴起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寂静的春天》出版后的影响及环保运动的兴起。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导学案《寂静的春天》
《寂静的春天》导学案参考答案
【基础积累】
1、正字音
啮.齿(niè)牲畜.(chù)畜.牧(xù)滞.留(zhì)栖.居(qī)步履.(lǚ)【整体感知】
1、第6自然段“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剧毒物质...滞留在土壤中。
”
2、第2自然段“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用危险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和海洋的污染。
”
【文本研究】
1、筛选文章信息,整理作者行文思路
2、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引用、作比较……
3、注意:题目中暗含的对比(美好的春天VS寂静的春天)
作用:突出了人类滥用改变自然力量的可怕,强调了滥用化学药品的巨大危害。
【探索延伸】
大气污染、水污染、水资源短缺、核泄漏/核辐射、土地沙漠化……;
宣传环保,多行动,少说空话即可。
《寂静的春天》教案
《寂静的春天》教案教案:《寂静的春天》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寂静的春天》的背景和作者。
2.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
3.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文学作品《寂静的春天》的内涵和主旨。
2.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技巧。
3.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介绍《寂静的春天》的题目,唤起学生对春天的印象,并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感受和美好的记忆。
二、导入知识(10分钟)三、阅读文学作品(20分钟)教师将《寂静的春天》的文学作品分段朗读,让学生跟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隐喻,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技巧。
四、理解文化内涵(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日本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对该作品的影响,并结合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大自然的保护意识。
五、情感表达和文学欣赏(2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和文学欣赏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并通过绘画、写作、朗诵等形式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同时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或艺术展览,拓展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3.开展大自然保护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文学作品《寂静的春天》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有了一定的培养。
但是,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理解有待加强,下一次教学时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和文学技巧的分析。
《寂静的春天》教案
《寂静的春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通过阅读选文,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蕾切尔·卡森,美国著名科普作家、环保运动的奠基人。
2. 作品背景:20世纪50年代,美国广泛使用农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物种类减少。
3. 作品特点:以生动的实例揭示农药对环境的破坏,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选文,理解并感悟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作者、作品背景及作品特点。
2. 阅读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4. 实践法: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培养关爱自然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蕾切尔·卡森及其作品《寂静的春天》。
2. 阅读选文:让学生阅读作品中的相关章节,感受作品风格。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如农药代表的破坏力量,春天代表的生机勃勃等。
4. 联系现实:让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如何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5. 总结:强调作品《寂静的春天》在环保领域的意义,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寂静的春天》对当今环保运动的启示。
2. 让学生收集有关环保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扩大知识视野。
3.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环保的文学作品,如《沙尘暴》、《地球的故事》等。
七、课堂练习(1)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揭示了________的危害。
(2)作品中的春天象征着________。
(3)《寂静的春天》呼吁人们________。
《寂静的春天》教案
《寂静的春天》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了解并欣赏《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的封面和简介。
掌握书中的主要概念和主题。
理解并参与春天的观察和记录活动。
1.2 教学内容:封面和简介的介绍:《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关于自然和春天的书籍。
它的封面上有美丽的春天风景插图,简介中提到了书中的主要概念和主题。
主要概念和主题:书中讲述了春天的美丽和寂静,以及人们对春天的观察和感受。
春天的观察和记录活动:学生可以在户外或教室里观察春天的迹象,并记录下来。
1.3 教学步骤:1. 展示《寂静的春天》的封面和简介,引导学生欣赏和关注。
2. 引导学生阅读书中的主要概念和主题,并讨论。
3. 组织学生进行春天的观察和记录活动,提供必要的观察工具和材料。
4. 学生展示并分享他们的观察和记录结果,讨论春天的美丽和寂静。
第二章:春天的迹象2.1 教案目标:了解春天的迹象和特点。
学会观察和记录春天的变化。
培养对自然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春天的迹象:春天的天气变暖,植物开始生长,动物开始活动等。
观察和记录春天的变化:学生可以在户外或教室里观察春天的迹象,并记录下来。
对自然的敏感和欣赏能力:通过观察春天的变化,学生可以培养对自然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2.3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了解春天的迹象和特点,提供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2. 组织学生进行春天的观察和记录活动,提供必要的观察工具和材料。
3. 学生展示并分享他们的观察和记录结果,讨论春天的变化和美丽。
4. 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欣赏。
第三章:春天的花朵3.1 教案目标:认识和了解春天的花朵。
学会观察和描述春天的花朵。
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内容:春天的花朵:介绍春天常见的花朵,如樱花、桃花、郁金香等。
观察和描述春天的花朵:学生可以在户外或教室里观察春天的花朵,并描述它们的外貌和特点。
欣赏和表达能力:通过观察和描述春天的花朵,学生可以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寂静的春天》教案
《寂静的春天》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背景以及书籍的主要内容。
1.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阅读书籍,进行思考和讨论。
1.3 教学内容:1.3.1 介绍蕾切尔·卡逊及其作品《寂静的春天》;1.3.2 讲解书籍的背景和成书过程;1.3.3 概述书籍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第二章:自然与生态2.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自然与生态的关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书中实例进行讲解。
2.3 教学内容:2.3.1 讲解自然与生态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3.2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3.3 引用书中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第三章:农药与生物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农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2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3 教学内容:3.3.1 讲解农药的作用和分类;3.3.2 分析农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3.3 探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方法。
第四章:人类健康与环境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4.2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4.3 教学内容:4.3.1 讲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4.3.2 分析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的危害;4.3.3 探讨环境保护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第五章: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5.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5.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我国实际案例讲解。
5.3 教学内容:5.3.1 讲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5.3.2 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挑战;5.3.3 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和路径。
第六章:环境伦理与责任6.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环境伦理的概念,认识到保护环境的责任。
《寂静的春天》教案
《寂静的春天》教案第一篇:《寂静的春天》教案寂静的春天(教案)雷切尔•卡森教学目的:1.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2.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科技文的能力,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3.培养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学习雷切尔•卡森以非凡的个人勇气发出的保护环境的呐喊的精神。
教学重点:探讨文章思路,揣摩重点语句,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教学难点:探究理解重点语句和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品读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从生活中体会到: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科学改变了并且还在继续改变着我们所生存的世界。
科学拓展了空间,让人类一步步地从陆地走向海洋,走向太空;科学延伸了时间,让人类延长了寿命,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科学已成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与我们个体生命息息相关的重要因素。
通过各种媒体,我们都可以看到、听到、感受到科学世界的丰富和科学智慧的光辉。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审视,科学在为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足可让人类灭亡的危害……早在1989年3月24日,美国的“埃克森•阿尔迪兹”号油船在美国阿拉斯加威廉王子岛海岸触礁搁浅,原油泄漏量达1100万加仑,8600公里海岸线受污染,16条鲸鱼30万只海鸟和5000多头海獭、海豹死亡,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
此外,还有许多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发生……因此,环境保护已成为我们今天迫在眉睫的话题。
今天,我们便来学习一篇引起人们关注环境污染的课文——《寂静的春天》。
二、作者作品简介:作者:雷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是当代环保运动的先驱。
1962年完成《寂静的春天》一书。
这本书首次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界为追逐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对美国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杀虫剂而造成生物及人体受害的情况进行了抨击,使人们认识到农药污染的严重性。
寂静的春天 导学案
寂静的春天导学案.寂静的春天导学案.文本全解。
作者简介。
雷切尔•卡森,1907年出生。
从小爱好文学,四岁时就在儿童刊物上发表作品。
她性格内向,喜爱读书写诗,热爱大自然,是热心的鸟类爱好者。
中学毕业后进人宾夕法尼亚州女子学院主修英国文学,业余继续写诗。
二年级时的一门生物学课唤醒了她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决定转而主修动物学。
1929年卡森以优异成绩获得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动物学硕士学位,其后在马里兰大学教了几年动物学。
936年卡森被聘为美国渔业局的海洋生物学家,同时在《巴尔的摩太阳报》兼职撰写有关海洋生物的专题。
1941年卡森的第一本书《在海风的吹拂下》出版了,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1951年,她完成了《我们周围的海洋》一书书稿,但联系出版时一连15次被拒绝。
1952年该书出版,立即引起轰动,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发行,并于同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图书奖和伯洛兹自然科学图书奖。
雷切尔•卡森一举成名,于是从政府机构辞职开始了她的专业写作生涯。
1955年她又出版了《海的边缘》。
这些作品构成了关于海洋的传记并使她成为著名的科普作家。
早在1945年,卡森就对大量使用化学杀虫剂引起警觉,特别关注滴滴涕对鸟类的影响。
她写了一篇向著名的《读者文摘》投稿,说明滴滴涕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但未被接受。
20世纪50年代,美国联邦农业部计划大量生产和使用各种化学杀虫剂,其中不少对环境的危害尤甚于滴滴涕。
1957年在麻州的德克斯堡地区由于使用杀虫剂灭蚊造成大批野生动物死亡;在纽约的长岛东部地区为了扑灭一种飞蛾,竟不顾后果大面积喷洒滴滴涕和柴油之混合物;南方各州为了消灭火蚁,大举喷洒杀虫剂,伤害了许多野生动物。
最严重的一次是1959年对小红莓喷洒化学杀虫剂,导致了全国性的愤怒抗议,迫使农业部在感恩节旺季时下令禁止小红莓上市销售。
卡森回忆说:“我知道得越多,就越感到可怕。
〖2021年整理〗《寂静的春天》精品导学案
《寂静的春天》精品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
2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3培养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
预习检测1回顾——作者简介雷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是当代环保运动的先驱。
1962年完成《寂静的春天》一书。
这本书首次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界为追逐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对美国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杀虫剂而造成生物及人体受害的情况进行了抨击,使人们认识到农药污染的严重性。
1964年因癌症和遭受空前的诋毁、攻击而与世长辞。
人们对她的这本书的评价是: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
2检测——基础字词给加粗的字注音啮齿()滞留()栖居()步履()牲畜()整体感知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1.文章开首第1段阐述的重点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2.第2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话?其强调的对象是什么?3.第3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句是哪一句话?4.第4、5、6三段从整体上看是什么关系?侧重点分别是什么?5.作者认为人类能“控制大自然”吗?从课文中找出作者的观点。
6.你是如何看待人类使用化学药品的?我的质疑参考答案:预习检测niè hì qīǚ chù合作探究1【提示】第1自然段概述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但是,相对于地球的漫长历史,生物对其环境的实际影响较小。
接着一转话锋,说到了“在2021极短的时光瞬间中,一个物种——人——才获得了有效力量去改变他所在世界的大自然”,引起下文。
2【提示】第2段的中心句是“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其性质亦发生了变化。
”这句话强调了人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已经到了令人不安的地步。
3【提示】第3自然段着重介绍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生物和其生活的环境之间的适应和平衡,而时间是最基本的要素。
但是现代世界里人们没有时间去适应世界的急速变化。
《寂静的春天》学案
《寂静的春天》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的环保精神,把握文章主旨;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梳理,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与危害;3、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探究理解重点语句和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畅读全文,通过查工具书和阅读注释,读准字音。
啮齿()拨弄()滞留()栖居()步履()牲畜()骨骼()2.联系语境,查字典或词典理解词义。
不可逆转:一丝不苟:屈指可数:3、搜集一些自己身边见到的环境污染的事例,并谈一谈自己对环保的看法。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一)整体感知1.全文的中心主旨是书上的哪一句?(或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人类对环境的污染,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后果怎样? 3.联系课文内容,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寂静”的?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
(二)合作探究1.课文对地球生命的历史阐述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找出两三处,结合上下文来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2.主题探讨:你认为文章要告诉我们的主旨是什么?3.除了课文里提到的化学药品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人类需要做些什么呢?【数据资料】美国《洛杉矶时报》曾以“大地母亲生活中的一日”为题报道了整个世界一天中发生的事情:①世界各国70%的城市居民,即15亿人,呼吸着不卫生的空气,至少有800人由于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
②5600万吨二氧化碳排入大气层,大部分是通过使用矿物燃料和焚烧、热带雨林排放的。
③至少15000人死于不安全的水造成的疾病,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④12019多桶石油泄漏到世界的海洋,这足以注满25个游泳池;约1725万千克垃圾被从船上丢入海中。
⑤180平方英里(约460平方千米)的森林消失;多达140种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灭绝,主要原因是森林和珊瑚遭到破坏。
⑥世界上413座商用核反应堆的发电量约占世界能源消费量的5%,它们产生的核废料达20多吨。
《寂静的春天》教案
《寂静的春天》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寂静的春天》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出版时间、背景等。
使学生对书中的主要议题有所了解,产生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简介:《寂静的春天》是美国生物学家瑞秋·卡森所著,于1962年出版,揭示了农药对环境的破坏。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春天的声音会变得寂静?这个问题与我们有什么关系?1.3 教学活动观看《寂静的春天》预告片或阅读书中的摘录,引发兴趣。
分组讨论:学生们对于环境问题的了解和看法。
老师讲解《寂静的春天》的背景和主要议题。
1.4 作业预习下一章节内容。
写一篇关于自己了解的环境问题的短文。
第二章:春天的破坏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农药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农药的使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当前面临的威胁。
2.3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纪录片或图片,展示农药对环境的破坏。
分组讨论:学生们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和看法。
老师讲解农药的使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2.4 作业写一篇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短文。
预习下一章节内容。
第三章:生态系统的平衡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平衡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平衡如何被破坏。
3.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平衡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视频,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平衡的重要性。
分组讨论:学生们对于生态系统平衡的理解和看法。
老师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平衡的重要性。
3.4 作业写一篇关于生态系统平衡的短文。
预习下一章节内容。
第四章:生物多样性的价值4.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保持生态平衡、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潜在使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寂静的春天》导学案
编制人:审核人:课时安排:1课时使用班级:A班班别:高一( ) 姓名:学号:学习小组:
【预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诵读全文,掌握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意思
2、分析探讨影响环境,使春天“沉寂”的因素。
3、小组讨论,保护环境,爱护生物,关注人类,让春天更加灿烂的措施。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梳理文章结构,掌握文章基本信息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作者对大自然的虔诚态度
学法指导
1.导入:不知不觉地又来到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地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
正如孟浩然所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然而雷切尔•卡森眼中的春天却是寂静的,为何呢?
2.作者简介:雷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是当代环保运动的先驱。
1962年完成《寂静的春天》一书。
这本书首次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界为追逐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对美国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杀虫剂而造成生物及人体受害的情况进行了抨击,使人们认识到农药污染的严重性。
它是一座丰碑,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1964年因癌症和遭受空前的诋毁、攻击而与世长辞。
而人们对她的这本书的评价是: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
3.教学方法:讲授、朗读法、质疑探究法;多媒体课件教学。
三、自主学习
精读全文,回答问题
1、标题“寂静的春天”是什么意思?说说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
明确:“寂静的春天”是指人类滥用化学药物在杀死昆虫的同时,必将危及地球其他生物乃至人类的生存,最终会导致春天里出现“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的毫无生机的、死气沉沉的可怕景象。
作者借此向世人提出严正警告:滥用化学药物破坏自然生态,人类将会遭到自然的强烈报复,导致自身的灾难。
2.导致春天寂静的原因
明确:
①(第6、7节)自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逾200种基本化学药品被研制出来,用
于杀死昆虫、杂草、啮齿动物和其它现代行话称为“害虫”的生物体;这些化学药品打着数千种不同的商标出售。
这些化学药品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同时也污染了环境。
②核爆炸污染(第2节)
③岩石中隐秘的射线(第3节)
④宇宙射线、太阳紫外线(第4节)
《寂静的春天》【课堂检测】
编制人:涂少庭审核人:课时安排:第1课时使用班级:A班
班别:高一( )班姓名:学号:学习小组:
【问题反馈】
检查学生课前先学的问题1、2。
【互动研讨】
1.作者是怎样一步步阐明化学药品对大自然的危害?
明确:化学药品对人类的危害——人类没有时间适应世界的变化——人类创造化学物质——人类使用化学物质——化学物质的危害——导致恶性循环效果
2、除了课文提到的因素,还有什么因素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为了防止出现“寂静的春天”,你认为人类需要做些什么?
明确:⑴烟雾已成为一些事件的起因,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还没有对公众的健康构成太大的威胁。
⑵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食物中毒或(中断)都会给整个世界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⑶生态平衡的破坏,生物圈的破坏。
人们需要做的: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遵从发展规律,不轻率躁进,破坏环境;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人人争当环保卫士。
3、作者阐述这个问题主要用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对比手法的运用是课文的一大特色。
如把漫长历史中生物对环境的微弱影响与在20世纪中叶人类对环境的巨大改变作对比,把尚不为人普遍认识的滥用化学药品对自然的污染破坏与众所周知的核污染作对比,把人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缓慢与人类发明制造化学药品的惊人速度对比……对比的运用有效地传达了作者所要强调的信息,突出了人类滥用改变自然力量的可怕,突出了滥用化学药品的巨大危害,使文章具有一种强烈的震撼力量。
《寂静的春天》【当堂训练】
【训练巩固】
想一想,污染环境,导致“春天寂静”的其它因素。
提示明确:
水污染、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粮食短缺、食品污染,医疗污染,人口爆炸、生物多样性丧失、技术危机等等。
【拓展提升】
写一篇倡仪书,号召父母兄弟姐妹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一草一木做起,热爱我们的家乡,让我们的“春天”不再“沉寂”,让它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烂漫春光。
【学后反思】
古诗的引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氛围,同时做到了温故知新。
讨论的内容因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有话可说,讨论氛围热烈,使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生成了课堂资源。
歌曲的引入把课堂再一次推向高潮。
在音乐声中,学生感到美妙的大自然,烂漫的春光向自己招手。
不足的是,如时间充足,让学生在课堂上读自己写的倡议书,效果将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