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侯论》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2.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
3.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号,眉州眉山人,北宋时著名文学家。他才气横溢,文学成就很大,是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继欧阳修为北宋文坛领袖。散文为之一,并称;诗并称;词并称;书法、、、苏并称,北宋则是苏、、、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苏并称;诗苏黄(庭坚)并称;词苏辛(弃疾)并称;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并称,北宋则是苏、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儒、释、道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2、背景链接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留侯,指,字。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沧海,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史有《留侯世家》。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良无战功。刘邦说:“,,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良辞不受,后封为“留侯”。留,城名,在今徐州市,有一种说法,具体在今睢宁境内。
(留侯,指张良,字子房。刘邦说:“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良辞不受,后封为“留侯”。留,城名,在今徐州市,有一种说法,具体在今睢宁境内。)
本文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3、给加点字注音
卒.然临之刀锯鼎镬.虽有贲.育倨.傲鲜腆
..
肉袒.圯.上老人间不容发.
卒(猝)cù然临之刀锯鼎镬huò虽有贲bēn育倨jù傲鲜xiǎn 腆tiǎn
肉袒tǎn 圯yí上老人间不容发(fà)
二、自主学习及成果展示
(一)文言知识归纳
1.微见其意【通“现”,表现】
2.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抱负】
3.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使……受摧折,使动用法】
4.郑伯肉袒牵羊以逆【逆:迎接】
5.其君能下人【居于……之下,谦逊地对待,名活用为动词】
6.臣妾于吴者【称臣称妾,或充当奴隶】
7.忍小忿而就大【成就,完成】
8.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立王,称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9.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都使动用法】
10. 非子房其谁全之【全:成全】 12.不称其志气【符合】
11.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疲困】 13.匹夫见辱【被】
14.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通“猝”,突然】
15.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怎么】16.鬼物,亦已过矣【太】 17.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正】
18.盖亦已危矣【太】
19.句践之困于会稽【取消句子独立性】
20.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
21.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竟然】
【一词多义】
过:①必有过人之节【超过,超越】
②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错】
怪:①其事甚怪【奇怪】
②油然而不怪者【以为……怪异,意动用法】
其:①非子房其谁全之?【语气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②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语气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大概”】
所以:①所以微见其意者【用以……的方式】
②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的原因】
【古今异义】
⑴人情
..者甚大怀有的抱负..有所不能忍者人之常情⑵此其所挟持
⑶其身之可爱
..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值得爱惜⑷其君能下人
人
⑸必能信用
..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
【特殊句式】
(1)此圯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判断句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判断句
(3)勾践之困于会稽被动句
(4)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状语后置
(5)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状语后置
(6)而命以仆妾之役省略句、状语后置三、讨论交流,深入解析
问题一:苏轼的《留侯论》并没有全面论述或评价张良。那么,这篇文章选取了他的哪些人生经历呢?通过这几件事,苏轼认为张良能够最终获得成功的主观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⑴寻人刺秦;⑵圯上受书;⑶辅汉建功。在于有“能忍”的过人之节,“忍小忿而就大谋”。
问题二:张良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才能,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评论这个人物。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者的独到见解?
(1)“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指出黄石公并非“鬼怪”,而是人,是“秦之世有隐君子者”,从人事上对“受书圯上”加以合乎情理的解释,从而否定了司马迁的“神怪论”。
(2)“且其意不在书。”“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司马迁及其后的众多学者,大多认为黄石公意在授书,即传授《太公兵法》,张良熟读兵法,才能“运筹帷幄”,佐高祖以平定天下;苏轼否定了这种看法,认为黄石公的目的是使张良能“忍”。
(3)“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这是一个全新的观点,一般都认为张良主要是为刘邦出谋划策,辅佐刘邦得天下。
小结: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论述了“忍小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的关键所在。以“忍”贯串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