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中国古代炼丹术的意义

浅述中国古代炼丹术的意义
浅述中国古代炼丹术的意义

浅述中国古代炼丹术的意义

董陈露

(11级理科基地班20110131019)

作为中国古代非常重要技术之一,炼丹术(Alchemy)有着极其特别的历史意义.它对古代科技文化乃至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近代化学(Chemistry)的先导[1]80.这些影响体现在对中国古代的思想、生物、医药、化学、宗教、政治和外交等各个方面里.

1.主动探索生命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成仙得道.

与佛教不同,道教不但寄希望于来生,更倾向于及时行乐,通过服食丹药,炼制内丹来获得长生.

《庄子·逍遥游》[2]记载“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就深切的表达

了当时人们对长寿的渴望.而《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3]中,黄帝

也曾询问岐伯长生之道:“昔在黄帝……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当时的人们生活环境恶劣,医疗

卫生条件差,自然就寄希望于成仙得

道以祛病邪,而金丹仙药就成了实现

此目标的不二途径.这些都体现了古

代人们在与自然斗争以求生存的过程中,产生的对生命的探索.

2.生物学

白居易在其诗《思旧》[4]中写:“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其中“秋

石”指的就是“秋石丹”,是由人尿炼成,炼制秋石所使用的皂角汁,具有使尿中所含的性激素沉淀下来的作用,用力搅拌,化学反应更充分,尿中所含的少量性激素才能尽可能多的提取出来.[1]86.

3.医学

中药

东晋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仙药》[5]中提到诸多药材,“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次则诸芝, 次则五玉,次则云母,次则明珠,次则雄黄,次则太医禹余粮,次则石中黄子,次

则石桂,次则石脑,次则石硫磺,次则石饴,次则曾青,次则松柏脂、茯苓、地黄、麦门冬、木巨胜、重楼、黄连、石韦,楮实、象柴,……”后世医家多有使

用.

养生

显然,术士们在炼丹过程中发现很多中药都具有抗衰老的养生作用.

如:何首乌,《本草纲目》[6]载其“益血气,黑髭发,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何首

乌有降血脂,强心和补益神经的作用,并能蠕动肠管,促进排便,治疗高血脂、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变、肝炎、肝硬化、神经衰弱等病.此外还有人参、茯苓、枸杞、虫草等,均有极好的养生作用[7].

4.化学

初步的化学思维

被传统五行学说影响了的炼丹术士们认为土生金.且普通金属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会成为贵重金属.而柔软的陶土经过烧制变得坚硬这一事实,又坚定了他们的这一想法.确定目标再进行实验,说明他们已有了初步的化学思维,了解了实验化学的重要性.

基础化学知识

炼丹师们积累了关于物质变化的具体知识;在长期的实验中逐步积累了对物质的化学性能的认识,学会了描述、鉴别不同化学物质的方法.1400多年前陶弘景就记载了K3+的火焰鉴别法,直到今天,我们在实验室还用焰色反应来区别不少的元素.

原始化学实验

炼丹师们在丹房里做着的长期而大量的实验,是原始的化学实验.炼丹师们摸索着制造金丹的原料、配方,以及操作方法,特别是加热的程序、温度高低的控制. 在炼丹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副产品,大到火药,小到豆腐.虽然现代已经少有人再进行所谓的炼丹活动,然而,炼丹术却从方方面面对现代生活产生了影响.

微量元素

火法炼丹的成就之一就是制备单质砷.葛洪《抱朴子·仙药》记载了六种处理雄黄的方法,最后一种是用硝石、猪大肠和松脂同炼.雄黄(As2S2)和硝石(KNO3)同炼可以得到三氧化二砷(As2O3),在先后与猪大肠和松脂炼两次,就被还原成纯净的单质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备单质砷的方法.

[1]82

冶金

《抱朴子·金丹》[5]中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化

学方程式为:

HgS+O2===Hg+SO2;2Hg+O2===HgO)可以体现出当时的冶金术已经有所发展,炼丹师们已经可以从丹砂里提炼出水银了.

而且,经过不断的实践,炼丹术士们还改进了很多金属,如铜,的冶炼方法.

5.其他

炼丹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道教的发展.炼丹术之所以能够盛极一时,有很大程度是因为当时掌权者的不约束甚至放纵.当权者得到了权力,自然想长生不老以永享此项特权,对金丹术自然不会制止,反而任其发展.上行下效,士大夫们也格外推崇.道教思想,如成仙得道,外服丹药,内炼内丹等,也因此都随炼丹术传播.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朝代都是以道教立国的,道教的发展也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封建帝

王的统治.

炼丹术在隋唐时期传至阿拉伯国家,增加了我国与中亚、西亚等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后来传至欧洲,与其固有的文化相融合,对当地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清代时又与西方化学进行融合.成为中外交流的一种渠道[8].

参考文献:

[1]林殷.中国科技史概论.[M]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材科,2011

[2]刘文典.庄子补正.[M]赵峰,诸伟奇,点校.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

[3]黄帝内经.[M]王冰,撰著.鲁兆麟,主校.王凤英,参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中华书局.全唐诗[M]王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

[5]葛洪.抱朴子内篇.[M]2版.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6]李时珍.本草纲目.[M]陈贵廷等,点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

[7]漆浩,董晔,晓华.长生术与不老丹[M]. 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

[8]周嘉华.化学史纲[M]//卢嘉锡,路甬祥.中国古代科学史纲.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2_期末复习重点

1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的概括。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指作品内在的“雅好慷慨”的品格,和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风貌。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 3宫体诗: 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的“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 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他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任诞。魏晋之际的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其中包括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他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和体:是指元、白在元和年间写的次韵相酬的,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形成诗到元和体是体裁变新的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的文论诗主张。诗歌创作具有象外之象。其中第一象是诗歌中具体,鲜明所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象指形象画面中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 9玄言诗:东晋时期出现的一种诗风,代表人物有孙卓,许洵等。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10骈文:齐梁时期,骈文是文章的代表。骈偶平整,声韵谐美,用典繁复,辞藻华美,四六句型是其最基本的文体要素。骈文在两汉时期孕育而出。在齐梁时期确立体势,并进入鼎盛期。 11永明体: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发现诗歌韵律,以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形式相结合出现的新诗体,注重对偶,讲求音律,守护四声八病之说,对篇短小,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过渡诗体,反映了诗歌创作由较为自由发展到讲求格律的必然趋势,代表人物有沈约,谢朓,王融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数量众多的著名教育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古代的教育思想有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和墨家教育思想。 下面先说儒家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历史上的各种哲学派别都曾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其中以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重要。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他特别向往西周时代的政治秩序,崇拜西周时代制礼作乐的典范人物,仰慕西周时代盛极一时的礼制和文化,并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其三基德或三母德。在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他在《孟子·公孙丑下》中集中阐述了他的四母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种母德是与生俱来的,但他同时又强调,人们必须加强后天的自身修养,努力扩充四种母德,才能真正有所作为。“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可见后天修养是多么的重要。孟子将具

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其中前三者属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后两者则是家庭关系的放大或扩展。“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这就是所谓的“五伦十教”。从孟子本人的观点来看,他对五种伦理关系中前后双方的要求是相互的,如“君不敬,则臣不忠”、“父不慈,则子不孝”等,但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其内容则逐渐被歪曲,成为前者对后者的单向约束,片面强调忠孝和恭顺。发展到后来,便形成了具有正统权威性的三纲伦理。 儒家的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伦理道德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 墨家的教育思想 墨子认为人的本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名翟,生卒年不可确考,活动于春秋与战国之际。墨子出身微贱,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创立墨家学派。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门下弟子众多,声势很大。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 墨家私学是一个组织严格、纪律性极强的宗派集团。其领袖称为“巨子”,墨子是第一代巨子。巨子是精通墨家之义的圣贤,而且还是墨家之法的执行者。巨子以自己的品格、道德力量和领袖地位对墨家弟子具有很大的约束力和震慑力。墨家弟子对巨子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墨家以求天下之利为核心内容的教义,使得墨家成员有着一种共同的信仰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境界,规范着墨家弟子的思想与行为。严格的自我磨炼,又使墨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

一、传统神话对我们民族共同心理的作用与思维特征 (一)、共同心理作用 1、深沉的忧患意识 2、厚生爱民意识 3、先民的反抗精神 (二)、思维特征:象征性、隐喻性 1、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2、具体而形象 3、浓厚的情感体验 二、采诗的目的 “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三、赋诗言志 “赋诗言志”是春秋外交仪式上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当时真正的职业性外交专家是行人,在传统上是由史官充任的,并有采集诗歌的职责。行人采集诗歌的目的是用于朝廷或其他正式场合的礼仪中。诗歌为巫史行人的职业性修养,“赋诗言志”正反映了这一文化背景。诗歌可用于仪式和谣占,被认为具有神秘启示性,所以,可以通过赋诗来观察个人的意志或命运。 四、断章取义 只截取《诗经》中的某一篇章的诗句来表带自己的意见,而不顾及所引诗篇的原意,或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后来比喻征引别人的文章,言论时,只取与自己意见相合的部分。 五、流传:四家诗 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六、变风变雅 诗经学名词。原出自《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盖指《风》、《雅》中周政衰乱时期的作品,以与“正风”、“正雅”相对。“正”、“变”的划分,不是以时间为界,而是以“政教得失”来分的。凡讥刺时政者皆属“变风”、“变雅”。 七、《诗经》的艺术成就 1、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2、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3、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 4、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

八、春秋笔法 《春秋》语言之凝练含蓄,历来为人叹赏。所谓“一字见义”的语言特点,其叙事之“微显瘅幽,婉而成章”(《史通·叙事》)也主要得力于此。较之《尚书》,《春秋》已明显地由“佶屈聱牙”一变而为简明含蓄,意味着历史散文的发展和进步。“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的语言特点,后世誉之为“《春秋》笔法”。 九、《左传》的文学成就 (1)善于写矛盾冲突,文章有不少富于故事性、戏剧性的情节。 (2)《左传》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其叙事虽尚简,但“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左传》记事精妙优美,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简而奥的辩证统一。刘熙所指出:“《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艺概·文概》)。 (3)善于写战事。《左传》之写战争,结构完整,情节精采,运笔灵活,并不局限于正面的战斗场面描写,而能着眼于战争的前后左右;重在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败的内外因素,以历史家的卓越识见,揭示其前因后果、经验教训,因而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并且还以简练形象之笔,描写战争中的人物和事件,绘声绘色。 (4)、善于写人。古之史官,有所谓记言、记事之分。其实往往言中见事,事中有言,机械区分很难,而记言记事皆必记人。《左传》虽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非自觉描写人物,但毕竟涉及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5)工于记言,尤长于出色的外交辞令。如《烛之武退秦师》、《齐伐楚鉴于召陵》(末段)、《齐晋鞍之战》等。 十、《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善于选取典型而生动的故事情节,开始有意识地刻画人物,从而使其中的许多篇章具有颇为浓厚的小说色彩。 2、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 3、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1)敷张扬厉,善用铺陈,长于夸张渲染,在散体中包容着大量的骈辞俪句,具有“辩丽姿肆”,纵横驰骋,沉而快,雄而隽;气势充沛,如江河直下;词锋逼人,似高屋建瓴的特点。这也是战国时期一代文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大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大题 简答题 1、简述欧阳修文章风格方面的特点。P31 2、简述柳永词中的女性形象特点。P54 3、简述柳永对慢词发展的贡献。P55 4、简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P62

5、简述苏轼诗歌以理趣见长的特点。P67 6、简述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主张。P78 7、简述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P80 8、简述周邦彦词集大成的艺术特色。P90 9、简述李清照对婉约词风的发展。/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P99 10、简述诚斋体的艺术特色。P112

11、简述陆游诗的思想内容。P123 12、简述辛弃疾词排遣苦闷的方式。P137 13、简述辛弃疾对词风的开拓。P139 14、简述元杂剧衰落的原因。P193 15、简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P205

16、简述《西厢记》戏剧矛盾设置的特点。P212 17、简述《梧桐雨》的思想倾向。P216 18、简述马致远杂剧的艺术风格特征。P220 19、简述元杂剧中历史剧前后期的不同思想倾向。P227 20、简述元散曲的艺术表现力。P234

21、简述《琵琶记》戏剧结构的艺术特征。P248 22、宋元话本小说中爱情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P270 23、简述《三国演义》三虚七实的艺术特点。P17 24、简述《水浒传》的主要思想倾向。P25 25、简述《水浒传》在情结结构上的艺术特征。P33 26、简述宋濂散文艺术成就。P36

27、徐渭《四声猿》的艺术特色。P54 28、简述汤显祖的戏曲思想。P67 29、简述《金瓶梅》在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P89 30、简述归有光散文的艺术特色。P108 31、简述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及意义。P110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常识 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春秋核心思想礼和仁提出以和为贵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君舟民水知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性恶论) 道家老子(道德经无为而治道是万物本原)庄子(逍遥的人生态度)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法家(韩非子商鞅的法慎到的势申不害的术以法治国) 兵家(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重要思想家 董仲舒:汉武帝时期摆出百家独尊儒术 王充:东汉万物由原气构成著有论衡一书 范缜:南朝无神论对佛教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了尖锐斗争神灭论 两宋理学周敦颐:理学创始人,二程继承他的思想,把理视为无所不在, 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 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明朝王学心学继承陆九渊心即使理 黄宗羲:梨洲先生认为君主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 顾炎武:明末清初强调经世致用提倡实学目的在于批评理学反对君主专制 王夫之: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一也和天下为器唯物主义 艺术 三大石窟 云冈石窟:大同武周山麓北魏 龙门石窟:龙门十二品是魏碑书法艺术精品 莫高窟::六七成是在隋唐开凿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 绘画 东晋顾恺之(人物画注意点睛传神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刘宋陆探微(秀骨清像与顾并称顾陆) 萧梁张僧繇(人物画尤其是佛像相传有画龙点睛破壁飞去) 唐朝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步辇图) 吴道子(画圣送子天王图) 宋元李公麟(五马图) 张择端(北宋东京汴梁) 书法 商朝甲骨文西周金文秦小篆汉隶属曹魏钟繇楷书 王羲之(东汉末年行书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票若游云矫若惊龙书圣) 王献之(小圣) 初唐三大家书坛(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 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浩) 草圣(张旭)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沛蔡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作文辅导 1207 0018 :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一章天文 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 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 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 4、五纬:金、木、水、火、土 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7、有关天象的词: “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 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 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知识点汇总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目录 第五编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 1.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2.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晚唐体 3.“白体” 4.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其对宋初文风变革的贡献 5.《西昆酬唱集》 6.杨亿的生平 7.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 8.西昆体 9.晚唐体 10.西昆体诗歌的一般特色 11.林逋诗歌的特点 12.晏殊的生平 13.《珠玉词》 14.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15.欧阳修的生平 16.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 17.《秋声赋》的艺术特点 18.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 19.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开拓性 20.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 21.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贡献 22.梅尧臣的生平 23.苏舜钦的生平 24.梅尧臣、苏舜钦是开创宋诗风格的重要作家 25.梅尧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6.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 27.王安石的生平 28.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 对词境的开拓 29.王令诗歌的特点 30.王安石散文的特点 31.王安石诗歌的创作成就 32.王安石的文学创作成就 33.“三苏” 34.曾巩散文的艺术风格 35.苏洵散文的特点 36.苏辙散文的特点 第三章苏轼的文学成就 37.苏轼的生平 38.苏轼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39.苏轼记叙文的艺术特点 40.苏轼散文的总体特色 41.“东坡体” 42.苏轼诗歌的题材类别 43.苏轼诗歌分前、后期 44.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 45.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46.苏词的超旷高远襟怀 47.苏轼的“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 的贡献 48.苏词对题材的拓展及其意义 49.苏词的创作风格 50.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51.黄庭坚的生平 52.“山谷体” 53.黄庭坚诗歌的题材内容 54.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及其艺术 特色 55.黄庭坚词作的艺术特点 56.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57.“后山体” 58.“简斋体” 59.陈与义诗分前、后期 60.陈师道“后山体”的艺术特征 61.陈与义前期诗歌的艺术特点 62.陈与义后期诗歌的艺术风格 63.“简斋体”的艺术独特性 第五章柳永与北宋词坛 64.北宋词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及各期 代表词人 65.柳永的生平 66.柳永词的题材内容及其对词境的 开拓 67.柳永对词体的开拓 68.柳永词的艺术特点 69.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70.秦观的生平 71.晏几道的生平 72.贺铸的生平 73.秦观词作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宋词 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74.晏几道词作的艺术特点 75.贺铸词作的艺术特点 76.周邦彦的生平 77.周邦彦词的集大成 78.周邦彦词作的艺术成就 79.“易安体” 80.“樵歌体” 81.李清照的生平 82.朱敦儒的生平 83.李清照词分前、后期 84.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 85.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 86.朱敦儒词作的艺术特点 第六章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87.辛弃疾的生平 88.“稼轩体” 89.辛词题材内容的主体及其多样性 90.辛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词史地位 91.张元幹的生平 92.张孝祥的生平 93.陈亮的生平 94.张元幹词的特点 95.张孝祥词的特点 96.陈亮词的特点 97.刘过词的特点 第七章陆游与南宋中期诗文 98.“中兴四大诗人” 99.陆游的生平 100.陆游散文的特点 101.陆游诗歌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各期 的主要特点 102.陆游诗歌对江西诗派的扬弃 103.陆游词作的特色 104.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多样风 格 105.“诚斋体” 106.杨万里的生平 107.范成大的生平 108.杨万里的“活法”诗 109.“诚斋体”的艺术特色 110.范成大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11.朱熹的生平 112.朱熹诗歌的特点 113.朱熹散文的特点 114.南宋中叶散文之两派 115.南宋各体散文的一般特征 116.南宋“小品文”概况 第八章姜夔与南宋清雅词派

并存的古代中国三种主要思想

并存的古代中国三种主要思想 摘要: 古代中国有几种并行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很长久时间并存儒家思想保证了阶级间的稳定道家思想保证了所有人能够自身和谐的思想追求天人合一构建自身和谐佛教则肯定了每个人生来的善劝诫大家向着和善的方向努力不要作孽也为国家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古代中国、三种主要思想、共同构建古代中国的和谐 正文: 古代中国有好几种比较流行的思想体系,比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虽然大家相信的信仰并不相同,但是并不影响大家总是能从中找到他们想要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是局限一种思想的教义,引用一句名言:“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些不同的思想在古代中国对不同的阶级民众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影响虽然不同,但是总的来说使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统一的和谐情景。 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中心文化。他是上至国家的象征——皇帝——支持,下至平民百姓也使用以解决问题的一种文化思想。他并不是只有知识分子才用的什么高等的思想,而是贯彻整个古代中国的一种思想。只不过是文人阶级留下了更多的有关他的文化痕迹,但是这不能埋没其为整个中国话民族服务过的事实。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古代国家系统中都有统治者、支持统治者的中产者和被统治并且可能最终成为推翻统治者的阶级——市民阶级。在古代中国儒家文化统治下的任何一个朝代在其被推翻之前可以说他的阶级构成是十分稳定的。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力行近乎仁,好学近乎知,知耻近乎勇。”这三句话就是对应的古代中国的三个阶级。对于中国的统治者而言他们拥有的是“知耻近乎勇”,他们作为统治者,理应为天下人做出一个表率,养成一种高贵的人格和一种高尚的气节;而中产阶级拥有的是“好学近乎知”,作为古老帝国的支持者,他们为统治者提供各种参谋策划,以自己的知识力量为国家服务;而即使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那些被统治者——他们拥有“力行近乎仁”,他们以自己的勤劳,为国家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保证,这是国家正常运转的基础。 就是说,在中国民众的勤劳力量主导生产,他们的勤劳生产了粮食和其他的生活必需品,保证了整个社会的物质富裕和人民的生活康乐;而儒生的知识能力主导了教化他们,教育了普通民众,管理并且使他们正确使用了自身的勤劳,并且还提供了知识成果;而最上层的统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中国古代史专题六: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中国古代史 专题六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一、备考导航 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科技、思想、教育、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宗教的传播和影响等基本知识。掌握中国古代各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及产生的原因、影响,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社会环境的促进与制约关系。认真分析儒、道、法、佛等家的思想主张及其产生原因和社会影响,深刻认识文化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了解各时期教育、史学方面的成就及其与阶级统治的关系。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认识各个时期文学作品的.时代特色。通过比较各时期文化发展的异同点,培养历史比较能力以及理解继承与发展的基本观点。 二、专题知识归纳 (一)科学技术篇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西传 ⑴造纸术:1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2东汉宦官蔡伦于1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3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⑵印刷术: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2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3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刻印的书,字体工整,装订精美。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4元朝出现锡、铅活字。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5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 ⑶指南针:1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2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3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⑷火药:1唐朝时《真元妙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2北宋时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东京设立“广备攻城作”,制造火药和火器。3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一、儒家 ·春秋 孔子:①“仁”仁者爱人。(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和谐了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礼”克己复礼。(礼为西周等级名分制度。)③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④对鬼神敬而远之。⑤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未受到重视,汉代大一统后经过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战国 孟子:①“仁政”(思想核心)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性善说③养浩然之气 《孟子》在唐代以后被奉为经典。 荀子:①礼法并施②性恶论③朴素唯物主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要“制天命而用之” 战国时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产生深远影响。 ·汉朝 背景:汉初崇尚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新儒学:董仲舒。‘外儒内法’来源:《公羊春秋》结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形成。 ①“天人感应”,神化皇权,“君权神授”,君主要施仁政。②“以 德为主,以刑辅德”,三纲五常。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确立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 ·宋朝

背景:唐宋时三教合一成为潮流 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理是万物的本源南宋朱熹求理方法: 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实质: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抽象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的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心即理也心为天地万物的本源求理方法:发明本心·明朝 陆王心学:王守仁核心:致良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求理方法:发明本心,知行合一。 (宋明理学)消极影响:强调三纲五常等级名分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消极影响。积极意义: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的庄严。 批判思潮:李贽 1.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2 男女平等 3.顺其“自然之性”,鼓励个性自由发展。 4.万物皆生于两,否认天理存在。 批判思潮背景:1君主专制强化阻碍了社会进步 2商品经济的发展,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道德观念遭到抨击。3宋明理学日益僵化 ·清朝 批判思潮:王夫之朴素唯物主义体系,肯定符合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批判思潮:黄宗羲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 批判思潮: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二章《诗经》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第七章两汉辞赋 第八章两汉诗歌 第九章建安诗歌 第十章正始诗歌 第十一章两晋诗歌 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 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与辞赋 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十七章盛唐得诗人们 第十八章李白 第十九章杜甫 第二十章大历诗坛 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 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 第二十四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初民得歌谣☆☆☆☆☆☆ 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得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2、我国就是一个诗得国度,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得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与舞蹈便就是初民天然得表现与抒情方式. 3、或求雨,或祈年,就是甲骨卜辞得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得心态与愿望。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可以见出原始古歌得风貌。 4、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得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得存留. 例如相传为黄帝时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 知识点一神话释义 神话得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或幻想得(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得自然界或社会现象得解释与说明,只就是它经过了“幻想”得加工,成为了想象中得“神话"了得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得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得远古时代,它就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及影响

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及影响 例1: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 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也引申为不同来源史料间的相互印证——两重证据法。 1.文明起源与传说——史前:炎黄传说 考古与神话传说中的历史(考古材料证明) 2.文献与考古——夏朝: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二里头遗址 考古与后世文献中的历史(相印证) 文献公天下(大同之世)——家天下(小康之世界) 尧舜禹禅让制——启世袭制 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 考古二里头文化遗存(河南偃师) 宫殿式建筑(社会分化),农业为主饲养家畜,青铜礼器。 3.多重印证——商朝:甲骨文 考古、当世、后世文献中的的历史(多重印证,直接间接记载) 信使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甲骨文、殷墟) 甲骨文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比较成熟汉字: 研究商史第一手资料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C 参考第七分册知识点 补充: (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 春秋:春秋时期孔子“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 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 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 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 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 思想。 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 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 秦朝: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地理、官制科举、称谓礼俗 一、天文地理 1、天干地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总称地支。天干表次序,地支表时间。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两相配,按顺序组成六十对,可表年、月、日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60年一循环。 2、十二时 一日分十二时,每时2小时,23时至次日1时为子时,以下类推为丑时(鸡鸣)寅时(平旦)卯时(日出)辰时(食时)巳时(隅中)午时(日中)未时(日映)申时(晡时)酉时(日入)戌时(黄昏)亥时(人定)。每时前一小时为“初”,后一个小时为“正”。 “鸡鸣入机织”应为凌晨1~3点。“黄昏后”“人定初”应为晚9点。 3、望、朔、晦 阴历每月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每月第一天称“朔”,月底最后一天称“晦”。 4、节日 【上元】阴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 【社日】(祭土神):春天在立春后,秋天在立秋后。 【上巳】(水边洗濯祭祖,又称“修禊”):阴历三月三。(会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寒食】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七夕】阴历七月七。此日女子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穿针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称“乞巧”。 【中元】七月十五。 【四时】古代对春夏秋冬四季的称谓。每季三个月,每月用“孟”“仲”“季”命名。 我国传统节日主要有八个:小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5、星宿 古人将天上恒星分为二十八组,每组一个星宿。然后又把地面的州郡邦国与之对应,这便是分野。二十八宿分为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东方玄武(龟蛇)四大星区。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连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形象,成为“四象”。四大星区常装饰在战旗上,作为部队序列。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即翼、轸两星宿,对应地面的荆州。又如牛、女星宿对扬州(一说,斗、牛对越国,女宿对吴国)。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斗”即斗宿(即北斗星),“牛”即“牵牛星”。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井宿(参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