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流程控制及结果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40536e2a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cd.png)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
以下是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的详细描述。
1. 质量控制样品的准备质量控制样品是用于评估实验室仪器和试剂盒性能的标准样品。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之前,需要准备不同浓度的质量控制样品。
这些样品应具有稳定的特性,以确保每次检验结果的一致性。
2. 仪器校准在进行血常规检验之前,需要对仪器进行校准。
校准是通过使用已知浓度的质量控制样品来调整仪器的测量参数,以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校准应按照仪器操作手册的要求进行,并记录校准结果。
3. 质控样品的测试在每次进行血常规检验之前,需要对质量控制样品进行测试。
测试质量控制样品的目的是评估实验室仪器和试剂盒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质量控制样品应按照仪器操作手册的要求进行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
4. 质量控制数据的分析对质量控制样品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是评估实验室仪器和试剂盒性能的重要步骤。
通过分析质量控制数据,可以判断仪器和试剂盒是否正常工作,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分析质量控制数据应包括比较测试结果与预定范围的差异,以及计算质量控制样品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5. 异常结果的处理如果质量控制样品的测试结果超出了预定范围,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可能的原因包括仪器故障、试剂盒失效或者操作失误。
在浮现异常结果时,应即将住手检验,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故障排除和修复。
6. 质量控制记录的保存为了确保质量控制的可追溯性和持续改进,需要保存质量控制记录。
记录应包括校准结果、质量控制样品的测试结果、分析结果以及异常结果的处理措施。
记录应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式进行保存,并定期进行复核和审查。
以上是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的详细描述。
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步骤,可以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质量控制是实验室工作的重要环节,需要实验室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不断进行质量改进,以提高检验质量和服务水平。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c7b4b9a1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6e.png)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标题: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引言概述: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下面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一、设立质控标准1.1 制定质控标准: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血常规检验的质控标准,包括质控样本的来源、稳定性、储存条件等方面的要求。
1.2 确定质控指标:根据临床需求和实验室条件,确定血常规检验的质控指标,如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1.3 制定质控计划:制定每日、每周、每月的质控计划,明确质控标本的数量、频率和检测方法。
二、质控标本的准备和处理2.1 选择适当的质控标本:选择符合质控标准的质控标本,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2.2 标本的储存和运输:严格按照标本的储存和运输要求进行操作,避免标本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2.3 标本的处理:在进行血常规检验前,对质控标本进行必要的处理,如离心、稀释等,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三、仪器的维护和校准3.1 定期维护仪器:定期对血常规检验仪器进行维护保养,包括清洁、校准、更换耗材等,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
3.2 校准仪器:根据质控标准,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 记录维护情况:建立仪器维护记录,记录每次维护的时间、内容和结果,便于追溯和分析。
四、质控数据的分析和评价4.1 收集质控数据:每次进行质控检验后,及时收集和记录质控数据,包括标本编号、检验结果等信息。
4.2 分析质控数据:对质控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4.3 定期评价质控效果:定期对质控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质控流程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持续改进和培训5.1 持续改进质控流程: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和质控数据,持续改进质控流程,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2 培训人员:定期对实验室人员进行质控流程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9e1dd184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7.png)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1. 背景介绍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和诊断疾病。
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
2. 质量控制目标质量控制的目标是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
具体目标包括:- 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确保结果与参考值的接近程度。
- 检验结果的稳定性:确保同一样本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实验室中得到的结果相近。
- 检验过程的可追溯性:确保每一个步骤都能被追溯和记录。
3. 质量控制流程3.1 样本采集和标识- 采集样本时,应使用无菌采血器具,避免污染和溶血。
- 在样本容器上正确标识患者的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
3.2 样本预处理- 样本采集后,应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
- 样本应在规定的时间内离心,分离血浆或者血清。
- 分离后的血浆或者血清应储存于适当的温度,避免冷冻或者高温。
3.3 仪器校准和质控品的使用- 定期对血常规仪器进行校准,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 使用质控品进行日常质量控制,质控品应具有稳定的特性和合适的参考范围。
- 质控品应来自于可靠的供应商,且在使用前应进行验证。
3.4 日常质控检验- 每天开始检验前,应进行质控样本的检测,以确保仪器和试剂的正常工作。
- 检测结果应与质控品的参考范围进行比对,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 如发现质控结果异常,应及时排除故障并重新检测。
3.5 质量控制数据分析- 定期统计和分析质量控制数据,包括质控样本的检测结果和仪器的校准数据。
- 分析结果应与参考范围进行比较,评估仪器和试剂的性能。
-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记录下来。
3.6 质量控制记录和文件管理- 每次质控检验都应记录检验时间、检验人员、仪器校准和质控品的使用情况等信息。
- 质控记录应妥善保存,以备日后查阅和追溯。
- 定期对质控记录进行审查,确保质量控制流程的有效性。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6d6b08e3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f.png)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质量控制是确保实验室测试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步骤,对于血常规检验来说尤其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质控样品的选择、质控规则的制定、质控数据的分析和质控结果的解释。
1. 质控样品的选择质控样品是用于检验实验室仪器和方法是否正常运行的标准样品。
在血常规检验中,通常选择稳定、可重复的人工质控样品或者商业质控材料。
质控样品应涵盖常规检验中的各个指标,如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2. 质控规则的制定制定质控规则是为了判断实验室的测试结果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常见的质控规则包括Westgard规则、Levey-Jennings图和质控图。
根据实验室的需求和具体情况,可以选择适合的质控规则,并设定合理的质控限值。
3. 质控数据的分析质控数据的分析是评估实验室的测试结果是否稳定和准确的重要步骤。
通过采集质控样品的测试结果,可以计算出质控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根据质控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以判断实验室的测试结果是否处于控制状态。
4. 质控结果的解释根据质控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质控结果的解释。
如果质控结果处于控制状态,即测试结果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说明实验室的测试方法和仪器正常运行。
如果质控结果超出控制限值,需要进行错误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对于确保实验室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非常重要。
通过选择合适的质控样品、制定质控规则、分析质控数据和解释质控结果,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测试过程中的问题,提高血常规检验的质量。
实验室应该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并定期进行质控评估和质量改进,以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e3c43faf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9d.png)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用于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诊断。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样本采集、标本处理、仪器校准和质控品使用等方面。
1. 样本采集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首先从样本采集开始。
采集血液样本时,应遵循以下步骤:- 确保采集器具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污染。
- 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常用的有指尖、前臂静脉等。
- 采集前先用无菌棉球清洁采血部位,避免细菌感染。
- 使用适当的采血器具,如针头、采血管等。
- 采集血液时,要注意采血量的准确控制,避免过多或过少。
- 采集后,将血液样本转移到采血管中,避免血液溢出。
2. 标本处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需要进行标本处理,以确保样本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将血液样本转移到适当的试管中,如EDTA试管。
- 转移过程中,要避免氧化和凝固的发生,以免影响后续的检验结果。
- 标本处理过程中,要注意标本的标识和记录,确保样本的追踪和溯源。
3. 仪器校准血常规检验需要使用特定的仪器进行分析,因此仪器的校准是质量控制的关键步骤。
校准的具体步骤如下:- 根据仪器的使用说明书,进行仪器的初始化设置。
- 使用标准样品进行校准,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 校准过程中,要记录校准的日期、时间和结果,以备后续参考。
4. 质控品使用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使用质控品进行质量控制。
质控品是一种已知浓度的标准样品,用于验证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质控品的使用步骤如下:- 根据质控品的使用说明书,进行质控品的准备和稀释。
- 在每次检验开始前和结束后,使用质控品进行质量控制。
- 检验过程中,要记录质控品的批号、使用日期和结果,以便后续参考和分析。
- 如果质控结果超出预定范围,需要进行故障排除和仪器校准。
总结: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样本采集、标本处理、仪器校准和质控品使用等步骤。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b8595c56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7.png)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引言概述:血常规检验是临床诊断中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检测,可以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本文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标本采集与保存、仪器校准与质控品使用、人员培训与监督、结果分析与处理、质量评价与改进。
一、标本采集与保存1.1 采集标本时应注意的事项:- 采集血液标本时,应使用无菌器具,避免交叉污染。
- 采集前应告知患者有关注意事项,如禁食、禁饮等。
- 采集时应遵循采血顺序,先采集无抗凝剂的标本,再采集有抗凝剂的标本。
1.2 标本保存的要求:- 采集的血液标本应尽快送至实验室,避免长时间保存导致结果偏差。
- 标本保存过程中应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避免冷冻和融化的反复发生。
二、仪器校准与质控品使用2.1 仪器校准的步骤:- 检验仪器在使用前应进行校准,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 校准过程中应按照仪器的使用说明进行,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校准操作。
2.2 质控品的使用:- 定期使用质控品对仪器进行质量控制,评估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 质控品的选择应符合实验室的检验要求,覆盖常见的异常情况。
三、人员培训与监督3.1 人员培训的内容:- 检验人员应接受系统的培训,了解血常规检验的原理、方法和操作规范。
- 培训内容还包括质量控制的要求和流程,以及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3.2 人员培训的方式:- 培训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际操作和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
- 培训过程中应注重实践操作,加强对操作规范的理解和掌握。
3.3 人员监督与考核:- 实验室应建立人员的考核制度,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质量控制能力的评估。
- 通过监督和考核,发现人员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提高检验质量。
四、结果分析与处理4.1 结果分析的方法:- 对于每个检验项目,应制定相应的参考范围,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 结果分析时应考虑患者的临床情况,结合其他检验项目进行综合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653f4b29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26.png)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一、引言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项检验项目,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包括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流程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质控样品的选择与使用、质控数据的分析和判读等内容。
二、质控样品的选择与使用1. 质控样品的选择:质控样品应具有与临床样本相似的特性,包括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的范围和分布。
通常选择商业化的质控样品,确保其稳定性和可追溯性。
2. 质控样品的存储与使用:质控样品应按照厂家要求进行存储,并在每次使用前进行充分混匀。
使用时,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样品的装载和处理。
三、质控数据的分析和判读1. 数据采集:每日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同时进行质控样品的检测,并记录下相应的结果数据。
2. 数据分析:将质控样品的检测结果与质控标准进行比较,计算出质控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统计指标。
3. 数据判读:根据质控标准和统计指标,判断质控数据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如果质控数据超出范围,应及时进行排查和纠正,包括检查仪器状态、试剂的储存情况、操作人员的技术操作等。
四、质控结果的记录与报告1. 记录质控结果:将每日的质控数据记录在质控日志中,包括样品的编号、检测结果、质控标准、统计指标等内容。
2. 质控图的绘制:根据质控数据,绘制质控图,以直观地展示质控结果的变化趋势和稳定性。
3. 质控报告的编制:定期编制质控报告,对质控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确保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
五、质控设备和人员的培训与管理1. 设备维护与校准:定期对血常规检验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2. 人员培训与管理:对血常规检验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包括操作规程、质控要求、数据分析和判读等内容。
同时,建立健全的人员管理制度,确保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479a2c92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02.png)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一、引言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为了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控制流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质控标本的选择、质控品的使用、质控数据的分析和质控结果的判定。
二、质控标本的选择1. 标本类型:质控标本应选择与临床样本相似的类型,如全血、血清或血浆。
2. 标本来源:质控标本的来源应具备稳定性和可追溯性,可选择商业质控品或自行制备的稳定样本。
3. 标本储存:质控标本应按照要求储存,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避免反复冻融。
三、质控品的使用1. 质控品的选择:根据实验室需求和仪器要求,选择适合的质控品,包括低、中、高三个水平的质控品。
2. 质控品的配制:按照质控品说明书中的要求进行配制,确保质控品的浓度和稳定性。
3. 质控品的存储:质控品应储存在规定的温度下,避免阳光直射和污染。
四、质控数据的分析1. 数据收集:每日进行质控样本的检测,记录相应的检测结果。
2. 数据分析:将质控数据录入质控图表或统计软件中,进行数据分析,包括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
3. 质控图的绘制:根据质控数据绘制西尔斯-埃布多夫图或雷德利图,用于监控质控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五、质控结果的判定1. 质控结果的评估:根据质控图的分析结果,判断质控结果是否符合要求。
2. 质控结果的判定:根据质控图中的质控限制规定,判断质控结果是合格、可疑还是不合格。
3. 异常结果的处理:如出现不合格的质控结果,应及时排除故障、重新检测或更换试剂,直到质控结果符合要求为止。
六、质控记录和报告1. 质控记录:每次进行质控检测时,应记录质控样本的检测结果、仪器使用情况和质控品的批号等信息。
2. 质控报告:定期制作质控报告,包括质控结果的统计分析和异常结果的处理情况,供实验室管理人员参考。
七、质控流程的监督和改进1. 监督机制:建立质控流程的监督机制,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质量评审,确保质控流程的有效实施。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92be190d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6d.png)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标题: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引言概述:血常规检验是临床诊断中常用的一项检验项目,对血液中的各种指标进行检测,可以匡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
一、标本采集1.1 确保标本采集的准确性:在采集血液标本时,要遵循标本采集规范,避免空气污染或者血液稀释等情况的发生。
1.2 保证标本的完整性:标本采集过程中要避免血液凝固或者溶解,确保标本的完整性,避免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1.3 标本采集后的储存和运输:采集完标本后,要妥善保存并及时送至检验中心,避免标本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二、实验室前处理2.1 样本接收和登记:实验室接收到标本后,要及时进行登记和标本信息录入,确保标本信息的准确性。
2.2 样本处理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实验室前处理前,要对试剂、仪器等进行检查和校准,确保实验室设备的正常运行。
2.3 样本的分装和保存:对于需要保存的标本,要按照规定进行分装和保存,避免标本受到污染或者变质。
三、实验室检验操作3.1 样本的处理和稀释:在进行血常规检验前,要对标本进行必要的处理和稀释,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2 仪器的校准和质控:在进行检验操作前,要对仪器进行校准和质控,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3 检验操作的规范性:在进行检验操作时,要遵循操作规范,避免操作失误或者交叉污染,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四、数据分析和结果判读4.1 数据的录入和分析:对于检验结果,要及时录入系统并进行数据分析,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2 结果的解读和判读:在得到检验结果后,要进行结果的解读和判读,结合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4.3 异常结果的处理:对于异常结果,要及时进行确认和重复检验,排除干扰因素,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五、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5.1 质量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内部质控、外部质控等,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257704cb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00.png)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和诊断疾病。
为了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样本采集、设备校准、质控品使用和结果分析等方面。
1. 样本采集在进行血常规检验之前,首先需要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
样本采集过程中,操作人员应该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样本的纯净度和完整性。
采集的样本应尽量避免受到空气的污染和凝固,以免影响后续的检验结果。
2. 设备校准在进行血常规检验之前,需要对检验设备进行校准。
校准过程中,操作人员应按照设备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校准的内容包括温度校准、液体校准和质控品校准等。
校准结果应记录在校准记录表中,以备后续参考。
3. 质控品使用质控品是用于评估检验结果准确性和稳定性的标准物质。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需要定期使用质控品进行质量控制。
质控品的选择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且应具有稳定的性质和合理的浓度。
质控品的使用频率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4. 检验过程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操作人员应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样本的标识、试剂的使用、设备的操作和结果的记录等方面。
操作人员应具备专业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结果分析在完成血常规检验后,需要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结果分析过程中,操作人员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和质控结果进行判断。
如果检验结果与质控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应及时排除操作失误和设备故障等可能原因,并重新进行检验。
同时,操作人员还应将检验结果与参考范围进行对照,以确定患者的血液状况和疾病诊断。
总结: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通过严格的样本采集、设备校准、质控品使用和结果分析等环节的控制,可以有效地降低误差和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3f7ed7a1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b9.png)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血常规检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和健康状况。
为了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1. 质量控制样本的选择和准备质量控制样本是用于评估实验室仪器和方法准确性的标准样本。
在血常规检验中,常用的质量控制样本包括低、中、高三个水平的样本。
这些样本应当与实际检测样本的成份和特性相似。
实验室应当根据国家和行业标准选择合适的质量控制样本,并按照要求进行准备。
2. 质量控制样本的测试质量控制样本应当在每次检验过程中进行测试。
实验室应当按照仪器和方法的要求,使用相同的操作步骤和条件进行测试。
测试结果应当记录并与质量控制样本的预期值进行比较。
3. 质量控制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实验室应当根据质量控制样本的测试结果,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评估。
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比如平均值、标准差和偏差等指标,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如果测试结果与质量控制样本的预期值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进一步检查仪器和方法的准确性,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4. 质量控制结果的记录和报告实验室应当建立质量控制结果的记录和报告制度。
记录应当包括每次测试的日期、质量控制样本的水平、测试结果和质量控制数据的分析。
报告应当及时完成,并向相关人员进行通报。
记录和报告的目的是为了监测实验室的质量操纵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5. 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质量控制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实验室应当定期评估和审查质量控制流程的有效性,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可以通过参加外部质量评估、进行内部质量审核和不断学习提高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水平。
总结: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环节。
通过选择合适的质量控制样本、进行准确的测试、分析和评估数据、记录和报告结果,并进行持续改进,可以提高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水平,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2023版)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2023版)](https://img.taocdn.com/s3/m/47f45efb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69.png)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一、引言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检验方法之一,用于评估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质量控制措施。
本文档目的在于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二、质量控制流程⒈确定质控品在质量控制流程中,首先需要确定合适的质控品。
质控品应该具备与临床样本相似的特性,并且应该经过相关认证机构的验证。
⒉确定质控频率根据实验室的需求和精确度要求,确定质控的频率。
一般情况下,每次每批质控样本应包含正常范围内的样本和低、中、高质控样本。
质控样本的频率可根据实验室情况进行调整。
⒊制备质控样本根据厂家提供的说明书或相关标准方法,制备质控样本。
确保质控样本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⒋进行质控检测在每次检测过程中,将质控样本与待测样本一同进行检测,以评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⒌分析质控结果对质控结果进行分析,包括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并与预设的质量指标进行比较。
根据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质量评估。
⒍质控结果的处理如果质控结果出现偏差,需要进行错误分析和问题解决。
对于常见的问题,如仪器校准偏差、质控品失效等,需要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并重新检测和验证。
⒎记录和报告及时记录质控结果和处理过程,并编制质量控制报告。
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质控样本信息、实验室数据和分析、质量评估以及问题解决方案等。
三、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⒈质控品的证书和验证报告⒉质控样本的制备方法和标准操作程序四、法律名词及注释⒈质控品:指为了评估检验方法的精确度和可靠性而使用的标准样品。
⒉质控频率:指质控样本的检测频率,通常以每批样本为单位。
⒊正常范围:指某一指标在正常人群中的平均值加减两倍标准差范围。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aa461640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ca.png)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和健康状况。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控制流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一、质量控制样品的准备1. 选择合适的质控样品:质控样品应具有与实际患者血液样品相似的特征,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常用的质控样品有人工合成的质控血清和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
2. 样品的制备:根据实验室的需要,将质控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或浓缩,以获得不同浓度的质控样品。
二、质量控制品的使用1. 检验前的准备:在进行实际检验之前,需要提前准备好质控样品。
质控样品应该与实际样品一起进行检验,以模拟真实的检验环境。
2. 质控样品的运行顺序:质控样品的运行顺序应随机分配,避免因运行顺序造成的结果偏差。
3. 检验参数的设定:根据实验室的需求和仪器的要求,设定合适的检验参数,包括测量范围、灵敏度、精密度等。
三、质量控制结果的分析1. 数据的收集:对质控样品进行检验后,将结果记录下来,包括样品的标识、测量数值和时间等信息。
2. 数据的分析:对质控样品的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指标,以评估质控样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异常结果的处理:如果发现质控样品的检验结果与预期值有较大偏差,需要及时进行排查和处理,包括检查仪器的运行状态、试剂的使用情况和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等。
四、质量控制结果的记录和报告1. 数据的记录:将质控样品的检验结果记录在质控日志中,包括样品的标识、测量数值、时间、操作人员等信息。
2. 质量控制图的绘制:根据质控样品的检验结果,可以绘制质量控制图,以直观地观察质控样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报告的编写:根据实验室的要求,编写质量控制结果的报告,包括质控样品的检验结果、分析结果和异常处理等内容。
五、质量控制的监督和改进1. 监督机制的建立:建立质量控制的监督机制,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质量评估,以评估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水平和改进方向。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72fa5859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6b.png)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项检查项目,用于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控制流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质控品的选择、质控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质控结果的判定。
一、质控品的选择1. 质控品的来源:质控品是用于评估检验方法准确性和稳定性的标准样品。
质控品可以是商业化的标准品,也可以是自行制备的质控样本。
选择质控品时,应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和检验方法的要求进行选择。
2. 质控品的稳定性:质控品的稳定性是评估质控品适用性的重要指标。
应对质控品进行稳定性试验,包括长期稳定性、短期稳定性和冻结-解冻稳定性等。
只有稳定性良好的质控品才能保证质控结果的准确性。
3. 质控品的浓度范围:根据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要求和检验方法的灵敏度,选择适当的质控品浓度范围。
质控品的浓度应覆盖正常参考范围和临床异常范围,以确保能够检测到潜在的分析误差。
二、质控数据的统计分析1. 数据收集:每天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应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质控样本进行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
2. 数据分析:收集到的质控数据应进行统计分析。
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
通过对质控数据的分析,可以评估检验方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3. 质控图的绘制:根据质控数据,可以绘制质控图进行监控和评估。
常用的质控图包括西格玛图和西格玛-规格图。
质控图可以直观地反映质控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便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纠正。
三、质控结果的判定1. 质控结果的判定标准:根据质控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质控图的观察,制定质控结果的判定标准。
常用的判定标准包括质控数据的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范围。
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可以制定不同水平的判定标准,如一级、二级和三级。
2. 异常结果的处理:当质控结果超出判定标准范围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7f02955f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66.png)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测手段,用于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流程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一、质量控制样本的选择和准备1. 样本选择:质量控制样本应该是与患者样本相似的,具有代表性的样本。
通常选择稳定性好、成分相对稳定的血液样本作为质控样本。
2. 样本准备:质控样本应按照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准备,包括标记样本编号、记录样本信息等。
二、质量控制品的选用和管理1. 质量控制品的选用:根据实验室需要,选择适当的质量控制品。
质量控制品应具有稳定性好、成分与患者样本相似的特点。
2. 质量控制品的管理:质量控制品应按照厂家要求进行储存和保存,避免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定期检查质控品的有效期和稳定性,确保质控品的质量。
三、质量控制的实施1. 质量控制样本的测试:在每次进行血常规检验之前,需要进行质量控制样本的测试。
按照标准操作程序,将质控样本与患者样本一同进行测试,确保测试条件一致。
2. 质量控制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将质控样本的测试结果记录下来,并与质控品的目标范围进行比较。
分析质控结果,判断实验室的检测准确性和稳定性。
3. 异常结果的处理:如果质控结果超出了目标范围,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可以检查仪器的校准情况、试剂的使用情况等,排除异常结果的可能原因。
4. 质量控制数据的统计和报告:将质控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生成质量控制报告。
报告中应包括质控样本的测试结果、目标范围、实验室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等信息。
四、质量控制的监督和改进1. 质量控制的监督:实验室质量管理人员应定期对质量控制流程进行监督,确保操作规范和准确性。
可以通过抽查样本、复核结果等方式进行监督。
2. 质量控制的改进:根据质控结果和监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可以对操作流程、设备、试剂等进行调整,提高质量控制的效果。
通过严格执行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可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62f26431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1d.png)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验项目,用于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控制流程。
以下是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的详细描述。
1. 质量控制品的选择和准备在进行血常规检验之前,需要选择适当的质量控制品,以确保仪器和试剂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质量控制品应具有与患者样本相似的特性,并且应该是可追溯的。
质量控制品应根据厂家提供的说明书进行储存和使用。
2. 质量控制样本的测试在每次进行血常规检验之前,需要先进行质量控制样本的测试。
质量控制样本应与患者样本一同进行测试,以评估仪器和试剂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质量控制样本应按照厂家提供的说明书进行稀释,并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测试。
3. 质量控制数据的分析在进行质量控制样本的测试后,需要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分析的目的是评估仪器和试剂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分析时需要比较测试结果与质量控制样本的目标值或参考范围,以确定是否符合质量控制要求。
4. 异常结果的处理如果质量控制样本的测试结果与目标值或参考范围存在明显差异,需要进行异常结果的处理。
首先需要检查仪器和试剂的操作是否正确,包括样本的准备、试剂的使用和仪器的校准。
如果操作无误,可能是仪器或试剂存在问题,需要及时联系厂家进行维修或更换。
5. 质量控制记录的保存在进行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需要及时记录质量控制样本的测试结果和分析结果。
这些记录应包括质量控制样本的标识、测试日期和时间、测试结果、目标值或参考范围等信息。
记录的保存可以帮助评估仪器和试剂的性能,并在需要时进行回溯。
6. 质量控制的监督和评估质量控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进行监督和评估。
监督可以通过定期的内部和外部质量评估来完成,包括比对试验、参加质量控制外部评估项目等。
评估的目的是发现和纠正潜在的问题,并改进质量控制流程,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上是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的详细描述。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4664d90b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d6.png)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通过对血液样本的分析,可以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质量控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一、质量控制的目的和意义质量控制是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减少误差和偏差。
通过质量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实验室操作中的问题,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保证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质量控制的内容1. 内部质量控制:通过使用已知浓度的质控品,对实验室的仪器、试剂和操作流程进行监控。
常用的质控品包括血液标本、稀释液、校准液等。
内部质量控制是实验室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仪器偏差、试剂变质、操作失误等问题。
2. 外部质量控制:通过参加外部质量评价活动,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对,评估实验室的检验结果与其他实验室的一致性。
外部质量控制可以评估实验室的整体水平,发现和纠正实验室的系统性偏差。
三、质量控制的步骤和流程1. 内部质量控制的步骤:(1)选择适当的质控品: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和检验项目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质控品。
质控品的浓度应覆盖正常范围和异常范围,以确保能够发现常见的问题。
(2)制定质控品使用计划:根据实验室的工作量和质控品的稳定性,制定质控品的使用计划。
一般建议每天至少使用两个不同浓度的质控品。
(3)进行质控品测试:按照标准操作程序,使用质控品进行测试。
测试结果应记录在质控品记录表中,包括测试日期、质控品批号、测定值等信息。
(4)数据分析和判定:将测试结果与质控品的参考范围进行比较,判断是否符合要求。
一般采用统计学方法,如西尔斯准则、西格玛准则等进行数据分析。
(5)问题处理和纠正措施:如果测试结果超出了质控品的参考范围,需要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
可以重新检查样本、更换试剂、校准仪器等。
2. 外部质量控制的步骤:(1)选择合适的外部质量评价机构:根据实验室的需求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外部质量评价机构。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5f12306e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1f.png)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引言概述: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对人体的血液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然而,由于操作不当或设备问题等原因,可能会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性。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控制流程,对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进行监控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质量控制的前期准备1.1 确定质量控制的目标:明确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目标,如准确性、精确性和可靠性等。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指标要求,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2 确定质量控制的频率:根据实验室的情况和需求,确定质量控制的频率,一般可按日、周、月进行。
频率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实验室工作量、设备稳定性和质量控制要求等因素。
1.3 确定质量控制的方法:选择适合的质量控制方法,如内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评估等。
内部质量控制可通过使用质控品或人工模拟样本进行,外部质量评估可通过参加质量评估项目或比对试验来实施。
二、质量控制的实施2.1 内部质量控制:通过使用质控品进行内部质量控制。
首先,选择适当的质控品,并按照厂家说明进行稀释和保存。
然后,按照实验室的质控计划,将质控品与待检样本一同进行检测,并记录结果。
最后,根据质控品的测定结果,计算质控品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指标,评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2 外部质量评估:参加外部质量评估项目或比对试验,以评估实验室的检验结果与其他实验室的一致性。
首先,选择合适的质量评估项目或比对试验,并按照要求进行样本的处理和检测。
然后,将检测结果报送给评估机构,等待评估结果的反馈。
最后,根据评估结果,分析差异的原因,进行问题的排查和改进。
2.3 数据分析与处理:对质控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发现异常情况和问题。
通过建立质控图表,监控质控品的测定结果,及时发现和纠正异常情况。
同时,根据质控数据,评估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水平,及时采取措施改进实验室的工作质量。
三、质量控制的结果评估3.1 质量控制结果的判定:根据质控数据和指标要求,对质量控制的结果进行评估和判定。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f7b6136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c.png)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引言概述: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检查项目之一,对于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流程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样本采集、仪器校准、质控品使用、结果解读和异常处理等方面。
正文内容:1. 样本采集1.1 采集样本的时间和方法:血常规检验要求在特定时间采集样本,通常是晨起空腹采血。
采集方法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避免出现空气污染和血液稀释等情况。
1.2 样本保存和运输:采集后的样本要妥善保存和运输,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以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 仪器校准2.1 仪器校准的频率:血常规仪器在使用前需要进行校准,校准的频率应根据仪器的要求进行,通常是每日或每周进行一次。
2.2 校准的方法和标准:校准的方法应按照仪器的说明书进行,校准的标准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或仪器制造商的要求。
3. 质控品使用3.1 质控品的选择:根据仪器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质控品,质控品应具有稳定性和可追溯性。
3.2 质控品的使用频率:质控品的使用频率应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进行,通常是每日或每批次样本检测前进行一次。
3.3 质控结果的判定:根据质控品的测定结果,判断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4. 结果解读4.1 结果的参考范围: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确定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参考范围。
4.2 结果的比较和分析:将患者的检验结果与参考范围进行比较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4.3 结果的报告和解释:将结果报告给临床医生,并解释结果的意义和可能的临床诊断。
5. 异常处理5.1 异常结果的确认:对于异常结果,需要进行复查确认,避免误诊。
5.2 异常结果的分析:对于异常结果,应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确定可能的疾病诊断。
5.3 异常结果的报告和处理:将异常结果及时报告给临床医生,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镜检率与漏检率
规则评估——找到符合自己质量目标的规则
推片率统计: 统计复检率和漏检率
规则统计: 统计规则的触发比例,让 调整规则更有方向性
假阴性列表: 明确假阴性是什么标本, 是否与质量目标冲突
201 5-629
三 血液形态学的重要性
形态学观察的意义
形态学检查是医学检验技术的基础,是最简便、最特 异和最经济实用的常规检验方法,其临床意义:
应用流式网织红细胞分析仪对肿瘤病人在化疗 过程中的网织红细胞计数与分类( MFR )进行动 态观察,结果显示: 1、化疗后骨髓明显受抑; 2、造血功能开始恢复时MFR网织红细胞的出现或升 高较白细胞达到2.0×109/L早6.5天,较网织红细 胞绝对值达到正常范围早14天; 3、评价网织红细胞MFR可作为肿瘤病人化疗过程中 骨髓造血功能开始恢复的敏感指标。
流程优化的核心问题 - 在保证结果准确的前提下
报告时间 TAT
是否符合国家要求? 哪一个环节是瓶颈?是什么?如何改进? 哪台仪器是瓶颈?是什么?如何改进?
复检率
科室规则与通用规则的差距?如何验证? 各仪器的复检率? 为什么存在差距?
人的能力
操作人员的复检率差异?谁需要再培训? 如何改善流程保障人员的复检率?
自动血液分析仪复检规则
1.临床大夫要求复检和手工分类; 2.WBC、RBC、HGB、PLT:超过检测线性或
无结果; 3.仪器测试出现报警(如RL,WL等); 4.WBC,RBC,PLT直方图提示异常; 5.WBC∶<2.5×109/L或>30.0×109/L; 6.PLT:首诊低于或高于参考范围; 7.HGB:首诊低于或高于参考范围; ; 8.MCV:<65fl或>105fl (成人); 9.无DC结果或DC结果不全; 10.中值>=15%(三分类); 11.Neut %:>85; 12.Lym%: >60; 13.Mono%:>15; 14.Eoso%:>10; 15.Baso%:>5;
16.红系IP信息出现怀疑性报警; 17.WBC历史记录; 18.RBC大小不均; 19.任何计数结果伴PLT聚集报警; 20.除PLT聚集外的PLT和MPV报警; 21.出现IG阳性报警; 22.核左移阳性报警; 23.不典型和/或变异Lym:
首次结果出现阳性报警; 24.出现Blasts阳性报警;
六 疟原虫感染的RBC形态
寄生虫感染红细胞
三期六种形态(以间日疟原虫为例) 滋养体期:大、小滋养体 裂殖体期:成熟、未成熟裂殖体 配子体期:雌、雄配子体
49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虫体胞质较少呈环状,中间为大空泡 细胞核位于虫体一侧,颇似戒指的红宝石。 早期滋养体又称为环状体(ring form)
荧光桃红液(石楠红液) 尿素 10g 2% 荧光桃红 1ml 枸橼酸钠 0.25g 蒸馏水加至 100ml
巨血小板
巨大血小板
PLT 直方图异常
五 网织红细胞的临床应用
网织红细胞临床应用
* 网织红细胞检测技术的进展 * 检测原理、参数与图形解析 * 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的临床作用
对贫血疾病的鉴别 对肿瘤放化疗后骨髓造血功能抑制
16
存在问题
检验人员对形态学检验重要性认识不足,平时很少观 察分析血涂片。
血涂片异常细胞报告的正确率较低; 对红细胞形态异常描述不足; 血液寄生虫识别率差。
17
问题的原因 形态学工作烦琐,实践经验性强,学术发展较慢,使部分工作人 员对形态学“不感兴趣”。 学校教学存在实验课标本不足,脱离临床,毕业生形态学检验基 础较差,存在“先天不足”。 专业职称的晋升重理论知识,忽视专业技能,自然造成专业技能 “无人问津”。
LYMPH(#,%):淋巴细胞绝对数、百分比
IG(#,%):未成熟粒细胞绝对数、百分比
红细胞参数
RBC:红细胞 HGB:血红蛋白 HCT:红细胞比积 MCV:平均红细胞体积 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RDW-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CV RDW-SD: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SD RET(#,%)网织红细胞绝对数和百分比 HFR: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率 M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率 LFR: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率 IRF :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 RET-HE: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红细胞冷凝集
红细胞冷凝集
37℃ 温育30分钟红细胞散开
重度脂血检测结果
假性红细胞减少症
(EDTA抗凝不良)
换用枸掾酸盐抗凝剂 红细胞直方图趋势正常
EDTAK2依赖血小板聚集案例
末梢血涂片染色
EDTA-K2 依赖血小板凝集末梢血涂片
对策:用不含EDTA的稀释液立即稀释样
本或换用非EDTA抗凝剂重新抽取样本。
与恢复的监测 对骨髓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的监测
网织红细胞来源
→
→
→
→
→
→
网织红细胞 相关参数的临床作用
应用于贫血疾病的鉴别
对肿瘤放化疗后骨髓造血功能抑 制与恢复的监测
骨髓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的监测
IRF-未成熟指数 应用于贫血类型鉴别
网织红细胞荧光参数的检测,是每个贫血 患者必须检查的项目,且也是贫血疾病诊断与
虫体较大,占满胀大的红细胞 胞质致密,色深蓝
核小致密,深红色,多位于虫体一侧 疟色素分散
54
雄配子体
虫体较小,胞质浅蓝 核大疏松,淡红色,多位于虫
体的中央
55
从单机检测走向流程管理
仪器
规则设定 规则评估
操作者 日常管理
高质量结果
总结
要定期对流程进行评估,持续改进 科室的改进要从”仪器”、“人员”提高到“系统”
50
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
虫体增大,伸出伪足,胞质增多,出现疟色素 红细胞胀大,颜色变淡,并出现能染成淡红色的小点,称薛氏小点
51
未成熟裂殖体
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虫体变圆,空泡消失核开始分裂
52
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12~24个,平均16个,排列不规则 虫体占满胀大了的红细胞 疟色素集中成堆
53
雌配子体
血小板参数
PLT:血小板计数 P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MPV:血小板平均体积 PCT:血小板压积 P-LCR:大小板比率
血小板由产板巨核细胞生成
异常红细胞(碎片红细胞 ?)
综合MCV,RDW-CV 和RBC低鉴别线,以 及异常网织红散点图的信息,仪器显示 “Fragments“的报警。
血小板的直方图高鉴别线与直方图曲线 显交点抬高,仪器会报警提示血小板直方 图异常,同时发现红细胞直方图曲线明显 左移,此均为破碎红细胞所为,并使PLT-I 法血小板假性增多。
注:凡是经手工计数,推片分类的, 要在检验报告备注处标明已复检, 并在相应记录本上做好登记。
自动血液分析仪复检规则
1
国际41条复检规则为各实验室制定筛选标
准提供依据,是一个共性标准;
41条所得数据是从最先进仪器分析得来的
2
, 不代表普遍性;
实验室应根据所使用仪器的性能选择条款,
3
设计并验证自己的复检规则。
流程评估内容及目的
评估标需仪 器量、标本分配合理性
TAT分析,找到每台仪器、不同标本来源的流程问题
评估复检率
仪器复检率分析,发现各仪器的复检规则触发比例和执行情况 不同标本来源的复检率分析,提示复检规则的触发比例和执行情况
评估人员能力差异
人员标本量与复检率统计可分析人员的工作量和复检水平,有针对 性地提供相应形态学培训
利用流程改进筛选方法,减少人为主观性漏诊
血常规不合格标本分析
超时标本分析
干扰因素分析
末梢血标本分析
•分析送检科室
•分析超时时段 及原因
.
脂血 溶血 采血原因引起 的凝集
数量 人群 年龄
在网织红通道中,可以通过核酸染色法(PLT-O).将破碎 红细胞与血小板严格分开,并予以纠正PLT-I增多血小板 数。纠正机理为:由于血小板含有RNA成分,而红细胞没 有RNA成分,因此除了大小外,加上荧光信息, (PLT-O). 可以得到充分准确血小板测定,不受红细胞碎片的干扰 。
如果散点没有充分分开,需要通过涂片确认或人工计 数板计数确认。
对于血片的特殊发现必须咨询病理科专家或其 他的有血液形态学资格和经验的人员进行审核。
四 仪器复检规则实例
白细胞参数
WBC:
白细胞数
NEUT(#,%):中性粒细胞绝对数、百分比
EO(#,%):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数、百分比
BASO(#,%):嗜碱性粒细胞绝对数、百分比
MONO(#,%):单核细胞绝对数、百分比
与计数、定量相关的检测 ---- 有质控、校准 与分类、异常细胞筛选相关的检测 ---无质控、校准,
难以控制质量
操作者人为因素
专业水平 责任心 经验 工作量 情绪
流程管理的评估与优化
目的
定期对临检流程进行评估 找到相应问题点 确定解决方案 持续改进
鉴别诊断最常用的敏感指标。
溶血性贫血病例
对肿瘤放化疗后 骨髓造血功能抑制与恢复的监测
过去一直将白细胞数、粒细胞绝对值和血 小板计数作为骨髓移植、放疗、化疗恢复期 的观察指标,而这些指标易受移植后感染、 排异及长时间输入血小板等影响, 所测结果 有时不能准确反应造血系统实际情况。
现在发现HFR和HFR+MFR出现不仅能反映 骨髓造血活性,而且其出现或增高均早于白 细胞、粒细胞,血小板等常规指标,且不受 感染、排异和输入血小板的影响。
血常规流程的控制 及结果分析
北京世纪坛医院临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