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 《爱莲说》复习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一、出示复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内容2、背诵并准确默写课文内容3、熟练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课文的翻译4、积累文言现象: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5、拓展训练二、了解作者及作品内容(一)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黄庭坚称其为“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
”(二)“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本文主旨和写作手法1、托物言志本文通过对莲的描述和赞美,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和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心意。
2、衬托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三、背诵默写(一)请注意1、下面这些字的读音和写法2、重点句子的理解可爱者甚蕃 (fán) 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不蔓(màn)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花之隐逸(yì)者也噫(yī) 陶后鲜(xiǎn)有闻(二)比一比:看谁写的快又准1、水陆草木之花,。
•2、予谓菊,;•3、菊之爱,。
莲之爱,?•4、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5、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6、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四、掌握翻译注意:1、重点实词的解释•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4、特殊句式• 5、虚词的用法:之而(一)翻译下面的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能记住词句,疏通文意。
o了解“说”的特点。
2.技能目标o能运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o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3.情感目标o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
o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o反复诵读,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教学难点o理解作者爱莲花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o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欣赏课本中的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二、题解与作者介绍•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写作背景介绍:《爱莲说》是周敦颐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感知课文1.听录音朗读,注意听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2.学生齐读课文,然后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四、探究课文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o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o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o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中赋予了莲哪些品质?2.理解使用“菊”和“牡丹”来映衬的作用o文章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o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起什么作用?3.把握主旨o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五、课堂检测1.分小组比赛背诵课文。
2.填充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六、小结与作业1.小结: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2.作业:加强背诵,认真默写;完成《爱莲说》练习册。
五、板书设计•爱莲说o周敦颐o菊:君子(正衬)o莲:高洁、质朴、正直、芳香、清高(托物言志)o牡丹:反衬六、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关注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爱莲说》复习导学案
《爱莲说》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2、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和特点。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学习重、难点、 1、理解作者爱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学习方法] 讨论、交流式[学习过程] 1、走近作者周敦颐,字,著名哲学家。
著有《》 2、字词积累番()淤()濯()亵()噫()颐()逸()鲜()释义:独:予:染:益:宜:众: 3、整体感知:(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为什么作者独介绍莲花呢?(2)作者对莲花是赞美?是为了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的?(3)“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那么本文的“说”又台何理解呢?(4)本文写莲,却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头其用意是什么?4、探究(1)写莲之前,先写菊,再写牡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分析这些语句的比喻意义5、作者极力赞美莲之后,将菊、牡丹、莲拟人,分别说它们是隐逸者,富贵者,君子的化身,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言志,那么作者言的什么志?作业,1、《爱莲说》一文托物言志,赞美莲的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2、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又点明了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3、比喻君子在污浊环境中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4、从体态、香气上突出了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君子美名远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5、写莲清高、比喻君子态度严肃不可轻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文章中的哪一句?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7、作者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哪些美好品质8、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而写句话和牡丹的作用是什么?9、作者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而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10.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也可()。
《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1《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导言:《爱莲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田园诗。
这首诗以莲花为主题,通过对莲花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这篇文章将从三个方面切入,分别是课文分析、课文赏析和写作训练。
一、课文分析1. 课文基本信息《爱莲说》是诗句长达二百多字的一首田园诗,共二十句,每句五言。
诗人白居易融合了自己的感受和对自然景致的描写,表达了对莲花清雅高洁的赞赏。
2. 课文结构本诗由二十句组成。
整首诗用句子为主要结构,有连词和句首语词作衔接。
各句之间通过内容和文句衔接联系起来,情景描写生动自然,结构紧凑协调,层次分明,内容丰富,节奏优美。
3. 课文特点《爱莲说》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描写细腻:诗人对莲花形态、颜色、气味、触感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细致地描写,使人感受到莲花的清雅高洁。
(2) 运用修辞手法: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3) 寄托情感:诗人借助莲花的形象,抒发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慨和敬仰。
二、课文赏析1. 诗歌简介《爱莲说》是白居易创作于唐朝中期的一首田园诗,表达了诗人对莲花的喜爱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该诗被评为“豪放派”代表作品之一,曾被选为七年级文言文必修篇目。
2. 诗歌分析白居易通过对莲花的描写,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诗人在描写莲花时,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香径流连返照斜,笑入菱花锦簇斜。
”中的“斜”字,既形容了阳光的倾斜,也暗示了莲花姿态的优雅。
此外,诗人在描写莲花时,往往通过强调莲花的清高雅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叶底穗因风摆动,险露华容豔且露。
”等句,表达了喜欢莲花的情感,也借此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3. 诗歌含义《爱莲说》一诗,虽然语言简练,但它真挚的情感,却令创作达到了本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美。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复习学案 苏教版
《爱莲说》复习目标:1、复习文体-----“说”是古代文体。
可说理,也可记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
一般性掌握作者情况----北宋学者周敦颐;2、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复习过程:课前自主复习: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作者,字号 ,北宋家,文体是二、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甚()蕃()濯()清涟()妖()香()益()涟()亵玩()亵()染()淤泥()不蔓()不枝()亭亭()净植()隐逸()谓()鲜()予()宜()众()三、原文分析:1、最能概括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2、能够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3、表明莲肯有高雅而庄重的气质的句子是:。
4、赞颂莲花正直而又通达事理的句子是:。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意思相反的句子是:。
6、在形容人或物气质清高,让人敬重不可轻侮时我们常引用本文中的:。
7、文章中隐含社会上趋炎附势之风盛行的句子是:。
8、与鲁迅的《莲蓬人》中的“扫除粉腻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有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课堂互动一、阅读课文《爱莲说》,回答文后问题。
1、《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3、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答:4、翻译句子“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君子、噫、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
”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教师寄语]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爱莲说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及作者简介。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格。
[学习重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习莲花高洁的品格。
【导学流程】一、自主探究(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
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他的诗文多抒怀。
2.背景介绍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
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
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
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3.文体知识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风的散文。
(二)字词积累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甚fán( ) yū()泥 xiè( )玩 xiǎn ( )有闻濯.( )清涟.( )噫.( )不蔓.( )不枝2.重点词语解释。
蕃: 濯: 鲜: 亵玩:蔓: 妖: 植: 宜:3.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深入学习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3.作者是对莲花进行歌颂的,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4.作者借莲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三、迁移运用写出两句你曾经学过的咏莲佳句。
四、目标检测1.《爱莲说》的作者是,是时期著名哲学家。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6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
16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学习重点】学习古代仁人志士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学习难点】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第一课时《爱莲说》【导学过程】一、导入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鲜:①陶后鲜有闻(少,读xīǎn)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艳丽,读xīān)之:①水陆草木之花(的)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外:①中通外直(外面,外表)②遂与外人间隔(以外)出:①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从……出来)②不复出焉(出去)远:①香远益清(远播)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距离长)(2)词类活用①不蔓.不枝.(蔓、枝:名词活用为动词,长枝蔓,生枝杈)②香远.益清(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3.作者链接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4.文体链接“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一)疏通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爱莲说》复习导学案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导学案【中考分析】十年未考。
中考热度:★★★★☆【复习目标】背诵默写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能翻译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学习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高雅脱俗的情怀。
【复习路线图】一、重点知识温故(预习,时间20分钟,以理解识记、背诵为主)(一)【解词】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很)蕃.(多)。
晋陶渊明独.(只)爱菊;自.(从)李唐来,世人甚.(很)爱牡丹。
予.(我)独爱莲之.(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濯.(洗涤)清涟而不妖.(过分艳丽),中通外直,不蔓.(生枝蔓)不枝.(长枝节),香远益.(更加)清,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植.(竖立),可远观而.(转折关系)不可亵玩..(靠近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焉。
予谓.(认为)菊,花之隐逸..(品德高尚的人)者也。
噫!..者.(隐居的人)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菊之爱,陶后鲜.(少)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应当)乎众矣。
(二)【翻译】(特别关注赋分的重点词、特殊句式)(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它的茎梗中间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发清香。
(3)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爱,人应当很多了。
(三)背诵全文(重点为文中划线句的背诵、理解)二、【内容梳理】(15分钟,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做笔记)(一)整体把握1。
《爱莲说》优秀教研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 (第一课时)班级____ 姓名___ ____ 小组_ __ 评价____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知识目标: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以及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容利的思想品质。
学习难点课件、课文诵读 预习提示 (早读30分钟)1. 了解说这种体裁的特点。
2. 掌握生字读音,读准节奏、语调,准确翻译课文。
3.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预习检测1、《爱莲说》选自《 》,作者 ,是 时著名的 家.2、“说”是古代一种 的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周敦颐( ) 甚蕃( ) 淤泥( ) 濯( ) 清涟( )不蔓不枝( ) 亵玩( ) 鲜有闻( ) 噫( )知识链接1、作家简介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
世称“濂溪先生”。
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对宋、明两朝的哲学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谥号“元公”,故又称周元公,主要著作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关于“说”是一种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情感。
写法十分灵活,可以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与现代杂文和杂感类似。
3、相关背景本文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1068年)擢升为南康太守时写下的。
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长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
春夏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
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4、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初中七年级语文《爱莲说》导学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爱莲说》导教案一:教课目的:1、熟读课文并掌握词、语句,疏导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烘托的手法。
3、认识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爱的生活态度。
资料袋 :1、认识“说”这类文体“说”就是古代—种以谈论为主的文体,既能够说明谈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认识作者和写作背景周敦颐,宋朝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字茂叔。
“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周敦颐特别博学,并且人品很高,胸襟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敬爱。
《爱莲说》是他在公元 1068 年担当南康郡按时写下的。
他曾率领下属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代称为”爱莲池”。
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绽放,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细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迎面。
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政界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的《爱莲说》。
二、学习过程:( 一)、读准字音。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 )泥而不染濯( ) 清涟 ( ) 而不妖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行亵 ( ) 玩焉花之隐逸 () 者也噫() 陶后鲜() 有闻(二)讲堂研究1、累积要点词语,疏导文意蕃:独:染:濯:益:植:亵: 鲜: 宜:2、要点句子翻译:予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三)合作研究:(一)1、作者把莲花比作-------------2、文章从生长(),体态(),气质()三方面写莲的。
3、---------------(句),赞叹了莲--------------------.合作研究:(二)1、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和()花,分别比作()()。
2、文章运用了()写法,抒发了作者()感情。
三、思想拓展:联系莲花,,说说君子形象对我们今日如何做人,完美自我品德涵养的启迪。
四、当堂检测: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的家.2、《爱莲说》的构造,我们能够归纳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衬托,即以为莲的总衬托,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3、《爱莲说》顶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狼狈为奸,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4、比喻君子通畅事理,行为方正,美誉远扬的句子是: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隆重而又令人敬重的句子是: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7、文中最能归纳莲的尊贵质量的一句话是:8、作者描绘莲花,为何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9、本文赞誉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肮脏世风狼狈为奸,但其实不高慢自许。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爱莲说》导学案(1)
《爱莲说》导教案教课目的: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行。
2.经过对“托物言志”写作方法的学习,理解荷的精神内涵。
一、预习检测。
1、对于《爱莲说》。
“说”是一种文体,能够说明事物,也能够发布谈论或记述,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这篇“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
《爱莲说》是一篇状物抒怀、寓真理于暗喻之中的名文。
作者用拥有高洁品行的“莲”自况,婉曲地责备了当时攀高接贵、追求荣华的世风,言简意丰,文笔摇摆多姿,恒久传诵不衰。
2、对于周敦颐。
3、给以下字注音蕃()濯()涟()亵()噫()鲜( )4.解说以下词语蕃()濯()妖(植()亵()谓(宜()清涟()蔓()益()鲜()君子()亭亭()))5.翻译下边的句子。
(1)予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二、品尝语言,意会语感。
1、作者这样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此刻哪里呢?2、作者这样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否是只是写莲花呢?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类写法叫什么?“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香远益清”比喻君子“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可远观而不行亵玩”一句比喻君子3、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颂扬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意图是什么?4、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而不妖⋯⋯可而不行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5、作者将菊花、牡丹、花一一人,表达什么思想?6、作者描绘花,什么要先写陶渊明菊,世人牡丹?写有什么作用?三、知拓展。
本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而不妖”,比君子不与世同流合,但其实不高慢自。
但在我生活中常听到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对待两种点的呢?四、堂。
1.解以下加点的。
①可者甚蕃蕃:②陶后有:③亭亭植植:④濯清而不妖濯:2.翻以下句子。
①予独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而不妖。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设计一、课前预习任务1.解题,说说从题目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我得到的信息有:2.划分节奏,读出作首蕴含的喜爱之情。
3.释义(1)结合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重点字词。
(2)翻译全文二、师生合作读完《爱莲说》,老师被周敦颐的深情感动,很据文章内容写了一首三行小诗。
但是这首诗表达的内容并不完整,接下来通过文章的分析,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的内容补充完整。
爱莲我爱莲、便是爱莲的所有。
我爱莲,只对莲情有独钟。
我爱莲,却是最孤独的时刻。
三、赏莲花之德1.赏莲花之德——我爱莲,便是爱莲的所有。
如果你是周收颐,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爱莲的所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以“我爱莲,便是爱它的,这体现了它的品格”的句式回等。
(提示:“所有”包括莲花的外形和内在分析)明确:①我爱莲,使是爱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生长环境;这体现了它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②我爱莲,便是爱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体态;这体现了它正直通达、不攀附权贵的品格。
③我爱莲,便是爱它香远益清的气味;这体现了它美名远扬的品格。
①我爱莲,便是爱它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风度气质;这体现了它志洁行廉、仪态端庄的品格。
2、我爱莲,爱的不仅是它的外长,更爱的是它的品行。
(从文中选一个词语填入)明确:君子,作者是如何评价莲的呢?明确:“莲,花之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
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
3.总结我爱莲,爱的不仅是它的外表,更爱的是它的品行,(从文中选一个词语填入)明确:君子四、品文字之美2.作者对莲花的情有独钟,文中三次写菊花和牡丹,采用了什么于法?生:衬托。
怎么衬托的?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秋季独吐幽芳,品质是高洁坚贞,不畏严寒,菊代表不慕名利、超凡脱俗的避世者。
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是雍容华贵的象征。
牡丹代表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俗人。
3.总结我爱莲,原用对比衬托的方法表达爱,具体表现在用菊花的超凡脱俗正衬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雍容华贵反衬莲的高洁质朴。
第17课《爱莲说》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爱莲说》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评价任务目标1.了解作者周敦颐及“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中莲花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4.培养学生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莲花的形象和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和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内容一、了解作者和文体周敦颐是中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他被尊称为濂溪先生,其思想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了道家和佛家的一些观点。
主要成就和贡献包括:哲学思想:提出诸多哲学观点,对后世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学成就:散文作品文笔优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教育贡献: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
周敦颐的代表作品有《爱莲说》,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
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托物寓意”。
二、写作背景《爱莲说》的写作背景与周敦颐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
周敦颐为人正直,一生酷爱莲花。
他在担任南康郡守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
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微风吹过,阵阵清香,他触景生情,从而写下了这篇传世名作。
当时的北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更加迫切,对于人性、道德等问题的思考也更加深入。
《爱莲说》正是周敦颐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通过对莲花的个人特色赞美,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世俗的批判。
这篇文章既体现了周敦颐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
它以其简洁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爱莲说》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导学目标: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一、自学反馈(自主完成,同桌互查)1、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颐()蕃()淤泥()濯()不蔓不枝()亵玩()陶后鲜有闻()2记住重点词的意思蕃:多独:仅,只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指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亭亭:挺立的样子植:竖立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鲜:少宜:当然蔓:长枝蔓,指牵牵连连的枝:长枝丫,指枝枝节节的益:更加二、合作探讨(交流互动,问题质疑。
)1、本文主要写“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的高洁质朴,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2、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谈谈你的认识。
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学习这一品质尤其重要。
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不同?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可以不同流合污,保持尚人格。
3、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追求高尚情操正直人格)5、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示例: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正直的高贵品质。
6、“独爱菊”、“独爱莲”两个“独”字有何意蕴?表现出周敦颐和陶渊明特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三、巩固检测(重点突破,当堂训练。
)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全文的中心句(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复习导学案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五).牢记几个注释:②③④⑦⑧⑨⑩⑾⒁⒄⒅⒆鲜
(六).本文题为“爱莲”,为何还要写“菊”、“牡丹”?
磁村中学导学案
内容设计区
导学设计
错题更正区
学科
语文
课题
《爱莲说》
主备人
邱玉凤
主备日期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七).理解“噫”这个感叹词的深层含义
(八).“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为何放在文末?
三.训练题组:
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依照知识提纲复习,强化记忆
教师点拨
学后总结
审阅签字:
上课时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四.情境创设
王教授快要退休了,但依然两袖清风。他的学生前去探望他,经过长时间的促膝谈心,临走时学生决定用“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愿和对老师崇高品质的赞美。一个学生在书写时把“出”误写成了“入”了,结果成了“入淤泥而不染”。王教授看后,翘起大拇指赞叹。亲爱的同学们,试想一下:王教授为什么会翘起大拇指赞叹?请简要分析。
爱莲说复习导学案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有仙则名/莫名其妙B.宜乎众矣/因地制宜C.晋陶渊明独爱菊/无独有偶D.香远益清/精益求精
大彭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复习导学案
主备审姓名班组号年月日课时
《爱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习过程
备注
一、自主先学【独立完成,发现疑难处记得用红笔做上标注】
1、文学常识:《爱莲说》,说是,选自,作者,字,家,著有
2、读准字音
周敦颐()蕃()淤()泥濯()清涟()
亵()玩噫()陶后鲜()有闻
3、读准停顿(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
蕃独染濯涟妖亭亭
不蔓不枝益植亵隐逸鲜宜
5、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莲,花之君子者也。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小组合作【写下未解决的问题题号】
1、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的什么品格?
2、文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3、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是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4、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有何现实意义?
三、快乐达标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之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何陋之有()
5.水陆草木之花()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精品」初中人教版七级语文下册《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1、图片展示:欣赏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吟出你知道的写莲花的诗句:2、交流引读: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
3、题解:《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学(一)课前练习1、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鲜有闻()2、加点词语解释(1)可爱者甚蕃蕃:(2)香远益清益:(3)亭亭净植植:(4)陶后鲜有闻鲜:(5)濯清涟而不妖濯:妖:(6)宜乎众矣宜:(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亵:(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9)出淤泥而不染染;3、重点语句翻译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1、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2、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6、谁爱菊花?为什么写他爱菊花?7、谁爱牡丹?为什么写世人爱牡丹?8、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9、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复习导学案
1、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2、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和特点。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讨论、交流式 1、走近作者周敦颐,字,著名哲学家。
著有《》 2、字词积累番()淤()濯()亵()噫()颐()逸()鲜()释义:独:予:染:
益:宜:众: 3、整体感知:(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为什么作者独介绍莲花呢?
(2)作者对莲花是赞美?是为了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的?(3)“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那么本文的“说”又台何理解呢?
(4)本文写莲,却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头其用意是什么?
4、探究(1)写莲之前,先写菊,再写牡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分析这些语句的比喻意义
5、作者极力赞美莲之后,将菊、牡丹、莲拟人,分别说它们是隐逸者,富贵者,君子的化身,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言志,那么作者言的什么志?
作业,1、《爱莲说》一文托物言志,赞美莲的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2、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又点明了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比喻君子在污浊环境中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从体态、香气上突出了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君子美名远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5、写莲清高、比喻君子态度严肃不可轻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文章中的哪一句?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7、作者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哪些美好品质
8、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而写句话和牡丹的作用是什么?
9、作者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而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10.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也可()。
我们学的爱莲说就属于这类文体。
11.出淤泥而不染象征()
12.作者写莲,为何从“水陆草木之花”写起?
13.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从中可以看出两人处事有何不同?
14.分析“‘菊之爱”有那两层含义?
15.归纳本文主旨:
16.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的高尚品格。
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早《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用(),()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诗中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个献身精神。
最佳答案推荐答案
1.洁身自好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1)出淤泥而不染(2)濯清涟而不妖
4.(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2)香远益清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7.不受世俗污染,不予世俗同流合污,正直,态度严肃而不可轻侮。
8.用牡丹来做为反衬,衬托莲的美好品格。
9.前者是不予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态度。
后者则是被“淤泥”所染,盲目跟从的形象
1.说明记述发表议论【偏重于议论】
2.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
3.作者从泛论入手,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也为下文做铺垫,更突出莲值得喜爱。
4.陶渊明具有隐逸的生活态度,周敦颐既不愿隐逸,也不愿贪图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
5.叹爱菊的人少有;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
6.本文借赞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者的批判,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7.不慕名利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陋室铭》推荐答案
1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惟吾德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以“仙”“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又是事物的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和“灵”的性质。
2这样引述巧妙地照应了开头“唯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3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
4陋室铭,之所以作者称之为陋室,是因为在客观上讲,确实不像那些达官贵族的家那样气派华丽。
但是由于其中一系列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表明了他的主题意味:“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时作者就举了相同的例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实际上就是说,自己和他们一样,虽然客观条件不好,但是在精神上能得到放松清新愉快,这就算不上简陋了!
5有这种想法,但避世并不代表消极,只是政治上的抱负没有实现,很郁闷罢了。
从最后“何陋之有”可以看出,点睛之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