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合集下载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新)全解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新)全解

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人教2011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维护国家利益 第九课 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_11

人教2011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维护国家利益 第九课 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_11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一框——【教材分析】一、本课教材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合社会的发展”。

具体对应的内容目标是“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

同时,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建构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为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这些内容也是本课设计的依据。

(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法治教育大纲第四部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中“分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对初中阶段(7-9年级)作出规定:初步了解政府运行的法治原则,了解治安、道路交通、消防、环境保护、国家安全、公共卫生、教育、税收等公共事务的法律原则。

上述规定为本课“理解国家安全和重要性”“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等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依据。

2.本课内容分析教材首先展示了一组人们享受幸福安宁生活的场景,使学生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理解到幸福生活需要国家安全的有力保障。

在此基础上,论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两个: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和总体国家安全观。

尤其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性较强,所以把第二个问题确立为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以人民安全为遵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动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2.水平目标理解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培养根据是非善恶和国家的利弊得失实行价值判断并进一步做出行为选择的水平。

3.知识目标知道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了解构建国家安全体系的要求。

【重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难点】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学情分析】1.国家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国家安全得不到维护,人们的幸福生活就无从谈起,社会就不可能发展进步,民族复兴也无法保障。

坚持中明确 完善中提高——就《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答《福建教育》记者问

坚持中明确 完善中提高——就《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答《福建教育》记者问

的总 结 ,课标 实验 稿 将 课 程 性 质 概 述 为 “ 为初 中学 生 思 想 品 德 健 康 发 展 奠 定 基 础 的 一 门 综 合 性 的 必 修 课 程” ,表 述 太 过 宽 泛 ,适 合 于 任 何 一 门 综合 性 的 必 修 课 程 。 课 标修 订 稿 将 课 程 性 质概 述 为 “ 一 门 以初 中 是 学 生 生 活 为基 础 、 以 引导 和 促 进 初 中 学 生思 想 品德 发
课 程 标 准 ;进 一步 加 强 了公 民意 识 教 育 。 这是 课 标 修 订 稿 比较 突 出 的 几 个特 点 。
问 :课 标 修 订 稿 的课 程 性 质 有 何 变化 ?
程理 念 , 为什 么要 对 其 进 行 修 订 ?
林顺 华 ( 下 简称 “ ” :课 标 实验 稿 是 在 新 一 以 林 ) 轮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背 景 下 出 台 的 ,有效 落 实 了新 课 程 改 革 以人 为本 的 理 念 ,致 力 于 改 变过 去 品德 课 程 过 分 强调 学 科 体 系的 完 整 性 的 状 况 ,用 生 活理 念 贯 穿 品 德课 程 改革 全 过 程 ,较 好 地 落 实 了 知识 与技 能 、过 程 与 方 法 、情 感 态 度 与 价 值 观 三 维 目标 的统 一 ,得 到 了 广大 一 线教 师的 认可 。 然 而 ,经 过 l O年 的 实践 ,随着
容 ,修 正 了 课 标 实 验 稿 中 个 别 表 述 或 用 词 不 当 的 地 方 , 理 顺 了 课 标 实 验 稿 各 个 组 成 部 分 之 间 的 逻 辑 关
系 ,进 一 步 完 善 了各 部 分 的具 体 内容 ,使 修 订 后 的课
大 的 变化 。认 真 比较 ,课标 修订 稿 的课 程 目标 从 形 式

最新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最新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和依据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和依据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和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组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原则最初拟制《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时,已对学科性质、学科特点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思考和定位。

实验稿颁布以来,各方面反映良好,无论是课程标准具体指导课程改革的情况,还是关于课程标准相关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实验稿对学科的基本认识与思路是恰当的、清楚的。

根据以往信息所反馈的情况,以及先后数次讨论,修订组确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总原则:在大结构不变、有针对性地修改的前提下,努力完善课标、力求与时俱进。

(一)完善课标原则一方面,微调课标的框架结构、修正课标中个别表述或用词不当的地方以及完善课程标准各部分内容,细致审定各部分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当;另一方面,修订组全体成员群策群力,捋顺课标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始终注意兼顾品德形成的两个重要方面——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的需要。

(二)与时俱进原则在突出思想品德课程特点的前提下,课标修订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体现以人为本,合理增加科学发展观、核心价值观、公民教育三部分教育内容,注意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和确立全球化视野,强调情感发展对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的依据(一)修订工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

近年来,十七大会议的召开以及国家相关重要文件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观导引。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

2011年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全文)及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建议及说明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全文)(修订稿)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谈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评价建议”

谈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评价建议”

《 课程标准》 对“ 课程性质” 定义是 “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 门以 价有观察、 描述性评语 、 项 目评价 、 谈话 、 成长记录袋、 考试等方 初 中学 生生 活为基 础 、 以 引导 和促 进初 中 学生 思想 品德 发展 为根 式 。 学校 、 教 师 等教 育 主体 , 应 该努 力创设 条件 , 建 立 完善 、 全 面 的 本 目的 的综合 l 生 课程。 【 1 J , ’ 从 定 义 可 以归 结 出思 想品 德课 程 评价 的 评价体 系, 搜 集学生的完整信 息, 从各类条件 、 时机 , 从不同层 次、 几个特点: 不 同角度、 多个方面对学生作 出类型 多样 、 有积极导向作用的评 1 . 思品课程评价应 立足 于初 中学生生活 实际 , 并且是 可行 价 , 并以此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 。 2 . 注重形成性评价 , 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 中。 获得 发展 、 提 的。 实施课程评价 , 要从学生现实生活为起点, 引导学生学会感官 世 界 中能接 触 到 的人 、 事、 物进行分析、 判断 , 把 家庭 、 学校 、 社 会 高。学生 , 特 别是 学 生 家长 , 很 看 重 期末教 师写 的 学期评语 。 而有 的各 种现 象进 行 正误 、 善 恶的理 解与 划分 。 脱 离现 实的课 程 评 价 , 的 老 师喜 欢 将 学 生分 成 三 六 九 等 .然 后 配 上相 应 的 成绩 作 为评 如 同《 鸟托邦》 一样, 没有现实意义。2 0 0 5 年, 有一篇报道说道: 河 语 。在 这 些 老师 眼 中 , 一 个 学期 学 生在 校 的 表 现 , 就 变成 数 十 字 南省 开始在 课 改试 验 区推行 一项 《 初 中毕 业 生综 合 素质评 定的 指 “ 浓缩” 的一段 话 。 这 其 实是 将 学 生进行 “ 标 签化 ” 。 考试好 , 听话 的 导意见( 试行) 》 的政策。如果初 中毕业生被确认为“ 孝敬父母” , 可 是优 生, 考不好 , 不听话的是差生。对于学生来说是也不全面的 , 以在升学考试 中获得加分。 此举引起舆论广泛争议。 焦点在 于, 如 不公平。这样终结性评价 , 忽略 了“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的事 何量化评价“ 孝敬父母” ?对于孤儿之类的毕业生, 如何判定他们 实, 限定 了学生下一步的发展 方向, 也打消 了表现差的学生的积 的“ 孝心” ?此事不 了了之, 政 策变成一纸空文。脱 离现 实, 对学生 极性。我们应该提倡从鼓励、 欣赏的角度 , 去看待学生的表现。同 无 可行 意 义的课 程 评价 . 对 于 学生 思 想品德 发 展起 不 到作 用。 这 时 , 学 生的 思想 品德 形 成 , 是 一 个连 续、 发展 、 完善 的过 程 , 这 个过 广泛存在 于学生学习、 生活的各个方面 , 并 告 诉我 们 , “ 将道 德教 育 与主 体 的真 实 生 活相 融合 , 在 日常 生活过 程没有终结的时间点, 在课程评价 程进行道德教育 。 让道德教 育与生活交织和 渗透在一起 , 要求道 延伸到其他方面。教师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生, 德教 育从 生 活 出发 、 在 生活 中进 行 、 最 终 回到 生 活 。 中强调 形成 性评 价 。 3 . 提倡有用的考试 , 考试应该 以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正确 2 . 课程评价应体现学生的 自主发展 。我们从“ 以引导和促进 初 中学生 思想 品德 发展 为根 本 目的” 可以 看 出 , 教 师 的教 育行 为 , 导 向。 与 旧“ 评 价 建议 ” 最 大的 不 同是 , 新版 课标 明确提 出要 加 强 发挥考试对教 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在过去 , 许多思想品 是“ 引导和促进” 。 大多时候的思想品德课 , 学生反应活跃, 问题都 命题研 究。 两段式” 的考试 , 即先考一段 时间闭卷 , 再考 能够答得出来。 只是 。 我们不知道学生的内心在 想什么。 从 学生 口 德课的考试是分成“ 段时间开卷。 据说这样的考试形式, 是为 了减少学生死记硬背。 头、 书面语言答案看 , 学生的心里的想法不一定是他们表达 出来 用平时评价取而代之。甚至还有 的这样 , 或者他们课后 的表现与课堂大相径庭。 因此 , 学生的思想 还打算逐步取消思想品德考试 。 品德 的 变化 , 首 先应 该得 到 学 生 内心的认 同 , 并在教 师 引导 下 , 在 人认为 :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不考试。我们怎么样看呢? “ 这种错误 从一个极端走向 了另一个极 正 确 的方 向上 自主 的发 展 。著 名教 育 家叶澜教 授 这样 认 为 : 要 从 观 点是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对立起来, 其主要功能是 生命的角度 , 用动态生成的观 点看课堂教 学; 课 堂教 学应被 看作 端……要 明确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具体方式, 即检 查学习情况和教 学效果 , 甄别与选拔只是它的附 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 的生命经历, 是他们生命、 有意义的部分 , 要 促进教学。 首先要 明确考试作 为一 把个体精神 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们这样看 , 发展是 学 属功能 。作为评价的参与者——教师, 它的意义在哪里, 我们 需要 怎么样的考试 , 怎么样进 生的发展 。 这个过程是通过教师对课程 内容 的言传身教 , 启发 学 种评价手段 , 考完后对于考试成果的解释 , 成果的应用范围是什 么, 最 生领悟和消化课的 内容 . 经过学生个体主动选择 、 模仿、 理解和情 行考试, 感体验 . 内化为 自己的品德需要 , 以获得道德 水平提 高的过程。 终考 试在 评价 中所起 的作 用是 什 么 。这样 才 能正 确地 运 用好 “ 考

聚焦新课标 构建新课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聚焦新课标 构建新课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学评价 活动 , 以构建 义务教] 思想品德课 程标准 ; 课程 资源 ; 教 学评价 ; 新课 堂; 新课 程 [ 中图分类号 ] G 4 2 3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编号 ] 1 6 7 2— 9 0 2 1 ( 2 0 1 3 ) 0 1 —0 0 6 9— 0 5
思 想 品德课 程 逐 步 实 现 学 科 逻 辑 向生 活 逻辑 的教
品德新课 程 标 准 ( 2 0 1 1年 版 ) 》 ( 下 文简 称 《 新课
标》 ) 系列研讨活动。主要 目的是学 习《 新课标》 的 新政策与新要求 , 同时举行 义务教育初 中思想品德 公开交流课及对《 新课标》 的导读研讨 , 让与会初中
( 一) 遵循《 新课标》 要求, 合理 开发义 务 教育思想 品德 课程资源
学 校 内外 的 包 括 各 类 社 会 机 构 和 各 种 教 育 渠
( 二) 《 课标 ( 实验稿 ) 》 修订后 的变化
《 课标 ( 实验稿) 》 修订后的总体变化不大 , 从结 构布局看 , 总体还是四个部分 , 但 每个部分 的标题 、 结构 、 顺序等却进行 了微调 : _ 3 第一部分“ 前 言” 的

学转变 , 构建 义务教育思想 品德新课程 , 更好地开
展义 务教 育 思想 品德 的教 育教 学工作 。

线 思 想 品德 教 师 把 握 好 《 新课标 》 的 精 神 实 质 以

《 课标 ( 实验稿 ) 》 修 订概观
及新变化与新要求 , 更好地贯彻落实《 新课标》 。同
时也 为 我 院思想 政 治 教 育专 业 2 0 0 8级 师 范 毕业 生
视角” 2 0 1 1 C 0 1 0 6 。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科学 发展 观
第一要义: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社会 主义 核心 价值 体系
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精髓: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基础: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1、四项内容强化“德育为先”
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 育。如语文课程专设了书法课;数学建议将 《九章算术》列为教材内容;历史增加了传 统戏剧等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在课程难度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 的内容;有些学科降低了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要求, 从认识和理解调整为了解;
有些学科对难度较大又不宜删除的内容,以选 学方式处理,既增加了课程弹性,也控制了难度;
还有些学科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调整了 不同学段的课程难度,使梯度要求更加清晰,更好 地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1)良好品德形成
(2)社会性发展
(3)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上述三个方面,整合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 总目标,体现了旨在促进儿童人格整体发展的
2、《品德与社会》课程分目标解读
(1)“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目标解读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 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 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知识”目标解读
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 基本权利 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毎个人的权利和 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 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 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 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 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5、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环境 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 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8)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8)

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动初中学生准确思想观点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协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

●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点,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

(二)水平●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水平。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学习搜集、处理、使用信息的方法,提升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合信息化社会。

●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点,以准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准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学习使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三)知识●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动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理解处理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

●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理解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成长中的我(一)理解自我(二)自尊自强(三)心中有法二我与他人和集体(一)交往与沟通(二)在集体中成长(三)权利与义务(一)积极适合社会的发展(二)理解国情,爱我中华(三)法律与秩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2022版2011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新旧变化比较 40页精品资料 最新

2022版2011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新旧变化比较 40页精品资料 最新

的滋养作用,使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
大任的时代新人。(新增)
下几个方面。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 思想性……
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 人文性……
2 / 40
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
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
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课程性质
2022 年版
2011 年版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
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二)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
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
前言较版课程标准内容。
1 / 40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 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01 年 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 2011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各课程标准,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体现了先 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 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 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 挑战。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完善。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 动教育。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 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修订原则 (一)坚持目标导向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确立课 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 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二)坚持问题导向 全面梳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 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 质。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三)坚持创新导向 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 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 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 时代性。 三、主要变化 (一)关于课程方案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 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 9522 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 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

教育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

教育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

教育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2年02月02日11:05腾讯教育[微博]我要评论(44)字号:T|T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

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现就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执行中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1.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

各地要把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活动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契机,认真组织开展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全员培训,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各地要引导广大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控制好课业负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要充分整合专业资源,建立专家咨询和指导系统,围绕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的跟踪指导和专业支持。

3.积极推进评价考试制度改革。

各地要引导学校进行教学评价改革,强化评价在教学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尤其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

谈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评价建议”

谈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评价建议”

谈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评价建议”【摘要】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调节和质量监控等作用,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评价建议”作了一定修改,对于思想品德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阐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特点和新版“评价建议”在教学工作中的意义,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课程评价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81-01一、从新“课程性质”看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特点《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定义是“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1]”从定义可以归结出思想品德课程评价的几个特点:1.思品课程评价应立足于初中学生生活实际,并且是可行的。

实施课程评价,要从学生现实生活为起点,引导学生学会感官世界中能接触到的人、事、物进行分析、判断,把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现象进行正误、善恶的理解与划分。

脱离现实的课程评价,如同《乌托邦》一样,没有现实意义。

2005年,有一篇报道说道:河南省开始在课改试验区推行一项《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定的指导意见(试行)》的政策。

如果初中毕业生被确认为“孝敬父母”,可以在升学考试中获得加分。

此举引起舆论广泛争议。

焦点在于,如何量化评价“孝敬父母”?对于孤儿之类的毕业生,如何判定他们的“孝心”?此事不了了之,政策变成一纸空文。

脱离现实,对学生无可行意义的课程评价,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起不到作用。

这告诉我们,“将道德教育与主体的真实生活相融合,在日常生活过程进行道德教育,让道德教育与生活交织和渗透在一起,要求道德教育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最终回到生活[2]”。

2.课程评价应体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我们从“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引导和促进”。

2011版道法·课程标准

2011版道法·课程标准

2011年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么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莫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部分前言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XXXX(全文)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XXXX(全文)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XXXX(全文)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修订稿)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以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是对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梳理、加工和提炼。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

(二)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

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社会要求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更好地内化。

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本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初中生在生活中需要认识自我,处理与他人和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初中生在处理这些关系时都会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重要的内容要素。

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和理念,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初中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经,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为纬,基础明确、经纬交织、科学设计。

一、总目标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类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勤俭节约。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

●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勇于创新。

●遵纪守法,追求公正,自主自立,增强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敢于竞争,善于合作,有奉献精神。

●热爱祖国,热爱和平。

(二)能力●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并运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领会法律的意义,初步学会运用法律自我保护、维护合法权益。

(三)知识●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国策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初步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状况。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认识自我(一)成长中的我目标:——正确认识自我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体验青春期的美好与烦恼。

——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接纳自己,逐步养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1.1 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协调生理与心理的和谐发展。

1.2 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1.3 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

1.4 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1.5 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1.6 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能够客观地认知自我,积极接纳自我,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分组讨论当自己情绪冲动或低落时的表现并和老师一起分析如何利用倾诉、转移、换位、自我宽慰等方法,进行合理的情绪宣泄。

搜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讨论人应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

从“我心目中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给自己画像,分析评价的差异,找出前进的方向。

开展“青春日记”活动,记录心路的历程和对成长的思考。

(二)自尊自强目标:——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4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2.5 体会生命的价值,知道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2.6 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自护、自救、互救、他救的常识。

列举一些中外人物的事例,或围绕自己和同学的生活故事,就“人生的意义”开展一次主题讨论。

开展一次“行为后果体验”活动,以增强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

(三)学法知法目标:——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体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

——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法律意识。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3.1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2 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一定制裁。

3.3 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掌握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3.4 懂得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当运用法律武器,依靠执法、司法机关,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搜集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典型案例,讨论和说明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意义。

列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易沾染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表现,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

查阅有关法规,了解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和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在承担刑事责任上的不同规定,讨论这样规定的依据。

结合本地实际,以生活中的案例,讨论和说明如何按照法律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一)交往与沟通目标:——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1.1 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1.2 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和成人交往,养成诚实、热情、开朗的性格。

1.3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技巧,调试“逆反”心理。

1.4 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把握尺度与原则,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

1.5 了解教师的工作,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1.6 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品质。

1.7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领会学校生活的幸福,体会团结的力量。

交流使用和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以及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和轻声细语的不同感受,体会讲文明、懂礼貌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以“我是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为题,回忆自己和父母当时的表现、感受,交流解决矛盾的方法,讨论、分享成功解决矛盾的经验。

采访老师,内容包括该老师对其所教学科的认识、对班级的评价和期望、生活中的烦恼和欢乐等,根据采访写出报告。

搜集汶川地震中中学生勇救他人、互相救助的感人事迹,体会同学友谊的珍贵。

开展多样化的班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体会温暖与力量。

(二)交往的品德目标:——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

——学会感恩、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