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阅读练习及答案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阅读题及答案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阅读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进展的治本之策。
对此,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鉴。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留意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制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亮对比。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
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
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爱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需要遵守肯定的季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爱护生物和资源。
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采用友善、爱惜的立场;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假如任意破坏、糜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
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孟子主见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
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朱熹进一步阐发了爱物的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今日的人们带来有益启示,那就是在进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需要留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进展经济、进展科技与生产力同爱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爱护资源,可以借鉴儒家所提倡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今日,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探究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
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
人类要克服生态危机,继续生存下去并进一步繁华进展,就需要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反对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反对为所欲为地制服和掠夺自然。
最新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
对此,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鉴。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
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
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
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釆取友善、爱护的态度;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
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孟子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
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朱熹进一步阐发了爱物的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
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
人类要克服生态危机,继续生存下去并进一步繁荣发展,就必须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反对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反对为所欲为地征服和掠夺自然。
论述类文本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阅读练习及答案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
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
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
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
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
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
”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
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
除了“时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5:理清语脉语理,洞察论证过程(一)
理清语脉语理,洞察论证过程(一)(时间:30分钟分值:18分)一、(2018·深圳市四大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
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
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
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
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
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
”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
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
宜昌一中 2018 届高三 12 月月考试卷高三12月语文试题
宜昌市第一中学2017年秋季学期高三年级十二月月考试题语文本试卷共8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命题人:庹丹丹张爱华刘峻岭做题人:辛娟黄颖★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卷、草稿纸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
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
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
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
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
百校联盟2016课标版押题卷语文-高考最后一卷(五)
百校联盟2016课标版押题卷语文高考最后一卷(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蔡方鹿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
对此,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鉴。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
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
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
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
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孟子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
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朱熹进一步阐发了爱物的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
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
人类要克服生态危机,继续生存下去并进一步繁荣发展,就必须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反对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反对为所欲为地征服和掠夺自然。
山东省滨城区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山东省滨城区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7高二上·赤峰开学考)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小剧场正上演昆曲《游园惊梦》,云台上那青衣眼神流转,碎步生莲,才一开腔便先声夺人,楼上楼下的看客皆拍案叫好。
②饶宗颐,这位被称为当代“最后的通儒”的国学大师,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北季南饶”,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深厚学养,令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
③不少省市片面追求GDP,无节制地开采、出口稀土等资源,这种行为无异于为渊驱鱼,为丛驱雀,长此以往,稀有资源将消耗殆尽。
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住房条件的改善,两门相对却不相往来、以邻为壑的邻里相处之道早已引发社会学家的关注和思考。
⑤国家人社部最近出台了支持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这一政策在大众自主创业蔚然成风的今天,为就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⑥冯友兰教授回忆说,蔡元培校长给他留下的最深刻记忆就是他洒脱豁达的胸襟,光风霁月的气象,这种人格魅力最令人慨叹不已。
A . ①②④B . ②⑤⑥C . ①③⑤D . ③④⑥2. (2分) (2017高一上·济南期中)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取决于要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
B . 通过完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检测,可以尽可能避免或降低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公共风险。
C . 农民工参加医保的方式有城镇职工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种参保途径。
D . 香港市民热切期盼一睹航母风采,派发参观券的消息传出后,不少人提前一天到军营门口排队。
3. (2分) (2017高二上·安顺期末) 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 工会提议用探望一线劳动者的方式过“五一”,这很有意义,群众积极响应,没有一点妄议。
(广播稿)B . 分别总是在六月,回忆是思念的愁。
2018年高考语文夺冠金卷04(含答案详细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夺冠金卷041.下列各句加点成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可谓不落窠臼....,广受好评。
②文章生动细致的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型、动作和神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倾注着强烈的感情,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③秦兵马俑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是秦始皇为来生准备的军队,号称百世之师....。
④渝贵铁路预计于2018年元月开通运营,届时贵阳到重庆的运行时间将由原来的10小时缩短至2小时,我们衷心感谢那些奋战了几千个日日夜夜的心劳日拙....的劳动者。
⑤他大学毕业后本想到一线城市开创事业,但又考虑到双亲春秋已高,不忍远别,便在桃溪筑“善养堂”以侍养,晨夕供奉,菽水承欢....。
⑥特朗普发表申明,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将美国驻以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
此举遭到众多国家的反对,他们认为美国用引起危机的方式来处理危机,无异于饮鸩止渴....。
A.①⑤⑥B. 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G20峰会达成的《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将使我们在机制上有保障,行动上有计划,理念上有共识。
B.2018年是贵阳市清华中学校庆80周年纪念日,来自地北天南的校友相约重回母校参加相关纪念活动。
C.在被誉为互联网领域“达沃斯论坛”的“乌镇峰会”上,全球网络界的许多领军人物相继登场,这些互联网大腕的精彩演讲,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者。
D.“乡愁诗人”余光中的仙逝引发众多读者的緬怀,其实余光中并不喜欢在公众场合吟诵《乡愁》,这可能是由于这首诗过于出名而遮蔽了他在诗歌上的真正成就的结果。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一如胡应麟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点化了柳宗元《江雪》一诗中的昂扬活力。
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
《儒家“天人合一”中的生态文明思想》语文阅读答案.doc
《儒家“天人合一”中的生态文明思想》语文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儒家“天人合一”中的生态文明思想邵和平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是人类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延续生存而开创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儒家“天人合一’’学说是其中的代表,它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念,也是当代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
儒家关于天的解说,是一种生命哲学,天的根本意义是“生’’,是万物和人类生命之源。
正是在充分肯定天(自然界)生命价值意义的前提下,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讲求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和谐共处,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彰显了深厚的人文精神。
儒家认为,在自然界,天、地、人、物不是各自独立、相互对峙的系统,而是不同差异的统一,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这个统一体中,各安其位,各遂其性,各得其所。
儒家“天人合一’’学说,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要以自然界为“本”,不能把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之上。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虽然天地之间“人为贵”,但不能以此强调人类中心论,把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主宰自然界。
人之所以为贵,贵就贵在人有社会性和主体性,有思虑忧患意识,而不是贵在对自然界实行为所欲为的任意宰割和索取。
否则,将会受到自然规律和法则的惩罚。
要对自然界科学地开发利用,既保护好生态环境,又可持续发展。
儒家的“天人合一’’学说,并不是否定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而是在遵循自然界为生命之源的前提下,开发利用。
如荀子强调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要“适时”而“有节”,决不能违背自然界的生命规律,乱砍、乱伐、乱采,无节制地、掠夺性地开发利用。
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实施环境保护国策,可持续发展,仍具有借鉴启迪的意义。
《儒家文化与生态文明》阅读题及答案
《儒家文化与生态文明》阅读题及答案《儒家文化与生态文明》阅读题及答案乔清举儒家文化的超越性智慧,集中表现在对生命的珍视和尊重。
“生”在中国文化中含义极其丰富,这正说明了古人对“生”的体验和认识的深刻性、丰富性。
“生”的最根本的含义自然是生命。
生命的出现是诞生、出生,生命的存在状态是处于生中,生命的展开表现为生长、生活。
对于稚嫩的生命,儒家的根本精神是让它顺利地、饱满地生长和实现,这就是“生”的“使之生”的含义。
《周易·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日生”,《周易·系辞上》说“生生之谓易”。
“大德”就是伟大的性质、德行,天地伟大的德行是给予事物以生命;“生生”就是使生命顺利地展开,这是天地的好生之德。
尊重万物的生命的思想,落实到对待动植物上,表现为“时禁”的观念,即动植物不到成熟之时,不得渔猎和砍伐,为的.是“不天其生,不绝其长”(《荀子·王制》)。
孟子、荀子都把“时禁”作为仁政或圣王之制的内容;《礼记·月令》篇甚至详细地规定了渔猎砍伐的月份限制,如孟春之月“禁止伐木。
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
“生”也是生物体内在的根本动力,表现为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儒家叫作“生意”,这可谓对生命的最为深刻的体会。
程颐把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仁”解释为“生意”。
他说:“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也。
”(《二程集》)种子一定是包含有“生意”的。
谷种包含着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又重新成为种子的生生不息的整个过程。
现代汉语还保存着这种用法,植物的种子大都叫作“××仁”,如“核桃仁”“花生仁”“玉米仁”,这里的“仁”就是作为“生意”的“仁”。
“生意”包含着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开展和增长的过程,所以,不知不觉中,“生意”成了经商、做生意。
从“生意” 上看,企业一定得有内在生命,才有“生意”;有了“生意”,才有生意;没有“生意”,也就没有了生意。
儒家重视“生生”的生态思想,为当今世界确立尊重生命、维护和保持生态的稳态平衡的义务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根底。
2020年1月青海省西宁市六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西宁市普通高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年级语文试卷分值: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
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
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
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
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
2019-2020学年西宁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附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上学期西宁市高三语文期末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
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
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
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
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
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
”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
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
高二【上】期末复习检测题【答案】
高二【上】期末复习检测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8分)1.解析:选C A项,无中生有,原文表述为“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可见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未必缺少理性。
B项,“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理解不正确。
按照原文理解,以上观点只是荀子的主张。
D项,“消极”的评论不当。
对自然进行适度消费是相对于过度消费而言的,是和“先进”的方式相反的。
2.答案D解析:“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理解有误。
文本的中心论点是“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3.解析:选B 项,“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不符合作者的表达意图。
作者认为孟子主张“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而不是“连续消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 【答案】 A 。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B 项,林峰并没有“完全丧失了信心”C项,小说开头的叙述内容,并未起到“为后文儿子长大成材埋下伏笔”的作用(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D项,林峰不是“坚强的人”。
5. 小说以“儿子烙的饼”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①“儿子烙饼”是小说的主要情节,以此为题,紧扣小说内容;②“儿子烙饼”是小说的主要线索,文章围绕“儿子烙饼”依次展开,内容比较集中;③儿子学会烙饼,体现了儿子的成长过程,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④“儿子烙的饼”是促使林峰心态发生变化的重要载体,彰显了小说主题。
(任意答出三点得满分)6. 参考答案:(1)无论遇到什么挫折甚至磨难,都要勇敢面对,勇于担当,而不能自暴自弃;(2)人无论是聪慧还是智障,都有成长和进步的权利和能力,任何人都不能因此对他们抱有偏见、失去信心甚至抛弃;(3)人要珍惜亲情,任何人都不能因为挫折甚至磨难遗弃这份真挚的情感,绝不能像林峰的妻子那样因为儿子有病就抛家舍子、抛弃亲情。
高中生阅读题训练精选2
高中生阅读题训练精选21.郝有才趣事汪曾祺郝有才一辈子没有什么露脸的事,也没有多少现眼的事。
他是个极其普通的人,没有什么特点。
要说特点,那就是他过日子特别仔细,爱打个小算盘。
话说回来了,一个人过日子仔细一点,爱打个小算盘,这碍着别人什么了?为什么有些人总爱拿他的一些小事当笑话说呢?他是三分队的。
三分队是舞台工作队。
一分队是演员队,二分队是乐队。
管箱的,——大衣箱、二衣箱、旗包箱,梳头的,检场的……这都归三分队。
郝有才没有坐过科,拜过师,是个“外行”,什么都不会,他只会装车、卸车、搬布景、挂吊杆,干一点杂活。
这些活,看看就会,没有三天力巴。
三分队的都是“苦哈哈”,他们的工资都比较低。
不像演员里的“好角”,一月能拿二百多、三百。
也不像乐队里的名琴师、打鼓佬,一月也能拿一百八九。
他们每月都只有几十块钱。
“开支”的时候,工资袋里薄薄的一叠,数起来很省事。
他们的家累也都比较重,孩子多。
因此,三分队的过日子都比较俭省,郝有才是其尤甚者。
他们家的饭食很简单。
不过能够吃饱。
一年难得吃几次鱼,都是带鱼,熬一大盆,一家子吃一顿。
他们家的孩子没有吃过虾。
至于螃蟹,更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了。
中午饭有什么吃什么,窝头、贴饼子、烙饼、馒头、米饭。
有时也蒸几屉包子,菠菜馅的、韭菜馅的、茴香馅的,肉少菜多。
这样可以变变花样,也省粮食。
晚饭一般是吃面。
炸酱面、麻酱面。
茄子便宜的时候,茄子打卤。
扁豆老了的时候,闷扁豆面,——扁豆闷热了,把面往锅里一下,一翻个儿,得!吃面浇什么,不论,但是必须得有蒜。
“吃面不就蒜,好比杀人不见血!”他吃的蒜也都是紫皮大瓣。
“青皮萝卜紫皮蒜,抬头的老婆低头的汉,这是上讲的!”他的蒜都是很磁棒,很鼓立的,一头是一头,上得了画,能拿到展览会上去展览。
每一头都是他精心挑选过,挨着个儿用手捏过的。
不但是蒜,他们家吃的菜也都是经他精心挑选的。
他每天中午、晚响下班,顺便买菜。
从剧团到他们家共有七家菜摊,经过每一个菜摊,他都要下车一一他骑车,问问价,看看菜的成色。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天人合一”是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
在儒家看来,“天”是宇宙的最高实体,“人”是其中的一部分。
孔子从天道与人道高度统一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孟子将孔子的仁爱思想延续到了人以外的自然界,构建了一个“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为核心的生态伦理学思想体系。
荀子则进一步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认为天有自身运动规律,人与天各起作用,和谐共生。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伦理思想的行为规范。
儒家的这一生态伦理规范告诉人们,对自然资源要合理使用。
孟子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在荀子看来,“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不可去,求可节也。
虽为天子,欲不可尽。
”他主张通过“道”来节制人的欲望,对于那些不可禁也不可去的欲望,要加以引导;倡导合理地利用天,使天能够为人服务。
朱熹进而提出了私欲与天理对立统一的思想,要求人们不要被欲望所引诱,保持道德自觉。
“圣王之制”彰显了生态伦理思想中的法律意识。
儒家很多经典著作都记载了有关生态资源的立法保护。
如禁止人们乱捕猎、乱砍伐,保证生物的生长期。
这些立法保护在有关法令中传承下来,荀子把它概括为“圣王之制”。
《礼记·月令》规定:为了遵循自然规律,每个月所从事的生产活动都要和保护环境资源密切结合。
各种为保护自然环境而形成的禁令、礼制逐渐演变为历代王朝的法令。
儒家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意味着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努力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
孟子、荀子还详细阐述了具体做法,强调人类要保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界应是伙伴朋友关系。
在这种和谐关系中,人类方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阅读答案
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阅读答案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阅读答案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有效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
面对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起了世界各国日益广泛的关注和日趋深入的讨论。
杜维明从儒家道德与“文明对话”的角度讨论了建立共同体的可能性。
在他看来,“共同体”这个词的理想含义在于,“人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分享一种共同价值和实实在在的公民道德,并通过致力于实现公善而联合为一体。
然而,这样一种统一体允许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信仰差异,只要这种多样性和差异不致侵害他者的基本自由和权利”。
对于儒家而言,道徳是形成一个良好社会的必要前提。
因此,在儒家“修齐治平”的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首先展现为一个道德共同体,杜维明称其为“信赖社群”。
对于一个“信赖社群”而言,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基于秩序的建构,更在于内心的彼此信赖与道德的影响。
对于儒家生态哲学而言,讨论的范围仅限于人与人的关系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共同体中。
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为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在此关系内人与其他生物都是平等、自由的。
早期人类文明普遍有着对人的道德关怀大于动植物的特征。
例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皆是人用以维持生计的生产材料。
在中国,商周时期的宫廷亦曾以大量牺牲献祭。
《论语》也记载,孔子退朝后听说马厩着火,问人的伤亡情况而不问马。
但是,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它不是将动物作为没有自我意识、服务于人类的纯粹工具,而是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
儒家虽然承认人在思想与行动上的优先性,但同时能够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在同一场域中的存在物,将自身的权力欲望转化为一种平等和友爱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
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
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
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
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
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
”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
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
除了“时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
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
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
B.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
C.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
D.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
B.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
C.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验式思维。
D.文章前三段以递进结构论述先秦生态伦理思想,自然引出第四段的“生态伦理实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智慧结晶。
B.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C.荀子认为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D.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
答案
1.B
2.B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