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就是人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底蕴。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精神文明极其匮乏的时代,人文素养就显得更为重要。着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离开了人和人的,一切美妙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海市蜃楼。”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流于形式,偏重于学生考试成绩,过分强调了学科自身的知识性、体系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忽视人的发展和人文性的教育。深化教育改革要重视为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服务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精神。

一、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着名华文作家龙应台有精到的见解,在论述到素养与知识的区别时他强调:知识是外在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可以量化。只有将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其生活与行为中后才能称为素养。人文素养,则是在涉猎了文、史、哲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学科到了最后,都有一个终极关怀,即是对人的关怀。

小学阶段的各科知识,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学生在进行学习的同时,又受到情感的陶冶、道德的教育,在学习各科知识的同时也就是在学习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民族的感情,弘扬人文是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再加上学科本身都具备弘扬人文的特有条件,尤其是在人类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来临,信息产业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在这一新形势下,要使各科教育更好地适应时代变迁,就必须要始终坚持提高学生的知识、思想、伦理和审美水准,而这一切,也正是人文素养的综合内涵。

二、人文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强调人文性是素质教育的产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文素养问题在理论关照和政策规范中已经得到普遍重视,但是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由于教师头脑中常常泛起的对素质教育的种种疑忌和困惑,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人文素养问题。

1、重教轻育的问题

“教育”包含着“教书”与“育人’’两方面的内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只重视教书,忽略了育人。

虽然人类文明的继承和传递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或者说课堂教学来完成,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要依赖于人的创造与更新,而文明的创造与更新则必须有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能实现,因此,人才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育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课堂教学应成为“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体,“育人”与“教书”同等重要甚至比教书更重要。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的欲望。教学实践中只顾教书,不顾育人,对于应试可能是有效的,但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则必然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2、轻视感性的问题

教师只重理性灌输、忽视感性体验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大敌。

学生的人文素养总是要通过理性认识才能体现出来的,但这种理性认识应该通过感性体验而不是理性灌输去获得要可靠一些。这也符合认识论的理论。轻视感性的体验只能陷入抽象说教的泥淖,于人文教育犹如隔靴搔痒,不得要领,讲的吃力,听的糊涂,这对教书和读书的人来说都是很乏味的事情。

3、文过饰非的问题

大自然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既有长虹贯日,也有风雨交加,既有艳阳高照,也有冰雪覆地,然而在人文教育领域,只见彩虹旭日,不见雪雨风霜,只有晴朗亮丽的天空,没有云封雾锁的黑暗。亮丽的天空固然好,它可以净化心灵,给学生们一个明净如镜的内心世界,但是社会是这样的吗?客观地说,完美的社会只存在于人们的理想之中并召唤人们向它靠拢,而现实社会总是光明与黑暗并存、美丑善恶兼容并收的。

正统的东西并非不好,但人文教育的内容过于简单、纯净,把现实中的学生用理想化的标准来熏陶,必然会使学生的心灵和人格扭曲和异化,当他们走向社会时,会对社会很陌生,对人间万象就会感到困惑与不解。就会感到压抑,他们的理想就会与现实冲突,他

们在学校里所苦心构建的人文思想宝塔就会崩塌,就会怀疑、失望和消沉,甚至走向仇视社会、与社会对抗的极端。

4、牵强附会的问题

我们的人文教育太伦理化了,政治化了。人文素养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它囊括情商、智商各个领域,涉及人的个性、趣味、道德、审美、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是人文素养的特点,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一点,把人文素养看成单纯的政治与伦理之类的东西,或者只重政治不重艺术,只重德育,不重美育,那么在教学中,人文素养就难免不出现牵强附会的问题。

三、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和知识性学习不同,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更需要老师春雨润物般的感化,整个过程特别需强调循序渐进。

1、培养爱美情趣,打下人文素养的基础。

古诗文,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它高度精练、集中地

反映了社会生活,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美。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在古诗教学中将音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欢快优美或激越高昂的旋律中反复吟颂,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中去体会,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作品的感染熏陶下,

受到美的教育。

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一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写了春光烂漫的景象,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情趣。满路的鲜花,飞舞的彩蝶,婉转的黄莺鸣叫声,配上民族乐曲中轻快的小调,让学生合眼吟颂、欣赏,就能让学生与诗人一起感受到春光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予的无限美感。

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通过雄浑的音乐带给学生一种

气势磅礴的美。通过配乐先声夺人,让学生感受到美,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共鸣中体

会诗中蕴涵的美,从而逐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2、努力拓展学生的学习领悟能力。

指导学生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并且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指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社会特征反映之一的文化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古诗中有些字词的意思与今已大相径庭,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很有必要反复推敲。

如《游园不值》中的“值”字,学生容易认为作者本来要去游园,结果连花园都没能进去,只看见了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这次游园很不值得。这时,教师就应指导,把学生的思路引深一步:作者进不得花园,确实是件扫兴的事,但他从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想到了什么?学生马上回答,想像到了满园的春色,想像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出这是诗人游园得到的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诗人会感到怎样?学生就明白这里“不值”应理解为没有遇到。通过这样一番推敲,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无疑得到了提高。

3、注重实践,提高人文素养。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相统一,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中的人文性,也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是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小学生都爱听故事。我上课经常讲故事,学完拼音后,我常常把故事讲到关键处停下来引导学生阅读故事,这对巩固学生对所学的拼音的记忆是极为有利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的兴趣。课余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积累,这就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实际就是促使学生与美文作者对话的过程,把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多方面地感知了文本,感知了文章所写事物的美。读过《丑小鸭》的小朋友对我说:“丑小鸭小时真可怜,别的动物不该欺负他。”读过《野天鹅》的小朋友说:“艾丽莎对她的哥哥那么好,怪不得哥哥们都喜欢她。”廖廖几句,折射出了少年儿童对真、善、美的追求,学会阅读,孩子们的人文内蕴不断地积累、提高。

4、强调主观感受,加厚人文底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