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624-工信部27号令解读-2

合集下载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公布第四批通过标准符合性认定的通信防雷产品的通告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公布第四批通过标准符合性认定的通信防雷产品的通告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公布第四批通过标准符合性认定
的通信防雷产品的通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布日期】2009.08.01
•【文号】
•【施行日期】2009.08.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通信业
正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公布第四批通过标准符合性认定的通信
防雷产品的通告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相关单位:
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精神,保证通信网络及系统安全可靠运行,依据《关于实行通信防雷产品标准符合性认定的通知》(信部科[2007]255号)的规定,第四批通信防雷产品已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标准符合性认定,现予公布(见附件,工业和信息化部机关网站将同时公布)。

附件:通过标准符合性认定的通信防雷产品目录(第四批)
二○○九年八月一日附件:
通过标准符合性认定的通信防雷产品目录(第四批)
(2009年6月23日)。

中国R o H S拟“扩物质”,4种邻苯类有害物质须关注

中国R o H S拟“扩物质”,4种邻苯类有害物质须关注

2022/4准与认证40标STANDARD & CERTIFICATION标准修订先行目前,中国RoHS 有害物质包括铅及其化合物、汞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六价铬化合物、多溴联苯(PBB)、多溴二苯醚(PBDE)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有害物质。

对于纳入《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达标管理目录(第一批)》(以下简称《达标管理目录》)的12类产品,铅、汞、锅、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的含量应该符合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限量要求等相关标准,并纳入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合格评定制度管理范围。

标准作为中国RoHS 制度的技术支撑文件,主要指向GB/T 26572-2011《电子电气产品中限用物在不远的将来,4种邻苯类有害物质或将纳入中国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

2022年3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器电子产品污染防治标准工作组(以下简称标准工作组)以视频会议的形式组织召开了深化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工作启动会。

这次会议不仅分析了当前电器电子领域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的国内外行业执行情况,更明确传递出一个信息——中国RoHS 的管控物质将扩容,拟将4类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包含DEHP、BBP、DBP、DIBP)纳入《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有害物质清单。

本刊记者 于璇中国R o H S 拟“扩物质”,4种邻苯类有害物质须关注41质的限量要求》、GB/T 26125《电子电气产品六种限用物质(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的测定》等。

中国RoHS“扩物质”的第一步,正是对GB/T 26572-2011《电子电气产品中限用物质的限量要求》进行修订,新增4种邻苯类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

根据标准工作组的技术,这次标准修订工作预计于2022年9月底完成。

在完成标准修订后,中国RoHS此次“扩物质”将进入“政策文件发布及修订”阶段。

《电器》记者从会上获悉,新增4种邻苯类有害物质政策文件或将以部文或部公告的形式发布,并将向WTO/TBT 通报,计划的实施过渡期为180天。

建设部印发的《关于发布化学建材技术与产品公告》(27号公告)

建设部印发的《关于发布化学建材技术与产品公告》(27号公告)

5
型 材 老 化 时 间 小 于 6000h 根据气象统计资料,我国90%以上地区为恶劣气候区,只适用于 自公告发 禁止用于房屋建筑 ( M 类)建筑用未增 塑聚 人工老化6000小时(S类)以上的型材,其余地区主要分布在人口稀 布之日起 外窗 氯乙烯(PVC-U)塑料窗 少的北部边境地区。 执行 2004年10月1日起实施的GB/T8814《门、窗用未增塑聚氯乙烯 (PVC-U)型材》中,对主型材可视面的壁厚分为三类,A≥2.8㎜, B类≥2.5㎜,C类不规定。该标准实施后,根据对行业企业所生产的 型材的壁厚的了解,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型材的壁厚在不断的 下降,推拉窗型材有的壁厚甚至在2.0㎜以下,而且型材的断面也是 越来越小,很难保证塑料窗刚度和在制作、安装过程中与五金附 主 型 材 可 视 面 壁 厚 小 于 件、墙体的联接质量以及窗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所能抵抗外界的气候 禁止用于房屋建筑 2.2㎜的推拉塑料窗 条件变化等,严重影响了塑料门窗的产品质量和信誉。 为保证提高塑料窗的加工制作、安装质量和保证建筑用塑料窗 在外界气候条件变化下的影响和长期使用功能。同时也使推拉窗窗 框和窗扇焊接角破坏力的计算值达到于2006年1月1日起实施的 JG/T140-2005《未增塑聚氯乙烯(PVC-U)塑料窗》标准中对主型材 可视面最小实测壁厚的要求,即推拉窗主型材可视面面最小实测壁 厚≥2.2㎜。
19
20
75
建设事业“十一五”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第一批)
禁止使用技术部分
序号
领域
技术名称
说明
禁用范围
生效时间
技术咨询服务单位
三 21 新 型 建 筑 结 构 、 施 工 技 术 与 施 工 、 质 量 安 全 技 术 领 域 简易临时吊架

工业互联网平台 安全防护要求

工业互联网平台 安全防护要求
2
前言
本标准是工业互联网安全系列标准之一。
—工业互联网
安全总体要求
—工业互联网
安全接入要求
—工业互联网平台 安全防护要求
—工业互联网
安全能力成熟度评估规范技术的发展,还将制定后续的相关标准。
标准牵头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标准起草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李艺、田慧蓉、罗成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王雨晨、耿涛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陶耀东、郭颖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张峰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黄树强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所:卢凯 航天云网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于文涛、邹萍、姜海森、梁栋 富士康科技集团:陈金星 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杨宝刚 三一集团:彭卓、张声勇 北京和利时智能技术有限公司:龚涛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李栋 海尔集团:陈云峰、张海港
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标准
AII/004-2018
工业互联网平台 安全防护要求
Security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for 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
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 (2018 年 2 月 2 日发布)
声明
本报告所载的材料和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本、图片、 数据、观点、建议,不构成法律建议,也不应替代律师意 见。本报告所有材料或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工业互联网产业 联盟所有(注明是引自其他方的内容除外),并受法律保 护。如需转载,需联系本联盟并获得授权许可。未经授权 许可,任何人不得将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以发布、转 载、汇编、转让、出售等方式使用,不得将报告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通过网络方式传播,不得在任何公开场合使用报 告内相关描述及相关数据图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联盟 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实验室控制系统GMP实施指南

实验室控制系统GMP实施指南

目录1 前言 (1)2 目的........................................................................................................ (2)3 范围........................................................................................................ (3)4 指南内容结构........................................................................................................ .. (4)5.质量控制实验室总体描述........................................................................................................ . (5)5.1 职责....................................................................................................... .. (5)5.2 布局....................................................................................................... .. (5)5.2.2 要求....................................................................................................... (5)5.3 人员....................................................................................................... .. (6)5.3.1 组织架构....................................................................................................... . (6)5.3.2 资质要求....................................................................................................... . (6)5.3.3 培训....................................................................................................... (6)5.4 文件系统........................................................................................................ . (7)5.4.1 分类....................................................................................................... (7)5.4.2 要求....................................................................................................... (7)6 取样........................................................................................................ . (10)6.1 定义....................................................................................................... (11)6.2 应用范围....................................................................................................... . (12)6.3.1人员....................................................................................................... .. (12)6.3.2取样器具....................................................................................................... (12)6.3.3样品容器....................................................................................................... (13)6.3.4取样间....................................................................................................... . (13)6.4 流程实施....................................................................................................... . (13)6.4.1取样方案....................................................................................................... (13)6.4.2取样....................................................................................................... .. (14)6.4.3标识....................................................................................................... .. (14)6.4.4取样记录....................................................................................................... (14)6.4.5取样的异常处理....................................................................................................146.4.6留样....................................................................................................... .. (15) (17)7.1 定义和应用范围....................................................................................................... . (17)7.2 要求....................................................................................................... (17)7.2.1 采购接收和标识...................................................................................................177.2.2 储存和使用....................................................................................................... . (18)7.2.3 试剂使用效期的管理 (18)7.2.4 报废....................................................................................................... . (18)7.2.5 文件管理....................................................................................................... .. (18)8 标准品/对照品.......................................................................................................... (19)8.1 定义....................................................................................................... (19)8.2 分类....................................................................................................... (19)8.3 应用范围....................................................................................................... . (20)8.4 要 (20)8.4.1 接收....................................................................................................... . (20)8.4.2 标识....................................................................................................... . (20)8.4.3 标准溶液的稳定性研究 (20)8.4.4 标准品、对照品的使用、处置和贮存 (21)8.4.5 文件管理....................................................................................................... .. (21)9 实验室分析仪器的确认........................................................................................................ .. (22)9.1 应用范围....................................................................................................... . (23)9.2 确认实施....................................................................................................... . (24)9.2.1 验证总计划....................................................................................................... . (24)9.2.2 确认方案....................................................................................................... .. (24)9.2.3 确认实施....................................................................................................... .. (25)9.2.4 确认报告.......................................................................................................9.2.5 系统适用性试验...................................................................................................279.2.6 实验室仪器控制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的确认 (27)9.2.7 再确认....................................................................................................... (28)10 实验室分析仪器的校准与维护 (32)10.1 定义......................................................................................................... .. (33)10.2 应用范围....................................................................................................... .. (33)10.3 要求......................................................................................................... .. (33)10.3.1 人员....................................................................................................... .. (33)10.3.2 分类....................................................................................................... .. (34)10.3.3 实施指导....................................................................................................... (34)10.3.4 文件....................................................................................................... .. (36)11 分析方法的验证和确认........................................................................................................ (45)11.1 分析方 (46)11.2 方法验证....................................................................................................... .. (46)11.3 方法确认....................................................................................................... .. (47)11.4 适用范围....................................................................................................... .. (47)11.5 方法验证的一般原则....................................................................................................4711.6 需要验证的检验项目....................................................................................................4711.7 方法验证内容....................................................................................................... (49)11.7.1 准确度......................................................................................................... . (49)11.7.2 精密度..................................................................................................... . (50)11.7.3 专属性....................................................................................................... . (52)11.7.4 检测限(LOD)............................................................................................. .. (53)11.7.5 定量限(LOQ)............................................................................................ (53)11.7.6 线 (54)11.7.7 范围....................................................................................................... .. (55)11.7.8 耐用性....................................................................................................... . (55)11.8 方法确认....................................................................................................... .. (59)11.9 方法再验证....................................................................................................... . (59)11.10 文件管理....................................................................................................... (60)12 稳定性实验........................................................................................................ .. (64)12.1 定义......................................................................................................... .. (66)12.2 应用范围....................................................................................................... .. (66)12.3 原则......................................................................................................... .. (66)12.4 稳定性分类....................................................................................................... . (66)12.5 技术要点....................................................................................................... .. (67)12.5.1 基本要 (67)12.5.2 样品储存....................................................................................................... (67)12.5.3 样品提取....................................................................................................... (73)12.5.4 分析....................................................................................................... .. (73)12.5.5 简化方案设计.....................................................................................................7812.5.6 上市产品的稳定性试验 (79)12.5.7 评估....................................................................................................... .. (80)12.5.8 数据汇总....................................................................................................... (82)12.5.9 统计分析的程序 (82)12.6 文件......................................................................................................... .. (83)12.6.1 标准操作规程.....................................................................................................8312.6.2 稳定性实验草案 (83)12.6.3 计划....................................................................................................... .. (83)12.6.5 报告....................................................................................................... .. (84)12.6.6 年度趋势分析与评估 (84)12.7 稳定性超标或超趋势调查处理 (84)12.7.1 原则....................................................................................................... .. (84)12.7.2 程序....................................................................................................... .. (84)13 超出标准及超趋势的实验结果调查 (87)13.1 定义......................................................................................................... .. (87)13.2 重要性....................................................................................................... (87)13.3 应用范围....................................................................................................... .. (87)13.4 实施......................................................................................................... .. (87)13.4.1 一般原则....................................................................................................... (87)13.4.2 流程....................................................................................................... .. (88)13.7.2 职责的确定:.....................................................................................................9314 原始数据的管理........................................................................................................ (98)14.1 实验室原始数据的范围 (99)14.1.1 实验室记录要求 (100)14.1.2 数据完整性 (100)14.1.3 数据记录形式 (100)14.2 实验室记录的设计 (101)14.3 实验室记录的填写和复核 (101)14.3.1 实验室记录的填写 (102)14.3.2 记录的复核 (102)14.3.3 记录更正要求 (103)14.4 记录的管理....................................................................................................... .. (103)15 物料及产品的检15.1 质量标准的管理....................................................................................................... (108)15.1.1 质量标准的设计与制定 (109)15.1.2 质量标准的审核与批准 (110)15.1.3 质量标准的分发、撤销、复制、销毁 (110)15.2 检验......................................................................................................... (111)15.2.1 检验样品:................................................................................................... . (111)15.3 检验报告书的管理 (111)15.4 委托检验....................................................................................................... (112)15.4.1 原则....................................................................................................... (115)15.4.2 应用范围....................................................................................................... . (115)16.4.3 职责....................................................................................................... (116)16.4.4 受托方的选定 (116)15.4.5 合同签15.4.6 合同实施....................................................................................................... . (117)15.4.7 结果评估....................................................................................................... . (117)15.4.8 实验后样品处理 (118)16 微生物检验........................................................................................................ (119)16.1 应用范围....................................................................................................... (120)16.2 原则......................................................................................................... (120)16.3 人员资质及培训要求 (120)16.4 设施......................................................................................................... (120)16.4.1 无菌及微生物限度检验等实验区域 (121)16.4.2 菌种处理、微生物鉴别和阳性对照室 (121)16.4.3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室 (121)16.4.4 培养室及其他功能间 (121)16.5 设备.........................................................................................................16.5.1 无菌隔离器(如使用) (122)16.5.2 实验室用层流台 (123)16.5.3 培养箱....................................................................................................... .. (123)16.5.4 蒸汽灭菌柜 (123)16.5.5 空调高效过滤器 (123)16.6 灭菌消毒方式....................................................................................................... . (123)16.7 菌种的管理....................................................................................................... .. (124)16.8 培养基....................................................................................................... . (125)16.8.1 培养基的制备 (125)16.8.2 培养基的贮藏 (126)16.8.3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实验 (126)16.9 实验分类....................................................................................................... (127)16.9.1 总菌落数检查 (127)查 (132)16.9.3 非无菌产品的实验频率 (134)16.9.4 无菌检查法 (135)16.9.5 内毒素检查 (138)参考文献........................................................................................................ . (141)术语表........................................................................................................ .. (142)关键词索引........................................................................................................ (144)表格索引表1-1 指南逻辑关系图 (1)表9-1 自动取样溶出仪确认测试项目示例 (29)表10-1 仪器使用日志示例 (36)表10-2 校准记录示例........................................................................................................ . (37)表10-3 外部校准评估报告示例 (38)表10-4 分析天平校准要求示例 (40)表10-5 HPLC 校准项目及周期示表10-6 HPLC年度预防性维护示例 (43)表11-1 检验项目和验证内容 (48)表11-2 方法验证对比表........................................................................................................ (48)表11-3 准确度方法验证示例 (49)表11-4 精密度验证方法........................................................................................................ (51)表11-5 中间精密度的设计方案 (51)表11-5 专属性方法验证........................................................................................................ . (52)表11-6 杂质测定检测限验证方法 (53)表11-7 杂质定量测定验证方法 (53)表11-8 线性验证和准确度验证需涵盖的最低浓度范围 (54)表11-9 方法耐用性影响因素示例 (55)表11-10 HPLC含量方法耐用性考虑因素及变化范围示例 (56)表11-11 分析方法验证接受标准示例 (56)表12-1 四个气候带的分类表 (67)表12-2 标准贮藏条件表........................................................................................................ .. (68)件 (69)表12-4 原料药包装分类(水蒸气渗透性) (69)表12-5 原料药及制剂影响因素试验条件 (71)表12-6 半渗透包装标准贮藏条件 (72)表12-7 密闭包装贮藏条件 (72)表12-8 拟冷藏药物的贮藏条件 (72)表12-9 拟冷冻贮藏药物标准贮藏条件 (72)表12-10 稳定性试验点时间表 (74)表12-11 原料药及制剂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参考表 (74)表12-12 片剂中间产品放置时间研究示例 (77)表12-13 转运运输条件示例 (78)表12-14 括号法方案设计 (79)表12-15 矩阵法方案设计 (79)表16-1 非无菌制剂产品类型与检验频次示例 (134)表16-2 原料检验频次及分类标准示例 (135)1 前言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质量控制实验室管理是确保所生产的药品适用于预定的用途,符合药品标准和规定的要求的重要因素之一。

无线电发射设备销售备案常见问题解答

无线电发射设备销售备案常见问题解答

无线电发射设备销售备案常见问题解答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一、销售哪些设备需要办理无线电发射设备销售备案?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办理销售备案的设备范围为“应当取得型号核准的无线电发射设备”。

非无线电发射设备、无需取得型号核准的无线电发射设备,在销售时无需办理销售备案。

应取得而未取得型号核准的无线电发射设备不能在国内生产、销售。

《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除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发射设备外,生产或者进口在国内销售、使用的其他无线电发射设备,应当向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申请型号核准。

”关于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的相关要求,可在工信部官网.cn(在线办事-无线电和卫星通信-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行政许可服务指南中查询,或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业务受理中心咨询,联系电话:/。

二、在2016年《条例》修订发布前,已经取得型号核准且在有效期内的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发射设备,销售时是否需要备案?答:2016年修订实施的《条例》规定,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发射设备无需取得型号核准。

根据《条例》第四十四条和第四十八条规定,销售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发射设备(包括已经取得型号核准的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发射设备)无需办理销售备案。

三、嵌入或使用无线电发射模块的设备,销售时是否需要备案?如果需要备案,需要提交无线电发射模块的信息还是整机设备的信息?答:嵌入或使用无线电发射模块的设备是否需要备案,取决于该设备是否应当取得型号核准。

2014年3月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非独立操作使用的无线电发射模块”型号核准管理的通知》(工信部无[2014]1号),对无线电发射模块的使用管理及型号核准相关情况有详细规定,嵌入或使用无线电发射模块的设备的型号核准要求请查询上述文件,或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业务受理中心咨询,联系电话:/。

如果嵌入或使用无线电发射模块的设备按照相关规定应当取得型号核准,则销售该设备应当办理备案,并提交该整机设备的型号核准信息,但无需提供无线电发射模块的型号核准信息。

140624-工信部27号令解读-2

140624-工信部27号令解读-2

条件等发布招标文件、制定评标标准、提交投标文件、开展评标。通信行政监督部门要加强
培训和学习,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开展好执法活动,督促通信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
总 活动各参与主体落实《办法》设定的各项制度,同时要运行和维护好管理信息平台和通信工
体 程建设项目评标专家库,做好服务工作。


《办法》是适用于通信工程领域招标投标活动的专门立法。除《办法》外,招标投标活
本办法。
前款所称通信工程建设项目,是指通信工程以及与通信工程建设有关
的货物、服务。其中,通信工程包括通信设施或者通信网络的新建、改建、
总 体 解
扩建、拆除等施工;与通信工程建设有关的货物,是指构成通信工程不可分割 的组成部分,且为实现通信工程基本功能所必需的设备、材料等;与通信工程
读 建设有关的服务,是指为完成通信工程所需的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
总 体
公布前制定的,其中有关邀请招标、自行招标资格等的规定与《实施条例》相关规定不一致。贯彻落 实《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依法推进通信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监管工作,需要制定《办法》。
解 读
《通信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规定》和《通信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分 别制定于2000年和2001年,对于规范通信行业招标投标市场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随着通

规范,规定招标人采用集中招标的,应当遵守依法必须进行招标

项目的有关规定,明确了对集中招标的规范要求。

规定了投标人的异议权,并将投标人异议纳入开标记录内容,进
一步细化了开标记录应当记录的内容。为了防止低于成本价中标,
6 完善了评标程序
避免低质低价,《办法》规定评标委员会可以要求综合报价明显 低于其他投标报价或者设有标底时明显低于标底的投标人做出书

板式热交换器产品安全注册管理办法

板式热交换器产品安全注册管理办法

板式热交换器产品安全注册管理办法背景与目的为了保障国内生产的板式热交换器产品的质量与安全,规范其生产、销售及使用流程,制定本管理办法。

本管理办法的目的是确定国内生产、销售、使用板式热交换器产品应遵循的安全标准和程序,以确保所有的板式热交换器产品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质量标准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要求,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适用范围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国内生产、销售、使用板式热交换器产品的企业和个人。

安全注册标准1.国家安全标准:所有生产的板式热交换器产品,必须达到国家安全标准最低要求。

2.产品质量标准:所有生产的板式热交换器产品,必须符合7个关键性能指标:–热传导系数(W/m.℃);–漏率;–抗腐蚀性;–压降;–换热效率;–面积;–材质与工艺。

3.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要求:所有生产的板式热交换器产品,必须按照国家标准要求进行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确保产品质量达标。

安全注册管理程序1.生产企业须接受政府颁发的合法执照,由相关部门进行质量抽检后方可生产销售;2.生产企业须设立质量监控部门,具有专业质量管理及检测人员,并定期组织员工接受产品质量检测、运营与行业标准更新等知识培训,保障并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3.生产企业须按照国家安全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标准对产品进行质量控制、检验和监管,并严格对照产品质量监管要求进行产品质量认证和生产监督管理,每一批次产品均需报送有关部门进行质量验收,验收合格后才可销售;4.销售企业或个人须向政府或具有批准的第三方产品质量检测机构进行产品检测注册,经检测合格后方可销售;5.销售企业或个人出售的板式热交换器产品均应附有产品质量标准、产品批次码等信息,以确保产品质量真实可靠。

6.每年政府或具有批准的第三方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将对销售的板式热交换器产品进行抽查,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

安全使用与维护1.所有使用板式热交换器产品的企业或个人,须对其产品进行定期检查、保养和维修,确保各项关键性能指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漏率不大于2%;2.对于中途出现的问题或质量瑕疵,应及时向生产企业或销售企业反馈,寻求解决方案或维护和修理;3.所有使用板式热交换器产品的企业或个人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增强工作安全意识;处罚措施1.未按照本管理办法规定进行注册销售板式热交换器产品的企业或个人,将依法承担相应行政或刑事责任;2.未按照国家安全标准、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生产销售的企业或个人,将依法承担相应的行政或民事责任;3.对于因销售拥有生产资质且未达到安全注册标准的假冒伪劣产品,政府将依法予以惩罚。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布享受科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布享受科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布享受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的示范平台(第四批及
第二批复审合格)名单的通知
【法规类别】税收优惠
【发文字号】工信部联企业[2015]246号
【发布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
【发布日期】2015.07.14
【实施日期】2015.07.1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布享受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的示范平台(第四批及第二批复审合格)名单的通知
(工信部联企业〔2015〕246号)
有关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各直属海关:
根据《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适用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财关税〔2011〕71号)的要求,四部门审核确定了第四批享受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以下简称示范平台)名单和第二批享受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的示范
平台复审合格名单,现予以公布。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同意上海时代之光照明电器检测有限公司等3家示范平台(名单见附件1),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享受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

二、同意第二批享受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的白山市产品质量检验所/国家饮用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8家示范平台(名单见附件2)复审合格,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继续享受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2024)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2024)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2024)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日期】2024.01.18•【文号】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68号•【施行日期】2024.01.18•【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2024年1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68号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罚款事项的决定》(国发〔2023〕20号),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工业和信息化部决定对2部规章部分条款予以修改。

一、将《电信设备进网管理办法》(原信息产业部令第11号,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第28号令修改)第二十九条修改为:“违反本办法规定,伪造、冒用、转让进网许可证,或者编造进网许可证编号的,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万元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规定,粘贴伪造的进网许可标志的,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责令限期改正。

”二、将《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原信息产业部令第33号)第十二条修改为:“省通信管理局在收到备案人提交的备案材料后,材料齐全的,应当在二十个工作日内予以备案,向其发放备案编号,并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向社会公布有关备案信息;材料不齐全的,不予备案,在二十个工作日内通知备案人并说明理由。

”删去第十三条第二款。

将第二十五条修改为:“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未在其备案编号下方链接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址的,由住所所在地省通信管理局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将第三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十三条至第十五条、第十九条至第二十一条、第二十八条中的“信息产业部”修改为“工业和信息化部”。

将附录中的“工商部门”修改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批准554项行业标准和28项行业标准外文版的公告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批准554项行业标准和28项行业标准外文版的公告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批准554项行业标准和28项行业标准外文版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日期】2024.07.05•【文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24年第18号•【施行日期】2024.07.0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标准化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24年第18号关于批准554项行业标准和28项行业标准外文版的公告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智慧家庭健康管理智能康复服务产品接口技术要求》等554项行业标准(见附件1)。

其中,化工行业4项、石化行业8项、有色金属行业2项、建材行业5项、机械行业93项、汽车行业16项、船舶行业12项、轻工行业38项、纺织行业64项、包装行业1项、电子行业18项、通信行业293项。

批准《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5G无线网工程技术规范》等28项行业标准外文版(见附件2)。

其中,轻工行业1项、纺织行业3项、通信行业24项。

行业标准外文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以上化工行业工程建设标准、包装行业标准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石化行业标准由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有色金属行业工程建设标准由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建材行业标准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机械行业标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机械行业制药装备标准、汽车行业标准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船舶行业标准由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组织出版,轻工行业标准(含外文版)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纺织行业标准(含外文版)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电子行业标准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组织出版,通信行业标准(含外文版)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附件:1.554项行业标准编号、名称、主要内容等一览表2.28项行业标准外文版名称及主要内容等一览表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7月5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
管理工作的通知
【法规类别】电力工业管理
【发文字号】工信厅运行函[2014]270号
【发布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日期】2014.04.28
【实施日期】2014.04.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通知
(工信厅运行函[2014]27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加强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部署,进一步优化电力资源配置,调整工业用电结构和方式,提高电能利用效率,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结合工业绿色行动实施方案,现就做好2014年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宏观指导,促进工业需求侧和能源供应侧平衡发展。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工业领域电能服务市场体系。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通过政策协调配合,科学合理配置工业领域要素资源。

以把握行业诉求为基础,通过运行监测协调,促进工业能源供需
两侧协调发展。

二、加强调查分析,把握工业行业用电规律。

完善工业电力消费统计监测体系,把握重点行业和企业的用电状况。

加强调查分析,研究工业用电规律,对主要行业和产品按照单位电耗创造工业增加值进行分类排序,结合产业结构调整。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非独立操作使用的无线电发射模块”型号核准管理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非独立操作使用的无线电发射模块”型号核准管理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非独立操作使用的无线电发射模块”型号核准管理的通知正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非独立操作使用的无线电发射模块”型号核准管理的通知(2014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无线电管理机构,相关单位:为适应无线电技术新的应用特点和发展趋势,规范可嵌入到非无线电发射设备(如信息技术设备、家用电器设备等)及其外围、辅助设备中的非独立操作使用的无线电发射模块的型号核准管理,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关于完整的非独立操作使用的无线电发射模块(一)对于“完整的非独立操作使用的无线电发射模块”(具体定义见附件1),需单独进行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以下简称“型号核准”)。

若符合相关无线电管理技术规定或标准,则发放型号核准证书,型号核准代码需标注在该模块的醒目位置。

模块生产商须在模块的技术手册中明确其使用条件和详细配置,并对模块最终使用时技术特性是否符合无线电管理技术规定或标准负责。

(二)对于嵌入了“完整的非独立操作使用的无线电发射模块”的可独立使用的设备,应在设备标签或说明书中标明如下信息:本设备包含型号核准代码(分别)为: CMIIT ID:XXXXYYZZZZ,...的无线电发射模块。

二、关于限制性非独立操作使用的无线电发射模块(一)对于“限制性非独立操作使用的无线电发射模块”(具体定义见附件1),可以单独进行型号核准。

若符合相关无线电管理技术规定或标准,则发放型号核准证书,其型号核准代码后加“(M)”标识。

模块生产商须在模块的技术手册中明确其使用条件和详细配置,并明确声明“模块通过型号核准并不代表嵌入或使用该模块的最终设备符合相关无线电管理技术规定或标准,最终设备厂商须对产品的技术特性是否符合无线电管理技术规定或标准负责”。

工信部27号令解读公诚咨询.pdf

工信部27号令解读公诚咨询.pdf

通信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27号令要点解读陈伟峰公诚管理咨询公司 招标部27号令综述1.严格遵循上位法,修改了与《实施条例》相冲突的内容,《实施条例》已明确的内容在新办法中很多都不再重述,对部分条款做了补充和细化,增加了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规定,例如集中招标、集中资格预审等的规范要求。

2.实施信息化管理,规定工信部建立“通信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信息平台”,对通信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实行信息化管理,要求招标人选取评标专家、自行招标备案、发布资格预审公告和招标公告、公示中标候选人、报送项目实施情况应当在该平台上操作(从功能上看,该平台兼备公共服务平台和行政监督平台的部分功能)。

3.鼓励按照《电子招标投标办法》开展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的电子招标投标。

4.在《招标投标法》和《实施条例》明确的罚则基础上,细化了部分法律责任,但是降低了罚款的金额。

5.统一了否决投标和废标的标准用语。

取消了相关规定1.取消了“勘察、设计、监理可以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的规定2.新令根据国务院有关行政审批事项取消的通知,新办法取消了通信建设项目招标代理资质的相关规定。

3.新令取消了旧令在开标现场宣布废标的条款,使评标职责完全回归到评标委员会。

第三十四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投标书应当众被宣布为废标:(一)授权委托书不是原件或者无投标单位法人章,法定代表人印鉴的;(二)以联合体方式投标者无联合协议书的;1.1 通信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信息平台1.2 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的具体范围和规模标准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通信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适用本办法。

前款所称通信工程建设项目,是指通信工程以及与通信工程建设有关的货物、服务。

其中,通信工程包括通信设施或者通信网络的新建、改建、扩建、拆除等施工;与通信工程建设有关的货物,是指构成通信工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且为实现通信工程基本功能所必需的设备、材料等;与通信工程建设有关的服务,是指为完成通信工程所需的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

工业应用移动机器人术语标准说明书

工业应用移动机器人术语标准说明书

目 次前言 ................................................................................ I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通用术语 . (1)4 导航方式术语 (2)5 转向方式术语 ........................................................................ 3 6 驱动方式术语 ........................................................................ 4 7 驱动结构术语 ........................................................................ 4 8 性能参数 ............................................................................ 5 9 运动方向术语 (6)10 机构与零部件 (6)11 辅助零部件术语 ..................................................................... 7 12 软件功能术语 .. (8)13 充电/供电方式 (9)14 安全术语 .......................................................................... 10 英文索引 .. (12)中文索引 (14)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1.1给出的规则起草。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年第三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工信厅科函[2014]628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年第三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工信厅科函[2014]628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年第三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

正文:
----------------------------------------------------------------------------------------------------------------------------------------------------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年第三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
(工信厅科函[2014]628号)
有关单位:
根据工业和通信业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的总体安排,我部编制完成了2014年第三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

具体要求如下:
一、标准起草单位要注意做好标准制定与技术创新、试验验证、知识产权处置、产业化推进、应用推广的统筹协调。

二、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技术组织、有关行业协会(联合会)、企业等主管单位要尽早安排,将文件及时转发至主要起草单位,并做好标准意见征求和技术审查等工作,把好技术审查关。

三、部机关相关司局应做好所辖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过程的管理工作,确保标准质量。

四、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如需对标准项目进行调整,按有关规定办理。

附件:2014年第三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2014年9月23日
——结束——。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公布第八批通过标准符合性认定的通信防雷产品的通告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公布第八批通过标准符合性认定的通信防雷产品的通告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公布第八批通过标准符合性认定
的通信防雷产品的通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布日期】2014.01.18
•【文号】工信部科[2014]26号
•【施行日期】2014.01.18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通信业
正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公布第八批通过标准符合性认定的通信
防雷产品的通告
(工信部科[2014]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相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保证通信网络及系统安全可靠运行,依据我部《关于实行通信防雷产品标准符合性认定的通知》(信部科[2007]255号),我们组织对相关通信防雷产品进行了标准符合性认定。

现将第八批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标准符合性认定的通信防雷产品(见附件)予以公布。

标准符合性认定有效期为2014年1月18日至2017年1月18日。

特此通告。

附件:通过标准符合性认定的通信防雷产品目录(第八批)
2014年1月18日
附件:
通过标准符合性认定的通信防雷产品目录(第八批)。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2+26”城市部分工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2+26”城市部分工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2+26”城市部分工业行业2017-2018年秋冬季开展错峰生产的通知【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发文字号】工信厅联原函[2017]602号【发布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发布日期】2017.11.01【实施日期】2017.11.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2+26”城市部分工业行业2017-2018年秋冬季开展错峰生产的通知(工信厅联原函[2017]602号)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为落实《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环大气〔2017〕29号)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环大气〔2017〕110号),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将开展“2+26”城市部分工业行业2017-2018年秋冬季错峰生产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钢铁焦化铸造行业实施部分错峰生产“2+26”城市中石家庄、唐山、邯郸、安阳等重点城市,采暖季(2017年11月15日至2018年3月15日,下同)钢铁产能限产50%,以高炉生产能力计,采用企业实际用电量核实。

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焦化企业出焦时间均延长至36小时以上,位于城市建成区的焦化企业要延长至48小时以上。

其他“2+26”城市根据所在地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自行决定限产水平。

鼓励空气污染治理任务重的城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加严格的限停方案。

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钢铁、焦化企业要尽可能采取停产或限产(整条生产线停产)等方式实现应急减排。

铸造行业,除满足达标排放要求的电炉、天然气炉外,其他铸造熔炼设备采暖季实施停产,特殊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
4、暂行办法颁布施行14年来,招标投标行业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 如电子招标、招标投标集中交易场所、招标标准文件,增加了这些方面的内容。
01总体解读
02新增解读
03 细化解读
第4页
1 2、总体内容解读-与原2号令对比
差别体现
原2号令(7章65条)
现27号令(5章49条)
“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管 现为“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招标与投标”、“第三
总 体
在立法依据中,删除了暂行办法中的立法依据之一的国务院办公厅
解 《关于国务院有关部门实施招标投标活动行政监督的职责分工的意见》(国
读 发[2000]34号)。
01总体解读
02新增解读
03 细化解读
第 12 页
1 7、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的具体范围和规模标准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通信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适用

章内容
“罚则”修改为“法律责任”

1、将原2号令“第六章罚则”中的条文由16条缩至现“第四章法律责任”的4条,减少
了12条,值得注意的是,法律责任中仅有对招标人或招标代理机构责任的规定,删除暂
在条款上,原2 行办法中对评标委员会成员、中标人、投标人、行政监督人员的法律责任。
号令65条,现缩 2、对原2号令原则性的条款大幅度予以了删除。
化管理。
《电子招标投标办法》第三条规定: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根据功能的不同,
新 增 解
分为交易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行政监督平台。 交易平台是以数据电文形式完成招标投标交易活动的信息平台。公共服
读 务平台是满足交易平台之间信息交换、资源共享需要,并为市场主体、行政
监督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信息平台。行政监督平台是行政监督部
息平台就是全国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的行政监督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的部分功
新 增
能。


01总体解读
02新增解读
03 细化解读
第 17 页
2 2.1 通信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平台---首次
第八条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标人自行办
招标 理招标事宜的,应当自发布招标公告或者发出投标邀请书之日起2日 备案 内通过“管理平台”向通信行政监督部门提交《通信工程建设项目自行

规范,规定招标人采用集中招标的,应当遵守依法必须进行招标

项目的有关规定,明确了对集中招标的规范要求。

规定了投标人的异议权,并将投标人异议纳入开标记录内容,进
一步细化了开标记录应当记录的内容。为了防止低于成本价中标,
6 完善了评标程序
避免低质低价,《办法》规定评标委员会可以要求综合报价明显 低于其他投标报价或者设有标底时明显低于标底的投标人做出书
条件等发布招标文件、制定评标标准、提交投标文件、开展评标。通信行政监督部门要加强
培训和学习,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开展好执法活动,督促通信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
总 活动各参与主体落实《办法》设定的各项制度,同时要运行和维护好管理信息平台和通信工
体 程建设项目评标专家库,做好服务工作。


《办法》是适用于通信工程领域招标投标活动的专门立法。除《办法》外,招标投标活
01总体解读
02新增解读
03 细化解读
第 10 页
1 5、工信部解读-办法的实施要求
李国斌:《办法》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的部门规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
法》的规定,部门规章是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得到严格遵守。通信工程建设项目招标
投标活动中,招标人、投标人和招标代理机构等主体必须按照《办法》规定的程序、要求和
01总体解读
02新增解读
03 细化解读
第1页
公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014年7月
01总体解读
02新增解读
03 细化解读
C目录 ONTENTS
1
总体解读
2
新增解读
3
细化解读
第2页01总体解读 Nhomakorabea02新增解读
03 细化解读
第3页
1 1、背景解读
1、暂行办法制定后,国务院经历了2003年、2008年、2013年三次机构改革,部委名称、职责 都发生了变化,应当相应予以修改;
理及职责”、“第三章招标”、 章开标、评标和中标”、“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五
在章节上

“第四章投标”、“第五章开 章附则”,有三项变化: 标、评标和中标”、“第六章 1、删除原2号令“第二章管理及职责”内容;2、将原2

罚则”、“第七章附则”共七 号令中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内容合并;3、将原2号令中的

标候选人、报送项目实施情况应当通过平台进行,实行对招标投

标活动的信息化管理。

针对行业普遍反映的《实施条例》第八条规定的“采用公开招标
方式的费用占项目合同金额的比例过大”没有量化标准、操作性
2 细化了邀请招标的条件 不强的问题,《办法》规定,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费用占项目合
同金额的比例超过1.5%且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的费用明显低于公开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的具体范围和规模标准,依据
国家有关规定确定。
01总体解读
02新增解读
03 细化解读
第 13 页
1 8、通信行政监督部门
第三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以下统称为“通 信行政监督部门”)依法对通信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实施监督。
总 体 解 读
01总体解读
02新增解读
03 细化解读
C目录 ONTENTS
1
总体解读
2
新增解读
3
细化解读
第 14 页
01总体解读
02新增解读
03 细化解读
第 15 页
2 2.1 通信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平台---首次
第五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通信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信息平
台”(以下简称“信息平台”),实行通信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信息
到49条
3、新增了附录一:通信工程建设项目自行招标备案表,附录二:通信工程建设项目招
标投标情况报告表(适用于按项目招标),附录二:通信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情况报
告表(适用于集中招标)。
01总体解读
02新增解读
03 细化解读
第5页
1 3、工信部解读-办法的意义
李国斌:出台《办法》,是贯彻落实《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的需要。
01总体解读
02新增解读
03 细化解读
第8页
1 4、工信部解读-办法的主要内容
序号
重点方向
主要内容
实践中,通信行业普遍采用集中招标采购方式。集中招标是将多
个同类通信工程建设项目集中进行招标。集中招标不仅可以降低

5 规范了集中招标行为
招标成本、提高效率,而且也节省投标成本。《办法》根据《招 标投标法》和《实施条例》规定的原则,对集中招标行为进行了
02新增解读
03 细化解读
第6页
1 4、工信部解读-办法的主要内容
序号
重点方向
主要内容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监督效率,《办
法》规定建立“通信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平台”,对通信

1
建立了信息化管理方式
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实行信息化管理,要求招标人选取评 标专家、自行招标备案、发布资格预审公告和招标公告、公示中
动还要遵守《招标投标法》、《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和《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
准》等的规定,严格落实国家招标投标管理制度,提高经济效益、保证项目质量。
01总体解读
02新增解读
03 细化解读
第 11 页
1 6、办法的目的与依据
为了规范通信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
标投标法》(以下简称《招标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 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总 体
公布前制定的,其中有关邀请招标、自行招标资格等的规定与《实施条例》相关规定不一致。贯彻落 实《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依法推进通信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监管工作,需要制定《办法》。
解 读
《通信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规定》和《通信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分 别制定于2000年和2001年,对于规范通信行业招标投标市场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随着通
2、配套《招标投标法》的法律文件出台,相对同一法律位阶的其他部门规章,暂行办法出台
的时间相对较早,其与后续的法规和条例存在冲突之处,因此,对暂行办法进行相应修改势在
总 体
必行;
解 3、2012年4月14日发布了国办发〔2012〕21号令,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本部门制定的与招标 读
投标有关的部门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对照实施条例进行清理,因此,对暂行办法应当相应修
招标备案表》(见附录一)。

第十条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的资格预审公
增 发布 告和招标公告,除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依法指定的媒介发布外,
解 读
公告 还应当在“管理平台”发布。在不同媒介发布的同一招标项目的资格预
审公告或者招标公告的内容应当一致。
第三十条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标人应
本办法。
前款所称通信工程建设项目,是指通信工程以及与通信工程建设有关
的货物、服务。其中,通信工程包括通信设施或者通信网络的新建、改建、
总 体 解
扩建、拆除等施工;与通信工程建设有关的货物,是指构成通信工程不可分割 的组成部分,且为实现通信工程基本功能所必需的设备、材料等;与通信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