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都江堰 做好绿色发展大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都江堰做好绿色发展大文章作者:***
来源:《绿色中国》2021年第07期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2200多年前,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举世闻名、泽被千秋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从此这颗“天府明珠”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亘古弥新。
今天的都江堰,正秉承“上善若水”“道法自然”的古人智慧,大力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价值转化,已然成为全国最具发展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旅游城市之一。
都江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达到优级。
全市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水质常年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
空气质量稳居成都前列,2019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5天,2020年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森林覆盖率达60.3%,森林面积位居成都区(市)县之首。
一直以来,都江堰市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落实中央、省、成都市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以生态为本、产业强核、文化铸魂,积极构建生态空间永续利用、生态功能价值叠加、生态投入保障有力、生态经济齐抓共管的发展格局,努力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通道,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良好生态成为发展底色
碧水奔流两千载,天府之源都江堰。
都江堰市因堰而起、因水而兴,是全球为数不多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三遗之城”,是天府之国农耕文化、水利文化、道文化、熊猫文化的集中展示地,是成都平原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都江堰是一座山清水秀的生态之城。
全市总体呈现“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理形态,幅员面积12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37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80万,算上常驻人口达到100万规模。
全市自然环境宜人,全年平均温度为15.2℃;生态环境优越,空气负氧离子最高达12000个/立方厘米,空气质量优良率年均达93.9%,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100%,空气、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水平。
全市森林覆盖率60%,一直享有“长寿之乡”“天然氧吧”的美誉。
成都市委、市政府实施“西控”战略以来,都江堰市牢牢把握“西控”不是限制发展,而是更高要求、更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坚定以控增绿、以控促转、以控促优,努力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都江堰市坚决树立生产生态生活融合的发展理念,确立城市公园化、全域旅游化、开放国际化总体战略,编制城市总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22项,制定公园城市建设、国际化生态旅游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出台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16项政策,形成从宏观到微观、从全域到局部、从综合到专项、从空间到景观整体衔接的制度设计。
全域按照“85%的自然生态环境区、15%的生态经济区”实施分类管控,启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构建边界清楚、产权清晰的保护格局。
建立健全“山长制、河长制、街长制”,全面加强域内重要生态功能区域保护监管,全国率先实施“山长制”被省委深改组推广并获国家林草局肯定,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全省第二名、成都第一名。
他们持续实施大规模绿化全川都江堰行动,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熊猫之都”都江堰片区、柏条河郊野公园、灵岩山公园、金马河滨江公园建设,推进锦江绿道、走马河绿道、蒲阳河绿道等三级绿道体系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
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实施污水厂提标扩容、管网修复、生态治理、水源保护等治水工程,持续推进压减燃煤、治污减排、控车减油、清洁降尘、综合执法、科技治气“六大治气行动”。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出境考核断面水质全面达标。
他们把绿色发展作为战略选择,把绿水青山作为城市发展最独特的优势和最鲜亮的底色,把产业功能区建设作为坚守绿色发展路径、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开辟永续发展新空间的具体承载,高标准建设李冰文创、青城山旅游装备、精华灌区康养旅游3个产业功能区,重点发展现代文创、主题乐园、康体养生、休闲度假、旅游装备制造、精品民宿等业态,着力构建以旅游为核心的绿色产业体系。
建立“生态空间+高端资源”的生態价值实现机制,围绕滨水空间、近山区域、核心景区建成三级绿道87公里,实施林盘修复30个,建成7个AAA级林盘景区、95个美丽四川·宜居乡村,1078个川西林盘得到有效保护。
深入挖掘“山水道熊猫”世界
级文旅资源,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除都江堰、青城山、灌县古城以外,涌现出融创文旅城、特色旅游小镇、川西音乐林盘等新地标。
积极发展康养产业,规划建设集休闲度假+养生养心+健康医疗+生态街区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康体养生特色小镇。
“十三五”期间,都江堰市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4.01%。
旅游提升实现创新突破,先后获得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块金字招牌,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幅达25.4%,人均旅游消费年均增幅达18.9%。
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涌现,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电商企业48家,成功入选全国电商进农村10强县。
“西控”的实施,让都江堰市的生态优势更加明显,成为满足人们“家在公园里”愿望的首选地,也让都江堰市成为一片投资兴业的沃土。
以人为本建公园城市
“手再高一点,摆好姿势……”咔咔咔的拍照声响起,都江堰市民李晓梅和朋友正在走马河绿道天府国际凤凰城段拍照留影,此时绿道高架桥上一列城际列车从成都方向缓缓地驶入成灌快铁都江堰站。
李晓梅就住在附近小区,这里每天的变化她都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曾经沿线尽是杂乱无章的滩涂,如今经过改造,河岸边已铺满了整齐的草坪,种上了朴树、银杏、香樟等植物,形成一片片清新宜人的滨水绿地。
近五年,都江堰市累计建设绿道230公里,新增城市绿地124公顷、立体绿化21788平方米,建成20处小游园、微绿地,完成3处老旧小区绿化改造和10条道路行道树整治,完成园林式居住小区(单位)创建12处,锦江绿道城区段(南桥仰天窝广场)正式开放……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从生态到业态,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实践,都江堰市牢牢把握住了建设公园城市示范片区的时代契机,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全域生态绿色品质跨越提升,城市宜居宜游环境持续改善,产城融合的生态价值高速转化,“公园中建设城市”的脉络特征愈加清晰。
都江堰市依托整体性、结构性规划打造市域绿道,建成区绿地面积达1528.19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18%,绿地率达到39.4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4平方米,位于成都市区(市)县前列。
创建命名了5个“成都市园林式居住小区”,2个“四川省园林式单位”、3个“四川省园林式居住小区”等城市园林精品,打造了布局融创茂、锐丰国学书院等新兴消费场景,改变着城市新生态,不断为城市增添和谐优美的建筑景观,为市民提供了更多憩息、休闲的好去处。
从“街道似羊肠,满眼老旧房”的老城镇到绿道为脉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绿地率达到39.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89平方米;成都融创文旅城、凤凰体育场等标志性建筑拔地
而起;市政基础设施从“补短板”向基本现代化迈进,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为市民构筑了和谐温馨的新家园;以民生为导向,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建设、“十五分钟公服圈”打造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重点工程正在加快推进……翻开都江堰市的城建篇章,“让人民拥有美好的生活家园”是都江堰市孜孜以求的目标。
走在都江堰市的街道,移步皆是景,举目满眼新。
蒸蒸日上的中心城区,蓬勃发展的产业功能区,巧夺天工的城市园林,舒适宜居的安居工程,让人感受到现代文明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相互交融,体会到建设者们的独具匠心。
一向以山水景致闻名于世的都江堰,正坚定不移地贯彻公园城市建设理念,探索一条更为绿色、开放的发展之路。
以生态为基发展产业
都江堰市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构建“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商业逻辑”的运营模式,破解生态保护与生态投入矛盾,实现生态资源的科學保护、永续利用。
都江堰市以保护乡村原生态景观环境、本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原真性民俗文化为基础,将农事体验、休闲养心、康养医养、生态观光等新兴业态融入原乡生活场景,大力发展“林盘音乐公社”、特色精品民宿、游学体验基地、文创工作室等,聚集了一批耕读原乡文旅产业项目。
位于成青路旁的“七里诗乡”景区,近年来已成为了市民游客热门打卡地,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这里总是游人如织。
曾经备受“脏乱差”困扰的荒芜之地,如今通过建设30公里田园绿道,串联起近30个林盘院落和旅游点,更催生出两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效益显著——游客接待量连年增长,村民尝到甜头,开始主动参与发展乡村旅游。
石羊镇“猪圈咖啡”,充分利用传统养猪场进行改建,以食槽、石磨、簸箕、拌桶等传统农具为饰,以原生竹林、乡间小径、花田池塘筑景,成为凸显川西生活美学、顺应消费升级的网红打卡地。
2019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一杯咖啡”卖了1000万元。
悠扬的轻音乐环绕在耳边,小桥流水、曲径通幽。
走进都江堰市石羊镇七里诗乡景区,这样的田园画卷在林盘中随处可见。
林盘中有一个早已出名的“猪圈咖啡”,每天吸引着从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
“今年上半年咖啡收入相较于去年同期基本是翻了一番,平均每天能卖出近300杯。
”坐在“猪圈咖啡”的屋檐下,在茂林修竹中品着手工磨制的咖啡,创始人宋建明和记者聊起了这杯咖啡的幕后故事。
花盆是猪的食槽、凳子是打谷子用的桶、还有鸡公车……充满年代感的农事工具在宋建明的改造下有了文艺范儿。
“生活越是城市化,人们越有回归自然、守望乡愁的需求,接下来还将思考更多新创意,让游客不虚此行。
”宋建明说。
为什么猪圈咖啡会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宋建明有着自己的思考。
“让咖啡馆升级,从产业结构和业态配置上下功夫。
”宋建明笑称,如今咖啡馆已从1.0版跨越到了2.0版。
从面积上来讲,今年咖啡馆增加至3个院落,还增加了运动场和儿童游乐区。
此外,在业态的配置上,也在不断更新升级,游客来到猪圈咖啡,不仅能喝咖啡,还能吃火锅、看表演,又推出了以豆腐为主题的伴手礼。
“接下来,我们还将规划住宿区域,让游客的‘过景游变过夜游’。
”宋建明说。
最令宋建明骄傲的是,猪圈咖啡帮助乡里乡亲提高了收入。
“这里所有工作人员都是附近的村民,目前解决了80多人的就业问题,人均工资超过3000元。
”在宋建明的指导下,猪圈咖啡附近的村民也做起了生意,开了豆花饭店、副食店、小吃店,大家都富起来了。
“这是过去几十年乡坝里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豆花店老板说。
“当然,能让一杯咖啡火起来,凭自己的一己之力是远远不能做到的,这得益于七里诗乡景区越来越丰富的业态。
”宋建明认为。
“川西林盘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同时,良好的自然环境为我们开展传统文化体验孕育了肥沃的土壤。
”作为一名返乡创业者,放弃利润丰厚的火锅店,转身回乡投入传统文化旅游,宋建明坦言,吸引他的是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公园城市建设带来的无限前景。
如今,石羊镇上的七里诗乡景区在田园诗歌特色的带动下,不断探索乡村旅游创新,孕育着更加丰富的多元业态,成为新晋的公园城市打卡地。
“未来,我们希望把这里打造成为成都乡村旅游消费的新场景。
”石羊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七里诗乡”通过10公里左右的田园绿道,将川西林盘、现代大地景观、民宿农庄、特色美食、“诗乡七坊”(米坊、面坊、油坊、茶坊、酱坊、酒坊、磨坊)等原乡人文场景和社区商业场景一个个主题景点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精美的画卷,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诗歌之乡、中国田园诗歌小镇,也是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六个分会场之一和四川省首届庆丰收活动的主会场。
都江堰市把生态资源的文旅化开发作为推动生态价值转化的最优路径之一,实现文化传承与生态赋能相互促进。
安缇缦国际旅游度假区,原来主要发展林业种植业,项目在林权制度改革基础上,租用山林800余亩,打造出集主题教育、森林研学、极限运动、户外露营为一体的狐巴巴星球乐园。
投运以来吸引游客30万人,实现收入3000万元。
天马镇禹王社区在玫瑰花溪谷试点“补改股”模式,将600万元上级财政奖补资金与集体经济组织资金整合,作为股金量化到符合资格的集体经济合作社成员,与企业共同建立投资收益分配机制,撬动社会资金3亿元。
都江堰市依托整体性、结构性规划打造市域绿道,建成区绿地面积达1528.19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18%,绿地率达到39.4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4平方米,位于成都市区(市)县前列。
创建命名了5个“成都市园林式居住小区”,2个“四川省园林式单位”、3个“四川省园林式居住小区”等城市园林精品,打造了布局融创茂、锐丰国学书院等新兴消费场景,改变着城市新生态,不断为城市增添和谐优美的建筑景观,为市民提供了更多憩息、休闲的好去处。
从“街道似羊肠,满眼老旧房”的老城镇到绿道为脉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绿地率达到39.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89平方米;成都融创文旅城、凤凰体育场等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市政基础设施从“补短板”向基本现代化迈进,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为市民构筑了和谐温馨的新家园;以民生为导向,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建设、“十五分钟公服圈”打造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重点工程正在加快推进……翻开都江堰市的城建篇章,“让人民拥有美好的生活家园”是都江堰市孜孜以求的目标。
走在都江堰市的街道,移步皆是景,举目满眼新。
蒸蒸日上的中心城区,蓬勃发展的产业功能区,巧夺天工的城市园林,舒适宜居的安居工程,让人感受到现代文明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相互交融,体会到建设者们的独具匠心。
一向以山水景致闻名于世的都江堰,正坚定不移地贯彻公园城市建设理念,探索一条更为绿色、开放的发展之路。
以生态为基发展产业
都江堰市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构建“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商业逻辑”的运营模式,破解生态保护与生态投入矛盾,实现生态资源的科学保护、永续利用。
都江堰市以保护乡村原生态景观环境、本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原真性民俗文化为基础,将农事体验、休闲养心、康养医养、生态观光等新兴业态融入原乡生活场景,大力发展“林盘音乐公社”、特色精品民宿、游学体验基地、文创工作室等,聚集了一批耕读原乡文旅产业项目。
位于成青路旁的“七里诗乡”景区,近年来已成为了市民游客热门打卡地,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这里总是游人如织。
曾经备受“脏乱差”困扰的荒芜之地,如今通过建设30公里田园绿道,串联起近30个林盘院落和旅游点,更催生出两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效益显著——游客接待量连年增长,村民尝到甜头,开始主动参与发展乡村旅游。
石羊镇“猪圈咖啡”,充分利用传统养猪场进行改建,以食槽、石磨、簸箕、拌桶等传统农具为饰,以原生竹林、乡间小径、花田池塘筑景,成为凸显川西生活美学、顺应消费升级的网红打卡地。
2019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一杯咖啡”卖了1000万元。
悠扬的轻音乐环绕在耳边,小桥流水、曲径通幽。
走进都江堰市石羊镇七里诗乡景区,这样的田园画卷在林盘中随处可见。
林盘中有一个早已出名的“猪圈咖啡”,每天吸引着从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
“今年上半年咖啡收入相较于去年同期基本是翻了一番,平均每天能卖出近300杯。
”坐在“猪圈咖啡”的屋檐下,在茂林修竹中品着手工磨制的咖啡,创始人宋建明和记者聊起了这杯咖啡的幕后故事。
花盆是猪的食槽、凳子是打谷子用的桶、还有鸡公车……充满年代感的农事工具在宋建明的改造下有了文艺范儿。
“生活越是城市化,人们越有回归自然、守望乡愁的需求,接下来还将思考更多新创意,让游客不虚此行。
”宋建明说。
为什么猪圈咖啡会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宋建明有着自己的思考。
“让咖啡馆升级,從产业结构和业态配置上下功夫。
”宋建明笑称,如今咖啡馆已从1.0版跨越到了2.0版。
从面积上来讲,今年咖啡馆增加至3个院落,还增加了运动场和儿童游乐区。
此外,在业态的配置上,也在不断更新升级,游客来到猪圈咖啡,不仅能喝咖啡,还能吃火锅、看表演,又推出了以豆腐为主题的伴手礼。
“接下来,我们还将规划住宿区域,让游客的‘过景游变过夜游’。
”宋建明说。
最令宋建明骄傲的是,猪圈咖啡帮助乡里乡亲提高了收入。
“这里所有工作人员都是附近的村民,目前解决了80多人的就业问题,人均工资超过3000元。
”在宋建明的指导下,猪圈咖啡附近的村民也做起了生意,开了豆花饭店、副食店、小吃店,大家都富起来了。
“这是过去几十年乡坝里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豆花店老板说。
“当然,能让一杯咖啡火起来,凭自己的一己之力是远远不能做到的,这得益于七里诗乡景区越来越丰富的业态。
”宋建明认为。
“川西林盘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同时,良好的自然环境为我们开展传统文化体验孕育了肥沃的土壤。
”作为一名返乡创业者,放弃利润丰厚的火锅店,转身回乡投入传统文化旅游,宋建明坦言,吸引他的是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公园城市建设带来的无限前景。
如今,石羊镇上的七里诗乡景区在田园诗歌特色的带动下,不断探索乡村旅游创新,孕育着更加丰富的多元业态,成为新晋的公园城市打卡地。
“未来,我们希望把这里打造成为成都乡村旅游消费的新场景。
”石羊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七里诗乡”通过10公里左右的田园绿道,将川西林盘、现代大地景观、民宿农庄、特色美食、“诗乡七坊”(米坊、面坊、油坊、茶坊、酱坊、酒坊、磨坊)等原乡人文场景和社区商业场景一个个主题景点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精美的画卷,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诗歌之乡、中国田园诗歌小镇,也是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六个分会场之一和四川省首届庆丰收活动的主会场。
都江堰市把生态资源的文旅化开发作为推动生态价值转化的最优路径之一,实现文化传承与生态赋能相互促进。
安缇缦国际旅游度假区,原来主要发展林业种植业,项目在林权制度改革基础上,租用山林800余亩,打造出集主题教育、森林研学、极限运动、户外露营为一体的狐巴巴星球乐园。
投运以来吸引游客30万人,实现收入3000万元。
天马镇禹王社区在玫瑰花溪谷试点“补改股”模式,将600万元上级财政奖补资金与集体经济组织资金整合,作为股金量化到符合资格的集体经济合作社成员,与企业共同建立投资收益分配机制,撬动社会资金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