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结构的内容与特征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新课程结构是指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育人目标,在顶层设计上对传统课程进行调整和改革的一种教育改革模式。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育人目标的创新:新课程结构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素养的人才。
二、综合素质教育的深化:新课程结构将综合素质教育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通过课程整合和重组,充分发挥各学科的育人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性学习、项目制教学、课程交叉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结构的优化:新课程结构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将原本独立的学科课程转变为主题课程、项目课程等形式。
主题课程可以跨学科进行,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一个主题的各个方面知识;项目课程可以提供学生实践和创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式的改革:新课程结构强调师生互动、学生主体和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
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导师和辅导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评价体系的改革:新课程结构强调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的评价,突破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评价方式多样化,包括课堂表现、作品展示、调研报告、综合评价等形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
新课程结构的实施需要各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同时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改革创新。
只有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才能够实现新课程结构的目标,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简述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简述新课程结构的特点新课程结构是指中国教育部于2001年发布的《中小学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它在原有的教育体系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从而实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结构具有以下特点:一、注重学生主体性新课程结构强调学生主体性,即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来看待。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让他们在自由探究和自我发展中发挥潜能。
二、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新课程结构不仅要求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新课程结构下,知识和能力被视为同等重要。
三、突出综合素质教育新课程结构强调综合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方面下功夫。
这包括思想品德、科技素养、文化素养、身心健康等多个方面。
四、注重实践与体验新课程结构强调实践和体验,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五、提倡个性化教育新课程结构提倡个性化教育,即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合适的培养。
六、推崇多元评价新课程结构推崇多元评价,即不仅仅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表现,还要考虑到其他方面的表现,如社会实践、艺术创作等。
七、强调教师专业素养新课程结构要求教师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落实新课程结构,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总之,新课程结构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它突出了学生主体性、知识与能力并重、综合素质教育等特点,并注重实践和体验、个性化教育、多元评价等方面。
这些特点的实现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们的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达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

精选ppt
2
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 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学习领域
科目
模块
精选ppt
3
普通高中课程结构
学习 领域
语言 数
与 文学
学
人文 与
社会
科 学
技 体育 艺 综合
术
与 健康
术
实践 活动
科目
语外 文语
数 学
政历地 治史理
物化生 理学物
通信 用息 技技 术术
体 育 与 健 康
美音艺 术乐术
系列1
选修1-2
选修1-1
精选ppt
13
高中数学课程框架 —选修课程
系列2
选修2-3 选修2-2 选修2-1
精选ppt
14
选修1、2
•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 导数及其应用
•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扩 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
•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 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
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
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用;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多种外语。
精选ppt
7
关于模块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内 在的逻辑联系;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 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 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 学习单元;
每一个模块都有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 学习方式的要求与建议;
➢ 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 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 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 学分,既防止学生过早偏科,又避免并学科目 过多,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新课程结构的内容

新课程结构的内容新课程结构是指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新课程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核心素养课程新课程结构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科学文化素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和创造能力、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等。
这些核心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础,也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
新课程结构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跨学科整合课程新课程结构强调跨学科整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跨学科整合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三、创新创业教育新课程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一些创新和创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通过实践和项目实训等方式,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实践教学新课程结构强调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可以是实地考察、实验、实训、实习等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五、个性化教育新课程结构注重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给予个性化的教学和指导。
个性化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个性化教育,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终身学习新课程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是指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结构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结构的出现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通过核心素养课程、跨学科整合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个性化教育和终身学习等内容的设置和实施,新课程结构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五讲:新课程结构

(四)农村中学课程 • 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 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要求的同时, 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 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 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 科教相结合” 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 三教统筹”等项改革, “绿色 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 市 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新课程结构的目标: 新课程结构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指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 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 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 并设置综合课程,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年
级 4 5 6 7 8 9
义 务 教 育 阶 段 新 课 程 计 划 表
1
2 品德 与 生活
3
品德与社会
课 程 门 类
科 外
学 语
思想品德 历史与社会 历史、地理) (历史、地理) 科 学(生物、物 生物、 化学) 理、化学) 外 语
体
育
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与健康
语文 数学 艺术(音乐、美术) 艺术(音乐、美术) 地方与学校课程
2、确定科目的内在结构 、 (1)确定科目的框架结构 ) 科目的框架结构是组织科目内容的逻辑主线,确定 科目的框架结构是组织科目内容的逻辑主线, 科目的框架结构就是确定组织科目内容的逻辑主线。 科目的框架结构就是确定组织科目内容的逻辑主线。 科目内容的逻辑主线主要两种:第一,学科逻辑; 科目内容的逻辑主线主要两种:第一,学科逻辑;第 主题逻辑。 二,主题逻辑。 (2)选择和设计科目内容 ) 选择和设计科目内容的过程中, 选择和设计科目内容的过程中,应坚持下述几项原 第一,均衡性原则;第二,时代性原则;第三, 则:第一,均衡性原则;第二,时代性原则;第三, 简洁性原则。 简洁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 (1)

新课程改革1、我国的新课程结构:(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2)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3)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2、新课程结构的特征: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前言部分、课程目标部分、内容标准不分、实施建议部分、附录部分。
4、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5、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
6、合作学习的特点:互动性、目标性、平等性、群体性、情境性、激励性。
7、自主学习的特点:能动性、独立性、异步性。
8、教师的专业精神:敬业精神(核心)、博爱精神、务实精神。
9、教学反思的几种展现形式:写随笔短论、做案例点评、写备课经历、将教学故事、写教案反思。
10、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设计、内容设计、过程设计、媒体设计、评价设计。
11、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12、素质教育包括:内在的素质和外在的素质。
13、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14、素质教育的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动力机制、激励机制。
15、素质教育的特点:全体性、基础性、发展性、全面性、未来性。
16、素质教育的任务:(1)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2)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3)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社会素质(4)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17、素质教育的实施内容:教学生学会生活、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生学会关心、教学生学会交往、教学生学会发展。
18、素质教育的评估原则:导向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实效性原则。
19、素质教育目标:一、促进身体发育健壮性。
二、促进心理成熟化。
三、造就平等的公民或国民。
四、提供个体适宜的生存能力。
五、培养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六、培养学生依法规范自己行为的意识和习惯。
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20、素质教育实施方式:(1)强化常规管理,严格执行规范,坚持依法治教(2)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切实提高工作实效(3)努力构建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简述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新课程结构的特点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
新课程结构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探讨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一、综合性与协作性新课程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综合性和协作性。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以学科为中心,缺乏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生只注重某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而新课程结构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协作,通过多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学科整合新课程结构鼓励学科之间的整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形成综合性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授自然科学的同时,可以引入数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科学领域的多个方面。
2. 跨学科项目新课程结构注重跨学科项目的开展,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跨学科项目可以涵盖多个学科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学习更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
二、关注实践和应用新课程结构注重学科知识的实践和应用,追求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和实践经验。
传统的课程结构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新课程结构则强调将学科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探究学习新课程结构提倡探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实验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2. 实践活动新课程结构强调学科知识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实验、社会实践等。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课堂知识与实际情境结合起来,形成全面的教育体验。
三、个性化和多样化新课程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多样性,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价值观和特长。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而新课程结构则强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评价方式。
1. 多元化评价新课程结构的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注重综合评价,不仅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
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如项目作业、口头报告、实践表现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一、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是课程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形态,它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了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
课程结构也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
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①学习领域。
普通高中的八个学习领域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以及学科群的发展趋势而规划的。
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②科目。
科目即学科,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中它是学习领域的构成单位,性质相同或相近的若干科目构成一个学习领域。
课程结构与内容

课程结构与内容一、引言课程结构与内容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一个合理的课程结构和内容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二、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指将课程按照一定的次序和组织方式进行分解和安排的过程。
一个良好的课程结构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清晰明确:课程结构应该清晰明确,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整个课程的安排和目标。
2. 分层次:课程结构应该分层次,将知识点和技能进行分类,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掌握。
3. 逻辑严密:课程结构应该逻辑严密,各个知识点和技能应该有明确的联系和衔接,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 灵活多样:课程结构应该灵活多样,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5. 循序渐进:课程结构应该循序渐进,按照学习的难度和复杂程度进行有序排列,避免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压力。
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指教学中所要传授的具体知识和技能。
一个好的课程内容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全面系统:课程内容应该全面系统,包含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学习能力。
2. 知识准确:课程内容应该准确无误,避免错误信息的传递,确保学生学到的是正确的知识。
3. 实用性强:课程内容应该具有实用性,与实际生活和工作紧密联系,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 前沿性:课程内容应该具有前沿性,包含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使学生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
5. 引导思考:课程内容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结构与内容的关系课程结构与内容是密切相关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一个合理的课程结构能够有助于课程内容的传达和学习,而有足够的内容支撑则能够保证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课程结构在设计时应该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合理的安排,将内容分解为适当的模块和单元,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结构框架

5、从教育方面
(1)基本涵义 能鼓励专业发展及教学改进,诊断教育问题,对学校教 育事宜提供专业意见及指引。 (2)基本视点 倡导大学更加积极地介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教育 改革正在迎头赶上 “我怎么不会教书(教学)了?” 重塑专业 (3)领导形象 正面:专家——能进行课程领导(狭义)或者说教学领 导 负面:外行——江湖郎中、装模作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制订本地课程计划实 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施方案 选用经审查通过的教材 组织审议学校课程实 开发校本课程 施方案,指导学校具 对课程计划实施、教学、 体实施国家/地方课程、 评价与考试、课程资源 选用教材以及校本课 开 发 与 利 用 等 方 面 进 行 程开发 自我监控 开发地方课程 建立教师、学生、家长 为学校课程实施与开 及 社 区 代 表 参 与 学 校 课 发提供服务,帮助学 程管理的机制 校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二)新课程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Ⅰ、选修课程Ⅱ 1、由谁开发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Ⅰ的标准由国家研制,选修课程 Ⅱ由学校自行开发(校本课程)。
2、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课程由谁开发关系不大
选修课程Ⅱ是由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但校本课程并 不都是选修课程。如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学校开发的 必修课程。
(三)必修学分、选修学分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关系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结构框架 及其对实施方式的诉求
个人简介:浙江淳安人。博士,师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专家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 长钟启泉教授,2004年获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博士 毕业生称号。近年来参加了教育部多项重大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项目研究。现为教育部师范司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专家组成员,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 师。
教材分析最新教材的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

教材分析最新教材的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教材分析:最新教材的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教材作为学习的重要工具,也在不断更新与改进。
最新的教材在内容结构与特点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与分析的地方?本文将对最新教材的内容结构与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结构1. 分章节结构:最新教材一般会按照学科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进行章节划分。
各章节之间的内容有机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2. 递进式教学:最新教材注重知识的递进性。
从浅入深,由基础知识逐步引入高层次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3. 知识互补与前后呼应:最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前后衔接和呼应关系。
各个章节之间的内容相互补充,前一章节的知识为后一章节的学习提供铺垫。
4. 多维度的知识融合:最新教材不再仅限于传递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材内容中会涉及到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5. 实践性与应用性:最新教材注重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材中会引入实例和案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应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材的特点分析1. 系统性:最新教材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逐步深入的学习过程,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各个知识点。
2. 个性化:最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材内容会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法。
3. 适应性:最新教材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及专业方向的要求。
教材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群体特点的差异进行调整和拓展,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 实用性:最新教材根据社会需求及时更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的案例和实例都是实际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5. 全面性:最新教材通常会涉及到课程标准要求的所有知识点和技能。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一)新课程结构特点第一,提出了课程的“综合性”。
首先,课程结构“综合性”的目的是,打破长期以来的学科本位,这既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又是当代世界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第二,提出了课程的“选择性”。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
第三,提出了课程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依据全面发展的理论和素质教育的思想而提出的,即我国要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完整”的人。
课程结构“均衡性”的内涵主要从三个层面上体现出来:(1)对学习领域的规划和设计,或者对学科与活动的规划和设计必须全面、均衡;(2)对各学习领域,或者学科与活动的课时安排必须均衡;(3)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均衡国家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它是按门类制定的;☆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1☆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
1. 强调综合素质培养:新课程结构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
学校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
2.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新课程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实践课程和实践项目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入选修课程:新课程结构引入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选择适合的课程进行学习。
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和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优化课程设置:新课程结构对课程设置进行了优化,减少了重复、冗余的课程内容,更加注重课程之间的融通和整合。
同时,通过设置跨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等,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应用知识。
5. 引入评价改革:新课程结构引入了评价改革,不再仅仅以考试成绩为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唯一标准,而是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来评价
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发展。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综上所述,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培养、选修课程引入、课程设置优化以及评价改革等方面的改变。
这些变化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与特色

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与特色
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1. 立足学生素质要求层次:主要是包括学生培养目标,终极评价指标
模型、智能结构模型等。
2. 具体实施层次:主要是包括知识要点、学习活动、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大纲等。
3. 拓展融入层次:主要是包括学习延展计划、学习資源网络等。
该课程标准的特色在于:
1.注重实践、跨学科融入的思维与能力训练:通过跨学科融入的学习、实验活动和多元化学习资源,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2.注重协同沉浸学习:通过领航学习和深层学习,开展协同沉浸学习,为学生提供可持续的优质学习环境。
3.注重学前学后结合:紧密结合教学前期的学习、教学活动和学习大纲,达到在学习、交流中探索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4.注重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适度的指导以及学习任务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让学生了解如何更有效的学习化学知识。
新课程介绍与学科特色的展示

新课程介绍与学科特色的展示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大力推动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目标,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兴趣,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操作性。
下面,我将介绍一下新课程的内涵以及各学科的特色和特点。
一、新课程的内涵新课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要求学生能主动探究、主动合作、主动评价。
新课程的实施,采用了多元评价方式,用学科素养和学生个体差异为基础,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评价体系。
同时,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学科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学科,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提倡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注重修辞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修辞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多样化的写作任务和口语表达,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3.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文化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素养、国际理解能力等等。
三、数学学科的特色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学科,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要求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注重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新课程提倡学生通过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3.注重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强调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英语学科的特色英语学科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重要学科,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试论新课程小学教育与课程结构

试论新课程小学教育与课程结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小学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新课程是指根据新的社会需求和教育理念而设计的一种教育课程。
在新课程下,小学教育的课程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将就新课程下小学教育与课程结构进行讨论。
一、新课程小学教育的特点1.注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小学教育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在未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2.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注重学科整合新课程要求将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和交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提高学习的效果和兴趣。
1.核心素养课程新课程小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核心素养课程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素养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科学等,其中语文、数学和英语是新课程的重点学科。
(1)语文课程语文课程不再只是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还融入了艺术和文化的元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语言的魅力。
(2)数学课程数学课程除了注重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课程更加强调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3)英语课程英语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
2.拓展课程除了核心素养课程外,新课程小学教育还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此拓展课程是新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拓展课程包括体育、音乐、美术、手工、信息技术等,拓展课程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3.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色而设计的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校本课程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试述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框架和内容结构的特点

试述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框架和内容结构的特点。
答:与以往的高中数学课程相比,新课标之下的数学课程突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选择性。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
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基础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第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
高中数学课程由必修系列课程和选修系列课程组成,必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共同数学需求;选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数学需求,它仍然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数学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转换、调整。
同时,高中数学课程也应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和自身条件,制订课程发展计划,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课与选修课。
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
选修课程分4个系列:系列1、2是必选课。
其中系列1是为那些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设立的;系列2是为那些希望在理工、经济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设立的。
系列3、4是任选课,是为对于数学兴趣高并希望进一步学习更多数学知识的学生而设立的,内容反映的某一方面重要的数学思想,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打好数学基础、提高数学素养、提高应用意识,有利于扩展数学视野,更多地了解数学的价值。
设置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摸、数学文化的内容。
此类内容不设专门章节,而是渗透到各章节、各模块内容中。
但是建议在高中阶段至少要安排学生进行一次比较完整的数学探究活动、一次数学建摸活动。
"数学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通过具体的数学内容教学、通过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途径,使学生在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本质的基础上逐渐地产生某些普遍性的数学观念、形成一种可以指导更广泛范围内的思想模式与行为规范。
中小学新课程的结构与标准

第四章中小学新课程的结构与标准本章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并针对我国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国家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重新设置。
通过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优化了课程结构,通过颁布国家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为中小学教育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第一节中小学新课程的结构一、我国传统的中小学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课程结构是指按一定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主要包括各类课程的比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配合和相互渗透,以及课程内容的排列顺序。
课程结构调整就其实质而言,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中小学课程的设置方式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类型单一课程类型的单一使得在注重发挥一种或几种课程类型价值的同时,忽视或放弃了其他课程类型在学生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价值。
具体表现在:①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活动课程所占比例太小。
目前在实行“五·四”学制的学校,学科课程为7708课时,活动课程为1014课时,分别占课时总量9420课时的81.83%、10.76%;在“六·三”学制中,学科课程为7600课时,活动课程为1082课时,分别占课时总量9250课时的82.16%、11.70%。
并且活动课程大多局限于班团队活动、晨会,使人易产生活动课程等同于课外活动的错觉。
②分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综合课程则微乎其微。
目前在“五·四”学制中,综合课程为170课时,占小学阶段课时总量4998课时的3.4%;在“六·三”学制中,综合课程为204课时,占小学阶段课时总量5950课时的3.4%。
而在中学阶段则没有明确提出综合课程。
③没有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国家课程备受关注,地方课程成了一种点缀,成了学校突出特色的东西。
3.3新课程结构

校本课程开发第三章新课程基础知识3.3新课程结构主要内容1.课程结构定义2.课程结构呈现方式3.新课程结构特点1.课程结构定义课程结构是对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中各要素及其所形成的关系形态的总称。
2.课程结构呈现形式(1)课程计划≈课程方案是指国家或地方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为特定阶段学生制订的课程修习计划或方案。
体现国家意志,明确规定课程总量与每一门课程比重)求为特定学段的学生制订的课程修习方案。
案(2)课程表学校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将课程计划或课程方案进行实践转化所形成的课程实施方案。
课程表是对课程计划或方案在实践层面的具体化,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
3.新课程结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二、课程结构3.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4.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
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课程结构的特点❖均衡性:科目类型、时间相对均衡❖综合性:(1)专门设置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设置综合性学科课程(品德与生活、科学等);(3)分科课程中部分内容设置跨学科的综合的内容(学科的综合性学习等)❖选择性:(1)学校和地方可以有选择实施国家课程;(2)普通高中增设选修课;(3)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需要选择校本课程(本课程开设原因:校本课程多样化)小测试1.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实行( )A.六三分段设置B.五四分段设置C.九年整体设置D.多种形式设置共存2.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主要课程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结构的内容与特征
一、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
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
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 1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 3 课时。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性。
)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超越单一的教室空间,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
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4)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
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
二、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新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等三个基本特征。
这既是新课程结构调整的三
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以往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
1.均衡性
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2.综合性
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来的,体现在加强
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以及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三个方面。
3.选择性
选择性体现在新课程适当减少了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在义务教育阶段,将 10%-20%的课时量给予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体现在国家课程的变通性上,而且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最终必须落实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