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临床应用效果对比

合集下载

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的中心

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的中心

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CVC)在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效果对比目的: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和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导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

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间56例肿瘤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观察组患者通过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对照组患者通过锁骨静脉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导管留置时间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2.9%,对照组为67.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对照组为17.9%,两组患者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

观察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195.6±8.4)天;对照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21.6±5.4)天,两组比较P<0.05,t=6.24。

结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更高。

标签:外周静脉;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导管肿瘤患者通常需要进行化疗,患者需要长时间进行输液,反复穿刺不仅会对患者皮肤造成伤害,同时也会对患者的血管产生刺激,影响患者健康。

中心静脉置管能够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改善患者治疗效果。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部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经外周静脉置入,另一种为经锁骨下静脉置入,我院在2012年3月-2015年3月间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和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导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间56例肿瘤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

观察组患者通过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平均年龄为(53.2±11.4)岁,男性15例,女性13例,宫颈癌患者8例,胃癌患者9例,肺癌患者7例,肝癌患者4例;对照组患者通过锁骨静脉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平均年龄为(54.1±11.2)岁,男性16例,女性12例,宫颈癌患者7例,胃癌患者10例,肺癌患者8例,肝癌患者3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picc与cvc在临床使用中的对比分析

picc与cvc在临床使用中的对比分析

PICC与CVC在临床使用中的对比分析近年来,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经锁骨下静脉置管(cvc)两种方法已经成为临床上最广泛使用的两种静脉给药途径.现就这两种方法的操作难易、穿刺异常致失败、留置时间以及拔管后导管内壁的光滑度、液体流速、并发症进行分析,便于在今后更好的运用.一、操作难易1、PICC:PICC导管通常是由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其导管的尾部要求置入上腔静脉的下1/3处.通常选择肘部贵要静脉或头静脉穿刺,可看到和扪到,其周围无重要组织结构,操作创伤小,流程简单,只要掌握静脉穿刺技术的护士便可完成操作。

穿刺危险性小,安全留置易于护理,在穿刺一针见血后如果不碰到血管痉挛、导管异位等因素时,操作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同时创伤小、出血少,病人基本无痛苦。

所以PICC有操作简单、创伤少、血管定位准确的优点.2、CVC:锁骨下静脉位于第一肋、锁骨和前斜角肌之间的三角内,成弓形,为腋静脉的直接延续,位于第一肋的外侧缘,在胸锁关节的后方与颈内静脉合成头静脉后汇入上腔静脉。

该静脉双侧均在同侧锁骨的后方,其体表投影为胸锁关节上缘略斜向下外与锁骨中、内1/3交点处之间的连线,且静脉长度和外径无显著性差异.由于在锁骨上或下静脉穿刺,这些静脉较深,看不见,摸不清,定位困难,且解剖复杂,这在操作时要求操作者必须掌握扎实的解剖知识.邻近重要脏器多,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常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或由医师亲自操作.二、穿刺异常致失败1、PICC常见原因:①患者血管状况差.因为长期治疗外周血管已被反复穿刺、上肢软组织明显水肿致使浅表静脉暴露不清晰、周围循环衰竭,无法寻找到正常血管供PICC.②选择穿刺部位不当。

选择头静脉穿刺易造成送管困难。

③血管痉挛.患者心情紧张,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血管痉挛,造成送管困难。

误入腋静脉导致送管困难并失败。

我们认为PICC置管应注意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

首选贵要静脉,尽量避免在头静脉穿刺。

浅谈股静脉置管术与锁骨下静脉置管术、颈内静脉置管术的对比分析

浅谈股静脉置管术与锁骨下静脉置管术、颈内静脉置管术的对比分析

浅谈股静脉置管术与锁骨下静脉置管术、颈内静脉置管术的对比分析发表时间:2010-04-29T23:32:25.5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18期供稿作者:马瑛1 徐艳春2 [导读] 颈内静脉置管具有锁骨下留置导管的优点而血胸气胸等并发症较锁骨下置管少马瑛1 徐艳春2 (1新疆哈密第二人民医院 839000;2新疆哈密地区中心医院 839000)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8-0050-02目前,急性肾衰、慢性肾衰尚未建立永久性血液通路前,以及肾移植患者和血浆置换等血液透析患者周围血管条件差及不能适应动-静脉内瘘血液动力学变化的病人或危重病人抢救和慢性病人支持治疗,都可采取临时性血管通路。

常见的有股静脉穿刺置管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颈内静脉置管术等,我们通过对128例患者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术认为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安全,血液透析时血流量大、给病人造成痛苦小,操做简单易行、临床使用较多。

1 临床资料自2004-2009年,128例病例中,男79例,女49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16岁其中94例为透析病人,其余为危重抢救或慢性病病人支持治疗,置管最长时间四个月,最短一天。

2 穿刺方法2.1 准备用物 20ml、5ml、注射器各一付、9号穿刺针1-2个、置管一付(德国进口GDK1115)导丝一付、置管包一个、无菌手套2付、2%利多卡因一支肝素盐水、肝素帽、敷料、碘酒、酒精、盐水。

2.2 心理准备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心理。

2.3 准备皮肤碘伏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环形消毒皮肤5-10cm范围。

2.4 会阴部备皮,定好穿刺部位,病人取仰卧位穿刺侧下肢稍外展外旋,与腹股沟韧带与股动脉交汇点1cm,股动脉内侧缘为皮肤进针点。

2.5 常规皮肤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打开置管包,戴手套铺洞巾,用2%普鲁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用注射器抽肝素盐水冲洗穿刺针,导管及导丝,操作者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排按压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右手持穿刺针与注射器连接处与穿刺点朝近心端方向与皮肤呈30-40度角进皮后与股动脉平行缓慢进针见回血或进针约4cm时缓慢退针见回血确认为静脉血后,左手拇指中指固定穿刺针右手取下注射器食指轻按堵住穿刺针尾部,右手持导丝快速推进装置,将导丝沿穿刺针送入血管约15cm,拔出穿刺针将导管套入导丝,导丝必须露出导管尾部,一同送入股静脉,拔出导丝连接内盛肝素盐水的注射器回抽见血后推入肝素盐水2ml导管末端予肝素帽封管。

三种深静脉穿刺方法置管的临床分析

三种深静脉穿刺方法置管的临床分析
1 . 计 学 方 法 3统
所有 数 据采 用 S S 15统 计 软 件 处 理 , P S1. 3种 穿 刺 方 法 的差 异 比较使 用 x 检验 , P<00 以 . 5为差 异有 统计 学 意义 。
2结 果
11一 般 资 料 .
颈 内静 脉和 股静 脉穿 刺 成功 率 高 于锁 骨下 静脉 . 差异 有
后 予热 敷 。 虽然 颈 内静 脉穿 刺误 穿 动脉 的发 生率 高 于锁 骨下 静 脉 穿 刺 ,但 锁 骨 下静 脉 穿刺 比颈 内静 脉更 易 出现 血肿 . 可
能 与锁 骨下 动 脉位 置较 深 不易 压 迫有 关 , 穿到锁 骨 下 动脉 误 后 最 好 在锁 骨 上下 同 时压 迫 。 ( ) 刺 右侧 锁 骨下 静 脉导 丝 2穿 可误 入 到 同侧 颈 内静脉 , 时患 者 多诉 耳 后疼 痛或 颈 部灼 热 此
管 选 择何 种途 径 应 以能满 足置 管 的 目的 , 伤小 , 创 并发 症 少 , 成 功 率 高为 前提 。 同时要 考 虑 患者 的 病情 及 穿刺 过 程 的配合 能 力 。所 以 , 据病 情 为 患者选 择 适 当 的置 管方 法 是非 常必 根 要 的 . 是提 高患者 生存 质 量 及延 长 生命 的关键 。据 国外 的 也
者 的病 情 和穿刺 过程 的配 合 能力 选择 适 当 的置 管方 法是 非 常必要 的。
f 键 词 1 静 脉 ; 刺 ; 管 ; 发 症 关 深 穿 置 并
【 图分类 号】 4 中 R 7
【 文献 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 】 6 4 4 2 (0 2 0 ( ) 0 2 一 2 1 7 — 7 12 1 )3 b 一 1 O 0 钢 丝 引导 丝 约 2 r , 出 穿刺 针 , 时 固定 好 引导 丝 , 张 0ef 退 i 此 扩

为新生儿疾病患儿选择不同的静脉进行PICC置管术的效果对比

为新生儿疾病患儿选择不同的静脉进行PICC置管术的效果对比

《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 2020 年 第 18 卷 第 24 期 187短其骨折愈合的时间,提升其术后的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1] 韩冰,刘宏滨,张传开,等.PFNA、锁定钢板、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34(4):379-381.[2] 周烨,唐淼,许康永.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34(4):376-378.[3] 张艳,白薇,金莉,等.循序渐进式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8,24(1):126-128.[4] 王武,翟生,韩小平,等.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对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对比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18, 98(5):357-361.[5] 李娟,肖晶.循序渐进式康复护理干预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影响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5):135,137. [6] 郑铭锋,汪翼凡,应小樟,等.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髋关节功能改善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7):1717-1720.为新生儿疾病患儿选择不同的静脉进行PICC置管术的效果对比高 茹,蒋雪平(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2)[摘要]目的:对比为新生儿疾病患儿选择不同的静脉进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置管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在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接受PICC置管术的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将这8例患儿分为贵要静脉组(n=3)、颞浅静脉组(n=2)和腋静脉组(n=3)。

两种深静脉置管的应用及效果比较

两种深静脉置管的应用及效果比较

两种深静脉置管的应用及效果比较【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股静脉置管方法的效果。

方法:68例股静脉置管,135例PICC 置管,对比两组的操作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导管置入通畅程度及并发症。

结果:两组总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导管置入通畅程度、总并发症率比较,PICC组与股静脉组无明显差异(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PICC置管组高于股静脉置管组(P<0.05);两组在发生静脉炎、误入动脉及导管脱落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两组深静脉置管均为成熟安全的护理操作技术,在临床上各有利弊,可以互补,PICC组优于股静脉组。

【关键词】深静脉;置管术;效果;比较我科先后用股静脉置管和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ICC)两种方法对203例患者进行深静脉置管,疗效较好,现对两种方法的效果比较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股静脉置管68例,穿刺成功65例,其中脑出血28例,脑梗死23例,结核性脑炎12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乳癌合并脑梗死1例,年龄16~81岁,带管时间1~180天。

PICC组135例,穿刺成功129例,其中脑出血69例,脑梗死43例,结核性脑炎12例,病毒性脑炎5例,年龄18~83岁,带管时间14~96天。

1.2 方法1.2.1 材料:均采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一套(长度75 cm,管腔容量0.5 ml,另备无菌治疗巾、无菌纱布﹑正压接头﹑3M透明敷贴﹑利多卡因﹑空针﹑肝素纳﹑无菌手套等。

)1.2.2 操作方法:(1)股静脉置管:患者取平卧位,右下肢屈膝稍外展,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以左手食指在腹股沟韧带下方中部扪及股动脉搏动最明显旁开一指处,常规消毒2%利多卡因2~3 ml局部麻醉后进行穿刺,见回血后送入导管,导入深度20~40 cm左右,抽回血确定后,用稀释后的肝素纳进行封管,接正压接头,穿刺点以纱布及3M透明敷贴固定,盐袋压迫穿刺处2小时。

探讨不同穿刺点进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效果分析

探讨不同穿刺点进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效果分析

探讨不同穿刺点进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效果分析锁骨下静脉置管是一种常见的内科治疗技术,用于输液、药物给药和血管检查。

不同的穿刺点可能对置管的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效果分析,以指导临床实践,并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探讨不同穿刺点进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效果,并从临床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锁骨下静脉置管的重要性锁骨下静脉是人体中较粗大的血管之一,具有较强的血液输送能力,对于输液和药物给药来说,选择锁骨下静脉置管可以更快、更安全地将药物输送到患者的体内。

在临床实践中,锁骨下静脉置管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情况下,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治疗技术。

二、不同穿刺点对锁骨下静脉置管效果的影响在进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过程中,穿刺点的选择对置管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常见的穿刺点包括喉上突下缘、锁骨中线下缘和锁骨中线上缘。

这三个穿刺点对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所不同。

在临床上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点,以获得最佳的置管效果。

1. 喉上突下缘穿刺点喉上突下缘穿刺点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穿刺点之一。

由于该处皮肤较薄,容易扎穿锁骨下静脉,并且该处较为靠近锁骨下静脉的开口处,因此在置管时可以更容易找到锁骨下静脉,并完成置管。

由于该处靠近颈静脉,存在意外穿刺颈静脉的风险,因此需要医务人员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以确保置管的安全性。

3. 锁骨中线上缘穿刺点锁骨中线上缘穿刺点是穿刺点的第三种选择,在临床上较少应用。

该处与颈静脉的距离适中,穿刺的安全性一般,但是由于该处较为靠近锁骨的上缘,穿刺锁骨下静脉的难度较大,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并不常见。

三、不同穿刺点对锁骨下静脉置管效果的分析根据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喉上突下缘穿刺点和锁骨中线下缘穿刺点是常见的穿刺点,它们对于找到并穿刺到锁骨下静脉来说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在一些情况下,如急诊情况下需要尽快进行置管时,喉上突下缘穿刺点可能更适合选择。

而在一些对穿刺技术要求较高的情况下,锁骨中线下缘穿刺点可能更合适。

新生儿不同穿刺部位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优劣比较

新生儿不同穿刺部位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优劣比较

新生儿不同穿刺部位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优劣比较【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中应用的优劣,减少患儿痛苦及费用,提高护理质量。

方法:观察裸睡暖箱中的新生儿选择头皮、腋下、肘部、手腕、手背、脚踝、足背不同部位静脉留置情况。

结果:腋静脉留置时间最长,头皮、手背静脉留置时间长于其他部位,其他部位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新生儿使用静脉留置针可首选腋下静脉,若无成功把握或失败,退而选头皮静脉或手背静脉,其他部位静脉均不宜作首选。

【关键词】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部位;腋下静脉通过1年来对我科住院新生儿不同穿刺部位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并发症的临床观察记录,优劣情况报道如下。

1对象2006年1月~2007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新生儿,足月儿564例,男325例,女239例;早产儿473例,男256例,女217例;年龄1小时~28天,足月儿体重2.3~5.8 kg,早产儿体重1.03~2.76 kg。

包括肥胖儿、营养不良的患儿,穿刺部位皮肤无破溃及炎症。

2方法2.1留置方法:根据患儿血管情况选择穿刺部位,采用BD公司或贝朗公司24号安全留置针,由新生儿室当班护士负责穿刺,选择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的静脉,穿刺成功后注明日期、时间,随后在静脉留置针观察记录本上详细记录患儿姓名、性别、床号、日龄、穿刺部位、留置时间。

输液完毕后用含0.5%肝素盐水封管,将针头斜面进入留置肝素帽内均匀推入封管液[1]。

期间观察有无红肿、渗液、静脉炎、脱针等现象,发现后拔针并记录。

留置时间最长不超过7天。

3M透明敷贴潮湿或松动及时消毒更换。

2.2 腋下静脉穿刺方法:(1)将患儿置开放式抢救台上,将一侧手臂轻轻拉直背伸,腋窝呈水平暴露,不用止血带。

左手拇指及其余四指轻握该侧三角肌下缘使腋窝处皮肤绷紧,腋静脉位于腋下动脉的内侧,颜色呈蓝色无波动,常规消毒后将留置针在腋下静脉下方0.5~1.0cm处进针,见回血后将留置针针芯拔出,软芯轻轻送入,接肝素帽,用3M透明敷料固定,手臂恢复自然位置[2],注明穿刺时间。

静脉留置针不同部位留置效果对比及护理

静脉留置针不同部位留置效果对比及护理
的 清 理 。若 留 置 时 间 太 久 , 病 人 的抵 抗 力 会 受 到 影 响 , 因此 可
可 以 降 低 病 人 的痛 苦 , 还 可 以减 少 护 理 人 员 的 穿 刺 次 数 , 进 而 从 根 本 提 升 护 理 人 员 的工 作 效 率 。
1 资料 及 方 法
1 . 1 一 般 资 料
行清理 , 用 抽 有 封 管 液 的 注 射 器 插入 到肝 素 帽 , 插 入后 慢 慢 推 进 6 ( ±2 ) mI 输管液 , 再快速推 2 . 5 ( ±0 . 5 ) mL, 等 1 5 mi n, 重 复 上 述 方 法, 最后 慢 慢 的将 余 液 推 至 肝 素 帽 , 然后 推 注 1 . 5 ( 4 - 0 . 5 ) mI 的输 管 液 , 让 输管液进入 到管腔与肝素帽 , 再 留 置 针 延 长 管 上 的 小 夹 子 靠近 接 口端 夹 上 , 拔 针 。结 果 : 研 究 显示 , 手背静脉组有两例为皮下血肿、 2 例液体渗漏 、 1例 静 脉 炎 、 1 例 导管 阻 塞 , 肘 正 中静 脉 组 有 1 例 为皮 下血 肿 、 1例 液 体 渗 漏 、 1例 导管 阻塞 , 此组无静脉炎与血栓形成病例, 贵要 静 脉 组 有 1例 液 体 渗漏 、 1 例静脉炎 、 1例 导 管 阻 塞 ,
关 键词 : 静 脉 留针 ; 不同部位 ; 效果 对比; 护 理
d o i ; 1 0 . 3 9 6 9 /j . i s s n .1 0 04 — 4 3 3 7 . 2 0 1 5 . 0 7 . 0 7 2
静 脉 留置 针也 叫做 套管针 , 现 阶段在 临床上有 较高 的使 用率 , 其 外 套 管刺 激 性 低 、 且 有 较 高 的柔 韧 性 , 对 患 者 血 管 的

锁骨下静脉、腋静脉穿刺和头静脉切开术,哪种入路更安全有效

锁骨下静脉、腋静脉穿刺和头静脉切开术,哪种入路更安全有效

锁骨下静脉、腋静脉穿刺和头静脉切开术,哪种入路更安全有效建立静脉通路是植入心脏埋藏式电子器械(CIED)的基本步骤,目前主要有三种途径,分别为锁骨下静脉穿刺、腋静脉穿刺和头静脉切开术。

然而,这三种方法哪种更优,目前仍有争议,同时还取决于患者的特征和术者的经验。

即将在美国心脏病学会(ACC)2020年会上公布的一项荟萃分析,比较了这三种入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表明,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相比,头静脉切开术和腋静脉穿刺不仅更有效,而且并发症较少。

研究全文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临床电生理学》(JACC: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图1. 三种入路方式。

研究者对比较这三种入路技术的相关研究进行搜索。

共有23项研究入选,共纳入35722例患者,其中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的患者18009例,腋静脉穿刺组409例,头静脉切开组17304例。

图2. 纳入研究的搜索策略和选择流程。

研究者对18岁及以上受试者进行至少1个月随访,评估锁骨下静脉穿刺、腋静脉穿刺与头静脉切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报告至少一项临床终点。

主要终点包括急性期操作成功、并发症(气胸、器械/导线失败、囊袋血肿/出血、器械感染),以及总操作时间。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计算风险比和均值差。

结果表明,与头静脉切开术相比,锁骨下静脉穿刺组气胸(RR 4.88,95%CI 2.95~8.06)和器械/导线失败风险(RR 2.09,95%CI 1.07~4.09)明显更高,但和腋静脉穿刺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图3. 锁骨下静脉穿刺和头静脉切开组气胸风险比较森林图。

图4. 锁骨下静脉穿刺和头静脉切开组导线失败风险比较森林图。

此外,与头静脉切开组相比,锁骨下静脉穿刺组急性期操作成功率明显更高(RR1.24,95%CI 1.00~1.53)。

图5. 锁骨下静脉穿刺和头静脉切开组急性期操作成功率比较森林图。

与头静脉切开组相比,锁骨下静脉穿刺或腋静脉穿刺组的并发症(如囊袋血肿/出血、器械感染或心包积液)没有明显差异。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对比分析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对比分析

12 方法 : 比两 组穿刺 置管 的成 功率 、 . 对 操作 时间 、 发症发 并 生率 、 留置时间 、 拔管后 导管 内壁 光滑度 以及液 体流 速等进行
比较分析。
2 结 果
2 1 两组静脉置管穿刺和置 管情况 比较 :I C组 静脉穿刺 一 . PC 针见血率 、 刺 成 功 率 显 著 高 于 锁 骨 下 静 脉 置 管 组 (P < 穿 0 0 ) 但穿刺成功后把 导管 置入上 腔静脉 的成功 率及 总成功 .1; 率两组无显著差 ̄ (P > .5 , J I l 00 ) 见表 l 。 表 1 两组静 脉穿刺和置管情 况比较 ( ) %
11 一般资料 : . 根据静 脉置管 方式 的不 同, 患者分 为两组 , 将
即:I C置管组 8 PC 7例 , 7 男 9例 , 8例 , 女 年龄 3 8 9~ 2岁 , 平均
年龄 6 . 。锁骨下静脉置管组 17例 , 8 2 3岁 0 男 7例 , 2 , 女 0例 年
龄l 8 8~ 3岁 , 平均年龄 5 . 15岁。
维普资讯
医刊

笫 卷第 1 期
C n a pm  ̄ d a ¥ m a J . O . 0 3 . o1 e t l I n Me i l o m l a 2 7 v l 4 N . r i c n O

7 - 3
经外 周 中心静 脉 置 管 和 锁 骨下 静 脉 置 管 的 成功率 高 、 操作 时间短 、 并发症 少 、 保
留时 间长 、 穿刺技 术易 掌握等特 点。 因外 周静 脉体表 可见 , 周 围无重要组织结 构 , IC导管 细 , PC 穿刺 对组 织 的损 伤小 , 不需 麻醉及缝针 , 单人操 作 , 省人 力和时 间 , 利者 仅需 5 i 节 顺 mn便 可以完成全部操作 , 血气胸 、 无 动脉 损伤及 空气栓 塞等严 重并 发症发生 , 熟悉静脉穿 刺者 , 经示教 后均 可迅速 掌握其方 法而 且维护简单 。而锁骨下静脉穿刺因其静 脉解 剖位置复杂 、 静脉

血液透析患者三种深静脉置管临床效果比较及护理体会

血液透析患者三种深静脉置管临床效果比较及护理体会

血液透析患者三种深静脉置管临床效果比较及护理体会杨艳桃;吴云术【摘要】目的比较颈内静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临时置管中的疗效. 方法 9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分别行颈内静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 结果颈内静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一针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0.0%(27/30),96.7%(29/30)及86.7%(26/30),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置管使用天数分别为(35.5±16.5)d,(38.6±20.3)d,(58.9±22.5)d,使用次数分别为(12.3±5.0)次,(15.6±6.3)次,(23.7±8.7)次,静脉回流不畅发生率为26.7%,33.3%和6.7%,锁骨下静脉组优于其他两组(P<0.05). 结论锁骨下静脉置管更适于作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液透析的临时通道.【期刊名称】《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年(卷),期】2010(014)003【总页数】3页(P232-234)【关键词】肾透析;导管插入术;肾功能衰竭,慢性【作者】杨艳桃;吴云术【作者单位】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通道,418500;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通道,418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衰患者主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建立一条安全有效的临时血管通路是早期血液透析治疗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

深静脉置管因其操作简便、血液再循环率低、血栓及狭窄发生率低、留置时间长、血流量充分等优点被认为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1~3]。

深静脉置管的主要部位有颈内静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为比较三者在临时血液透析中优缺点,选取我院2005年6月~2009年12月需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行颈内静脉、股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置管,比较其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对比分析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对比分析
维普资讯
重 庆 医学 2 0 0 7年 2月第 3 6卷 第 3期
251
且临床上这两种疾 病就诊数 最多 。毛周角化 及面 部皮肤 粗糙
效 果次之 , 素沉着 临床改 善较差 比较差 异有统计 学意 义( 色 P <O O )各 种 病 种 并 发 症发 生 率 较 低 , 有 1 粉 刺 治疗 后 出 .1 , 仅 例 现创面表面感染 , 清 洁换药 后好 转 , 明显瘢 痕 、 素 出现 , 经 无 色 但 目前 患 者 数 尚少 , 有待 进 一 步 证 实 及 完 善 。
浅表 瘢 痕 治疗 效 果 最 好 。对 于 各 类 粉 刺 及 毛周 角化 , 般 只 需 一 磨 削 一 次 即 可 明显 好 转 , ~ 3次 即 可 治 愈 , 次 磨 削 间 隔 时 间 2 每 为2 ~3周 ; 表 瘢 痕需 磨 削 3 6次 , 次 间 隔 时 间为 4周 ; 浅 ~ 每 面 部 皮 肤 粗 糙 只 需 1 2次 即 可 改 善 , 削后 皮 肤 显 得 光 滑 细 腻 、 ~ 磨 白皙 另 外 我 们 发 现 微 晶 磨 皮 机 还 可 治 疗 多 发 性 小 皮 脂 腺 囊 肿 及 汗 管 瘤 , 例 数 太 少 未 进 行 统 计 学 分 析 , 且 微 晶 磨 皮 机 因 并 还 可 应 用 于皮 肤 保 养 , 月 1次 的 轻 度 磨 削 可 使 皮 肤 光 滑 细 每 腻、 白皙 , 防止 皮 肤 老化 。
参考文献 :
[] S n Y,K n 1 o gJ a g HA,Ki m MY,e 1 D m g ea dr— ta . a a u n e
c v r fs i a r rf n t n a t rg y o i a i h m i l o e y o k n b r i u c i fe l c l c s e c e o c d a

血液透析患者3种深静脉置管临床效果比较及护理体会

血液透析患者3种深静脉置管临床效果比较及护理体会

30中外医疗 CH IN A F OR EI G N ME DI C AL T R EA TM EN T临 床 医 学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导致肾功能减退和进行性恶化,最终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其往往威胁到患者生命,当其发展到晚期时,主要依靠血液透析来维持患者生命。

而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血液透析质量也有较大提高,很大一部分患者通过透析治疗可存活达l0年或更久,因此,临床上透析患者也日益增多。

为了保证患者血液透析能正常稳定的进行,建立一条良好的血液透析通路是前提条件[1]。

我院透析治疗中心将2009年收治的12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行锁骨下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

比较3种置管临床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09年我院透析中心收治的120例慢性肾衰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23~56岁,平均45岁,肾小球肾炎性肾衰20例,慢性肾盂肾炎性肾衰8例,糖尿病肾衰2例,多囊肾性肾衰2例,其他原因8例。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消化系统症状,部分患者有皮下出血,胸腔积液等其他症状。

40例颈内静脉置管患者和40例股静脉置管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及临床表现等资料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患者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

1.2 方法(1)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患者取平卧位或头低肩高位,头转向左侧,常规消毒右侧穿刺部位,用普鲁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穿刺针接装有1~2mL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在锁骨中内1/3锁骨下方1cm处与皮肤呈15~30°角穿刺,进针时针尖指向胸锁关节上方,边进针边抽吸,直至有大量回血后再进针约2mm,进针深度约4~5cm,判断穿刺针进入静脉后,取下注射器,送入导丝,退出穿刺针,最后插入静脉留置导管约15cm左右,退出钢丝,接上输液管,按无菌操作护理穿刺部位并固定导管。

(2)颈内静脉置管组:患者取仰卧肩枕过伸位,头偏向对侧(多为左侧)充分暴露右侧颈部,穿刺点为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胸骨头和锁骨头围成的三角区顶点,局部用1%利多卡因麻醉,穿刺针接装有20mL肝素盐水的注射器,沿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缘进针,边进针边抽回血,确认进入静脉后,注入肝素盐水无阻力时取下注射器,置管方法同锁骨下静脉组患者。

不同部位深静脉静脉置管在急危重症患者临床应用效果

不同部位深静脉静脉置管在急危重症患者临床应用效果

不同部位深静脉静脉置管在急危重症患者临床应用效果摘要:目的本文在急危重症患者开展深静脉置管的课题研究中,探究不同部位深静脉静脉置管法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7月收录的75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依据置管部位将患者均等分为三组,即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的A组、颈内静脉置管的B组、股静脉置管的C组,每组患者各位25例,对比三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

结果置管成功率:三组患者指标数值无明显差异(P>0.05),留置时间:C组患者显著低于A组、B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A组患者指标数值远在B 组、C组之下(P<0.05)。

结论急危重症患者在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处开展深静脉置管工作的成功率具有一致性,但是相较而言,股静脉置管的留置时间更短,且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的并发症更低,具体应该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来选择针对性的部位开展深静脉置管。

关键词:静脉置管;深静脉置管;不同部位;急危重症;临床效果急危重症患者在临床上具有病情发展迅速、病情危重的特点,这时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通常需要借助深静脉置管这一技术开展中心静脉检测、液体与血液输注、血液透析、静脉营养等工作[1]。

在先进医学技术的推动下,深静脉静脉置管的部位具有多样性,临床为了合理选择深静脉静脉置管部位,应该探究急危重症患者采用不同部位深静脉静脉置管的临床效果,仅供有关人士参考,现将报道进行如下整理。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病例资料时间为2020年1月-2021年7月,样本数据为时间段内的75例急危重症患者,入选的所有患者均符合深静脉静脉置管适应症,且患者穿刺部位无感染症状,主动于知情同意书签字。

将75例急危重症患者均等分为三组,25例A组男性与女性分别为14例、11例,年龄最低与最高分别为18岁、87岁,年龄平均值(56.21±2.41)岁,25例B组男性与女性分别为15例、10例,年龄最低与最高分别为17岁、86岁,年龄平均值(56.23±2.45)岁,25例C组患者男性与女性分别为16例、9例,年龄最低与最高分别为17岁、87岁,年龄平均值(56.24±2.47)岁,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相似性(P>0.05),与医学实验的开展要求相符。

超声引导与体表标志法行锁骨下/腋静脉置管的疗效对比

超声引导与体表标志法行锁骨下/腋静脉置管的疗效对比

超声引导与体表标志法行锁骨下/腋静脉置管的疗效对比朱冬梅;钟鸣;吴威;宋洁琼;黄俊峰;诸杜明;何义舟【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与体表标志两种方法行锁骨下/腋静脉置管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锁骨下/腋静脉置管的228例患者,包括超声引导组130例和体表标志定位组98例。

所有患者置管后均拍摄胸片以确认有无气胸及导管异位的发生。

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超声引导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体表标志定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 vs 5.1%,P=0.09)。

超声引导组未发现气胸,体表标志定位组气胸发生4例(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

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腋静脉置管安全性高于体表标志法,但二者气胸和导管异位的发生率均较低,术后胸片检查应根据患者情况综合决定。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ultrasound guidance and body surface marking in subclavian or axillary vein cannulation .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228 patients with subclavian or axillary vein cannulation ,including 130 cases in ultrasound-guided group and 98 cases in body surface marking group .Chest radiography was performed to confirm the occurrence of pneumothorax and catheter malposition in all patients .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aseline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incidence of catheter malposition in ultrasound-guided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body surface marking group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0 .9% vs 5 .1% , P=0 .09) .No pneumothorax was found in the ultrasound-guided group ,and 4 cases of pneumothorax (4% ) occurred in the body surface marking group , and the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0 .03 ) . Conclusions: The safety of the subclavian/axillary vein catheter under ultrasound guidanc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body surface marker ,the incidence of pneumothorax and the incidence of the catheter malposition were both quite low ,and postoperative chest X-ray examination should be decided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symptoms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年(卷),期】2016(023)003【总页数】3页(P402-404)【关键词】气胸;胸片;锁骨下静脉;腋静脉;置管【作者】朱冬梅;钟鸣;吴威;宋洁琼;黄俊峰;诸杜明;何义舟【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医院急诊科,上海 20160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上海 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9·技术与方法·气胸和导管异位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后的两个并发症,虽然发生率不高,但严重威胁患者健康[1]。

超声引导锁骨下区腋静脉穿刺置管术

超声引导锁骨下区腋静脉穿刺置管术

超声引导锁骨下区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张良成;公维义;苏健生;范崇玖;郭永正【期刊名称】《福建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45)1【摘要】@@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尽管已为各科医师广泛应用,但仍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甚至出现严重后果[1].临床中,医患双方对不同部位穿刺留管有不同的评价.经锁骨下窝穿刺置管因患者感觉舒适、不影响头颈部和肢体适当活动、护理方便、不易感染,患者舒适性和依从性较高而最受欢迎.但经锁骨下窝锁骨下静脉或腋静脉盲探穿刺置管,前者与锁骨下动脉、肺或胸腔尖部以及气管等重要结构邻近,具有一定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后者整段均位于胸廓外,规范穿刺置管不易发生严重并发症,而体表解剖定位相对困难[2].因此,探讨超声引导经锁骨下窝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总页数】3页(P69-71)【作者】张良成;公维义;苏健生;范崇玖;郭永正【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福州,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1;R322.123;R472.9【相关文献】1.超声引导下胸壁段腋静脉穿刺与经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并发症比较 [J], 余启艳;高丽;江群;廖丽;郭琴;郭玲2.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急诊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 [J], 罗毅;黄振宇;刘路培;黄善华;罗翠琼;龙春萍3.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 [J], 崔嵩;王健;康志杰;杨荣利4.超声引导第二肋指引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J], 郑青麒; 柴彬; 林文新; 林剑清; 张立丰; 马保新5.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与腋静脉穿刺的比较 [J], 盛阮妹;王海燕;高彦定;王学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外周行中心静脉置管术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临床应用中的比较

经外周行中心静脉置管术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临床应用中的比较

经外周行中心静脉置管术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临床应用中
的比较
许玉子
【期刊名称】《现代医药卫生》
【年(卷),期】2010(026)016
【摘要】在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输液、输血已不仅仅局限在外周静脉穿刺。

有一些患者在输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如化疗药或术后液体量多,外周静脉难以维持长时间输液时,护士在临床中就要考虑给予深静脉置管,其中包括外周行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与锁骨下穿刺置管。

【总页数】2页(P2541-2542)
【作者】许玉子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吉林,延吉,1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经锁骨上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 [J], 钟贤春;丘文标
2.经外周行中心静脉置管术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和股静脉穿刺置管在临床应用中的比较 [J], 徐瑶
3.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J], 马丽军;朱翠敏;孙桂华
4.经外周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J], 邹玉芬;张华香
5.经锁骨上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 [J], 黄海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长导管尖端位置位于腋前线和锁骨中线的比较蒋婷婷

中长导管尖端位置位于腋前线和锁骨中线的比较蒋婷婷

中长导管尖端位置位于腋前线和锁骨中线的比较蒋婷婷发布时间:2023-05-18T04:49:42.253Z 来源:《护理前沿》2023年08期作者:蒋婷婷[导读] 目的:分析中长导管尖端位置位于腋前线和锁骨中线对并发症的影响四川省绵阳市骨科医院 621000摘要:目的:分析中长导管尖端位置位于腋前线和锁骨中线对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对2021年4月-2022年4月本院接诊留置中长导管的骨科病人(n=90)进行随机分组,试验和对照组各45人,前者中长导管尖端位置位于锁骨中线,后者中长导管尖端位置位于腋前线。

对比并发症等指标。

结果:关于并发症这个指标:试验组发生率4.44%,和对照组数据22.22%相比更低(P<0.05)。

关于满意度这个指标:试验组数据97.78%,和对照组数据82.22%相比更高(P<0.05)。

结论:中长导管尖端位置位于锁骨中线,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病人满意度改善也更加明显。

关键词:尖端位置;并发症;中长导管;锁骨中线目前,中长导管在我国临床上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乃经外周静脉置管输液的一种器械,需要从正中静脉、贵要静脉与头静脉进行穿刺置管[1]。

相关资料中提及,中长导管置管具有感染率低、操作简便与刺激性小等特点,但此法也是一种侵入性的操作,容易引起诸多的并发症,影响病人疗效[2]。

本文选取90名留置中长导管的骨科病人(2021年4月-2022年4月),着重分析中长导管尖端位置位于腋前线和锁骨中线的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21年4月-2022年4月本院接诊留置中长导管的骨科病人90名,随机分2组。

试验组45人中:女性21人,男性24人,年纪范围30-76岁,均值达到(49.58±5.23)岁;体重范围38-80kg,均值达到(54.97±7.28)kg。

对照组45人中:女性20人,男性25人,年纪范围29-77岁,均值达到(49.31±5.48)岁;体重范围38-81kg,均值达到(55.23±7.64)k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腋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临床应用效果对比
摘要】目的:对比中心静脉置管时运用腋静脉穿刺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于我院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
观察组。

对照组50例患者运用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观察组50例患者则实施腋
静脉穿刺,对比两组穿刺成功情况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
成功率为90.00%(45/50),对照组为92.00%(46/50),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χ2=0.12,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00% vs 16.00%)(χ2=4.00,P<0.05)。

结论:腋静脉穿刺与锁骨下静脉穿刺
成功率均较高,但与传统的锁骨下静脉置管方式相比,腋静脉穿刺置管,可有效
降低穿刺意外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腋静脉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4-0118-02
中心静脉置管时临床常采用的液体治疗、药物治疗重要手段之一,而随着临
床医疗技术的逐渐进步以及人们对于医疗工作需求的不断转变,如何在穿刺置管
中减少对机体损伤、提升侵入性操作安全性也成为广大患者群体与医护人员共同
关注的热点问题[1-2]。

在本研究中,笔者为了对比中心静脉置管时运用腋静脉穿
刺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临床差异,特展开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于我院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中抽选出100例作为本研究分析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50例对照组患者中,31例男性,19例女性;患者年龄为51~82(74.14±2.55)岁;置管时间为3~10(5.26±0.63)天。

50例观察组患者中,29例男性,21例女性;患者年龄为50~84(75.25±2.17)岁;置管时间为2~9(5.19±0.48)天。

经统计得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本研究两组患者分别实施不同的中心静脉置管穿刺方式,对照组运用传统锁
骨下静脉穿刺,观察组患者则实施腋静脉穿刺,具体方法如下。

1.2.1锁骨下静脉穿刺选择患者锁骨中外1/3处下方部位为穿刺进针点,针
尖方向准确对准患者胸锁关节,采用一边进针、一边回抽的方式保障针筒内能够
始终处于负压状态。

当回抽发现有静脉回血情况,且针筒抽吸通畅、抽出的血液
色泽暗红,则表明穿刺针已处于患者锁骨下静脉内。

1.2.2腋静脉穿刺首先,在患者体表划线定位,分别取两条线,称之为A线
与B线。

A线即患者胸锁关节与肩锁关节之间的连线;B线为患者胸骨角与肩岬
骨喙突之间的连线。

将A线内、中1/3处的交点设置为C点(该点即为腋静脉与
锁骨下静脉移行处),而B线的外、中1/3处交点设置为D点。

其次,以D点为
进针穿刺点,针尖方向准确对准C点,在X线影像学环境下,于C点处准确刺入
患者静脉。

值得注意的是,进针穿刺时,针尖与皮肤夹角应当控制在30~45°范
围内,且穿刺进针方法与锁骨下静脉穿刺一致,均采用一边进针、一边回抽的方式。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即标准导管皮下送入顺利、无曲折现象,且
置管长度满足置管要求,并确保输液通常,则视为穿刺成功;一次穿刺成功即1
针穿刺成功或皮下探测血管在2次以下。

另外,观察两组患者穿刺过程中出现的
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一次穿刺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计数资
料行χ2检验,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对比
经统计,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00.00%(45/50),对照组为92.00%
(46/50),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相近(χ2=0.1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穿刺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穿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对照组为16.0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
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表两组穿刺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讨论
中心静脉置管属于临床广泛使用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对于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的危重症
患者而言,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无疑缓解了他们静脉通道难的问题。

随着中心静脉置管在临
床上的普遍推广应用,置管穿刺对患者造成的损伤与痛楚也成为了置管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

中心静脉置管的途径较多,包括传统的锁骨下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以及PICC置管等[3-4]。

其中锁骨下静脉置管技术在临床上使用时间最长,但实践结果显示,由于人体锁骨下静脉于
动脉位置间隔相对较小,在实施锁骨下静脉穿刺时容易误穿动脉。

而由于锁骨部位阻挡的原因,一旦因误穿动脉而引发大出血情况,也不便于及时止血。

此外,实施锁骨下静脉穿刺时
也容易损伤患者胸膜顶,因此,气胸、血胸等并发症发生风险也相对较大。

腋静脉穿刺技术起源于1987年,发展至今其技术也相对成熟。

在本研究中,50例对照
组患者运用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另50例观察组患者则实施腋静脉穿刺,结果显示,两组
一次穿刺成功率相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腋静脉穿刺同样可收获较
高穿刺成功率。

但从穿刺所诱发的不良反应上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以此提示,与传统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相比,腋静脉穿刺具有更高的临床应
用价值。

究其原因,可概括为如下几点:①腋静脉解剖位置相对固定,穿刺操作难度不大;
②腋静脉与锁骨下静脉交汇处动静脉距离较远,因此误穿动脉意外风险小,且运用腋静脉穿
刺时,其穿刺点远离患者胸膜顶,不易造成气胸、血胸情况,操作安全性较高。

同时,行腋
静脉穿刺时,穿刺针与胸前壁成一定角度,加之肋骨的屏障作用,故而显著降低了穿刺进入
胸腔的可能[5]。

③若不小心损伤腋动脉,由于不存在遮挡的骨组织,故而可及时止血。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锁骨下静脉置管方式相比,腋静脉穿刺置管,可有效提升一次穿刺
成功率,同时可降低穿刺意外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 C,Martin,J A, Si1va,J E,Romo,L A,Barcena,S,Saboya,C, Marian.Analysis of the use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mortality and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ICU and after discharge to ward[J]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experimental,2015,3(Suppl 1):A891.
[2]孙旭.颈内静脉置管术在脑梗死昏迷长期输液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03):125-126.
[3]王靖,李娜,齐云霞,等.PICC与传统经锁骨下静脉、股静脉途径穿刺置管在血液病患
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比较[J].河北医药,2019(05):798-800.
[4]白玲.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8,16(28):41-42.
[5]江静敏,蒋艳华,秦英,等.超声引导下经腋静脉和颈内静脉置管在颅脑肿瘤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对比研究[J].四川医学,2017,38(02):209-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