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5.3.1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七年级数学下《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下《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下《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在完成《平行线的性质》这一部分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

以下是我的反思内容:一、教学内容与过程在教学内容方面,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地介绍了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同时,我采用了实物模型、PPT演示等辅助教学工具,使抽象的几何概念变得生动有趣。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效果与反思总体来说,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比较满意。

学生对平行线的性质有了清晰的认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部分学生在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时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和巩固。

此外,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学生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改进措施与展望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计划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练习:设计更多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个性化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

3.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加强引导,鼓励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展望未来,我希望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能力。

同时,我也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同行们交流经验,共同进步。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
本节课我采用了“餐桌式”教学模式。

现在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课堂情况:
首先,通过课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自信意识、自我展示参与地激情。

确定学习目标及核心问题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探究任务更加明确,做到有的放矢,避免了学生盲目学习、盲目跟从老师的引导学习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积极性。

其次,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学生对本节课已经进行了初步的探究,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也为课堂节约了大量的操作时间。

最后,课堂上通过小组内的交流基本达到问题的解决。

在合作交流与拓展中,我给学生留了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班内交流时间、自我展示机会。

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意识;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交流中发现学生的表现欲望强烈,虽说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或推理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从课中可以看出他们自信积极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展现了餐桌式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不足之处:板书不够详尽、完整。

在学生发现归纳出平行线性质时,应该完整板书定理而不是只板书几何符号语言,这样只关注了几何符号语言发展又忽略了几何语言规范性。

另外,在孩子们推理“做一做”时应规范板书推理过程,这样会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推理的逻辑性、严谨性。

总之,本节课虽然存在不足,但总体来说学生对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掌握很好,并且能对两种定理有区别地应用。

本节课中无论是从知识技能目标达成,还是数学思考、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良好情感养成方面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平行线的性质反思

平行线的性质反思

平行线的性质反思1.12.23.3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能够更清晰深刻的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反思2017-09-01 03:01:19 | #1楼《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本节课成功之处:1、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平行线判断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我通过创设一个疑问:能不能通过两直线平行,来得到同位角相等呢,自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平行线性质的探索。

2、整个课最突出的环节是平行线性质的得到过程,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白纸,三角板,在上课时学生通过自主画图进行探索,得到猜想,再通过验证发现的。

即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结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

在探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时,要求全体学生参与,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交流与合作。

3、在教学中,设计了知识的拓展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平行性质的理解。

4、在练习的设置过程中,从简到难,由简单的平行线性质的应用到平行线性质两步或三步运用,学生容易接受。

重点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①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

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同位角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②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③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区别运用存在问题。

平行线的性质反思2017-09-01 03:02:31 | #2楼《平行线的性质》课后反思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它的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本,所以加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及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通过复习旧知,引出新知,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针对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紧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课本上的探究,量出图中8个角的度数,并找出同位角,让学生讨论同位角的关系并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验证同位角之间的关系,把验证的结论告诉大家,从而得出平行线的性质一,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增加了学习兴趣。

再让学生用“∵”、“∴”的推理形式,也就是数学符号语言的形式把性质一表示出来。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符号感。

另外两个性质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再利用性质一来推导,加强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成功之处:1、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平行线判断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我通过创设一个疑问:能不能通过两直线平行,来得到同位角相等呢,自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平行线性质的探索。

2、整个课最突出的环节是平行线性质的得到过程,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白纸,三角板,在上课时学生通过自主画图进行探索,得到猜想,再通过验证发现的。

即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结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

在探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时,要求全体学生参与,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交流与合作。

3、在教学中,设计了知识的拓展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平行性质的理解。

4、在练习的设置过程中,从简到难,由简单的平行线性质的应用到平行线性质两步或三步运用,学生容易接受。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1、在上课过程中,担心学生由于基础差,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所以新课教学时间过长,学生练习时间短。

2、由于课堂练习时间短,所以学生在灵活运用知识上还有欠缺,推理过程的书写格式还不够规范。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2)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2)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这节是承接上一节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在学生掌握上一了较好的情况下,我认为在平行线的性质的得出上会较容易。

我本来准备学生动手量,后两个性质用第一个性质来推导,后对比判定与性质,增大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再领着学生来练习,增加知识的牢固度。

结果在课的刚开始就出现了课堂生成,在刚开始的三线八角图中,两直线平行,角1与5的关系,学生答相等,我问为什么?本想学生答量度数得的,但学生说,因为平行是由相等得来的,所以平行的话,就相等。

这出乎我的意料,但要给学生答案,学生答的很好,前后知识给联系上了,说明学生动脑了。

后以引导学生按我原来设计进行。

通过网上教研,和课例大教研,我本认为较好的课中存在很多的不足:1、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回答问题的主要是中偏上的学生,一部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少。

2、小组讨论只有少数学生讨论,大部分不讨论,坐着等答案,量角时也是部分学生不动手,专等别人的答案。

3、新课中,偏重于学生的语言训练,结果练习、习题做得少。

等等。

通过课例大教研,我发现有很多地方要改进:
1、调动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都动起来。

2、学生讲题、学生来提问题,让学生在老师的角度上提问,体会重点,知识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3、不对题讲题,而要提问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通过题来学习考虑问题的方法。

《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学反思(通用6篇)

《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学反思(通用6篇)

《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学反思《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学反思(通用6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学反思(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平行线判定之后学习的,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探索过程会比较简单。

因此本节我先让学生量出同位角大小得出性质一,然后直接让学生口述性质二与性质三的证明方法,进行思考总结。

在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知识来解决。

注重思想方法的形成。

性质的判定与性质要区别应用。

学生容易混淆。

这节课我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代表回答,最后给出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中让学生讨论并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平行线的性质,进一步解决问题。

及时的巩固应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本节我设计几个例题,在巩固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积极性较高,但个别题目需要有理解熟练应用的过程。

当然,对于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平行线的判定需要进一步的练习,这些将在第二课时进行。

《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学反思2本节课成功之处:1、这节课是在学生已了解平行线判断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我通过创设一个疑问:能不能通过两直线平行,来得到同位角相等呢,自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平行线性质的探索。

2、整个课最突出的环节是平行线性质的得到过程,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白纸,三角板,在上课时学生通过自主画图进行探索,得到猜想,再通过验证发现的。

即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结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

在探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时,要求全体学生参与,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交流与合作。

3、在教学中,设计了知识的拓展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平行性质的理解。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教学反思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教学反思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教学反思课程理念认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分别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中 5.2.2和5.3.1的知识。

虽然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平行线,都能正确的认出平行线并且会画平行线,但是他们还不具备用数学语言进行说理的能力。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学生在中学阶段首次遇到的具有严格证明步骤要求的几何知识。

学好这两节知识对学生用演绎推理方法证明几何图形的性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材对这两节课的知识要求是,能够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能够从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角度考虑平行线的性质。

而且平行线的性质是在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的。

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在实际运用中很容易混淆。

如下题:(1)因为∠ABD=∠BDC ,所以 AB ∥ C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因为AB ∥ CD ,所以∠ABD=∠BDC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 B C D两个题目的理由很多学生会写混,条件、结论分不清楚。

教学设计心得一、对教材的教学顺序进行了调整,使知识更具体。

针对上面出现的问题,教学中,我对教材的教学顺序大胆进行了调整试验。

我所教的平行班有2个,我在2个平行班级的一个班先学习5.3.2命题、定理,后学习5.3.1平行线的性质;一个班级按照课本的顺序学习。

我觉得两个班级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区别很明显。

平行线的性质是在学习平行线判断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习平行线的性质时,我通过创设一个疑问串:①能不能通过两直线平行,来得到同位角相等呢?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两个命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你如何区分与他们?由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平行线性质的探索,避免平行线性质和平行线判定的混淆。

学生在学习了命题、证明之后,对于一个命题,能正确的说出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对于命题的题设在前结论一般在后也能有个清楚地认识。

SX-7-008第五章5.3.1平行线的性质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SX-7-008第五章5.3.1平行线的性质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1)请写出图中面积相等的各对三角形;
(2)如果A、B、C为三个定点,点D在m上移动。
那么,无论D点移动到任何位置,
总有三角形与三角形ABC的面积相等,理由是。
D C m
O
A B n
【展示提升】
(一)例(教材20)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B=115°,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a∥b(已知)
∴∠1=∠2()
又∵()。
∴。
(三)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1、如图,已知直线AB∥CD,E是直线
CD上任意一点,过E向直线AB
作垂线,垂足为F,这样做出的垂线
段EF的长度是平行线的距离。
2、结论: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处处相等,而不随垂线段的位置而改变
3、对应练习:如下图,已知:直线m∥n,A、B为直线n上的两点,C、D为直线m上的两点。
1、分析\
①梯形这条件说明∥。
②∠A与∠D、∠B与∠C的位置关系是,数量关系是。




5.3.1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
1
2
3
平行线的距离




(一)选择题:
1.如图1所示,AB∥CD,则与∠1相等的角(∠1除外)共有( )毛
A.5个B.4个C.3个D.2个
(1)(2)(3)
2.如图2所示,CD∥AB,OE平分∠AOD,OF⊥OE,∠D=50°,则∠BOF为( )
4.(2002.河南)如图6所示,已知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E,F,EG平分∠B-EF,若∠1=72°,则∠2=_______.
(三)解答题
1.如图,AB∥CD,∠1=102°,求∠2、∠3、∠4、∠5的度数,并说明根据?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打印版《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能否以探究活动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发现和体验新知识是上好一节新课标理念下的新授课的关键.课的开始,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了平行线,从观察街道上的十字路口,展示两条路相交的情景,引入课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亲切感,同时也把学生推向主体学习地位。

这为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做了铺垫。

在课堂中,让学生回顾角的知识,让学生从角的顶点和两边入手去寻找对顶角的特征,让学生有明确的方向向教学目标靠拢。

在寻找对顶角的练习中明确指出两条相交线就可以组成两组对顶角,这为最后的合作探究奠定了基础。

在探究对顶角的性质的时候,引导学生从已学的知识推倒对顶角相等,这符合学生的思维学习过程。

在讲解例2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并让学生分析解题的思路,并将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答案进行结合并板演,这为习题的解题过程书写提供了格式。

在合作探究时,先告知学生在寻找对顶角组数时应先明确两条相交线就可以组成两组对顶角,这与前面前后呼应,最终总结出寻找对顶角的方法。

最后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使学生回顾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起到强调巩固作用。

此外本节课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1.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少,只有程度较好的学生思考出来,大部分学生都还在思考中。

2.欠缺对“学困生”的关注,没能用更好的语言激发他们。

3.没能让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

4.没能进行很好的知识延伸和拓展。

5.合作探究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大多数学生还是没能研究出结果。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去.。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包括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图形示例和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平行线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使用直尺和量角器来验证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平行线的判定”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的情况?”比如,铁轨或者教室的黑板边缘。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行线的奥秘。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一、教学内容Biblioteka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第一部分“5.3.1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掌握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且在平面内没有任何其他直线与这两条直线同时相交,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学会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举例解释:在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时,可以通过具体图形展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并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练习如何使用这些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同一平面”的概念:学生需要理解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讨论直线是否平行,不同平面内的直线是否有平行的可能性。
-判定方法的适用条件:学生需要明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这些判定方法,以及这些方法之间的关系。

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反思

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反思

《5.3.1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回顾前面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说出它们的已知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把这三句话的已知和结论颠倒一下,可得到怎样的语句?它们正确吗?
这样通过复习旧知,引出新知,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针对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紧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我们学习的平行线的画法,画出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作出截线,找出其中的同位角,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验证同位角之间的关系,学生说出可以用度量的方法或剪切的方法来验证,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方法进行验证,把验证的结论告诉大家,从而得出平行线的性质一,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增加了学习兴趣。

再让学生用“∵”、“∴”的推理形式,也就是数学符号语言的形式把性质一表示出来。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符号感。

另外两个性质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再利用性质一来推导,加强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定义、平行公理及推论,对相应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教学中要注重几何语言、表达式的规范性。

教学中我采用逐步引导、小组讨论、互相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②会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2、能力目标:①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②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3、情感态度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热情4、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5、教学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三、教学反思:1、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是:①对教学的方式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注重学生的自己分析,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②尽量有意识地锻炼学生使用规范性的几何语言。

2、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有:①自身对课程内容的讲解时缺乏灵活性;②逻辑语言的表述有时还不够明确,引导学生时,语言不够到位;③师生之间的互动配合默契程度还需加强;课后评定(王老师首先不要紧张,放松点,教学方式有突破,但推理证明的能力还要加强,学生的课堂练习题字号小投影讲解不够清楚,学生展示要发现其亮点,并给予及时鼓励表扬。

师生之间的互动热情要高,思路明确,但讲授过程中表述给学生的内容结构要清晰。

在课程设计中,解决问题的灵活程度还要加强,利用预案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不要因为两节课连堂就忽略小结,要节节有小结。

)。

七年级数学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反思课后随笔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

依照前一年的体会,很多时候学生会把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方式弄混淆。

学生们不能明白得性质和判定方式有何本质上的区别。

因此,尽管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平行线的性质,可是,在讲解的时候,会着重强调性质和判定方式的区别。

而且会着重强调何时应该用性质答题,何时应该用判定方式答题。

本节课的难点就在于平行线性质的应用。

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形,很多时候学生能够很流畅的将性质背下来,可是,并非明白如何应用。

因此会初步应用,并在后面的练习课着重于平行线性质的应用。

因此,本节课的难点并非能在当堂课取得专门好的解决,毕竟,数学课的知识应用的巩固一直都在实际做题中才能专门好的加深学生的印象。

由于前面几节课的训练,很多学生已经适应了独立自学的方式。

因此,在这一节课中,教科书的十九页探讨,完全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很多学生最后自己发觉了平行线的性质的存在,而且独立的完成了教科书的试探题。

在这半个月的学习中,多数是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们并非能专门好的完成。

只是,半个月下来,学生们已经慢慢适应,由开始的半讲半自学到此刻的某节课能够完全自学。

固然,由于学生的基础薄弱性决定了不可能完全或说是此刻不可能完全达到学生能够完全实现自主学习。

而且由于班级的不同性,这种方式在两个班级中的适用性也不相同。

关于学习爱好浓厚的班级能够实现这种方式,而关于本来就不喜爱乃至厌恶学习数学的班级来讲,如此的方式并非适用。

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情形,应该有不同的方式。

能够自学的班级就要发挥他们的自主探讨精神,并加以适当的引导;不能自主学习的班级或学生就要求咱们教师多讲些。

本节课的成功的地方:一、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平行线判定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通过创设一个疑问:能不能通过两直线平行,来取得同位角相等呢,自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试探,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平行线性质的探讨。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教案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2. 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 学生分组,每组46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中有两条平行线,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条线是什么关系吗?”2. 学生回答:“这两条线是平行的。

”二、新课导入1. 教师讲解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有什么性质呢?”3.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回答。

三、平行线的性质1. 教师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它们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2. 教师出示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并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3.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回答。

四、平行线的应用1. 教师出示一道题目,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回答。

五、课堂小结2. 学生回答。

六、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一道与平行线相关的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2. 学生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仍需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案探索自然之美——四年级科学《植物的生长》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和条件。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1. 教学背景
本次教学内容是关于平行线的性质,旨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方法。

2.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 平行线的定义;
-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 平行线的性质,如平行线之间的对应角相等等。

3. 教学过程
3.1 导入和激发兴趣
通过提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平行线的思考,激发研究兴趣。

3.2 知识讲授
简明扼要地讲解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方法,结合几个具体的示例进行说明。

3.3 练和巩固
设计一些练题,让学生通过练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3.4 总结和归纳
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4.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简洁明了的教学语言和具体的示例,让
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练题的设置也有助于巩固学
生的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然而,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在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
法时,可能没有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规律,导致学生在解题中
犯错的可能性较大。

下次教学中,我将更注重启发式教学,提供更
多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来判定平行线。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改进的空间。

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
时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本次旧营中学数学组组织的优质课评比,我对自己的参赛课做一下几点反思:
一、课堂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二、课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大多数同学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
四、复习导入时间稍长,导致后面练习时间过紧,对于平线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运用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前面应进行适当的删减;
五、推导过程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刚刚接触,正在尝试说理,学生的过程条理性有欠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与教学反思

5.3 平行线的性质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韩愈《送灵师》5.3.1 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平行线的性质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重点)2.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证明.(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窗户内窗的两条竖直的边是平行的,在推动过程中,两条竖直的边与窗户外框形成的两个角∠1、∠2有什么数量关系?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平行线的性质如图,AB∥CD,BE∥DF,∠B=65°,求∠D的度数.解析: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的性质可求出结论.解:∵AB∥CD,∴∠BED=∠B=65°.∵BE∥FD,∴∠BED+∠D=180°,∴∠D=180°-∠BED=180°-65°=115°.方法总结:已知平行线求角度,应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再结合已知条件进行转化.探究点二:平行线与角平分线的综合运用如图,DB∥FG∥EC,∠ACE=36°,AP平分∠BAC,∠PAG=12°,求∠ABD的度数.解析:先利用GF∥CE,易求∠CAG,而∠PAG=12°,可求得∠PAC=48°.由AP是∠BAC的角平分线,可求得∠BAP=48°,从而可求得∠BAG=∠BAP+∠PAG=48°+12°=60°,即可求得∠ABD的度数.解:∵FG∥EC,∴∠CAG=∠ACE=36°.∴∠PAC=∠CAG+∠PAG=36°+12°=48°.∵AP平分∠BAC,∴∠BAP=∠PAC=48°.∵DB∥FG,∴∠ABD=∠BAG=∠BAP+∠PAG=48°+12°=60°.方法总结:(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以得出角之间的相等或互补关系,利用角平线的定义,可以得出角之间的倍分关系;(2)求角的度数,可把一个角转化为一个与它相等的角或转化为已知角的和差.探究点三:平行线性质的探究应用如图,已知∠ABC.请你再画一个∠DEF,使DE∥AB,EF∥BC,且DE交BC边与点P.探究:∠ABC与∠DEF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解析: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解答即可.解:∠ABC与∠DEF的数量关是相等或互补.理由如下:如图①,因为DE∥AB,所以∠ABC=∠DPC.又因为EF∥BC,所以∠DEF=∠DPC,所以∠ABC=∠DEF.如图②,因为DE∥AB,所以∠ABC+∠DPB=180°.又因为EF∥BC,所以∠DEF =∠DPB,所以∠ABC+∠DEF=180°.故∠ABC与∠DEF的数量关系是相等或互补.方法总结画出满足条件的图形时,必须注意分情况讨论,即把所有满足条件的图形都要作出来.三、板书设计错误!错误!错误!错误!未指定书签。

【配套K12]七年级数学下册 5.3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配套K12]七年级数学下册 5.3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K12教育资源学习用资料
K12教育资源学习用资料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反思
1、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平行线判断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我通过创设一个疑问:能不能通过两直线平行,来得到同位角相等呢,自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平行线性质的探索。

2、整个课最突出的环节是平行线性质的得到过程,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白纸,三角板,在上课时学生通过自主画图进行探索,得到猜想,再通过验证发现的。

即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结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

在探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时,要求全体学生参与,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交流与合作。

3、在教学中,设计了知识的拓展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平行性质的理解。

4、在练习的设置过程中,从简到难,由简单的平行线性质的应用到平行线性质两步或三步运用,学生容易接受。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
1、在上课过程中,担心学生由于基础差,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所以新课教学时间过长,学生练习时间短。

2、由于课堂练习时间短,所以学生在灵活运用知识上还有欠缺,推理过程的书写格式还不够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数学下《5.3.1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课后随笔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

根据前一年的经验,很多时候学生会把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断方法弄混淆。

学生们不能理解性质和判断方法有何本质上的区别。

所以,虽然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平行线的性质,但是,在讲解的时候,会着重强调性质和判断方法的区别。

并且会着重强调什么时候应该用性质答题,什么时候应该用判断方法答题。

本节课的难点就在于平行线性质的应用。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多时候学生能够很流利的将性质背下来,但是,并不知道怎样应用。

所以会初步应用,并在后面的练习课着重于平行线性质的应用。

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并不能在当堂课得到很好的解决,毕竟,数学课的
知识应用的巩固一直都在实际做题中才能很好的加深学生的印象。

由于前面几节课的训练,很多学生已经适应了独立自学的方法。

所以,在这一节课中,教科书的十九页探究,完全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很多学生最后自己发现了平行线的性质的存在,并且独立的完成了教科书的思考题。

在这半个月的学习中,多数是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们并不能很好的完成。

不过,半个月下来,学生们已经逐渐适应,由开始的半讲半自学到现在的某节课可以完全自学。

当然,由于学生的基础薄弱性决定了不可能完全或者说是现在不可能完全达到学生可以完全实现自主学习。

并且由于班级的差异性,这种方法在两个班级中的适用性也不相同。

对于学习兴趣浓厚的班级可以实现这种方法,而对于本来就不喜欢甚至厌恶学习数学的班级来说,这样的方法并不适用。

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情况,应该有不同的方法。

能够
自学的班级就要发挥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并加以适当的引导;不能自主学习的班级或者学生就要求我们教师多讲些。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平行线判断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我通过创设一个疑问:能不能通过两直线平行,来得到同位角相等呢,自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平行线性质的探索。

2、整个课最突出的环节是平行线性质的得到过程,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白纸,三角板,在上课时学生通过自主画图进行探索,得到猜想,再通过验证发现的。

即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结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

在探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时,要求全体学生参与,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交流与合作。

3、在教学中,设计了知识的拓展环
节,加深了学生对平行性质的理解。

4、在练习的设置过程中,从简到难,由简单的平行线性质的应用到平行线性质两步或三步运用,学生容易接受。

重点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①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

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同位角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②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③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
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需要注意的地方:
1、不能完全让学生自学。

要循序渐进,在学生自学的时候,要多走,多看,多听,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不强,基础又较差,不能所有的章节都用自学,有的知识,还是要以教师讲为主。

2、要兼顾班级的差异性。

不同班级,不同方法。

3、耐心尤为重要。

要在学生不爱学习时及时转换教学方法,不能对学生失去耐心。

要不停的寻找适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并且逐步的培养其自学的能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区别运用存在问题。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