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禅与王维的山水诗
王维山水诗文献综述
王维山水诗文献综述王维山水诗文献综述王维一生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其思想是复杂的,我们不能单独说他只受某家思想影响。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王维山水诗文献综述,欢迎查看。
一、佛家思想与王维的山水诗张丽娟(2010)在《王维隐居终南期间佛教思想研究》中总结了学界对王维研究的现状:“国内学术界对王维的深入研究大体上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
此后,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连续不断地出现,至今蔚为大观。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教对王维生活方式的影响、佛教对王维文学创作手法与内涵的影响、王维诗表现的禅趣禅意和佛理等几个方面。
”由此可见佛教对王维的影响之大。
徐流奇(2010)在《禅学理念与王维诗风》中分析到:“王维前期诗歌受北宗禅思想影响,多为佛道禅理的直接传达;后期受南宗禅影响,将玄冥的禅意化入诗。
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禅宗审美观,尤其是对空寂之美的追求和赞颂和以自我心性的圆满和灵动为目标,并且将这种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融合为一体,最后导致王维诗歌空灵、清丽风格的形成。
这种诗风包含着空虚与灵动这对矛盾统一的二级。
同时作者还指出禅学理念对王维山水诗创作手法的影响,即:首先,在禅学理念指导下,山水诗做到形与意的完美结合;其次,诗歌能够艺术而辩证地处理动静描写使得意境玄远蕴藉;再次,王维诗歌的意象创构中多‘不拘形似’的运用;最后,多以简约的意象来表达意境,达到意多而笔少的境界。
”台湾学者林明昌(2011)在《非禅而禅——谈王维诗的禅化》中一改前人王维诗歌“禅化”的说法,认为王维诗歌禅化是后人解读的结果。
他从唐代禅诗传统说起,指出“唐代自有其神僧与禅诗传统,以此传统发展形成中国的禅诗谱系,而且这个谱系与王维诗并无关联”。
作者又从近代文艺学理论的角度运用多个学者的理论观点指出“后人将王维诗作解读为禅诗除因其习佛外,也有读者原本的解读权限”。
作者还总结了林柏仪、杜昭莹、皮述民、孙武昌、杜松柏等禅解王维诗的成果。
最后作者指出王维诗的解读由“非禅诗”转变为“禅诗”是由于解读方式和禅诗定义改变的结果。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导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很多人心中的思念,这是很多人心中的记忆,王维用他诗意般的笔记录了美好的山水,美好的思念,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到唐代,和王维一起体会禅意的净,体会山水的乐趣。
一、禅意萦绕的王维禅宗是中国的文化,她有深刻的佛教特色,并吸收了道家、玄学的思想,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主要内容。
在唐代时期,禅学文化快速发展,诗歌更是达到鼎盛时期,禅和诗结下了不解之缘,以禅入诗成为一代风气,孟浩然、常建等诗人都在这方面的造诣都颇深,诗作中的禅意都颇深,但王维将禅宗融入诗中的境界是其他人所不及的,其诗可称“字字入禅、句句含禅”他将禅学的淡、远、空、寂等思想渗入其诗,处处体现“静美、澄旷、寂悦”的禅意,王维曾写下“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禅韵盎然。
王维的很多诗中都透露出诗人内心那种随缘尽化、心气容和的人生态度;平淡空澈、任运无心的情感心态;静寂宁澹、神与物游的处事与观物方式。
好禅意萦绕的王维,好美的诗词歌赋,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禅意的世界,心灵似乎都得到了净化。
禅意对其诗歌影响甚为深远,他达到了诗禅合一的境界。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此诗不见半字说禅,不见一丝禅意,但当整首诗营造的意境一出却自然将禅意带出,表面上根本无意表现为禅悟、禅机,绝不刻意说禅,禅意不在字面上,而在境界中,也就是所谓的“绕路说禅”的阐释方法。
如他的《饭覆釜山僧》一诗所言文中不着禅字,但其精神意趣则是最透彻的禅,诗人已把对尘俗生活的认识和体悟提高到了“圣境”。
王维不止在诗中体现禅意,更是将禅的境界理解达到了顶峰,“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薄暮日已薄,禅寂日以固”。
细细读来,禅意尽显,绝美的意境、寂寥的感觉都将王维身上的禅风禅骨表现的益发深刻,直抵人心。
二、美不胜收的山水画王维的禅直接影响王维的作品,不论是诗歌还是画作,禅意都融入其中,他的诗如画卷,铺陈开来给人的感觉是空灵、是淡远的美不胜收。
试论禅宗思想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3以禅 法入诗 。早期 王维接 触 的是北禅 宗 ,重修 禅打 .
坐 ,在 《 旧唐书 ・王维传 》中称 他 “ 焚香 独坐 ,以禅 诵为
事 ” ,在 其 诗 中也 随处 看到 “ 寂 ” 、 “ 禅 安禅 ” 之类 字
眼 .如 :
二 、王 维 诗 歌 中禅 宗 思 想 的 三 种 表 现 方 式
诗 、 以禅趣入 诗 、以禅 法入诗 ,表现 出一种 宁静 、空寂 、淡远 的 艺术风格 ,而这也 正是 禅 宗思想 的体现 。诗人 把这 种 思想融入到诗 里 ,增 强 了诗 的美感 ,对中国 山水诗歌 的发展 产 生了深远地影 响。
【 键 词 】 维 禅 宗 思 想 诗 歌 创 作 关 王
影 响 ,要 摆 脱 这 种 痛 苦 ,就 容 易 从佛 教 中 去 寻 求 解 脱 了 , 用 佛 教 的 “ ” 理 来 消 除 内 心 的 痛 苦 。 更 为 甚 者 ,是 天 宝 空
十五年安 禄山攻 陷长 安 ,王维 迫任伪职 ,后来尽管 他因有 《 凝碧诗 》而得到肃 宗的宥免 ,并责授 太子中允 ,但 此事 对他 的打击 是巨大 的。仕 途上 的不 得志 ,使 他对佛 教产生
宁 静 的趣 味 。王 维把 学禅 中体悟 到 的 “ ” 、 “ ” 、 静 寂
“ ” 带 人 诗 歌 ,这 类 诗 往 往 不 用 禅 语 ,而 禅 意 十 足 。正 淡
王 维信佛 ,~方 面与 家庭 环境有关 。其母 崔氏长年诵
经 奉 佛 ,潜 移 默 化 ,而 其 弟 王 缙 “ 官 于 登 封 ,因 学 于 大 尝
到 开 元 二 十 二 年 才 被 张 九 龄 擢 为 右 拾 遗 。 正 当 他 振 奋 精
绿竹 含 新粉 ,红 莲落 故 衣 。渡 头烟 火 起 ,处 处采 菱 归 。 (《山居 即事 》 ) 这首 诗 为我 们 展 现 了夕 阳苍 茫 、柴 扉 虚掩 、仙 鹤 归 巢 、采菱人归 这些黄 昏时分最令人 感慨 的画面 ,读诗 时如 同置 身于其 中 ,仿 佛感受 到了时光 与人世 的消歇 流变 ,在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
他笔下的山水诗,含蕴山水清音,心境与自然浑然一体。
物我两忘、空灵清幽,独具禅思画意、意境之美,在诗苑中独树一帜。
王维的这种将山水诗的审美艺术和禅意的空灵宁静结合起来的创作手法,将其创作推向了顶峰。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欢送阅读借鉴。
一、王维的生平及佛教信仰王维(701-762),字摩诘,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在诗作中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诗人一生与佛教有着特殊而紧密的联系,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王维号摩诘居士。
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尽管如此,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诗人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肮脏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使诗作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在《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二、禅宗思想与王维思想的渊源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道、释三教并存、调和的方针,在入唐以后并没有大的改变,随着武后时代重佛教之风的盛行和大规模的寺庙建设、佛经翻译,佛教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开展。
禅与存有王维辋川诗析论
禅与存有:王维辋川诗析论一、前言:川鹿苑据《旧唐书》卷一九·下〈传〉所载:“(王维)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口,水周于舍下,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别为《川集》。
”从这段资料,我们可以知道王维在口营构了一处川别业,且曾经写了与裴迪唱酬的作品辑为《川集》。
史上曾有“终南别业”与“川别业”之辨但川二十景及其二十首诗作的范畴殆无疑义。
《全》卷一二八王维诗中有〈川集并序〉云:余别业在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宫槐陌、临湖亭、南、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竹里馆、辛夷坞、漆园、园等。
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
这段序文同样见于《王诘全集》中,清赵殿成注曾云:“唐书本传称维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川集》者,即此二十首,是盖当时自为一耳。
”《川诗》的辑成与川别业的环境,在历史上已极明确,但诗的精解及别业的旨义却乏人深论。
笔者以为川诗的美感来源及川别业营构的目的都与佛教有极深的关系。
王维自三十一岁贩依道光禅师后,精进佛理,诗文中也有不少论佛教名理的作品,川之作表面上虽只是自然山水的布置与描绘,其内在实有王维清修的理想寓托。
换言之,即川别业实际上如佛陀之鹿野苑,是王维心灵寓所,也是王维心中净土,川诗的终极内涵,不只是山水自然形象,而是作者契道的心灵语言。
本文之作,即希望借现象学的路径帮助诠解出川诗的终极内涵,提供品读这组诗的读者,更深入的解读方式。
王维的川,诗与画双绝,其实历来都有不少评赏,但论者只作吉光片羽的语言。
以诗来说,《而庵说唐诗》云:“诘精大雄氏之学,句句皆合圣教。
”《空同子》云:“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奉佛之应哉。
”二人虽能从王维受佛教影响的角度加以肯定,但所论不限于川诗。
《瀛奎律髓》与《朱子语录》则直接讨论到川诗。
方回《瀛奎律髓》云:右丞终南别业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
如川孟城坳、华子冈、茱、辛夷坞等诗,右丞唱,裴迪和,虽各不过五言四句,穷幽入元,学者当自细参则得之。
王维的以禅论诗
眉眼看书·王维的以禅论诗文/ 笑笑眉王维(701-761),字摩诘。
太原祁人。
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作大乐丞。
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到牵累,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二年擢为右拾遗。
天宝十五年安史叛军陷长安,王维扈从不及,为叛军所虏,乃服药取痢,伪称暗疾,但仍被迫接受伪官。
唐军收复长安后,凡为伪官者分等定罪,王维因任伪职时曾作《凝碧池》一诗诉说衷曲,同时他弟弟王缙愿削官为兄赎罪,故而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以尚书右丞终,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以般若力,生菩提家”(《赞佛文》),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
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与《维摩诘所说经》中维摩诘长者相应。
在经中,维摩诘长者通达甚深般若智慧神通广大,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
又,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
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以观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也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王维一生遍访名僧大德,“以玄谈为乐”,颇有所证悟。
据《神会语录》载,神会居南阳时,王维曾以修道解脱之事相询,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不假方便,直指心性妙圆。
王维听后很是吃惊,叹言:“大奇!”并说:“曾闻大德,皆未有作如此说。
”便与神会禅师“语经数日”,反复参究,深膺其旨,叹曰:“此南阳郡,有好大德,有佛法甚不可思议!”后来王维受神会之托,作《六祖能禅师碑铭》,极力称扬六祖大师:“世之至人,有证于此,得无漏不尽漏,度有为非无为者,其惟我曹溪禅师乎。
”《碑铭》中还谈到神会北上传法,因“世人未识”,遭受波折,“尤多抱玉之悲”的无奈,及“谓余知道,以颂见托”的缘起。
由此可以观见王维之于禅宗已独膺曹溪顿悟之旨,且妙解契道,颇得神会之认许。
他因受荷泽神会禅师所托,作《六祖能禅师碑铭》,成为后来研究禅宗史的重要史料。
佛教自西汉人传入我国,依附于“黄老之学”生存下来,经与三玄合流,到隋唐得到以充分发展。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以《鸟鸣涧》和《辛夷坞》为例
《 国古典 美学史 》 中 中说道 , 儒家 “ 它 ( 宗) 向大众化 , 者 ( 家) 它 ( 使 禅 走 后 道 使 禅宗 ) 向士大夫化 ”。8。 走 [1 ]s 何 为诗?刘勰 在《 心雕龙 》 文 中说 : 诗者 , 也 , “ 持 持人性 情 。 即诗是对 人之性情 的认 识与把 握 。刘 熙 ” 载 在《 艺概 》 中说道 :诗者 , “ 天地之 心 。“ ” 诗者 , 民之性情 也 。 他认 为诗 的本 质就 是 “ ” 天地 之 心” 是 “ , 民之 性情 ” 就是“ , 天人之合 ” 。由此 可见 , 是诗人 性情所 至 , 与禅宗 的“ 诗 诗 明心见 性” 也是有 着极大 地相通 说 与契合 的 。周 振甫在《 谈 以禅 喻诗 》 谈 中提到 , 宗佛法 的“ 如” 真 理) 禅 真 ( 不能 用语 言 文字来 表达 , 不能用 理性思 维 、 逻辑 思维来 表达 , 只能用 比喻隐语来 使人 参悟 。禅宗 认 为一切 事 物 中都体 现 了“ 如” 所 以 真 , 说 ,青 青翠竹 , “ 尽是法 身 ; 郁郁 黄花 , 非般若 。 无 ” 黑格 尔说过 :最接 近艺术 而 比艺术 高 一级 的领 域是 宗 教 。[ 1 管 宗 教未见 得 比艺术 更 高一 级 , “ ’] , 尽 。
系, 自中国化 的禅 宗产生之 后 , 宗对艺术 的渗 透 、 响远 远超 过基 督教 对 西方 艺 术 的影 响 。西 方基 督 禅 影
教 对艺术 的影响是 有形 的 , 主要 表现在 艺术题材 的 宗教化 上 , 宗对 艺术 的影 响 是无 形 的 , 入 到艺 且 禅 深 术 骨髓 的 , 以至于 发展到后 来 , 书画禅一 体化 。 诗 这种情 况的 出现颇耐 人寻味 , 中的奥妙不是 很容 易说 得清 楚 的 。 日本 的禅 宗研 究 专家 铃 木大 拙 其 倒是 谈 了一个很重要 的观 点 , 他说 :禅宗把 最得 意的东西用 诗而不 用哲 学显示 出来是 当然 的 , “ 因为 比起 理性来 , 禅宗 更愿意 亲近感性 , 以 , 所 就难 免 出现 诗 化 的倾 向 。[ ̄以 至于 出现 了禅 诗 , -C9 即佛 教 的诗 歌 , 主 要宣扬佛 理或者禅 意 、 禅趣 、 禅机 , 其特点 是富于 哲理和智 慧 , 给人 以深 刻的启迪 和教 益 。 就诗 、 的关系来 看 , 禅合 一 的倾 向在唐 代 的王 维 、 浩 然 、 应 物 的诗 作 中已 经 相 当 明显 了。 禅 诗 孟 韦 王 、 、 的不 少诗作 既是诗 又是禅 。诗 与 禅相 互 影 响 , 互作 用 , 孟 韦 相 如后 来元 好 问 所说 : 诗 为禅 客 添花 “
论禅学影响下的王维诗画
论禅学影响下的王维诗画禅学作为一种源远流长、深刻厚重的思想学派,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影响深远。
禅学的哲学思想、艺术情感和文化价值,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文学、美术等艺术领域。
王维作为唐代文学、美术的代表人物,特别是在诗歌和山水画领域的成就是前无古人,他的作品中融合了禅学的思想精髓和美学表现,对后世诗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禅学对王维诗画的影响,并从多个分面分析其体现。
一、禅学思想对王维诗画的精神韵味的影响二、禅学中的离合空寂对王维山水画的影响三、景深意象与禅学观念的关联四、禅意寂静与王维诗画的审美情趣五、禅学中“非我”、“无我”思想对王维画家工作的启示六、禅学中清净的情趣与王维的笔触音韵配合七、禅学的“因陀罗尼”对王维境界的延展性和深度的启示八、禅学中的“无常观”对王维诗画的审美效果的影响九、禅学中“缘起性空”思想对王维“境界法界”的表现总的来说,王维作为唐代优秀文艺家,在诗歌和山水画方面的创作成就让人们纷纷为之惊叹。
而在创作过程中,他对禅学思想的借鉴和运用是不可避免的,这在他的文艺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他将禅思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使得王维自己与世界、自然融为一体,借此启迪人们对于自然之美和生命之道的理解。
因此,对于王维诗画的探讨和研究,理清禅学和文化间的联系和转换,也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王维创作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1.禅学思想对王维诗画的精神韵味的影响这个提纲主要是探讨禅学思想对王维诗画的意境和精神内涵所造成的影响。
禅学强调寂静思考和净化心灵,体现人性之美、自然之美和宇宙之美。
而王维在其作品中也有着相似的审美追求,通过表现自然景色和人类感悟,表达生命的感动与激情。
王维用诗镜照出天地间万物的奥妙,将禅学的美学情调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2.禅学中的离合空寂对王维山水画的影响离合空寂是禅学的核心观念,也是王维山水画的一大特色。
王维画作中的离合空寂,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写实主义和传统笔墨画的意境和风格。
王维的描写山水的诗句精选
王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文章冠世,画绝古今〞。
“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其作品对我国古代诗歌影响深远。
下面是王维的描写山水的诗句,欢送参考阅读!1、?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6、?山中?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7、?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8、?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9、?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10、?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11、?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12、?送祢郎中?东郊春草色,驱马去悠悠。
况复乡山外,猿啼湘水流。
岛夷传露版,江馆候鸣驺。
卉服为诸吏,珠官拜本州。
孤莺吟远墅,野杏发山邮。
早晚方归奏,南中才忌秋。
13、?送钱少府还蓝田?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
手持平子赋,目送老莱衣。
每候山樱发,时同海燕归。
今年寒食酒,应是返柴扉。
14、?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袁付斌内容提要: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他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具有极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从王维诗的禅意的生成、禅意在诗中的体现和禅诗的审美等方面来探讨王维山水诗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一、禅意的生成1、家庭环境的熏染。
王维在《赞佛文》中称自己‚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
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能,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
又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
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其母崔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发修行,并因同乡的关系,师事一代名僧大照(《宋高僧传》记为大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大照禅师名普寂,是禅宗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神秀圆寂后,‚天下好释者咸师事之‛,唐中宗还特地下制‚令普寂代神秀统其法众‛,于是名望更高,‚王公士庶竞来礼谒‛,成为当时的佛教首领),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这对事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王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空灵之美、神韵缥缈和空明的境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把禅宗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具有独特风格。
王维(701-762),字摩诘,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作为中国士大夫文人的代表人物,王维与佛教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一生与佛教都有着特殊而又紧密的联系。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他的诗文里谈佛经、谈禅理,可谓是屡见不鲜。
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诗”,使诗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以至在他生前,好友苑盛《酬王维序》就认为其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观王(维)裴(迪)《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显然,不论是说王维“以佛入诗”,还是说其“以禅入诗”,都强调了王维诗歌与佛教禅理间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为此很多研究者都倾向于穿透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寂”、“静”等特质层面解读其蕴涵于其中之禅意。
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够很自由地表现禅的意境,决定性的原因在于诗与禅的价值取向、情感特征、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巧妙联系。
本文尝试突破前人的审美视角,拟从王维对山水诗构思设计、描写手法、艺术表达三个层面的细腻特质捕捉沉淀于其中的禅意、禅理、禅趣。
一、构思设计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禅宗信奉“梵我合一”,“我心就是一切”的世界观。
在直觉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中“我”与自然溶为了一体,区别与界限消失了,“我”的情感、“本心”注入到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中,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也成为“我”,表现“我”的心境与思想。
论禅宗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的影响
园诗派的杰 出代表 。 本文即拟就 禅学 对王 维 山水 田 园诗意 境 的影 响 , 谈 几 点 自己 的 看法 。
中 国 山水 田 园 诗 的 发展 , 主 要 是 围 绕 “ 意 ”和 “ 境 ”两者 间的 关系而发 展的 。 在诗 歌 中 描 写 山 水 , 《诗 经 》、 《楚 辞 》已 经 出 现 , 象 《诗 经 》中的 “ 昔 我 往 矣 , 杨柳 依 依 ∃ 今我 来 思 , 雨 雪 霏 霏 ” , 以及 《楚 辞 》中 的 “妈 媚 兮 秋风 , 洞 庭波 兮 木 叶下 。 ”不 失为 很 好 的 描 绘风景 的名句 。 然而 , 它们在 诗歌 中只是 处 于从属 的地 位 , 它 们的存在 只为 托物 起 兴 服务 , 还 没有 作 为独 立 的审美 对 象 进 入 人 们的审 美意识 。 魏晋 时期 , 玄学 兴起 , 文 人 们寄情 于 山水 , 然 而 , 他 们 只是 重 视 山 水 外 形 下所 蕴 含 的玄理 , 山水 仅 只 是 玄 理 的外 现 或载体 , 人 们只重其形 , 而未挖掘 山水本 身所 蕴 含 的意 义 。 真正 的 山水派 诗作 , 应 从 谢 灵 运 始 。 由于 政 治上 的失意 , 谢 灵运 醉心
崇梵僧, 素 梵僧 , 秋 归覆釜 春不 还 。 落花 啼 乌纷 纷 乱 , 涧 户 山 窗寂 寂 闲。 峡 里 谁 知 有 人 事 , 郡 中遥 望空 云
再看 王 维的《萍池 》& 春池 深 且广 , 会待径 舟回 。 靡 靡绿 萍合 , 垂杨 扫复平 。
这 里 , 作 者 的精 神世 界 已完 全 净化 、 升 华 , 彻 底 融化 到 具体的 物象 中去 , 仿 佛 只是 自 然 的 原 本 状 态 。 这 是 一 种更高级 不 着 痕迹 的 微妙 复归 和还 原 , 也 是更 高程 度 的“意 ”
禅心与道味的交融——王维山水诗论说
王维 山水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说
伍 微 微
盛唐山水诗人王维 ,历来被誉为 “ 诗佛 ”,其诗深得佛 禅 思想的精髓 ,风格 空灵飘逸 ,境 界寂 静隽秀 。值得我们 关 注 的是王维身处儒 、佛、道三教并 行的大唐盛世 ,对 社会 思 潮 与 宗 教 的 认 识 与接 受 采 取 了兼 容 并 蓄 的 态 度 ,不 仅 深 受 佛 禅 的 影 响 ,也 深 受道 教 的 侵 染 。在 王 维 的 山 水 诗 中 ,禅 心 是 其显色 ,道味则是其 底色 ,两者交相辉 映,使诗歌呈 现出深 厚 的 思 想 内蕴 与独 特 的艺 术 魅 力 。 为缘尽 ,云起为缘起 ,行于起处 ,止于止处 ,随性 自如 ,随 缘 自现,那份淡泊 自如的本性流露在字 里行间 。这种无可 无 不可 的 心 态 又 与 “ ” 暗 合 , 显 示 出道 教 的 底 色 。王 维 所 好 道 的 “ ”应是老庄 之道 。士大夫们把道 教思想作为一种修 为 道 静心的精神方式与 生活方式, 以求达到 空灵澄 明、超然物 外 的境界 。 “ ”的特 点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欲无望 ,这 正合 道 乎王维半官半 隐的生活方式 :在 官则尽职位之责 ,在 山则享 山水 之趣 ,这 与佛 教 的 随缘 任 运 是 相 通 的 。 由此观之 ,禅宗的坐禅修 心与道教的心斋坐 忘在 王维 的 思想上得到 了交融,它们成为王维 思想上的理念 支撑 ,使王 维进入 了心如 止水、物我两忘 的思想境界 ,并渗透 到王维 的 山水 诗 中 。
行 到 水 穷 处 ,坐 看 云 起 时 。偶 然植 林 叟 , 笑 看 无还 期 。
交融的审美追求:自然之美
王维早年多才多艺 ,工书善画 ,风神 朗逸,深为权贵眷 重 。后 仕 途 受 阻 ,遂 选 择 了 半 官 半 隐 的生 活 , 虽 然 没 有 出 家 为僧 ,但是淡泊名利 ,远 离尘世 ,逃避 纷争 ,以禅诵 为事 。 据 《 旧唐书》记载 : “ ( 王维 )晚年长 斋,不衣文采 。得宋 之 问 蓝 田别 墅 ,在 辋 口。 … … 退 朝 以后 , 焚 香 独 坐 , 以禅 诵 为事 。妻亡 ,不再娶 ,三十年孤 居一室 ,屏绝尘 累。 ”『可 6 ’ 见王维晚年生活 以吃斋奉佛为 中心 ,以禅宗精神对抗 世俗黑 暗,湖 光山色 成了他失意灵魂的栖息地 。 道 教思 想亦 为王 维 思想注 入 了 自然色 彩 。庄子 的 “ 逍 遥 ”、 “ 齐物 ”等思想对王维 的诗歌创作与人生 理念产生 了 重 要 的 影 响 。 《 子 ・ 物 论 》 云 : “ 天 地 者 , 古 之 所 大 庄 齐 夫 也 ,而 黄帝尧舜 所共美 也” ; 《 庄子・ 知北游 》云 : “ 天地 有大美而不 言”等 。庄子认为 “ 大美 ”即是 自然 之美 ,并从 人生 意义的高度对 自然进 行审美观照 ,自然 无为的本性 与人 生 的意义是相通 的。只有 以一种顺应道 的态 度去体察人生 , 才 能体 悟和实现个体 的 自由存 在 ,这种生存 美学在王维诗歌 中就演绎为人与大 自然亲密无间地交融。 中国古代美学惯 于把 审美与人生哲 学密切联系 ,视 审美 为一 种 生存 状 态 与 生 活 方 式 , 倡 导 由审 美追 求 进 入 人 生 境 界 的建构 。这种 自然 审美意识深深地积 淀在传统知识分子 的文 化 心理结构之 中,以 山水诗 的形式 突出地表现 出来 。诚 然 , 不是所有描写 山水的诗都是 山水诗 。 “ 我们称某一 首诗为 山 水诗 ,是 因为 山水解 脱其衬托 的次 要的作用而成为 诗中美学 的主位对 象 ,本样 自存 。”【王维 的山水诗 是中 国古代 山水 诗的典范 ,其艺术魅力不仅在 于他发现了 自然 山水之美 ,把
试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和禅意
“ 禅意” 完美融合的诗歌新境界 , 从而拓宽了读者的审美潜 者似僧。 ” ( 《 空同子》 ) 所谓“ 卑者似僧” 多指这一类以禅语 能和审美空间。 人诗者。 如《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人》 : “ 了 观四大因, 根性 王维笃信佛教 , 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何所有。 妄计苟不生, 是身孰休咎。 色声何谓客, 阴界谁复 密切相关。 王维祖籍太原, 后其父迁徙于蒲州 , 生于长安。 守。徒言莲花 目, 岂恶杨枝肘。既饱香积饭 , 不醉声闻酒。 王维出身于一个佛教气氛很浓厚的家庭, 母亲崔氏是一位 有无 断 常 见 , 生 灭 幻 梦 受。即病 即 实 相, 趋 空 定 狂 虔诚的佛教徒 , 曾师事大照禅师, 并且他的全家与这位佛教 走。……”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 作者却用禅宗的思想来解
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像, 言有尽而意无穷” ( 《 沧浪诗 话》 ) 。 因此王维的以禅入诗, 使诗境空灵超越, 形成了 “ 闲、 静、 淡、 远” 的独特风格。他的诗歌以禅入诗, 或以禅 趣取胜, 或以禅意迷人, 是严羽说的“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 的典型代表。 以禅入诗 。 诗意盎然的禅趣
摘
要: 王维是 盛唐 著名的山水田 园诗人之 一 , 他的诗 空灵飘逸 , 意味 隽永 , 富有禅趣 与禅 意, 开创 了“ 以禅入
诗”, 将“ 禅趣 ” “ 禅意” 完美融合 的诗歌新境界 。这与他 一生与佛教 结下不解之缘 有着十分 密切的关 系。 关键词 : 王维 ; 山水诗 ; 禅趣 ; 禅 意
一
然意境来显露其禅趣禅心。然而对于 自然山水, 他又是 以 超然物外的审美心态对大 自然体察默思, 在对 自然景物的
论王维山水诗与宋代山水画的禅宗美学观
一
王维 山水诗 已入禅 , 二者 同样属于 一种超逻辑 和超概念 的 体验 , 这种体验又被他 融入 了画境 之 中, 出现 了“ 画中有诗” 的禅
。
早 慧, 工诗 善画 , 博学 多艺。十五岁 即谋求功名 , 二十岁 中
机。 虽然我们 不能直接 体验其 画作 的禅境 , 助他 的诗作 , 但借 可
以达到主体和客体 、 心和 物的融合 , 也就是禅 宗的“ 即心是佛” 的
进 士, 任太乐丞 。后 因署 中伶人舞黄狮子事 受到 牵累, 贬为济州
司仓 参 军。 开元 十 四年 ( 元 76 复到 淇上 为 官 , 隐居淇 公 2 年) 后 上。开元 十七年, 回长 安闲居 , 并从荐福 寺道 光禅师学佛。开元 二十三年春 , 擢升为右拾遗 , 史称“ 王右 丞” 。开元 二十九年 春 曾
里馆》 ; 户寂 无人 , 纷开且 落(辛夷坞》 ; )涧 纷 《 )等等。王 维后期
山水诗 正是超 越 了以心逐 物 的局 限 , 上升到禅 宗的无心 自然之 境界 , 入 了不写入 而有人 , 进 写人 而不 见人 的“ 无我之境 ” 。
见语依依。 即此羡 闲逸 , 吟《 怅然 式微》 ” 。
一
王 维 的《 鸣 涧》 有异 曲同工之 效 :人 闲桂 花 落 , 静春 山 鸟 具 “ 夜 空。月 出惊 山鸟 , 时鸣春涧中。在王维 的这首诗 中, ” 作为观景主 体 的人 已 隐去 , 出诗人 有意在意境上入禅 , 被 衬托 而不是直指某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王维 山水 诗 的禅机 画意
中国的 山水 田园诗在 魏 晋南北朝 时期 以谢 灵运 、 陶渊 明等 人为代表 , 形成 了一次发展的高潮。第二个 高潮则发 生在 唐代 , 以王维、 浩然等人 为代 表 , 以王维的 山水诗最 能体现禅 宗的 孟 又
王维和他的禅诗
王维和他的禅诗禅宗是中国人的佛教。
王维因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笃信佛,精通佛教义理,兼习大成空宗、有宗的各派经典,形成了自己的佛学体系,创作出大量具有佛理、禅趣的诗歌,现存佛教诗40余首,被后人誉为"诗佛"。
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不轻的分量,诗人们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生活背景以及不同的文人气质,使得他们在面对相同意象时产生不同的感受,决定了赋予意象不同的象征意义。
意象,也是我们探究古诗的最有效方式。
而“禅诗往往选用代表着禅宗思想的象征如莲花、兰若、精舍等等,文字上往往带有“空”、“寂”等代表禅宗思想的字眼,在意境上往往包含“生灭”、“空色” 等佛理禅趣,在场景上往往是与僧侣、居士的往来互答诗。
我们将具有这些元素的诗歌称作禅诗。
”其中的莲花就常在王维的诗中出现,“莲”字在王维的诗中共出现了14次,“荷”字在王维诗中共出现了7次。
“在王维的佛理诗和山水诗中,“莲花”意象在王维诗中有三种不同的指向:对大乘经典的理解与认识;对出淤泥而不染品性的标榜;证得佛法后融会贯通,只见禅味不见禅迹的呈现。
”当然除了莲花意象外为云、月、鸟、钟、深林、山涧等意象也常出现在王维的诗中。
也“正是因为云、月、鸟、钟、深林、山涧等特有的意象,先以各自的审美诉求与表述来展示不同的情感体验,或虚幻飘渺、或空灵澄澈、或悠扬深邃、或俊洁洒脱,在将这些丰满的、各异的意象聚合起来,便成就了独一无二的“诗佛”。
”禅宗思想贯穿了王维的一生,他逐渐经历了接触、修行、开悟三个阶段,在顿悟后,他的文学作品走向成熟。
王维从禅宗那里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空”性,其的禅修也是围绕“空”展开的王维的诗歌里也大量使用了“空”字,“空”字一共出现了98次。
“王维以禅宗的“空”观察世界万物,他诗中所描绘的自然万物都是他心灵的映照。
“王维诗歌里的“空”主要表现了三层意思:用虚幻不可捉摸的诗境衬托现实世界里事物的不实本质;以外界的空旷写心空;万法如幻,无有定相的世事无常。
【王维的山水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的山水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王维的山水诗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其诗作文字优美,自然清新,意境恬淡,无论边塞诗、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多才多艺,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还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以下是王维的山水诗,欢送阅读。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看淡官场。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和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一时期,王维沉浸于隐居山林的宁静自在心境中,将其诗、画、乐、禅等方面造诣相融合,写下不少山水诗传世佳作。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寂静无人的山里,刚刚下过一场雨,初秋的黄昏,空气清新凉爽。
明月高挂天心,照进茂密的松林,洒落一地斑驳的树影。
清澈的泉水在光滑的岩石上叮咚流淌,水波映着月色,闪动着银亮的微光。
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歌声笑语,几个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
亭亭玉立的荷花纷纷摇动,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荷塘月色的宁静。
任凭春天的芳菲消逝吧,此时的秋色如此美妙,令人流连忘返。
这首诗很有画面感,将秋日黄昏雨后山中的美景鲜活生动地呈现出来,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远离世俗,亲近自然美景,安乐于山林生活的禅意思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句强调了诗人的心意,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全诗不事雕凿,天然入妙,高步瀛评曰:“随意挥写,得大自在。
〞〔《唐宋诗举要》〕《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月夜,独坐在幽静的竹林里,间或弹弹古琴,间或长声吼叫。
竹林僻静幽深,无人知晓,恰有一轮明月悬挂空中,洒下银白的月光,与诗人作伴。
谈“以禅论诗”——以王维山水诗为例
95品 评谈“以禅论诗”——以王维山水诗为例柯 昱在《沧浪诗话》中,严羽提出“论诗如论禅”,同时指出,盛唐之诗为禅中上乘之品。
而盛唐诗人中,王维享有“诗佛”的美誉,其山水诗蕴含丰富的禅学意味。
实际上,“以禅论诗”的真正核心在于“妙悟”,本文以王维的山水诗作为研究对象,以“妙悟”作为切入口,论证“以禅论诗”的方法在诗歌鉴赏实践中运用的可行性。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一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诗歌美学著作,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在这部著作中,严羽提到“论诗如论禅”,开辟了以禅喻诗的论诗方式。
同时,严羽进行分级,将盛唐之诗列为禅中第一义,又将诗道的核心归于妙悟。
运用“以禅论诗”的方法论作为指导,鉴赏盛唐诗人王维所擅长的山水诗中的妙悟,人们可以一睹禅中第一义之风采。
分析诗中禅意,也是严羽诗论的一次实践尝试。
一、“以禅论诗”之争在《沧浪诗话·诗辨》中,严羽说:“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
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
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
”严羽所述的“论诗如论禅”,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其中,一个主要争论为:严羽“以禅喻诗”是否必要,这直接关系到这个方法是否能成立的问题。
一些诗学学者认为,不必借禅为喻,甚至反对“以禅喻诗”,认为这种方法会阻碍诗的发展。
例如,与严羽处于同时期的刘克庄认为:“诗之不可为禅,犹禅之不可为诗也。
何君合二为一,余所不晓。
夫至言妙义,固不在于语言文字,然舍真实而求虚幻,厌切96品 评近而慕阔远,久而忘返,愚恐君之禅进而诗退矣。
”相反,一些诗家学者甚为推崇严羽的“以禅喻诗”,明代都穆《南濠诗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严沧浪谓论诗如论禅:‘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 - 诗词名句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诗词名句篇1: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唐代诗人王维,幼年深受其母亲尚佛的影响,成年之后追随禅师潜修禅法,晚年更加笃信佛教归心于佛。
在其留存下来的三百七十多首诗歌中,多呈现出鲜明的佛理思想痕迹,同时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诗情画意见长,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诗作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
一.王维尚佛的缘由及过程唐代是中国佛教全面成熟的阶段,诗人擅佛也是平常之事。
王维从小深受其母亲信佛思想的熏陶,他的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不到三十岁就拜道光禅师门下;公元740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大师神会相遇。
王维问及“若为修道得解脱”之法。
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于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自此,王维开始对神会顿悟的南宗佛法颇具倾心。
《旧唐书》记载王维: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档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王维曾为慧能大师作碑铭,任侍御使出使南阳时遇慧能弟子神会宣扬禅宗心要,一见倾心,又与慧能再传弟子马祖道一深有交情,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其深。
王维赞慧能大师:“举手投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性怀海。
‘这也可以看作是王维自己的境界。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坛经》)除却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于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
王维最早谈到佛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表明其对佛教的信仰己日益牢固。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是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
当时,王维因为仕途的失意而萌生隐遁的思想,遂开始倾心于佛教,寻求解脱。
两年后,王维居长安,即从荐佛寺道光禅师学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禅与王维的山水诗袁冲内容摘要:王维的山水诗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史上的重要地位,他诗中的山水景物表现,既构成了一种“禅”的状态,也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无论从哲学境界还是艺术境界而言,都达到了一个极灿烂极澄明的层次。
而他早期的诗歌大都情调昂扬,气概豪迈。
缘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是和他将禅融入诗中,把禅宗理论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有关。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以禅入诗在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在中国诗史上,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早年有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写了许多关于边塞、游侠的诗,大都情调昂扬,气概豪迈①。
如《使至塞上》云:“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此诗以英雄豪迈之气融贯于出色的景物描写之中,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
但真正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并不是这种英气豪迈的诗,而是他饱含禅味的山水诗。
而他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把禅学理论作为自己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有关的,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笔者就禅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禅与诗的结合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禅宗思想与山水诗的创作唐代文士普遍崇佛,几乎所有名件经传或名不见经传的文人.士大夫都于佛教尤其是禅有着密切的联系,崇佛唐代社会的风气。
唐诗与佛教之间的渊源就更为深刻了,名诗人礼佛是平常不过的事情,其诗风﹑诗理也浸透了佛的气息②。
的诗人王维,字摩诘,他的名字就是取自佛教的维摩诘居士。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称王维为“诗佛”,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清代王渔洋说,王维的山水诗“字字入禅,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也就是说,王维的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传出了禅的意蕴。
“至于王、孟一派描写田园山水的诗篇,则风貌大抵清远幽雅……”③。
王维为何能独辟蹊径,创造出这样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来呢?我认为,是由于他把禅学应用于他的山水诗创作,将禅与诗相互融合的结果。
唐代,禅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影响,禅学流行,文士对禅的兴趣逐渐加深,特别是南宗惠能一系广返流传之后,禅宗对文士的影响与日俱增. 《旧唐书·王维传》曾提到王维“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王维在自己的诗中也多次写到“闲居净坐”的乐趣。
如:“竹径从初地,蓬峰出化城。
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登辨觉寺》)“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秋夜独坐》)“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书事》)从上述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的“闲居净坐”一般都带有禅定禅观的目的,但在“净坐”之时,又并非枯寂息念,而是耳有所闻、眼有所见、心有所感、思有所悟的。
当然,在更多的时候,王维的禅观修习并非采取净坐的方式,而是如南宗禅师们常说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永嘉玄觉《证道歌》)采取的是一种“山林优游禅”的修习方式,就在这种“境静林间独自游”的生活中,诗人既获得了“心法双忘性即真”的证语,也获得了无人干扰、心清境静的静美享受,一首首意境优美、含蕴深邃的山水诗禅诗的融合中诞生了。
我们认为,禅宗思想与山水诗的创作能在这里得到融合,除了“禅与诗在美学思维方面具有相通性④”这一因素之外,还与王维本人对解脱方式的认识有关。
他在《叹白发》诗中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又在《山中示弟》诗中说:“山林吾丧我。
”而《饭覆釜山僧》诗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
”可见他是有意将自己一生的烦恼痛苦消除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的。
换言之,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式,这样,他就必然要通过对禅学的参悟和实践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禅宗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获得自在.而中国文人徜徉于的自然中也是为了享受“天人合一”的自由境界.在这一种境界中获得一种解脱、自由、轻松、愉悦、和谐的感受.“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木兰柴》)“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文杏馆》)“逶迤南端水,明灭青林端。
”(《北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辛夷坞》)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清寂、静谧,既生灭无常但又充满生机,无牵无挂,无缚无碍,一任自然,自由兴作,诗人王维便正是通过这种即自然之真,悟自然之性理来回归自然的。
在与大自然之真的融和契合之中,诗人感到了愉悦,也得到了解脱。
然而,当他沉浸在那由彩翠、白云、青林、红萼组成的大自然境界中时,他能不感到美吗?何况佛教之色空观还一再强调要因色悟空,因空见色呢?可以说,不知大自然纷繁变幻的妙有之美,便不可能悟得世界万物虚幻无常的真空之理,因此,像王维这样一位有着对美的敏锐感受力的艺术家兼诗人,是应该比一般人更具备体悟佛理的灵心慧性的。
“一个人天机清妙,自然充满睿智。
习艺者具备,则悟性好,能通于艺,进而翻出新境,有所创造,所谓参于造化,聪耳净目,收视反听,心灵细腻而自由,自能智照深远,妙悟艺境与人生。
⑤”当他徜徉在大自然境界中时,自己那“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虚空寂静而自由自在的空性便与“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偶成》)的自然山水有了亲密的契合,就在这朗然见物之性与物之境的同时,也见出了我之性与我之境。
正因为“我”之性已去除了一切对于世俗妄念的执著,所以在已复其本真的诗人王维那里,当他与各得其所、自由兴作的自然万物相遇的时候,便能以己之性空之真去与万物生灭变幻之真相契合,此时诗人心中鸟飞鸟鸣,花开花落,一片化机,天真自露,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归一,诗人的生命存在便在此中得到了自由解脱,他的本真也在此澄明朗现。
诗人在这种境界中,心灵得到了解脱。
“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诗辩》二者何以相互作用.王维是深谙“真空妙有,无异无碍”的禅家三昧的。
他十分注重观有悟空,双遮双照。
所以才能“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摘露葵”(《积雨辋川庄作》),“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
就是他借对大自然物象的关照才达到的进行宗教修习的一种境界。
在他的不少山水诗中,也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照,表现出深邃精致的“色空如一”的思想。
如《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又如《北坨》:“北坨湖水北,杂树映朱栏。
迤逦南川水,明灭青林端”。
都是对大自然一种深层禅意的观照。
当禅学思想与山水诗的创造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他的诗便构成了“禅”的状态,也在山水景物中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无论从哲学和审美的角度,都达到了一个极灿烂澄明的层次。
王维的这些山水诗为什么能形成如此深邃玄冥的境界?因为诗人对山水自然美的体验已经进入佛教空幻寂灭义理层次了。
道家说:“杀身者不死”,就是说,当人觉悟到生命无常的时候,也就证悟到了自己的本性不过是虚空,由此而产生的对纷浮世事不粘不滞、无执无求的态度便是一种解脱,经由解脱而达到自由之后,人就彻底去蔽了,在澄明无蔽的境界中,人也就返回到了本真,获得了清净无染的自性,把握到了生命。
所谓“一切生灭者,象征着永恒”,在宇宙自然之中,无论是人是物,是一花一草,一鸟一石,还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时时处在生灭无常、变动不居中。
无常便是事物的本质,刹那便是世界的永恒。
王维诗中那时明时灭的彩翠,合而复开的绿萍,转瞬即逝的夕阳,若隐若现的湖水,都是诗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王船山语)的杰作,是他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已经到达哲学层次或宗教层次的产物。
在这样的艺术意境之中,理即是事,事即是理,一切都如同天珠交涉,互映互证,融彻贯注。
这,就是璀灿的反光,在这种璀灿的反光里,人与物,事与理,无限的时间与无穷的空间,一切都在对刹那永恒这一本真之美的体验中高度融合统一了,而我们的诗人于其中所领悟到的也不仅是的自然的物态天趣,而是一种宇宙人生的哲理了.二.以禅入诗,表现禅宗思想唐代由于禅宗顺应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它发展特别迅速,后来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教大.王维钟情于禅,受禅宗的影响颇深.他的许多山水诗中,都渗透着禅学思想.他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在诗中表现出深邃精致的“色空一如”思想。
如:“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木兰柴》) “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阑。
逶迤南端水,明灭青林端。
”(《北垞》)这两首诗都是眺望远景所作。
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在观照景物时,特别注意对景物的光与色彩的捕捉,他正是通过夕照中的飞鸟、山岚和彩翠的明灭闪烁、瞬息变幻的奇妙景色的表现,通过对湖对岸青翠的树林后面,北垞水波光如同一条银白色的缎带时隐时现、变幻不定的现象的描绘,来表达出事物都是刹那生灭、无常无我、虚幻不实的深深禅意的。
与上述两诗表达出相同“色空”、“无常”思想的还有《华子冈》诗:“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
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
”这首诗则直接写出了诗人登上华子冈眺望远景的深沉感触:飞鸟向无尽头的天边飞去,只在转瞬之间就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仅留下一片绵延起伏的群山,在秋空下默默地无言地伫立。
这一切令深知空寂禅理而又多愁善感的诗人惆怅万分,人生、世事难道不也是这样幻灭无常的吗?在这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理禅意得到了极为生动形象的演示。
禅宗的“无我之境”也在王维的诗中体现。
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爰。
倚杖柴门外,林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俞叟,狂歌五柳前”。
诗中“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应成趣,达到了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⑥又如《戏题盘石》,“可怜盘石临水泉,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开。
”此诗当作于辋川隐居时。
写杨花飘飞的春季,诗人在大石之上临水饮酒的闲逸之趣。
诗虽短,却有微妙的禅机。
诗人隐身山水之中,悠然自适,在身心完全放松之际,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仿佛自己也成了自然界的一员,与垂杨春风心意相通。
在这里,诗人找到了自然本真状态的自我。
再看《等河北城楼作》:“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
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正因为“我”之境已去除了一切来自世俗浮华的遮蔽,所以它朗然澄澈如天地之鉴,一切万物可以在此光明晶洁的虚空中自由往来,万物得以历历朗现,它们变换无时但又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