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带下).doc

合集下载

唐吉父妇科医案选录

唐吉父妇科医案选录

唐吉父妇科医案选录(一)带下病案一:脾虚不固李××,39岁,1972年9月4日。

经行三日而净,经后白带甚多,色赤如赭,腰酸乏力,少腹左侧隐隐作痛。

脉细弦,舌苔薄腻,质淡而胖,拟扶脾土而固束带脉。

党参9g,生白术6g,淮山药12g,芡实12g,碎米荠12g,椿根皮12g,乌贼骨12g,煅牡蛎18g,棕榈子12g,赤石脂12g,柴胡9g,制香附9g。

七剂。

按:《妇科玉尺》曰:带下原因之一,“因气虚,脾精不能上升而下陷也。

”明·吴昆曰:“气陷下焦则白带,血陷下焦则赤带,必涩药止之。

”本例经后气血两虚脾气下陷,带脉不固,是以带多而色赤如赭。

舌质淡胖,乃气血虚之明证。

方用参、术、山药,益气健脾;芡实、椿根皮、乌贼骨、煅牡蛎收涩止带;棕榈子、赤石脂涩敛止血;辅以柴胡、香附疏肝理气止痛,柴胡兼有升阳作用。

其中碎米荠能收涩止带,与白术、山药、芡实为伍,治脾虚带多有良效,唐老习用之。

案二:肝火经热蒋××,30岁,1972年10月8日。

白带多而色黄,阴道内刺刺作痛。

脉细数,舌苔薄黄腻,恐系阴道内有炎症。

肝经湿热下法,治以泻肝经之火,而清下焦湿热。

龙胆草6g,木通6g,细生地9g,黑山栀6g,炒条芩6g,川柏6g,泽泻6g,车前子18g,赤芍6g,苦参9g。

七剂。

按:《妇科玉尺》曰:带下之症,“湿热壅滞,小便赤涩,龙胆泻肝汤”主之。

本例带下色黄,阴道刺痛,脉细数,舌苔黄腻,显系肝经湿热下泄,故以龙胆泻肝汤的龙胆草、山栀、木通、黄芩、泽泻、车前子等泻肝经实火,泄下焦湿热为主,佐以黄柏、苦参清下燥湿,复以赤芍、生地,凉血清热,药简御繁,主次分明。

西医所谓“滴虫性阴道炎”的临床症状,以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而呈灰黄色,阴道有灼热疼痛感。

唐老熟谙西医之说,故曰:“恐系阴道内有炎症。

”方中苦参一药不仅能清热燥湿,且具有杀虫作用。

案三:热毒壅滞张××,27岁,1972年9月9日。

【火神派名老中医医案】祝味菊经典医案赏析带下

【火神派名老中医医案】祝味菊经典医案赏析带下

【⽕神派名⽼中医医案】祝味菊经典医案赏析带下带下盛⼩姐,症状表现:带下,脉息濡细。

证属阳虚中寒,脾湿下陷,治当与温中理脾,⽅⽤附⼦理中汤化裁。

药⽤:黄厚附9g,漂苍术6g,⽣⽩术9g,炮姜炭6g,⼤腹⽪9g,带⽪苓15g,⼤黄炭12g,胡芦巴6g,⽩鸡冠炭9g,桑寄⽣12g。

⼆诊:带下瘥,腹泻,脉细迟。

再与温中理脾,仍⽤桂附理中汤化裁。

药⽤:黄厚附12g,川桂枝4.5g,炮姜6g,⽣⽩术15g,西砂仁6g,⽣⾕芽12g,⼤黄炭6g,带⽪苓15g,破故纸12g,益智仁9g。

【评析】带下属于湿邪为盛,湿为阴邪,⾮阳不化。

治宜扶阳抑阴,⽅⽤附⼦理中汤化裁为正治之法。

但⽅中⼈参,祝味菊多舍⽽不⽤。

这是因为,祝味菊认为:“正⽓虚者,宁⽤附⼦⽽不⽤⼈参,以附⼦⾛⽽⼈参守也。

”除湿之品,必⽤利湿化浊之品,⽽湿浊去有两奈道路:⼀是从⼩便,⼆是从⼤便。

⽅中所加药物⽆⾮是增强⼆便之利湿浊之品。

阳虚以脾肾为中⼼,⽽益肾收敛之品具有双重作⽤,加⽤可提⾼临床疗效。

图书信息图书名称:祝附⼦--祝味菊(⽕神派著名医家系列丛书)图书作者:傅⽂录编著出版公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7⽉图书推荐祝味菊(1884——1951)先⽣,20世纪初(民国时期)上海著名医家,“学贯中西。

擅⽤附⼦”(《海派中医》语),⼈送雅号“祝附⼦”,为沪上⽕神派领军⼈物。

傅⽂录编著的《祝附⼦(祝味菊)/⽕神派著名医家系列丛书》从⽣平轶事、学术思想、后世传承、医案评析等⽅⾯,对祝味菊的学术思想进⾏了详尽、客观、公正的分析、归纳与论述,对于学习、研究祝味菊学术思想,传承祝⽒学派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与现实意义。

祝⽒《伤寒质难》⼀书为⽕神派临床研习的读本。

版权申明以上⽂章来源搜集于⽹络,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

请勿⽤作商务⽤途。

关于本公众号1、感谢关注本公众号,本公众号纯属个⼈兴趣。

纯属公益类型中医学习交流公众号。

中医医案(带下)

中医医案(带下)

中医医案(带下)例一余××,女,32岁,搬运工人。

初诊日期:1975年5月21日。

患者服长效避孕药已一年,近月来白带增多为水样。

胃纳差,口淡,睡眠欠佳,尿量减少,大便两天一次,面部色素沉着明显,舌淡白,唇色亦淡,脉沉滑略弦。

辨证,脾肾虚损带下。

治法:健脾固肾,收敛止带。

方药:菟丝子25克、白术15克、炙甘草10克、白芍10克、海螵蛸15克、白芷10克、岗稔根30克,4剂。

5月28日二诊:服药后带下较前大减,胃纳增进,面部色素沉着亦减轻,睡眠仍欠佳,尿正常,舌淡红,苔薄微黄,脉细滑。

药已见效,按法照上方加首乌20克,续服6剂后,自带已净。

(《罗元恺医著选》)例二王,女,37岁。

带下青色,腥臭稠粘,头胀目眩,口苦胁痛,脉来弦数,舌质红,苔黄腻。

症属肝经湿火下注,拟泻厥阴之火,化膀胱之湿。

龙胆草6克、黑栀9克、炒白芍9克、生甘草3克、黄芩4。

5克、青陈皮各3克、茯苓12克、绵茵陈15克、柴胡4。

5克、川萆薢9克、炙白鸡冠花12克三诊:带下不多,胁痛间或有之,脉弦,苔薄黄。

再拟疏肝和营,兼清余热。

炒柴胡4石克、丹皮4。

5克、黑山栀9克、当归9克、制苍木4.5克、茯苓12克、炒白芍6克、甘草2.4克、薄荷、纯梗4.5克、郁金6克、炙白鸡冠花12克(《叶熙春医案》)例三吴××,35岁,职工。

素嗜辛辣,房室不节,以致形肉日消,迩日易怒,咽痒干咳,入夜少睡,多梦纷纭,心悸惊惕,赤白带下,头晕腰瘦,便艰,溲赤,舌质红、苔白糙,切脉二尺沉细,寸关弦数。

女贞子、旱莲草、麦冬、远志、金樱子各9克,阿胶、茯神、生地、杞子各12克,黄连1。

8克、莲肉15克、鸡子黄1枚,5剂。

嘱忌辛辣,禁房事。

复诊:带净,寐安,唯腰膂仍感酸楚,上方去黄连,加川断9克,继投六剂,所患诸恙尽廖。

(陈予舟等整理)周兰若先生治疗带下经验介绍,江苏中医8:31,1965)例四张x。

肝燥血虚,气机失调。

干呕暖气,且少腹作痛:赤白带下,食入乏味。

中医医案——尿频尿痛

中医医案——尿频尿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滋肾水清心火治愈尿频尿痛病案:徐某,男,45岁.初诊:1985年6月12日。

主诉及病史:尿频尿痛已2年多,近半年加剧。

1984年5月天津市某院膀胱镜检查诊为:膀胱炎、前列腺炎。

前列腺液涂片:卵磷脂(++),白细胞少许。

少腹按痛,腰部时有坠痛感,口渴,早年有遗精病,1960年曾做精索静脉曲张手术。

平时容易烦躁。

诊查:脉弦滑带数,舌布微黄苔,有淡紫斑。

辨证:此属肾阴下虚,心火偏旺,治法:宜滋养肾水,佐以清心安神。

处方:生地12g 知母12g 茯苓10g 泽泻12g 黄柏12g 甘草梢12g 干地龙12g 柏子仁18g 川连4g二诊:6月19日:服前方药小便较畅,但次数仍较多,排尿时尿道不痛,但阴茎后段及少腹下部经常痛。

睡眠欠佳,舌苔黄腻,质不鲜明,脉弦滑带数。

再以滋养肾水,以交心肾处方:生地12g 丹皮12g 茯苓10g 肉桂(后下)4g 泽泻12g 黄柏12g 知母12g 甘草梢15g 干地龙12g 柏子仁12g 川连4g 三诊:9月4日。

上方加减治疗2月余,夜尿4次,尿尾有时微痛,舌微黄苔,脉弦带数,少腹中部按之微痛,睡差。

久病属虚,再以补肾养心为主,处方:生地20g 丹皮15g 生山药10g 茯苓10g 泽泻10g 山萸肉10g 知母12g 黄柏10g 生甘草12g 柏子仁10g 车前草30g 服用上方至10月,症状消失。

按语本例泌尿道症状虽不严重,但颇顽固,持续2年多未治愈。

分析其原因,并非下焦之湿热太其,而是肾水不足、心火偏旺,一则早年有遗精病,肾水早亏;再则因精索静脉张作过手术,肾虚络瘀,势所难免,加以平时用脑烦劳,心火偏旺,故治法用知柏地黄汤之滋养肾水,苦寒坚阴为主,配合养心安神。

在治疗过程中,并参用和络化瘀药物,但主要得力于持久应用知柏地黄汤之滋肾坚阴,肾水足、心火平,故症状随之而消除。

黄元御医案之带下解

黄元御医案之带下解

带下解 3李氏,夏病赤带,内杂白沙如豆,并下紫血。

食不甘味,入口作苦,咽干胸燥思饮,而内实不渴,大便泄利,小便淋浊,溺前作痛,溺后作痒。

此缘脾土湿陷,风木疏泄。

精藏于肾,其性封蛰,而肾水蛰封,由于肺金之收敛。

收则生燥,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从燥金化气,戊土燥降,收敛得政,阳蛰九地之下,则癸水温暖而不泄。

阳明之燥夺于太阴之湿,则戊土不降,肺金失收效之令,相火升泄,于是癸水莫藏。

肾主蛰藏,肝主疏泄,己土湿陷,抑遏乙木生发之气,郁怒生风,竭力疏泄。

木能琉泄而水不蛰藏,其在男子,则病遗精,其在女子,则病带下。

《灵枢∙五灌津液》:阴阳不和郡水火不交。

则使液盘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即遗精带下之证也。

女子带下,精液流溢,五色不同。

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肾水失藏,五脏陷流,一脏偏伤,则一色偏下。

肝青、心赤、脾黄、肺白、肾黑,各有本色,是以不一也.风木郁泄,相火不秘,甲木之火逆,则胸隔烦热,三焦之火陷,则膀胱热涩。

风力郁冲,而木气遏陷,不能畅泄,故搜溺淋漓,梗阻难下。

木以疏泄为性,水道不开,势必后冲谷道,以泄佛郁,水谷齐下,则成泄利。

水曰润下,润下作咸,水之润下,莫过于海,故海水独咸,一经火煎日晒,则结咸块,白沙成粒者,相火陷于膀胱,煎熬波溺而结,与煮海成盐之义正相同。

膀胱热撼,精溺蹇塞,木气郁碍,’是以作痛,精溺既下,而木郁未达,是以发痒。

风木陷泄,肝血失藏,离经瘀郁,久而腐败,故紫黑时下。

其病于夏暑者,湿旺木郁,非关热盛。

秋凉则愈者,燥动而湿收也。

然木郁热作,是病之标,而火泄水寒,是病之本.推其源流,则由奇经之任带二脉。

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任为诸阴之长,水寒血冷,任脉凝冱,阴气传结则为疝瘕,阴精流注则为带下,无二理也。

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居中焦之位,处上下之间,横束诸脉,环腰如带,所以使阳不上溢,阴不下泄。

土败湿滋,带脉不束,督升任降,阳飞阴走,故精液淫溢而不收也。

吕英医生的医案(三)

吕英医生的医案(三)

吕英医生的医案(三)病例十四:女 29岁未婚这是病人发给我的治病资料:接手李可老中医的患者。

长期以来主要症状有:1. 长期便秘。

服用李老的药后多数时候每天有大便,量尚可。

但停药后回复秘结、量极少。

2. 白带偏多,长期有点粘稠,色略黄。

2006年7月初十分劳累,那时开始,明显增多,色黄、粘稠,气味酸。

一天有时可流满两整张护垫。

3. 01年内科门诊发现左下腹有一硬块,后多次B超检查均正常。

但该部位时有隐痛,偶尔刺痛。

快步走时常常感觉有硬物在该处作痛。

05年2月,CT照出在“膀胱、子宫左上方位置见一椭圆形实性密度肿块影,大小约为5.1cm×4.3cm,CT值约为50Hu,肿块边缘清,与子宫分界不清,内部密度均匀,未见低密度坏死灶及钙化灶,膀胱稍受压移位,直肠形态正常,未见占位。

”后再经多次B超检查均正常。

4. 长期畏寒怕风,尤其腰、膝、脚。

极易感冒,常常有痰。

月经前膝、髋关节及小腿易酸痛。

5. 时有腰痛,左肾部位摸之较冷,有时冷痛。

6. 中后部舌苔长期剥苔。

7. 眼常干涩,偶有目痛。

有砂眼。

常有色黄、粘稠的眼睛分泌物,早起后尤多。

8. 休息不好时,膻中处易痛。

9. 昏沉、易疲劳,睡时不易醒,但梦较多。

10. 出汗少,尤其是下半身。

11. 易口干,特别是早晨起床时。

12. 有时尿频。

尿频发生时常常是在未时,或疲劳时。

13. 月经一般都是26天一个周期,每次都要7天才完全干净。

病史:上小学前曾患慢性肾炎。

上学后的尿常规检查均正常。

生活史:初中时常冬泳。

学生时代经常熬夜,运动较多。

现在情况:休息较晚(子时)、不运动、不吃生冷和刺激性食品、怕酸。

2006-7-21李老诊:寒凝三阴,气血阻滞,少腹左侧徵块八个月。

舌中剥、脉细数,按之散。

制附片45g (每日加10g,至服后半小时内全身发热、唇舌微麻为度)干姜、红参须、白术各90g,灸甘草120g、赤石脂 30g、紫油桂12g研服、车前子10g(包)、麻黄10g、辽细辛45g、吴茱萸30g、生姜45g、葱白4寸、大枣30枚。

中医医案——慢性结肠炎(二)

中医医案——慢性结肠炎(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散风行气法治愈慢性泻利证(慢性肠炎)病案:夏某,男,41岁。

初诊:1991年12月20日。

主诉及病史:腹痛腹泻一年余。

1990年10月间发生腹中痛胀鸣响,继而泄泻稀水,日二三次,经过治疗,时而泻止,但便行如栗带冻垢,时而便泄。

经纤维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诊查:脐腹时痛,便行溏薄不畅,间夹冻垢,粪色青;右少腹自觉有块攻撑,按之似有似无,夜间腹中灼热;饮食不减,食后肋下觉胀。

呃逆,口干渴饮,以清晨为甚;舌苔灰黄,脉细弦。

辨证:外风内侵,浊阻气滞。

治法:散风行气,升清降浊。

处方:防风6g 羌活5g 白芷6g 砂仁2g 蔻仁2g 天花粉10g 枳壳10g 白术10g 广木香6g 陈皮6g 苏梗6g 厚朴5g 焦山楂15g 焦神10g 广藿梗10g 大腹皮10g 刀豆子10g 6剂二诊:1992年7月6日。

药后大便较畅,粪带青色未除,脐腹部疼痛已止。

呃逆亦平,左少腹攻撑依然,口渴欲饮,舌苔灰垢消失而呈微黄,脉弦。

原方去刀豆子、蔻仁,加黄芩10g、乌药10g、青皮10g,6剂。

1三诊:1993年1月22日。

排便畅利,间日行;腹不作痛,左少腹气撑引及睾丸;胃纳佳,口渴除,舌苔薄黄,脉弦。

原方增减,制成丸剂,缓调而善其后。

处方:防风6g 白芷5g 乌药6g 广木香6g 小茴香5g 金铃子10g 苍术10g 白术10g 天花粉10g 广藿梗10g 槟榔6g 枳壳10g 焦神10g 炙黄芪15g 羌活5g 砂仁2g 陈皮6g 吴茱萸2g 青皮10g 白芍10g 茯苓10g 枸橘李10g 荔枝核10g上方配10剂,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日早晚各以开水送服10g。

按语本例病经16个月,而精神不衰,饮食不减,脾胃之气未伤,此其一;泄利不畅,粪带青色,腹中痛鸣,气聚成瘕,浊阻气滞,此其二;再与舌苔灰黄、脉弦三者相参,此证非虚非寒非热明矣。

中医医案——带下

中医医案——带下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健脾利湿、调补肝肾法治愈带下病案:崔某,女,42岁。

初诊:1982年7月5日。

诊查:既往无其他病史可循,育2胎已绝育,月经尚可。

平时眩晕不已,少腹胀满,带下频频。

纳差,呃逆。

脉细数,苔薄舌光。

辨证:肝肾同病,带脉不固,脾胃不和,运化无权。

治法:先予调和营气主治。

处方:山药15g 蒺藜15g 白术芍各10g 莲须15g 川断10g海螵蛸15g 楂曲各10g 云苓15g 孩儿参20g 黄芪10g 炙草5g 青陈皮各10g 当归10g 5剂二诊:7月11日。

髀痛不已,头痛晕眩,脘腹胀满,带下频频。

脉细数,苔薄。

再予调气和营,通络为法。

处方:川断10g 狗脊10g 蒺藜15g 鸡头子15g 龙牡各15g骨碎补10g 西黄芪10g 当归 10g 石决明15g 半夏10g 桂枝5g白术芍各10g 炙草5g 明党参10g 5剂另方:金鸡虎丸1瓶。

三诊:7月29日药后诸恙均减。

脉细数,苔薄。

再予调气和1营,通络治之。

处方:蒺藜15g 当归 10g 生熟地各15g 云茯苓15g 党参10g 川断10g 黄芪10g 骨碎补10g 老鹳草20g 辰麦冬10g 威灵仙10g 黄精30g 桂枝5g 炙草5g 7剂另方:归脾丸2瓶。

按语带下一证,有属湿热者,有属脾虚者,有属肝肾不足者。

此例带下因脾虚运化不健,肾虚带脉失约所致,兼有肝气郁滞之象,故以参、芪、术、草、山药、云苓健脾利湿,白蒺藜、青皮疏肝气,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川断益肾,海螵蛸、莲须固涩。

使脾气足,运化健,水湿化,同时肝血足,肝气疏泄正常,无以犯脾,气血得充,肾精得养,封藏固摄才能约束带脉。

二诊仍守前意,益气用参芪,固涩加龙牡与芡实。

因有髀痛之兼症,加桂枝配白芍以和营通络。

待至三诊,诸症已显著好转,仍守前法,益气养血加祛风通络之品治之。

从中亦可看出,治疗慢性病,若辨证正确,守法是非常重要的,若有兼症可以随症加减,但应不失原意,才能取效。

大柴胡汤(胡希恕)

大柴胡汤(胡希恕)

大柴胡汤(胡希恕)经方大家胡希恕:一张大柴胡汤解决多种慢性病原创冯世纶悦读中医来自专辑经方学堂小编导读胡希恕先生是目前备受推崇的经方大家,老先生在临证中特别喜用的一张经方就是大柴胡汤,用它可以变化治疗多种急慢性疾病。

今天,小编将带大家通过四则医案学习下胡希恕先生用大柴胡汤治疗慢性疾病方面的经验。

一脑动脉硬化症(眩晕)许某,男,46岁。

初诊:1965年4月7日。

在某医大曾做腰穿,诊断为“蛛网膜炎”“脑动脉硬化”“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喘息性支气管炎”。

服中西药毫无疗效,观其所用中药多属活血平肝潜阳诸法。

近来看报、看书等用脑时则视物昏花,头晕头痛,耳鸣发热,两太阳穴发胀,胸胁苦满,心口常有气上冲之感,咳喘吐黄痰,量多,手足心热,口干不思饮,左腿外侧疼痛,苔薄白,脉沉弦。

辨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夹痰夹瘀。

处方: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2g、枳实10g、生姜10g、大枣4枚、炙甘草6g、桂枝10g、赤芍10g、红花10g、茯苓10g、大黄6g、生石膏45g。

上药服三剂,头晕头痛俱减,气上冲感亦减。

因咳痰仍多,给服半夏厚朴汤加栝楼、旋覆花、竹茹、杏仁三剂,咳痰减,继用上方加减,治疗两月,仅见轻微头晕、咳嗽,可用脑一小时。

服药三个月,可连续用脑二小时,除气短外无其他不适。

按:眩晕头痛,多用平肝潜阳法治疗,凡是肝阳上亢者用之则效。

本患者为痰瘀阻滞之证,先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清解少阳阳明之热,祛其瘀血,复以半夏厚朴汤加味化其痰饮,继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再治其本,遂使三年之痼疾消逝于无形。

经方疗法精讲——二慢性胃炎(胃脘痛)田某,男,33岁,门诊病历号204014。

初诊:1966年6月1日。

胃脘痛5年,胃肠钡剂造影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

胃脘时痛,胸胁苦满,噫气烧心,口苦,微恶心,气短心悸,嗜睡乏力,大便先干后溏,苔薄白,脉弦迟,右上腹压痛明显。

辨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夹瘀夹饮。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2g、赤芍12g、枳壳10g、生姜10g、大枣4枚、桂枝10g、茯苓10g、桃仁10g、丹皮10g、大黄6g、炙甘草6g。

医案:用经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又名肾着汤)治疗腰痛

医案:用经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又名肾着汤)治疗腰痛

医案:用经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又名肾着汤)治疗腰痛我爱人因工作的原因,住单位宿舍,每周回一次家,宿舍条件差些,尤其是夏天,房间比较潮湿,又没有空调,只得整宿地开电扇。

因为宿舍前面有大树遮挡,白天也很难照进阳光,在这种条件下她患了腰疼病。

周末回家我带她到北京某三甲中医院看病,因为我自己学中医,还是比较相信中医的治疗,就直接带她去中医院了。

看病的大夫是个中医博士,什么都没说直接叫去拍片了,拿了片子看了下,说有点骨质增生,开了七副中药粉剂,还开了云南白药的膏药,花了将近1000元。

回家后开始贴膏药,吃中药,可是膏药贴了后过敏,红肿发痒,于是只吃中药,膏药就没再贴了。

七服药吃过之后,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重了。

躺在床上不可转侧,坐、立都得缓缓而动,腰部冷、痛、沉重,身体倒是没有其他的特别症状,饮食如故。

我决定还是自己开方子治疗吧,根据她的症状,我选用了《金匮要略》的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这个方子又叫肾著汤,关于这个方子,原书是这么写的:“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我看书中描述和我爱人症状非常相似,于是果断去同仁堂抓了三服药。

书中暗表,我自己对这个方子其实没什么把握,因为这个方子的药物: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我参阅了胡希恕的经验,加了6g苍术)没有一味药是治疗腰痛的,常规的大夫一般都会加续断、杜仲、补骨脂之类的药物,而这么一个简单的方子能有效吗?我心里一点底也没有啊,所以就拿3副药,大概花了不到15元的样子,想着如果无效再换方子。

这个药在喝了两副之后,病情依然没有好转,如果对症的话,应该一剂知,两剂已才对。

于是我就开始考虑换方剂的事情了,但是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喝下第三副药后,腰疼的症状消失了,活动如常了。

这给我自学中医带来很大的信心。

事后,我看了王雪华讲金匮的视频讲座,对这个方剂进行了分析,其实很简单,依然是用中医的五行生克制化理论。

中医医案——经行头痛(二)

中医医案——经行头痛(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滋水涵木、平肝熄风法治愈经行头痛病案:杨某,女,48岁。

初诊:1985年4月5日。

主诉及病史:经期、经后头痛复发3个月。

患者7年前曾患经行头痛,痛甚时不能起床,曾到我院就诊,服黄老中药5剂,至今7年未发。

近几个月因家务劳累,又复发经期、经后头痛,以巅顶为甚,胀痛为主,痛甚时头昏目眩,伴经期提前,有时半个月一潮,有时20天一潮;经行7~8天干净,量多,色红,用纸2刀余;经期经后左上下肢筋骨酸痛;素带下量多,色淡黄,质稠;口干口苦喜饮,小便黄,纳可。

诊查:形体消瘦,颜面潮红,血压100/70mmHg。

末次月经3月22日。

舌尖红,苔薄白欠润,脉弦细数。

辨证:此乃精血不足,肝阳上扰。

治法:治拟滋水涵木,平肝熄风。

处方:生熟地各30g 白芍15g 枸杞15g 钩藤10g 石决明30g 丹参15g 莲须10g 黄柏10g 丹皮10g 木瓜10g 麦冬15g 桑叶10g 二诊:5月10日。

服上方药10余剂,这次月经4月18日来潮,头痛明显减轻;月经量稍多,用纸2刀;白带量减少,余症1均较前减轻。

舌尖稍红,苔薄,脉细数。

继服上方药善后。

按语头为诸阳之会,厥阴肝经会于巅顶。

头痛一症,非外来之邪即肝胆之风阳上扰。

肝内寄相火,得真水以涵濡。

患者近绝经之年,肝肾虚馁,木少滋荣,每经行经后经血外泄,肝肾精血骤虚,肝木失濡养,复夹相火上踞高巅而致头痛。

肝肾阴亏则相火妄动,迫血妄行则月经提前、量多、色红。

生熟地同用,既补肾精壮肾水,又泻水中之火,以治其本。

钩藤平肝熄风,石决明潜阳熄风、清热明目,为凉肝镇肝之要药;白芍柔肝,枸杞养肝肾,丹皮清血分伏火,木瓜柔筋,莲须、黄柏清下焦湿热治带下;妙在用桑叶一味,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取桑叶味轻去巅顶之风,又有凉肝之功。

观全方用药可谓平淡无奇,重在滋肾阴之不足,潜浮阳之有余,处方结构严谨,选药精当,故收效甚捷。

中医医案——盆腔炎(二)

中医医案——盆腔炎(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祛湿促孕汤治愈盆腔炎症病案:石某,女,28岁。

主诉及病史:因患宫外孕,左侧附件切除后腹痛腰酸,腹胀;白带多,色黄褐质黏稠;下肢浮肿,尿短赤;经行不畅,血色紫黑。

诊査:脉弦滑,舌质红,苔厚腻。

妇科检查:右侧附件稍紧,压痛(+),有粘连。

西医诊断为慢性盆腔炎、输卵管不通。

辨证:脾不运化,湿热壅遏。

治法:治拟清热利湿,软坚散结。

处方:瞿麦10g 萹蓄10g 车前子10g(布包)败酱草10g草河车10g 冬葵子10g 马鞭草10g 萆薢10g 通草3g 元胡6g 川楝子6g上方药煎煮30分钟,共煎两次,将两次药液混合,每月按经期、中期各服3~5剂,每日1剂,分2次温服,共服药6个月。

药后取得显著疗效,以上各症消除,病愈而怀孕,后正常分娩,产一男婴,母子无恙。

按语本证病机为肝郁化热、气滞血瘀,兼见湿热下注。

方中瞿麦、1萹蓄除心火,利小便;冬葵子甘寒清热利湿;败酱草、蚤休解毒消肿,清热消炎;马鞭草行血凉血,消肿散痛。

运用本方尚需临症加减:若有低热,包块增厚者,加鳖甲15g,穿山甲、青蒿、地骨皮各10g;若血瘀经量少者,加丹皮、丹参、益母草、五灵脂、蒲黄各10g;若赤褐带多者,加茜草炭、蒲黄炭各6g;若白带多者,加椿皮、鱼腥草各10g;若输卵管不通者,加王不留行子、路路通、皂刺、地龙、地鳖虫各10g;若有盆腔脓肿或炎性包块疼痛者,加犀黄丸3g,或活血消炎丸一袋分两次随汤药吞服;若宫颈有炎症、湿热带下者,另用冲洗药方:苦参、芒硝、蛇床子、凤眼草各30g,明矾10g(分两次溶化);有滴虫、霉菌者,加百部、雄黄、苦楝皮各10g;若输卵管不通者,可大便后保留灌肠半小时,药用败酱草、草河车、马鞭草、苦参、莪术各10g,水煎两次为200ml,100ml每日一次,每日灌肠6~8次,三个月为一疗程。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P369,赵松泉医案。

河南百岁名老中医医案

河南百岁名老中医医案

河南百岁名⽼中医医案笔者按:我喜欢原始记录。

从⼤量的原始记录中寻找到这名⽼中医的⽤药规律及学术特点。

有⼋⼗多年临床经验的百岁中医说:乌梅酸以敛肝,左脉⼤可⽤乌梅。

脉沉滞指下滞~似乎不清,模糊之状,与指下清晰相对。

两⼿脉均等不⽤前胡可⽤薄荷。

肺主宣散,应该右⼿脉⼤,若肺不宣,左⼿就⼤于右,肺就不适,应⽤前胡,前胡配柴胡宣胸膈之⽓,能解肺⽓。

感冒,右脉浮缓⽆⼒,左⼤于右。

胃脘痛:脉为沉弦脉,⼀般为左⼿⼤于右⼿。

右⼿脉⼤于左⼿,⽤薄荷。

脉沉弦主湿热,指脾胃湿热。

治病必明经络,如果治病不明经络,犹如⾏路不知东西南北。

⼋纲:阴阳表⾥虚实寒热,⼋纲⾥有太过不及。

脉滞不通宜通。

脾为⼟主湿,健脾不能过燥,润脾不能过湿。

治病当适可⽽⽌。

治病不求根,如拔树不拔根。

半⾝不遂治法:“舒筋去痰涎,开窍利关节,补涩若太早,预后不太好”。

案:腹胀满难忍,咳嗽,处⽅:苏梗柴胡前胡桔梗各⼗克炒栀⼦黄芩陈⽪⽵茹枳壳各⼗五克益元散焦三仙厚朴各⼗克。

⽣姜葱⽩⼀根三解汤为引。

⼆诊,头晕⽿鸣,依据上⽅加菊花⾸乌⽯决明百部。

论述三解汤(绿⾖绿茶冰糖):⽣绿⾖具有清肺热解毒作⽤。

绿茶提神助消化冰糖调和脾胃,可协同绿⾖清热之功,故此⽅对于患感冒初期,咽喉疼痛或者由于内热出现咽喉⼲痛轻咳等均有良效,可以作为保健长期饮⽤。

1.眩晕,肝胃不和,胸闷⽓短烧⼼,善太息,⾆质淡红,苔薄腻,脉弦稍滞,处⽅:炒当归⼗五克黄精⼗五克⽩芍⼗五克泽兰⼗五克陈⽪⼗五克⽵茹⼗五克元胡⼗五克益元散⼗五克焦三仙各⼗五克郁⾦⼗五克萝⼘种三⼗克。

2.眩晕,瞋胀,处⽅:制⾸乌地⾻⽪厚朴⽯决明当归菊花陈⽪⽵茹泽兰郁⾦郁⾦焦三仙枳壳。

3.⾼⾎压,眩晕,胃脘痛,处⽅:藿⾹⼗克柴胡⼗克前胡⼗克桔梗⼗克陈⽪⼗五克⽵茹⼗五克郁⾦⼗五克寒⽔⽯⼗五克川芎⼗克红花⼗克桃仁⼗克元胡⼗五克⽣龙⾻三⼗克牡蛎三⼗克鸡内⾦⼗五克川⽜膝⼗五克。

4.头晕,多梦,⼼悸,⽓短,⾆质淡苔薄⽩,脉弦。

处⽅:当归⾸乌⽩芍⽯决明陈⽪⽵茹元胡益元散焦三仙⾹附厚朴朱茯神萝⼘种丝⽠络⽣龙⾻牡蛎。

中医医案(带下)

中医医案(带下)

中医医案(带下)例一余X齐女,32岁,搬运工人。

初诊日期:1975 年5 月21 日。

患者服长效避孕药已一年,近月来白带增多为水样。

胃纳差,口淡,睡眠欠佳,尿量减少,大便两天一次,面部色素沉着明显,舌淡白,唇色亦淡,脉沉滑略弦。

辨证,脾肾虚损带下。

治法:健脾固肾,收敛止带。

方药:菟丝子25 克、白术15 克、炙甘草10 克、白芍10 克、海螵蛸15 克、白芷10 克、岗稔根30 克,4 剂。

5 月28日二诊:服药后带下较前大减,胃纳增进,面部色素沉着亦减轻,睡眠仍欠佳,尿正常,舌淡红,苔薄微黄,脉细滑。

药已见效,按法照上方加首乌20 克,续服6 剂后,自带已净。

(《xx 医著选》)例二王,女,37 岁。

带下青色,腥臭稠粘,头胀目眩,口苦胁痛,脉来弦数,舌质红,苔黄腻。

症属肝经湿火下注,拟泻厥阴之火,化膀胱之湿。

龙胆草6 克、黑栀9 克、炒白芍9 克、生甘草3 克、黄芩4。

5 克、青陈皮各3 克、茯苓12 克、绵茵陈15 克、柴胡4。

5 克、川萆薢9 克、炙白鸡冠花12 克三诊:带下不多,胁痛间或有之,脉弦,苔薄黄。

再拟疏肝和营,兼清余热。

炒柴胡4 石克、丹皮4。

5克、黑山栀9 克、当归9 克、制苍木4. 5xx、茯苓12xx、炒白芍6xx、甘草2. 4xx、薄荷、纯梗4. 5xx、郁金6xx、炙白鸡冠花12xx(《xx熙春医案》)例三吴XX 35岁,职工。

素嗜辛辣,房室不节,以致形肉日消,迩日易怒,咽痒干咳,入夜少睡,多梦纷纭,心悸惊惕,赤白带下,头晕腰瘦,便艰,溲赤,舌质红、苔白糙,切脉二尺沉细,寸关弦数。

女贞子、旱莲草、麦冬、远志、金樱子各9 克,阿胶、茯神、生地、杞子各12 克,黄连1 。

8 克、莲肉15 克、鸡子黄1 枚,5 剂。

嘱忌辛辣,禁房事。

复诊:带净,寐安,唯腰膂仍感酸楚,上方去黄连,加川断9 克,继投六剂,所患诸恙尽廖。

(陈予舟等整理)周兰若先生治疗带下经验介绍,江苏中医8:31,1965)例四张X。

中医医案80例

中医医案80例

中医医案80例?答:中医医案80例一、感冒发热案例1:患者,男,25岁,感冒发热,头痛咽痛,咳嗽痰多,舌红苔黄,脉浮数。

中医诊断为风热感冒,治以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二、咳嗽痰多案例2:患者,女,48岁,咳嗽痰多,痰色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诊断为痰热咳嗽,治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三、哮喘病案例3:患者,男,10岁,反复发作性喘息,胸闷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中医诊断为哮喘病,治以益气固表、补肾纳气。

四、胃痛胃胀案例4:患者,男,35岁,胃痛胃胀,食欲不振,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

中医诊断为脾胃不和,治以健脾和胃、行气止痛。

五、腹泻腹痛案例5:患者,女,22岁,腹泻腹痛,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中医诊断为脾虚泄泻,治以健脾益气、温中止泻。

六、便秘问题案例6:患者,男,55岁,便秘问题多年,大便干结难解,舌质红苔黄燥,脉沉实。

中医诊断为肠道燥热,治以润肠通便、清热泻火。

七、黄疸病案例7:患者,女,30岁,面目身黄,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诊断为湿热黄疸,治以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八、肝病调理案例8:患者,男,45岁,慢性肝炎病史多年,肝功能异常,胁肋胀痛,舌质暗苔薄黄,脉弦细。

中医诊断为肝气郁结。

九、心悸失眠案例9:患者,女,58岁,心悸失眠多年,夜不能寐,心烦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中医诊断为心火亢盛,治以清心泻火、养心安神。

十、高血压病案例10:患者,男,65岁,高血压病史多年,头晕头痛,心悸气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为肝阳上亢,治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十一、低血压病案例11:患者,女,42岁,低血压病史多年,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诊断为气血两虚,治以益气养血、升阳举陷。

十二、糖尿病管理案例12:患者,男,50岁,糖尿病病史多年,口渴多饮,多食易饥,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中医诊断为阴虚内热,治以养阴润燥、清热生津。

十三、肥胖减重案例13:患者,女,38岁,肥胖多年,体重超标,肢体困倦,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中医医案经典50

中医医案经典50

中医医案经典50中医医案是中医诊断、治疗的重要记录,每个医案都包含患者的病情、诊断、治疗方法和效果等详细信息。

以下是50个经典的中医医案:1. 李某,男,45岁。

患有慢性胃炎,胃痛反复发作,伴有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经过中医诊断,认为是脾胃虚弱、气机不畅所致。

治疗以健脾和胃、行气止痛为原则,采用中药汤剂和针灸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2. 王某,女,52岁。

患有更年期综合征,出现心烦、失眠、头晕等症状。

经过中医诊断,认为是肝肾阴虚、内热所致。

治疗以滋阴清热、养心安神为原则,采用中药汤剂和针灸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3. 张某,男,28岁。

患有强直性脊柱炎,腰背疼痛剧烈,活动受限。

经过中医诊断,认为是寒湿痹阻所致。

治疗以散寒除湿、舒筋活络为原则,采用中药汤剂和针灸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4. 李某,女,35岁。

患有慢性盆腔炎,小腹疼痛、月经不调、带下量多等症状。

经过中医诊断,认为是湿热瘀结所致。

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原则,采用中药汤剂和针灸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5. 陈某,男,60岁。

患有糖尿病,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症状。

经过中医诊断,认为是阴虚燥热所致。

治疗以养阴润燥、清热生津为原则,采用中药汤剂和针灸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由于篇幅有限,其余45个医案不能逐一列举。

这些经典的中医医案反映了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和独特理论体系。

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医案,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医的诊疗思路和方法,提高临床实践水平。

名家医案

名家医案

名家医案7.某患者三日前因吃火锅过食辛辣肥甘之品,次日即发生腹泻,自服黄连素等药,无效。

今日腹泻加重来就诊,症见腹痛泄泻,泻下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泛恶欲吐,烦热口渴,肢体困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肾病病例分析4例:1. 张 X ,男, 34 岁.患者结婚六年至今无子,半个月前曾到外地某医院检查,发现精子不正常,总数为 1 亿,活动度小( 20% )。

自觉腰部酸软疼痛,精神疲乏,时有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要求写出:①证名诊断;②辨证分析.辨证分析:①证名:肾精不足证.②辨证分析:肾藏精,主生殖。

肾精不足,生殖无源,故男子精少而不育;腰为肾之府,肾虚腰失所养,则腰部酸软疼痛,耳为肾窍,肾精不足,耳窍失聪,故时有耳鸣;肾虚全身机能活动低下,则精神疲乏;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肾精不足之象。

2 .汪 XX ,女. 35 岁.患者婚后五年中,曾四次妊,但均在怀孕三个月内出现腰腹酸痛坠胀或漏红现象而自然流产。

平素腰膝酸软,劳累后尤甚,神疲乏力,尿频数而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弱.辩证分析:①证名:肾气不固证.②辨证分析:肾为封藏之本,肾气有固摄下元之功,冲任肃属于肝肾。

肾气不足,任脉失养,胎元不固,则胎动不安而易滑;腰为肾府,肾气亏虚,腰失所养,则腰膝酸软疼痛,不耐劳累;气虚机能活动低下,则神疲乏力;肾气亏虚,膀胱失约,故尿频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弱,均为肾气亏虚之征.3.董 X X ,女, 40 岁.近半年来,常感腰膝酸软疼痛,耳鸣,健忘,失眠,月经量逐渐减少,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夜间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要求写出:①证名诊断;②辨证分析.辩证分析:①证名:肾阴虚证②辨证分析:肾有主骨生髓充脑之功效,肾阴亏虚,骨骼、脑髓、官窍失充,故腰膝酸软疼痛,健忘,耳鸣;肾亏月经来源不充,故月经量少,阴不制阳,虚火内扰,故五心烦热,失眠;热扰营阴则盗汗,肾阴不足,失于滋润,虚火蕴蒸,故口燥咽干,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医案(带下)
例一余××,女, 32 岁,搬运工人。

初诊日期:
1975年 5月 21日。

患者服长效避孕药已一年,近月来白带增多为水样。

胃纳差,口淡,睡眠
欠佳,尿量减少,大便两天一次,面部色素沉着明显,舌淡白,唇色亦淡,脉
沉滑略弦。

辨证,脾肾虚损带下。

治法:
健脾固肾,收敛止带。

方药:
菟丝子 25 克、白术 15 克、炙甘草 10 克、白芍 10 克、海螵蛸 15 克、白芷10 克、岗稔根 30 克, 4 剂。

5 月 28 日二诊:
服药后带下较前大减,胃纳增进,面部色素沉着亦减轻,睡眠仍欠佳,尿
正常,舌淡红,苔薄微黄,脉细滑。

药已见效,按法照上方加首乌20 克,续服6剂后,自带已净。

(《 xx 医著选》)
例二王,女, 37 岁。

带下青色,腥臭稠粘,头胀目眩,口苦胁痛,脉来弦数,舌质红,苔黄
腻。

症属肝经湿火下注,拟泻厥阴之火,化膀胱之湿。

龙胆草 6 克、黑栀 9 克、炒白芍 9 克、生甘草 3 克、黄芩 4。

5 克、青陈皮各3 克、茯苓 12 克、绵茵陈 15 克、柴胡 4。

5 克、川萆薢 9 克、炙白鸡冠花
12克
三诊:
带下不多,胁痛间或有之,脉弦,苔薄黄。

再拟疏肝和营,兼清余热。

炒柴胡 4 石克、丹皮 4。

5 克、黑山栀 9 克、当归 9 克、制苍木
4.5xx、茯苓 12xx、炒白芍 6xx、甘草
2.4xx、薄荷、纯梗
4.5xx、郁金 6xx、炙白鸡冠花 12xx
(《 xx 熙春医案》)
例三吴××,35 岁,职工。

素嗜辛辣,房室不节,以致形肉日消,迩日
易怒,咽痒干咳,入夜少睡,多梦纷纭,心悸惊惕,赤白带下,头晕腰瘦,
便艰,溲赤,舌质红、苔白糙,切脉二尺沉细,寸关弦数。

女贞子、旱莲草、麦冬、远志、金樱子各9 克,阿胶、茯神、生地、杞子
各 12 克,黄连 1。

8 克、莲肉 15 克、鸡子黄 1 枚, 5 剂。

嘱忌辛辣,禁房事。

复诊:
带净,寐安,唯腰膂仍感酸楚,上方去黄连,加川断9 克,继投六剂,所
患诸恙尽廖。

(陈予舟等整理)周兰若先生治疗带下经验介绍,江苏中医8:31,1965)例四张x。

肝燥血虚,气机失调。

干呕暖气,且少腹作痛:
赤白带下,食入乏味。

舌白胖。

以和中调气治之。

焦白术 9xx、旋复花
4.5xx、生白芍 9xx、偎 xx
2.4 克、云苓 15 克、当归身 6 克、生石决明 18 克、代储石 12 克、绿梅花3 克、厚杜仲 12 克、竹茹
4.5xx(沉香
0.9 克拌炒)、橘叶
4.5xx、xx
4.5xx、佛手
4.5xx(xx 诒述:
王芹生先生妇科经验简介,《上海中医药杂志》8:21,1963)
例 xx 某, 38 岁,已婚。

初诊( 6 月 23 日):
xx三胎,小产两次。

1963 年 2 月间第二次小产后,发热四月余未退,经医院注射抗菌素治疗无效。

刻下胸闷潮热,腰酸肢楚,精力疲乏,带下似脓,有秽味,并时带红。


检查为盆腔炎。

据述此次小产后即行避孕,月经三个月未来,小腹隐痛,阴道
流出脓汁带有臭味,小白中亦混有血丝,口干潮热。

脉细数,舌苔薄黄。

辨证:
湿热内蕴, xx 火旺。

治法:
xx热。

方药:
鲜生地 30 克、红藤 15 克、川柏 9 克、知母 9 克、甘草梢
4.5 克、淮山药 9 克、丹皮 9 克、茯苓 9 克、山萸肉 9 克、椿根皮 12 克
复诊:
上方加减,自 9 月底至 10 月 15 日,服用半月后,潮热消失,秽带减少,
尿血亦止,腹部已感轻快,惟尚感精神疲惫,大便燥结不畅,治拟健脾固肾,兼
清余邪。

黄芪 9 克、白术 6 克、陈皮 6 克、生地 12 克、菟丝饼 9 克、山萸肉 9 克、苁蓉 9 克、黄柏 9 克、茯苓 9 克、白槿花 9 克、甘草梢
4.5xx
(《 xxxx经验选编》 xx 医案)
【评按】带下有二义,一是泛指妇科病;一是指阴道经常流出较多粘腻液体
的病证,即王太仆所谓“女子阴中绵绵下也”。

这里所指的是后者,根据其不
同的颜色,有白带、黄带、赤带等多种名目,病因以脾虚、肝郁、肾虚、湿热最
为多见。

例一由脾肾虚所致,白带增多如水样,胃纳差,唇舌淡。

用健脾固肾、收敛止带法,其中重用岗稔根,能加强收敛止带作用,为罗
氏的经验用药。

例二为湿热带下,初以龙胆泻肝汤加减以泻火化湿,次以丹栀
逍遥散加减以疏肝和营,兼清余热。

方中有白鸡冠花,《孙天仁集效方》谓其
善治白带,也是叶氏的经验用药。

例三赤带,《妇科玉尺》云:
“赤带多因心火时炽不已,久而阴血渐虚,中气渐损而下赤矣”。

此案兼有房室不节,肾阴不足,故治以滋阴凉血、清心安神为大法。

治法的当,立方照
顾亦较全面。

例五赤白带下,由肝燥血虚,气机失调所致。

治以和中调气为
主,气血兼顾。

其方既治带下,又疗干呕、暖气、少腹作胀诸证。

标本同治,
方亦灵动。

例六带下似脓,小腹隐痛,腰酸肢楚,口干潮热,症属湿热内蕴,
阴虚火旺(西医诊为盆腔炎),治以清热养阴为主,后治以健脾固肾、清理余
邪等法,对盆腔炎之属湿热型者,朱氏治法可供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