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乐谱)

合集下载

传统记谱法

传统记谱法

传统记谱法传统记谱法是一种用于把音乐信息传递给演奏者的方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悠久、古老的音乐技术。

它在中国的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记谱法是用五线谱,其中有线、音符、节拍和节奏等几种技术组成。

从古代到现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记谱法是演奏家们最为重视的技术。

传统记谱法存在着几种形式,比如古典乐谱、民乐简谱、传统宫廷音乐乐谱和民间音乐等。

每一种传统记谱法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使得音乐表现更加迷人。

例如,古典乐谱中的核心技术是五线谱。

五线谱的特点是它的结构比较简单,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演奏;民乐的简谱是由拍子来表示的,它的结构比较复杂,主要是解释拍子的演奏手法,演奏者必须根据简谱中的描述来演奏;传统宫廷音乐乐谱中有很多复杂的音阶,特点是音乐表现非常精细;民间音乐简谱中有各种简单而又有趣的音乐表现形式,这将大大拓宽演奏者的视野和表现力。

传统记谱法也在不断发展,以满足音乐演出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音乐演出表演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使传统的记谱法无法满足全部的要求。

例如,电子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原有的传统记谱法无法满足新音乐形式的要求,所以,为了适应新的演出方式,传统的记谱法正在经历着改革。

比如,现代曲谱已经从传统的五线谱中把注重拍子的内容去除,只留下音符,使曲谱更加精简,曲谱也开始使用现代化的符号来表示,以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曲谱也可以直接在电脑上编写和演奏。

传统记谱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如大学教育、古典音乐演出、传统文艺表演等。

此外,传统记谱法也可以用来指导新音乐样式的创作,是许多新兴音乐类型的基础。

传统记谱法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提高了演奏者的表现技术,使得音乐更具有技巧性。

总之,传统记谱法是一种令人着迷的艺术,它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悠久的技术传承给了后人。

不仅是演奏者,而且是所有对音乐有兴趣的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必须珍视这种古老的文化遗存,使它在新时代得以发展壮大,被新的技术更好地发挥出其作用,同时也能被更多的人所欣赏和接受。

略述中国历代音乐记谱法

略述中国历代音乐记谱法

略述中国历代音乐记谱法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的磨砺与融合,凝聚与发展,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格局,先祖们在与自然斗争的同时,靠着智慧与百折不挠的精神,使我国的文化得以记载和传承下来,音乐文化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以它独特的方式保存下来。

乐谱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把转瞬即逝的乐调以某种特殊的方式记写下来,使得后人可以恢复原曲使曲调“死而复生”。

1.早期的记谱法就现有的资料,我们可以得知,中国的乐谱产生的较早。

早在周代,公元前11 世纪―公元前7 世纪就曾有过乐谱的雏形。

约在公元前2 世纪成书的《礼记》中就有名叫“投壶”和“燕射”的仪式上敲击大小鼓的符号,共有两种。

一个是圆圈一个是方框,分别表示击大小鼓,敲一下记一个字。

中国早期的大多数谱式都沿用了以圆圈或圆点,方框点拍的方式。

这种记谱方式较容易,但《礼记?投壶》中的符号没有音高意义,只是击重节律的鼓点,所以算不上是真正的乐谱。

但表明古人已经有记谱的雏形了。

而真正最早的乐谱是文字谱,从公元前4 世纪《管子?. 地员篇》中,宫商五音字谱,到《吕氏春秋》中的十二律吕子谱,距今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两种字谱都与乐律学有关,但不是记录音乐旋律的乐谱而是记录音高的字谱系列。

我们相信,汉代就有乐谱,只是没有传到现代,在公元前1 世纪成书的图书目录中就记载有歌曲谱,例如:目录中有一本书叫《河南周歌诗七篇》与文对应的是《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

“歌诗”就是“歌词”,“歌声曲折”就极可能是“歌曲曲调”。

那自然就是歌曲谱了。

实际上,保存至今最早的旋律谱是琴谱,《碣石调?幽兰》它以文字形式记录演奏时左、右两手指法位置。

它是一首用四千九百五十四个汉字详细记录每个音在古琴上第几根弦,第几徽位,以此来记录音乐,此谱虽为唐人抄写,但却是南朝两代的音乐。

这种记谱法是按照前人叙述的方式去演奏,而并不是直接记出节奏、音高,因此它与我们今天的记谱法概念有很大的差距。

2.古琴减字谱我国已知的古谱据统计有二十多种,但唐代最流行的是减字谱与燕乐半字谱。

五线谱记谱法

五线谱记谱法

五线谱记谱法
五线谱记谱法是一种非常古老也是最流行的记谱方法,被广泛用
于音乐教学和乐曲演奏中。

学习五线谱记谱法没有什么复杂的技术,
而是一个记住有关五线谱的几个基本准则的过程。

五线谱是由五条线连起来组成的记谱图表,从上到下分别是由低
到高的全五度音,对应钢琴上的五个关键,分别从上到下依次是Do,Re,Mi,Fa,Sol,La,Si,Do,其中黑色键上的英文字母分别是每个
度音的别名。

学习五线谱,其要求确实简单,主要是要记住谱号、简谱符号和
乐曲的节拍。

谱号是记谱法的基础,它标示了每一个音符在何处出现,它们是由小节线、小节号和音符连在一起的一种符号。

音符的谱号有
一个线的音符,空心的音符,多线的音符,圆形音符等。

简谱符号表
示节拍、间奏、重音、变音等,而乐曲的节拍是指音符出现的次序和
音乐效果,它是乐曲表现力的重要支柱。

五线谱记谱法是非常有用的乐谱记法方法,也是很多乐器演奏者
学习乐曲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艺术家准确地记载声音的高低,以
及更好地把握乐曲的整体特征。

中国民间音乐记谱法的音乐语境与思维

中国民间音乐记谱法的音乐语境与思维

中国民间音乐记谱法的音乐语境与思维
中国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其记谱法的音乐语境与思维与传统音乐有着
密切的联系。

在中国民间音乐中,常见的记谱法包括简谱、数字谱和乐谱等。

这些记谱法
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的符号系统,更是一种记录和传承民间音乐的重要工具。

中国民间音乐的记谱法是在特定的音乐语境中产生和发展的。

从古代的古琴谱到现代
的数字谱,每一种记谱法都是根据当时的音乐实践和审美观念逐渐形成的。

古代的古琴谱
是根据古琴演奏的技法和音乐特点而发展起来的,它注重的是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的表达。

而近代的数字谱则更加注重音乐的精确性和可读性,适应了现代乐器和音乐教育的需要。

不同的记谱法代表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审美观念。

中国民间音乐的记谱法反映了中国人的音乐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音乐思维与西方音乐
思维存在着一些差异。

中国人更加注重音乐的情感和意境,强调音乐的表达和感受,而不
是纯粹的技巧和结构。

在中国民间音乐的记谱法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文字描述和符号表达,以帮助演奏者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意境和情感。

这与西方记谱法中更注重音乐结构和技巧的
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民间音乐的记谱法也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虽然古琴谱已经有数千年
的历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琴演奏的技法和风格也在不断变化。

古琴谱也在不断地
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音乐需求。

类似地,数字谱的出现也使得音乐的教学和传承更加
方便和普及,成为当今中国民间音乐重要的记谱方式之一。

1第一章 记谱法

1第一章 记谱法
基础乐理
第一章 记谱法
1 2 3 4
记谱法介绍 谱号与谱表 音符与休止符
附点
2
第一节 记谱法介绍
(1)五线谱记谱法是用五条平行、距离相等的横线组成,五条线由下至 上依次为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第四线、第五线。线与线之间的部分叫 做“间”,间由下至上依次为第一间、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五线谱的 五条线和由五条线所形成的四个间,都是自下而上计算的。在五线谱中,各 线、各间上都可以用来记写音符。音的高低是根据音符符头在五线谱上的位 置而定的。位置越高,音越高,反之则音越低。
一、附点音符 带附点的音符叫做“附点音符”。附点音符分为单附点音符和复附点音符 两种。
第四节 附点
(一)单附点音符
在音符符头(简谱为阿拉伯数字)的右下方加入一个附点的音符,叫做 “单附点音符”。一个附点表示要延长原有音符时值的二分之一。在简谱中, 带有增时线的音符不加附点。
(二)复附点音符
在音符符头(简谱为阿拉伯数字)的右下方加入两个或两个以上附点的音 符,叫做“复附点音符”。两个附点表示要延长原有音符时值的四分之三,也 就是说,复附点音符的第二个附点要延长第一个附点时值的二分之一。
1 2
第三节 音符与休止符
二、休止符 在乐谱中,表示声音间断的时值符号,叫做“休止符”。休止符与音符一 样,也是仅能表示音的长短,计算休止符时值的单位叫做“拍”。 休止符分单纯休止符和附点休止符两种。
第四节 附点
附点是记写在音符或休止符右边的小圆点。它的作用是增加该音符或休止 符原来时值的二分之一。)中音谱表
第二节 谱号与谱表
(3)次中音谱表
(4)低音谱表
第二节 谱号与谱表
2、大谱表 将高音谱表和低音谱表的左端用花弧线或括号加垂直线联合起来的谱表,

记谱法PPT

记谱法PP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低音谱号(F谱号)
低音谱号就要容易得多 了,您画这个谱号时要记住 ;要从第四线上画起。先画 一个小小的圆点,然后紧贴 第五线,顺时针画半个圆, 穿过第四线向左一撇,直到 第二线止住。再在第三间和 第四间里各点一个小小的圆 点。
我们知道音符是由符头、符干、符尾三个部 分组成的。在记谱的时候一般的规则是以五线 谱的第三线为准。在第三线以上的音符,在记 谱的时候,符干要朝下,也就是说符头在上, 符干朝下。在三线以下的音在记谱的时候符干 要朝上,符头在下。而在第三线上的音符,符 干可以自由,朝上朝下都可以,根据前后的音 自由处理 。
记谱法
主讲人:杜晓楠、亓雨杰、王润丰、陈云展
问题
• 大家知道中国传统的记谱法有几种 吗?
十三种
• 分别是什么?
• 工尺谱、琴谱、燕乐半字谱、弦索谱、管 色谱、俗字谱、律吕字谱、方格谱、雅乐 谱、曲线谱、央移谱、查巴谱、锣鼓经 。
• 乐谱是人类为记录、保留、 传播音乐而创造的。无论是 用符号、文字、数字、还是 用图形将音乐记录下来的方 法,都称之为“乐谱”。
• 线与间
上加二间 上加一间 第四间 第三间 第二间 第一间 下加一间 上加二线
上加一线
第五线 第四线 第三线 第二线 第一线 下加一线 下加二线
下加二间
• 除了我们介绍的一 些中外记谱法,你 还知道有那些记录 音乐的方法吗?试 一试,你能自己想 出更好的方法吗?
下面我们来学一首识谱歌吧!
识 谱 歌
五线谱,是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最 完善的记谱法。它可以记录音乐所采用 的所有乐音。 五线谱最大的优点是以线与间的高 低位置来记录乐音的高低,而且每一个 位置都只能代表一个固定的音高,读谱 时形象生动。 我们国家的专业音乐工作五线谱是 无国界的,是音乐中的“世界语”。这 就是五线谱的优点,要想进入音乐的世 界里, 我们必须首先学会五线 谱,它是我们跨入音乐大门的桥梁。

古代出现的记谱法

古代出现的记谱法

古代出现的记谱法1、文字谱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是古琴曲目弹奏的参考。

文字谱就是中国古代用文字的方式记录的乐谱。

现存最早的文字谱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是唐代的《碣石调·幽兰》,它由六朝梁代丘明传谱,原谱则是唐人手抄的卷子。

现收藏于日本东京博物馆。

2、减字谱减字谱又称指法谱,古代汉族古琴常用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

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

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古琴文字谱,是由文字谱减化而来。

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

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

尽管如此,其在传播中还是大量遗失。

3、工尺谱工尺谱是中国汉族传统记谱法之一。

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源自中国唐朝时期,后传至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琉球等使用汉字的地区,属于文字谱的一种。

在古代流传甚广,但是今天只有传统戏曲的伶人和学习者还会使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

现代中乐团一般已改用简谱或五线谱。

工尺谱在传统写法上由右而左直行,如同文字,但是现在亦可作横排书写。

4、律吕字谱律吕字谱是以十二律的律吕名称记录音乐曲调中各音音高的一种记谱法。

在弦索谱中元代熊朋的《拟瑟谱》亦曾用此谱式来记录瑟的弦音音高。

较早的是南宋进士赵彦肃的传谱。

后世的雅乐歌曲多用律吕字谱记写。

5、锣鼓经锣鼓经是中国传统器乐及戏曲里面常用的打击乐记谱方法,也称为“锣经”,主要是用鼓、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的声音组合成各种不同的节奏,以烘托舞台上肃穆、悠闲、抒情、紧张、激烈、惊惶的不同的情绪及气氛。

锣鼓经实际上是以口头背诵的锣鼓谱。

将各种打击乐器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组合,并通过各种不同的节奏形态演奏出来,就形成一套套的锣鼓点。

将各种锣鼓点按其实际音响与节奏口头背诵,则称为锣鼓经。

古代乐谱

古代乐谱
乐以打击乐器为主体。因此,击重节律的鼓点便成为中国乐谱最早的使者。《礼记 ·投壶》载有鲁、 薛两国射礼时鼓的节奏谱:一种符号绘作圆圈,一种符号绘作方框。它们无疑就是两种鼓形的象形摹画。一般来 说,无论何种谱式,都应具备两种功能,一是记音高,二是记节奏。中国早期的大多数谱式都沿用了以圆圈或圆 点、方框“点拍”的方式。
碎金词谱
《碎金词谱》的170多首曲目,是编撰者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刊行的《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以下简称《九宫大成》)收入的4466首(包括又一体)词曲乐谱中遴选编成。《碎金词谱》是编撰者对收入 《九宫大成》的唐宋元词乐进行全面研究后选录成的六卷本,可以说是在《九宫大成》基础上的一个“精选本”。 谢元淮为了使这一“精选本”更为精确完善,他还参考了康熙五十四年(1716年)内府殿本《钦定曲谱》及乾隆 二十二年(1757年)许宝善的《自怡轩词谱》进行了订正。他表示说:《碎金词谱》之所以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也正在于编者并不是简单地选录《九宫大成》,而是进行过多方“考证互证”,做到“工尺无讹”,使之体现出 传统音乐的独特风韵。
前朝前代的乐谱不一定能为当朝当代的人所能读通,于是出现了后世人所作的古谱解译。南宋的姜白石,曾 解译过他从长沙一位乐工的旧书堆中发现的唐代名曲《霓裳曲》谱。原谱共18段,为了便于时人歌唱,他选取了 其中的两段曲谱,译成当时流行的俗字谱,又配上了自己创作的歌词,取名《霓裳中序第一》。该曲收录在他的 《白石道人歌曲》中。宋末元初的熊朋来在将赵彦肃传《风雅十二诗谱》收录在他的《瑟谱》中时,除了照录原 本的律吕字谱外,又将12首原谱译成了当时通行的工尺谱。这是我国早期翻译古谱的两个实例。
比如根据成公亮先生编订的《古琴指法简释》:
右手的其他指法:
历。食指连挑两弦或三弦,与挑的区别在于历的节奏较快。

古代出现的记谱法

古代出现的记谱法

古代出现的记谱法古代出现的记谱法(Notation)是由中国古代学者结合自己的睿智,发明出一种记录乐曲演奏方式的手段。

它把乐曲表现的内容用数字、符号等的符号结合起来,使乐曲尽可能准确地体现出来,古代出现的记谱法对于今天的乐曲表演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古代出现的记谱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一般认为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礼乐大行,而为了记录其中的乐曲,古代学者们就发明了记谱法。

比如春秋时期,“管仲”领结礼,他就把有关礼乐谱写下来,其中记载有礼乐谱的演奏法,可以视为先秦时期的记谱法。

出现在古代的记谱法,最能代表的应该是《楚辞》中的谱法。

《楚辞》记载了一些楚国时期的乐曲,谱法也是一种古代记谱法,用符号表示着演奏者的演奏技等。

楚辞的谱法分为三类,即双符、四游、八律,这些谱法体现了楚国乐曲的特点,其中以双符谱为最简单,用符号表示音高升降,组合而成音乐,是最古老的记谱方式。

而至于东汉时期,由王洪更进一步发展了记谱法,开创了单音记谱术,被称为“王洪记谱法”,是古代记谱法的重要发展。

它把简谱发展到一种单符号记谱,把原来的横向双符号记谱改为把符号放置在简谱的上部,具成竖着的一个字的形式,是中国谱写乐曲的主要方式,广泛应用于古典歌曲中。

古代出现的记谱法对今天的乐曲表演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它让乐曲从口头传承到书面传承,从而防止了乐曲的遗忘,同时它也使演奏者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想法,使乐曲演奏更加表现出来,更加精彩。

因此,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记谱法都是乐曲演奏技艺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可以记录下旧时乐曲,也能保存当今的乐曲,为乐曲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总之,古代出现的记谱法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财富,它形成了今天乐曲有序发展的基础,让乐曲能够脱离口头传承,变得更加系统、完善,并且被视作一种文化遗产,成为乐曲发展的重要因素。

古代出现的记谱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乐曲演奏技能,对乐器演奏技巧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使乐曲演奏技艺日新月异,发展更加繁荣,给世界文化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记谱法历史沿革

中国传统记谱法历史沿革

中国传统记谱法历史沿革
《中国传统记谱法历史沿革》
I. 早期记谱
所谓记谱,是指以文字记录音乐曲目,并将音乐音符用记谱符号和其他表示音乐的符号来表示的乐谱记录。

中国传统记谱法,是在古代音乐学与乐府之间形成的记谱唱法,发展至今,成为中国民族音乐记谱的重要手段。

相传,早在公元前604年,《汉书·艺文志》中就提到了《尚书歌谱》,这是中国传统记谱法的起源。

II. 不同地域的记谱差异
中国不同地域的传统记谱法,由于遭受过不同地域及历史文化的影响,有着较大的差异。

比如,西北地域的竹石乐,传统的记谱方式是以“圆形带刻符号”标记音高,即用圆形的符号来表示简单的音高,而音符的刻字是用符号或大写拼音字母表示,又或以圆形中心点来表示完整的音符;另一方面,江南地域传统曲谱是以正方形符号来表示音高,音符的刻字用小写拼音字母表示,而正方形中心点代表一定的音符。

III. 改革以来的变化
自19世纪末至今,中国传统记谱法不断发展和改革升级。

由于传统记谱法的记谱方式比较复杂,运算繁琐,读音难以掌握,因此20世纪50年代开始,产生了用新的圆形记谱法来取代传统记谱法。

新的圆形记谱法将传统的记谱符号统一到单一的圆形符号,利用音符的刻字表示而传统的记谱符号则用用小写拼音字母来表示。

而且,新的圆形记谱法还拓展了记谱音符及记谱符号功能,使中国传统记谱法可以用于记录现代乐曲。

IV. 结语
中国传统记谱法是一套复杂而古老的记谱方式,早在公元前604年就开始使用,携带着中
国民族文化独特的音乐语言。

19世纪末,新的圆形记谱法引入中国,把传统记谱法现代化,扩展了记谱符号的功能,形成了现代的记谱法,成为古老的音乐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

记谱法的种类

记谱法的种类

记谱法的种类
记谱法是指乐谱记录的符号系统。

早在中国秦汉时期,以格律作曲的记谱法已
经产生,发展到汉代,记谱法的逐步完善和系统化显现出来,到了元代,已经形成完整的记谱法体系。

近代以来,西方主导的流行音乐记谱法渐渐走进了中国。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传统记谱法和现代记谱法两大种类,并不断发展壮大。

传统记谱法包括了传统中国记谱法和传统世界记谱法,前者古老典雅,后者融
合多元文化,两者都可以使乐谱具体而富有表现力,极其精确地表达细节,且记谱简单直观。

传统中国记谱法是源于中国的曲谱记谱法。

它有三大特点:一是采用拍子表示法,乐曲一般用五线谱来记录;二是采用简谱字和符号表示法,如比利牛斯记谱法;三是根据民族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和民谣等不同音乐风格,采用不同的记谱法及多种符号。

传统世界记谱法是在传统的音乐记谱法的基础上,汇聚古今多国音乐文化传承,融汇诸古传统记谱法之优点,以及引进西方流行音乐的先进记谱法的体系。

这套记谱法比传统记谱法更容易理解,对乐曲的表现效果也更加真实。

现代记谱法是根据近代音乐特点作出的新记法,乐谱不但要求表示精确,而且
要便于演奏者使用。

其中,西方现代记谱法包括流行音乐记谱法和古典音乐记谱法,分别适用于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乐曲。

中国现代记谱法,也称为现代中国音乐记谱法,集中国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特点,灵活运用,极具表现力。

总之,记谱法包括传统记谱法和现代记谱法,它们都能更准确、更直观地表现
乐曲的细腻度,更有可能发挥出乐曲的真实感受,使乐谱具有生动的表现力,深受广大人们的欢迎。

工尺谱

工尺谱

工尺谱工尺谱是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

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工尺谱简介工尺谱是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

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很广泛。

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异。

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相当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

同音名高八度,则可将谱字末笔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写作上或仩。

反之,同音名低八度,则可将谱字的末笔向下撇,如凡、工等。

若高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挑或加偏旁彳,如上。

若低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撇,如上。

节奏符号工尺谱入门工尺谱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

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

散板就是自由节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来记写,一般是1/4的节奏,有实板与腰板两种形式:实板是指与乐音同时打下的板,腰板则是在乐音发出前或后打下的板;一板一眼就是一个板与一个眼合成2/4的节拍;一板三眼就是一个板和三个眼合成的4/4节拍;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当于4/2节拍。

工尺谱的历史工尺谱历史悠久,唐代即已使用燕乐半字谱,如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写本《唐人大曲谱》。

至宋代即为俗字谱,如张炎《词源》中所记的谱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谱、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谱等。

一直发展到明、清通行的工尺谱。

这种记谱法到清乾、嘉年间,出现一种用工尺谱记写的管弦乐合奏总谱——《弦索备考》即《弦索十三套》。

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等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如表示比“乙”更高的音,则在“尺、工”等字的左旁加“亻”号;如表示比“合”更低的音,则在“工、尺”等字的末笔曳尾。

工尺谱

工尺谱

工尺谱工尺谱是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

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工尺谱简介工尺谱是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

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很广泛。

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异。

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相当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

同音名高八度,则可将谱字末笔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写作上或仩。

反之,同音名低八度,则可将谱字的末笔向下撇,如凡、工等。

若高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挑或加偏旁彳,如上。

若低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撇,如上。

节奏符号工尺谱入门工尺谱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

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

散板就是自由节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来记写,一般是1/4的节奏,有实板与腰板两种形式:实板是指与乐音同时打下的板,腰板则是在乐音发出前或后打下的板;一板一眼就是一个板与一个眼合成2/4的节拍;一板三眼就是一个板和三个眼合成的4/4节拍;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当于4/2节拍。

工尺谱的历史工尺谱历史悠久,唐代即已使用燕乐半字谱,如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写本《唐人大曲谱》。

至宋代即为俗字谱,如张炎《词源》中所记的谱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谱、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谱等。

一直发展到明、清通行的工尺谱。

这种记谱法到清乾、嘉年间,出现一种用工尺谱记写的管弦乐合奏总谱——《弦索备考》即《弦索十三套》。

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等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如表示比“乙”更高的音,则在“尺、工”等字的左旁加“亻”号;如表示比“合”更低的音,则在“工、尺”等字的末笔曳尾。

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乐谱)

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乐谱)

中国传统的记谱法基本有十三种,分别是:工尺谱、琴谱、燕乐半字谱、弦索谱、管色谱、俗字谱、律吕字谱、方格谱、雅乐谱、曲线谱、央移谱、查巴谱、锣鼓经在当今,中国汉字记谱主要是用宫、商、角、清角(和)、徵、羽、变宫(变)分别来表示do、re、mi、fa、sol、la、si,而在工尺谱中,则表示为上、尺、工、合、六、五、一。

而在汉字下方画斜线和在汉字旁家部首(例如加“亻”等)来表现音高。

琴谱是用文字将古琴曲的定弦法、弹奏手法和分句法等记录下来。

燕乐半字谱所用的符号大多形似半个汉字,多用于记录燕乐!故得名!弦索谱是一种指位谱,原理与今吉他指位谱相似。

至今已失传!管色谱是一种音位谱,最初可能是管乐器指法符号的演变。

俗字谱即工尺谱的前身。

律吕字谱使用十二律吕名记录曲调中各声音高的一种记谱法。

我国曾用此记录雅乐。

目前仍广泛用与日本和韩国。

方格谱是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二律,在音图最右边一行注律吕字样,每格代表一个半音,自左而右每格代表一个相对等长时值单位。

雅乐谱是明代记载祭祀孔子所用的音乐的曲谱形式。

曲线谱是用曲折的线条来记写曲调进行的乐谱。

央移谱是藏传佛教使用的曲谱,是在七条平行线上划出各种曲线组成的一种曲谱。

查巴谱是一种在方格中划曲线的曲谱。

锣鼓经是一种打击乐的曲谱。

又叫“锣经”、“锣鼓谱”和“法器谱”等。

工尺谱最晚于晚唐五代已产生。

其音高符号,属于首调唱名法(当然也有用固定唱名法的),如“上(…1‟)、尺(…2‟)、工(…3‟)、凡(…4‟)、六(…5‟)、五(…6‟)、乙(…7‟)等等。

它的调号以上字调(降B)、尺字调(C)、小工调(D)、凡字调(降E)、六字调(F)、五字调(正宫调G)、乙字调(A)等为标记,其中以小工调、正宫调、尺字调、乙字调最常用。

工尺谱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

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

散板就是自由节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来记写,一般是1/4的节奏,一板一眼就是一个板与一个眼合成2/4的节拍;一板三眼就是一个板和三个眼合成的4/4节拍;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当于4/2节拍。

二四谱——精选推荐

二四谱——精选推荐

二四谱简介流传于广东潮汕及福建漳州一带的一种古老的记谱法,多用于潮州弦诗、潮剧及白字戏的乐谱。

以二、三、四、五、六表示音阶各音级的音高,即sol、la、do、re、mi。

其高八度的sol、la 以七、八记之。

二四谱基于五声音阶,当其以七声出现时,“二变”之音(降si、fa)则是将原三、六(la、mi)两音提高一个二度(游移的二度)而获得。

二四谱分类现将二四谱、工尺谱与普通唱名、音名关系列于下表:二四谱前面通常注有“轻六”(即轻三六)、“重六”(即重三六)、“活五”(即活三五)及“轻三重六”等标记,这都是根据二四谱的某一字,通过“轻”、“重”或“活”等变化演奏手法而得称,与中国其他民间音乐的“借字”、“变凡”等手法有某些类似之处。

“重三六”与秦腔的“苦音”、广东音乐的“乙凡”也有类似之处。

但潮州音乐的重三与重六两个偏音的游移性更大些,常因旋法的不同,三、六两音重奏时而较为靠近降si或fa,时而较为靠近si或升fa。

如在筝上演奏“轻三六”时,三六两音按传统五声演奏成la、mi;当演奏“重三六”时,把按“三、六”两音的左手加强力度,使琴弦加大张力而为降si、fa两个游移偏音;奏“活五”时,即在重六基础上,其“五”音上下快速揉动而成为“↑re”的“活”奏,其音极不稳定;“轻三重六”则三、六奏为la、fa。

在二、三、四、五、六这五个音中,三、六、五因各种情况而变化,余下只有二、四(sol、do)两音不变,这种记谱法之所以简称为“二四谱”,实与此有关。

此外潮州的丝弦乐主奏乐器“二弦”也以sol、do四度定弦,二四两个空弦也常起骨干音作用。

现将“二”字sol为主音的4种调式音阶列如下表:二四谱由来二四谱在潮州音乐中使用年代较为久远。

自明清以来,正字、西秦、昆腔、外江等剧种音乐传入潮州,工尺谱也随着传入。

因而在二四谱上的三、六两音重奏时,也常有时插上“乙”和“凡”两个偏音。

“二四谱”我国一种古老的弦索谱。

(请参阅拙撰《亦谈二四普》,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总第12 期和《古筝散论》——“中国首届古筝学术交流会”交流的论文)它自产生到现在,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刮奏的记谱法

刮奏的记谱法

刮奏是一种常见的民族乐器演奏技巧,通常用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打击乐器。

刮奏的记谱法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音符表示:刮奏的音符可以使用常规的音符符号来表示。

音符的形状和位置表示音高和时值。

通常,使用五线谱或简谱来表示刮奏乐曲的音符。

打击方式标记:为了准确表示刮奏的打击方式和技巧,可以在音符上方或下方添加特定的标记。

这些标记可以是简单的文字说明,或者特定的符号和图形,以表示使用刮奏器具(如拨片、拨子)或手指等不同的刮奏方式。

强弱和速度标记:在刮奏乐谱中,还可以使用标记符号来表示音符的强弱和速度要求。

例如,在音符上方添加加强线、附点或特定的动态符号(如强、弱、快、慢等)。

休止符和间隔:与其他乐谱一样,刮奏乐谱中也需要使用休止符来表示休息。

休止符的形状和位置与音符相似。

此外,还可以使用间隔符号来表示音符之间的停顿和间隔。

重复和跳跃标记:如果需要重复演奏某个部分或跳跃到其他部分,可以在乐谱中使用特定的重复标记或跳跃符号来表示。

这有助于指导演奏者按照指定的方式进行演奏。

需要注意的是,刮奏乐谱的记谱法可能因不同的乐器和音乐风格而有所不同。

在实践中,有时也会使用口传和视觉记忆等方式来传授和学习刮奏技巧。

因此,在学习和演奏刮奏乐曲时,除了谱面上的记谱法,还需要结合演奏者的经验和指导进行实际的表演和练习。

古琴记谱法

古琴记谱法

古琴记谱法
古琴记谱法是中国古代传统音乐曲谱记谱法,主要用于古琴演奏。

它最初是以声音符号来识别不同的音色,然后使用空心或实心圆形表示不同的音色和旋律。

古琴记谱法包括五个基本元素:声符、旋律符号、空格符、黑点和音高符号。

声符用空心或实心圆形表示,用于标记音色;旋律符号是一个圆形,用于表明旋律的运行方向;空格符用于标记演奏者暂停的时间;黑点和音高符号则用于表示音高的变化。

古琴记谱法有三种常见的符号组合:正常符号、变体符号和复杂符号。

正常符号是最普遍的,主要用来表示节奏、旋律和音色。

变体符号是用来表达不同音色和节奏的变化;复杂符号是用来表示特殊旋律和多层次的音色。

古琴记谱法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运用起来有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

它可以把古琴演奏中的音色、旋律和节奏准确而又精确地表达出来,更加直观、明了、流畅和有节奏感。

同时,它也能够准确的表达出乐曲的音色、旋律和节奏,为古琴演奏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乐谱编写和演奏的方法。

古琴记谱法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曲目,更加轻松地把握琴弦上的音色、旋律和节奏,并且可以更好
地表现出曲目的风格和情感。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巧妙的把握古琴的独特音色,更准确的表现出古琴的音乐特色。

古琴记谱法在古琴演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古琴演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记谱系统,帮助演奏者更加准确地把握乐曲的风格、旋律、节奏和音色,从而更好地发挥古琴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的记谱法基本有十三种,分别是:工尺谱、琴谱、燕乐半字谱、弦索谱、管色谱、俗字谱、律吕字谱、方格谱、雅乐谱、曲线谱、央移谱、查巴谱、锣鼓经
在当今,中国汉字记谱主要是用宫、商、角、清角(和)、徵、羽、变宫(变)分别来表示do、re、mi、fa、sol、la、si,而在工尺谱中,则表示为上、尺、工、合、六、五、一。

而在汉字下方画斜线和在汉字旁家部首(例如加“亻”等)来表现音高。

琴谱是用文字将古琴曲的定弦法、弹奏手法和分句法等记录下来。

燕乐半字谱所用的符号大多形似半个汉字,多用于记录燕乐!故得名!
弦索谱是一种指位谱,原理与今吉他指位谱相似。

至今已失传!
管色谱是一种音位谱,最初可能是管乐器指法符号的演变。

俗字谱即工尺谱的前身。

律吕字谱使用十二律吕名记录曲调中各声音高的一种记谱法。

我国曾用此记录雅乐。

目前仍广泛用与日本和韩国。

方格谱是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二律,在音图最右边一行注律吕字样,每格代表一个半音,自左而右每格代表一个相对等长时值单位。

雅乐谱是明代记载祭祀孔子所用的音乐的曲谱形式。

曲线谱是用曲折的线条来记写曲调进行的乐谱。

央移谱是藏传佛教使用的曲谱,是在七条平行线上划出各种曲线组成的一种曲谱。

查巴谱是一种在方格中划曲线的曲谱。

锣鼓经是一种打击乐的曲谱。

又叫“锣经”、“锣鼓谱”和“法器谱”等。

工尺谱最晚于晚唐五代已产生。

其音高符号,属于首调唱名法(当然也有用固定唱名法的),如“上(…1‟)、尺(…2‟)、工(…3‟)、凡(…4‟)、六(…5‟)、五(…6‟)、乙(…7‟)等等。

它的调号以上字调(降B)、尺字调(C)、小工调(D)、凡字
调(降E)、六字调(F)、五字调(正宫调G)、乙字调(A)等为标记,其中以小工调、正宫调、尺字调、乙字调最常用。

工尺谱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

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

散板就是自由节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来记写,一般是1/4的节奏,一板一眼就是一个板与一个眼合成2/4的节拍;一板三眼就是一个板和三个眼合成的4/4节拍;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当于4/2节拍。

这种记谱法到清乾、嘉年间发展到极至,出现用工尺谱记写的管弦乐合奏总谱——《弦索备考》,即著名的《弦索十三套》。

我国现在大多用五线谱写谱,而前些年我国最流行的是简谱,那么在古代我国是用什么记谱的呢?
在我国古代,记谱的方式是工尺谱。

在古代,无论是词、曲、戏曲等音乐,都是用工尺谱记谱的。

工尺谱是什么呢?它是一种以音高符号为“工、尺”等字而得名的一种记谱形式。

工尺谱最晚于晚唐五代已产生。

其音高符号,属于首调唱名法(当然也有用固定唱名法的),如“上(‘1’)、尺(‘2’)、工(‘3’)、凡(‘4’)、六(‘5’)、五(‘6’)、乙(‘7’)等等。

它的调号以上字调(降B)、尺字调(C)、小工调(D)、凡字调(降E)、六字调(F)、五字调(正宫调G)、乙字调(A)等为标记,其中以小工调、正宫调、尺字调、乙字调最常用。

工尺谱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

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

散板就是自由节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来记写,一般是1/4的节奏,一板一眼就是一个板与一个眼合成2/4的节拍;一板三眼就是一个板和三个眼合成的4/4节拍;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当于4/2节拍。

这种记谱法到清乾、嘉年间发展到极至,出现用工尺谱记写的管弦乐合奏总谱——《弦索备考》,即著名的《弦索十三套》。

首调制工尺谱与简谱雷同,只是直书与横书之差异,工尺谱以板眼标示节拍,与简谱的底限节拍符号比较,简谱比较精密.
固定调制工尺谱是南管音乐文化的主要根据,就是演奏的风味精随.它存在南琵琶的指法与音阶节奏等,也是箫法的根据,若译成简谱或线谱,符号会更多,更难一目了然,若简化了指法,就会演奏不出南管风味,匡住了原来箫弦的灵活的空间.
我认南管工尺谱是一种很有效率的记谱模式,虽然箫法需要经过学习才能了解,没有在谱中明确标示给箫的意义,这只要再一套箫法手册来补足,虽然至今仍无,在我计划中.
一开始我学习南管时先译谱学习,後来发现是缘木求鱼,才下定决心学工尺谱,至今仍很多人不相信工尺谱的优点,觉得很可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南管旋律中的音符有主辅关系,主音是琵琶骨干音,辅音是润腔旋律,润腔旋律是灵活应用由箫发挥,但又有琵琶指法的相对关系作为贯晢(连,停)依据或润腔规则.若只译琵琶谱,会发现很简单,箫法也跟著消失,若连润腔旋律都译,就会只有一种标准,参考某人的吹奏者当下作为後人的版本,琵琶指法变了,箫法死了,其结果是南管变成一般华乐.
我对上述两大系的工尺谱都有所接触,我认为前项被取代已属必然,因无所特色,只有文化流传意义吧!後者是很难被取代的,除非要放弃其原有的美学特色.
我认为南管的工尺谱只要南管还在,它应该不会消失.至少台湾的教育体系纳入了,就好
像日尺八本曲的指谱,也不会成历史.一直与它的音乐一起流传.
若首调式工尺谱,应该会渐渐消失吧!
工尺谱比五线谱灵活的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