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放射性地球物理第二章 射线和物质相互作用
第一节 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
三、β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 韧致辐射
高速运动的β粒子或其它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在核库 仑场作用下,改变运动速度,伴随放出电磁辐射。
原子核 轫致辐射放出的电磁辐射是连续能量的X射线。 使用辐射损耗率描述在单位距离上轫致辐射的能量损耗。
辐射损耗率定义为:
d d X E 辐 = 射 N 1E m 3 Z 0 2 C 1 7 Z 2 e4 4ln m 2 0C E 23 4
电子打在荧光屏上 产生X射线
电视机显像管
特征: x 射线能量连续 0 – EMax(电子能量) 电视机 高压15 kV 电子束能量15 keV x 射线能量 0 -15 keV
产生机制
第一节 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
三、β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4、 线阻止本领 S
在核反应可以忽略的(不是太高)能量范围,带电粒子 主要的能量损失方式是碰撞电离损失核轫致辐射损失。
d dX E 电= 离2m e04vZ 2Nln (1 2 Im 2(0 1v 2 )2E 8 1 2)(1 ln1 2 (1 2)2212)
m0,e-电子的静止质量与电荷; z,v-α粒子的电荷数与速度; β= v /c,c-光速;
Z-介质的原子序数; N-介质单位体积(1cm3)内的原子数目; I-吸收介质原子的平均电离电位; E-入射电子动能;
d d X E 电= 离 4 e m 4 0 Z v2 z2N ln I(2 1 m 0 v2 2)2 Wn
m0,e-电子的静止质量与电荷; z,v-α粒子的电荷数与速度; β= v /c,c-光速;
Z-介质的原子序数; N-介质单位体积(1cm3)内的原子数目; I-吸收介质原子的平均电离电位; W-平均电离能; n-电离比度;
2-2 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n2(t) n20 e
A21t
理学院 物理系
§2.2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玻色爱因斯坦关系式 2—E2能级平均寿命,定义:E2上粒子数变为初 始值1/e所需时间,则:
1 A21 2 n20 n20 e e
因此:
A21
1
2
理学院 物理系
A21—自发辐射几率;自发辐射爱因斯坦系数。
理学院 物理系
§2.2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玻色爱因斯坦关系式
热平衡状态下: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光强比为:
I sp I ste
A21 e B21
h kT
1
2014年6月10日星期二
理学院 物理系
B21—受激辐射爱因斯坦系数。
理学院 物理系
§2.2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玻色爱因斯坦关系式 二、爱因斯坦三系数A21,B12,B21关系 热平衡状态下,E1、E2能级上原子数密度保持不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dn21 dn21 dn12 ( ) sp ( ) st ( ) st dt dt dt
即:
A21 n2 B21 ( ) n2 B12 ( ) n1
ν
⑵受激辐射跃迁几率w21
2014年6月10日星期二 理学院 物理系
§2.2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玻色爱因斯坦关系式
dn 21 1 w 21 ( )st dt n2
⑶受激辐射特点 a.必须在外界辐射场作用下进行; b.受激辐射跃迁几率w21与原子本身性质和外界辐射 场有关;
w21 B21 ( )
§2.2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玻色爱因斯坦关系式 一. 三种相互作用 1.自发辐射 ⑴定义:处于高能级的一个原子,在没有外来光子 的情况下,自发向E1跃迁,并发射出一个能量为 hν 的光子。 E2 E1
射线与物质作用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对重带电粒子阻止本领
dE dX
dE dX ion
dE dX n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 重带电粒子在物质中的射程 • 带电粒子在进入物质后,通过与物质相互作用而 不断地损失能量,速度越来越小,最终停留在物 质中,沿入射方向穿过的最大距离成为粒子在物 质中的射程。
c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Computon散射
运动学关系: hv hv Ee
'
hv’ hv
Ee
hv 1 (1 co s ) 2 mc h v(1 co s ) Ee m c2 (1 co s ) hv hv ct g (1 )t g 2 mc 2
探测器 样品
思考:请计算对比γ射线穿过混凝土等如下介质强度衰减 至5%的厚度 质量衰减系数(μ/ρ)及密度( ρ)如下: Pb 0.0416 空气 0.0357 混凝土 0.0363 水 0.0396 (3MeV cm2/g)
0.0689
11.3
1MeV
0.0635
0.001293
0.0635
2.35
Z 2 ln hv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三种效应与原子序数和光子能量的关系
ph Z / hv
5
c Z / hv p Z 2 hv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射线的吸收
I I 0e
Nt
I 0 e t
ph c p ph c p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次级粒子
质子、α粒子、正负电子
俄歇电子 X射线
中子、γ、Χ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ppt课件
电离损失
❖电离
❖激发
二、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2 与原子核的非弹性碰撞
➢ 入射带电粒子与原子核之间的库仑力作用,使带电粒 子的速度和方向发生变化,伴随着发射电磁辐射—— 轫致辐射。
➢ 当入射带电粒子与原 子核发生非弹性碰撞 时,以辐射光子损失 其能量,我们称它为
辐射损失。
二、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原子核
反冲电子
h 1.0
0.5
YAxisTitle
0.0
入射光子 -0.5 -1.00ຫໍສະໝຸດ 204060
X Axis Title
B
80
100
散射光子 h
三、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3 电子对效应(Electron Pair Effect)
➢ 能量较高(>1.022MeV) 的射线(光子) 从原子核旁经过 时,在核库仑场的作用下,入射光子转化为一个正电 子和一个电子的过程。
❖中 子:不带电
❖无声无味、无色无嗅 ❖组织温度无明显升高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辐射探测、防护的基础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分类
带电粒子辐射
轻带电粒子 ( β射线)
重带电粒子 ( α粒子)
非带电粒子辐射
次级电子 核外电子
电磁辐射 ( γ射线)
次级重带电粒子 原子核
中子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二、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γ
中子
与束缚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
1、与核外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 2、与原子核发生非弹性碰撞 1、光电效应 2、康普顿效应 3、电子对效应 1、弹性散射 2、非弹性散射 3、俘获过程
五、总 结
❖射线穿透能力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全解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全解1.α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α射线是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氦核,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主要通过库仑相互作用与物质中的原子核和电子发生碰撞。
-α粒子与原子核碰撞:由于α粒子具有正电荷,与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发生库仑力相互作用。
当α粒子的动能较高时,它能够克服原子核的库仑斥力,与原子核进行散射或靶核核反应。
例如,α衰变中,α粒子通过电子云与原子核接触,克服库仑斥力,从而离开原子核。
-α粒子与电子碰撞:α粒子也能与物质中的电子发生库仑散射。
这种散射主要影响较低能量的α粒子,使其改变方向,并逐渐失去能量。
2.β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β射线包括β正电子和β负电子,它们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主要通过电磁相互作用与物质的电子发生碰撞。
-β电子与物质中的电子相互作用:β电子与物质中的电子发生库仑散射,导致β电子方向改变,并逐渐失去能量。
此外,β电子还会与物质中的原子核发生库仑相互作用,引起散射或产生次级带电粒子。
同时,β电子还会与物质中的靶核发生β衰变反应。
-β正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β正电子与物质中的电子发生湮没作用,这是由于正电子和电子之间的共振效应导致的。
正电子与物质中的电子湮没后,能量转化为两个光子。
3.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γ射线是电磁波,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主要通过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和对消能量通过光子转化为电子对等几种机制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
-光电效应:γ射线与物质中的原子发生相互作用,使原子内的电子受到能量的激发或被打出原子,形成光电子。
-康普顿散射:γ射线与物质中的电子发生碰撞,因为能量较高,导致电子被击中后发生能量和动量的转移,γ射线发生能量和方向的散射。
-电子对产生:γ射线经过物质时,其能量可能会转化为电子对(正电子和电子对)。
这是一种相对论效应,当γ射线的能量较高时,会出现这种现象。
4.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主要机制是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
-光电效应:X射线与物质中的原子发生相互作用,使原子内的电子受到能量的激发或被打出原子,形成光电子。
肿瘤放射物理学-物理师资料-2.3 X(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光电截面
电子在原子中被束缚得越紧,产生光电效应的概率就越大。 如果入射光子的能量超过K层电子结合能,那么大约80%的光 电吸收发生在这K层电子上。
入射光子与物质原子发生光电效应的截面称之为光电截面。
5 4
k
k为k层光电截面
(4). 作用系数
光电效应总截面:
Z n /(h )3
低原子序数 n≈4 高原子序数 n≈4.8
光电线性衰减系数:
MA
N A
Zn
/(h )3
光电质量衰减系数:
NA MA
Z n1 /(h )3
a. 原子序数的影响 光电效应总截面 光电线性衰减系数
Z4~4.8
光电质量衰减系数
Z3~3.8
随原子序数增加,光电效应发生的概率迅速增加。
如果一个入射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有多种相互独立的 作用方式,则相互作用总截面等于各种作用截面之和
c p
总截面 光电效应截面
电子对效应截面 康普顿效应截面
2、线性衰减系数、质量衰减系数
X(γ)光子与每单位厚度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的概率,称为线性
衰减系数,用µ表示,单位m-1或cm-1。
en tr (1 g)
g为次级电子的动能因辐射而损失的份额。
4、半价层(HVL) 定义为X(γ)射线束流强度衰减到其初始值一半时所需的某种
物质的衰减块的厚度。它与线性衰减系数的关系可表示为
HVL 0.693
与μ的意义一样, HVL表示物质对X(γ)光子的衰减能力。
5、平均自由程(l) 定义为X(γ)光子在与物质发生作用前平均的自由运动距离。
第四章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1
原子核物理
射线(Ray)又称辐射( 射线(Ray)又称辐射(Radiaton) (Ray)又称辐射 能量大于10ev的辐射称作电离辐射( Radiaton) 能量大于10ev的辐射称作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on) 10ev的辐射称作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通常可分为四大类: 电离辐射通常可分为四大类: 带电粒子辐射 快电子 重带电粒子 非带电粒子辐射 电磁辐射 中子
原子核物理
理论计算得到的轫致辐射引起的能量损失率为: 理论计算得到的轫致辐射引起的能量损失率为:
dE Z (− ) ra d ∝ dx m
2 2
NE
辐射损失率与Z 成正比, 辐射损失率与Z2成正比,说明电子打到重元素中容易发生轫致 辐射。这一特性对选择合适的材料来阻挡β粒子很重要: 辐射。这一特性对选择合适的材料来阻挡β粒子很重要:从电离 损失考虑,采用高Z元素来阻挡较好, 损失考虑,采用高Z元素来阻挡较好,但这样会引起很强的轫致 辐射,反而起不到保护,所以采用低Z元素防护。另外, 辐射,反而起不到保护,所以采用低Z元素防护。另外,辐射损 失率与粒子能量E成正比,这与电离损失不同, 失率与粒子能量E成正比,这与电离损失不同,所以当电子能量 低时,电离损失占优势;电子能量高时,辐射损失占优。 低时,电离损失占优势;电子能量高时,辐射损失占优。在相 对论能区,辐射损失和电离损失之比为: 对论能区,辐射损失和电离损失之比为:
原子核物理
5.1.1 重带电粒子在物质中的能量损失 快速运动的质子、 快速运动的质子、α粒子一类重带电粒子在穿过靶物质 与物质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将能量转移给电子, 时,与物质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将能量转移给电子,导致 原子的电离和激发,从而导致带电粒子的能量损失。 原子的电离和激发,从而导致带电粒子的能量损失。 带电粒子的能量损失分为核碰撞能量损失 核碰撞能量损失和 带电粒子的能量损失分为核碰撞能量损失和电子碰撞能量损 对于高能(MeV)带电粒子 带电粒子, 失。对于高能(MeV)带电粒子,原子核碰撞所导致的能量损 失远远小于与核外电子碰撞所导致的能量损失。 失远远小于与核外电子碰撞所导致的能量损失。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全解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全解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是物理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射线主要包括X 射线、γ射线以及带电粒子射线。
它们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进行解释,其中主要包括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电子对产生以及核反应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射线与物质不同相互作用过程的全解。
首先,光电效应是指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射线能量被物质的原子或分子吸收,同时将一些原子或分子的一个外层电子打出,使其形成自由电子,并使原子或分子离子化。
光电效应的发生需要满足光子能量大于物质原子或分子的束缚能。
在光电效应中,射线的能量被完全转化为电子的动能,并且随着射线能量的增加,光电效应的截面逐渐增大。
其次,康普顿散射是指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射线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碰撞,并转移能量。
在康普顿散射过程中,射线的能量减小,同时产生散射射线,其散射角度与原始射线方向有关。
康普顿散射的截面依赖于射线能量和散射角度,而与物质性质无关。
因此,康普顿散射广泛应用于材料成分分析和非破坏性检测等领域。
第三,电子对产生是指高能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射线的能量转化为正负电子对。
在电子对产生中,射线的能量足够高,超过物质原子或分子的静止能量,因此,能够产生正负电子对。
电子对的产生量与射线能量呈正比,并且与物质性质无关。
最后,核反应是指射线与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而产生新的核反应产物。
核反应的过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射线与原子核碰撞产生的弹性散射或非弹性散射,另一类是射线与原子核相互作用产生裂变反应或聚变反应。
核反应的截面与射线能量和物质的原子核性质密切相关。
需要指出的是,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的解释是基于经典物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高能物理学领域中,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解释需要使用量子场论的框架来描述。
此外,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还涉及到辐射生物学、辐射医学以及放射化学等学科的研究。
这些都是相当广泛和复杂的领域,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来完全解释。
2射线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 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
1 mv2 1 MV 2 1 mv'2 1 MV '2 E
2
2
2
2
E 为内能项
E 0 弹性碰撞(即动能守恒) E 0 非弹性碰撞(即动能不守恒)
E 0 为第一类非弹性碰撞,如入射粒子与处于基
态的核碰撞,且使核激发;
E 0 为第二类非弹性碰撞,如入射粒子与处于
2E m0 c 2
1 3
对于常用的放射源,电子能量不过几个MeV, 因此主要的仍是电离损失。由电子加速器引出的 电子束,能量较高,而且束流较大,因此韧致辐 射强度很强。
对于电子,在低能时,电离损失占优势,在高能 时(尤其在相对论区),辐射损失变得重要。
(三)电子的散射
——与原子核发生弹性碰撞过程
电子阻止本领 MeV/cm
相对论修正值 =v/c,c是光速
壳修正项, 入射粒子的 能量小于内壳 层电离能,内 层电子不参与 对入射粒子的 阻止作用
电子阻止本领的特点
dE dx
e
4z 2e4 m0 v 2
NZ ln
2m0 v 2 I
ln( 1
β2)
β2
C
(一)电子阻止本领
——与核外电子的非弹性碰撞过程
对于快速带电粒子,量子理论并考虑相对论及其
他修正因子后,能量损失的精确表达示为: (Bethe-Block公式)
dE dx
e
4z 2e4 m0 v 2
NZ
ln
2m0 v 2 I
ln( 1
β2)
第三章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一·电离: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阿尔法粒子(氦)易发生电离,但易被阻挡(电离只能由高能粒子发生)粒子:1·激发态:(低能态-高能态)M ~M+ 和电子剥离内层电子即激发过程(电离过程)2·退激发态:由高能态-低能态直接电离与间接电离直接电离:间接电离:强电离弱电离中等电离二·放射源接收器(检测器)射程计算:电子对/距离- 电离强度(二)·贝塔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中等电离辐射)质量小- 作用于电子(核外电子)上作用于物质时引起直接电离致辐射:用轰击重金属核(三)·伽马X射线光电效应:光子能量小于1.0 电子伏特光电子:由光电效应引起的所剥离的自由电子内层电子被剥离后产生“空穴”使得外层电子进入内层被称为俄歇电子康普顿散射:0.2-5.0 电子伏特部分能量被吸收剩余的继续作用高能光子散射角度较小低能光子散射角度较大即受光子能量影响电子对:光子能量大于1.02 电子伏特产生正电子负电子正负电子湮灭释放能量(质量变为能量并释放光子能量与之前相同)但能量来源于之前的光子光子与物质之间的作用>30种原子序数与光子能量关系图(包含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四)·中子中子一般来源于核反应快中子能量高速度快弹性散射:小核非弹性散射:大核中子俘获:减速以后的中子(也是快中子)会发生被俘获后发出伽马射线(大原子如铱192)热中子:由快中子蜕变快电子重带电粒子快电子的速度大;重带电粒子相对速度小;快电子除电离损失外,辐射损失不可忽略;重带电粒子主要通过电离损失而损失能量;快电子散射严重重带电粒子在介质中的运动径迹近似为直线阿尔法射线与束缚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电离,激发贝塔射线与核外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电离,激发,致辐射伽马射线X射线光电反应-----光子被吸收康普顿散射----光子被散射弹性散射------产生两个光子中子非弹性散射------ 光子中子俘获-------其他辐射单纯路径上离子化物质密度------线性能量转移---线碰撞阻止本领阿尔法:贝塔:伽马=104:102:1辐射的生物学效应1·能量吸收------皮肤出现红斑2·大分子被破坏-----蛋白质---结构改变---变性---失去功能核酸----被打破断裂--自我修复(出错碱基替换即基因突变)。
第2章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α粒子刚进入介质中时, 速度快,与介质原子的作 用时间短,比电离小;在 射程末端前, α粒子速度 慢,作用时间长,有极大 值;此后,能量耗尽,比 电离快速衰减到0。
入射粒子越接近射程末端,速度越慢,因而比电离值越大。
α粒子在空气中的比电离约6600离子对/mm,产生此峰值α 的粒子能量约700keV。
这种由入射带电粒子与靶原子核发生弹性碰撞引起入射粒子 的能量损失称之为核碰撞能量损失,我们把原子核对入射粒子的 阻止作用称为核阻止。
核碰撞能量损失只是在入射带电粒子能量很低或低速重离子 入射时,对粒子能量损失的贡献才是重要的。但对电子却是引起 反散射的主要过程。
α粒子质量大,与核碰撞后运动方向变化小。β粒子质量小, 运动状态改变大。而原子核获得的反冲能量,可以使晶体原子 位移,形成缺陷,即造成物质辐射损伤。
四、α粒子与原子核的作用
α粒子与核作用形式:卢瑟福散射、核反应
• 卢瑟福散射—α粒子与核库仑场作用而改变方向;
• 核反应—α粒子进入原子核,使原来的原子核发生根本性 变化,即产生新核并放出1个或几个粒子。记为A(α,b)B。
几个利用α射线完成的著名的核反应:
• 利用210Po放出的α粒子轰击9Be制成的靶,可以产生12C和中 子(查德威克1932 ),导致中子的发现:
这些相互作用是入射带电粒子所带电荷与原子中核外电子、 原子核发生的库仑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引起电离或激发、散射和各种形式的辐射损 失,结果使入射带电粒子损失动能和改变运动方向。入射带电 粒子在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慢化。
当然,入射带电粒子也可穿过原子核的库仑位垒,并与原 子核发生核反应。本节不讨论发生核反应的情况。
• 例:210Po,放射源,E=5.3MeV,计算其在空气中和铝 (A=27 , =2.7g/cm3 )中的射程。
射线粒子在物质中的相互作用机制
射线粒子在物质中的相互作用机制射线粒子是指由高能宇宙射线或人造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粒子。
它们在穿越物质时会与原子核或电子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具有很多重要的物理、生物和医学应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射线粒子在物质中的相互作用机制,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电离作用、散射作用和发光作用。
一、电离作用电离作用是指射线粒子在物质中与原子或分子相互作用,从而使其失去或增加电荷的过程。
当射线粒子穿过物质时,它们与原子核或电子发生强烈碰撞,使原子核或电子被激发或离开原子轨道。
经典的电离现象是爆发,类似于将一个电子从原子中打出。
当射线粒子的能量超过一定的阈值时,它们可以通过电离来产生正负电子对,这些电子对可以在物质中形成电离截面。
电离的数量随着粒子能量的增加而增加,因为高能量粒子能够穿透更厚的物质,并与更多的原子和分子相互作用。
二、散射作用散射作用是指射线粒子与物质中的原子核或电子碰撞后改变运动方向的过程。
通常,这种散射作用可以分为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
在弹性散射过程中,射线粒子与物质中的原子核或电子碰撞后会偏离原始运动方向,但其能量大小和方向不变。
而在非弹性散射过程中,射线粒子与物质中的原子核或电子发生碰撞后,其能量和运动方向都会发生改变。
散射现象可以用于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例如,在材料检验中,使用散射技术来分析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纯度。
此外,散射现象还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的成像和诊断技术。
三、发光作用射线粒子的发光作用是指射线粒子穿过一定的物质后,物质可以发出光的现象。
当射线粒子经过物质时,它们会与物质中的原子或分子相互作用,使得原子或分子处于激发态。
随着原子或分子的退激发,它们会以特定的波长发出光。
这种发光现象可以用于分析物质的化学成分和组成,例如发光光谱分析和化学荧光成像。
总结本文介绍了射线粒子在物质中的相互作用机制。
电离作用是指射线粒子与原子或分子相互作用,并使其失去或增加电荷的过程。
散射作用是指射线粒子与物质中的原子或电子碰撞后改变其运动方向的过程。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5.1
α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α粒子与核外电子的作用 引起电离或激发。电离能量损失率为
4 2 d E 4 e z NZ 2 d x m col 0
2m0 2 E 2 ln I (1 2 )
(2-1)
式中:z 为α粒子的电荷
dE d x rad
表示,贝特(Bether)给出的具体表达式为
NEZ ( Z 1)e 4 dE 2 4 d x 137 m rad 0c
2E 4 4 ln m c 2 3 0
(2-5)
其中各物理量的意义与前式相同。
式中:m0、e为电子静止质量和电荷; N 为1cm3 体积吸收物质包含的原子数; Z 为吸收物质原子序数; υ 是入射电子的速度; β=υ/c,c是光速; I 为吸收物质原子的平均电离电位; E 为入射电子的平均动能;
显然,电子的电离能量损失率除依赖于入射电子的能 量外,还与吸收物质的密度ρ和原子序数Z成正比。
第五章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本章所提的射线不仅包括放射性核素衰变过程中产 生的带电粒子、不带电粒子或由二者混合形成的任何电 离辐射,也包括由射线装置产生的电离辐射。
射线与受照射物质相互作用时,不仅射线能量不断 损耗,而且强度也不断降低,甚至还会引起受照射物质 原子核的核反应。这些现象对于射线探测、射线特性研 究、射线应用及辐射防护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 实际应用情况,这里着重讨论α射线、β射线、γ射线 及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dE dx col
表示(COL代表碰撞),根据贝特(Bether)公式,电子的 电离能量损失率具体可以表示为
2 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重带电粒子)
2.1.1 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 主要过程
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复杂的,
主要过程是电离和激发,弹性散射和轫致辐 射。 带电粒子主要通过电离和激发过程损失能量, 其次是通过轫致辐射。 这两种过程构成了带电粒子在碰撞过程中的 能量损失。
2009/9/14 5/41
带电粒子能量损失方式之一---电离损失 入射带电粒子与靶原子的核外电子通过库仑作 用,使电子获得能量而引起原子的电离或激发
d.
与物质的电子密度NZ成正比
物质密度越大,物质中原子的原子序数越高,则此种物
质对重带电粒子的阻止本领也越大
2009/9/14
23/41
原子的阻止本领
原子核对入射离子的阻止作用称为核阻止。 当入射粒子速度很低时,阻止本领是两种成
分的叠加。一部分是电子阻止本领,就是入 射粒子的能量转移给靶物质原子中的电子; 另一部分是核阻止本领,就是能量转移给靶 物质中的原子核。
第二章 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王德忠 教授 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9/9/14
1/41
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 有些辐射如红外线、微波等,由于能量低,不 能引起物质电离,称为非电离辐射。 凡是与物质直接或间接作用时能使物质电离的 一切辐射,称为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直接或间接电离粒子或由两者混合 组成的任何辐射。 直接电离粒子:那些具有足够大的动能,以至 通过碰撞就能引起物质电离的带电粒子。 间接电离粒子:能够释放出直接电离粒子或引 起核变化的非带电粒子,如光子、中子等。
2009/9/14 30/41
α粒子的比电离与它们在空气中的剩余射程的关系
右图为α粒子射入标准 状况空气后,在它路 径上各点的比电离值 变化情况。 图中纵坐标为α粒子在 路径上各点的比电离 值,横纵坐标为α粒子 在路径上某一点距路 程末端的距离
射线粒子在物质中的相互作用机制
射线粒子在物质中的相互作用机制1.散射:射线粒子在物质中与原子核或电子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散射。
这种散射过程可以理解为射线粒子与物质中的散射中心相互作用,使其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散射过程中,射线粒子的能量和动量可能会改变,但总的能量和动量守恒。
2.电离和激发:射线粒子在物质中与原子发生碰撞时,可以将电子从原子的束缚态转移到自由态,这个过程称为电离。
射线粒子的能量转移到电离产物上,使其解离成离子对。
此外,射线粒子还可能激发原子,使其电子跃迁到高能级轨道上,从而产生激发态原子。
3.俘获:射线粒子在物质中与原子核相互作用时,可能被原子核俘获。
这种过程称为俘获。
射线粒子被俘获后,其能量会转移到原子核上,产生新的核反应。
这个过程在核物理学和核工程中有重要的应用。
以上是射线粒子在物质中的相互作用机制的主要内容,下面将具体介绍不同射线粒子在物质中的相互作用。
1.α粒子:α粒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具有较大的质量和带电量。
在物质中,α粒子与原子核的作用力较强,容易发生散射和电离。
由于α粒子的质量大,其穿透能力较弱,很快就会被物质吸收。
2.β粒子:β粒子分为β-电子和β+正电子两种。
β-电子带负电,与物质中电子相互作用较强,容易发生散射和电离。
β+正电子与物质中的电子发生湮灭反应,产生γ射线。
β粒子的穿透能力较强,需要较厚的物质来吸收。
3.γ射线:γ射线是电磁辐射,不带电荷,穿透能力很强。
在物质中与电子相互作用较弱,主要通过与原子核相互作用来衰减。
γ射线通常会经历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和正负电子对产生消失三种主要相互作用。
4.中子:中子是中性粒子,散射和俘获是其在物质中的主要相互作用。
中子与原子核发生弹性散射,其能量和动量会发生变化。
中子还可以被原子核俘获,这种俘获过程会产生新的核反应。
此外,中子还可能通过与物质中的氢原子相互作用,发生中子弹性散射和单独散射。
总之,射线粒子在物质中的相互作用机制涉及散射、电离和激发以及俘获等不同过程。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作用过程
光电子发射的方向与入射光子的能量相关,当入 射光子的能量较低时,光电子主要分布在与入射 光子方向垂直的方向;随着入射光子能量的增大 ,光电子的发射方向逐渐倾向于入射光子的方向 概率发生(大致)能量低,↑;原子序数高,↑。 光电效应的发生率随着入射光子能量增大而降低 、随着物质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大
几种主要作用与光子能量、物质的原子序数的关系
各种效应对射线照相的影响
光电效应与电子对效应引起的吸收有利于 提高照相对比度。 康普顿散射会降低对比度。
征X 射线( 表征元素的特征信息 ) 。由于是光激发 (
光致电离),故发射的X射线为荧光(二次)X射线。
伴随现象—俄歇效应
实质是较高能级的轨道电子填充空位时所 释放的能量,可以激发外层轨道电子,使 外层电子从原子中发射出来,这种电子称 为俄歇电子。(轻元素更易发生)
3.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效应(1925年诺贝尔物理奖)
光子能量守恒 1 2 hv mv max 2 hv 小于 时,电子不能脱出金属表面。
光的频率决定了光子的能量,也就决定了 电子的能量。
光的强度只决定光子的数目,光子多,产 生的光电子也多,但能不能产生光电子则 决定于光的频率。
经典物理解释与光量子学说
经典物理的解释行不通:光照到电极上— 电子得到能量—光电子的能量集到一定程 度就逸出—光要照射约1/3年,电子的能量 才达到1电子伏特—与实验矛盾—实验约109秒就有电子逸出。 依照经典理论,光强才决定电子能量,但 实验证明弱的紫外光比强的红光照出的电 子的能量都大。
伴随现象—荧光辐射
原子内层( 例如 K 层) 出现空位,较外层( 例如L层 ) 电子向内层辐射跃迁,发射的辐射即X射线,其光 子频率取决于电子跃迁前 ( 电子在L 层 ) 与跃迁后 ( 电子在K层)的能级差(hv=E=EL-Ek),也可说取决 于初态(跃迁前,K层空位)与终态(跃迁后,L层空 位)电子结合能之差(hv=Eb=EbK-EbL),故称为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α粒子在通过物质时, 其路径近乎一条直线,只是 在它路径的末端略有一些弯 曲;对于一束单能的α粒子, 它们在物质中的射程几乎相 同。α粒子的射程与能量相 关,能量越大射程越大。相
图2-1 α粒子在核乳胶中的径迹
同能量的α粒子在同一均匀
物质中的射程服从统计规律, 但涨落很小。
不同能量的α粒子在空气、生物阻织和铝中的平均射 程已由实验测出,如表2-1所示。
准直成平行束的γ射线,通常称为窄束γ射线。单能窄 束γ射线在穿过物质时,由于上述三种效应,其强度会减弱,
运动方向,即卢瑟福散射,还可能进入原子核,使原来的 原子核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产生一新核并放出一个或几个 粒子,属于核反应过程。例如用210Po放出的α粒子打击9Be 制成的靶,产生12C和中子,这一过程可写成核反应式:
9 4
Be α C n 5.901MeV
4 2 12 6 1 0
或简单写成:
dE dx rad
表示,贝特(Bether)给出的具体表达式为
NEZ ( Z 1)e 4 dE 2 4 d x 137 m rad 0c
2E 4 4 ln m c 2 3 0
(2-6)
其中各物理量的意义与(2-5)式相同。 由于辐射能量损失率与吸收物质原子序数Z 的平方成 正比,这表明高能电子射到重元素上更容易产生韧致辐射。
E max
Eγ m0 c 2 1 2Eγ
表明康普顿效应产生的反冲电子的能量 有一上限最大值,称为康普顿边界。
Cs-137放射源的γ 射线能谱图
⑶ 电子对效应
当γ光子能量大于2 m0c2时, γ光子从原子核旁经过并受到 核的库仑场作用,可能转化为 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称
为电子对效应。此时光子能量
表2-1 Eα /MeV 空气/cm
生物组织/μm
α粒子在空气、生物组织、铝中的平均射程 4.5 3.0 37 20 5.0 3.5 43 23 5.5 4.0 49 26 6.0 4.6 56 30 6.5 5.2 64 34 7.0 5.9 72 38 7.5 6.6 81 43 8.0 7.4 91 48 8.5 8.1 100 53 9.0 8.9 110 58 10.0 10.6 130 69
发现,故称切伦科夫辐射。
2.2.6 湮没辐射
一个粒子与其相应的反粒子发生碰撞时,其质量可能转 化为γ辐射,称湮没辐射。例如一个β+粒子与一个负电子碰
撞,产生两个(或三个,但几率很小)能量为0.511 MeV的γ
光子。实验证明,大部分正电子是在低能时湮没的。
2.3 γ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两个问题:
Ai
i
(2-4)
式中:Ri为α粒子在i吸收物质中的平均射程;ρi为i吸收物质的密度;Ai 是i吸收物质原子质量数;R是空气中α粒子的平均射程。
2.2 β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2.1 β粒子引起的电离和激发
图2-2 电子与原子的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示意图 (a)弹性碰撞 (b)非弹性碰撞
由原入射电子产生的电离称为直接电离。在直接电离 中产生的电子叫做次级电子,如果次级电子具有足够高的 能量,它还能引起其他原子产生电离,称为次级电离。 电子在某物质中通过单位长度路径时,由于电离和激
γ光子与物质原子相互作用主要有三种方式,如图所示。
图2-4 γ光子与物质原子相互作用
⑴ 光电效应
能量为Eγ的入射γ光子把全 部能量转移给某个束缚电子,使 电子脱离原子束缚而发射出去, 成为光电子,光子本身消失。发
射光电子的动能Ee为
Ee Eγ Bi
出特征X射线。
(2-14)
Bi为束缚电子所在壳层的结合能。原子内层电子脱离原子后 留下空位形成激发原子,其外部壳层的电子会填补空位并放
可表示为两个电子的动能与静 止能量之和,即
Eγ Ee Ee- 2m0c
2
(2-17)
一个重要的结论:
γ光子与物质发生作用时,能量较低时以光电效应为
主,如果γ射线能量接近 1 MeV,康普顿效应将占主导 地位,而当γ射线能量超过 1.02 MeV时,就有可能产生 电子对效应。
2.3.2 窄束γ射线的吸收
β x
I I 0e
(2-8)
式中:I0表示进入吸收物质前的β射线强度,I是穿过x cm 厚度吸收物质后的β射线强度,μβ为吸收物质对β粒子的线 性吸收系数,单位是cm-1。
在实际应用中,吸收物质厚度单位常使用质量厚度 g∙cm-2,此时对应的吸收系数称为质量吸收系数(单位是 cm2/g)。引入质量厚度的概念后,上式可改写为
(2-7)
如果从吸收物质的角度来命名,可定义
dE dE dE dx dx rad dx col
为物质的线阻止本领。对应于线阻止本领,还有质量阻止
本领,表示入射电子在通过单位质量厚度(1 g∙cm-2)某物
质时的能量损失,记作
d R,m,1/2 0.032Eβ, max
(2-13)
2.2.5 切伦科夫辐射
高速带电粒子(如β粒子)通过折
光系数较大的物质时,它的速度有可能 大于光在该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此时带 电粒子的能量将有一部分以可见光或接 近可见光的形式释放出来,这种现象于
1934 年首先被前苏联科学家切伦科夫
d R ,1/ 2
ln 2
R
0.693
R
(2-11)
如果将μR以μR,m替换,则dR,1/2变换为dR,m,1/2,称为 半质量厚度,是粒子束强度减弱一半时所需要的吸收物
质的质量厚度。两个常用公式如下:
d R ,m,1/2
ln 2
R ,m
0.693
R, m
1.33
(2-12)
2.1 α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1.1 α粒子与核外电子的作用
α粒子在某物质中通过
单位长度路径时,由于电离
核
激发
E α
和激发而引起的能量损失称 为电离能量损失率,用
dE dx col
表示(COL代表碰撞),根据贝特(Bether)公式,α粒子
的电离能量损失率具体可以表示为
e为电子静止质量和电荷;N 为1cm3 体积吸收物质包含
的原子数;Z 为吸收物质原子序数;υ 是入射电子的速度;β=υ/c, c是光速;I 为吸收物质原子的平均电离电位;E 为入射电子的平均 动能。
电子的电离能量损失率除依赖于入射电子的能量外, 还与吸收物质的密度ρ和原子序数Z成正比。
发而引起的能量损失称为电离能量损失率,用
dE dx col
表示(COL代表碰撞),根据贝特(Bether)公式,电子的 电离能量损失率具体可以表示为
2 e 4 NZ dE m0 2 dx col
(2-5)
2 m0 2 E 1 2 2 2 2 ln 2 I 2 (1 2 ) ln 2 2 1 1 (1 ) 8 1 1
9 4
Be , n C
12 6
2.1.3 α粒子的吸收与射程
入射粒子在穿过一定物质时,强度会减弱,如果物
质的厚度足够大,则入射粒子会完全停留在物质中,这
种现象称为吸收。 带电粒子从进入物质到完全被吸收,在其原来的运 动方向上穿过的最大距离称为带电粒子在该物质中的射 程。对于不带电粒子不讨论射程问题。
⑵ 康普顿效应
γ光子与电子发生碰撞,将一 部分能量转移给电子,使电子成为 反冲电子,γ光子被散射,改变了 原来的能量和运动方向,这就是康
普顿效应。反冲电子的动能为
Eγ Ee m0c2 1 Eγ 1 cos
(2-15)
式中:m0c2为电子静止能量,约为0.5 MeV;θ是散射角。 当 θ=1800时,反冲电子的动能有最大值,此时
(1)γ射线与α、β、中子辐射之间的差异 (2)γ射线与X射线之间的差异
X射线与γ射线都是电磁波,但产生的方式和波长不同。 γ射线是激发态原子核退激或正负粒子对湮灭的产物,
而X射线是原子的壳层电子由外层向内层空位跃迁或快速电子
与原子核外电子库仑场作用的产物。一般说来,γ射线波长比 X射线波长更短。
2.3.1 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机理
I I 0e
β, m β
β ,m xm
(2-9)
xm x
式中:μβ,m表示吸收物质对β粒子的质量吸收系数;xm表示 吸收物质的质量厚度;ρ为物质密度。
质量吸收系数μβ,m与β粒子最大能量的经验公式为
β, m
22 1.33 Eβ, max
(2-10)
在辐射防护领域,常将单向粒子流的辐射量或强度减少 到初始值一半时的减弱层厚度称为半厚度,也称半值厚度或 半值层,以dR,1/2表示(下标R代表粒子流类型)。对于指数 衰变系统,存在
4 e4 z 2 NZ dE 2 d x m col 0
2m0 2 E 2 ln I (1 2 )
(2-1)
式中:m0、e为电子静止质量和电荷;N 为1cm3 体积吸收物质包含 的原子数;Z 为吸收物质原子序数;z为入射粒子的电荷;υ 是入射
2.2.2 韧致辐射
当快速运动的电子通过物质时,由于受到原子核外 库仑场的作用速度突然降低,这时电子能量一部分或全 部转变为连续能量的电磁辐射,这就是韧致辐射,又称 韧致X射线。产生的韧致辐射能量范围可以从零连续到
电子的最大动能。
电子在物质中通过单位长度路径时,由于韧致辐射 而损失的能量称为辐射能量损失率,用
4.0 2.5 31 16
铝/μm
能量范围在4~8 MeV之间的α粒子在空气中的射程与 能量关系的经验公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