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记录表格
大班科学教案乌鸦喝水表格

大班科学教案乌鸦喝水表格一、实验简介在大班科学教案中,乌鸦喝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实验项目。
这个实验旨在通过观察乌鸦喝水的行为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设计表格来记录乌鸦喝水的行为,可以帮助幼儿系统地整理观察结果,培养数据分析的能力。
二、实验目的1. 培养幼儿观察、记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增加幼儿对动物行为的认识和了解。
三、准备材料1. 乌鸦食物(适量)2. 干净的水盆或容器3. 表格(预先画好的表格,包含观察时间、乌鸦行为等相关内容)四、实验步骤1. 制作表格:根据实验目的,我们需要设计一个表格来记录乌鸦喝水的行为。
表格的第一列可以是观察的时间点,第二列可以是乌鸦的行为,比如喝水、觅食等。
可以设定多个时间点,例如每隔5分钟观察一次,持续观察一段时间。
2. 实施实验:a. 在封闭的区域内放置乌鸦食物,并在水盆或容器中放入适量的水。
b. 让幼儿围坐在实验区域周围,观察乌鸦的行为。
提醒幼儿要保持安静,不要惊吓乌鸦。
c. 根据设定的时间点,记录乌鸦的行为,填入相应的表格中。
3. 观察与记录:a. 观察乌鸦喝水的行为,注意乌鸦的动作、时间、频率等。
b. 学生可以在表格中记录以下内容:- 观察时间:按照设定的时间点记录。
- 乌鸦行为:观察乌鸦的行为,如喝水、觅食等,详细描述乌鸦的动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a. 根据观察所得,记录乌鸦喝水的时间和行为。
b. 根据表格数据,整理乌鸦喝水的频率和时段。
2. 实验分析:a. 分析乌鸦喝水的频率和时段,看是否有固定的规律。
b. 比较不同时间点的乌鸦行为,观察是否有变化。
c. 引导幼儿讨论乌鸦为什么选择在特定时段喝水。
3. 实验总结:a. 让幼儿总结并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b. 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和猜测,引导他们思考乌鸦行为背后的原因。
六、实验拓展1. 观察其他动物的饮水行为,比较不同动物的习性。
2. 设计更复杂的表格,记录不同时间段的观察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大班科学区传声筒观察记录

大班科学区传声筒观察记录
►活动概要
-用纸杯做成传声筒,观察声音传递的过程,把若干个纸杯连接在一起和朋友们玩纸电话游戏。
►准备活动
-【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传声筒(声音可以传递吗?)
►活动内容
【导入】
1.观看动画片【传声筒】,听听我们周围的声音并听听制作出来的声音。
-嘘~!安静,我们教室里有什么声音?
-窗外面有什么声音?
-用手掌敲一敲桌子,有什么声音?
-拍拍手掌,有什么声音?
-在远处也能听到声音吗?怎样才能听到远处的声音呢?
【展开】
2.观看视频【传声筒】,说说实验目标,备品以及实验顺序。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用传声筒和朋友在远处对话吧。
-看一看实验顺序。
1)用锥子在纸杯底部扎一个洞。
2)把线穿过洞,用曲别针固定住线。
3)开始玩传声筒游戏。
【活动:传声筒游戏】
3.用锥子在纸杯底部扎一个洞,把线穿过洞,用曲别针固定住线,完成传声筒。
4.跟远处的朋友用传声筒来对话。
-线要怎样才能听到声音呢?
-让线弯着听一听,声音怎么样?
-让线直着听一听,声音怎么样?
-声音是怎样通过线传递的?
-在纸杯上除了线以外还能用什么连接呢?
【结束】。
大班幼儿园科学记录表的要求

大班幼儿园科学记录表的要求
一、记录要求:1.活动名称及目标:(1)能运用已有经验理解并掌握新知识。
(2)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初步学习对科学现象进行简单的描述与记录。
二、材料准备:各种材料若干三、重点难点及关键环节(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但不得少于两个重点、一个难点)四、评价方法与指导建议五、活动延伸
六、注意事项七、主持人串词八、教师活动安排1.谈话引入活动《彩色的大海》2.展示多媒体课件。
3.提问小朋友们见过哪些海?它是什么样子的呢?4.欣赏故事《会飞的大西瓜》,请小朋友讨论:1、你从图片中了解到了什么?2、图片中哪些东西是海里生长出来的?
5.说说在哪儿看到这条鱼?
6.想想为什么没抓住?
7.听听故事里怎么讲的。
8.幼儿操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9.教师组织幼儿交流自己的感受。
10.播放背景音乐,结束活动。
11.回收多媒体课件。
12.总结延伸活动后的感受和心得。
九、预期效果及反思
十、家园配合十一、班级公告栏:小兔子开了个水果店,专门卖水果,他们的店叫“绿色天地”!下面让我们去看看吧!1.每月更换一次2.及时更换板报3.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1.幼儿画水果,涂颜色;2.互相介绍自己喜欢的水果;3.讨论分享吃完水果的感觉;4.绘本阅读《小兔子开了个水果店》。
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活动记录

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活动记录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活动记录为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我们在大班举办了多次有趣的科学实验活动。
在这里,我将向大家一一介绍这些实验活动的过程及结果。
实验一:盐水竖直浮力实验目的:让孩子了解盐水中的物体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材料:水杯、电子秤、水、盐、小布条过程:首先,在一个杯子中加入水,将水杯称重;然后在另一个杯子中加入盐水,再称重;接着,把小布条放进两个杯子中,观察它们分别在水与盐水中的情况。
结果:孩子们发现,小布条在水中是浮着的,而在盐水中则下沉了。
我们解释说,盐水的密度大于水,所以物体在盐水中的重量变大,比浮力大,就会下沉。
实验二:硬币的表面张力实验目的:让孩子了解表面张力的存在,并懂得如何利用它。
材料:一大片硬纸板、水、一只硬币过程:我们在硬纸板上滴入一些水,然后让一枚硬币慢慢地浸入水中,观察硬币的表现。
结果:孩子们惊奇地发现,硬币竟然漂浮了起来!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明白了表面张力的存在,是由于液体表面上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
于是我们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看谁能先用手指在硬币上轻轻地点水滴,使它顺利地沉入水中,而不是被弹起来。
实验三:颜色融合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颜料在水中的融合,让孩子了解颜色的基本原理。
材料:三个透明玻璃杯,红、蓝、黄三种颜料过程:首先,我们在三个玻璃杯中分别加入红、蓝、黄三种颜料,并在杯子边缘标上颜色的名称。
接着,我们倒入水,让孩子们观察三种颜料在水中的变化。
结果:孩子们发现,橙色、紫色和绿色这些新的颜色产生了。
我们解释说,这是因为在混合颜料中,不同的颜色会相互吸收、融合,产生出新的颜色。
实验四:膨胀的巧克力蛋糕实验目的:让孩子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并在实际中体验。
材料:两片巧克力蛋糕、两个符合微波炉使用标准的塑料碗、微波炉、水过程:首先,我们将一片巧克力蛋糕放进微波炉里,让它升温;然后在另一个碗里加入一点水,稍微加热,再将另一片巧克力蛋糕放入水中浸泡。
观察两片巧克力蛋糕在加热时以及冷却时的变化。
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究实验记录 幼儿园科学实验

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究实验记录一、实验目的1.1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1.2 培养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1.3 增强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二、实验内容2.1 实验一:浮与沉通过观察不同材料的浮沉特性,让幼儿了解物质的密度和浮力原理。
2.2 实验二:溶解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了解溶解的条件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2.3 实验三:水的循环通过模拟水的循环过程,让幼儿了解水的蒸发、凝结和降水的原理。
三、实验过程记录3.1 实验一:浮与沉在实验桌上依次放置木块、纸张和塑料球,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2 实验二:溶解实验将盐、糖和小块蜡纸放入三个杯子中加水搅拌,观察溶解情况,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3 实验三:水的循环在一个容器中倒入温水,用塑料薄膜覆盖并固定,等待一段时间后观察薄膜上的水滴,了解水的蒸发、凝结和降水过程。
四、实验结果分析4.1 实验一:浮与沉木块沉入水中,纸张漂浮在水面上,塑料球浮在水面上。
从这个实验中,幼儿了解了不同材料的浮沉特性,认识到物质的密度和浮力原理。
4.2 实验二:溶解实验盐、糖完全溶解在水中,而蜡纸没有溶解。
通过这个实验,幼儿了解了溶解的条件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对溶解过程有了基本的认识。
4.3 实验三:水的循环薄膜上出现的水滴,让幼儿直观地了解了水的蒸发、凝结和降水的过程,并加深了对水循环的理解。
五、实验心得体会在实验过程中,幼儿们积极参与,认真观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通过实验,他们不仅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也增强了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时培养了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
六、实验启示通过这次科学探究实验,幼儿不仅学会了具体的科学知识,还培养了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实验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还能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结语科学实验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幼儿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趣的指纹记录表大班科学教案

有趣的指纹记录表大班科学教案引言:指纹是每个人都独有的身体特征,它们是我们身上最小且最稳定的特征之一。
指纹记录表是一种用来记录和比较指纹的工具,并且既有教育意义,又富有趣味性。
通过在大班科学课上引入指纹记录表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特征,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个有趣的指纹记录表大班科学教案。
一、目标:通过这个活动,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幼儿们:1. 认识和理解指纹是独特且稳定的身体特征。
2. 学习如何使用指纹记录表来记录和比较指纹。
3. 培养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二、准备工作:1. 准备指纹记录表:制作一份简单的指纹记录表,可以使用卡片或纸张,并将其分为几个部分,如姓名、左手拇指指纹、右手拇指指纹等。
2. 准备墨水和指纹卡:在教室中布置指纹记录站,准备墨水和指纹卡供幼儿们使用。
3. 准备讨论材料:收集与指纹相关的图片或故事书,用于展示和讨论。
三、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在开始活动前,通过展示指纹相关的图片或故事书来引起幼儿们的兴趣。
可以讨论指纹的独特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使用指纹识别,比如在门禁系统或犯罪侦查中。
2. 讨论指纹记录表的用途:向幼儿们解释指纹记录表的作用,即记录和比较指纹。
鼓励他们思考为什么指纹可以用来识别人。
引导幼儿们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或“为什么指纹可以长时间保持不变?”3. 展示指纹记录表并解释使用方法:展示指纹记录表,并逐步解释如何使用表格进行记录。
例如,让幼儿们填写自己的姓名、年龄,并按照左右手开始记录指纹。
4. 指导幼儿们使用指纹卡进行指纹记录:在教室中设置指纹记录站,准备墨水和指纹卡供幼儿们使用。
指导幼儿们正确地涂抹墨水,并将指纹印在指纹记录表上的相应位置。
鼓励他们仔细观察和比较自己的指纹,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5. 分组活动:将幼儿们分成小组,让他们交换指纹记录表,并尝试比较自己和其他人的指纹。
鼓励他们用简单的词语描述指纹的特征,并观察其他人指纹的不同之处。
幼儿园大班班级教研活动记录表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大班幼儿探究的目的性开始增强,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探究,而是更想知道为什么要去探究。所以教师在为幼儿提供探究活动时,不仅仅是向幼儿介绍活动的玩法,还要给幼儿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究,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
3.引导幼儿分享各自的经验。幼儿之间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不一样,这就有了交流分享的必要性!经验分享是重要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分享来扩展经验,让幼儿个体的科学经验变成幼儿共同的经验。
二、提出问题
1.我们如何创设良好的科学区环境?
2.怎么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
三、研讨过程
首先,大班幼儿的表达方式多样,他们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完整地记录自己的发现和探究过程。所以,在环境的布置上,可以更多地考虑用幼儿的作品营造区域的氛围。
是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活动室的墙面,呈现幼儿的探究过程。大班的幼儿在选择活动时,更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他们喜欢和同伴、教师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但是在区域活动时教师不可能一直停留在科学区里倾听幼儿的发现、关注幼儿的问题,幼儿更多是独立自主的进行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科学区中的墙面,让幼儿用自己的符号记录下发现和问题,然后将幼儿的记录呈现在墙面上。
大班科学活动区中的观察记录

大班科学活动区中的观察记录观察记录本文旨在记录大班科学活动区中的观察记录。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以下是对不同实验室观察的记录。
实验室一:植物的生长观察日期:2022年3月1日观察内容:在实验室一中,我们观察了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
首先,我们注意到有些植物的茎变得更高了,叶子也更多了;而有些植物的茎还很短,只有几片叶子。
我们还观察到有些植物的叶子的颜色变得更加鲜艳,而有些植物的叶子颜色比较黯淡。
我们认为这可能与植物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关,如阳光的充足程度、土壤的质量等。
实验室二:水的变态观察日期:2022年3月5日观察内容:在实验室二中,我们观察了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我们首先将一碗水放在室温下进行观察,发现水处于液态,没有呈现出任何变化。
然后,我们将水放在冰箱中冷冻,发现水变成了冰,呈现出固态;再将冰放在室温下解冻,发现水又变回了液态。
最后,我们将一小瓶水用加热器加热,观察到水瓶中逐渐产生蒸汽,水变成了气态。
实验室三:生物角色扮演观察日期:2022年3月10日观察内容:在实验室三中,我们进行了生物角色扮演的活动。
幼儿们分别扮演植物、昆虫、动物等不同的生物角色,并进行相应的动作模仿。
通过观察他们的表现,我们发现植物角色的幼儿们模拟了植物的生长、开花等动作;昆虫角色的幼儿们模拟了昆虫的飞行、觅食等动作;动物角色的幼儿们则模拟了动物的奔跑、跳跃等动作。
这样的活动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室四:物质的溶解观察日期:2022年3月15日观察内容:在实验室四中,我们观察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我们先将一小段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石蜡不溶解;然后将一小块糖放入水中,观察到糖迅速溶解于水中;最后,我们将少量盐加入水中,发现盐也能够溶解于水中,但速度比糖慢一些。
通过这些观察,幼儿们更好地理解了物质的溶解特性。
实验室五:机械力的应用观察日期:2022年3月20日观察内容:在实验室五中,我们探索了机械力的应用。
大班(科学区)观察记录. docx

第二次,辰辰用乒乓球实验,乒乓球顺利的滑落下来,但是没有能滚到篮子里,卡在了篮子的上面,下不来。萱萱用手把篮子往里面推了推,乒乓球终于落了下来。
第三次,萱萱用乒乓球实验,乒乓球依然卡在篮子上面,没下来。
第三次探索:
大班科学区观察记录(六)
观察日期
2024.1.31
观察时间
起始时间:9:30
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时间:10:10
观察者
任老师
儿童姓名
阳阳、睿睿、涵涵
儿童年龄
6
成人数目
1
儿童数目
3
环 境
幼儿园科学区
观察目标
观察幼儿在游戏中情况
观察
记录
科学区中,几名幼儿正在拿着颜料滴管和色卡,进行“变色”的小实验,美美将红色的颜料滴在了装满水的杯子里,乐乐看见了说:“美美你做的是不是西瓜汁?”,美美开心的点了点头。乐乐自己也拿了一个杯子,滴了一些黄色的颜料进去并对美美说“我的是菠萝汁,喝起来有点酸,你要尝一尝吗?”他们开心的相互“品尝”着果汁。大约三分钟过去了,两位小朋友渐渐失去了对品尝“果汁”的新鲜感。我说“请问我可以点一杯猕猴桃汁吗?”,对于我这个突如其来的点单,美美显得既开心又紧张。“但是我们没有绿色的怎么办。”美美有些着急的对乐乐说。乐乐拿来了色卡翻看起来并说:“看!蓝色加黄色不就是绿色了吗?”于是两个小朋友开始尝试起来,几次尝试后,水真的变成了绿色,一杯“猕猴桃汁”就做好了。“看来我们还是要多尝试,这个猕猴桃汁可真好喝”!我的评价吸引了科学区里的其它小朋友,他们也纷纷拿起色卡尝试起来,科学区里一下子有了很多口味的“饮料”,“可是,我今天已经喝了很多(说着我就打了个饱嗝)”,轩轩说:“那我可以给饮料卖给别人吗?”我说:“当然可以”。只见他端着“饮料”走到了美术区“我的橘子汁很好喝的,你们要来一杯的吗?”看见桃桃肯定的答复,轩轩递过“饮料”后就赶忙跑回科学区向大家报告这个好消息。乐乐问轩轩:“你的饮料多少钱一杯?”轩轩一摸脑门,又折回美术区害羞的对桃桃说“对了,我的饮料要一块钱一杯”,桃桃笑了笑,挑选了一张漂亮的折纸递给轩轩说“这是一块钱,你的饮料真好喝,谢谢你!”美美和乐乐看见了开心收获“一块钱”的轩轩,于是也叫卖起自己的“饮料”,这时的科学区成了几位小朋友的“饮料店”,其他的小朋友纷纷加入游戏,一个与科学有关的角色游戏就这样悄然的开展起来。
最新大班科学记录表格

有趣的变化
“O”表示已融解“↑”表示没有溶解大班____
颜色变变变﹢=﹢=﹢=
﹢=
﹢=
﹢=
﹢=大班____
沉与浮
预
想
结
果
大班____
沉与浮
预
想
结
果
大班____
一年级上学期数学(应用题50道)(20以内加减法)
1、同学们要做10个灯笼,已做好8个,还要做多少个?
2、从花上飞走了6只蝴蝶,又飞走了5只,两次飞走了多少只?
3、飞机场上有15架飞机,飞走了3架,现在机场上有飞机多少架?
4、小梅种了7盆红花,又种了同样多的黄花,两种花共多少盆?
5、学校原有5瓶胶水,又买回9瓶,现在有多少瓶?
6、小强家有10个苹果,吃了7个,还有多少个?
7、汽车总站有13辆汽车,开走了3辆,还有几辆?
8、小朋友做剪纸,用了8张红纸,又用了同样多的黄纸,他们用了多少张纸?
9、马场上有9匹马,又来了5匹,现在马场上有多少匹?
10、商店有15把扇,卖去5把,现在有多少把?
11、学校有兰花和菊花共15盆,兰花有6盆,菊花有几盆?。
幼儿园大班班级教研活动记录表

2.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索、发现行为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使幼儿在探索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3.教师要在科学区域活动中适时抛出问题,帮助幼儿梳理探索思路,引导幼儿寻找多种解决方法,使幼儿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勇于尝试的品质,最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能在科学区域活动中学习多个学科的知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教师在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中有效的指导,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和参与热情,帮助幼儿理解知识和体会科学探索的乐趣,逐步实现科学区域活动的教学目标。
四、小结
区域活动是培养幼儿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创设适宜的环境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通过集体、分组或者个别活动模式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科学区域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能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开发幼儿思维,提升幼儿实践能力,促使幼儿在自主探究中不断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幼儿潜在能力,提升幼儿科学素养,发挥区域活动的最大价值。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主导者,应该深入探析科学区域活动的价值,创新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为幼儿科学区域活动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
我觉得还需要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比如我们的《彩色泡泡柱》、《水的渗透性》材料,我们投放了多种平行材料,每一环节的现象和结果都不同,需要幼儿一步一步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同时融入了两两合作或者PK的形式,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交往、合作能力。这样幼儿在试验过程中就是始终保持一种未知的新鲜感,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
4.教师要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协作意识和科学素养,促进幼儿健康全面成长。
五、措施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重视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关注知识的衔接与应用,引导幼儿将已有知识、经验运用于科学游戏。
大班科学区牛奶密信观察记录

大班科学区牛奶密信观察记录
实验准备:
牛奶、蜡烛、一个盘子、白色纸张、打火机、毛刷
实验步骤:
第一步:请爸爸妈妈帮忙把蜡烛点燃
第二步:拿毛刷沾上牛奶在纸张上面画自己喜欢的图案
第三步:把纸张放到蜡烛上面(注意:为了安全着想,此环节孩子作为欣赏的对象,爸爸妈妈进行操作哦。
纸张离蜡烛距离大概五公分左右,不能太近,不然纸张会被燃烧)
第四步:观察之前画在纸张上的图案会在纸张上显现出来吗?
活动原理:
为什么纸张.上面用牛奶画的图案在遇热的情况下显现出来呢?
因为,牛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蛋白质遇热之后会凝固,所以,在纸张上面画的图案会显现出来。
亲子时光:
大朋友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做好玩又神奇的实验吧!。
万花筒科学区观察记录大班

万花筒科学区观察记录大班
教师:“为什么一个万花筒能看到神奇的图案,而另一个万花筒却看不到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让我们一起观察并记录吧。
”
1、拆万花筒:鼓励幼儿拆万花筒,要求不能破坏万花筒。
2、引导幼儿大胆探索打开万花筒的方法。
3、集体交流:万花筒里有些什么?
4、小结:万花筒里有一个透明、圆形的小盒子,有各种颜色、
各种形状的小花片以及三面小镜子,三面镜子是朝里面放的。
5、拆开了万花筒,发现了许多秘密,请把它再变回原来的样子。
6、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幼儿装好后检查一下,是否和原来的万
花筒一样。
大班科学记录表

大班科学记录表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幼儿教育中。
幼儿园作为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地方,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班科学记录表应运而生,它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园学生记录科学实验的结果,还能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首先,大班科学记录表可以帮助幼儿园学生记录科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这样做有利于孩子们对科学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当孩子们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他们可以使用记录表来记录每个阶段的变化,并写下他们的观察和发现。
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记住实验结果,还有利于他们培养仔细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其次,大班科学记录表可以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科学实验是幼儿园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认识世界的奥秘。
记录实验结果可以让孩子们更加全面地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当孩子们将实验结果写在记录表上时,他们会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激发了他们对科学问题的思考。
此外,孩子们还可以通过互相交流和分享各自记录表上的观察结果,进一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除了帮助学生记录科学实验的结果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大班科学记录表还可以在家长和教师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通过记录表上写下的实验结果,家长可以了解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学到的科学知识,以及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这有助于家长更好地参与孩子们的学习,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孩子们的记录表,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每个孩子的学习需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班科学记录表也可以通过电子化的方式进行实现。
孩子们可以使用平板电脑或电子记录表来记录实验结果。
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纸张的消耗,还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利用科技来学习和记录。
另外,电子记录表还可以通过云端共享的方式,方便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然而,大班科学记录表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气温记录表大班科学教案

气温记录表大班科学教案活动目标:1.通过记录一周的气温变化,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
2.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能够将气温进行分类、排序、统计。
3.培养幼儿对天气变化的关注和观察能力,激发探究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1.气温记录表(上面标有日期、星期一至星期日、最低温度、最高温度)。
2.温度计、晴雨表等测量天气的工具。
3.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教师出示一周的气温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这是什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一周的气温记录表,你们发现了什么?2.引导幼儿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
提问:你们发现每天的气温有什么变化?一周的气温有没有规律?3.引导幼儿了解气温的分类和排序方法。
提问:如果我们把一周的气温分分类、排排序,应该怎样分?怎样排?二、引导幼儿进行气温的测量和记录。
1.教师出示温度计和晴雨表等测量天气的工具,引导幼儿了解测量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工具怎么用吗?我们应该怎么测量气温呢?2.引导幼儿分组进行测量和记录。
提问:我们可以分成小组来测量每天的气温,并把它记录下来。
记录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3.引导幼儿将气温进行分类、排序、统计。
提问:我们已经把每天的气温记录下来了,还可以怎样分类、排序呢?三、引导幼儿交流分享。
1.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记录表。
提问:你们把自己的记录表给老师看一看,和同伴说一说,发现了什么?2.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提问:你们在记录气温的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有什么感受?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3.教师总结幼儿的发现和感受,并对幼儿进行鼓励和表扬。
大班惯性科学小实验观察记录

大班惯性科学小实验观察记录
实验所需材料:
鸡蛋1颗、水杯2个、硬币1枚扑克牌1张、纸盘1个、卷纸筒1个实验操作步骤
1.将扑克牌居中放在杯子上,将硬币居中放在扑克牌上,然后用手指快速弹走扑克牌,观察硬币掉落的情况。
2.水杯倒入清水,并将纸盘居中放置在杯子上方。
在纸盘正中央竖直放置一个纸筒,然后将鸡蛋横放在纸筒上方(鸡蛋和水杯处于同一条竖直线上)。
然后用手快速将纸盘推开,观察鸡蛋掉落的情况。
现象及原理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手指快速弹走扑克牌后,硬币并未跟随扑克牌一起飞出去,而是在做极短暂停留后,直接掉落到水杯。
同样的,当纸盘纸筒被瞬间推开后,鸡蛋并未一起飞出去,而是落到水杯中。
这个实验要归功于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说过,运动中的物体希望保持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希望保持静止状态——除非有外力施加在它们身上。
因此硬币和鸡蛋想做的事情就是“赖着不走”。
扑克牌瞬间被移开后,硬币失去了承载物,在重力作用下掉落杯中。
鸡蛋掉落杯中的原理也是相似的。
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表现为物体对其运动状态变化的一种阻抗程度,质量是对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物体的惯性,在任何时候(受外力作用或不受外力作用),任何情况下(静止或运动),都不会改变,更不会消失。
车启动时,人会向后靠;减速或停车时,人向前倾,这些现象都是物体惯性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