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后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43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单眼注视综合征临床分析

43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单眼注视综合征临床分析

sn rm :i sadiesH m R po ,9 7 1 ( ) 12 . y d e v w n a. u erd 19 ,2 6 :19 o e d
4 S h n e G. rv nin a d te t n foa a y esi lt n. m e e k rJ P ee t n rame to v r n h p rt o i mu ai Hu o
珠的观点 , 白蛋 白可 以 5 0~10 m , 2~1 0 l每 2小时重 复静脉 滴 注 J我们 体会 白蛋 白输 注量应减低 。低分子右 旋糖酐可迅 速 ,
2 周灿 权 , 庄广伦. 卵巢促超排卵治疗的反应过度 与不 足. 生殖医学杂
志 ,9 87 4 : 1. 19 ,( ) 2 8
后过矫 的儿 童中, 其双眼单视 功能有改 变并发生单眼注视 、 立体 视降低 , 少数病例 术后视 力下 降并不能矫 正。结论 有 在视 力尚未发 育成熟 的间歇性外斜视 的儿童 中, 由于手 术过矫 , 术后 存在 出现 抑制性 暗点的可 能性 , 偶有发 生单眼 注 故
视 综 合 征 的 危 险 。手 术 过 矫 的 原 则 取 决 于儿 童 的 年 龄 及 视 功 能 发 育 成 熟 程 度 。
能 。穿刺应在 B超超声引导下或定位后进行 , 以免损 伤增大卵 巢 。若出现胸水合并呼吸困难 , 则有 指征应进行胸腔 穿刺 本 组有 2例患者行 腹 腔及 胸腔 穿刺 引流 多 次 , 未引 起损 伤并 发
( 本文编辑 : 韩明明)
4 J 童 间歇 性 外斜 视 术 后 单 眼注 视 综 合 征 临床 分 析 3 L
刘 爱琴
( 南省 周 口市眼科 医院 , 口 河 周
【 摘要】 目的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的立体视功能及手术时机探讨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的立体视功能及手术时机探讨
ss o i e m it n ot o a be or nd afe r c lc i f r nt r t e t ex r pi f e a t r su gia or r c in a t i e tg e he e to nd o nv s iat t opp t or uniy t of op r to e a i n. M e h s Thit — i a e e edi de nt oup t od r y s x c s sw r vi d i o 3gr s.4~ 7 ye s.8~ 11 y r ar ea s, 1 2~ 1 e r 8 y a s. wih 2 a int n e c t 1 p te s i a h gr oup. Tim uss e e gr m n s ale ke ot ntale ii t t r o a a d viu vo d p e i lct e d by dyn am i r nd c a om ot t e d s r opss w e e t std e or nd i r e e b f e a a t ur c or e ton. s t A fe r c lc r c in , fers gialc r c i Re uls t rsu gia or e to tec h han s ofob ani t e s s ge t i ng s er op i wer be t r t e te han pr op e e ai r ton. Fur he m o e. t te s o t r r he pa int f 4~ 7 ye r oup r a s gr e c e e b t e ha hos f t he w o gr ov r d e t r t n t e o he ot r t oup s. Co l nc u— s o Fr in om h oi o t r opss .t ur c or e to t e p nt fs e e i he s gialc r c in

儿童斜视手术注意事项 手术的过程

儿童斜视手术注意事项 手术的过程

儿童斜视手术注意事项手术的过程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发现,小孩子好像特别爱玩手机,或者是玩电脑,只要给他这些仪器,他就能玩上一整天。

儿童斜视在生活中不算少见,这些与儿童的用眼习惯或者是先天性发育不良有关。

斜视给儿童带来的影响并不算少,首先会影响到视力,大部分出现斜视的儿童都有视力下降的情况,因此要尽快调整好斜视,才能恢复视力。

那么儿童斜视手术方法有哪些?儿童斜视手术方法对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经戴镜3~6个月后检查仍有12Δ以上者均作为手术对象,手术原则是根据AC/A比值,融合力大小及内斜度的多少来决定手术。

但手术必须是在戴全矫远视镜下测量出的内斜度数,如AC/A比值高、融合力低行双眼内直肌后徒术,相反行双眼外直肌缩短术。

单眼内斜视,行斜视眼的内直肌后徒术、外直肌缩短术。

对内斜视度数较大者,因考虑辐辏功能,所以除做双眼内直肌后徒5~6mm外,主要采取外直肌缩短加前徒的联合手术。

一般可矫正70Δ~90Δ度数。

对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根据外斜视三种类型(外展过强型、集合不足型和基本型)选择手术方式。

外展过强型行双眼外直肌后徒,不足部分行内直肌缩短。

集合不足型行双眼内直肌缩短,不足部分行外直肌后徒。

基本型一般以单眼非对称性手术为主。

A-V征斜视,在矫正水平斜视的同时,将双眼内、外直肌垂直移位,内直肌向A征V征的闭口端移位,外直肌向A征或V征的开口端移位。

上下移位根据A-V征大小决定,一般5mm~10mm即可。

儿童斜视手术的适应症我们认为先天性斜视或先天性麻痹性斜视应当尽早手术矫正,这将有助于儿童立体视觉的恢复,如不能早期矫正眼位,将会对立体视觉的发育造成难以恢复的损害,对调节性内斜视或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应先配戴全矫眼镜,对戴镜后斜视度不稳定的患儿要等待和观察,待其斜视度稳定后再行手术。

手术应做戴镜下测的斜视度数,对间歇性外斜视和双眼视功能不好或有异常视网膜对应者应尽早做手术矫正。

手术年龄不能做硬性规定,只要符合手术条件,就应及早手术治疗,但是对年龄较小的患儿往往不能很好地配合术前术后检查,所以有时检查结果不一定完全可靠,应反复检查。

视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小角度外斜视的疗效解析

视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小角度外斜视的疗效解析
to
undergo
vision
training
the hospital for about who
were
week for 3 only
the
treatment patients
group.Foay
were
patients
prescribed
eyeglasses
served
the
group.All
aged
distance O=一2.74,P<O。05)and
exo
near(t=-3。00,19<0.05)using objective 0—3.33,P<0.05)and
at
testing methods,
magnitude of the
deviation at
distance
near(c=_4.25,只n05)using near(t=7.01, O=一6.40,
功能训练后,远距客观外斜视度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视功能参数均优于训练 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外斜视度≤20 PD患者的治愈率(77%)优于外斜视度>20
PD
患者(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55,P<O.05);NCS<3分患者的治愈率(67%)优于NCS≥3分患者
exotropia Li
y咖∞,Wang
Yuwen.The
Eye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Uuiversity,Wenzhou
32502Z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Wang
Yuwen,Email:wyw一0721@163.corn To observe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和疗效观察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和疗效观察

重 建 差 异 无 显 著 性 。结 论 : 议 5岁 左 右 可 以 配 合 眼位 检 查 , 合 功 能 未 完 全破 坏 , 时 手术 为合 适 时 机 , 后 易 于 重 建 融 此 术
建 双 眼 视功 斜 视 ; 眼视 觉 ; 合 功 能 双 融
文 献 标 识 码 : B
( e Pe pl Th o e S Hos ta l n Cou y, l n 0 30 Chi p i lofKe a nt Ke a 36 0, na)
Ab ta t Obe t e: td h eain e we n t e t n n fe to n e mi e te o r pas r ey . sr c jci To su y t e rlt s b t e h i g a d efc fitr t n x to i u g r v o mi t
M e h s: g y— i a e fi e m it nte ot o a p te sw e e op r td ,olow- o e y r c a n n heop t od Ei ht sx c s s o nt r te x r pi a int r e a e f l up f ron ea , onti i g t —
明显改善血脂代谢异常, 防止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 发展,O gd较 2 gd 4 / m 0 / 作用更为明显, m 且安全性好。
参考文献 :
E] 范小 红 , 春. 动脉 粥 样 硬 化 的发 展 情 况 及 其 影 响 1 王 颈 因 素 的 调 查 与 相 关 分 析 口] 中 华 心 血 管 病 杂 志 , .
文 章 编 号 :6 1 6 1 2 1 ) 1 8 0 O 1 7 —8 3 ( 0 0 1 一O 1 一 3

儿童斜视手术的适应症和效果是什么

儿童斜视手术的适应症和效果是什么

儿童斜视手术的适应症和效果是什么近年来,儿童斜视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眼科问题。

斜视是一种常见的视觉障碍,可引起双眼的不协调运动,导致眼球偏斜。

当斜视持续存在并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时,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探讨儿童斜视手术的适应症和效果。

一、斜视手术的适应症斜视手术适应于以下情况:1. 视觉功能受损:当斜视严重影响儿童的视觉功能时,斜视手术是治疗的必要选择。

视觉功能的受损可能表现为模糊视觉、双视、视觉疲劳等。

2. 强烈倾斜或头位:当斜视导致儿童需要倾斜头部或保持特定头位才能保持正常视觉时,斜视手术可以矫正眼球的位置,使儿童能够保持头部正常姿势。

3. 社交影响:斜视会影响儿童的社交交流能力,使其感到自卑和排斥。

在这种情况下,手术可以改善斜视,提高儿童的自信心。

4. 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非手术方法如佩戴眼镜、斜视训练等对某些儿童斜视可能不起作用。

对于这些病例,斜视手术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二、斜视手术的效果斜视手术的效果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手术通常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 修正眼球位置:手术通过调整眼外肌的紧张度和长度,使眼球回到正确的位置,从而纠正斜视。

术后,眼球将更好地协调运动,产生正常的视觉。

2. 改善双视症状:斜视常常导致双视,即两个不同位置的图像同时出现在眼睛中。

手术可以减少或消除双视现象,使儿童获得单一、清晰的视觉。

3. 提高生活质量:斜视手术除了纠正视觉问题外,还可以改善儿童的社交能力和心理状态。

由于眼球位置的改善和双视症状的减轻,儿童更容易进行正常的交流和学习。

4. 不可忽视的风险和复发:斜视手术虽然有着明显的好处,但手术并非没有风险。

手术的并发症可能包括眼压升高、感染、局部出血等。

此外,有些病例可能会出现手术后的斜视复发,需要进一步治疗。

总结:儿童斜视手术适应于视觉功能受损、强烈倾斜或头位、社交影响和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

手术可以修正眼球位置、改善双视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h d mo e sa l y o i o o tp r tv l Co l i ns Th r o e a ie f so un to n i o u— a r t b e e e p st n p so e a iey. i ncuso e p e p r t u in f cin a d b n c v
D p r e tfO hh l l y teFr ete s optl a g i , h n q 7 10, hn eat n o p tamo g . h it o, ’ H si S n qu S a g i 4 6 0 C ia m o sP  ̄ l ao h f u
术后远期 眼位 与
视度、 融合 功能及双眼视 觉功 能, 术后检查眼位 、 融合功 能及双 眼视 觉功能 , 并观 察疗效 。结 果
手术量及术前有 无双眼视 功能有关 , 与发 病年龄 、 手术年龄 、 视类 型无 关。手术年龄 较 早, 斜 术前 有融合 功能及 双 眼视觉功能 的患者 , 术后眼位更稳 定。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术前有无 融合功 能和双眼单视 功能对术后 眼位有较 大
【 e od 】 I e iet xt p ; pr i ;y o tn C r i f t K yw rs n r tn eooi O e t nE epsi ;uav ee t t r a m ao io te fc
vso . Pain swi o tp r tv uso u t n a i o u a ii n f ci n a d y u g o r to g ii n te t t p so e a ie f in f n i nd b n c lr vso un to n o n pe ain a e h co
ai n a e a d t p f ta imu ,b t sc re ae t e o e ai e q a t y a d p e p r t t d wi t p r t u n i n r o e ai i o u a o y s wa h h v t v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恢复效果分析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恢复效果分析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恢复效果分析作者:韦志伟孙莉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5期摘要: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立体视功能的恢复情况。

方法将间歇性外斜视患者116例行三棱镜检查、眼球运动检查、同视机常规三级功能检查、线状镜不同检查距离(6 m及33 cm)双眼视觉功能检查,以及Titmus立体图立体视觉检查。

术后随访6~48月,平均24月。

结果术前中心立体视觉者33例占28.45%,黄斑立体视者42例占36.21%,周边立体视者18例占15.52%,无远、近立体视觉者23例占19.83%,而无远立体视觉者总计60例占51.72%,手术年龄越小,术后立体视功能的恢复率越高,4~7岁术后立体视功能的恢复率明显高于其它三个阶段的高年龄组(P关键词: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间歇性外斜视是斜视中最常见的一种,是儿童常见的眼病,是介于外隐斜和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过渡型斜视,发病率高,占外斜视的80%[1],且多幼年发病。

它是一种能被融合功能所控制正位的斜视,但由于其融合机能不稳定,其斜视角经常发生改变。

在思想集中时正位,在走神、疲劳、疾病和充分破坏融合时斜视度充分暴露,表现出外斜[2]。

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是手术矫正眼位以获得恢复双眼视功能,由于视近可控制正位,因此对立体视觉的破坏与其它类型斜视相比较还是具有其特殊性,国内已有报道[3,4],我们通过降低手术后的眼球回归,巩固恢复双眼立体视功能,现对我院手术矫正的116例间歇性外斜视的资料和手术效果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116例,术后随访2年,其中男69例,女47例,年龄4~42岁,手术年龄4~42岁,矫正视力0.9以上53例占45.69%,混合性散光及高度近视而引起的弱视9例占7.76%,其余视力全部恢复正常。

1.2方法1.2.1检查方法(1)进行外眼、眼前段、屈光间质及眼底检查,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

儿童斜视手术的效果与术后护理

儿童斜视手术的效果与术后护理

儿童斜视手术的效果与术后护理斜视,也被称为斜视眼,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特别是在儿童群体中更为普遍。

斜视表现为双眼不同程度的眼球偏斜,导致视线不准,影响视觉正常发展。

针对儿童斜视,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

本文将探讨儿童斜视手术的效果以及术后护理的重要性。

一、儿童斜视手术的效果儿童斜视手术旨在通过调整眼球肌肉,使眼球能够保持正确的位置和方向。

手术方式根据斜视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包括弱视斜视手术、斜视调整术和眼外肌复位术等等。

1. 弱视斜视手术对于儿童伴随有弱视的斜视患者,手术被用来纠正眼球偏斜,以便更好地进行视觉康复治疗。

手术主要针对肌肉的拉伸和缩短,恢复眼球的正常运动范围。

手术的效果通常是明显的,能够纠正部分斜视,从而提高患儿的视觉功能。

2. 斜视调整术斜视调整术是最常见的儿童斜视手术方式之一,适用于具有明显斜视症状的患儿。

通过切断或重新缝合眼外肌来纠正眼球的位置和方向。

术后,患儿往往能够恢复正常的双眼协同运动,达到视觉矫正的效果。

3. 眼外肌复位术眼外肌复位术适用于那些眼外肌紧缩或过度伸长的患儿。

手术分为肌腱缩短和肌腱移位两种方式,通过调整肌肉和肌腱的长度来纠正眼球的位置和方向。

此类手术有助于恢复眼球的正常运动范围,从而改善斜视症状。

总体而言,儿童斜视手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手术后,患儿通常能够实现斜视矫正,双眼协同运动以及视觉功能的明显改善。

然而,手术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斜视类型、手术技术、术后修复等。

因此,术后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二、儿童斜视手术的术后护理儿童斜视手术之后,术后护理是确保手术效果顺利发展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术后护理要点:1. 保持眼部清洁手术后,定期清洁眼部是防止感染和保持术后伤口愈合的基本要求。

使用生理盐水或医生推荐的清洁液轻轻清洁眼部,避免用手触摸手术部位。

2. 视觉锻炼和训练手术后,儿童需要进行视觉康复锻炼和训练,以促进眼球运动的恢复和视觉功能的提高。

裂隙尺训练器用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训练的疗效观察

裂隙尺训练器用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训练的疗效观察
2 8 ( 5 ) : 2 8 7 — 2 8 9 .
L e e n u mp h o n g、 ‘ Ni mk u l r a t P , S u d t i m S .
Co mp a r i s o n o f p h o t o t he r a p y t wo t i me s a n df o u rt i me s awe e k wi t hl o w d o s e s o f
・ 81 8 ・

Mo d e m P r a c t i c a l Me di c i ne ,J u l y 2 01 3 ,Vo 1 . 25 , No. 7
1 O次后照 射部 位 出现 不 同程度 的色 素
表 1 治疗前、 治疗 1 O次 、 治疗 2 0次时皮损 P AS I 评分及有效率
国内外有照射 肤, 而且避开了 D N A的吸收高峰, 不易引 疗方案的依从性。另外 ,
B— U VB 结合 口服 维 A 酸 类 药物 、 甲氨 起D N A 突变 ,降低 了致癌 性 。其治疗 银 N 取 得 了 屑病 的可 能机 制是诱 导 T 细胞 的凋 亡并 蝶呤 及 中药 等 的 联合 治疗 方 法 , 但 系 统 使用 上 述 药 物 存 在 调控其细胞因子的分泌、 减少朗格汉斯细 较 好 的疗B . U VB是 光疗频率更适合本地区寻常型银屑病患
既能 取得 良好 的 治疗 效 果 , 又减 少 了 波长在 3 1 I n m左右 的中波紫外线 , 它 穿 者 , 透性强 , 红 斑效 应相 对较 小 , 不 易灼伤 皮 患者 每 周 接 受 治疗 的次 数 , 增 加 了 对 治

p s o r i a s i s [ J ] . B r J De r ma t o l , 2 0 0 2 , 1 4 7 ( 2 ) :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视觉训练对视功能重建效果分析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视觉训练对视功能重建效果分析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视觉训练对视功能重建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1-12-01T01:42:08.99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0期作者:宋润[导读] 目的:探讨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儿视功能重建的应用效果。

宋润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苏苏州 215000摘要:目的:探讨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儿视功能重建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儿在术后不采取干预措施,观察组患儿在术后采取双眼视觉训练,比较这两种方法对该类患儿视功能重建的应用效果。

结果:经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观察组患儿在术后的双眼视功能、斜视度数、治疗有效率,以及术后6个月内的眼位回退率,与对照组患儿的相关数据,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双眼视觉训练,可以显著提高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整体治疗效果,使其术后的双眼视功能、斜视度数和眼位回退情况均得到较好的改善,促进该类患儿的健康茁壮成长,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觉训练;视功能重建间歇性外斜视起病较早,发病年龄通常为1岁到4岁,近些年我国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人数的不断增多,使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成为了各大医院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探讨了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儿视功能重建的应用效果,以此为增强该类患儿的治疗水平提供信息参考,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60例,将所有患儿均分为两组。

在对照组30例患儿中,男性人数和女性人数分别为16例和14例。

患儿的最大年龄和最小年龄分别为12岁和4岁,平均年龄为(7.2±1.3)岁,平均斜视度为(-49.18±6.03)△。

在观察组30例患儿中,男性人数和女性人数分别为17例和13例。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84例手术疗效分析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84例手术疗效分析
状态 。
13 手 术 方 式 .
全 部 以三 棱 镜 检 查 度 数 作 为 手术 依 据 : 斜 按
视 类 型 设 计 手 术 方 式 和 肌 肉 , 开 过 强 型 行 双 侧 外 直 肌后 徙 分 术 , 合 不 足 型 行 双 侧 内直 肌 截 除 术 , 本 型 与 类 似 分 开 过 强 集 基 型 行 单 侧 外 直 肌 后 徙 联 合 内 直 肌 截 除 术 , 最 大 斜 视 角 设 计 按 手术量 , 手术 量 按 外 直 肌 后 徙 1 矫 正 1~ 2( ~3 , mm 。 。2 ) 内 直肌缩短 1 矫 正 斜 度 2~3( ~ 5 设 计 。外 直 肌 后 徙 mm 。 。3 ) 量6 9 ~ mm, 直肌 缩 短 量 ( 除 量 ) ~ 6m 内 截 3 m。不 能 配 合 手 术 者 应 在 全 身 麻 醉 下 进 行 手 术 , 麻 术 者 按 术 前 三 棱 镜 检 查 全
・ 34 0 ・ 3
J r lo qh rM e ia le e。01 Vo. 1, . 1 ouna fQiia dc lColg 2 0, 13 No 2
儿 童 间歇 性外 斜 视 8 手 术疗 效 分 析 4例
张巍 巍 田 虹 喻 巍 张 晶旭
3 讨 论
间 歇性 外 斜 视 是 介 于 外 隐 斜 与 恒 定 性 外 斜 之 间 的 一种 斜
视类 型 , 儿童 多 见 , 视 角 因 受 融 合 机 能 的 影 响 , 发 生 改 变 , 斜 常
间歇性外斜视是儿 童斜视 常见病 , 占外 斜 视 的 8 , O 随
术后 复 发 率 高 , 而 手 术 时 机 的选 择 和 手 术 设 加 而 逐 渐 加 重 , 后 失 代 偿 成 为 恒 定 性 外 斜 视 。 最 斜 视 手 术 的 目的 不 仅 是 改 善 外 观 , 重 要 的是 建 立 正 常 的 视 更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功能者 4 1例 , 88 % ; 占4 .0 手术后有I 功能 6 , 73 % , 级视 5例 占7 .8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 <0 0 ) P .5 。术前具 有
Ⅱ 级视功能者 2 , 2 1% ; 7例 占3 .4 手术后增加至 6 , 7 3 % , 5例 占7 .8 两者 比较差异有 统计 学意义 ( <00 ) P . 5 。Ⅲ级视 功 能( i u 立体视觉 图) Tt s m 检测到有 4 例 患儿手术前有不 同程 度的立体视 , 88 % ; 1 占4 .0 术后 增加 至 6 , 8.5 , 8例 占 09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00 ) P .5 。结论 手术治疗有助 于间歇性外斜视 患儿双眼视 功能的重建。 【 关键词 】 间歇性外斜视 ; 手术 ; 眼视 觉 双
【 bt c】 O jc v T be e h ag ncl s nopt n i t mtn e— A s at r b t e oosr e hne f i u r io i twt i e iet x ei vt c o b o a v i f ae s h n r t
21 02年 4月第 3 9卷 第 7期
Chn s o r a o rci l eiieAo. 02. o.9. 07 ieeJ un l fP at a dcn r2 1 V 13 N c M

1 ・ 5
间歇 性 外 斜 视 手 术 前 后 双 眼视 功 能 的临 床 观 察
( 8 8 % )wt ro eai er t epi b fr srey 6 a e t( 7 3 % )wt n a t e pi 4 .0 i pep rt en a e o s e e ugr , 5p t ns 7 . 8 h v sr s o i i ers ro s h e s

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分析

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分析

义, 有研究将 PR扩增技术和 D A芯片技术结合检测艾滋病病 C N
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分析
白永泉 李 岚
3 00 ) 30 6 ( 西省 人 民 医院 眼科 江
[ 摘
要] 目的 研 究间歇性外斜视 临床特 点、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 总结 6 例 间歇性外斜视病人-床特点 ,对其 手术 时机 7 1 盏 成人 常以与视力有 关的症状 为主要 主诉 ,外斜影响外观 为第二位 。成人间歇性外斜视 的手术应保守,手术 目的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 7 —0 5( O 7 2 0 2 - 8 6 2 5 8 2 O )1 _ 180 眼位和第二眼位的斜视角及单眼包盖至少 1 h后 的最大斜
和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成人 间歇性外斜视就诊原 因是 以视疲劳、阅读 困难为最多见症状;手术评价是 以改善术前 症状 为依
据 。结论
以改善消除术前症状为主 ,手术成功就在 于术 中尽量将眼住调整至 内隐斜 为好。 中图分类号:R 7 . 1 7 74
在间歇性外斜 的临床研究中, 因此类型外斜 视常发生于 儿童早期,所 以既往 的研究对象大童 ,本文分析研究 6 7例成 年人 (8 5 1- 8岁)的间歇性外斜视,发现其临床特 征及处理与 儿童不一样。 现将总结报告如下:并提 出处理原则,以引起
来说, 前病毒载量与血浆病毒载量是平行的, 具有相关性; 但是,
经过高效抗逆 转录病毒 H A T治疗后, AR 血浆病毒载量可能检测 不到, 前病毒载量依然可 以检测到; 前病毒载量, 也应该成为一
个评价 HA T A R 疗法 的指标。
3 生 物 芯 片 技 术 的应 用
检测方法应用于实验室检测. 基因芯片技术 的应用给HI 实验 V

关于斜视诊断和治疗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的讨论

关于斜视诊断和治疗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的讨论
– 可能发生弱视眼的连续(废用)性外斜。
整理课件
37
四、治疗方法中的一些问题
1.集合训练(笔尖训练)治疗
经过观察,认为对控制眼位无效。 诱发过度的自主性集合,但不能改善融合功能。 患者通过自主性集合和调节性集合控制眼位,
可诱发假性近视,产生视疲劳。当患者年龄渐 大,调节与集合能力减低,视疲劳更加明显。 手术:在术中过矫,或因集合掩盖了实际的斜 视度,使手术低矫。 主张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不使用集合训练。
– 双眼黄斑中心凹为视网膜对应点,其视 觉方向与眼位相符,所以内斜视为交叉 复视,外斜视为同侧复视。
整理课件
13
右眼外直肌麻痹
整理课件
14
右眼上斜肌麻痹
整理课件
15
两类检查方法的原理不同,不能 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结果,否则会得出 错误的诊断。
整理课件
16
3.复视的可能原因
麻痹性斜视:
– 先天性:通常有代偿头位, – 后天性:以复视为主要症状。
多数人认为应尽快提高弱视眼的视力,使之具 备建立正常双眼视的条件后,尽早施行手术矫 正眼位。
美容正位的应择期手术。
整理课件
36
– 先行手术,术后双眼视力不等,仍不能建立完 善的双眼视。
– 术后治疗弱视还要继续遮盖单眼,不利于双眼 单视的建立。
– 手术后从外观上认为患儿的斜视已经治愈,不 再继续随诊,贻误了弱视的治疗。
41
谢谢
2005 - 4
整理课件
42
25
2.调节性内斜视:
– 内斜视合并远视:均应戴全矫镜观察。戴镜后 内斜度可能完全消失或减小,即为屈光性调节 性内斜视或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根据戴镜残留 的斜视度进行手术。

浅谈间歇性外斜手术治疗的体会

浅谈间歇性外斜手术治疗的体会

设计手术方案及 术者经验和精巧手术操作有关。术后 双眼视功能恢复与年龄有 关,年龄越 小恢复率越 高,3 8岁为 10 - 0 %,
91 — 4岁为 7 . 1 %,大于 1 4 5岁双眼视功能恢复 困难 ,手术 时机越早越好 ,年龄越 小,双眼视 功能恢复越好 。
中图分类号 :R 1 6
Ⅱa d lo e i i r c u e i h I i a o xt r a n l p n t b a1f a t r s w t l z r v e e n 1 I
针眼感染是较常见 的并发 ,通过针 眼护理及换药,一般都
可 以获得 良好的预后 。 骨延长术对 力线要求较高 , 术中应重视 骨折端的对位 对线 。肢体延长速度要适宜,每 日 l m,骨膜、 m
1 检 查方法:术前术后角膜映光法 、同视机检查法 ; . 2
包括 a 现象及双眼视功能 ( v 三级 );三棱镜+ 马氏杆或三棱 镜+ 遮盖 ,分别查 3 c 3 m和 5 的斜视角;单眼包扎 4 m 5分钟 以 上查远 、近斜视角,线状镜 远近检查 ,fu s i mu 立体 图等 。 t
浅谈间歇性外斜手术治疗的体会
李 彦 杨立新 张淑娥
( 东省 淄博 市第一 医院眼科 2 5 0 山 50 0)
[ 摘
要] 目的 观察 间歇性外斜手术治疗的 临床 效果及手术成功的 因素。方法
对 6 间歇性外斜视 手术治疗及术后进 6例 手术成功的 因素与术前细致检 查、合理
行分析。结 果 手术后 正住 率 1 周为 9 . %,8 为 7 . %,1年为 6.0 09 1 周 27 2 9 %。结论 7
节集合功能逐渐 减弱, 最后失代偿成为恒 定性外斜视。 其特 点

眼科疾病外斜视诊疗规范

眼科疾病外斜视诊疗规范

外斜视诊疗规范一、间歇性外斜视【概述】外斜视在婴幼儿较内斜视少见,但随年龄增加发病率逐渐升高。

患者可由外隐斜进展为间歇性外斜视,也可以一发病即为间歇性外斜视。

间歇性斜视根据视远、视近时斜视度的不同,临床可分为4种类型:1.基本型视远、视近时的斜视度基本相等。

2.分开过强型视远时比视近时斜视度大于>15。

3.集合不足型视近时比视远时斜视度大于>30°。

4.假性分开过强型视远时斜视度明显大于视近时斜视度,但单眼遮盖1小时或双眼配戴43D球镜后,视远、视近时的斜视度基本相等。

【临床表现】1.强光下喜闭一眼。

2.控制正位时有一定的双眼视功能。

眼位偏斜时偏斜眼可以有抑制,保持正常的视网膜对应,没有或很少有弱视。

3.无明显屈光不正,眼位偏斜与屈光不正无特殊联系。

【诊断要点】4可以发病较早,如1岁内出现,但发现较晚。

5.眼斜频率随年龄增大逐渐增加。

6.由于受融合控制斜视度数变化较大,疾病、疲劳及充分破坏融合时斜视度暴露充分。

【治疗方案及原则】1.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时机应掌握在双眼视功能受损前。

提倡早期手术。

2.集合训练可能有暂时效应,但不能矫正眼位,不要因集合训练而延误手术时机。

手术前尤其不应进行集合训练,否则容易出现手术后过矫。

二、恒定性外斜视【概述】恒定性外斜视较间歇性外斜视少见,可以生后即出现或由间歇性外斜视进展而来。

外斜视不能控制,眼球运动无明显限制,合并垂直斜视者可能有斜肌异常。

交替性外斜视时弱视不常见,单眼外斜视可以合并斜视性弱视。

根据视远、视近时斜视度的不同,恒定性外斜视也像间歇性外斜视一样可分为基本型、分开过强型、集合不足型和假性分开过强型四种类型。

【临床表现】1.外斜的程度变化较大,单眼视力较差时,偏斜度数较大。

2.经常为双眼交替偏斜,所以弱视不常见。

合并屈光参差或单眼斜视时,可以出现弱视。

3.5岁前出现眼位偏斜者可以有抑制存在,5岁后发病可以有复视存在。

4.可以合并垂直偏斜。

【诊断要点】1.外斜视恒定存在,眼位不能被融合机制控制。

间歇性外斜视何时需要手术

间歇性外斜视何时需要手术

间歇性外斜视为什么需要手术治疗?发表者:刘虎7881人已访问收藏临床上对于准确把握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是极为重要的。

如果过早的积极手术可能由于眼位的过矫导致继发性内斜视,使得原有的看近立体视觉受到破坏,并且给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会给再次手术带来诸多的困难。

如果消极等待由间歇性转变为恒定性外斜视或者交替性外斜视时,双眼视觉已经受到严重的损害,直接影响手术疗效和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

多数外斜视的病情有逐渐发展不断加重的趋势;但是有部分病人观察多年都没有变化;还有 <10%的病人会逐渐改善,无须手术矫正。

因此在外斜视发展过程中,只有了解这些特点,才能确定哪些病人不需要手术矫正,哪些病人需要安排手术,在什么时间是最佳的手术时机。

von Noorden 观察了一组间歇性外斜视病人,由于不同的原因,他们没有做斜视矫正手术,随访 5-10 年。

前面所述的症状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加重的 75 %,无变化的 9 %,有改善无须治疗的 16 %。

间歇性外斜视病人在随访期间,应该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特别是那些恒定性斜视出现时间不到一半的病人,更应该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要掌握好手术时机。

要注意对病程有影响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随着年龄增长集合功能下降、调节力降低、单眼抑制出现、眼眶与眶轴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分开。

2.在斜视发展过程中,病人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比如看近斜视度增加,或看远斜视度增加(比前者少一些);隐斜视变为间歇性的,或恒定性的;出现抑制现象。

外斜视手术操作本身并不复杂,关键是如何把握矫正的度数,做到适度!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目的和手术效果发表者:刘虎5559人已访问收藏手术目的是尽量矫正眼位,而且期望远期能够保持双眼正位。

目前许多眼科学家都主张,对于儿童的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术后近期内保持一种内隐斜或者小角度内斜视状态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眼位,具有稳定功能治愈的作用。

有作者认为,手术后的复视能够提供一种特殊的刺激,能够促进融合功能的恢复,这样融合性集合或者融合性分开功能得到恢复之后,对将来眼位的稳定、双眼单视的恢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儿童斜视的最佳手术时机等

儿童斜视的最佳手术时机等

儿童斜视的最佳手术时机等作者:彭湘粤等来源:《家庭医学·新健康》2008年第07期儿童斜视的最佳手术时机彭湘粤婴幼儿出生后或6个月以内发现的先天性内斜视,手术应在双眼单视功能发育之前的1~2岁进行。

6个月以后发生的内斜视,切不可马上手术,一定要先散瞳验光,如有远视,先戴足量矫正眼镜3~6个月。

如果内斜完全矫正,则不必手术,继续戴镜即可治愈。

如戴镜6个月以上,内斜仅是减轻,残存斜视应尽早手术。

戴镜后斜视无变化者,更应早做手术。

单眼性恒定性内斜视可先采用遮盖疗法,促使变成交替性斜视,然后再行手术,这样对恢复双眼单视功能更有利。

如遮盖半年以上仍无效,也可手术治疗。

外斜视儿童应早期手术,尤其是间歇性外斜视虽有负镜治疗,辐辏训练等保守治疗方法,但这些方法仅能减轻斜视度数,多达不到治愈目的。

该病首选手术治疗,并应在未形成显性外斜,双眼单视功能尚未全部丧失之前尽早手术矫正。

本病在4~6岁手术最佳。

双眼视力正常,散瞳验光无明显屈光不正,证明戴镜治疗无效,应尽早手术。

斜视度很小且经常有变动的间歇性斜视暂缓手术,观察是否可以自愈,如斜视度逐渐加大再手术也不迟。

斜视合并弱视的儿童原则上先治疗弱视,后治疗斜视。

只有视力提高,手术效果才能巩固(但对于大度数的斜视要先矫正斜视,否则斜视眼不能很好地注视,弱视眼也无法很好治疗。

)对于合并有眼内疾患视力无法恢复的内、外斜视,手术宜在12岁以后进行,防止术后无双眼视控制而变成外斜视或外斜复发。

先天性麻痹性斜视,特别是有代偿头位的儿童应在3岁左右就手术矫正,而后天引起的麻痹性斜视则应尽力寻找病因,配合药物治疗,经半年治疗无效者方可考虑手术。

产房趣事张春涛我是高龄产妇,临近预产期时,检查的医生就告诫我说:“别等着自己生了,剖吧,提前十天就给你安排住院。

”可临预产期还有十九天,羊水就破了,一大早,就进了急诊室,等到下午一点钟才进了手术室,没办法,床位紧张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后视功能的临床观察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前言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外斜视的一种常见类型,斜弱视门诊的的见病,其是介于隐性外斜视和共同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过渡型斜视。

日常生活中可在融合功能作用下达到控制正常眼位,但是患儿在精力不集中、生病、疲劳、进行近距离或远距离阅读等情况下时可将斜视显现出来。

患儿在户外活动时常常习惯性闭起一只眼睛,有畏光症状,但其机理尚未研究明白,有学者提出是由于亮光影响融合性集合幅度,单眼以消除复视。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一般情况下不伴有明显的屈光异常,眼位偏斜与屈光不正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7岁以下儿童的患病率约为1%[6],亚洲人群的患病率约为白种人的两倍[7]。

人的立体视发育在出生后的3~ 4个月开始[7- 10],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趋于成熟,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多在出生后6个月至6岁发病,发病年龄相对比较晚,患儿视皮质中枢立体视觉功能早期已经开始发育,因此患儿视功能及融合功能比较健全,眼位能控制正位时, 多表现出良好的立体视觉,但其立体视觉往往是不健全的。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如不及时矫治,最后双眼融合功能失去代偿能力,斜视会逐渐演变成恒定性外斜视,最终导致视皮层知觉系统的紊乱,久而久之视网膜抑制暗点及视网膜异常对应逐渐形成,最终使双眼单视遭到破坏,最终丧失了正常的双眼单视功能。

斜视矫正术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建立双眼单视功能较为有效的方法[1]。

在临床工作中国内外医生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就是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实施手术时机的选择,大部分学者主张早期手术[ 9- 10] ,也有部分学者选择晚期手术。

Pratt-Jahnson[4]等认为,低年龄时期手术,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和建立可能性大;王春霞等[2]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疗效,认为手术年龄愈小,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愈好,并建议≥20PD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应早期手术,有利于重建双眼单视功能。

赫雨时[8]认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应在隐性斜视发展为显性斜视的早期。

儿童的视觉发育具有可塑性,年龄小越小,在其视觉发育敏感期手术,双眼视功能恢复越好[3]。

赵德宣[1] 认为年龄越小术后获得功能治愈越高,形成双眼视觉率越高。

曾利和郝更生[ 2] 报道,以年龄大于4 岁,斜视度大于20△,抑制性暗点的出现,远近立体视丢失或出现丢失趋势可行手术治疗。

Hiles[5]等主张晚期手术,Burian提出相同观点,认为对视觉未发育成熟的儿童实施手术,术后可能发展成为内斜视,并有可能引起视觉紊乱,继而形成弱视,所以应该避免早期手术。

但是如果发生双眼融像崩溃情况,形成了恒定性外斜视,则应考虑早期实施手术治疗〔2〕。

朱丹和艾育德[ 3] 认为小年龄儿童手术后在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上无明显优势,只在眼位矫正上有优势,且存在全身麻醉及检查欠合作等问题,建议6 岁以后进行手术较为合适。

范贵云等[12]报道,低龄小度数间歇性外斜视,经同视机训练有效,可以门诊随访观察数月,暂时不行手术治疗。

目前趋于统一的观点是参考患者的年龄,斜视偏斜的角度大小,斜视出现的频率以及双眼视功能受损的情况[11]。

本文对2004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0日收住院并明确诊断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87例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斜视矫正术实施的年龄对矫正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有无影响以及术后视功能的恢复情况。

现报告如下。

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对象病例出处本组研究病例均来自我院2004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0日收入住院并明确诊断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87例患儿。

本组52例患儿均为首次型斜视矫正术,病史资料完整,术前检查均无A- V 征,不伴明显的垂直斜视和眼球震颤,眼球运动均正常,双眼无弱视,全身无其他系统性疾病及精神性疾患。

手术时年龄4~ 12岁,平均岁。

将其分为4 ~ 8 岁组、8~12岁组共2组。

其中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男性43例(46眼),女性41例(39眼),共87例(87眼)。

病例的筛选步骤纳入标准(1)在我院明确诊断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年龄4~12岁,无A-V 征,不伴有明显的垂直斜视和眼球震颤,眼球运动正常,无其他眼部症状,两眼均无弱视(年幼患儿两眼均能稳定的固视),并在住院期间首次行斜视矫正术的患儿;(2)全身一般情况良好,无高血压、糖尿病,无心血管及血液系统疾病,无精神性疾病;(3)患儿术后依从性良好,术后门诊随访6个月-1年。

排除标准(1)门诊检查确诊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但并未收住院行手术治疗,门诊随访观察;(2)诊断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但患儿家属不能承担手术费用和对手术风险不能正确认识而拒绝手术的患儿;(3)诊断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但伴有A- V 征、明显的垂直斜视或眼球震颤,(4)诊断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但患儿至少有一只眼睛存在弱视,双眼无固视;(5)因全身患有其他疾病或精神状态不能耐受手术的患儿。

(6)门诊失访;2 检查项目病史详细询问和记录患儿第一次发病情况,包括发病年龄,有无外伤史,有无既往就诊及治疗史,有无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免疫功能低下、感染性疾病。

专科检查视力及屈光检查对本研究组87例患儿术前均进行视力及屈光的检查,采用“E”字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远视力检查,当年年幼的患儿注意力不集中不能配合查看“E”表,需耐心示教。

对于患儿发生一眼视力低于、两眼视力相差两行及年幼儿童视力检查不合作者,均需要进行睫状肌麻痹后视网膜检影验光。

应用阿托品和托吡酰胺滴眼液扩散瞳孔,并配镜矫正屈光不正。

本组87例患儿最终矫正后视力均可达到以上。

眼前节及眼后节检查本组所有患儿在入院后均使用裂隙灯检查结膜、巩膜、角膜、前房、晶状体等情况,角膜内皮镜测量角膜内皮数,非接触眼压计(Non-contact tonometer, NCT)测量眼压,直接眼底镜、眼底照相、VEP、ERG、OCT检查玻璃体及视网膜情况。

眼球运动检查单眼运动检查时遮盖患儿一只眼睛,检查另外一只眼睛注视医生手持的视标,并跟随视标做水平方向左右转动、垂直方向上下转动以及左上、右上、左下、右下方向转动查看眼球运动的幅度;双眼运动检查时患儿双眼注视医生手持的视标并作上述运动检查眼球运动的幅度大小。

斜视角检查对本研究组87例患儿均单眼(主斜眼)包扎1 小时后,破坏双眼融合功能后使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使患儿分别注视33cm和5m的坐标,定量检查斜视度。

检查时患儿一只眼睛注视视标,将三棱镜放在偏斜眼睛前面,将其尖端指向外面,然后交替遮盖双眼,观察三棱镜后的眼球是否移动来增减三棱镜度数,直到眼球不动为止,此时测试出的三棱镜度数就是斜视度数斜视度。

以同样的方式检测另外一只眼睛。

双眼单视功能检查同视功能检查检查者在检查开始前需将镜筒臂置于0点位置,将同视机I级图片插入同视机内,令患儿用手推动一边的镜筒臂,告知患儿在看到两个图片重合时即停止推动镜筒臂,这时镜筒臂所对应的刻度即为主观斜视角;嘱咐患儿注视同视机中的一个画片,这时检查者推动另外一边的镜筒臂,交替使两镜筒的指示灯明灭,观察眼球运动情况,如果眼球有移动则移动镜筒臂,一直到两只眼睛完全不动,此时镜筒臂所对应的刻度即为客观斜视角。

当主观斜视角与客观斜视角两者相等时则为正常视网膜对应(normal retinal correspondence);若主观斜视角与客观斜视角两者相差度数>5°时则为异常视网膜度对应(abnormal retinal correspondence)。

融合功能检查应用手电筒式Worth4点试验(Worth Four-Dot Test)进行中心融合和周边融合功能检查。

检查需在暗室中进行,检查时需红绿眼镜一副,灯箱中的4点灯菱形排列,水平两点为绿灯,垂直两点上方为白灯,下方为红灯。

检查时患儿佩戴红绿眼镜(右眼红色镜片,左眼绿色镜片),分别在33cm以及6m距离注视4点灯箱,利用红绿互补原理,通过红色滤光片看不到绿灯,通过绿色滤光片看不到红灯,即右眼看到2个红灯,左眼看到3个绿灯。

立体视觉检查临床工作中常用到的检查工具有铅笔、同视机、Titmus立体图、TNO图、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

本组所收集的52例患儿术前均使用Titmus立体图进行近立体视锐度检查。

Titmus立体图根据偏振光原理设计,检查时患儿两眼需戴偏振光眼镜,双眼通过偏振光镜片分视,分视后的视信息传递至视中枢,经视觉中枢整合为双眼视差信息。

在自然光线下,观察40cm具有水平视差的图形,检查图和视轴保持垂直。

检查顺序依次为:筛选图、苍蝇图,立体视锐度为3500〃;A排动物图立体视锐度为400〃;B排动物图立体视锐度为200〃;C排动物图立体视锐度为100〃;1-9号圆圈图测试立体视锐度依次为800〃、400〃、200〃、140〃、100〃、80〃、60〃、50〃、40〃,记录能识别的最佳立体视锐度。

远立体视锐度可使用同视机III级功能定性定量检查,将同视机的两张立体视画片放入画片夹,之后将镜筒臂摆在重合处,令被检查患儿描述所见画面是否有立体感,或者将不同视锐度的随机点定量图片依次放入画片夹,然后记录最终所能识别的最佳立体视锐度。

3 治疗与手术方法治疗本组搜集病例共87例(87眼)收住院后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后均符合手术治疗条件,根据行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斜视度数后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实施斜视矫正术矫正斜视,6 岁以下儿童考虑到术中配合程度较低全部采用全身麻醉;7~ 12 岁儿童绝大部分采用基础加局部麻醉,个别配合程度低的患儿采用全身麻醉。

手术依据全部以三棱加交替遮盖法检查斜视度数作为手术依据,按斜视类型设计手术方式和手术量。

按最大斜视角设计手术量,手术量按外直肌后徙1mm可以达到矫正2PD~3PD,内直肌缩短1mm可以达到矫正3PD~5PD;外直肌后徙量6~9mm,内直肌缩短量3~6 mm。

手术方法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斜视度≤30△时可单纯的通过外直肌后徙来矫正外斜视。

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斜视度30△~ 80△时可通过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来矫正,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当斜视度50△~ 80△时亦可通过该术式矫正外斜。

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以内直肌缩短为主,辅以外直肌后徙术。

双侧外直肌后徙联合单侧内直肌缩短术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和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斜视度> 80△可行双眼外直肌后徙加单侧内直肌缩短来矫正外斜视。

4 疗效判定标准眼位矫正眼位矫正结果评价参照中华眼科分会全国弱视斜视防治学组1996年制定的斜视疗效评价标准中的眼位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