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自身所创造的一条成功之路。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之道的正确性,并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前进。
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必须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奋斗。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这一路线的核心理念就是保持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人民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必须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等,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证明了市场经济的重要性。
中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这意味着我们要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国家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还在于坚持法治。
法治是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
中国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加强司法独立,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只有依法治国,才能建设一个公正、有序、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坚实保障。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也在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追求。
我们要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诚信为本的良好风尚。
只有明确社会主义价值观,才能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最后,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心得体会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心得体会“只要有人工,这些低成本、高回报的技术就能推广应用。
”丁卡说,“可知道的人少,所以就需要更多非洲学生来中国学习,回国推广。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这表明,我们党对宪法权威在法治建设中重要地位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宪法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缘起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出现了社会主义宪法和资本主义宪法的分野。
从历史上看,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和法治体系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法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得以建立和完善的。
《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从本质上讲,社会主义法治与西方资本主义法治存在根本区别。
(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作为最基层的党委组织人员,如何把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这一精神执行好,进一步加强乡镇基层党建基础,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中心,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做到善学、善思、善举。
汇报人:ZMR小编为大家分享更多的思想汇报格式:思想汇报格式: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汇报格式:学习雷锋精神思想汇报格式:争做新时期优秀党员思想汇报格式:党的宗旨,我们永远的坚持11月9日至12日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了总体部署,这一恢弘重大的历史性主题令全社会倍感振奋,让我们再次坚信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华民族会逐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决定》指出,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科学指导。
仸何形态的法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法学基础理论之上的,而不同的法治与宪政,其理论渊源与思想基础存在本质区别。
西方资本主义法治与宪政立足于“社会契约”和抽象正义、理性等自然法学思想,在反对君权神授、实现形式法治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得到证明。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确保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人民民主为己任;新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以人民民主为政治特征;改革开放从开始之日起,就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要内容不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旺盛活力和广阔前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各国国情不同,民主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是多样化的。
人民民主是近代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政治发展道路长期探索作出的历史选择,是中国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跨越的根本标志,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政治根基。
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
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族危机、社会危机空前深重。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都一次次失败了。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但是试图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道路没有走通。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走民主新路。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人民民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争取人民民主始终成为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领导中国人民长达28年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艰苦卓绝斗争中,同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实现党的最低纲领、争取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我们党大力发动和组织工农运动,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在全国迅速发展。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为适应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的形势,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举行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亦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
如何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盖面都不小,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 引各方的总抓手,这就是构建完善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各方面工 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来推 进。
提出这样的总目标,有以下几个 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的政治方向。《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
法治国,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 征 ,是 社 会 主 义 法 治 最 根 本 的 保 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 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 指南。这 3 个方面规定和确保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 前进方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政 治保证。
落实到具体实践当中,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 队伍建设、党的领导等诸多环节,涉及 国家、政府、社会等各层面,必须明确 工作重点,这就是构建完备的法律规 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 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还有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法律规范 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 系,也包括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 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体系。法 治实施体系是执法、司法、守法等宪法 法律实施的工作体制机制。法治监督 体系是由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 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 会监督、舆论监督等构成的权力制约 和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包括党领 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机制、队伍建设 和人才保障等。党内法规体系是以党 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 的党内规章制度体系。这五大体系, 实质上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制度 安排。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答案一
国开2023春《思想道德和法治》大作业参考答案二、简答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参考答案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1、坚持中共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最鲜明的标志就是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参考答案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前进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道路问题不能含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又明确的信号。
我们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中,必须始终牢牢把握这条红线,不断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信、自觉,不为噪音杂音所扰,不为错误思潮所惑,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定法治自信建设法治中国
坚定法治自信建设法治中国作者:王辉来源:《学习月刊》 2019年第12期王辉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突出体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归纳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并在此基础上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作出了进一步的部署。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法治文化自信,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为法治中国建设明确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历经千辛万苦艰辛探索而来的、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
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
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就是要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立足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噪音杂音所扰,不为错误思潮所惑,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这条道路是否行得通、走得稳,不能以西方模式、西方样板为标尺简单评价,而是要以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是否明显增强、社会公平正义能否得到有效保障为评判标准。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根本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贯彻落实宪法规定,制定和修改有关法律法规要明确规定党领导相关工作的法律地位。
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载入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的组织法,载入政协、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国有企业、高等学校、有关社会组织等的章程,确保其始终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答案一
国开2023春《思想道德和法治》大作业参考答案二、简答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参考答案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1、坚持中共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最鲜明的标志就是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参考答案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前进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道路问题不能含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又明确的信号。
我们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中,必须始终牢牢把握这条红线,不断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信、自觉,不为噪音杂音所扰,不为错误思潮所惑,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全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法治作为国家全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全体人民在法治思想中受教育,加强不同阶层、不同形式的法制建设,坚持“法治政府”治理理念,增强全社会的公平正义感。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一以贯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增强法治素质,完善法治发展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
立法要深入普及法治知识,提高基层群众的法治意识,积极宣传法律公正原则,扎实推进建设和谐社会,推动企业依法经营,增强社会公平正义感,建立社会秩序自我保护机制,以法治来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促进社会公正和稳定。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深化司法改革,加强宪法实施和确保,改革完善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社会公平机制。
实行民事诉讼独立性原则,深化涉外民商事审判公正化改革,确保司法公正,实现司法制度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推动法治发展进步,使社会公平正义得到确保。
总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将更加集中凝聚社会力量,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稳定和和谐,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和支撑。
十八届四中全会六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六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
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贯穿全会决定全篇的一条红线,是管总的东西。
在走什么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全会释放了明确的信号、指明了正确方向,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从1954年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到改革开放后重启“法律之门”;从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我们在长期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法治建设道路。
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
沿着这条道路前行,既不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更不全面移植、照搬照抄,才能解决中国法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
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三个方面,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才能立足中国实际建设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重大课题,有许多东西还需要深入探索,但基本的东西必须长期坚持。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
2W+时政试题任你刷,精准、面广、新鲜。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必须把()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A.深化改革、人民
B.深化改革、宪法
C.党的领导、宪法
D.党的领导、人民
参考答案:C
【解析】: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来源:365时事政治网。
365时事政治网,让您时政不再丢分。
加入会员,给我们更好服务您的机会,就是给您增加上岸的保障。
学时政,就上365时事政治网。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必然型和科学内涵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必然型和科学内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必然型和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必然性和科学内涵,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民众安居乐业的关键之道。
首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有其必然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各种社会利益纷繁复杂,治理难度较大。
因此,建立法治国家必须要把握住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国情,结合中国的特殊历史和文化传统,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法治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仅是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安排。
只有依法治国,才能建立起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科学内涵。
中国法治道路注重人民立法、依法行政、源自人民、服务人民,体现了坚定不移地维护人民权益和利益的原则。
这条道路还强调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以道德引导法治,以法治促进道德,构建了一个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中国的法治道路还注重问题导向,以人民群众的诉求为出发点,解决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还注重创新。
我们积极探索和适应国际法治发展的新趋势,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的法治经验,努力创造出适应中国实际情况的法治实践。
同时,也注重实践中的总结和完善,通过改革和创新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特别是在治理互联网、网络安全等新兴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断创新,为国家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必然型和科学内涵》展示了这一道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才能为中国人民带来更好的生活和发展,为全球法治进程做出积极贡献。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确保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人民民主为己任;新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以人民民主为政治特征;改革开放从开始之日起,就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要内容不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旺盛活力和广阔前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各国国情不同,民主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是多样化的。
人民民主是近代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政治发展道路长期探索作出的历史选择,是中国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跨越的根本标志,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政治根基。
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
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族危机、社会危机空前深重。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都一次次失败了。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但是试图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道路没有走通。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走民主新路。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人民民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争取人民民主始终成为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领导中国人民长达28年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艰苦卓绝斗争中,同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实现党的最低纲领、争取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我们党大力发动和组织工农运动,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在全国迅速发展。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为适应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的形势,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举行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亦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特别策划/守护公平与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2020.03上32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从无到有、从初创到繁荣,坚定不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以宪法为引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再创辉煌。
立法机关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立法质量不断提高,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行政机关坚持依宪施政,推进依法行政和行政体制改革,法治政府建设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司法机关依宪依法深化司法改革,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宪法和法治权威在全社会逐步树立,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尊法守法逐渐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但是,与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总要求相比,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决不能有停一停、歇歇脚的想法。
更为紧迫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
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这个重点,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提高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水平。
为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从制度的顶层设计上,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了全面的战略部署,其最终目的在于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那么,到底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呢?毫无疑问,首先就是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存在艰难险阻B.应当坚定不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存在艰难险阻。
B.应当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C.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应当树立道路自信。
D.应当不断完善各项法律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国家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该道路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艰难困苦,所以不存在艰难险阻是不对的。
并且该道路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和方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2013年第3期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十八大报告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紧密衔接起来,提出和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更加注重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等重要思想和举措。
这些重要思想和重要举措,体现了近年来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设的成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一、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
在争取人民民主、探索民主新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工农民主”、“人民民主”等概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并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实现形式,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新路进行了深入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向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转变。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开辟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新纪元。
党领导各族人民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等基本政治制度,使我国广大人民依法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现,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了由全体人民组成的国家政权和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国家制度。
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相互统一的民主政治建设过程。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作者:罗姗娜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12期关键词坚定不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作者简介:罗姗娜,中共宜春市委党校。
中图分类号:D61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4.289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不断发展,我国必须要拥护党的纲领政策,响应党的号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对此始终坚持党对于国家的引领,积极的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政策,坚定不移的保证政策的有力发展,从而为后续的党的建设提供最主要的中坚力量。
除此之外,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现阶段社会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良现象,必须要严惩这些不良分子,维护社会良好秩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水平不断提高。
不过现阶段的发展必须要以党的政策方针为基础,逐步地根据党所发布的各项方针政策实现依法治理的观念。
在此期间必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体系建设,开展以依法治国为基本的方针政策,不断地对我国内部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行深化改革,逐步确定法律规章体系建设,逐步的实现法治化治理。
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发动各行各业的群众力量,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奠定基础,努力完善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体系,积极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全体意识的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国家的社会蓝图一步一步地成为现实,并且逐步的迈上了国际舞台。
在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我国现阶段主要根据实际的发展国情,并吸取其他国家所接触获取的成功经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但是由于实践经验不充足还存在着比较多的缺陷,因此必须要通过长期性的探索,才能够找出一条符合我国发展国情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
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
全会决定有一条贯穿全篇的红线,这就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
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
恩格斯说过:“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
”推进任何一项工作,只要我们党旗帜鲜明了,全党都行动起来了,全社会就会跟着走。
一个政党执政,最怕的是在重大问题上态度不坚定,结果社会上对有关问题沸沸扬扬、莫衷一是,别有用心的人趁机煽风点火、蛊惑搅和,最终没有不出事的!所以,道路问题不能含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又明确的信号。
这次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不是在别人压力下做的。
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重大课题,有许多东西需要深入探索,但基本的东西必须长期坚持。
第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提出来的,把依法治国上升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我们党提出来的,而且党一直带领人民在实践中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题中应有之义。
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一方面,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另一方面,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
党既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又要发挥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依法治国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
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要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第三,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方面。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任何人违反宪法法律都要受到追究,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
现在,一些党员、干部仍然存在人治思想和长官意识,认为依法办事条条框框多、束缚手脚,凡事都要自己说了算,根本不知道有法律存在,大搞以言代法、以权压法。
这种现象不改变,依法治国就难以真正落实。
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首先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引导各级干部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
我们必须认认真真讲法治、老老实实抓法治。
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如果在抓法治建设上喊口号、练虚功、摆花架,只是叶公好龙,并不真抓实干,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什么大的危害,一旦问题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后果就是灾难性的。
对各级领导干部,不管什么人,不管涉及谁,只要违反法律就要依法追究责任,绝不允许出现执法和司法的“空挡”。
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依据。
第四,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必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的法律才能为更多人所自觉遵行。
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过强制性规范人们行为、惩罚违法行为来引领道德风尚。
要注意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使法律法规更多体现道德理念和人文关怀,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强化道德作用、确保道德底线,推动全社会道德素质提升。
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
“不知耻者,无所不为。
”没有道德滋养,法治文化就缺乏源头活水,法律实施就缺乏坚实社会基础。
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第五,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
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是要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要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
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
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
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
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
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扎扎实实把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这次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的重大举措有180多项,涵盖了依法治国各个方面。
全党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善作善成的作风,扎扎实实把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一,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是贯穿决定全篇的一条主线,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
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全面推进总目标来部署、来展开。
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
落实全会部署,必须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要坚持立法先行,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体系,完善包括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在内的社会规范体系,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基本遵循。
要加快建设包括宪法实施和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确保宪法法律全面有效实施。
要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要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
党章等党规对党员的要求比法律要求更高,党员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而且要严格遵守党章等党规,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
第二,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布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在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一体建设上用劲。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
我们要增强依法执政意识,坚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开展工作,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依法执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执法是行政机关履行政府职能、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主要方式,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全社会法治观念增强,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培育社会成员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环境,自觉抵制违法行为,自觉维护法治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