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课堂“引导”显真功——武陵春的教学遗憾
《武陵春》课堂实录及课例分析
《武陵春》课堂实录及课例分析四川省华蓥市第一中学付传华教材位置: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导学过程:导学分析:衔接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的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吗?(学生回忆,又部分同学小声背诵)一生:(举手,教师示意其起立背诵)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好!不错!这位同学不但记得很准确,还背诵得相当有感情。
读出了词人早期生活的闲适和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
但是,这种题材风格的作品在李清照的遗作中,只是凤毛麟角。
更多的是后期充溢其中的对家国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词。
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武陵春》,去感受李清照对故国、往事的深情眷恋之情!作者及背景介绍:师:有哪位聪明的同学能告诉我们有关李清照的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一般的课堂导入,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都会尽力创设一种情景:列举诗词中描写“愁”的比喻: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将无形离愁比作有形的头发或者麻线等事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忧愁比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的东逝江水,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作的作者却另辟蹊径,将愁思比作舟载不动,水流不去的是无形,却似有形的物体。
如上述情景导入应该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但笔者设计衔接导入其用意是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李清照的词作风格,作者前后期差别巨大的词风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
但此环节的教师的评价似乎出现得不合时宜,若易之以先学生的评价再教师的指导性评价,既让学生复习了诗词朗读的要领,又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更利于学生后续学习动机的维持。
此环节教师的提问需要艺术。
初中学生自尊心较(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将自己的手高高的举过了头顶)师:指名回答(两位同学回答)后教师明确李清照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
其作品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
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
《武陵春》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武陵春》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武陵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文的基本知识,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解读古文、品味语言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武陵春》的基本内容,理解词牌的特点。
2. 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词中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词中隐含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 运用朗读、讲解、讨论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词的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武陵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武陵春》,理解词意,体会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词牌、字词、意境等方面分析《武陵春》的特点。
4. 讲解与展示:教师对《武陵春》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5. 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体验词中的情感。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古诗词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武陵春》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古文的兴趣较高,但在理解词的意境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朗读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词中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使他们对词的情感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利用多媒体手段、组织实践活动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古文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武陵春》的兴趣和热情。
词《武陵春》教学反思范文
词《武陵春》教学反思范文《武陵春》是一首优美动人的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中学语文课程的一部分,它被广泛地引入教材中进行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的美。
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我认为《武陵春》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通过教授《武陵春》,学生可以接触到古代诗词的经典之作。
《武陵春》是唐代文学家杜甫所创作的一首诗,它描绘出了湘西神秘而美丽的春天景色。
通过学习这首诗词,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咏史之情,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诗词欣赏水平。
其次,《武陵春》也可以用来开展课堂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思辨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阅读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了描写春天这个主题?又是通过怎样的细节和形象来表达描写的呢?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观察来发现诗词的内涵和意义,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另外,通过学习《武陵春》,学生可以了解到诗词与历史的联系。
《武陵春》描绘的是唐朝湘西武陵山区的春天景色,这里曾经是唐朝甘肃、陕西、四川等地的薮地,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通过学习这首诗词,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文化,进而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常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教授《武陵春》。
首先,我会给学生讲解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以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然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朗诵活动,并通过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想来引导讨论。
最后,我会将这首诗词与其他相关的诗词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诗词的独特之处。
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武陵春》的文化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差距较大,有时候学生可能对诗词的内容感到陌生和困惑。
因此,我通常会通过引入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另外,由于古代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上也可能遇到一些困难。
因此,我会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阅读指导来帮助他们提高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诗歌武陵春教学反思
诗歌武陵春教学反思武陵春是一首优美动人的诗歌,它描述了大自然的盛景,春天的来临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喜悦;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对这首诗歌进行反思。
首先,我们应该认真研读武陵春这首诗歌。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内涵和意义,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真正领会到诗歌的美妙之处。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诗歌的艺术形式,比如诗歌的格律、用词和语言的韵律,这些都是使诗歌生动形象的重要因素。
其次,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对武陵春的解读和讲解,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义,还要引导他们去品味和感受诗歌中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意境和艺术感染力。
只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才能引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
第三,我们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武陵春这首诗歌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和寓意,我们可以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的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
同时,还可以通过讨论、演讲、创作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我们也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多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思考和观点,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及时进行调整和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
武陵春这首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密切相关。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创作、朗诵、表演等形式,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融入其中,从而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武陵春这首诗歌是一首优美动人的作品,但仅仅读懂它还不够,我们还需要通过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领略到诗歌的魅力和美妙之处。
《武陵春》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教案名称:《武陵春》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武陵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词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作者背景及诗词意境。
2. 教学难点:《武陵春》中的意象分析及诗词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为学生创造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李清照及《武陵春》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词朗诵:让学生大声朗诵《武陵春》,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句子翻译: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诗词,理解诗词的意境。
5. 意象分析: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武陵源”、“春水”、“桃花”等,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6. 情感把握:探讨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寂寞”、“悲凉”等,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的记忆。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检查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2. 反思教学方法:分析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反思教学过程:审视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
4.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5. 持续改进:根据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九年级《武陵春》教学反思
选择五菱春天这篇文章,首先,李青赵羡慕了很长时间,喜欢她天生精致的写作,优美的优雅风格,清新细腻的话语。
通常还要注意收集和整理关于她的信息,所以本课是第一个创新在于李庆照系统的理解,这是单位培训的重点:突出优秀人才的独特风格。
九年级学生,在新课教学的一边,而系统评论只是一个捷径!第二个创新是,我可以基于教科书,结合考试,以教科书为起点,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以考试为目的的高点,使用强力的方法,使学生结合理论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主动性!但我不喜欢学生不喜欢,为了达到诗歌教学要求的结合的目的,课程准备课我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而且我将设计成功应用到课堂的几个方面:首先,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这种文学风格的话不是陌生人,学生们有一定的诗歌积累,而是国家表现的话从仇恨,丈夫和妻子死于生命和学生有很多经验大的差距,也对李庆照的生活知之甚少,基于这一点,我在本课设计,使用方法简单,让学生先从表面感受到心情的话,再通过阅读到文字,最后通过比较单词的内在词,逐步从浅到深感觉这个词的心情和魅力。
在李青赵介绍时,也为初中教科书李庆照系统地理解了系统,也是一本重要的初中教科书李庆照对古诗文过程中自然测试的文本的系统理解欣赏的方法教学生,对于九年级学生,这应该是两个世界的收获的最好!随后音乐创造了一种氛围,因为它是古诗,毕竟远离学生,所以气氛非常有必要创造,我选择了音乐,音乐是相互联系的,她带给人们不仅享受旋律,更是灵魂的沟通,思考飞行,交流的灵魂。
在整个文本中,开始,中间,结束我有音乐散布,使音乐的魅力感染了学生,让他们跟随音乐的情绪起伏,为了让学生快速输入文字,在课前我选择了一首歌曲李庆照,一张王苏Takinori 现在一个中学生喜欢一个歌手,两首歌曲和文字更接近。
赵俊的怨愤有一丝的悲伤,哭泣的哭声秘密地抱怨的特点,你可以把人带入一片凄凉,浪漫,想说休息的状态,所以我让这首歌通过整个阅读。
特蕾莎·邓的余梅萦绕着心灵的旋律,是李玉的歌曲形式的话,结合王国的真实信息,让学生理解成古典诗,你会在文化的光明享受中徘徊星最后,它是大声朗读学生,诗歌,是融合的单词和音乐,只有通过反复阅读,读出其内在的或热情或低调,以实现诗的意义的内涵。
《武陵春》教学设计(有教学反思)
写作技巧指导
意象的运用
通过描绘具体可感的意象,如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 梳头”等,营造出一种凄美哀婉
的氛围。
抒情的表达
运用直接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表达词人内心的愁苦和无奈。
对比和衬托
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词中 人物的情感和遭遇,增强艺术感染 力。
相关作品推荐及比较阅读
推荐作品
李清照的《如梦令》、《声声慢》等,以及其他婉约派词人的作品如柳永的《雨霖 铃》、秦观的《鹊桥仙》等。
下片
词人欲语泪先流,进一步抒发内心的悲 苦。通过“闻说”、“也拟”、“只恐” 等词语,层层转折,将词人内心的挣扎 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意象描绘与意境营造
意象描绘
词中运用了“风”、“尘”、“花”、“泪”、“舟”等意象,既表达了暮春 时节的景象,又寄寓了词人的情感。
意境营造
通过意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营造出一种凄凉、哀怨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深 刻感受到词人的内心世界。
分享交流
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分享 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以 提问或补充,促进全班互 动交流。
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 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 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创意写作任务布置
改写诗词
分享交流
要求学生将《武陵春》改写成一篇现 代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完成作品后,在小组内分享交流, 互相评价和学习,提高学生的鉴赏能 力和批判性思维。
03知识点归纳与拓展文学常识及典故引用了解作者李清照及其时代背景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词作多写离情别绪和个人遭遇,风格清新婉约。
掌握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词是一种抒情诗体,又称曲子词,具有格律严谨、句式长短不一、音韵和谐等特点。
《武陵春》教学实录与反思(四川泸县 卢定军)
《武陵春》教学实录与反思(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四川泸县潮河镇学校卢定军教材分析:《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语言凝练,饱含作者内心的浓重哀愁。
教学时,应联系作者的经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抓关键词来领悟意境,同时赏析并积累写“愁”的优美句子。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2、把握感情,领会意境。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法2、赏析与写作相结合3、搜集资料与复习相结合(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感情,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把握情感。
2、赏析并积累写愁的诗句。
教学难点1、领会意境;2、仿写“词”。
资源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写愁的诗句和尝试学习填“词”课型新授课课时:1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教学本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直奔重点,用课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带头填“词”,适度拓展,从而全面把握本词意境。
(二)学生学法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赏、议等方法理解本词。
教学设计流程(一)复习导入(约3分钟)师:同学们,谁来大声地背诵《如梦令》?生:声音很清晰地完成背诵。
师:刚才这位同学有没有错误的地方呢?生:没有(齐答)。
【借以引入课文】2、介绍作者及背景(主要由2-3名学生完成,教师适当补充):师: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李清照?生: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师:本词作者经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师:本词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写的呢?生:1134年,避乱金华,次年归临安。
这一年词人53岁,饱受战乱,历尽劫难。
在“国破家亡”的坎坷中写下本词。
(二)读书乐,乐读书(显示投影约8分钟)师:反复朗读这首词,注意把握语气、停顿、重音,在此基础上尽量领悟词的意境。
《武陵春》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武陵春》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李清照是我国古代第一位女词人,它的词优雅婉转,能够表露出不一样的情感!现在请欣赏学习啦带来的《武陵春》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2.引导学生体悟词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3.学习运用比拟法鉴赏诗词。
4.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培养热爱古典的思想感情。
5.背诵相关诗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比拟法鉴赏诗词。
:诵读品味法比拟鉴赏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非常喜欢一首词,他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书博山道中书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我们姑且不去探究这首词的本意,它却让我们感受到少年的轻愁,意气风发;中年的沧桑,韶华已逝;人生就是这样,美好的东西总是无可奈何的失去,令人无限怅惘。
但幸运的是,那些睿智而敏感的人用它们的文字记下了心灵的一次次悸动。
今天我们就走进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丰富的内心世界,看看她如何经过痛苦的挣扎,完成自己人生的蜕变。
(板书课题)二. 资料交流。
1. 学生交流到的关于李清照的经历及词作。
2. 老师补充介绍出示幻灯片(1)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局部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出示幻灯片(2)《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武陵春教学反思总结
武陵春教学反思总结在武陵春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并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教育思考。
通过这次反思和总结,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首先,我意识到教学是一项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的工作。
在教学中,我会经常回顾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找出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
这次的反思总结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次深入思考和回顾,使我更加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方法。
其次,我认识到教学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会通过讨论、实践和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再次,我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
在教学中,我会经常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他们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会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方式,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和交流。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我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
另外,我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和引领者。
在武陵春教学中,我始终坚持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做学生的榜样和引领者。
我会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做到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价值观。
最后,我认为教学是一项艺术性的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造出不同的教学场景和氛围。
我会注重教学的策划和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加富有吸引力和趣味性。
同时,我会注重教学的艺术表达和情感传达,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使教学更加富有情感和感染力。
通过这次武陵春教学的反思总结,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我会不断努力学习和改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好的贡献。
同时,我也会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与教育界同仁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个性化教学在《武陵春》教案设计中的实践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变革,其中最热门的当属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采用差异化教学的手段进行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个性化教学已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本文将讨论个性化教学在《武陵春》教案设计中的实践。
【正文】一、背景《武陵春》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的古代戏曲作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未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多学生对此失去了兴趣,甚至感到厌烦。
而个性化教学则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武陵春》的整体理解。
二、个性化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的应用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
在个性化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调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例如,对于对语文欠缺的学生,可以将重点放在语文表达的技巧上,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提高语文能力。
而对于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更深入地剖析故事背景和民俗文化等方面,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个性化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三、个性化教学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中的应用个性化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因材施教,因此在选择教学方式时,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兴趣,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好动的学生,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更深入地了解戏曲文化。
对于喜欢阅读的学生,可以采用线上教学平台,推荐相关的名著和文学作品,让学生在自己的节奏下进行学习。
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差异化选择,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四、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个性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因此,在教学评价中,也需要采取差异化评价的方式。
例如,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给予更高的评价,让学生得到肯定和激励。
而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应该采取积极的评价策略,激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
武陵春教学反思(2篇)
武陵春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虽然与学生实际相去甚远,但只要理念先进,引导得法,同样也能使学生受益不少,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意识的突出。
本节课的阅读中绝大多数的资料收集、感悟体验、品味表达、联想反思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老师只是起一个主持人的作用。
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的尊重。
二、注重学习方式的引领与学习技能的训练。
新课标的新理念之一就是教会学生终生学习的方法与技能。
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好几首词并不难,难的就是学生能否独立地正确地去理解其它一些词或文章,所以方法与技能就是教给学生核心的东西,本节课的基本出发点就正是基于此。
三、注重反思避免阅读中的“唯主题论”。
在具体的词的阅读中,教师着眼于词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理解因素与情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意见,并支持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究。
这正是新课标中关于阅读体验要求的具体展现。
武陵春教学反思(2)武陵春教育是一家以思维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培训机构。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在这里工作了许多年,亲身经历了许多学员的成长历程。
然而,在这段时间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认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眼前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过分强调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学习兴趣。
这导致了学生在应对真实问题时的无能为力,他们只会机械地应对考试,而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僵化和固守。
我们过分依赖传统的讲授和笔记记忆模式,缺乏创新的教学方法。
虽然我们使用了一些互动教学方式,但还是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中加入更多的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另外,我们在学员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过分注重了学员的成绩排名,忽视了个体差异和特长发展。
初中语文_武陵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武陵春》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新课标还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诵读感悟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是学生的一项技能,能简单欣赏诗词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更是学生通过学习要掌握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写作背景感知词作愁情。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析, 感受愁之重,学习以重写愁、化虚为实的独特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围绕词中的词眼“愁”,诵读感受诗词的文化魅力,感悟词人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朗读训练,感知词作愁情,感受诗词的文化魅力。
【教学难点】品析词句,感受愁之重,学习以重写愁、化虚为实的独特方法,感悟家国情怀。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活动:组织课前演讲,介绍节气“谷雨”。
【设计意图:通过“谷雨”节气的介绍,了解谷雨是春天最后一个节气,从而识春,惜春,营造春的气氛。
“谷雨前后种瓜种豆”在谷雨时节为学生种下诗词的种子,激发热爱古诗词的热情,相信终有一天会破土萌发、枝繁叶茂,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文明的目的。
】一、直接导入1.春日里,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词,齐读课题——《武陵春》。
2.解题:说词牌“武陵春”这些是李清照流传于世的词牌名(出示ppt),《武陵春》的词牌名取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那是一段寻找桃花源的浪漫旅程。
今天,我们走进“武陵春”进行一段发现之旅。
二、读——感受词的韵味一读,读准字音。
请一位同学朗读,倾听评价。
舴艋舟载注音二读,读出韵味。
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圈出词的韵脚。
三读,读出平仄问题:请用一个字来捕捉这首词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学生齐答——愁)板书【设计意图:通过读准字音,读出韵味,读出平仄的朗读训练,感受萦绕词中的“愁”绪,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达到以读促学,以读促教的目的。
诗歌武陵春教学反思
诗歌武陵春教学反思诗歌武陵春教学反思(精选17篇)诗歌武陵春教学反思篇1回想自己以前对诗歌的教学,基本上没有这么精细过。
换句话说,以前教学诗歌主要是就诗歌论诗歌,要么简要讲解诗意及情感,要求学生背诵;要么是我句句赏析,学生动笔批注,不敢放手让学生动脑赏析。
而今天教此节课,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一是让学生沟通关于李清照的资料,为学习该词作铺垫。
二是让学生自由吟读,赏析一句话。
三是让学生自我商量朗读处理方式,课堂上出现了亮点。
四是让学生自己回顾赏析的方法,自己总结表达愁绪的写作方法。
可以说,一切是在我的引导下进行的,但一切又都是学生自我完成的。
本节课,我差不多成了一个听众。
原来,我以前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不过,为了这节课彻底地交给学生,我还是在前两天学习诗词的时候,用心良苦地作了一些铺垫的。
例如,让学生学会根本诗歌描绘画面,学会作相关诗句近似联想,学会品析一个妙词等。
正是因为在前面课堂上已经略有接触,所以,我让他们赏析时,先把钥匙交给了他们,他们终于在摸索中打开了大门。
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本课至少有这样几个收获。
一是了解了李清照其人,并感受了她的艺术特色。
二是学得了一点赏析诗词的方法。
三是积累了一批写愁的名句。
诗歌武陵春教学反思篇2时间悠悠而过,又一次参加语文组内培训,不同的是这次培训我成了主角儿。
课堂风采展示是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作为其中的一员,也免了向同事展示一番。
之所以选择《武陵春》这首词,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很喜欢词,我一直都觉得词是最能抒发情感而又音律优美的一种文体;另一方面是我很喜欢李清照这位词人,对她的才学,我是着实佩服啊,她的词表现手法绚丽多彩,语言富有音律美,大胆运用口语如此,浑然自成一家---易安体;还有李清照那坎坷、饱经沧桑的生活历程也让我颇为同情,或许,只有那种看遍人间风景、大起大落,历经风雨而又内心细腻、情感丰富的人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吧。
《武陵春》就是这样的珍品!诗词,是文字与音乐的融合,只有通过反复诵读,读出它内在的或激昂或低婉的音韵,才能体悟出诗词的意蕴内涵。
武陵春教学反思
武陵春教学反思武陵春教学反思11、诗词教学,情景的设置也很重要。
毕竟我们现代人与古人的时代相差太远,我们很难体会到古人的那种意境。
如果在上课之前,我能设置与词相关的一些情景,比如放上一段现在作为流行歌曲的李清照写的《一剪梅》的音乐作为铺垫,这样会让我们更快更好地进入《武陵春》这首词的意境中去。
2、反思教学机智。
比较成功的处理了几个没有预想到的问题。
如、我设计的问题是:那句最直抒胸臆表达了这份愁情?我预计学生很快能找出来而且答案是没有分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谁知道这节课上我却听到了另外的答案,而且各持己见,怎么办呢?我一下想到了反复朗读也许可以解决问题,果然在学生再次用心品读后意见一致了,而且我顺便告诉他们学习方法:用反复朗读的方法解决问题。
课堂上,我发现两个学生不注意听讲,小声说话,虽然没有影响了多数人,但是如果不去理会,他们也许会一直说下去,于是我走到他们面前,采取“个别提问”的方法,让他们把心收回到课堂,让他们的思维跟着文本飞翔。
我相信很多学生甚至听课的老师也没有发现。
这样既巧妙的处理了问题,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不影响其它学生。
武陵春教学反思2本节课的内容虽然与学生实际相去甚远,但只要理念先进,引导得法,同样也能使学生受益不少,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意识的突出。
本节课的阅读中绝大多数的资料收集、感悟体验、品味表达、联想反思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老师只是起一个主持人的作用。
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的尊重。
二、注重学习方式的引领与学习技能的训练。
新课标的新理念之一就是教会学生终生学习的方法与技能。
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好几首词并不难,难的就是学生能否独立地正确地去理解其它一些词或__,所以方法与技能就是教给学生核心的东西,本节课的基本出发点就正是基于此。
三、注重反思避免阅读中的“唯主题论”。
在具体的词的阅读中,教师着眼于词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理解因素与情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意见,并支持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研究课堂“引导”显真功——《武
陵春》的教学遗憾
刚上完学校的一节公开课《武陵春》,自己感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回来认真看了教学视频,觉得这节课里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给予学生最精当的“引导”。
没有很好的倾听学生的话语,没有在最合适的地方给予最细致、最准确、最妥帖的引导。
这样就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
比如,在品析“风住尘香花已尽”时(回放一段教学实录):
生:我从第一句中读出诗人的一点感受。
“风住尘香花已尽”是说风停了,花香伴随着尘埃起起伏伏,花已凋落。
诗人不仅在说“花落”,也在说自己的一生起起伏伏、颠沛流离,到老了也不能安享晚年。
丈夫死了,文物散失,我感到她心里的悲凉和痛苦。
师:“花尽”是个什么意象?落花凋零意味着“春归”,令作者伤感的仅仅是“春归”吗?还有更多。
李清照早年的生活非常幸福……(补充早年幸福生
活的背景资料),这些美好的东西都像落花一样随风而逝了。
现在来看,我的这段回应不好:
1、我在重复学生的回答,而不是评价学生的回答。
2、李清照的早年生活背景补充在这里不合适。
补充资料的目的应该是教学的需要,是加深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理解的需要。
这位同学将“花尽”和写作背景联系起来,对“花尽”所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的已经很到位了,这个资料的补充就没有多大价值了。
如果我当时这样引导是不是会好很多: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位同学非常敏锐的从这句景色描写中捕捉到了词人的愁绪、伤感,非常好。
她重点品析的是“花已尽”,那么“尘香”呢?“风住”呢?这些词后有没有作者的“愁”情?谁来做一番品析。
这样即明确点评了学生的回答,充分肯定了她回答中的精彩部分,又引导学生去关注他们忽视了的词句,引导他们思考。
这样教师才完成了她应有
的“职责”。
一堂好课,应该能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有探索的快乐,有方法的收获。
教师的职责应该是倾听学生、因势利导;设置问题、合理引导。
如何得当的引导,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巨大挑战。
师生在课堂上就是“碰撞”,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碰撞”。
每一个学生在一堂课上的思维、情绪、精神状态受教师的感染、同伴的激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教师若想掌控好课堂,除了充分的备课外,还要密切关注学生,认真倾听其言其语。
以文本为载体、以自己丰厚广博的学识为基石,以学生的思维、感受为契机,该在哪个点点拨,就在哪个点点拨。
“该在那个点点拨”考验的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对教学重点的把握。
“如何来点拨”不仅考验教师倾听学生的能力,也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
突然想到了“庖丁解牛”。
如果我们也能做到“目无全牛”,教学重点了然于胸,课堂上随着学生的思路,关注、启发、引导,顺利的、从容的把他们带到我们预想的目的地,那我们的每一节课岂不都是好课?
而要想实现每一节课都能上得好、上得精彩,
“功夫在诗外”:首先,需多读书,开阔视野。
其次,需深研究,以长见识。
久而久之,形成自己对问题独立的见解。
再次,还得勤反思。
多想想做的不好的地方,以期下次有所改进。
刚上完学校的一节公开课《武陵春》,自己感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回来认真看了教学视频,觉得这节课里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给予学生最精当的“引导”。
没有很好的倾听学生的话语,没有在最合适的地方给予最细致、最准确、最妥帖的引导。
这样就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
比如,在品析“风住尘香花已尽”时(回放一段教学实录):
生:我从第一句中读出诗人的一点感受。
“风住尘香花已尽”是说风停了,花香伴随着尘埃起起伏伏,花已凋落。
诗人不仅在说“花落”,也在说自己的一生起起伏伏、颠沛流离,到老了也不能安享晚年。
丈夫死了,文物散失,我感到她心里的悲凉和痛苦。
师:“花尽”是个什么意象?落花凋零意味着“春归”,令作者伤感的仅仅是“春归”吗?还有更多。
李清照早年的生活非常幸福……(补充早年幸福生活的背景资料),这些美好的东西都像落花一样随风而逝了。
现在来看,我的这段回应不好:
1、我在重复学生的回答,而不是评价学生的回答。
2、李清照的早年生活背景补充在这里不合适。
补充资料的目的应该是教学的需要,是加深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理解的需要。
这位同学将“花尽”和写作背景联系起来,对“花尽”所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的已经很到位了,这个资料的补充就没有多大价值了。
如果我当时这样引导是不是会好很多: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位同学非常敏锐的从这句景色描写中捕捉到了词人的愁绪、伤感,非常好。
她重点品析的是“花已尽”,那么“尘香”呢?“风住”呢?这些词后有没有作者的“愁”情?谁来做一番品析。
这样即明确点评了学生的回答,充分肯定了她回答中的精彩部分,又引导学生去关注他们忽视了的词句,引导他们思考。
这样教师才完成了她应有的“职责”。
一堂好课,应该能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有探索的快乐,有方法的收获。
教师的职责应该是倾听学生、因势利导;设置问题、合理引导。
如何得当的引导,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巨大挑战。
师生在课堂上就是“碰撞”,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碰撞”。
每一个学生在一堂课上的思维、情绪、精神状态受教师的感染、同伴的激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教师若想掌控好课堂,除了充分的备课外,还要密切关注学生,认真倾听其言其语。
以文本为载体、以自己丰厚广博的学识为基石,以学生的思维、感受为契机,该在哪个点点拨,就在哪个点点拨。
“该在那个点点拨”考验的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对教学重点的把握。
“如何来点拨”不仅考验教师倾听学生的能力,也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
突然想到了“庖丁解牛”。
如果我们也能做到“目无全牛”,教学重点了然于胸,课堂上随着学生的思路,关注、启发、引导,顺利的、从容的把他们带到我
们预想的目的地,那我们的每一节课岂不都是好课?
而要想实现每一节课都能上得好、上得精彩,“功夫在诗外”:首先,需多读书,开阔视野。
其次,需深研究,以长见识。
久而久之,形成自己对问题独立的见解。
再次,还得勤反思。
多想想做的不好的地方,以期下次有所改进。
刚上完学校的一节公开课《武陵春》,自己感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回来认真看了教学视频,觉得这节课里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给予学生最精当的“引导”。
没有很好的倾听学生的话语,没有在最合适的地方给予最细致、最准确、最妥帖的引导。
这样就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
比如,在品析“风住尘香花已尽”时(回放一段教学实录):
生:我从第一句中读出诗人的一点感受。
“风住尘香花已尽”是说风停了,花香伴随着尘埃起起伏伏,花已凋落。
诗人不仅在说“花落”,也在说自己
的一生起起伏伏、颠沛流离,到老了也不能安享晚年。
丈夫死了,文物散失,我感到她心里的悲凉和痛苦。
师:“花尽”是个什么意象?落花凋零意味着“春归”,令作者伤感的仅仅是“春归”吗?还有更多。
李清照早年的生活非常幸福……(补充早年幸福生活的背景资料),这些美好的东西都像落花一样随风而逝了。
现在来看,我的这段回应不好:
1、我在重复学生的回答,而不是评价学生的回答。
2、李清照的早年生活背景补充在这里不合适。
补充资料的目的应该是教学的需要,是加深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理解的需要。
这位同学将“花尽”和写作背景联系起来,对“花尽”所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的已经很到位了,这个资料的补充就没有多大价值了。
如果我当时这样引导是不是会好很多: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位同学非常敏锐的从这句景色描写中捕捉到了词人的愁绪、伤感,非常好。
她重点品析的是“花已尽”,那么“尘香”呢?“风住”呢?这些词后有没有作者的“愁”情?谁来做一番品析。
这样即明确点评了学生的回答,充分肯定了她回答中的精彩部分,又引导学生去关注他们忽视了的词句,引导他们思考。
这样教师才完成了她应有的“职责”。
一堂好课,应该能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有探索的快乐,有方法的收获。
教师的职责应该是倾听学生、因势利导;设置问题、合理引导。
如何得当的引导,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巨大挑战。
师生在课堂上就是“碰撞”,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碰撞”。
每一个学生在一堂课上的思维、情绪、精神状态受教师的感染、同伴的激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教师若想掌控好课堂,除了充分的备课外,还要密切关注学生,认真倾听其言其语。
以文本为载体、以自己丰厚广博的学识为基石,以学生的思维、感受为契机,该在哪个点点拨,就在哪个点点拨。
“该在那个点点拨”考验的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对教学重点的把握。
“如何来点拨”不仅考验教师倾听学生的能力,也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
突然想到了“庖丁解牛”。
如果我们也能做到“目无全牛”,教学重点了然于胸,课堂上随着学生的思路,关注、启发、引导,顺利的、从容的把他们带到我们预想的目的地,那我们的每一节课岂不都是好课?
而要想实现每一节课都能上得好、上得精彩,“功夫在诗外”:首先,需多读书,开阔视野。
其次,需深研究,以长见识。
久而久之,形成自己对问题独立的见解。
再次,还得勤反思。
多想想做的不好的地方,以期下次有所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