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教案
1. 学习《长城》一课,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及其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2. 阅读理解《北京的春节》,感受老北京的传统节日氛围,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民俗风情。
3. 阅读欣赏《草原》,领略草原的壮美风光,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4. 结合课文内容,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小型的文化体验活动,如制作春节窗花、分享草原故事等。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文化体验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 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课文中的文化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天下国家》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中所传达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文化。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导入环节中,我提出了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试图引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提问方式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我考虑在下次教学中,可以更加具体地设计问题,让更多学生能够产生共鸣,积极参与。
3. 增强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形成批判性思维。
4. 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事物,表达情感。
5. 增进跨文化交流素养:以课文为载体,了解不同地域文化特点,培养学生尊重、包容多元文化的态度,为未来国际交流打下基础。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个别小组在分享成果时,表达能力有所欠缺。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打算在以后的课堂中,多设置一些口语表达练习,让学生有更多机会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1课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写出人物的精神》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或言语就能感受到其精神特质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通过写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实践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实际写作中运用人物精神描写”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尝试让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实践来加深理解。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通过讨论,相互启发,逐渐找到了描写人物精神的方法。写作实践的结果虽然参差不齐,但每一个学生都在尝试中有了新的收获。
我也意识到,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我的角色不仅仅是引导者,更是一个倾听者。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适时给予反馈和鼓励。有些学生在讨论中显得比较沉默,我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意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参与热情。
(2)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人物描写方法,抓住人物的特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3)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要求写出具有个性特点和精神内涵的人物。
(4)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其能够理解和感悟名篇中人物描写的精妙之处,进而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第二单元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案(部编版)

第二单元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案(部编版)
(三)分析同瑶民攀谈部分1、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一开始写了瑶民大嫂的事情,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1 )一开 始,男人为什么会照着习惯躲起来?(2)瑶民大嫂对红军的态度是怎样发生转变的?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3)她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交流: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男人“按照习惯”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大嫂母女俩。一开始,她看到红军,非常惊惶。经过攀谈,她才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在红军战士面前诉苦时 ,她哭了。当红军把“够吃三天的粮食”送给她时,她“欢喜”的接受了。它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害怕“队伍”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到高兴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 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交流点拨】把黄河比作摇篮,形象生动地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把黄河比作屏障,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把黄河比作臂膀,是承接巨人的比喻,主流是巨人的躯干,支流是“铁的臂膀”。如此的巨人,一泻万里,浩浩荡荡,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勇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足以激发我们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3.品析下面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1)(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交流点拨】用“劈成”能够渲染出黄河贯穿于中原大地的宏大的气势。
(2)啊!黄河!你一泻万丈,……
【交流点拨】用“泻”字可以形象地表现黄河水滚滚奔腾,不可阻挡的气势。
4.“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思维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区分直接抒 情和间接抒情,理解并能准 确地概括其语言表达上的异 同点,通过比较、分析、综 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 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2.精读课文中的特写部分, 调动体验与想象,感受文章 中描写的形象或场景,增强 形象思维能力。
价值目标
1.感受英雄的气概和情 怀。 2.抒发对家乡的眷恋之 情。 3.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加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 同感。
2名同学在全班进行宣讲。
学习任务
(三)小组推选出评委和主持人,小组其他同学 根据前面三个课段的学习内容制定评价“最佳红 色作品撰稿员”和“最佳红色作品宣讲员”的
评价表,小组间协商,形成班级统一的评价表,
并将评价表印发给每一位同学。
学习任务
(三)小组推选出评委和主持人,小组其他同学 根据前面三个课段的学习内容制定评价“最佳红 色作品撰稿员”和“最佳红色作品宣讲员”的
并用第三课段中撰写的文本自行演练,在自我演 练时关注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宣讲的文本是否连 贯,是否有一定的抒情方式;二是宣讲的方式和 表现是否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能否感染观众。
学习任务
(二)小组合作与推选:在前三课段的学习基础
上,小组内相互评阅并进行润色修改,将修改 后的的文本在小组内进行宣讲,小组推选出1到
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她非常欢 用“惊惶”了,她的男人再也不用躲起来
喜地接受了。(《老山界》)
了。这是一幅动人的军民情深画。
……
……
02
品抒情,学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段任务
核心任务:精读《黄河颂》《谁是最可爱的人》《土地的誓言》三篇课文, 在作品中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语句辨别出来,从整体上感知作者的情感, 并从句式、词语、修辞的运用等方面品析抒情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下二单元复习教案

七下二单元复习教案
等。
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 、填空题、阅读理解等。
准备本单元的口语练习,包括 对话、朗读等。
写作练习,根据所学内容写一 篇短文。
完成时间要求
课文内容复习和课后练习题需在课后两天内完成。 口语练习需在下一节课前准备好。
写作练习需在一周内完成并提交。
提交方式说明
01
课后练习题和写作练习需通过班 级作业平台提交电子版。
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以便调整教学 策略
评估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 用能力
试卷结构简介
01
选择题
考查基础知识点和概念
02
03
04
填空题
考查知识点记忆和应用
解答题
考查知识综合运用和问题解决 能力
附加题
拓展学生思维和挑战高水平学 生
答题技巧指导
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对于不确定的题目,先标 记后继续答题
能够运用本单元的语 法结构进行简单的口 头和书面表达。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等方式, 提高学生的口语和听力技能。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 阅读理解练习,提高阅读速度和
理解准确性。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 习,通过查找资料、总结归纳等 方式,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
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推荐优质的在线课程资源,如名 师讲堂、专题讲解等,供学生自
主学习和拓展知识。
学习软件及APP
介绍一些适用于本单元学习的软 件及APP,如数学公式编辑器、 英语学习APP等,提高学生的学
习效率和兴趣。
在线答疑平台介绍
学校官网答疑区
01
Hale Waihona Puke 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官网的答疑区,随时向老师和同学提问,及

精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精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5 黄河颂1.朗读课文,感受黄河的形象与魅力,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3.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一、导入新课播放导入视频。

同学们刚刚所看见的,是著名的作曲家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谱曲的片段,为何他在看到诗稿时如此激动?为何黄河在一个中国人眼中有如此魅力?也许,读了《黄河颂》一文,你能有所感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品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作者简介: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

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创作背景: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此为其二。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探究:请同学们初步朗读诗歌,并结合历史创作背景,谈谈该如何朗读本篇诗歌。

明确:(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备课组课题授课时间七年级备课组主备人单元(章节)课时执教者5.黄河颂教师复备栏1.词语积累与运用。

2.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

知识与3.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技能性。

教学过程与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目方法的内涵。

标情感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度与价的决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值观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教学重、难点的内涵。

3.理解诗歌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主要教学教法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辅助手段资料助学法,学生自立合作探究法。

合作探究法,小组会商法,归纳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1、教室导入由以下两个活动引入本文教学。

用多媒体播放关于黄河的照片和影像片段,然后请一两个学生代表谈观后感。

2.请两名学生按照课前汇集的资料介绍黄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二、朗读诗歌,感知内容1.学生初读诗歌,教师提示注意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揣摩诗歌的情感。

3.请一两个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师点评,并及时给予朗读指导: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分。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施展阐发黄河的气势。

3)“啊!黄河!”重复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厚。

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巨大顽强!”充满了战斗的决llMark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全诗应读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4.教师范读,学生根据指导反复品读。

三、内容研讨1.这首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朗诵词起什么作用?2.歌词局部,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一、内容简述首先我们将从基础知识入手,包括生字词的学习、语法知识的普及等。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我会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如识字游戏、语境对话等,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接着我们将一起探讨课本中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佳作,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思想深邃。

我会引导同学们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情感和语言特点,让同学们在欣赏美文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此外本教案还将注重培养同学们的语文实践能力,通过写作、口语表达、阅读理解等方面的训练,让同学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语文技能,提高语文水平。

1. 介绍本学期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亲爱的同学们,新学期伊始,我们即将开始七年级语文下册的学习之旅。

首先我想和大家聊聊本学期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

大家都知道,语文学习不仅关乎我们读懂课文、理解故事,更是对我们语言运用、思维逻辑和情感表达能力的全方位培养。

那么本学期我们的语文学习要达成哪些目标呢?第一我们要夯实基础,这包括字词的学习、语法知识的积累,以及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毕竟只有基础扎实,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第二我们要提升阅读素养,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我们要学会从中汲取智慧,理解人生哲理,拓宽视野。

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如何从文本中获取关键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第三我们要加强写作训练,写作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逻辑,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本学期我们将进行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包括记叙文、议论文等,让大家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

第四我们要注重口语表达,学习语文不仅要会写,更要会说。

本学期我们将加强口语表达的训练,通过演讲、讨论等形式,提高大家的口语表达能力。

2. 简述本学期教材的特点和重点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本学期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世界,简要了解一下这本教材的特点和重点。

这本教材真的是我们学习路上的好伙伴,内容那可是既有趣又有深度。

铭记历史筑新时代“家国情怀”-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单元主题教案

铭记历史筑新时代“家国情怀”-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单元主题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这次“铭记历史 筑新时代‘家国情怀’”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感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感悟是教学的一大挑战。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思考和改进: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尝试以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思考,但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考虑采用更生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来导入新课,以增强他们对家国情怀的感知。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修辞手法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在分析《长征》等课文时的难点,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修辞手法的运用等。针对这个问题,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放慢讲解速度,用更多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现象。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应该在活动前明确讨论要求,并在活动过程中加强对各小组的指导和引导。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显得不够自信。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课前准备不足,对讨论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我将在下次教学中提前布置预习任务,鼓励学生在课外积累相关知识。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有了明显提升,但仍有个别学生表示对某些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课后通过布置相关作业和进行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例如:《中华民族歌》中各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七子之歌》中表达的民族屈辱与抗争意识;《长征》中体现的坚韧不拔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中传达的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黄河颂》中对黄河的赞美和中华民族的象征意义。
(2)语言表达与运用:强调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学会分析和评价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安徽省芜湖市牛埠中学2018-2019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河中石兽

安徽省芜湖市牛埠中学2018-2019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河中石兽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领悟作者通过对比河中石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事,表达出的对人生的感悟;
4.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5.体会课文中所传达的尊重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将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词语辨析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4.增强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通过学习课文中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将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本节课的核心词汇,如“坍、溯、咆哮”等,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以及如何运用到实际语言环境中。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河中石兽》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文章通过对河中石兽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神秘与壮美。这种描绘手法是作者感悟自然、表达哲思的重要方式。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对河中石兽的具体描绘。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内容理解:文章通过对河中石兽的描绘,展现的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主旨。
-写作技巧:学习并掌握文章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学会将其应用到写作实践中。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第二单元5 《黄河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反复朗读,并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品读诗歌的关键语句,学习以伟大坚强为核心的黄河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关键词句的含义,感受以“伟大坚强”为核心的黄河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准确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歌颂黄河、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热情。

2.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学生为中华民族兴旺发达而奋斗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对黄河的赞颂之情。

难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其在特殊背景下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她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

古往今来吟唱黄河的篇章可谓多矣。

李白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国维有诗云“两条云岭摩天出,九曲黄河绕地回”……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写黄河的现代诗──《黄河颂》。

2.展示图片,让学生感受黄河的气势。

二、整体感知1.走进作者作品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展示生字词。

巅(diān)澎湃(péng pài)狂澜(lán)屏障(píng zhàng)哺育(bǔ)九曲连环(qū)3.全班先一起朗读诗歌,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1)本课题目为《黄河颂》,哪个字是关键?点拨:“颂”字是关键。

(2)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这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点拨:第一节朗诵词为下文的“颂”黄河蓄势,它奠定了全诗豪迈雄壮的感情基调。

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

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

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教材分析《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旨在通过选文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理解并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精神。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选自魏巍的同名散文集,通过三个典型事例,深情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历史和革命英雄事迹的了解相对较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然而,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可能对文中描述的战争场景和英雄事迹感受不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并能正确运用。

o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概括文章中三个典型事例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o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体会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和伟大。

o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战争场景,增强情感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o引导学生学习志愿军战士无私奉献、英勇奋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o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o概括三个典型事例,理解志愿军战士的英勇精神和崇高品质。

•难点:o深入体会志愿军战士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

o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过程(时间分配:45分钟)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活动:o(展示抗美援朝战争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和视频展示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吗?o(学生回答后)对,这就是抗美援朝战争。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新课标[人],第二单元1.积累生字新词和相关文学常识。

2.结合每篇课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

3.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

4.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全面提高文学素养。

1.注意朗读训练,能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通过反复朗读,能够领会文意,培养语感。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单元以“天下国家”为主题,选编了四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的现代诗来读。

《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它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生命也要保卫家乡、保卫祖国,使家乡得到解放、使祖国得到解放的感情。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诗歌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

1.结合每篇课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

2.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

3.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全面提高文学素养。

4.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5黄河颂课题黄河颂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词语积累与运用。

2.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

3.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

湖北光化(今属襄阳)人。

现代作家、评论家。

1935年创作了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著有长诗《屈原》,诗集《江汉行》,论文集《风雨文谈》等。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祖国雄奇壮丽的山川和战士们英勇抗敌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写下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读准山巅.(diān)澎.湃(pénɡ)狂澜.(lán)浊.流(zhuó)字音宛.转(wǎn)筑.(zhù)屏.障(pínɡ)哺.育(bǔ)滋.长(zī)辨清字形障(zhànɡ)屏障澜(lán)狂澜嶂(zhànɡ)重峦叠嶂斓(lán)斑斓理解词语气魄:气势,魄力。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狂澜:巨大的波浪。

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本单元生字、词汇、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等基础知识。

2、品析课内精彩段落。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拓展、迁移能力,培养课外阅读类文的习惯。

教学重点:积累本单元生字、词汇、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等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阅读兴趣及其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知识讲解归类,训练巩固,竞赛活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本节课主要的学习任务是复习、巩固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希望同学们能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地查缺补漏。

(出示复习目标)
1、学习积累本单元生字、词汇、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等基础知识。

2、品析课内精彩段落,了解考题类型,归纳阅读方法技巧。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拓展、迁移能力,培养课外阅读类文的习惯。

二、单元重点字词知识归类:
1、重点字词。

(多媒体出示)
巅diān 澎湃péng pài 狂澜lán 屏píng障哺bǔ育踱duó步赚zhuàn钱哽gěng 住
祈qí祷dǎo 气氛fēn 崎qí岖qū阻抑yì一泻xiè万里炽chì痛嗥háo鸣谰lán语镐g ǎo头污秽huì默契qì机杼zhù可kè汗hán 鞍鞯jiān 辔pèi头溅jiān溅啾jiū啾柝tuò
2、积累识记重点词语。

(多媒体出示)
(1)炽痛:热烈而深切。

(2)标直:笔直 (3)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4)亘古:远古。

(5)污秽:肮脏的东西。

(6)木兰当户织当:对着。

(7)惟闻女叹息惟:只。

(8)愿为市鞍马市:买。

(9)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10)出郭相扶将郭:外城。

(11)著我旧时裳著:穿。

(12)双兔傍地走傍:靠近,贴近。

(13)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

(14)万里赴戎机戎机:战争。

(15)旦辞爷娘去旦:早晨。

3、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三、单元重点文学常识归类:
师生归纳整理本单元文学常识。

1、都德:法国作家,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柏林之围》。

2、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

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这次革命失败后,曾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享年89岁。

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 是抗日战争时期, 著名交响乐「黄河大合唱」中一首独唱歌曲的歌辞, 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希望在抗日战争时期, 激发起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
3、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东北流亡作家群的代表人物。

作品:《母亲》,《科尔沁旗草原》。

4、《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木兰诗》《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四、单元文体知识归类:
1、关于小说:
(1)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3)环境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2、关于诗歌:
(1)诗歌的分类。

(2)诗歌的意象、意境。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3、关于散文:
(1)散文的特点及分类。

1、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种文学体裁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表达含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能够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

2、散文按照内容和表达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⑴叙事散文,即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在表现手法上,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成分。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散文内容上要求有真实感,即叙写真人真事。

⑵抒情散文,即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散文。

常见的写作手法有直抒胸臆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

⑶议论散文,即以说理为主的散文,常借助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表达,文学色彩较浓。

3、散文的主要特点:“形散而神不散”,也称“形散神凝”,所谓“形散”,主要是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所谓“神不散”,是指散文的主题明确集中。

(2)散文常用的写作方法等。

4、关于乐府诗:
乐府诗:乐府初设于秦,为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

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

到了汉武帝时,在定郊祭礼乐时重建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汉族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
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五、课内重点语段赏析:
(一)教师归纳、强调本单元各篇目的重点内容及知识点:
1、《黄河颂》:这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以它为榜样,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这首诗具有直白、豪迈的风格。

“望”字统领。

2、《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表现法国人民爱国思想的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普法战争。

作品写的是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

文章以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小弗朗士作为主人公,并以他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通过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及心理变化,间接地写出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深情。

3、《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从文章来看,标题的要点应在于“誓言”。

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

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烈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我的坟前。

”因此,本文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4、《木兰诗》:
(1)重点词语知识: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策.勋十二转”中的“策”原是名词,指记事的册子,这里用作动词,“登记”的意思。

动词用作名词: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原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战马”的意思。

一词多义:
市:1、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2、愿为市.鞍马(动词,买)
将:1、将.军百战死(名词,高级将领) 2、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帖:1.昨夜见军帖.(名词,文书,告示) 2、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上)
机:1、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 2、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古今异义:
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

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双兔傍地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副词。

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


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

今义:仅用作姓氏。


句式积累
省略句:“愿为市鞍马”中省略宾语“此”,可补充为“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中的“何所思”,是宾语前置,是“所思何”的倒装,正确的语序为“问女所思何”。

(二)重点段阅读练习:
课文《最后一课》24-29段,回答问题。

(1)课文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2)“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忽然”表明了什么?
(3)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什么?
(4)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5)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6)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7)24-29段从哪些方面描写韩麦尔,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8)选文中哪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
六、巩固练习:
见练习册中课外阅读——阅读练习。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