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科整合课程发展趋势及意义》论文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课程中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小学数学课程中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小学数学课程中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和应用。

该研究旨在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同时促进其对其他学科的探索。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观察和学生表现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者发现跨学科融合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科间关联性和学科知识的整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的结论表明,跨学科融合教学可以改善小学数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学科整合,综合素质,创新能力。

引言在当今社会,知识和技能的跨学科融合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

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基础数学能力和思维习惯的重要阶段,如何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学,提高学生的学科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界和学者们广泛关注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数学课程中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和应用,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交叉应用能力。

本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结论表明跨学科融合教学可以改善小学数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跨学科融合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理论基础跨学科融合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是指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数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出现,得益于人们对教育的新认识和新要求。

在当今社会,学生需要具备更加广泛的知识面和跨学科的学科交叉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社会环境。

跨学科融合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实践,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支撑。

首先,学科整合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学科整合是指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学科整合的核心在于提高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以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机整合。

跨学科融合教学强调的是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以促进学生在数学学科中应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本身。

其次,教育创新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加强学科融合,全方位塑造人才探析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融合途径 (3)

加强学科融合,全方位塑造人才探析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融合途径 (3)

加强学科融合,全方位塑造人才探析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融合途径一、前言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科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学界和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学科融合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思维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有效地缓解学生学科间的“壁垒现象”,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途径,并结合具体事例展开分析。

二、小学数学与科学的融合1. 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接探究事物的性质、关系、规律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同样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授平均数的概念时,可以利用实验仪器举办实验活动,让学生参与实验并进行数据统计,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 利用数学方法探索自然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和空间等等基本概念及其之间关系的学科。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数学,并且可利用在探索自然现象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科学探索中。

例如,在学习到小学生物时,可以运用比例、百分比等数学知识来进行数据绘图,统计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

三、小学数学与语文的融合1. 阅读理解与图形绘制在小学语文课程中,阅读理解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阅读理解中的图表阅读也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地方。

在学习阅读理解时,可以让学生学习图形绘制、图形推理等数学知识,辅助阅读理解。

例如,在学习一篇关于数学题的文章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图形,并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

2. 小学语文与数学常识的整合小学语文中存在大量关于数字、空间、比例、逻辑等与数学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和数学知识可以结合在一起。

例如,在讲解语文中的那、哪、哪儿、哪里时,除了依靠语文技能外,还可以运用地理知识和数学中的坐标系等知识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句子中的空间关系和方位名称。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模板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模板

【导语】研究报告包括多个⾏业,站评价分析报告可以发挥多⽅⾯的作⽤:及时发现和改善站的问题、为制定站推⼴策略提供决策依据专业⼈⼠的分析建议⽤于指导络营销⼯作的开展,检验站前期策划及站建设专业⽔平等等。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课题研究报告范⽂模板,欢迎阅读! ⼀、课题的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与⼩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个热点问题。

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的国家如美国、加拿⼤、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放在⼗分重要的地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纲要(试⾏)》指出:“⼤⼒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式、学⽣的学习⽅式、教师的教学⽅式和师⽣互动⽅式的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的学习⼯具。

”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英语教师必须进⼀步从⾃⼰学科的⾓度来研究如何使⽤多媒体络技术等来辅助⾃⼰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到⼩学英语学科教学中,以计算机及络技术为核⼼的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所产⽣的促进和变⾰作⽤,对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学教师必须进⼀步从⾃⼰学科的⾓度来研究如何使⽤信息技术来帮助⾃⼰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学英语教学进⾏整合——就像使⽤⿊板、粉笔、纸和笔⼀样⾃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习惯的教学⾏为。

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对学校教育教学也产⽣了⼴泛⽽深刻的影响,⽆论是宏观的教育⽬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法、教学⼿段,最终都在因之⽽发⽣根本性的变⾰。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学英语教学的整合,体现了在保证学⽣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全⾯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的着⼒点和发展⽅向。

小学教育学毕业论文

小学教育学毕业论文

⼩学教育学毕业论⽂⼩学教育学毕业论⽂(通⽤7篇) ⼩学教育事业建设其实并不是⼗分的完善,有待我们积极地去开发和改进。

下⾯就随⼩编⼀起去阅读⼩学教育学毕业论⽂,相信能带给⼤家启发。

⼩学教育学毕业论⽂篇1 【摘要】 教师的教学风格已经成为新课改下备受关注的议题。

如何将沉闷、枯燥、凝重的⼩学数学课堂教学旧貌换新颜,使⼩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充满⽣机、充满信⼼是⼴⼤⼩学数学教师的不懈追求,⽽教师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疑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

【关键词】 教学风格⼩学数学⼩学教师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和追求形成的、并逐步完美的教学活动,并且在教学观点、教学⽅式⽅法、教学技巧、教学作风、教学效果等⽅⾯综合体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特点与审美风貌。

那么,探讨研究那些因素影响⼩学数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要注意哪些问题,这有助于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从⽽成为名师名家。

⼀、影响⼩学数学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 (⼀)内在因素 1、教师受教育的程度和更新知识的理念 记得初为⼈师时,我们把“教师要有⼀桶⽔,才能给学⽣⼀杯⽔”作为座右铭,认为教师就是知识的传授者,只有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居⾼临下,驾驭⾃如,向学⽣输出知识的精华。

⼀个知识贫乏的教师,即使⽤最好的教学⼿段也教不出好学⽣。

固然,教师⾃⾝受教育的程度的确是教师风格形成的前提。

⼀般来说⼀个教师⽂化层次越⾼,他的知识越渊博,在教学过程中能提⾼教学内容的深度和新知识的含量,要给学⽣⼀碗⽔,教师必须具有⼀桶⽔。

但常识告诉我们,⽔也是有区别的,有清⽔、活⽔,也有死⽔、脏⽔,甚⾄腐⽔、臭⽔,那么,⽼师有了⼀桶⽔是不是就够了呢?显然是不⾏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来。

具备了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不断更新知识理念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起到促进作⽤。

2、教师的乐教敬业精神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以其光辉的⼀⽣铸造了教师的理想⼈格:热爱学⽣,尊重学⽣,对教学严肃认真,⼀丝不苟,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新创造,时刻坚持“学⾼为师,⾝正是范”。

关于中小学“课程统整”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学“课程统整”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学“课程统整”研究的文献综述作者:马彩芳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4年第10期摘要:近年来,科学地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加以统整,从而使其成为一个有序而高效的学校课程结构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一种趋势。

本文通过“中小学课程统整的理论”、“课程统整的实施策略”两个方面的文献检索分析,得出了“课程统整要基于儿童成长的立场”“要深入挖掘其意义,使其与学校文化等相适应”“要进一步完成课程统整后关于评价等的跟进”“要提升教师课程执行的协同教学”等结论,为本校的主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基于儿童成长的学校课程统整实践研究》作了比较好的理论奠基。

关键词:课程统整;儿童成长;儿童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25-2近年来,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带来了挑战。

三类课程的叠加使学校课程变得沉重而复杂,这种复杂容易造成学校课程的混乱和低效。

在这样的背景下,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立足儿童成长,科学地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加以统整,从而使其成为一个有序而高效的学校课程结构。

一、课程统整的理论研究课程整合(也有人译为“课程统整”等)是一个包含着多种含义、多种实践而且有着不同反映的概念。

从总体上说,在国外,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地联系起来的专门努力”。

在我国,有研究者在分析后指出,它实质上是“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同校外生活及其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的整体化课程”。

虽说这些界定均有片面之处,但我们仍能从国内外课程整合的发展进程中窥见其孕育的一些基本理念,这些理念不仅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课程统整是与课程分化相对应并相包含的课程设计方式。

学生“生活世界”的整体性是课程统整的根本依据。

小学综合实践课论文

小学综合实践课论文

小学综合实践课论文综合实践课程是小学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旨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以及实践课程的评价与展望三个方面探讨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实践意义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实践课程的重要性综合实践课程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实际动手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课程还能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认知结构。

此外,实践课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为了有效地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课程,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学科目标和实践目标:在设计实践课程时,要明确课程的学科目标和实践目标,确保实践活动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能够真正达到课程目标。

2.选择适当的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选择适合的实践活动,可以是实地考察、实验研究、社会调查等,确保学生能够动手实践,体验学科知识的实际运用。

3.组织实践活动:在组织实践活动时,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和场地,并确保学生的安全。

同时,要注意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4.实践反思与总结:实践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帮助他们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为今后的实践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实践课程的评价与展望为了评价综合实践课程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学科知识的应用效果: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看是否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升实际动手能力。

2.实践活动的创新性:评价实践活动的创新性和探索精神,看学生能否在实践中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

3.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看是否能够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学校课程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学校课程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学校课程建设的认识与思考【摘要】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文章从多元化课程设置、学科整合、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现代技术应用和学生需求等方面探讨了学校课程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整合学科知识,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未来,学校课程建设需要持续改进,制定更具前瞻性的课程建设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学校课程建设、重要性、现状、挑战、多元化、学科整合、教师教学水平、现代技术、学生发展需求、未来展望、持续改进、学生成长、策略。

1. 引言1.1 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在于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方向。

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成就感。

通过设计层次清晰、内容丰富的课程,学校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具备竞争力。

学校课程建设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课程设置可以为教师提供清晰的教学目标和方向,帮助其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也为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保障和支持,促进学校教育水平的持续提升和发展。

1.2 学校课程建设的现状学校课程建设的现状不容忽视。

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创新,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仍停留在传统的学科分类和单一的知识点教学上,缺乏针对学生个性化、综合性发展需求的课程设计。

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缺乏实际应用性和跨学科融合,导致学生缺乏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学校课程建设也面临着来自社会各界的挑战和压力。

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作者:郭树月杨燕萍来源:《小学科学》2024年第19期〔摘要〕为了更客观和直观地展示国内小学阶段跨学科融合教育的科研热点,并掌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变化趋势,通过SPSS26软件和BICOMB2软件,利用科学的可视化数据分析了CNKI中关于国内小学阶段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的近350篇有效文章,构建了中国小学阶段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知识图谱,以反映其研究的覆盖面和趋势。

由此可以发现,当前国内学校整合教育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各学科整合教育、核心素质、整合策略等方面。

我国小学阶段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研究热点呈现四大发展趋势:小学科学的跨学科学习已经渗透于各个学科之中;日益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融合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小学数学学科融合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音乐、美术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受到重视。

〔关键词〕小学科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热点;知识图谱〔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19 085-087社会不断进步,对具备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对这类人才的培养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目前,教育机构更致力于打破现有学科体系和边界,寻求培养学生完整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实践创新能力。

因而,小学学科的融合教学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本文运用科学可视化手段即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利用SPSS26软件和BICOMB2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并构建相应的知识图谱,以此表示小学融合教学的覆盖范围和发展趋势。

一、资料来源与研究工具(一)资料的来源第一步是查找相关文献。

首先在中国知网的高级搜索界面中使用“小学”和“融合教学”等可能的关键词搜索,如“小学阶段”“跨学科学习”等。

这些文献涵盖了小学阶段融合教学及学科整合的多个方面。

在进行文献检索时,使用中国知网的高级搜索功能,不设任何限制条件,专注于查找与“小学”和“融合教学”相关的文献,同时也考虑了可能的主题词如“小学阶段”和“跨学科学习”等。

浅谈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一、教学现状分析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但仍然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和引导。

当前,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 教学方法单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2. 教学内容过于局限于课本,缺乏拓展和延伸;3.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往往只关注成绩,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4.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策略探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教学策略:1. 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运用游戏、竞赛、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力;2. 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 完善评价体系:教师应从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4.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实践案例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3. 教学过程:a. 导入:展示爬山虎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b. 新课导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c. 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课文的语言美,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d. 课堂小结:总结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e. 课后作业:观察身边的植物,写一篇观察日记。

四、教学反思与建议1.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3. 教师应加强课堂组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 教师应注重课后反思,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含义一、课程的含义词源分析:二、中国: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 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维护课程, 必君子监之, 乃依法治。

”首次使用了“课程”一词。

宋朝时朱熹提到的课程已经与现在的意义相近了, 大致说包括了学习的内容和进程安排。

三、在西方, curriculum(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currere)跑马道的意思。

引申为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的安排。

四、几种典型的定义1.课程即教学科目把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在历史上由来已久, 如我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欧洲中世纪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音乐、天文学), 但只关注把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 容易忽视学生的智力发展, 情感陶冶, 创造力表现, 个性培养及师生互动等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这一定义把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 甚至把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即把所有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都组合在一起, 以图对课程有一个较全面的看法, 但把计划的教学活动安排作为课程的主要特征, 往往会把重点放在可观察到的教学活动上, 而不是放在学生的心里体验上。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一些学者认为, 课程不应该是活动, 而应该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要把重点从手段转向目的, 这要求事先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 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服务的, 但课程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在客观上是分离的, 两者不可能完全一致。

4.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提出, 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是试图把握学生实际学到些什么。

主张从儿童出发来设置课程, 儿童的生活和需要时课程的出发点, 课程必须由经验才能构成, 即以经验为本质, 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从知识本位走向经验本位。

这种概念重视儿童的生活世界, 却忽视了学科知识体系, 而且不容易实施。

5.课程即文化的再生产持这观点者认为, 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 实际上都是这种社会文化的反映, 学校教育的职责就是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 但社会中存在大的偏见, 不公平的现象, 倘若教育者以为教育无需关注社会文化的变革, 那就会使现存的偏见和不公正永久化。

小学教育专业的论文(优秀10篇)

小学教育专业的论文(优秀10篇)

小学教育专业的论文(优秀10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书包范文为大家分享了小学教育专业的论文(优秀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教育的论文篇一摘要:多元智能理论着重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独特性,并引发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思想。

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为我国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着重强调了在人类的认知构成中,人所具有的八种智能有一样重要的地位,缺一不可,教育应该对每一种智能都平等的对待,不能以传统的观念来看低一些智能。

但它更深层的意义是强调每一个人智力的好坏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在充分发挥自己智力优势的同时,将自己优势智能的力量输入到到弱势智能领域中,进而促进弱势智能的发展。

委员会《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3)也明确指出: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有与别人不一样的特殊才能。

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一个初步而又关键的时期,把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教育相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并进一步发展弱势智能,是现今小学教育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登纳于1983年提出的。

它包括以下八大技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视觉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肢体运动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每一种智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八种智能大体上可以说是“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三方面的整合。

每个人的智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能都各具特色。

在加德纳看来,智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为核心的认识能力,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个体的智能结构具有多维性、开放性和个别差异性。

毕业论文答辩自述(优秀6篇)

毕业论文答辩自述(优秀6篇)

毕业论文答辩自述(优秀6篇)尊敬的各位老师:您们好!我叫某某某,学号是某某某某,我论文的题目是《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是孙某某老师下面我就把论文的基本思路向各位答辩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正在引起社会的深刻变革,已经到来的信息时代迫切要求教育进行,教育技术已成为教育的制高点和突破口。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这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指明了方向。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就是以学科知识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可以丰富学习的资源,学习的形式更加多样,学习的安排更加灵活,将更加有利揭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有利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知识、能力、兴趣融为一体。

易于学生接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学科学的能力。

因此,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进行研究,能为对小学科学教学提供参考,为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事实和理论依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已经成为社会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者主要关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的整合研究。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上,多集中在多媒体与小学科学结合来改进小学科学教学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问题上。

缺乏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研究。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内涵和意义,旨在增加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理解。

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分析-3页文档资料

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分析-3页文档资料

小学数学教材建设演变及发展趋势剖析课程,是教学中最具实质性因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小学数学教材不断演变,日益完善,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独立体系,特别是在教材结构编排与学习内容选择几方面进步颇为明显。

小学数学教材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理性审视其发展过程,总结其规律与经验,对于准确把握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精神,不断改进教学实践,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小学数学教材建设演变过程30多年来,小学数学教材建设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与小学教育整体改革与发展同步进行。

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一)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85年)上世纪70年代末期编写教材,在编写思想、内容安排等方面都反映了时代特点与要求,与以往教材截然不同,学科名称由算术改为数学,反映了近代数学发展以及现代数学教育特点。

这套教材依据当时修订后《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在全国广大地区普遍使用,一直到90年代末期,新全日制小学数学教材出版后,才退出历史舞台。

实践证明,这套教材质量较高、使用时间长,影响也较大。

(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期(1986年-2000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期,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改革,提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在这一背景下,小学数学教材自然也要进行创新、变革。

教材建设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以及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需要,提出了“一纲多本”、“教材要多样化”等主张。

这一阶段,按照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总共编写了十几套教材。

这些教材编写,以“要正确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际、教与学、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为主导思想,确定了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品德三大领域及与其相对应认知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意目标。

为此,小学数学教材编写采取了“精选数学知识,反映认知过程,体现教学方法”策略,目是使教材“便教、利学”。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环境教育)和学校课程整合实施方案(适用于三至五年级)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应当今国际上课程管理变革的趋势,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并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一起被认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然而在实践上,由于课程实施的环境条件的不理想,“三级课程”设置的同时却出现了“课程门类多,教材开发繁杂,教材内容重复”的问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降低,进展甚微。

于是,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整合实施,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课程的有效实施为抓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推进“三级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一、“三级课程”整合实施的背景1、国家、省对“三级课程”实施的基本意见(1)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每个学生必修的国家课程;《纲要》规定地方和学校可以与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一起统筹安排,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和学校可以用某些地方课程来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简单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分割给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而是可以从内容上、活动方式上、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技术上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有效地加以整合。

(3)根据国家规定和山东实际,我省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中的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课时和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课时统筹安排、综合使用,共占九年课时总量的16.8%,按每学年上课时间为36周计算,约为1600课时。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论文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论文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论文一、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育逐渐从单一学科教学向跨学科教学转变。

跨学科教学旨在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进行研究,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

二、研究目标1. 分析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内涵与特点;2. 探讨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教学策略;3. 提出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4. 通过实证研究,验证跨学科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三、研究内容1.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内涵与特点(1)内涵: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技能和思维,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

(2)特点: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开放性。

2.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教学策略(1)确立跨学科教学目标:以语文素养为核心,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整合学科资源:梳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构建跨学科教学内容。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探究。

(4)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5)实施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

3.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结合跨学科学习的特点,构建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交流四个方面的评价体系。

四、实证研究以某小学为例,选取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证研究。

实验班采用跨学科教学策略,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策略。

通过数据分析,验证跨学科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五、结论与建议1. 结论:跨学科学习有助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 建议:加强跨学科教学培训,提高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加强学科间的沟通与协作,促进资源整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完善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促进教学相长。

六、教学设计与应用1. 跨学科教学设计(1)主题式教学:围绕一个主题,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如“春天”主题,结合美术描绘春天、音乐歌唱春天、科学探究春天的自然现象等。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选题方向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选题方向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选题方向一、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分析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部分旨在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为论文选题提供现实依据。

1.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尽管近年来我国对教育投入不断加大,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依然存在。

特别是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小学语文教育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与城市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2. 教育方法单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缺乏启发性和趣味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3. 学生阅读能力不足受限于教育方法和评价体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普遍较低,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限。

4. 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相对不足,导致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认同感不强。

二、小学语文教育论文选题方向针对以上现状,以下提出几个选题方向,供参考:1. 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策略研究以某地区为例,分析教育资源现状,探讨优化策略,旨在促进教育公平。

2.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结合教育心理学原理,研究新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从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方法指导等方面入手,探讨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4.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融入与传承分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现状,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5. 小学语文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研究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等方面,探讨构建全面、科学的小学语文教育评价体系。

本论文选题方向旨在为研究者提供参考,具体选题可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希望对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三、小学语文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本部分旨在探讨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小学语文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教学信息化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信息化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信息化论文第一部分:现状分析一、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教育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线上教育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其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论文旨在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现状1. 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虽然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但在很多地区,小学数学教学仍以传统的黑板、粉笔、教科书为主。

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 教师信息化素养参差不齐尽管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教师信息化培训的力度,但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养仍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不高,影响了教学信息化的发展。

3. 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这使得信息化教学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全面覆盖。

三、小学数学教学信息化的优势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 优化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差异化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4. 突破时空限制线上教学平台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让更多学生受益。

四、小学数学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方向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需要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为教学信息化提供有力支持。

2. 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 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育公平。

4. 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探索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本论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为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第二部分: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策略一、教师信息化素养的重要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信息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信息化的实施效果。

STEM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STEM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STEM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应用及效果分析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STEM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应用及其效果分析。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职业领域的变革,STEM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整合方式,日益受到全球教育界的重视。

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基础知识和培养兴趣爱好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推行STEM教育对于孩子们的全面成长至关重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STEM教育的定义以及其背景和发展情况,以便读者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接下来,我们将着重探讨STEM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并揭示这一阶段为什么是实施STEM教育的最佳时机。

然后,我们将详细探讨小学阶段STEM教育在实践中的应用,包括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活动与项目实施等方面。

之后,我们将进行对小学阶段STEM教育的效果分析,包括提高学生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沟通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全文的观点和主要内容,并展望未来小学阶段STEM教育发展的趋势,提出相关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分析STEM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应用及其效果,并为教育决策者、教育从业者以及家长们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通过探讨目前小学阶段STEM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希望促进对于STEM教育在小学阶段实施方式的改进与优化,并进一步推动STEM教育在培养未来人才方面起到更为积极有效的作用。

2. STEM教育概述2.1 STEM教育定义STEM教育是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这四个学科的综合性教育体系。

它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将不同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2.2 STEM教育的背景和发展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的变革,对于具备STEM素养的人才需求越来越高。

跨学科联动实现小学语文作业的实践性目标

跨学科联动实现小学语文作业的实践性目标

跨学科联动实现小学语文作业的实践性目标摘要:语文课程作为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业设计时可以对各学科进行整合,从综合性、实践性的育人效果出发进行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复习巩固类、拓展延伸类、综合实践类三类,从整体内容、学科整合以及作业时长上进行统筹设计,可以用多学科联动的实践性作业作为契机,让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观察、记录、参观、体验,从而学语文、用语文、“玩”语文、爱语文。

让语文作业真正“减数量,加质量”。

基于此,本文章对跨学科联动实现小学语文作业的实践性目标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跨学科;小学语文作业;实践性目标引言近年来,国际课程改革发展十分强调传统学科的相互融合,以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顺应这一趋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及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问题解决、团队合作、实践创新等综合素养。

一、跨学科育人理论在跨学科的课程中每个学科都可以成为单独的体系,但多学科课程弱化了学科的学科性。

而超学科课程主要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所关注的事物以及学生所产生的疑问组织的课程,其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生活技能。

超学科课程有两种形式,一是协商课程,二是项目学习课程。

多个西方国家都在教育中明确多学科融合教育,其主要目的旨在对学生进行多面性的培养。

而把德育和小学语文教学进行融合也可以理解为是构建多学科课程,在这一课程中德育教育和小学语文教育相互交叉并相互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基于此构建跨学科的课程体系。

二、跨学科联动实现小学语文作业实践性目标的策略(一)跨学科设计语言表达类作业生活有学问---例:购物的学问。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如超市购物,对超市物品名称、种类、价钱进行了解和归纳,做简单的统计表。

再创设一定的情境,如为班级准备“月度生日会”,应如何规划好清单?在规定的金额内规划购置多少物品?购买的物品应该如何分配?……把这些问题作为任务驱动,使得学生将语文中的“交流、表达、识字”的学习任务与数学的“认识人民币、计算、平均分配、统计”等知识点有效地结合起来,作用于生活实际,既能锻炼学生的语用能力,又能够促进数学思维的提高(二)跨学科设计项目化作业在开展课外融合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发现不同年级之间可以进行融合学习,采用项目化的学习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像五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语文和科学课的融合:在一次旅行中,同学们发现了一种植物通过种子传播的本领非常强,让学生根据这一题目写一份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学科整合课程发展趋势及意义》论文
一、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含义及特点
当今世界诸国充分认识到知识相互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注重促进学科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课程改革与发展重要目标之一。

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由于课程知识体系的复杂性使得课程的整合性下降,所以学科整合主要在低年级阶段进行,强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多学科知识。

相应地,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应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学校与学生发展的需求,小学阶段则以综合课程为主。

显然,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整合”便成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方式之一。

而学科课程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课程类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仍然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学科间课程整合是课程整合的初级形态,也是较为适合当下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是学校进行课程整合实践探索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形式之一,因此,对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研究,首先就必须要明确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涵义及其特点。

二、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实践探索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学理的引导缺乏
许多学校意识到学科间进行课程整合的重要性,不断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也或者将实践中成功的学校经验与成果应用于自身学校,而在这一过程中缺乏有关小学学校进行学科间课程整合学理的引导,往往导致学校教师、家长等关涉人员无法厘定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内涵、目的与途径,对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内涵认识存在错误理念。

2.缺乏以校为本的课程理念作为指导,注重移植
虽然在实践探索中,有些小学学校成为课程整合的成功范例,尤其是学科间课程整合也积累了丰富经验,这样,也为其他学校进行学科间课程整合提供了典范与启示,但是不同的学校所处的环境不同,可利用的校内外资源也不相同,这就是说,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强调学校利用自身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整合,小学学校进行学科间课程整合不可能去盲目去移植和复制成功学校的经验,当然不是成功范例一无是处,而是小学学校首先应该明确自身的以校为本的课程理念,以此作为指导,从成功的范例中获得启示。

3.整合过程过于关注的是科目结构的平面调整
小学阶段进行学科间课程整合的目的即希望学科知识能够促进小学生完整发展,防止小学生因为学科分立而产生偏科现象,科目过多而增加小学生负担。

事实上,单纯的某一学科课程不能够完成促进小学生的完整发展,如果各门学科之间彼
此孤立、分割,那么将导致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分割,使其发展失去整体性与连续性,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后果。

4.课程整合的系统运行支持弱化
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运行系统。

在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时,可能不易整合校长、教师、家长间的想法,不易形成共识,因此,如何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但是又要如何统合不同教师之间的专业判断?如何解决教师之间理念冲突,以及校长和教师之间的理念冲突?如何促进教师团队工作的和谐与公平性?如何和家长进行沟通与互动?如何引导家长适度参与,但是又要避免太多的干预?这些问题对学校进行学科间课程整合是很大的挑战,致使参与人员不免会质疑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可能性与价值
三、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有效性的策略
1.理念上重新定位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
要克服实践探索中关于学科间课程整合出现的困难与障碍,首先应该从理念上纠正对“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误解,明确“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概念。

上文已经清楚详细地论证了“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内涵:遵循以校为本的课程目标,基于课程标准,对学科间相通点、联结点的整合与重组,以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将零碎的分科课程统合为具有联结关系的整体性知识,培养小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实现小学生完整发展的一个过程。

因此,学校层面要进行学科间课程整合,不能对“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几个字产生望文生义的误解,认为学科间课程整合就是形式上的综合,甚至将其认为是超学科课程设计,这是一种不科学的观点,导致在实际中关于学科间实质上的联系少之又少。

对“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概念正确的理解,还有助于澄清对其看成知识的大拼盘的误解,从而使参与者正确地基于学校自身实际寻找学科之间的共同支撑点与联结点。

2.明确以校为本的课程理念,依据课程标准是关键环节
首先,明确以校为本的课程理念,对学校发展以及教育目标的达成也起到关键作用。

所谓以校为本的课程理念即学校在国家教育政策引导之下,为了实现国家基本教育目的和实现学校自身教育理想,立足于校情而设定的课程观。

实现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离不开学校办学和育人的理念与目标。

目标决定了学校自身的办学方向,也决定了学校课程发展思路与程度。

因此,学校要将学科间课程整合落到实处,不是仅成为一种响亮的口号,无视以校为本的课程理念,而是基于学校办学和育人的理念与经验,明确以校为本的课程理念,适应学生需求、教师现状、家长思想,赢得了教师认同、家长理解、公众支持和各方面人员的广泛参与,让学科间课程整合成为践行这一理念的一种途径,从而学科间课程整合才具有了实质性的意
义。

其次,由校长招集行政人员、教师、专家学者、家长、小学生组织课程团队,梳理课程标准的发展方向与统筹全年级的学科课程标准,由学校订定大方向再由课程小组进行规划与设计,如此可以减轻教师自行梳理课程标准的负担。

同时学校也应确实建立评鉴机制,定期审查学科间课程整合的实施状况以确认其有效性。

3.整体关注,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间课程整合
虽然一些小学已经行走在学科间课程整合的路上,但是不乏有学校存在着为进行学科间课程整合而进行整合的现象,学校自身的主体作用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往往导致学科间课程整合成为一种形式,而在实践过程整合方式单一,学科课程与课程整合仍然是两张皮,没有融合,给人一种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只能徒增教师的心理压力和占用工作时间,最终达不到预想的整合效果,反而导致教师进行课程整合动力不足,停滞不前。

事实上,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立足点即对学科间相关知识进行整理与整合,实现知识之间的相融点实现实质性的连结,虽然在本质上没有改变学科课程的性质、作用和数量,但将整合思想应用于学科课程之中,优化了学科课程结构,建立了学科之间多层、全方位的有机融合。

整合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为了更好运用这种手段,多样化的整合形式是离不开的,这就需要学校自身发挥独特优势,对学校实际进行整体关注,既可以以学科基本概念为组织中心,也可以是以主题为组织中心还可以以技能的方式为组织中心,不管以何种形式进行组织,目的是实现科目领域间的连接,最终使其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