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学校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合集下载

第二章教育、学校与学制

第二章教育、学校与学制

(二)学制建立依据
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的制约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3.学制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5.学制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 国学制的经验
(三)我国学制
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包括: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师范教育等几个部分。 (2005年真题)
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 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 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
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说明这一点。
2、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1)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2)1958年的学制改革: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
方 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①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 好人才; ②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计划、有 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③中等教育改革; ④高等教育改革; ⑤加强领导,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 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 高等教育。
三、学校制度——简称学制
(一)学制 广义上: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国民 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 教育设施和相关规章制度。
狭义上:专指学校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 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 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 关系。 (2007年真题)

教育学章节(整理)

教育学章节(整理)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2、学校教育产生的基本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3、教育产生即教育起源:(1)神话起源——(宋)朱熹(2)生物起源——利托尔诺、伂西。

能(3)心理起源——孟禄(4)劳动起源——马克思(5)生活起源★最早把教和育一起使用的是孟子4、学校教育的三基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5、教师在教育中主导作用的原因(1)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责任(2)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3)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二、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与历史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的核心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制度(1)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4)民族文化和教育传统因素(二)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发展经过(前制度化、制度化、非制度化)△学制的基本类型(1)双轨制(19世纪英国)(2)单轨制(美国)(3)分支学制(前苏联)(三)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趋势(1)较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趋势(原始、古代、现代、终生教育)(一)、古代原始教育:(1)教育是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产物文字产生)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目录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目录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目录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教育功能与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三节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节教育目的及其功能第五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三章学校第一节学下概述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第三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第四节学校文化第五节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第二节学生第三节师生关系第五章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第二节班集体第三节班级管理概述第六章课外活动第一节课外活动概述第二节课外活动的设计、指导与组织开展第七章教育研究第一节教育研究概述第二节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第三节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第四节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第五节教育研究方案的设计第六节教育研究的方法第七节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八节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第九节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几大学派第一部分教学法第一章教学目标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第二节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四节教学目标的设计、陈述方法和评价第二章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过程概述第三节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第四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学内容概述第二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三节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背景下的综合性学习第四节课程资源第四章教学设计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课程的类型和结构第三节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实际与实施第四节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第五章教学实施第一节课程实施第二节教学方法第三节教学原则第四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五节说课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七节现代学习方式第八节教学行为第六章教学评价第一节教学评价的含义第二节教学评价基本理论第三节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第四节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知识点汇集

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知识点汇集

教育知识与能⼒章节知识点汇集第⼀章教育的产⽣与发展⼀、教育的含义与构成要素:1、在我国,最早使⽤教育⼀词的是孟⼦。

1901年5⽉,罗振⽟创办《教育世界》,教育成为常⽤词。

2、教育的层次:(1)教育是⼀种影响活动:教育是发⽣在⼈与⼈之间的,可以是⼀个⼈或⼀群⼈对另⼀个⼈或⼀群⼈的影响,不包括动物界、⾃然界对⼈的影响;(2)教育是⼈与⼈之间的⼀种影响活动;(3)教育是⼈与⼈之间⼀种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4)教育是⼈与⼈之间的⼀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5)教育是使⼈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6)教育是⼀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式使⼈不断向上的活动;(7)教育发⽣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8)教育有时候特指思想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

教育从⼴义上讲是⼀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的的促进⼈和社会发展的活动,从狭义上讲特指学校教育。

3、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场所。

(1)教育者:专职和兼职教师,三个职责:辅助、指导、管理;(2)受教育者:学⽣,被动、受控制的地位。

受教育者是⼀个具有能动性的⼈,所有教育施加的影响需要受教育者内化才能变成现实;(3)教育内容:各种各样的知识、经验、技能与技巧;智⼒开发、品德发展、体⼒增强、⼼理健康、价值形成等;(4)教育场所:学校、家庭、社区、博物馆、电影院、⼯⼚等。

4、教育的系统结构(教育形态):(1)第⼀层次:国家或地⽅⼀级的领导机关、教育⾏政部门及其⼯作⼈员。

任务是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内化为学校教育系统的要求,对学校教育系统作出质的、量的与结构的规定,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案,兵督促、检查⽅案的执⾏,按照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2)第⼆层次:学校领导机构及其成员。

任务是把上⼀层次制定的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案分别内化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具体⽅案。

(3)第三层次:教师。

任务是把学校⼯作的总⽅案内化为每个教师的⼯作⽅案、教育认识与⾏为。

学校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学校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学校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一、考试内容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我国的学校教育系统;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意义。

二、考核要求1.识记:(1)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概念;(2)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3)我国的学校教育系统。

2.理解:(1)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意义。

[复习内容]一、学校制度的概念与建立依据(一)学校制度的概念在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最先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是学校教育系统。

最初的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所以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行政制度,主要涉及学校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二是学校管理制度,主要涉及到学校内部管理的一些关系,如考试制度、教学制度、评估制度、奖励制度、升留级制度等。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的状况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4.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5.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

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每个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都有它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既不能脱离本国学制发展的历史沿革,又不能忽视吸取其他国家改革学制的有益经验。

在同一社会制度下,由于各国生产发展的水平、文化科学发展的状况不同,学制的历史沿革不一样.其学制亦有不同。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在学制上也常有相同的形式。

只有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对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作出历史的、科学的说明。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学校教育制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教育学和心理学(教综总结归纳)教师招聘-教师资格

教育学和心理学(教综总结归纳)教师招聘-教师资格

教育学1. 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2.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3)教育与文化(4)教育与人口3.教育与个体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3)影响个体身心的发展的因素4.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及其作用(2)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3)素质教育观5.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6.课程(1)课程及影响课程的因素(2)课程设计(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7.教师与学生(1)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劳动特点(2)教师的专业素养(3)学生及其特点(4)师生关系8.教学(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2)教学过程(3)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5)教学组织形式(6)教学评价9.思想品德教育(1)思想品德教育及其意义(2)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3)思想品德教育过程(4)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5)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10.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1)班级与班级管理(2)班主任及班主任工作的意义(3)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策略1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概述(2)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四)心理学1.心理与心理学(1)心理学概述(2)科学心理学的发展(3)脑的结构与功能2.感觉与知觉(1)感觉及感觉规律(2)知觉及知觉规律(3)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3.记忆(1)记忆概述(2)记忆品质(3)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4.表象与想象(1)表象及其特点(2)想象概述(3)学生想象力的培养5.思维(1)思维与思维过程(2)思维的品质与培养6.注意(1)注意概述(2)注意的品质(3)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7.情绪与情感(1)情绪、情感概述(2)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8.意志(1)意志与意志行动(2)意志行动过程(3)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9.个性倾向性(1)需要及其理论(2)动机(3)兴趣10.个性心理特征(1)能力概述(2)能力测验(3)能力的形成与发展(4)气质概述(5)性格概述(6)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7)气质、性格与教育11.自我意识(1)自我意识概述(2)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2.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3.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学生的认知发展(2)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3)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14.教师心理(1)教师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2)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3)教师成长与发展15.学习的基本理论(1)学习概述(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3)认知学习理论(4)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6.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概述(2)学习动机理论(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7.知识的学习(1)知识的类型(2)知识的获得(3)知识的保持18.技能的学习(1)技能概述(2)操作技能的形成(3)心智技能的形成19.问题解决与创造性(1)问题与问题解决(2)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3)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4)创造性及其培养20.学习的迁移(1)学习迁移概述(2)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3)迁移与教学21.学习策略(1)典型的学习策略(2)学习策略的学习和训练22.品德的形成(1)品德的实质(2)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3)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4)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23.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概述(2)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24.课堂管理(1)课堂管理概述(2)课堂管理过程(3)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①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②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普及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平等性)、无阶级性③教育具有原始性2、古代社会的教育特征(古代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⑴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①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独立③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⑵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口诀:古阶道专刻象)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3、近代教育的特点(口诀:公立世义,公立十一)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学校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③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不得干预学校教育)④重视教育的立法,以法治教4、近现代化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呈现哪些特征(口诀:多生普科,多生扑克)①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②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③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5、20世纪世界教育特征(口诀:全民多献忠,全信科;全民科多全信终)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球化、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科学化(现代教育的核心是科学教育)析:(民主化: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追求教育自由化,如教育自主权扩大;师生关系民主化)(多元化:个性教育)(信息化:核心是教学信息化)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口诀:内目领育,独体改;内幕领域独体改)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审批、拨款)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③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④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⑤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体制⑥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⑦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口诀:人+舆论+民主)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③教育推进着政治民主化,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性作用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⑴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的⑵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主要表现:①文化观念制约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②文化观念影响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⑶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4、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口诀:选批传融创)①选择功能(改造文化功能,即批判功能)②传承功能③融合功能④创新功能5、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口诀:规格专结手相)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④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⑤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专业的规格⑥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6、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口诀:劳动力,科学知识,发展科学)⑴教育可以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具体表现在:①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②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③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④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⑵教育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⑶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7、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口诀:流结数质,刘姐素质)①人口的数量和增长制约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②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③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的发展④人口的流动对教育的影响8、教育对人口的再生产的作用(口诀:流结数质,刘姐素质)①控制人口的数量和增长(反比;抚养费用高;改变生育观和家庭观;育龄妇女就业)②提高人口质量(青年一代的培养;成年一代的培养)③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④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变无序流动为有序流动)第三单元教育与个体的发展1、影响个体身心的因素及其作用⑴遗传的作用(口诀:前提+个别差异+成熟机制)①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⑵环境的作用(口诀:可能变现实,动力,能动)①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②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③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④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⑶教育(学校教育)1)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口诀:有目的专门协调)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相对而言效果更好③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2)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的特殊功能)(口诀:加时开会)①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②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③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④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⑷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决定作用)(决定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2、理论:内铄论(孟子,弗本,威基,格成,霍一两复演说)(内有四尔,董孟弗:高尔顿(鼻祖),霍尔,格塞尔,威尔逊,董仲舒,孟子,弗洛伊德)外铄论(荀子,洛白,华行为一打),多因素交互作用论3、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不平衡性1)顺序性:要求教育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到高级的顺序逐渐地前进;2)阶段性:要求教育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发展特征,有区别、有重点地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教育学(中学)选择题

教育学(中学)选择题
12、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包括: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布制度;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13、影响学校发挥主导作用的因素: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的教育水平;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P99
14、对儿童发展影响最大的主要社会因素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p101
6、马克思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9、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的属于个人本位论。
10、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形成了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P34
2、公元前2500年出现在古埃及的宫廷学校是教育史学界普遍公认的最早出现的学校。P48-49
3、生物起源说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P42
4、美国教育史专家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学起源论。P42
3、现代学制的类型:双轨制(英国)、单轨制(美国)、分支制(中国)。P68-70
4、学校组织的特征:垄断性、非自愿性、公益性。p84-85
5、学校与企业的区别表现在:教育目的不同、手段不同、与政府关系不同、产出不同。
6、沟通对于学校管理的功能: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感情交流。p84-85
7、学校绩效评价的模式:目标模式、投入—产出模式、需求满足模式、环境适应模式、学校内质优化模式。P90
7、学校绩效评估类型*(多选题P91-92)(1)性质: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2)形式:口头评估和书面评估。个别评估和集体评估。 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3)主体:上级评估、同级评估、自我评估和下级评估。(4)标准:绝对评估和相对评估。

第二章__学校《小学教育学》黄济_劳凯声_檀传宝

第二章__学校《小学教育学》黄济_劳凯声_檀传宝

(二)学校文化的构成
2、从学校文化形式上看 精神文化 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 成的文化形态 物质文化 学校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 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
蔡元培:"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造就北大辉煌
蔡元培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塑造北大,他在《〈北京大学月刊〉 发刊词》中阐述了自己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 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 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 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 之所以为大也。‛ 在这样的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以文科为例,从陈独 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到辜鸿铭、刘师培、 黄侃,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 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 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在蔡任北大校长期 间建立起教授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对德国大 学管理方法的仿效。据时任北大教授的沈尹默的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 全体教授推举,约五人中选一人。凡校中章程规律(如开放女禁,给予女 生同等入学权利),都要经评议会同意。
讨论:如果没有制度文化将会怎样?
(一)学校传统 这是一种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的定势。学校中的传统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会在学生群体中一 届届地传递下去。学校传统的影响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 (二)学校仪式 这是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学校仪式一般是在学校的要求 下产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有效的工具。 (三)学校规章 这是学校中的一种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学校规章的制订者一般是办学者 或教师,代表他们的意愿和办学理念。规范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 学校的教职员工。 – 如读书风气、考试风气、上课方式、应试方式、学生社团的组织方法和 行为表现等。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学校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学校


2014-7-10
43
百年铸造的风景:南开中学
当年严修、张伯苓两位 先生也许不会想到,他们用 心血缔造的南开中学,一百 多年来不仅培育了一代代 国家栋梁之才,培养了两位 共和国总理,而且还为城市 留下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
2014-7-10
44
办学历史的积淀,在校友中涌现了以敬爱 的周恩来总理为杰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对国家有 突出贡献的知名人士:温家宝总理、 9位全国人 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40余位我国省部 级领导干部;56位中外著名科学家;在教育界中 以三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 曹禺等一批知名文化界人士;一批医学界、外交 界等知名校友使学校享誉海内外。
• 高中毕业典礼正在进行,1000多名 高三年级毕业生以及其他年级的学 生代表参加了毕业典礼。 学校领导和参考学生代表,表 达了对高考学子的祝福后,主持人 宣布“向老师行礼”。话音一落, 台下一些高三毕业生真情流露,开 始单膝或双膝下跪,面朝主席台上 朝夕相处三年的老师们行礼。看到 前面的同学跪下,后面的同学开始 效仿。短短数秒时间,900多名学生 跪下。 30秒过去,直到主持人在台上 连续说了两次“谢谢同学们”,示 意学生起身后,同学们才慢慢起身。
2014-7-10 31
传统重新振兴文化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美国 西点军校。灰色花岗岩石 头垒砌成的建筑楼群,几 块大小不一的绿茵草坪和 几尊栩栩如生的青铜雕像, 以及一列列着灰色制服、 唱着军歌、迈着整齐步伐 的队伍,是西点军校最经 典的画面。
2014-7-10
32
香港中文大学
2014-7-10
33
2014-7-10
47
为什么要有管理?
• • • • 1.机构和部门庞杂,需要有专门人员从事管理工作; 2.管理的核心是人,需要协调和处理好人际关系;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组织工作需要保持秩序; 4.管理的宗旨是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生产效 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外国教育史课程教案(1-4章)

外国教育史课程教案(1-4章)
在了解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古代埃及各种类型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熟悉其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与教法:
学校的产生固然是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生产知识的积累和文字的出现紧密联系着的,但直接催生学校的却是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学校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出现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存在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奴隶制社会之中。
斯巴达的奴隶制国家是在一个民族压迫另外一些民族的基础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居民被分为严格的等级,实施寡头贵族专制的政治体制;从经济上看,斯巴达则是一个封闭的农业城邦;文化也相当落后。教育是斯巴达贵族巩固自己的统治的最重要的手段,斯巴达的学校都由国家举办和管理,教育直接控制在国家手里;实行免费教育;男女的教育都受到重视;斯巴达的学校只有军事体育学校一种类型,整个教育体系的明显特点就是突出了军事体育性质;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把奴隶主的后代培养成为身体强壮、忍苦耐劳、遵纪守法、勇猛善战的武士;在教育内容方面,五项竞技、军事游戏和训练是最主要的项目,忽视智育和美育;教育方法采取严酷的锻炼和训练。
通过本讲的学习,了解教育的起源;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由低到高、由简及繁的发展概况;重点掌握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以及产生特点的原因。
讨论、思考题、作业:
1、试比较前氏族公社时期教育与氏族公社时期教育的异同。
2、试述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其原因。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袁锐锷,张季娟.外国教育史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外国教育史》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一章教育的起源和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学器材与工具
投影仪或多媒体
授课时间
第1周第1节

我国古代学校制度的发展

我国古代学校制度的发展

一、夏商周时期:学校制度的萌芽据史料记载,夏代已出现学校,商代正式设立学校。

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国学设于王都和诸侯国都城,包括大学和小学。

周王的大学称为辟雍,诸侯的大学称为泮宫。

这一时期,学校教育以礼乐教育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秦汉时期:官学制度的建立秦统一中国后,推行吏师制度,设立专门担任教师的官吏。

汉武帝时期,在中央设立最高学府太学,以五经博士为教官,入学子弟称为太学生。

太学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官学制度的正式建立。

三、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推动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学校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

这一时期,中央设立国子监,地方设立州县学,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体系。

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学校教育与社会选拔人才的机制紧密相连。

四、宋元时期:书院的兴起宋元时期,由于印刷术的发明,私学得到发展。

同时,书院兴起,成为重要的教育机构。

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提倡自由讨论,鼓励学生自讲心得,形成了一种活跃的学术氛围。

五、明清时期:教育制度的完备明代,教育制度更加完备。

中央学校有国子监和宗学,地方有普通学校和专科学校。

此外,还设立武学,重视律学。

明代后期,书院兴盛,东林书院以其评识朝政的活动而著名。

清朝前期,科举和学校制度基本承袭明代,进一步强化了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

六、古代学校制度的特点1. 官学为主,私学为辅。

古代学校制度以官学为主,私学为辅,官学教育服务于统治阶级的需要。

2. 重视道德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3. 重视知识传授。

古代学校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经世致用,培养学生具备治国安邦的能力。

4. 重视科举选拔。

古代学校教育与社会选拔人才的机制紧密相连,科举制度成为学校教育的风向标。

总之,我国古代学校制度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它为后世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教育学 练习题

教育学   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练习题一、填空题1.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发展过程。

2.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

3. 元教育是以教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

4.梅伊曼、拉伊是实验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二、判断题1.从词源上分析,中文中的“教育”一词的意思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培养,强调外塑。

错2.从词源上分析,西文中的“教育”一词含有“内发”、“启发”之意。

对3.自然界、动物界对人的影响不能称之为教育。

对4.师傅带徒弟,师傅什么也没教,但徒弟很机灵,在看师傅做的过程中学到了师傅的技艺,这也是教育。

错5.纯粹的身体影响不能称之为教育。

对6.教人偷盗、教人诈骗、教人说谎,也是教育。

错7.教育的显性功能是有目的实现的功能,而隐性功能则是主观愿望之外产生的意外结果。

对8.工具论认为教育是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工具而存在的。

对9.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指教育促进社会的进步。

错10.布鲁纳是元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错三、单项选择题1.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日常生活中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这是哪种教育起源论的观点?( B )A.神话起源论B.心理起源论C.生物起源论D.劳动起源论2. 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这是哪种教育起源论的观点?( C )A.神话起源论B.心理起源论C.生物起源论D.劳动起源论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D )A.勒图尔诺B.达尔文C.沛西·能D.孟禄4.原始社会的教育处于( A )阶段。

A.非形式化教育B. 形式化教育C.制度化教育D.现代化教育5.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教育处于( B )阶段。

A.非形式化教育B. 形式化教育C.制度化教育D.现代化教育6.将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的依据是:( B )A.教育作用的对象B.教育作用的方向C.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D.教育作用的内容7.( A )将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

第二章第一节学校教育概述

第二章第一节学校教育概述
范学校 学历:专科、本科、研究生 学位:学士、硕士、博士
25
研究生
教育
22
高等教育
大学 高等专科学校和高
(本科)
等职业学校
18 中等教育
普通高中、职业中学 普通初中、初等职业学校
中等专业 学校
技工 学校
义务
12
初等教育
小学
教育 阶段
6
学前教育
3
幼儿园
(四)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 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世界上最早颁布实行义务教育法令--- 1872年德国的《普通教育法》 我国的义务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义务教育法》。 表现: (1)义务教育逐渐涵盖学前教育。 (2)义务教育向初中教育阶段后延伸。
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和统一的方向发展 表现: (1)在普通中学加强职业性课程 (2)在职业技术学校中加强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
普通教育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的:
<15% 精英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15%-50%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50%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表现: (1)高等教育机构日益多样化 (2)在高等教育机构中学生的成分发生了变化,成人大学生所占的比重
• 把成人教育纳入到终身教育大体系中
1976年挪威,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成人教育法,把成人教育视为终身学习体制的基 础,促进了成人教育各领域间的协调合作。 1982年韩国制定了社会(成人)教育法,提出了社会(成人)教育制度化。 1973年联邦德国把成人教育列为与普通教育的初、中、高等三种教育并列的第四 种教育。

第二章教育的历史变迁及其演进

第二章教育的历史变迁及其演进

3.1958年——1965年




提出了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据。 第一,教育事业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德智 体全面发展,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给合的方 针,既要克服学习苏联过程中一定程度的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忽视思 想政治工作的缺点,又要纠正1958年以来发生在生产劳动、政治运动过 多,以及伤害广大教师积极性的“左”的错误。 第二,应当有机地促进教学、生产、科学研究的三结合,这种结合应以 教学为主,必须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明确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课堂 教学是基本形式,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起主要作用。师生参加生产 劳动和社会活动必须有所限制。 第三,办好学校,党组织要善于团结知识分子,建立教师爱护学生、学 生尊敬教师的同志式的尊师爱生关系。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不应求高、求纯、求一律,不可能要求每个 人都成为共产主义者。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确立不同的要求。
古代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2.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3.古代教育形式简单。
三、现代教育
随着以机器为标志的现代生产力的发展,现代教育相应地划分 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中期约一百年左 右的时间。 第二个阶段是和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在各 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的发展相适应的,包括从19世纪末 到20世纪中期近100年的时间。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中期到现在这段时间。这个阶段和第三 次工业技术革命相适应,它以信息技术在现代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为标志。
1.教育的非独立性 2.教育的原始性
3.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
二、古代教育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虽然在目的、内容、方法上有所不 同,但是,由于一定社会的教育被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 这又注定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和相同的地方。所以奴隶社会 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同属古代教育的范畴。

小学教育学重点复习

小学教育学重点复习

第一章教育学及其功能•(一)基本概念:•教育学P3;教育现象P3;教育规律P4;教育科学P5;教育改革P21行动研究法P301、论述教育活动的外在形式.•教育活动的外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概括地说,可从两个角度来认识. •⑴从纵向上看,有原始教育现象、古代教育现象、近代教育现象、现代教育现象和当代教育现象.•⑵从横向上看,教育的基本形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和自然形态的教育等形式。

2、论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特点•⑴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等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

•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阶段•教育学逐渐从哲学、宗教、伦理等学科中分化出来,在学科与内容上走向独立,形成了较为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⑶科学教育学的建立阶段。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使教育上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得到了科学的解释和论证.3、学习教育原理的实践意义是什么?•⑴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⑵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⑶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⑷教育原理可为继续学习教学原理、德育原理、学校管理学等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具有深化和奠基的作用。

4、学习和研究教育原理的方法论是什么?•⑴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⑶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教育研究.第二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基本概念•生物起源论P35、心理起源论P37、劳动起源论P37、终身教育P64 •1、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⑴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⑵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为生产劳动服务的.•⑶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的.•⑷原始社会的教育手段是极端简单的。

2、古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⑴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⑵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第二章 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章 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2.学校教育的产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进入到奴隶社会, 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有了剩余产品,出现了 私有制及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对立和斗争, 出现了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的分离,有了摆 脱生产劳动到学校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有了 读、写、算的教学、音乐教学、体操教学和通 过学习文史和经典传授统治术的教学,于是古 代学校就出现了。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状况 中国从夏代以来就产生了最早的学校——庠、 序、学、校。 庠是养老的地方,儿童在这里接受老人的教导。 序是习射的地方,儿童在这里接受军事教育和 体育训练。后来才发展为官府垄断的学校。 春秋时代还产生了私学。学生在这些学校里学 习礼、乐、射、御、书、数。
(三)现代社会的教育



概括起来,现代社会的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教育的科学性日益提高 3.教育日益被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步延长 4.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与教育内容的综合性
三、教育与现代化

(一)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生产力的推动下从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 中,其社会要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和发展。 从根本上说,它是社会在生产力、科学技术和 教育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以人的现代化为核 心内容所进行的连续不断的自我更新过程。
第二章 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

一、关于教育起源的不同观点 (一)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二)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二、国内关于教育起源的讨论 (一)“前身说” (二)“需要说” (三)“交往起源说”
三、不同形态教育的起源

中国古代的官学与私学

中国古代的官学与私学

第二章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第一节中国古代官学中国古代官学教育就是指中央朝廷直接举办与管辖得、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得学校系统。

中央官学得产生与发展,就是同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并为之服务得。

一、中央官学教育:(一)中央官学得产生、发展与衰落:就是同中国封建社会得政治经济得发展变化相适应并为其服务得。

虽有西周“学在官府”之说,但由朝廷设立中央官学正式创始于汉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

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盛制度完备,发展到顶峰。

南宋以后官学逐渐走下坡路。

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渐衰败,实际上成了科举制度得附庸,名存实亡。

清末,中国古代官学完全被西方得学堂与学校教育所取代。

(二)中央官学教育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1、最高学府——太学与国子监: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就是太学。

自汉武帝元朔五年(公无前124)创太学设置博士弟子50名,至成帝时增至3000人,最多时增至3万余人。

汉代太学规模之宏大,世界罕见。

隋文帝设国子寺,炀帝时改名国子监,就是中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一直延续到淸代。

太学与国子监就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得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繁荣学术、发展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得经验,在中国与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得地位。

2、专科学校:东汉末年创立得鸿都门学,南朝得史学、儒学、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得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式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得专门学校。

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注:属医学,学习道教、佛教、得治病方法,达到“以咒禁祓除邪魅”得医疗效果,以巫术为医术也•就是一个奇怪得现象)、崇玄学(唐统治者尊崇道教,从中央到地方均设立崇玄学,习《道德经》、《庄子》、《列子》等道家经典著作),都属于特殊得专门学校。

3、贵族学校:东汉得四姓小候学,唐朝得弘文馆,宋代得宗学、诸王官学及內小学,明代得宗学,淸代得旗学、宗学等等,都属于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得贵族学校。

古代学校制度的演变

古代学校制度的演变

古代学校制度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历程反映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

从先秦时期的私学到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古代学校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变革。

一、先秦时期的私学先秦时期,我国学校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孔子创立私学,标志着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诞生。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学而优则仕”,使学在官府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这一时期,私学逐渐兴起,成为教育的主要形式。

私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才智和人格,为后世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时期的官学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官学逐渐取代私学成为教育的主导力量。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教育制度,并有所发展。

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官学为主导的教育体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官学衰落,私学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私学教育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内容逐渐丰富。

同时,家庭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

四、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科举制度以考试选拔官员,使教育与社会选拔人才紧密结合。

这一时期,学校教育以儒家经典为基础,重视文学、史学、法学等学科。

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人才的选拔和流动。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学校教育宋元明清时期,学校教育进一步发展。

宋代,理学兴起,学校教育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和伦理教育。

元代,蒙古族统治者重视文化教育,官学教育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学校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重视经世致用。

同时,民间教育、书院教育逐渐兴起,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古代学校制度的总结古代学校制度的演变历程表明,我国古代教育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体系。

从私学到官学,从科举制度到书院教育,古代学校制度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变革,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

学校制度文化背景及历史渊源

学校制度文化背景及历史渊源

学校制度文化背景及历史渊源学校制度文化背景及历史渊源2023年的今天,学校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

那么,学校制度的文化背景及历史渊源是什么呢?学校制度的文化背景学校制度的文化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的学校制度,主要是师徒传授知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在当今社会,学校制度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它不仅与学习有关,更是涉及到社交、管理、规章制度等方面。

学校制度的历史渊源在中国,最早的学校制度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当时,有专门的先贤学校,专门为天下贤士授课。

而到了隋唐时期,更是出现了国立学校。

宋朝时期,学校分为公学、私学、书院等,是学术繁荣时期。

明清时期,学校逐渐开始向地方性学校发展,同时出现了基层干部培训学校。

20世纪初,西方现代教育在中国的传播,学校制度得到了巨大的改变与发展。

到了21世纪,学校制度已经趋于完善,各级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努力构建具有现代特色的教育体系。

同时,教育主管部门逐渐放权,一些学校也开始实行自主办学,这些都是学校制度发展的重要趋势。

学校制度的文化建设学校制度的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方向。

学校制度的作用不仅是为了教育,更是为了塑造人,因此,学校文化建设需要紧密结合学校的特点。

学校文化建设可以分为组织文化建设、教学文化建设、生活文化建设等方面,这些方面决定了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品质。

组织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一个学校的组织文化应该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和职业规划等方面。

教学文化建设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素质,这包括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等方面。

生活文化建设是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这将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发展。

总结在学校制度的文化背景及历史渊源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制度的发展趋势是多方面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制度的发展也将更加完善,未来的学校也将更加注重学生成为负责、有担当、有光荣的公民,享受更有质量的教育资源,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社会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学校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一、考试内容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我国的学校教育系统;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意义。

二、考核要求1.识记:(1)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概念;(2)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3)我国的学校教育系统。

2.理解:(1)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意义。

[复习内容]一、学校制度的概念与建立依据(一)学校制度的概念在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最先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是学校教育系统。

最初的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所以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行政制度,主要涉及学校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二是学校管理制度,主要涉及到学校内部管理的一些关系,如考试制度、教学制度、评估制度、奖励制度、升留级制度等。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的状况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4.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5.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

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每个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都有它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既不能脱离本国学制发展的历史沿革,又不能忽视吸取其他国家改革学制的有益经验。

在同一社会制度下,由于各国生产发展的水平、文化科学发展的状况不同,学制的历史沿革不一样.其学制亦有不同。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在学制上也常有相同的形式。

只有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对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作出历史的、科学的说明。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学校教育制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最初的学校类型比较简单,各类学校之间没有复杂的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才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学制又有向上下延伸和向纵深发展的趋势,学校的类型更加多样,它们的关系也更加复杂。

20世纪,欧洲国家先后将原来两轨学校系统合为一轨,这是世界学制的革命性变化。

具体到各级各类学校来看,其主要表现有:1、幼儿教育欧美发达国家纷纷重视早期教育,为使幼儿教育迅速走向普及,许多国家已经把幼儿教育列入学制。

与此相联系,幼儿教育阶段主要有两个变化:一是幼儿教育的结束期普遍有所提前,原来7岁的提前到6岁,6岁的提前到5岁;二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联系加强,甚至使幼儿教育的大班和小学的低年级结合起来。

如英国规定5—7岁儿童入幼儿学校,而幼儿学校又作为小学的一部分;法国从1970年起5岁儿童已经全部进入幼儿学校,把5—11岁的儿童划分为5—7岁,7—9岁和9—11岁三个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小学教育随着义务教育已经由小学发展到初中乃至高中阶段,小学教育成为普及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的起始阶段。

而由于学生身心成熟期的提前,教师水平和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对儿童潜力的重新认识等原因,都促进了小学教育的变革。

一是小学入学年龄提前,由原来的7—6岁入学,提前至6—5岁;二是普遍取消了小学的初高级之分,初等教育阶段一般是指小学1—6年级;三是小学和初中共同构成基础教育阶段。

3、初中教育初中阶段被更多的看作是普通教育的中间阶段,或者把它和小学联系起来,共同作为进行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的一个完整阶段,同时,初中阶段的学习年限有所延长。

因为,无论为了上高中后升入高等学校,还是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就业,都要求加宽加深这个阶段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因此,需要相应延长这个阶段的学习年限。

如美国“八四四”学制到“六三三”学制的发展等。

4、高中教育过去的西欧中学一般没有严格的高、初中之分,而近几十年来普遍将高级中学作为一个独立阶段在学制中确定下来。

同时,高中学校的类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如德国,由帝国时期的三类中学: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和介于二者之间的文实中学,逐渐发展到综合中学、实科中学、完全中学、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并设。

5、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最明显发展趋势是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国的综合高中职业科人数和比例呈现不断下降态势,而相当于大专层次的职业教育学校则有较大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也日益相互渗透。

6、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学制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其多层次化,目前的高等教育形成了明显的四个层次:专科2—3年,授予副学士学位(美国)或一定资格;本科4年左右,授予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2—3年,授予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2—3年,授予博士学位。

高等教育学制的另一个变化是多类型化,即学校、科系、专业类型都日益丰富。

7、成人教育回归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被广泛认同,远距离教育、业余教育、夜大、开放大学、虚拟大学等成人教育机构得到迅猛发展,并构成当代学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重要特色。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学校教育是制度化程度最高的教育形式,被称作正规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体部分。

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学校不断发展、组织日趋严密的产物。

历史上,学校教育制度呈现出三种形态:双轨制、单轨制和分支型学制。

1、双轨制双轨制出现最早,18世纪已初露端倪,19世纪开始定型,主要代表是二战前的德、法、英等欧洲国家。

它的学校系统分为两轨:一轨是下延型教育系统,是以中世纪发展起来的大学为起点,向下发展即为升大学做准备的中等学校教育。

这类学校后来发展成专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他们受到比较高深的、完备的学术教育,负担培养学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属于精英教育的范畴;另一轨是上延型教育系统,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学生读完初级小学后,不允许进入文法中学或公学,只能进入高等小学或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这类学校负担培养熟练劳动力。

两轨之间互不贯通,既与古代教育等级性有关,与资产阶级的自身利益有关,又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还存在严重的分离有关。

其特点是两轨学校系统之间分工明确,分别承担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但其背离了现代教育普及化、公平化的基本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生产领域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进一步结合,加上教育民主化浪潮的压力,双轨制才渐渐自下而上并轨,但其痕迹仍明显存在。

2、单轨制19世纪后期,体现教育民主的单轨学制最早在美国确立。

其特征是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学习,可以由小学升入中学、大学,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

美国是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历史羁绊较少,以民主、自由、平等作为立国理念,这一点也反映在教育制度中。

单轨制在形式上保证任何学生都可以由小学而中学直至升入大学。

它最受称道之处在于其平等性,但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也往往存在着效益低下、发展失衡、质量悬殊等问题。

但无论怎样,单轨制相对于双轨制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有利于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

应该说,单轨制、双轨制在产生发展之初,都是各国根据不同国情做出的历史抉择,具有相当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3、分支型学制中间型学制又称“Y”型学制,也叫“分支型”学制,是一种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学制,相对出现最晚,以二战前的日本、前苏联以及中国为代表。

它试图融会单轨制与双轨制之长,兼顾公平与效益,在义务教育阶段为单轨制,再往上则实行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分轨,但保留适当的贯通性,允许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一定条件下仍可报考大学。

各国在施行中又根据情况有所偏倚,或倾向单轨,或倾向双轨。

图11-2-1——三种类型学制示意图1四、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近二十年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给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急剧变化。

为适应这种急剧的变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大致有以下一些新的趋向。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国际上普遍认为儿童一生智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二F早期教育。

3~6岁的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因此都很重视学前教育,提高学前儿童的入园率。

如,东欧各国都在1990年前普及6~7岁儿童的学前教育;前苏联从1977年以后在小学为6岁儿童附设了预备班;法国把5~6岁的儿童编入幼儿园之外的一种特殊班.德国设立了学校幼儿园。

由此可见,各个国家设置学龄前学校的专门机构名称不一,组织形式也多种多样.但都属于由学前教育向学校教育的过渡性质。

世界各国重视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已成为一种趋势。

这种既不把幼儿教育小学化.又重视即将入学的儿童适应小学教育和教学的新起点,从生理、心理方面做好准备的做法.对我国是有借鉴意义的。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日益多样化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1)层次增多;(2)短期大学迅速发展:(3)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4)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教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69页。

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

最初,终身教育只是成人教育的一个新术语,后来逐步把这种教育思想应用于职业教育,随后又涉及到在整个教育活动范围内发展个性的各个方面。

由于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完全依靠“一次教育”,科技人员的知识就会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提倡终身教育.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以保持技术和知识的活力。

因此,终身教育越来越为各国所重视。

例如,法国于1971年制定了“使终身教育成为一项全同性的义务”的法案。

其他国家也竞相效仿。

五、我国学制的沿革(一)我国近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1、1902~1904年学制(癸卯学制)我国近代以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是1902年制定(壬寅学制)、1904年修订并实施的学制(癸卯学制)。

这是我国第一个在全国颁布实施的现代学制,直至辛亥革命时为止。

这个学制在形式上是照搬日本,同时保留了封建教育(如读经、讲经、科举制度)的残余。

该学制将学校系统分为三段七级:初等教育阶段分为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三级;中学教育阶段仅中学堂一级(5年);高等教育阶段分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三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