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中学生的不良习惯及改进措施
中学生的不良习惯及改进措施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习惯能够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
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语重心长地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了。
”可见,加强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
而良好班风是班级教育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石。
一、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种种表现(一)毫无勤节约意识,生活攀比之风盛行。
如今,许多同学的家庭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家庭的收入有所增加,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同学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艰苦奋斗的观念在一些同学们的脑海中日趋淡薄。
拿手机,穿名牌,比吃、比穿、比阔气成了同学们之间的盲目追求,一味追求高消费、高享受。
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置于脑后,出现了不认真做好作业、不认真值日和劳动的现象。
(二)道德意识明显淡化,无视文明礼貌的重要意义。
在公共场所无所顾忌地大声喧哗、起哄;缺乏起码的卫生习惯,随地吐痰,随手乱丢果皮杂物,甚至随手将剩饭乱到;乘公共汽车抢占座位,见到老师和长辈不予理睬;同学之间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甚至大动干戈;更有甚者,以羞辱别人为快乐,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三)欠缺公共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
还有些同学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行为取向趋向选择实惠和以自我为中心因而,在学校的教室里,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了“试比高”的脚印;教室学习场所,好好的座位伤痕累累;平时劳动、搞卫生,计较个人得失;面对社会上的坏人坏事,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见义勇为的勇气。
(四)学习得过且过,毫无进取之心。
现在的学生,大多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得过且过,毫无进取之心精神。
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每天都是追求好吃好睡,所以造成学习得过且过。
自我意识明显分化、情绪控制能力较低、缺乏人际沟通能力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等。
以自我为中心、表现欲望强烈,更加崇尚领导力和荣誉,但团体意识差,同学间的沟通和交流不够深入,班级的凝聚力和合心力的形成过程很慢。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生行为形成的基础。
学生在家中接受的教育和对自身行为的规范,对其以后的生活方式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此,家庭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父母言传身教。
在家中,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和引路人。
如果父母自己存在不良行为,孩子自然也容易模仿。
因此,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2. 留给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
孩子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去发挥和尝试,但也需要一定限度的规范和引导。
家长可以与孩子讨论关于行为规范的问题,给予他们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
3. 多沟通、多倾听。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应该多沟通、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学生行为规范的重要部分,学校应该通过以下方式对不良行为进行矫正:1. 建立健全的行为规范和纪律处分制度。
学生需要明确学校对行为的要求和规范,同时应该对不良行为进行严肃的纪律处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加强心理辅导工作。
学生的不良行为往往与心理问题有关,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自我管理的机会,通过自我管理的实践,帮助学生树立自我规范和自我纠正的意识。
三、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一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部分,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外的其他教育方式,如社会活动、课外辅导等。
社会教育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1. 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学生的课外活动需要多元化,丰富有趣,既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挥积极的作用。
2. 加强社会公益服务。
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服务,能够了解社会,了解大众心态,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和行为准则。
3. 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的使用是时下年轻人不可避免的问题,学校和家庭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社交媒体,正确看待网络信息和网络行为,避免因网络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
浅析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浅析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不良行为习惯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还可能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不良影响。
了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原因分析1.社会环境因素当今社会风气开放,信息爆炸,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接触到各种负面信息。
比如网络、电视、影视作品等,其中包含大量的暴力、色情和低俗内容,容易对中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导致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2.家庭教育因素在不少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会存在着一些偏差。
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缺乏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习惯上的养成也不够良好。
有的家庭则存在家庭暴力、亲子矛盾等问题,这些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3.学校教育因素一些中学可能不够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只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忽视对学生品德、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学校教育环境的不良也可能导致中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4.心理健康因素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时候的心理健康对于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如果中学生在这一阶段缺乏足够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可能导致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从而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多种多样,比如:违纪、早恋、逃课、打架等。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不仅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还会对他们的家庭和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在课堂上,一些中学生可能会违纪,比如说上课玩手机、携带耳机等,严重影响了学习氛围。
一些中学生可能会出现逃课行为,导致学业成绩下滑。
早恋、打架等行为也给中学生们的成长带来不少隐患。
三、解决方法1. 增强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引导者,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
父母应该多花时间关心孩子,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浅谈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策略
浅谈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策略摘要】中学生的行为品德问题不仅涉及千百万青少年和许多家庭,而且影响着我国的国民素质,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问题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7)10-078-02矫正中学生的不良言行,实际上就是要把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使他们逐步克服自身的不良思想,不良情感,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
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创设优良的外部环境,转变错误认识,消除不良因素,促使他们不良行为的转化,呵护他们健康成长。
一、坚持正确的教育导向,用积极健康的文明言行引导学生,用反面材料教育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是非观念欠缺,辨别是非能力差,是一些学生常犯错误的原因之一。
形成学生的是非观念就是让他们知道自己行为的好坏,善恶及其行为对社会,对他人的影响,并在情感上能做出善恶判断,以便在出现错误举动的关头,及时辨别与控制。
即使在行动之后也可能产生忏悔和改正的意向,而不是一错再错。
因此是非观念的形成是学生改正错误行为,坚持正确行动的重要心理素质。
而要形成是非观念,除了学生在政治课接受教育外,还应随时通过名人趣事,英雄故事,及其身边发生的文明行为引导学生,分析违纪行为的成因,探讨抽烟、打架、逃学、顶撞老师的利与弊。
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促使他们认清"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增强是非观念,痛改不良言行。
二、善于发现有不良行为学生的闪光点,抓住转化时机,矫正不良言行。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潜能,都希望自己获得跟多的成功。
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并不一定事事差、时时差,所以"不要把人看扁"。
作为班主任,要善于从那些学生的极端表现中去努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倘是潜在的,要"沙里淘金",倘是微弱的,要悉心扶持,让它发扬光大。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1. 引言1.1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1. 家庭环境: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第一个重要环境,家庭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行为。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成员缺乏沟通、家庭关系紧张等因素都会导致中学生出现问题行为。
2. 学校环境:学校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方式、师生关系等因素也会对中学生行为产生影响。
学校的教师教育水平不高、学校管理混乱、同学之间关系不和睦等都会诱发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
3. 社会环境:社会是中学生生活的大环境,社会的风气、价值观念等都会对中学生的行为起到引导作用。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良示范、媒体影响等因素也会对中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
4. 自身因素:中学生自身的身心发育、心理特征、性格特点等方面也会影响其行为。
部分中学生可能因为自身性格内向、自卑或者受到外界负面影响,而表现出问题行为。
了解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矫正这些问题行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2 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视中学生问题行为是指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如旷课、打架、欺凌等。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学习和发展,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学生问题行为,通过有效的手段来矫正和预防这些行为。
我们需要意识到中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些问题行为往往是由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家庭教育缺乏、学校管理不到位、社会价值观扭曲等都可能导致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出现。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推给个体,而是应该从系统性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学生问题行为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如犯罪行为的产生。
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危害性,才能更好地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视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重视,才能采取有效措施来矫正和预防这些问题行为,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成因及矫正
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成因及矫正摘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
青少年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对于他们的心理品质以及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学生缺乏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且缺乏自制能力,容易走上歪路。
这个时期,我们需要分析他们品德不良的形成原因,对其进行引导,矫正他们的品德不良行为。
本文从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入手,找出其形成原因,并总结出相关矫正方法。
关键词: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成因;矫正;培养良好品德一、什么是品德不良行为?学生品德不良行为是指学生个体在错误的道德意识与观念的支配下,出现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如盗窃、考试作弊、赌博、打架斗殴、破坏行为等。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屡见不鲜,经常会干扰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若教师任由不良品德行为肆意发展甚至会致使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
如我班学生冷欣,他有攻击性行为,喜欢与人争执,并时常讲粗话、骂人,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如打人、推人、踢人等行为;常惹是生非,恐吓、欺负同龄或比他小的同学;经常说谎;有破坏性行为,有时故意损坏学校公物;有对抗性行为,犯错以后不接受批评,顶撞老师;多次逃学、离家出走,染上了抽烟等不良习惯。
曾多次受到学校开除学籍、留校察看等处分,但依旧我行我素,见效甚微。
该案例中的小明同学,就是典型品德不良的学生。
针对这一类学生,我们应从他们的行为入手。
二、不良品德行为的表现,一般分为四类。
一是道德观念薄弱或错误,行为放纵。
部分学生对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学校规章制度熟视无睹,法制观念淡薄,荣辱不分,不辨是非好恶,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在行为上放纵自己,如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吸烟、酗酒、赌博,早恋、打游戏、泡网吧。
二是缺乏学习自觉性、主动性。
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把学习看作一件苦差事。
因此,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懒散、睡觉、做小动作,不懂装懂,作业拖拉或抄袭了事,考试随便应付。
三是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诚信。
【最新】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摘要:一个班级或一所学校里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虽属少数,但其负面作用却很大,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若这些有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转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给本文拟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外部环境及中学生内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矫正策略。
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一般指经常违反社会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其中包括品学兼差的问题生(双差生)、后进生及个别劣迹生(失足学生)。
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行为,使之成为二十一世纪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一)外部环境因素可概括为三个层面: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外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有13亿人口,教育文化状况相对落后,外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近人意。
虽然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社会风气和治安环境还不够理想,社会教育工作薄弱,一些人对金钱、地位、名利的欲望膨胀,各种罪恶现象蔓延,各种不健康的出版物、影视作品,林立的网吧都给相对纯洁的、处于“心理断乳期”和“性饥渴期”的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灵造成很大冲击。
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势必造成他们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品德不良行为。
2、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人,是孩子道德行为的启蒙老师。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决定性的影响。
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家庭,其教育状况、经济状况、交友状况等往往存在某些缺陷:或家长期望值过高,使孩子压力过大;或过分溺爱、放纵、偏袒;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家庭结构缺损,子女得不到父爱或母爱;或家庭内部不和,家长教育方法不一致;或父母忙于经商创业,对子女缺乏教育和沟通;或家庭成员行为不轨,结交染有恶习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谈论低级庸俗的话题等,甚至有的父母忙于搓麻将而无瑕顾及子女,对子女的教育也就出现了“真空”等等,所有这些都会通过主体接受暗示、模仿和心理联系从而发生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导致不良品德行为产生。
中学生不良倾向的分析和矫正
中学生不良倾向的分析和矫正倾向是一种心理现象。
中学生的个性倾向是决定他们对事物和行为的动力系统。
如果按照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作为标准划分的话,我们可以把学生的个性倾向划分为:(1)值得倡导的倾向;(2)有待疏导的倾向;(3)必须矫正的倾向。
其中必须矫正的倾向是中学生不良倾向,如何矫正和教育,不仅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并不断探索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同时也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中学生不良倾向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潜在温床中学生的个性倾向,同样是以积极性与选择性为其特征的。
由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的差异,使得学生对事物以不同的主观意识决定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
少数学生由于基本需要,兴趣爱好等处于较低水平状态,若受到外部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便形成病态心理,表现出个性不良倾向。
这种不良倾向在学校中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1、散漫性倾向。
持这种倾向的学生,纪律观念淡薄,不愿受正常规范制度的约束,自由散漫,行为随便。
如无故旷课、迟到早退、课上吵闹,甚至抽烟喝酒等,严重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攻击性倾向。
持这种倾向的学生,性格暴躁,遇事冲动,自我约束能力差,在校内外打架斗殴,欺侮同学,故意损坏公共财物,对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破坏性很大。
3、利欲性倾向。
持这种倾向的学生,私欲膨胀,自私自利,贪图享受,是非不分。
当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正常满足时,就会采取越轨手段。
如考试作弊、偷窃勒索、早恋、传看不健康音像读物、涉足学生不宜的场所。
以上这些不良倾向的表现,有些是道德规范问题,有的则已是轻度违法犯罪。
由于这类学生大都追求低层次的兴趣爱好,物质和感官享受等原始欲望强烈,一旦受到社会上不良人员的引诱教唆,很容易滑向犯罪的深渊,如果这类学生畸趣相投结成不良群伴,则不良倾向就有可能成为犯罪团伙的思想基础,或者这类学生个体成为学校中的后进学生。
二、中学生不良倾向的产生原因中学生的个性倾向是环境作用和个体选择的结果。
中学生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及案例分析
中学生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
正及案例分析
近年来,学校学生的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家庭
环境的改变而有了很大改善。
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应当把握住学生行为改
变的契机,以及其潜在的健康影响,通过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观察、研究、
了解和纠正,尽可能地实现学生行为变化和心理调适,以期营造良好的校
园氛围。
首先,家长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定期在家里与孩子交
流和谈话,指导其正确的行为和品德。
其次,学校应加强管理,建立完善
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对不良行为及时予以惩戒,确保学生
的道德习惯不被破坏。
孩子必须在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正确
认识自我价值,摆脱错误行为和不良品德。
案例分析:某一小学6年级学生李明学习成绩优秀,在校读书成绩好,但家务能力差,衣服打扮比较凌乱,口齿较粗,语言语气不恰当,不择言谈,经常和小班里的孩子发生口角,家庭教育也不加强等情况。
为此,李明家长依据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做出合理安排定期锻炼身体,培养家务,学习慎独;在生活中多说服务于人,及时帮助他人,培养良好
的公民素质。
学校结合机构,运用行为调节、体能训练等协助其逐渐调节
自我行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改变自我不良品德,并定期观察和核查,及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正。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努力,李
明的行为、思想、品德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学校的老师对他的评语也获得
很好的改善。
青少年不良行为自我矫正方法
青少年不良行为自我矫正方法1、提高自我认识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产生,往往与错误的认识有联系。
比如,认为赌博只是玩玩,再比如,少年偷窃者说,自己只是小偷小摸,又是拿家里和同学的东西,何必大惊小怪呢?这些都是糊涂的认识。
错误的认识不但促使各种不良行为的产生,而且似乎为不良行为的存在找到了理由或借口,使得不良行为继续下去,越陷越深。
因此,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应该调整自己的认识,从而改变对某些问题的错误认识,树立新的正确的认识。
具体地说,可以听听其他对各种不良行为的看法,了解一下周围的人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是怎样评价的。
人们的认识与自己的认识是否不一致?为什么不一致呢?从中应当悟出自己认识的不正确,以及错在哪里。
要重视他人评价的意义,因为对某些行为和活动的评价,是具有一致性、经常性的,所以可以通过认识他人来认识自己,应该像他人评价的一样,看到自己的认识错了,并确立正确的认识,这样就与他人的认识趋向一致了。
也可以通过分析自己的行为来提高自我认识。
平心静气地想一想自己的不良行为:比较一下自己在滋生不良行为前后的情况,不良行为究竟给自己带来了进步还是不好结果;这种不良行为是不是辜负了父母、老师和集体的希望,他们期望的自己的行为形象又是怎么样的;如果自己的不良行为继续发展下去,自己又会变成怎样的一个人呢?应该说,以冷静的、沉着的状态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观察是最有利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才能清楚地充分地完成自我分析、自我观察,对矫正错误的认识最有帮助。
要自己教育自己。
如果觉察到自己认识方面的问题,那末就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认识,应该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力量,从而确定改正不良行为的目标,有一个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内心计划,一步一个脚印,从旧的不良行为的模式中摆脱出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新的良好行为的模式。
2、摆脱孤独感青少年不良行为与孤独感是有联系的。
国外的某些研究表明,孤独感与酒精依赖、吸烟、吸毒、赌博、自杀等问题行为有密切在系。
中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20例
中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20例(上)重庆市万州区三正初级中学陈勇均不良学习习惯是中学生日常学习行为上出现的问题,它学生是提高学业成绩的主要障碍。
课题研究人员对所调查的对象分析研究发现:有38.7%的学生学习习惯表现较好,16.1%的学生学习习惯表现较差,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不稳定,时好时差。
从中得出的结论是,目前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不容乐观。
下面列举中学生常见的20种不良学习习惯案例(注:案例中的学生姓名全为化名),参考国内有关研究成果,提出针对性的矫正措施或建议,以期对矫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有所帮助。
一、字迹潦草【案例】有个学生叫鸿中,他书写潦草得不能再潦草了。
陈老师曾专门对其进行观察。
他是怎么做作业的呢?有时,一边写字,一边像“长颈鹿”一样看他人的答案,唰唰唰,真快!有时,边写字边摇凳子,头也随着摇摆,其神态如同念经一般。
有时,也有趴着写字的现象。
该同学字迹潦草,其原因一是态度不够端正,有应付了事的嫌疑;二是姿势不正确,不间断的摇摆;三是写字速度太快。
古话说:书如其人。
人们也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汉字书写得怎么样,往往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学识、性格、气质、风度等。
然而现在有些学生对写字问题似乎并没有觉醒,在书写上存在很大的问题。
据调查显示,学生书写比较工整流利、卷面整洁的大约占28.7%,书写潦草的学生占24.3%。
学生在书写上存在的问题表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字迹潦草,有的学生写字一塌糊涂,简直无法辨认,像螃蟹,像蜘蛛,像桃符……二是卷面不整洁,有的学生一旦写错了字,不是污疤疤,就是用涂改液;有的学生书写格式不规范,同样给人一种卷面不整洁的感觉。
三是书写姿势不规范,趴着写、歪着写、站着写、不看卷面凭感觉写、边说话边写字、边吃东西边写字、边看电视边写字等等,应有尽有。
帮助学生矫正字迹潦草的不良习惯,案例中的陈老师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1.积极疏导。
陈老师找鸿中同学单独谈话:“你写的字我怎么不认识呢?”该生无语,启而不发。
初中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初中生不良行为的矫正作者:魏汝田来源:《新课程·中学》2014年第01期现在许多不良行为不时地发生在初中生身上,令人焦虑。
初中生这些不良行为生成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家庭教育不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有疏漏是主要原因。
因此,我们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方面重点应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一、耐心细致,多方协作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不仅是班主任的事,还需要任课教师、学生会、团支部、家庭连成一体,多方协作,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帮助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树立信心,应明确发展目标,制订发展计划,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抓住其不良心理进行有的放矢地疏通引导。
二、进行道德行为的规范教育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及行动中的道德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从点滴小事抓起,培养学生规范的道德行为,将知与行密切连成一体。
这在寄宿制学校中教育的空间比较大,而在非寄宿制学校则需要与家长密切协调,共同培养学生规范的道德行为。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积极疏导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善于调节自己。
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因素,要使学生做到心理健康,就必须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同时,切实加强青春期教育,帮助初中生及时摆脱不良情绪的干扰。
四、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克服网络的不良影响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给中学生开辟了一个获取知识的新窗口。
同时,中学生受网络的负面影响也很大,有的学生痴迷于网络游戏,不思进取,严重影响了学业。
因此,学校除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外,还要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如,学校组织合唱队、乐队、美术班、科技活动小组等吸引有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参加。
另外,还可以组织英语短剧比赛、演讲比赛、歌曲以及乐器演奏比赛等,给他们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
通过这些有益的文体活动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有效地克服网络带给学生的不良影响,矫正某些学生的不良品德和言行。
中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与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与矫正策略1.家庭环境:家庭是一个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不良因素可能对中学生的品行产生重大影响。
比如,家庭暴力、父母不良行为、缺乏关爱和监督、家庭成员间的紧张关系等都可能导致中学生产生不良品行。
2.学校环境:学校是中学生另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如果学校管理松散,纪律不严,教师对学生行为缺乏约束力,可能导致中学生产生不良品行。
另外,欺凌行为和恶劣的同学关系也是一些中学生形成不良品行的原因之一3.同伴影响: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如果他们的同伴圈子中有不良倾向的朋友,他们很可能受其影响而产生不良品行,比如吸烟、酗酒、旷课、违法等。
4.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中学生在这个时期更加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形象,他们为了获得认同和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可能表现出一些不良品行。
比如,有些中学生为了受到其他同学的“关注”而故意制造麻烦或违反规则。
5.社会影响: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行为也可能产生影响。
媒体中对于暴力、毒品、性行为等不良行为的渲染和宣传,以及无处不在的网络暴力等社会问题,都会对中学生的品行产生负面影响。
1.家庭教育:加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引导,给予孩子关爱和监督,建立良好家庭关系。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并给他们提供建设性的支持和指导。
2.学校教育:学校是中学生另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管理制度。
学校可以通过严格的纪律规定和制定正面的行为规范来引导中学生,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援助和引导。
3.同伴引导: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同伴的影响力很大。
学校和家庭可以加强对同学关系的培养和引导,鼓励中学生和积极向上的朋友交往,并将理想教育融入同伴关系中,共同传递和维护良好价值观。
4.培养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中学生对自我认同和自尊心的追求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
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积极评价中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从而减少不良品行的发生。
如何矫正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如何矫正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我是一名今年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经过半学期以来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除了从中获得很多成长外,也深感教育工作的艰难。
尤其是在如今的中学生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他们主要表现为:一、怕苦怕累缺乏责任感。
现在的中学生最大的特点是表现在对劳动的态度上,懒散拖沓。
二、自私、虚伪、骄横、嫉妒。
犯了错误做了错事,没有勇气承认,甚至千方百计为自己开脱。
对成绩好或有一技之长的同学不愿承认他们的确比自己优秀,而是或者口服心不服或者怨别人。
三、自控能力差、好胜冲动。
盲目模仿电影、电视,想做好汉、剑客。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缺乏应有的理智或谨慎,不注意方法,不讲究礼仪,常为一点小事或一句不恰当的话而产生摩擦甚至大打出手。
他们最多说的一句话是,“你等着,看我怎么收拾你!”四、有的学生在平时的课堂纪律或自修纪律中表现不佳,总是管不住自己,老违反课堂纪律。
五、有的是客观上控制不住自己,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对于学生的这些不良行为习惯,我也想了各种办法来“对付”他们。
经过几轮拆招与过招下来,鄙人也总结了一些小经验。
首先,最主要的也是我最常用的——说教与谈话。
人们常说“不知者不罪”,对于初涉人世的学生,他们知之甚少,没有认知何来行动呢?没有正确的认识又怎么能有磊落的行为呢?无知首先就是成长路上的第一块“绊脚石”孔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犯了小错的学生我们不能一棍子将学生打死,而是要通过说(耐心地说)和学生达成共识,进而在行动中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行为。
班主任应该利用一切空余的、特定的时间段(班会、晨会、宣讲课)给他们讲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理想的追求等等。
通过说教、谈话形式可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这也是教育规律要求我们这样做的——学而得之。
我希望学生能以真诚、诚实面对自己,面对同学,面对朋友,面对老师,面对任何人。
我班有好几个男生曾经因为学习成绩撒过谎,因为与人闹矛盾骗过老师,因为怕批评而不诚实,我在先把事情来龙去脉搞清楚之后,不是批评他们所做的错事,而是指出他们不诚实,没有勇气面对错误,不像男子汉。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成员的行为、言语、价值观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些家庭缺乏关爱、教育不当、家庭成员间存在冲突等问题,容易导致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
2.同伴影响:中学生在校园内,与同伴相处的时间较长,同伴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
如果同伴之间存在不良行为的模仿和传递,中学生容易受到不良品德行为的诱导。
3.学校教育环境:一些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方式不当,忽视了品德教育,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培养了一些中学生的功利思想,忽视了他们的品德发展。
这种环境容易导致中学生形成不良的品德行为。
4.心理问题:一些中学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压力过大等,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针对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矫正策略:1.建立正确价值观:加强中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可以通过开展讲座、主题班会、课堂教育等方式,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理念。
3.培养良好习惯:引导中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按时起床、整理书包、遵守纪律等,通过细致的引导让中学生懂得自律和规矩。
4.开展心理辅导: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可以开展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扰和压力,从而减少不良品德行为的产生。
5.培养社交能力: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有时是因为他们对人际交往的欠缺和不适应所导致的。
因此,学校可以开设社交技能课程,向中学生传授积极、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技巧。
6.设立明确的规则和惩罚措施:学校和家庭要建立一套明确的规则,对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进行惩罚和引导,让他们知道不良行为将会受到相应的后果。
总之,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进行矫正。
通过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等措施,可以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品德的全面发展。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矫正方法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矫正方法辉南县第八中学姚春艳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这说明中学生中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我认为中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可以分为以下阶段和步骤:一、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
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产生"自新"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
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1、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
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都经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训斥和惩罚、同学的指责和嘲笑。
他们对教师、家长、同学存在着疑惧的心理,对立的情绪,不信任的态度;家长、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情绪对立。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是个人要求得到他们或集体的承认、尊重的情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
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自尊心与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
教师还应运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正确的舆论来影响并教育产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
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对训斥已经习以为常,一般的谈话、劝说、批评不大见效。
教师要抓住引起他们的内心冲突与情绪波动的事件,触动其心灵的震动,使其感受到舆论与良心的谴责,认识到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促使其醒悟。
在此契机上讲究谈话艺术,纠正其模糊、错误的是非观念,增强其是非感,提高其道德认识。
二、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开始认识到错误,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并在行为上转变。
转变过程可能有反复,教师应该积极关注,不仅要导之以行,更持之以恒,养其成性。
经实践证明,以下方法比较有效:1、环境调整法。
如何有效纠正学生不良行为?
如何有效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学生的不良行为,如不及时矫正,就逐渐形成陋习,它将是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如不搬走它,前进的车轮就不能向前滚动。
学生的不良行为有多种多样的,产生的原因更是错综复杂的。
那么老师要及时的有效地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是一项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素质的首要环节。
一、开展“不良行为诊断活动”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症药方”。
中学生的不良行为的形成,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主要是由于主观上的思想片面和认识上的偏差。
我在高一下学期就开展了“不良行为诊断活动”。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和生活的总结,实事求是地分析自身存在的不良陋习以及形成原因,并制订相应的措施。
对于在这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表扬,并制订出了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成绩显著进步奖励制度。
对于少数同学在活动缺乏正确认识,并且在活动期间存在较严重的不良行为,要请家长来校协同学校和本人,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性,共同制定“对症药方” ,并予以落实,防止搞形式,走过程。
二、进行情感交流,启开学生心扉;消除疑惧和对立情绪。
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在教育学生改正错误时,最大的障碍是学生的逆反心理,良言会被误认为“坏心” ,善意会被误解为“恶意”。
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他们的心境被怀疑恐惧笼罩着,他们对老师和同学冷漠疏远,甚至对立,故意与老师“顶牛” ,老师对此应怀有崇高责任感去爱护学生,去了解他们。
因此,老师应先站在学生的“立场” 上努力替学生寻找犯错误的“合理性” ,耐心地、热情地引导学生吐露犯错误的真实思想根源。
只有这样做,学生知道老师是真心真意在帮助他们,就会消除疑惧和对立情绪。
三、寻求学生的闪光点,把握教育时机,触及心灵伤痛,促使其转化。
— 1/2 —— 1/2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作为一个老师要在平时各种各样活动中善于发现和寻求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他们,激起他们内心震动,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力让学生的闪光点真正发出闪烁的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一、想尽办法掌握学生心机,制定班规
制定一份对学生具有约束力的班规,我经常走到学生中去,走到家长中去,去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洞察他们平时的爱好,缺点,掌握他们的家庭状况,再围绕«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订出切实可行的,为绝大部分学生所能遵守的«班规»,并在班里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讲解,向学生讲明若违反班规不仅给班级抹黑,而且给自己前进道路凝聚更多的绊脚石。
让学生知道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好,那这样学生就会容易接受。
前年我刚接手的一个班级,在走到班级里,我就发现纸屑到处都不得是,桌椅歪歪斜斜,整个班级像打过仗似的,于是我便对全班进行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教育,班级不卫生对大家健康、学习都是不利的,几经教育我还是发现收效甚微,于是我便暗访了很多学生,班委,成绩优秀的或纪律差的同学,大家反应在发现纸屑时大家都互相推诿,不予理睬,并形成不良“恶性”循环;广泛征求大家意见后,我决定在班级实行卫生责任制:每位同学管理好自己位置的卫生,如果别人把纸屑扔在你座位上时,请你一定要他捡起来,如果有同学“懒帐”的话,由老师出面解决,不知谁扔的纸屑那自己要打扫;卫生区实行小组责任制,如果一星期学校五次评比有两次以上拿黄牌的,这一小组下周要重扫,如果五次都拿红牌的,这一小组可以在下一轮中免扫一次。
这办法果然奏效,从此以后我都能看到学生在一个整洁、干净的教室里学习。
二、抓“闪光点”,以“长”制“短”。
我们的学生是平凡的,再平凡的人,问题再多的学生也有“闪光点”,经常逃课的同学或许在校运会为我们班级捧回了冠军,吵课的同学或许在班级中有着很强的号召力,不念书的同学或许能帮老师很好地贴好海报......我们何不让他们多表现这些优点,及时发现表扬,让他锁住这一种优越感,当他的某一优点被肯定后,会激发出他更多的热情,可能使他的缺点改正。
我班的姚其雄吵课、逃课、打架对他来说一点都不新鲜,批评、写检讨一点都不见效,一天中午我到班上发现他又在说话,我要他将功补过,当几天的午休的纪律委员,我本以为他又会顶我几句,没想到他却高兴地答应了,由于他在班级中人缘好,个头大,在这几天的午休纪律中我班都拿“A”,而且他常在下午我上班时把午休有说话同学偷偷告诉了我,使我诧异地发现原来其雄同学还是个“宝”,我及时在班级表扬了他并发给他一张“积极分子”的奖状,使他更积极地做事。
现在他不仅是班级的纪律委员,也是年级的纪律委员,而且逃课打架现象几乎不再出现了,当然对这类学生的缺点并不就视而不见,不要批评,相反对其缺点应在私底下及时批评,一针见血地指出其缺点,使之明辨是非。
三、未雨绸缪,用“心”交流。
老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要事先有所预知,防微杜渐,不能总是等事后再去“灭火”,当消防队员。
我平时也经常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对于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特别学校发生的事情,都会结合自己的感受向学生进行教育。
如学生被盗、被抢、交通事故(特别骑摩托车)、用电不慎导致的火灾等,我便在班级里进行安全教育;校园中发生打架事件,我就会在班上宣传团结友爱的意义,同学能在一起或能相互认识是有缘分,要珍惜友情等。
四、给学生一个楼梯下,也是给老师一个楼梯下。
面对经常犯错误的学生或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教师处理事情时很容易情绪化,动不动当众批评、挖苦、变相体罚等,这样做是无济于事的。
有一次我刚到教室,就发现有三名同学站着讲话,查明是他们听不懂某科教师的课,又讲话,被科任老师赶出课堂,这三人中有两人是经常被教师赶出来的,检讨书也写了几回,根本没用。
我本想大发一番脾气,臭骂他们一顿,后来想我得找点对他们有用且能接受的事让他们做,于是便与他们订下“君子之约”,期中考地理在书本某一范围内25题选择题要求要对20题以上,否则多错一题要抄一遍地理试卷。
他们都认为可以做到,便拼命地念起地理来,结果,期中考他们也都如愿以偿地通过我的考验,同时我借机鼓励他们更努力一点,其实他们各方面都能做得更好的,从他们自信的脸上,我发现给学生一个楼梯下,让他们用力所能及行动来弥补过失,在行动中找回自信,这样子比被骂得垂头丧弃强几百倍。
同时也是给老师一个楼梯下,有利于在学生面前树立更好的威望。
五、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纠正措施
(一)多用理性,少用威权,个别谈话,以理服人。
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要持有宽容的态度,应该理性分析。
不要看见学生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就不能容忍,动不动就发脾气,指
责他。
有些学生的自尊心较强,有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有些学生的性格比较怪异或孤僻,我们在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
最起码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讽刺挖苦学生,不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不给学生留下阴影,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心平气和地指出其利弊是非。
可以采用暗示诱导、侧面教育、个别谈话等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打开学生的心扉,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真正接受我们的建议,让学生自己认识错误,改过自新。
(二)对不良行为的学生要以一分为二的眼光平等看待,挖掘潜能,引导发展。
有些教师片面地喜欢优生,对其缺点和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加以包庇袒护;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却冷眼相看,这些都不利于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当学生存在不良行为时,我们要增加学生的自信力,改善学生的人生观,不要专责备他的过失。
不仅要针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还要注意发现不良行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其实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在智力、交际能力、文体比赛等方面可能胜过所谓的优生。
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语、一下轻柔的抚摸便会让他们感到无限的温暖,点燃他们的希望之火。
(三)跟踪观察,防止“旧病复发”。
有些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经教育之后可能暂时改过,但又很容易反复,这就需要教师跟踪观察,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做到奖惩分明,可建立监督举报制度,对彻底改过自新的同学适时给予表扬,对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可采取“攻心术”,从心理上说服他、战胜他,让他明晓是非,真正从内心有改过的决心和毅力,只要有一点闪光之处就及时鼓励表扬,持之以恒,跟踪观察使其彻底改正。
学生抄袭作业的原因及对策
一、学生抄袭作业现象的原因:
1、虚荣心理诱使。
学生人虽小,但自尊心还是很强的,如某位学生作业常错,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时间一长,他怕批评,也怕因此在学生中产生不好的名声,于是“爱面子”的心理诱使他去“借”别人的作业为自己装饰门面。
2、自卑心理作怪。
这类学生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总认为自己比别人笨,对自己的作业准确性总持怀疑态度。
这样,抄袭别人的作业就成了他的一种心理依托。
3、学习兴趣缺乏。
这类学生上课不专心,作业马马虎虎,为了交“差事”,就一“抄”了事。
4、先天智力不足。
有的学生由于智力因素的影响,作业难以与正常学生同步完成,有时教师因材施教不够,学生只得靠抄袭来追赶。
5、家庭因素误导。
有的家庭富裕,对学生放任自流,认为“有钱就有一切”,有的家庭所处的环境不好,无心过问孩子的学习等等。
这些因素导致学生的学习不努力,作业无所谓、出错多,只得抄袭。
甚至有的学生花钱“雇”人做。
6、学生负担确实过于沉重。
由于学校评估体系的偏差,将学生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唯一标准。
逼迫师生陷于题海战中,学生成了压榨成绩的机器。
个别教师不注重选题,一味地发给学生做作业,只重“量”不重“质”,导致学生因时间不够只能抄袭作业。
二、对抄袭现象的纠正方法
1、做好双方的工作。
从学生抄袭者和被抄者两头做工作,指导和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良性的学习合作,是重要的改正方法。
作为教师,发现抄袭后,不能仅仅指责双方,而要讲出道理,尤其是要被抄者帮助时讲
出如何做的,应复习课本上哪一部分,不要相互照抄。
2、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采取当众指责学生的抄袭行为,或进行处罚、辱骂等不当方法,就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使学生产生一种敌意感,给教师以后的教学效果带来不利。
3、正面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应以温和与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要像拉家常一样与学生交谈,找出抄袭的根源,向学生说明抄袭的不利之处,教育他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指导他们去独立完成作业。
4、作业尽量当堂完成。
中学教学,在一般情况下,每堂课都应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做作业,但是作业量必须适中,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师的监督下独立思考完成。
当堂完成作业,这就避免了增加学生负担、课外抄袭作业的现象,同时能及时了解本堂内容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5、作业难易要有梯级。
每堂课的作业除了数量适中外,也要注意难易的幅度,既要有基础性的,又要有难度较大的综合运用。
当然,基础性题要相对多一些,这主要为了复习巩固,使大多数学生能掌握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的题目是起复习旧知识与所学新知识相结合的作用。
这样,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产生相应的解答兴趣。
要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水平由易到难进行加以选择,(可以规定哪些是必做的,哪些选做的)如此,既能防止抄袭。
又能调动广大同学思考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