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训诂与训诂学

合集下载

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

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

三、什么是训诂学?
《辞海》:我国传统的研究词义的学科。偏重在 研究古代的词义,特别是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 主。也分析古书中的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著作 有两类:一类专为解释某部著作而写。一类搜集词 语,分类编次,解释其意义。
《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 的疏。“传”阐明经义,“笺”,补充修订,对隐晦处阐明, 提出不同意见。古书注解工作开始于汉代,有毛亨、孔安国、 马融、郑玄等人。 如:《周易》魏 王弼 、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汉 毛亨传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尔雅》晋 郭璞注,宋 郉昺疏。
训诂,就是对古今之异言和风俗之殊语 进行解释,这是一项综合性的语文工作; 而进行训诂工作所产生的结果,即词义 的解释,古人也称为“训诂”,此即训 诂材料。一般所说的“训诂”,指的就 是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 《辞海》:又叫“训故”、“诂训”、 “故训”。解释古书中词句意思,用通 俗的话解释古代词语,叫“训”;用普 遍通行的话解释方言,用当代的话来解 释古代词语叫“诂”。
类似这样的事,在《左传》 中还可见到。《僖公二十八年》 晋楚城濮之战中,“胥臣蒙马以 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 师溃。” 可见在后代,虎这种猛 兽具有强大的威胁性,虎皮征军 事上就有着很大的作用,成为一 种必备的战具。
《论衡·知实》:“凡论事者,违实不引
效验,则虽甘义繁说, 。” 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众不 见信,群众不相信。见信,略等于‘相信’, ‘见’,不表被动意义。”
意即:训是解释;诂是解释古代的语词,因此,诂也 写作“故”。由于这两个词都有解释的意思,因此, 二字经常连用,意义不再区分,都是“解释”的意思。
(二) “训诂” 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 的《毛诗诂训传》。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 周 南· 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 作了解释;他说:“诂者,古也。古今 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 物之形貌以告人也。”他还综合起来给 “训诂”下了定义:“诂训者,通古今 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 于此。”

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

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

第一章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第一次课 1-2课时)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讲解训诂和训诂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能够分清训诂学与语义学、词义学的区别。

【教学难点】训诂学和语义学研究范围的异同【教学重点】训诂学的定义和训诂学的内容【作业】无【主要参考资料】郭芹纳《训诂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2月第2版【基本概念】训诂训诂学语义学词义学【基本理论】训诂是什么?训诂学是什么?训诂学和语义学、词义学在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训诂学包含哪些基本内容?训诂学有什么实际意义?【所用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一引言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

训诂不同于训诂学。

一般所说的训诂,在古代,训诂工作相当普及。

《三字经》:“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但是,现代人懂得什么是“训诂”的人,除了专业人员之外,已经不多了。

但是,训诂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甚至在将来的工作中,都会非常有用。

例如:拿文言文教学来说,有一部分词语,课本虽然作了注释,但一般只是讲当然而不讲所以然。

对课本的注解,一般的句式往往机械地引用,不能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因此学生难以理解深透。

例如,《卖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注:“皋比,虎皮。

将军座位上垫着虎皮。

”但虎皮为什么叫“皋比”呢?将军的座位上为什么要垫虎皮呢?训诂材料告诉我们,古代战争中,虎皮是重要的战具,人们利用敌人畏虎的心理,披虎皮进攻以取胜。

例如,《左传·庄公十年》鲁国的公子公子偃蒙皋比而先犯宋师。

杜预注:“皋比,虎皮。

”(接《训诂学的知识和应用》2-3页。

)如果我们能读懂训诂材料,就可获得许多深层的知识;如果学会训诂方法,就能够自己进行考证,纠正前人的错误,使自己的知识更扎实,讲课也更有水平,不但能告诉学生“是什么”,还能讲明白“为什么”。

先介绍训诂学是传统小学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也就是简单说明训诂学的学术位置,再从三个故事引出训诂学是什么的讨论。

训诂学第一章

训诂学第一章

• “诂”字始用于汉代。《说文解字· 言部》: “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玉裁注: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 说教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 诂。”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语 也。”可知“诂”也可作“故”,指古语,名 词。引申之,解释古语也叫“诂”。“故”和 “诂”是古今字。 • “训”“诂”二字连用始见于汉代。扬雄《答 刘歆书》:“独蜀人有严君平、临邛林闾翁孺 者,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使所奏言。” • 训就是解释疏通,诂(故)就是古代的语言, 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 2.探讨词源 我们知道“徘徊”的意义是“不 进”。但为什么“不进”叫“徘徊”呢?如果 受字形的限制,从语音出发进行探讨,就可以把 “徘徊”与“盘桓、判涣、彷徨、屏营”等词都 联系起来,发现它们都是从同一语根[P-H-]孳乳 而来的,其共同的义根是“回转往还的动作或情 状”,而它们各自具有的“回旋”、“不进”、 “徜徉”、“玩乐”、“犹豫”、“迟疑”等意 义都是从这同一义根派生出来的。 • (二)训诂学和文字学 • 1.文字学帮助了解字的本义 “臧”是古代男性 奴仆的贱称。《方言》卷三:“荆淮海岱,杂齐 之间骂奴曰臧”。又“亡奴谓之臧”。从古文字 的材料看,“臧”从臣从戈会意,本指战俘。又 如“天”、“元”。
• 2.识句法 上古汉语名词的构成有一种“大 名冠小名”的格式,如:草芥、草茅、虫蝗、 虫螟、鸟乌、鸟隼、巫阳、医和、史鱼、师 旷、庖丁、弈秋、盗跖。这种结构方式大约 在西汉以后已经不能产,因而后人对此每有 误会。《礼记· 月令》:“孟夏行春令,则 蝗虫为灾。”王引之《经义述闻》改为“虫 蝗” • (四)训诂学和修辞学 • 1.对文 《庄子· 山木篇》:“庄子遊于雕陵 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 大运寸。”有人误释“运”为运转义。 “广”“运”是对文。《国语· 越语》: “句践之地,广运百里。”韦昭注:“东西

训诂学概论笔记1

训诂学概论笔记1

训诂学概论笔记1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第一节什么是训诂1.训诂:训诂又叫训故、训古、诂训,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动词用时,指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用时,指对古语所作的解释。

P22.“训”本义是劝道、教诲,引申出解释、解说义。

“诂”字始用于汉代。

也可作“故”指古语、名词。

诂和故是古今字。

诂可做动词,是训释故言之义。

训诂一词始源于汉代。

第二节训诂的起源3.产生训诂的原因:主要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语言发展变化了,后人读前人的作品,已经有语言上的障碍而不能通晓,需要有人来疏通解释。

于是,训诂就应运而生了。

P4 最早的训诂现象是殷商甲骨文中的训释性语句。

真正意义上系统的训诂工作从汉代开始。

第三节什么是训诂学3.训诂学: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的学问。

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零上的、感性的训诂现象作理论上的归纳与总结,解释规律,阐述义例、总结方法手段,用以指导训诂时间。

P8第四节训诂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4.造字假借:是指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借用同音字来表示。

如“汝”,本来是河流名,借作第二人称代词。

P9---训诂学与音韵学5.用字假借:一般称之为通假,是指本来有这个字而不用,借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

如借“草”为“艸”。

P96.文字学: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以及文字形、音、义关系的学科,汉字表意文字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古代文字学的特殊地位以及和训诂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P107.形训:形训是传统的训诂方式之一,指通过分析文字的形体构造来解释字义。

P11 8.语义学:指对自然语言中词语意义的研究,源自于西方语言学家。

语义学分为哲学语义学、历史语义学和结构语义学等。

1893年,法国学者M.布雷阿尔第一次使用“语义学”这个名称。

P129.训诂学与语义学的关系:训诂学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因此,训诂学和语义学特别是历史语义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研究的重点是语义。

训诂学

训诂学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 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 疏;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经,指儒家传统的经典著作。从西汉到清 代,有十三种儒家文献渐次取得‚经‛的地 位,形成了‚十三经‛。 最初儒家的经典为‚六经‛,就是孔子 所说的‚六经‛,即《诗》、《书》、 《礼》、《乐》、《易》、《春秋》。 皮锡 瑞《经学历史》中说:‚经学开辟时代,断 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孔子以前,不得 有经。孔子出而有经之名。 孔子把自己之前的重要典籍作为‚经‛, 以阐扬儒家思想,但孔子并没有以‚经‛命 名这些典籍。‚孔子以前未尝有六经,孔子 亦未尝造六经。‛(钱穆《国学概论》)


在汉代,以《易》、《诗》、 《书》、《礼》、《春秋》为‚五 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
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 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 《易》、《诗》、《书》、《周 礼》、《仪礼》、《礼记》和《春 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 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 又益以《论语》、《尔雅》、《孝
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 的一门学问。它通过对训诂实践的总结 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 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 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词义 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
國有學。術,當為“遂”,聲之誤也。古者仕焉

3.义疏体
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其体例‚引取众说, 以示广闻‛ 。 唐人‚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 正。‛因而义疏在唐代又称作‚正义‛,也 称作‚疏‛。 《说文》:‚疏,通也。‛ 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

训诂学: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

训诂学: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
• 又如从二字的组合形式的不固定,称 “诂训”、“训诂”皆可,这也可见 出二字为并列关系。
• 唐孔颖达《诗·周南·关雎》疏:
•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 “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 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 “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
• 孔颖达的这段说明从训诂实践出发,很好 地解释了二字的关系和意义。训诂,主要 是解释古字古义,也解释方言或其他词语 的意义。
• 陆宗达《训诂简论》:所谓“异言” ,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和地域不 同而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尔雅·释 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唐虞曰载。”
•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 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
• 本有之训诂与后起之训诂 • 独立之训诂与隶属之训诂 • 义训与声训 • 说字之训诂与解文之训诂
训诂内容
• 形与义之关系:说字之训诂→形训
• 音与义之关系:求源之训诂→声训
• 义与义之关系:
义训
• 对象:古典文献学(即古代书面汉语 )的词义。
• 材料:古代文献语言及用语言解释语 言的注释书,训诂专书。
• 殷孟伦:训诂,就是解释,用语言 解释语言,古代就叫作训诂。
• 王宁:训诂工作是用易懂的语言来 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综合 性的语文工作。
• 最初的训诂还不是一门学科,只是 一种附属于古代文献而随文释义的 解释语言的具体工作。
二、訓詁學
•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 它是用易懂的语言来解释难懂的语 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 ,用普通话解释方言,进而正确理 解语言、运用语言的学科。
•髯 •髭 •鬚

第一讲 训诂和训诂学

第一讲 训诂和训诂学
贾谊《鵩鸟赋》:合散消息 兮,安有常则?
《周易·丰卦》:天地盈虚, 与时消息。
(二)文字方面的变迁
• 1、汉字形体的演变 • 甲、金——篆、隶——行、楷 • 2、古书用字的歧异 •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横野将军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汉代砖铭举例
(三)文化方面的变迁
• 典章制度、人情风俗的损益 改革,给阅读者带来困难。
1、训诂须以声韵学为机枢
• 天下之大,古今之久,文字的形 体日见繁多,设无法术以治之, 将要陷入文字障中而终身迷惘不 得其门路。换言之,耳治之音有 限,目治之字无穷。以有限御无 穷,所谓易简之理即在其中矣。
凡军事,縣壶以序聚槖。凡丧, 縣壶以代哭者,皆以水火守之,
分以日夜。
注:縣壶以为漏。代亦更也。礼, 未大殓,代哭,以水守壶者,为 沃漏也。以火守壶者,夜则视刻 数也。分以日夜者,异昼夜漏也。
陈澧《东塾读书记》
•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 知也。盖时有古今,犹地之有东 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同矣。 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 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 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 也。训诂之功大矣哉!
二、训诂的缘起
• (一)语言方面的变迁 • 【明】 陈第 :时有古今,地有
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1、语音的变迁
• 古读“下”如“户”,今如“夏” • 古读“家”如“姑”,今如“嘉” • 古读“明”如“芒”,今如“名”
常羲——嫦娥
《山海经·大荒西经》: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 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 昭穆制度
汉语新词的产生途径: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外无朞功强近之亲。(五服) •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

训诂学(第一章)

训诂学(第一章)

2。许威汉: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
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 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学科。
三、训诂学的学科地位
传统上,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并立,统称 小学。训诂学即是传统语言文字之学,训诂学是传 统语言文字之学的重要组成,又是文字、音韵、语 义、历史语法、修辞及校勘等的综合运用。
(3)姜氏为何讨厌庄公?
《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故 名曰寤生,遂恶之。” (4)左券有用吗?为何说“稳操左券”? (5)“亭午”是何时?“黎明”天亮了没有?

训诂学与语言学关系
语服务的一门学科。阅读古书,必须综合运 用文字、词汇、语音、语法、修辞、逻辑、 篇章结构等知识,因此训诂学与研究汉语的 文字词汇、语音语法、修辞等各门学科均有

殷孟伦注意到司马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隐》的解释: “按鸿鹄一鸟,如凤凰然,非说鸿雁与黄鹄 也。”然后看到认为燕雀、鸿鹄是对文,结 构相同,“鸿鹄”既然是一鸟,偏正结构, “燕雀”也应是偏正结构,“燕”与“鸿” 相反为义,“鸿”是“大”的意思,则“燕” 是“小”的意思。“燕雀”,即小雀。他说: “故燕麦就是小麦。”

张永言《训诂学简论》:“按照近代科学系统来 说,训诂学可以说是语言学(philology)的一个部分, 是主要从语文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它 跟语文学的各个部门(如文字学、校勘学)和语言学 (Linguistics)的各个分科(如词汇学、音韵学、语法 学、修辞学)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科学(如历史学、考 古学、民族学)都有密切的联系。它需要综合运用这 些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达到自己的研究目 的。” 同时,训诂学的发展也必然促进这些分支学 科的发展。

1.训诂与训诂学

1.训诂与训诂学

异体字在训诂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A.明本义。 利用异体字的字形来推明词的本义,有两 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由于合体(由两个以上的 偏旁所构成)的异体字常常是采用改换意义 相关的形旁而构成,因而我们便可以将一组 异体字的字形进行对勘,通过考察其不同形 旁的相关性而更准确地推明它们所记录的那 个词的本义。
例二:軍 《左傳· 僖公三十年》:“晉軍函 陵,秦軍氾南。” 《古代漢語》注:“軍,用如 動詞。屯兵。”
從字形分析,我們認爲“軍” 本即可表示駐紮義。大概古代軍 隊宿營時,用車圍作一圈在中間 住宿。
例三:雨 “雨”在古漢語中可用作動詞表降 雨,問題是這種用法是活用,還是 其本身擁有的意義? 我們可以看一下“雨”的字形
这几组异体字,相替换的形旁 都是“止”和“足”,由这相替换 的两个形旁之间意义的相关性可知, “止”的本义必是足趾。查检甲骨 文,其中的“止”就正像脚趾之形, 这也证明“足趾”确为“止”的本 义,而“下基”乃是其引申义。
再看“止”的甲骨文字形:
B.考文字。形声字的异体字,其主要构 成方式除了上面所讲的换用意义相关的形旁 之外,还可换用读音相近的声旁。而换用什 么形旁或声旁,则又往往有其一致性。换用 形旁的如前面所举的“踵/歱”、“跱/歭”等 等各组异体字,都是形旁“止”、“足”换 用;换用声旁的如“跖/蹠”、“坧/墌”、 “柘/樜”等几组异体字,都是声旁“石”、 “庶”换用。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便可以利 用来考证古文献中的用字。
由《史记》的记载以及据情理推断,姜氏 生庄公必是难产,那么怎样才会造成难产呢? 那就是小孩逆着出生。可是“寤”没有逆的 意思,由此可判定其为通假字。接下去就是 寻找本字。 这个本字要符合两个条件: 1.古音与“寤”相同 2.要有“逆”的意义 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只有“啎”字,于是 我们可以断定“寤”通“啎”。

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

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

第一章训诂与训诂学第一节诂的由来及含义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历代的训诂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

所以,我们要想懂得训诂学的含义,首先要懂得什么是训诂。

训诂一词,也写作“训故”,初出于西汉。

《汉书·艺文志》载述:“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

”而扬雄《答刘歆书》则言“训诂”,其书云:“蜀人有严君平,临邛林闾翁孺者,深好训诂。

”又《魏书·江式传》云:“博士臣揖言,夫尔雅之为书也,文约而义固,……若其包蜀天地,纲纪人事,权揆制度,发百家之训诂,未能悉备也。

”以上引文中的“训故”、“训诂”,都是指词义解释而言。

千余年前,唐代训诂大师孔颖达曾精练地表述过训诂的含义,他说:“训诂传者,注解之别名也。

”清人马瑞辰说;“诂训本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诂”字注曰:“《尔雅》析故、训、言为三,三而实一也。

汉人传注多称故者,故即诂也。

毛诗云“故训传者,故训犹诂言也,谓取故言为传也。

取故言为传,是亦诂也。

”近代语言学者黄季刚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目前已经出版的十几种训诂专著,引证了丰富的材料,论述“训诂”、“训故”的含义,虽则各有微言大义,但是,都不否认“训诂”即是词义解释。

第二节训诂学及其性质训诂作为学科名称是从“故训”开始的。

最早在训诂著作中用这个词的是毛亨,他给诗作的注是《毛诗故训传》。

训诂学与训诂的概念,是不相同的。

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是紧密的,可以说没有训诂,就没有训诂学。

训诂学是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门类,它是研究训诂的产生、发展和训诂方法的学科,也可以说它是一门土生土长的解释学。

孔颖达在《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中说:“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通古今之异辞”,就是研究词义之间的关系;“辨物之形貌”,即通过训诂,区别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准确地认识事物,这是训沽的目的。

第一章训诂与训诂学

第一章训诂与训诂学

训诂学与其他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夫”的声母是唇齿音f,而古无唇齿音,f应该 念唇音b;“夫”古韵在鱼部,主要元音是a。所 以“夫”的古音是ba,应翻译为“吧”。
训诂学与其他
《吕氏春秋·察传》:“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 似人,人之与狗相去远矣。”《史记·项羽本记》: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裴骃引张晏注:“沐 猴,猕猴也。”《汉书·盖宽饶传》:“檀长卿起 舞,为沐猴舞与狗斗。”又《西域传》:“罽宾 国出沐猴。”《诗·小雅·角弓》:“毋教猱升 木。”陆疏:“猱,猕猴也,楚人谓之沐猴。”
小学与训诂学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叙诸经之后,立小学 之目以括文字之书,将《史籀篇》、《仓颉篇》、 《凡将篇》、《急就篇》、《训纂篇》等列于此 类,而小学二字遂由学宫之名转为课业之名。
《隋书·经籍志》把小学分为体势、音韵、训诂 三类,以后沿而不改。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十四“小学类”:“唯以《尔雅》以下编为训 诂,《说文》以下编为字形,《广韵》以下编为 韵书。
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
噐古文爲,象两母猴相对形。”
甲骨文:
金文:
训诂学与其他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庸耕,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 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司马贞《索隐》:“按,鸿鹄一鸟,如凤凰然, 非说鸿雁与黄鹄也。” “燕”与“鸿”相反为义, “鸿”是“大”的意思,则“燕”是“小”的意 思。“燕雀”,即小雀。《尔雅·释草》“雀麦”, 郭璞注:“即燕麦也”。
《诗经释文》:“楚人名火曰燥,齐人曰毁,吴 人曰烠。”

训诂学完整版本

训诂学完整版本
《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又:“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徐铉:“十口所传是前言也。”)
按:故、诂二字都是古字的孳乳分化,诂是言之古,所以加言以别于一般的古。从语源的角度看,训诂正是顺释古代语言的意思。
从汉代把《毛诗诂训传》的“诂训”变成“训诂”以后,“训诂”二字已经成了语义学的专有名称,不需要也不能够分开解释了。我们之所以分开,只是概括了训诂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内容和范围,有助于了解训诂名称的由来罢了。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故为故旧,古字古言的古音古义谓之故,顺释疏解之便谓之训故。”
从语源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解释也是有根据的。
《说文》:“训,说教也。从言,川声。”《尔雅·释诂》:“训,道也。”《广雅》:“训,顺也。”《说文》:“驯,马顺也。从马,川声。”
按:训、驯、顺三字均从川声,为川字之孳乳分化。贯穿通流者谓之川(《说文》:“川,贯穿通流水也。”),川不通则成灾,故灾字古写从一阻川(《说文》:“(灾之或体,字形为一贯巛),害也,从一雝川。”)训、驯、顺均从川得声,因此都有疏通、顺从的意思。
(二)在遇到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裁断,避免盲从。
例二《史记·项羽本纪》:“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虏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1、王利器等《史记选注》:“微闻,略略听到。”此处为顾学颉注。
语言是发展的,词汇和词义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去发现这种变化,不至于用词的今义去误解词的古义。
例一,《触龙说赵太后》:“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王力《古代汉语》:“少,副词。稍稍。益,副词,更加。”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和,使身体舒适。”

训诂学

训诂学

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一、训诂孔颖达在《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中说:“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1.杨雄《答刘歆书》云:“独蜀人有严君平、临邛林闾翁孺者,深好训诂,犹见輏轩之使所奏言。

”2.《汉书》卷八七上《杨雄传上》:“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3.《后汉书》卷四二《光武十王传·东平宪王苍》:“以其文典雅,特令校书郎贾逵为之训诂。

”4.《汉书·刘歆传》:“初,《左氏传》多古字古音,学者传训故而已。

”5.《汉书》卷30《艺文志》:“《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徵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诂。

”“训诂”又作“训故”者,通常都以“故”通“诂”作解释,实际上,汉人注书,多名为“故”,据《汉书》卷30《艺文志》载,仅《诗》类就有《鲁故》、《齐后氏故》、《齐孙氏故》、《韩故》。

6.《后汉书》卷28上《桓谭传》:“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训诂大义,不为章句。

”(动词)7.晋郭璞《尔雅序》:“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旨归,叙诗人之兴味。

”(名词)自汉代《毛诗故训传》将“诂训”连用之后,“训诂”二字已经成为汉语传统语义说解的专用名词了,没有必要再拆开分释了。

8.黄侃:“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文字声韵训诂笔记》)是语言学的观点说明训诂的定义,具有了词义系统的观点,且已经理论化。

“训诂”就是“注解”的别名,即“用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以通俗的话解释难懂的话”的方法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小结:“训诂”、“故训”、“训故”、“诂训”意思相同,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作动词时,指解释字词;作名词时,指对字词所作的解释。

虽然最初的“训诂”、“诂训”是指对字词的解释,但后来随着古书注解的兴起,训诂范围的逐步扩大,包括训释字词、串讲句意、分析篇章结构、说明语法修辞、考察典实制度等,也都属于训诂的范畴;但仍以解释字词的含义为训诂的核心工作。

【0819】训诂学概论复习资料

【0819】训诂学概论复习资料

训诂学概论复习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1、《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本意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

(P1)2、“训诂”当属同义连文,指对古语作解释。

(P1)3、训诂、训故、诂训、训古意思相同,兼有动词和名词的两重性:作动词时,指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时,指对古语所做的解释。

(P2)4、训诂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A、传文对经文的解释B、引前代典籍而释义C、解释本书词语(P4)5、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训诂实践和理论的一门学科,是对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和系统把握,用以指导训诂实践、使之规范化、条理化、科学化。

(P7)6、训诂学的任务:训诂学是汉语言文学的一个分支,任务是对零散的、感性的训诂现象做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揭示规律、阐述义例、总结方法手段,用以指导训诂实践。

(P8)7、互文:一种修辞现象,它是指上下相对的两句或同一句的前后两部分参忽见义,以使行文简洁而富有变化。

也称互言、互辞、互文见义。

(P17)第三章训诂著作(上)·古书注解1、现存最早的古书注解著作是撰于西汉的《毛诗故训传》(P53)2、两汉时期是古书注解的创始阶段,作注的主要对象是经书。

(P54)3、东汉是古书注解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出现很多经学大师和注解古书的巨匠,代表人物有贾逵、马融、服虔、许慎等。

(P55)4、郑玄:汉末著名学者,世称“后郑”注解有《京氏易》、《公羊传》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P57)5、章句:是通过分章析句来注解古书的一种著作体。

除了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6、我国现存最早的自成系统的注疏著作是《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

(P58)7、传文是《毛传》的主体部分,包括一下内容:a、解释字词b、串讲句意c、说明语法修辞d、引據典宝。

(P58)8、经书注释方面,魏晋时期主要有魏王弼、韩康伯《周易注》;何晏《论语集解》;郭璞《尔雅注》。

训诂学讲义(本科课堂)

训诂学讲义(本科课堂)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文字之学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有衡从曲直之殊;其二训诂,谓称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其三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

论体制之书,《说文》之类是也;论训诂之书,《尔雅》、《方言》之类是也;论音韵之书,沈约《四声谱》及西域反切之学是也。

三者虽各一家,其实皆小学之类。

绪论第一节训诂与训诂学一、什么是训诂?《说文》:“训,说教也。

”段注:“说释而教之。

”《说文》:“诂,训故言也。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

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

是之谓诂。

……故,即诂也。

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二、什么是训诂学?“语义说”周大璞《训诂学要略》:训诂学也就是语义学。

“解释说”张世禄《训诂学与方法学》:与其说它是字义学,不如说它是解释学。

“综合说”陆宗达《训诂简论》: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

第二节训诂学的作用一、有助于古书阅读例如:《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文化部《红楼梦》校订出版小组注:“百足之虫,指马陆、蜈蚣一类节肢动物。

这类动物被截成几段后仍会活动,故称死而不僵。

”《文选·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

”二、指导古籍整理1.训诂与校勘例如:选自《战国策》的《触龙说赵太后》,其中有“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过去很多《战国策》的传本作“左师触詟愿见太后”。

清代学者王念孙据《汉书·古今人物表》《荀子·议兵》杨注、《太平御览》等书的材料,并考察上下文义,校曰:“今本‘龙言’二字误合为‘詟’耳。

太后闻触龙愿见之言,故盛气以待之;若无‘言’字,则文义不明。

”(《读书杂志》)2.训诂与标点要想正确地给古书断句、标点,首先必须正确地理解和解释古书中的词义、句义等;而欲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些意义,则应当在训诂上下功夫。

训诂学B知识点整理

训诂学B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第一节训诂与训诂学一、什么是训诂训诂,也叫“训故”、“故训”“诂训”,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的《毛诗故训传》。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诂,训故言也。

”“训,说教也。

”晋代郭璞《尔雅·释诂》第一条注文:“此(指训诂)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中对《诗经·周南·关雎》“诂训传”作注解时说:“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孔颖达从当时的训诂实践出发,阐明了“诂”和“训”的不同涵义,指出了“训诂”的意义和范围。

他认为,“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法则:1.“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通语去解释。

(1)因时间因素形成的“古今”异言。

例如:《尔雅·释天》:“载,岁也。

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孟子·膝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2)因地域形成的“方俗”殊语。

例如:《方言》卷九:“箭,自关而东或谓之矢,江淮之间谓之鍭,关西曰箭。

”《方言》卷一:“逢、逆,迎也。

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或曰迎,或曰逢。

”(3)人为因素形成的“雅俗”之别。

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由等级制度造成的。

同指一件事情,不同等级使用的言语也是不同的。

《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其二是出于文学作品修辞的需要。

例如:汉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与说解。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它所解释的语言单位不限于词,还包括句、章、篇;说解范围也不限于语义,还包括语言结构、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训诂与训诂学
一、什么是训诂
1.“训”、“诂”、“训诂”之由来
1)《尔雅》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词典,也是我国最早的训诂学专著,一向被认为是“训诂之鼻祖”。

前三篇篇名叫《释诂》《释言》《释训》。

“训”和“诂”就是来自于这里。

⏹《释言》和《释诂》属于一类,以词释词。

⏹《释训》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

用较多的文字来解释,达到疏
通文意的目的。

它包括对词的具体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内容十分丰富。

⏹由《尔雅》得出:
“训”和“诂”一开始都是单音词,且都是名词。

2)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毛诗故训传》是汉代毛亨为《诗经》作的注解。

30卷。

这是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
成果。

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诗经》注本,全书以解释字义为主,其章句解释大抵取自先秦群籍,保存了许多古义。

东汉末年,郑玄为之作《笺》,唐代孔颖达又进一步疏解《毛传》、《郑笺》而作《毛诗正义》,遂使《毛传》在经学研究领域地位不断提高。

⏹“训”“诂”二字在《尔雅》中是分开的,两字连用在一起且成为一个术语,最早见于
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诂训或训诂从意义上看:训是解释疏通,诂是解释古代语言,意义基本相同,都有
注释、解说义。

⏹从结构看,训、诂都是是动词,是并列结构,不可误认为是动宾结构。

2、前人对“训诂”的解释
⏹1)唐·孔颖达:
“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于此。


诂和训是当时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
⏹(一) “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
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如《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曰载。

”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如《方言》卷一:“嫁,逝,徂,适,往也。

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

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
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

”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 “训”,道也。

“道”:《尔雅·释诂》:“训,道也”,郑玄《周礼注》:“道,说也;
道犹言也。

”所谓“道物之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即文中义)。

这就不是以词不解释词,而且要较多的文字来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

它包括对词的具体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述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内容十分丰富。

它所解释的语言单位也不只是词,还包括句、段、篇。

到此,训、诂或训诂有了动词义。

⏹2)近代学者黄侃:“诂,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
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诂,就是“故”、“本来“,即古时的通语(雅言)与方言,皆文献中本来使用的词语。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

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

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

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

⏹《诗经·大雅·大明》: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

⏹《毛传》:京,大也。

仲氏:王季之妻,文王之母。

嫔:妇,指做媳妇。

京:周京。

⏹《诗经·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京师”,而解释作“大”。

他的意思说,“京
师”的意思,是从“大”这个本义里引申出来的。

⏹说明:1、古人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即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概念。

2、古人具备解释古义和引申义的能力。

⏹训诂: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

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

用语言解释语
言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二、训诂学
⏹传统语言学即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训诂学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语义为主要研究
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学科。

训诂学离不开文字学
⏹《诗经·桧风·匪风》:
谁之西归?怀之好音。

(译:哪个人儿西边去,托他带个平安信。


《说文》:西,鸟在巢上也,象形。

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

西的本义:鸟傍晚归巢休息,是栖的古字。

引申为东西之西。

训诂离不开音韵学知识
⏹《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索隐官也。

汉旧仪“大县二人,
其尉将屯九百人”,故云将尉也。

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集解徐广曰:“挺犹脱也。

”○索隐徐广云“挺,夺也”。

按:夺即脱也。

说文云“挺,拔也”。

案:谓尉拔剑而广因夺之,故得杀尉。

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挺”是“失”的借字,也就是“跌落”。

刚巧尉的剑跌落,才给了吴广杀尉的机会。

成语“衣冠楚楚”的“楚楚”该如何解释呢?
⏹通过《说文解字》才知道,“楚”即是“ ”,意思是颜色缤纷而鲜亮。

古代文献都写作“楚”,是个假借字。

训诂离不开词义、修辞、语法等知识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丘迟《与陈伯之书》(皇上放弃刑罚施加恩惠,宽大到能
漏掉吞进船只的大鱼。


⏹《淮南子》:何小节伸而大略屈。

高诱注:屈,废也。

⏹《尔雅》:废,舍也。

郭注:舍,放置也。

吞舟为吞舟之鱼之省,吞舟之鱼语出《庄子》。

⏹《冯谖客孟尝君》中的“食以草具”。

一般注释上说“草”即“粗糙”义。

为什么?
我们用查源和系联的方法找出“草”的词义系统来。

本义:草。

引申义:除草。

再引申为“疾
速”。

如:草草收兵。

再引申为“不细致,潦草,粗糙”。

⏹《卖柑者言》说:“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
⏹译:当今那些佩带兵符、坐虎皮椅子的人,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好像是捍卫国家
的人才,他们真的能够传授孙武、吴起的韬略吗?
⏹注:“皋比,虎皮。

将军坐位上垫着虎皮。


⏹皋比为什么是虎皮呢?将军座位上为什么要垫虎皮呢?
训诂材料告诉我们:皋是“ ”的假借字,二字都从“ ”而得声。

“ ”从虎、从系,声。

表示把虎皮连缀起来的意思。

“比”,也有连接的意思。

“皋比”是把虎皮缝合起来的意思。

古代战争中,虎皮是个重要的战具,人们利用敌人畏虎的心理,披虎皮进攻以取胜。

⏹如《左传·庄公十年》记载,鲁国公子偃蒙皋比而先犯宋师。

杜预注:“皋比,虎皮。


《僖公二十八年》又记载,晋楚城濮之战时,胥臣把虎皮蒙在马背上进攻陈、蔡。

这两次战斗,都用虎皮吓唬敌人,而且都胜利了。

作战时,虎皮起到吓唬敌人的作用,同时,虎皮也标志着战斗中的威武。

将军的座位上垫虎皮,是古代军事的遗风,以示率兵者的威武。

训诂学离不开校勘知识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之。

《史·屈原列传》
⏹“曰”“以为”关系不明,有衍文。

三、训诂的任务
1、传统训诂学的任务:
释古今之异言。

通方俗之殊语。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2、当今两项根本任务:
研究训诂史和训诂方法。

总结训诂实践,提高训诂水平。

⏹3、20世纪80年代南开大学资深教授邢公畹:“一切涉及中国古代文献的学问都必
须用训诂学来做它的研究工具。


⏹鲁迅《自嘲》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横”当何讲?
⏹横的本义是贯穿门户的门栓,它不只是有横放的特点,还有阻挡开门的作用,由阻
挡引申为“违逆”“不顺”。

这里当“不顺”讲,“横眉”即皱眉头,用俗话讲即眉头打了个结,这才显出一副冷对群敌的怒象。

⏹大年三十为什么叫“除夕”?
⏹“除”,本义为台阶。

台阶需要一级一级地更易而上,所以引申义为:更改,替换。

大年三十晚上正是旧年更改为新年,新年替换旧年之交,所以称为“除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